吳老師開講:永保教育初心
內容簡介
他是老師,是老師的老師,也是校長的老師,更是教育界的引路人,帶領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員走向專業與理想。
出生偏鄉貧寒家庭的小小牧童,性格有如台灣黃牛樸實堅毅,吳清山老師用自己的奮鬥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能帶領人走出侷限,看見更寬廣的天空。
他是九年國民教育的第一屆學生,親身體驗過教育如何翻轉生命;更在多年後成為十二年國民教育的重要推手,參與並見證台灣教育體制的一次次轉折。從出身弱勢努力追趕的孩子,到陪伴學生成長的老師,再到教育政策的實踐者,他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而教育的本質,是給人選擇的自由與改變的可能。
《吳老師開講》不僅是一位教育者的生命故事,更是台灣教育發展的縮影。從偏鄉角落到全國舞台,他以溫暖而堅定的身影,啟發一代代教育人員。許多初入教育界的年輕夥伴,因他的分享與引導,展現教育工作的熱情與使命,得以在挫折中繼續堅持。您將在本書看見一位學者如何將生命與教育緊緊綁在一起,也將理解台灣社會如何一步步透過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改變者。
本書特色
本書是吳清山教授的個人傳記,記錄了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橫跨五十年教學生涯的心路歷程與教育省思。作者從基層教師一路走到國家教育政策推動者,親身參與臺灣教育的重要轉折,包括:
九年國教的實施
偏鄉教育資源改善
師資培育制度改革
對全球化與AI時代教育創新的建言
書中回顧台灣重大教育政策的理念與挑戰,並融入真實動人的校園故事,呈現教育現場與師生情誼。讀者可從中獲得:
教育管理的智慧
人文啟發與情感共鳴
教育工作者對「愛與關懷、服務與利他」信念的實踐
出生偏鄉貧寒家庭的小小牧童,性格有如台灣黃牛樸實堅毅,吳清山老師用自己的奮鬥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能帶領人走出侷限,看見更寬廣的天空。
他是九年國民教育的第一屆學生,親身體驗過教育如何翻轉生命;更在多年後成為十二年國民教育的重要推手,參與並見證台灣教育體制的一次次轉折。從出身弱勢努力追趕的孩子,到陪伴學生成長的老師,再到教育政策的實踐者,他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而教育的本質,是給人選擇的自由與改變的可能。
《吳老師開講》不僅是一位教育者的生命故事,更是台灣教育發展的縮影。從偏鄉角落到全國舞台,他以溫暖而堅定的身影,啟發一代代教育人員。許多初入教育界的年輕夥伴,因他的分享與引導,展現教育工作的熱情與使命,得以在挫折中繼續堅持。您將在本書看見一位學者如何將生命與教育緊緊綁在一起,也將理解台灣社會如何一步步透過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改變者。
本書特色
本書是吳清山教授的個人傳記,記錄了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橫跨五十年教學生涯的心路歷程與教育省思。作者從基層教師一路走到國家教育政策推動者,親身參與臺灣教育的重要轉折,包括:
九年國教的實施
偏鄉教育資源改善
師資培育制度改革
對全球化與AI時代教育創新的建言
書中回顧台灣重大教育政策的理念與挑戰,並融入真實動人的校園故事,呈現教育現場與師生情誼。讀者可從中獲得:
教育管理的智慧
人文啟發與情感共鳴
教育工作者對「愛與關懷、服務與利他」信念的實踐
目錄
第一篇 起步.走出先天困境
第二篇 前行.精進學術根基
第三篇 開展.走進公職
第四篇 借調.全力以赴
第五篇 進入中央.接受挑戰
第六篇 深耕教研.樂在其中
第七篇 服務社會.感恩利他
第二篇 前行.精進學術根基
第三篇 開展.走進公職
第四篇 借調.全力以赴
第五篇 進入中央.接受挑戰
第六篇 深耕教研.樂在其中
第七篇 服務社會.感恩利他
序/導讀
教育讓社會更美好
雖然我歷經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各種職務,也擔任民間團體的理事長和董事長,但我還是最喜歡大家叫我「吳老師」,我會很開心,這也是本書書名要用《吳老師開講》之緣由所在。
民國九五年,與當時《國語日報》黃啟芳董事長餐敘閒聊時,黃董事長特別問我出身哪裡,我說雲林海邊,靠近台西,也許黃董事長對《台西風雲》影片有印象,覺得台西靠海,生活困苦,人都很強悍,而我看起來像文弱書生,還能拿到博士學位,這種經歷相當可貴,建議我在《國語日報》開闢一個專欄,每周撰寫一篇少年奮鬥故事,激勵青少年。由於當時忙於教學、研究和行政,始終無法如願,只有構想,並未成案,如今想起甚覺可惜,因而希望自己有機會也能寫出小時候酸甜苦辣之點點滴滴,引起退休之後撰寫本書的動機。
在退休之前,每次遇到來自雲林四湖同鄉的東華大學吳家瑩教授,都會聊聊故鄉事,他提到我歷經科員、秘書、大學主任秘書、系主任、所長、校長、評鑑中心執行長、教育局局長、國教院院長、國教署署長,這些行政經歷,並非一般人常見,體驗極為珍貴,應該訴諸文字,提供有志於教育行政者參考,比所撰寫的教科書或學術專書更具實質價值,如今想起頗有道理,成為退休之後撰寫本書的另外一個動機。
一個人出生之後,即使是含著金湯匙而來,在人生旅途中也必然會經過很多的挑戰與考驗,只是大小程度差別而已,有人是先甘後苦,有人是先苦後甘,人生面對苦難必然存在,視為一種磨練,才會成長。如今逐漸體悟唐代詩人黃蘗禪師(黃蘗希運)的《上堂開示頌》「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之詩句。
記得高中和大學時代讀到《孟子.告子下》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時偏重於記憶和背誦,並無法完全理解其精髓,後來進入社會,從幼時到學習階段遭遇種種困難,才慢慢體會到這是多麼激勵人心的一句話,「吃苦當作吃補」,必然會有所成。
有人曾問我,你來自於貧瘠的農村,為何能夠翻身呢?
我說:就是靠教育。
教育為何讓我能夠翻身?從本書就可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有人也問我,您當過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多個職位,感覺一路走來很順遂,好像沒有遇到困難,是否有何祕訣?
我說,這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從本書可了解其中是如何克服的。
有人再問我,您的同仁或部屬,對您都留下深刻好印象,您是如何做到呢?
我說,也很簡單,真誠待人,帶人要帶心。至於如何帶人和帶心,也許從本書中可找到一些技巧。
有人特別問我,你為何那麼關心弱勢?
我說,我來自弱勢家庭,弱勢學生遭遇困境,感同身受。到底如何關心呢?本書會給您很明確的答案。
本書主要在於見證「窮人只有透過教育,才有翻身的機會」,政府和學校都要致力幫助弱勢學生,讓他們有公平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當然,我研究教育多年,是九年國教第一屆學生,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執行者,可說是因緣際會,歷經台灣教育重大變革與轉型,在這大時代的長河中,透過本書亦可約略看出台灣教育發展的軌跡。
本書分為七篇,第一篇:起步.走出先天困境;第二篇:前行.精進學術根基;第三篇:開展.走進公職;第四篇:借調.全力以赴;第五篇:進入中央.接受挑戰;第六篇:深耕教研.樂在其中;第七篇:服務社會.感恩利他。這七篇,計有二十講涵蓋了我整個受教育過程,以及投入教育工作的點點滴滴,它可以視為一種生命價值的詮釋,亦可以視為教育理想的追尋,「哲理中有實務影子,實務中有哲理指引」,貫穿我的生命觀、教育觀與價值觀。
本書乍看之下似乎是回憶錄,但它不僅如此,更是對教育理念的闡釋、教育行政的體驗、師生互動的紀錄,以及同仁相處的抒懷;最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雖然我歷經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各種職務,也擔任民間團體的理事長和董事長,但我常常覺得這些職務都是一時的,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改變,不必迷戀於以往的種種名位。我一直覺得擁有「老師」的頭銜,這是一輩子改變不了的,所以,我還是最喜歡大家叫我「吳老師」,我會很開心,這才是永恆的,這也是本書書名要用《吳老師開講》之緣由所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最初的理想與使命難免產生動搖,但我時常提醒自己,始終不忘初衷,堅守初心。我深知需要不斷學習、反思與精進,並持續投入教育的熱情、愛心與耐心,幫助學生學習與成長;而更以服務他人與利他的精神為目標,貢獻自己心力,為建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愛與關懷、服務與利他」的信念一直深植我心,成為我進步的動力,這也是本書副標題:「永保教育初心」之原因所在。
雖然我歷經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各種職務,也擔任民間團體的理事長和董事長,但我還是最喜歡大家叫我「吳老師」,我會很開心,這也是本書書名要用《吳老師開講》之緣由所在。
民國九五年,與當時《國語日報》黃啟芳董事長餐敘閒聊時,黃董事長特別問我出身哪裡,我說雲林海邊,靠近台西,也許黃董事長對《台西風雲》影片有印象,覺得台西靠海,生活困苦,人都很強悍,而我看起來像文弱書生,還能拿到博士學位,這種經歷相當可貴,建議我在《國語日報》開闢一個專欄,每周撰寫一篇少年奮鬥故事,激勵青少年。由於當時忙於教學、研究和行政,始終無法如願,只有構想,並未成案,如今想起甚覺可惜,因而希望自己有機會也能寫出小時候酸甜苦辣之點點滴滴,引起退休之後撰寫本書的動機。
在退休之前,每次遇到來自雲林四湖同鄉的東華大學吳家瑩教授,都會聊聊故鄉事,他提到我歷經科員、秘書、大學主任秘書、系主任、所長、校長、評鑑中心執行長、教育局局長、國教院院長、國教署署長,這些行政經歷,並非一般人常見,體驗極為珍貴,應該訴諸文字,提供有志於教育行政者參考,比所撰寫的教科書或學術專書更具實質價值,如今想起頗有道理,成為退休之後撰寫本書的另外一個動機。
一個人出生之後,即使是含著金湯匙而來,在人生旅途中也必然會經過很多的挑戰與考驗,只是大小程度差別而已,有人是先甘後苦,有人是先苦後甘,人生面對苦難必然存在,視為一種磨練,才會成長。如今逐漸體悟唐代詩人黃蘗禪師(黃蘗希運)的《上堂開示頌》「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之詩句。
記得高中和大學時代讀到《孟子.告子下》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時偏重於記憶和背誦,並無法完全理解其精髓,後來進入社會,從幼時到學習階段遭遇種種困難,才慢慢體會到這是多麼激勵人心的一句話,「吃苦當作吃補」,必然會有所成。
有人曾問我,你來自於貧瘠的農村,為何能夠翻身呢?
我說:就是靠教育。
教育為何讓我能夠翻身?從本書就可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有人也問我,您當過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多個職位,感覺一路走來很順遂,好像沒有遇到困難,是否有何祕訣?
我說,這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從本書可了解其中是如何克服的。
有人再問我,您的同仁或部屬,對您都留下深刻好印象,您是如何做到呢?
我說,也很簡單,真誠待人,帶人要帶心。至於如何帶人和帶心,也許從本書中可找到一些技巧。
有人特別問我,你為何那麼關心弱勢?
我說,我來自弱勢家庭,弱勢學生遭遇困境,感同身受。到底如何關心呢?本書會給您很明確的答案。
本書主要在於見證「窮人只有透過教育,才有翻身的機會」,政府和學校都要致力幫助弱勢學生,讓他們有公平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當然,我研究教育多年,是九年國教第一屆學生,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執行者,可說是因緣際會,歷經台灣教育重大變革與轉型,在這大時代的長河中,透過本書亦可約略看出台灣教育發展的軌跡。
本書分為七篇,第一篇:起步.走出先天困境;第二篇:前行.精進學術根基;第三篇:開展.走進公職;第四篇:借調.全力以赴;第五篇:進入中央.接受挑戰;第六篇:深耕教研.樂在其中;第七篇:服務社會.感恩利他。這七篇,計有二十講涵蓋了我整個受教育過程,以及投入教育工作的點點滴滴,它可以視為一種生命價值的詮釋,亦可以視為教育理想的追尋,「哲理中有實務影子,實務中有哲理指引」,貫穿我的生命觀、教育觀與價值觀。
本書乍看之下似乎是回憶錄,但它不僅如此,更是對教育理念的闡釋、教育行政的體驗、師生互動的紀錄,以及同仁相處的抒懷;最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雖然我歷經校長、執行長、局長、院長、署長等各種職務,也擔任民間團體的理事長和董事長,但我常常覺得這些職務都是一時的,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改變,不必迷戀於以往的種種名位。我一直覺得擁有「老師」的頭銜,這是一輩子改變不了的,所以,我還是最喜歡大家叫我「吳老師」,我會很開心,這才是永恆的,這也是本書書名要用《吳老師開講》之緣由所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最初的理想與使命難免產生動搖,但我時常提醒自己,始終不忘初衷,堅守初心。我深知需要不斷學習、反思與精進,並持續投入教育的熱情、愛心與耐心,幫助學生學習與成長;而更以服務他人與利他的精神為目標,貢獻自己心力,為建立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愛與關懷、服務與利他」的信念一直深植我心,成為我進步的動力,這也是本書副標題:「永保教育初心」之原因所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