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 第十二輯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由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的「第1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長谷部恭男教授所發表的主題演說,還有鍾芳樺教授、林佳和教授、劉靜怡教授、許炳華教授、林淑雅教授、林建志教授、陳偉仁律師、陳宗憶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之學術論著,思考說理縝密、法學論證嚴謹,殊值讀者典藏!
本書收錄由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的「第1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長谷部恭男教授所發表的主題演說,還有鍾芳樺教授、林佳和教授、劉靜怡教授、許炳華教授、林淑雅教授、林建志教授、陳偉仁律師、陳宗憶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之學術論著,思考說理縝密、法學論證嚴謹,殊值讀者典藏!
目錄
主編序 i
Judges’ Conscience and Constitutional Reasoning 長谷部恭男 001
法官的良心與憲法推理 長谷部恭男 029
翻譯:堯嘉寧
審定:黃丞儀
「越參與越民主?」──論20世紀德國憲法理論對代議民主之分析 鍾芳樺 055
70年德國防衛民主與憲法保護──後民主時代新挑戰下的省思與再起 林佳和 107
科技正當法律程序的憲法意涵──美國判決與學說發展的檢視 劉靜怡 187
新興溝通科技與言論自由──可能之定位暨思維 許炳華 237
論智慧醫療與商業言論自由保障 李崇僖 303
憲法基本權發展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初稿) 林淑雅 327
認真對待大法官解釋──論大法官解釋之落實 林建志 343
定期生效解釋於屆期前之效力──以司法院大法官就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宣告違憲為例 陳偉仁 415
統一解釋法律之權限行使及其分權──從最高行政法院大法庭及司法院大法官之角度談起 陳宗憶 511
事項索引 Index 1
Judges’ Conscience and Constitutional Reasoning 長谷部恭男 001
法官的良心與憲法推理 長谷部恭男 029
翻譯:堯嘉寧
審定:黃丞儀
「越參與越民主?」──論20世紀德國憲法理論對代議民主之分析 鍾芳樺 055
70年德國防衛民主與憲法保護──後民主時代新挑戰下的省思與再起 林佳和 107
科技正當法律程序的憲法意涵──美國判決與學說發展的檢視 劉靜怡 187
新興溝通科技與言論自由──可能之定位暨思維 許炳華 237
論智慧醫療與商業言論自由保障 李崇僖 303
憲法基本權發展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初稿) 林淑雅 327
認真對待大法官解釋──論大法官解釋之落實 林建志 343
定期生效解釋於屆期前之效力──以司法院大法官就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宣告違憲為例 陳偉仁 415
統一解釋法律之權限行使及其分權──從最高行政法院大法庭及司法院大法官之角度談起 陳宗憶 511
事項索引 Index 1
序/導讀
主編序
兩年一度的「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以及研討會論文的後續集結出版,已蔚成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的一項重要學術傳統。儘管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我們遭遇到了不少挑戰,也不免要做出一些變革,我們始終秉持繼往開來的精神,努力尋求這項學術事業的傳承與創新。本書是第12輯的《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所收錄的論文,最初都是發表在本所於2019年9月初舉行的「第1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本書的延宕問世,主編難辭其咎。謹在此先向本書的作者與讀者致歉。
在第12屆的研討會,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長谷部恭男教授,發表題為Judges’ Conscience and Constitutional Reasoning的主題演說,也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舉行了五個場次的研討會,主題涵括「憲法與民主防衛」、「憲法與科技發展」、「憲法與人權保障」、「憲法理論」以及「憲法訴訟制度」。延續我們自2017年的第11屆研討會發展出來的新做法,本次會議除了由本所商請9位學者發表論文外,也經由公開徵稿與評選程序,另外邀請到3位新秀學者發表論文。雖然早已時過境遷,我們還是要再次感謝本次會議的所有報告人、評論人、主持人以及與會者。因為有各位的盛情參與,我們才能持續在南港四分溪畔,為臺灣憲法學的發展做一些事。吳冠緯辛勤襄助本次會議的籌辦,我們也要在此申謝。
本書收錄了11篇論文,其中長谷部恭男教授的主題演說論文及其中文翻譯,先前已刊行於《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7期(2020)﹔鍾芳樺的論文,曾獲刊於《東吳法律學報》第34卷第1期(2022)﹔劉靜怡的論文,曾出版於專書《網路時代的隱私保護困境》(2021)﹔許炳華的論文,曾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0期(2021)﹔李崇僖的論文,已刊載於專書《智慧醫療與法律》(2021)﹔林建志的論文,曾獲刊於《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4期(2020)﹔陳宗憶的論文,已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5-76期(2022)﹔林佳和、林淑雅與陳偉仁的論文,則是在修改後於本書首次出版問世。不論歷程順遂或者坎坷,每一篇論文都是作者的心血結晶,得來萬分不易。能夠把這些論文集結起來成冊出版,我們實在備感榮幸,更對每一位作者都充滿感激。
在本書的收稿過程中,一件讓人悲傷不已的憾事,是林淑雅老師於2023年5月的意外往生。淑雅是在2018~2019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而於本所擔任訪問學人期間,展開〈憲法基本權發展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研究與撰寫,並在第12屆研討會上,發表了這篇論文的初稿。即使終未完成,這篇論文遺稿,滿滿地承載了淑雅深刻而獨到的學思洞見,更充分展現了她真誠、恢弘的學術風采。承蒙淑雅家人的同意,我們在略作增補校對後,乃將這篇論文(初稿)收錄於本書,期能讓更多人看見淑雅老師的學術貢獻與遺志。這篇論文的補註、校對與文字潤飾,是由謝孟庭悉心完成,另經淑雅老師的胞兄林世昌教授過目,謹在此誌記與申謝。
謝孟庭分擔了很多與作者的聯繫作業;本書的編輯與後製,則幸有陳婉瑜與葉欣怡的鼎力相助。他們的努力,多少彌補了主編的憨慢,也讓本書總算得以付梓。除了留存紀錄,我們更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夠觸發更多的省思與討論。畢竟,我們六年前在研討會上討論的許多課題,如今依然在向我們叩問。
蘇彥圖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2025年8月8日
兩年一度的「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以及研討會論文的後續集結出版,已蔚成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的一項重要學術傳統。儘管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我們遭遇到了不少挑戰,也不免要做出一些變革,我們始終秉持繼往開來的精神,努力尋求這項學術事業的傳承與創新。本書是第12輯的《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所收錄的論文,最初都是發表在本所於2019年9月初舉行的「第12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本書的延宕問世,主編難辭其咎。謹在此先向本書的作者與讀者致歉。
在第12屆的研討會,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的長谷部恭男教授,發表題為Judges’ Conscience and Constitutional Reasoning的主題演說,也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舉行了五個場次的研討會,主題涵括「憲法與民主防衛」、「憲法與科技發展」、「憲法與人權保障」、「憲法理論」以及「憲法訴訟制度」。延續我們自2017年的第11屆研討會發展出來的新做法,本次會議除了由本所商請9位學者發表論文外,也經由公開徵稿與評選程序,另外邀請到3位新秀學者發表論文。雖然早已時過境遷,我們還是要再次感謝本次會議的所有報告人、評論人、主持人以及與會者。因為有各位的盛情參與,我們才能持續在南港四分溪畔,為臺灣憲法學的發展做一些事。吳冠緯辛勤襄助本次會議的籌辦,我們也要在此申謝。
本書收錄了11篇論文,其中長谷部恭男教授的主題演說論文及其中文翻譯,先前已刊行於《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7期(2020)﹔鍾芳樺的論文,曾獲刊於《東吳法律學報》第34卷第1期(2022)﹔劉靜怡的論文,曾出版於專書《網路時代的隱私保護困境》(2021)﹔許炳華的論文,曾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0期(2021)﹔李崇僖的論文,已刊載於專書《智慧醫療與法律》(2021)﹔林建志的論文,曾獲刊於《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4期(2020)﹔陳宗憶的論文,已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5-76期(2022)﹔林佳和、林淑雅與陳偉仁的論文,則是在修改後於本書首次出版問世。不論歷程順遂或者坎坷,每一篇論文都是作者的心血結晶,得來萬分不易。能夠把這些論文集結起來成冊出版,我們實在備感榮幸,更對每一位作者都充滿感激。
在本書的收稿過程中,一件讓人悲傷不已的憾事,是林淑雅老師於2023年5月的意外往生。淑雅是在2018~2019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而於本所擔任訪問學人期間,展開〈憲法基本權發展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研究與撰寫,並在第12屆研討會上,發表了這篇論文的初稿。即使終未完成,這篇論文遺稿,滿滿地承載了淑雅深刻而獨到的學思洞見,更充分展現了她真誠、恢弘的學術風采。承蒙淑雅家人的同意,我們在略作增補校對後,乃將這篇論文(初稿)收錄於本書,期能讓更多人看見淑雅老師的學術貢獻與遺志。這篇論文的補註、校對與文字潤飾,是由謝孟庭悉心完成,另經淑雅老師的胞兄林世昌教授過目,謹在此誌記與申謝。
謝孟庭分擔了很多與作者的聯繫作業;本書的編輯與後製,則幸有陳婉瑜與葉欣怡的鼎力相助。他們的努力,多少彌補了主編的憨慢,也讓本書總算得以付梓。除了留存紀錄,我們更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夠觸發更多的省思與討論。畢竟,我們六年前在研討會上討論的許多課題,如今依然在向我們叩問。
蘇彥圖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2025年8月8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