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4個人喜歡
  • 79 308
    39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各國觀察台灣觀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梁芳瑜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寶瓶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9/15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梁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


★內容簡介:
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
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近8成教師因社群輿論焦慮,近4成考慮離職。──2025《翻轉教育》「親師教育困境調查」
‧特別收錄【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
留下來的教師,有方法;想離開的教師,有方向。


她從小立志當老師, 且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教學更是極受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信任與肯定,
為什麼,12年後卻選擇離開?
而且是毫無退路的裸辭……

如果,孩子是臺灣的未來,
我們是否應該先救救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心力交瘁、遍體鱗傷的教師?
家長怒吼:「老師,你怎麼要求孩子下課補作業?剝奪休息時間!」
學生挑釁:「沒差啦,你記警告啊!反正我一樣能畢業!」
社會質疑:「當老師很好了啦,沒什麼好抱怨的。不爽,就不要做!」

校園裡的濫訴鋪天蓋地;沒有經歷任何一次投訴,是不是都只能算幸運?
作業出太少、進度教太快、穿著太前衛、不選孩子當班長、沒有即時回電……這些未達「不適任教師」的程度,僅是不符合家長個人期待,在當前制度與風氣下,卻都有可能被投訴。
梁芳瑜曾經陪伴同為國中老師的先生,面對家長的提告,雖然最後證明先生的清白,但身心所受的創傷,豈能得到補償?

致臺灣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教師過勞、師道不尊、薪資脫節,這三大困境,成為梁芳瑜離開教職的主因。
面對教職困境,最認真的教師總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要再更拚命、更努力?
梁芳瑜想拍拍這些教師們的肩,輕輕柔柔地對他們說:「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這本書渴盼臺灣的教師們被看見、被理解,更願陪伴無數仍在教學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師──能應對新時代的師生課題,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給留下來的教師:「自我照顧」的練習
一、設定下班時間,守住生活的界線
二、聚焦重要任務,適度地表達拒絕
三、練習「課題分離」,安頓內在的身心
四、接觸不同領域,拓展多元的身分

‧給想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的行動
一、記錄真實感受,釐清離開的動機
二、盤點個人專業,發揮優勢潛能
三、廣泛閱讀學習,逐步實踐及累積
四、做好財務規劃,建立經濟底氣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祝福教師們,更加靠近自己渴望成為的人。
祝福,每一位仍在現場的教師,自我照顧,保持初衷。
祝福,每一位選擇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海闊天空。

★本書特色:
◎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撰推薦序。

◎大坦誠(圖文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黃湘仙(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翻轉地理教室 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芳瑜老師含淚血諍,擲地有聲,一時多家媒體爭相採訪。但芳瑜老師僅接受專訪後便翩然離去,未求取進一步的流量關注。
然後在一年後,她將心路歷程,以及轉換跑道的具體計畫,寫成了一本書,以告來者。
你都離去了,還有什麼可寫的?我本有些困惑,卻在讀此書稿時,數度哽咽難言。
太像了,我在芳瑜老師的文字中,看到這十幾年來每一步的自己:會當老師的人,常有些相似特質:從求學時代就是戰戰兢兢、一板一眼的好學生,孜孜矻矻地讀書、研習,若是真心有志於此,還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天真。
然後,學校這個穩定環境,很容易讓我們看不見「學校」、「講台」以外的世界。也很難想像,自己的生命裡,除了考卷和粉筆外,我們還能開創什麼樣的可能性。
可是芳瑜老師,她用長久與學生相處的經驗驗證:教育不僅只是改變學生,更關鍵的是「改變自己。」
──摘自羊咩老師〈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推薦序

◎許多老師在校園裡選擇沉默。因為沉默能換來安穩,因為沉默能減少麻煩。日子一天天過,教師們或許心裡明白現場的荒謬與壓力,但依然隨波逐流,把「不快樂」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但芳瑜卻不同,她願意提筆,把不快樂寫出來,把痛苦敘明,把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相,化成一篇篇直面現場的紀錄。
在她的文字裡,我們可以看見教師過勞,看見師道不尊,看見制度冷漠,看見專業被輕忽的嘆息。這不是虛構的抱怨,而是一位十二年心血傾注的教師所做的血淚見證。她把那些日復一日的辛苦與無奈攤開,沒有粉飾,沒有自憐。那是一種比沉默更強大的勇敢。
更重要的是,她不只「看見」,她還「說出」。說出意味著冒險,意味著承擔輿論與誤解的風險。但她卻偏偏選擇如此,因為她心裡有一份對教育的責任。這份責任讓她不願假裝沒事,她以書寫抵抗,以誠實對抗虛偽。──摘自張輝誠〈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推薦序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
老師也是人,就算不求尊師重道,也只盼得到身而為人的尊重。而問題就在那,當一個一個問題串聯起來,再也不是高喊教育愛就能哄住老師了。還好有芳瑜,在告別教職之際,打開天窗說亮話,一字一句點破教師面對的困境。
她是俠女,為那些早已被折磨到身心俱疲的老師喊話、申冤;她是吹哨者,為瀕臨崩盤邊緣的教育體系敲響警鐘;她是冒險者,辭去教職,捲起袖子,從零開始,做給老師們看,人生不是只有教職這條路。──摘自歐陽立中〈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推薦序

◎「暘斌老師,你在被家長誣告之後,怎麼還能懷抱對教育的熱忱?」這是許多教育夥伴常問我的一句話。……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我仍會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
學生犯錯,就該教育,秉公處理;他在家受了委屈,就該關心,協助連結資源。遇到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溝通、堅持立場,並尋求行政支援。事後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太多,只是若能重來,我會更加強「課題分離」。
我願意堅守教育的專業與立場,是我的選擇;對方堅持找碴、打1999、提告,那是他的選擇。《與成功有約》提到「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我只需對自己能掌握的範圍負責,若太執著於控制他人的行為、關注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反倒會是痛苦的根源!
當年的我,遇到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件時,有時覺得憤怒、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血壓飆升、有時覺得灰心無言……一次次這樣下來,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如果能重來,我會多做深呼吸,告訴自己活在當下,不要那麼在意毀譽,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了!──摘自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被告之後,怎麼了?〉後記

影音介紹


作者

梁芳瑜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曾任國中國文教師十二年,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於2024年8月離開正式教職,現為自由講師與自由工作者。
經營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從教師與家長等多重身分出發,書寫個人成長,並持續關注教育及教養。

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https://reurl.cc/pYmQ84


IG「我們不只是老師」https://reurl.cc/qYaK2q

目錄

010【推薦序】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014【推薦序】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019【推薦序】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
024【自序】我是老師,我辭職了!

輯一:教職困境──教學現場的推力
036脫下舊衣服:我們都能選擇去過更合身的人生
046無盡的消磨:教師過勞
057過勞的代價:我們還記得自己在為誰而忙嗎?
067缺席的尊嚴:師道不尊
076校園的濫訴:為什麼親師天平漸漸失衡?
087無聲的悲鳴:教師之間相輕相礙
097身分的枷鎖:「你是老師,為什麼你做不到?」
107制度的侷限:限縮管教權,我們該怎麼教?
118脫節的薪資:專業「無價」
129校園的孤島:沉默,因為難以言說

輯二:懷抱熱忱──教師之路的成長
140美夢成真:成為教師的初衷與挑戰
151初期風格:讓學生又愛又怕的教師
162面對挫敗: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教師
175風格轉變:從權威、嚴厲,到溫和、堅定
188正向教養:成為孩子的人生副駕駛

輯三:告別教職──走向探索,迎來重生
204重新規劃職涯:工作,是為了探索人生
214推廣教養理念:家庭,是教育的起點
224新的自我實現:探索潛能,專業有價
236選擇理想生活:喧囂之中,聽見我自己
247告別練習:向深愛的教職告別
258自我照顧:我可以不再是超人
270考驗自由:自由的挑戰與承擔
282熱忱重生:離開,是為了留下來

296【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序/導讀

【推薦序】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

「你真要當老師啊?當老師可不容易。」
實習完畢那年,我更確定了我想當老師的志願,認認真真地開始準備教甄。母親沒有反對,只嚴肅提醒:「老一輩說,老師教得好是救命救心,教不好毀人子弟是下十九層地獄。教育是百年大計,你既然決定了,就好好認真做。」

我謹記母親教誨,戰戰兢兢教了十三年書,赫然發現,還不用等那幽冥渺茫的「身後」世界,現在我們「身處」的教書環境,已經是十九層地獄了。

教師過勞低薪、遇缺不補,少子化下家長過度溺愛,一言不合便上網公審、惡性投訴;社會對教師的高道德綁架、低尊重歧視;不斷提高學權,卻沒有相對應配套……

曾幾何時,滿腔熱忱的教師們,眼底已慢慢失去了光。陸續中箭倒下的同僚們耳提面命地提醒:不要太熱心、不要太掏心掏肺、你要懂得自保……

我是幸運的,目前為止,我遇到的都是暖心又支持的家長和學生。但看著前線各種光怪陸離的奇人奇事,總有一種山雨欲來的隱隱不安。教育前線正在崩潰,當你看到過往被視為「不過不失鐵飯碗」的公立教職,陸續有正值黃金時期的教師紛紛請辭,那就是一個沉船警訊。

而在去年七月,我看到一直在關注的梁芳瑜老師也請辭了,更讓我惆悵落寞了幾天。

會惆悵,是因為長久的追蹤關注,讓我知道芳瑜老師始終熱情於教學,視教學為志業;會落寞,當前教育環境,正在逼退充滿熱忱的專業教師,優秀戰力又退場了一位。

但是,臨走之際,芳瑜老師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系列對當前教育前線的諍言。每一篇都劍指核心,慷慨直言當前崩潰亂象。她的文字溫良卻不退讓,句句到位,講出當前環境已從「越認真越受傷,不求無功只求無過,但求平安下崗」的溫吞保守主義,急速惡化到「老一輩熬退休,中生代不惜掛冠求去,新生代不願加入」的空窗斷層期。

芳瑜老師含淚血諍,擲地有聲,一時多家媒體爭相採訪。但芳瑜老師僅接受專訪後便翩然離去,未求取進一步的流量關注。
然後在一年後,她將心路歷程,以及轉換跑道的具體計畫,寫成了一本書,以告來者。

你都離去了,還有什麼可寫的?

我本有些困惑,卻在讀此書稿時,數度哽咽難言。

太像了,我在芳瑜老師的文字中,看到這十幾年來每一步的自己:會當老師的人,常有些相似特質:從求學時代就是戰戰兢兢、一板一眼的好學生,孜孜矻矻地讀書、研習,若是真心有志於此,還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天真。

然後,學校這個穩定環境,很容易讓我們看不見「學校」、「講台」以外的世界。也很難想像,自己的生命裡,除了考卷和粉筆外,我們還能開創什麼樣的可能性。

可是芳瑜老師,她用長久與學生相處的經驗驗證:教育不僅只是改變學生,更關鍵的是「改變自己。」

我們總是鼓勵學生踏實積累,但自己是否卻已放棄精進?

我們鼓勵學生勇敢闖盪,但自己卻因各種沉默成本而裹足不前?

我們渴望孩子們能眼中有光,但自己是否早已兩眼黯淡,失去了熱情與動力?

「我向來以為,當老師就是要當一輩子,這是對工作範圍的自我設限。」芳瑜如此說。我們不單只是期許自己是「一名老師」,更要求自我不斷的突破與正向學習。「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走到哪都有飯吃。」

這本書的後半部,是每一個身心荒蕪,已經疲累不堪的人,皆可細品的轉型經驗分享。

如果你已經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此按下循環播放鍵,就此複製到退休;

如果你已打造了一座山,站在山頭茫然空虛,失去挑戰性;

如果你在一個環境,已經再也提不起熱情、感受不到成就;

如果你心中還有一些想要呼嘯吶喊的沉鬱──
我想真心推薦芳瑜老師這本書,這是一個認真過活的女子,重新檢視自我並踏出舒適圈的勇敢紀錄:(……未完)

【推薦序】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一個人為什麼會選擇離開教職?離開她所熱愛的講台,離開那群眼神清澈卻無比倚賴她的孩子,離開一份社會眼中「安穩、體面、終身保障」的職業。離開,本應帶來迷惘與恐懼,但在芳瑜筆下,反倒是勇敢的清明,敢於撕破現實迷霧的決絕。

芳瑜不是逃避,也不是怠惰;更不是不適任,也不是牢騷抱怨。相反地,她是那樣認真,曾經傾盡全力去當一位好老師的典範。她的離開,不是出於軟弱,而是來自洞悉──看見台灣教育的困境,看見制度的僵固,看見教師的兩難。她願意把那些遮掩不談的裂縫,攤開來,讓大眾直視。

勇敢看見,勇敢說出
許多老師在校園裡選擇沉默。因為沉默能換來安穩,因為沉默能減少麻煩。日子一天天過,教師們或許心裡明白現場的荒謬與壓力,但依然隨波逐流,把「不快樂」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但芳瑜卻不同,她願意提筆,把不快樂寫出來,把痛苦敘明,把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相,化成一篇篇直面現場的紀錄。

在她的文字裡,我們可以看見教師過勞,看見師道不尊,看見制度冷漠,看見專業被輕忽的嘆息。這不是虛構的抱怨,而是一位十二年心血傾注的教師所做的血淚見證。她把那些日復一日的辛苦與無奈攤開,沒有粉飾,沒有自憐。那是一種比沉默更強大的勇敢。

更重要的是,她不只「看見」,她還「說出」。說出意味著冒險,意味著承擔輿論與誤解的風險。但她卻偏偏選擇如此,因為她心裡有一份對教育的責任。這份責任讓她不願假裝沒事,她以書寫抵抗,以誠實對抗虛偽。

勇敢選擇,勇敢捨棄
離開正式教職,意味著放棄「鐵飯碗」。這四個字,在台灣社會的語境裡,幾乎等同於安全與保障。許多擁有教師證的老師多年追求,也未必可得,而她卻在十二年後,毅然決然放下。這份抉擇,若無極大的勇氣,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深深明白她的抉擇背後,不是因為她厭倦學生,也不是因為她無法承擔教學工作,恰恰相反,是因為她太熱愛這份工作。正因為熱愛,才不願眼睜睜看著自己在疲憊中被磨耗,最後只剩下形式化的應付;正因為熱愛,她寧願暫時離開,去尋找另一種可能的能量,再回過頭來幫助和她一樣經歷這種困難的更多老師、更多學生。

這樣的選擇,並非遠離教育,而是另一種對教育的深情。

愛的流動:對學生、對家庭、對自己
在芳瑜的文章裡,我不斷看見「愛」。她愛學生,願意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困惑與脆弱。她愛教學,願意鑽研不同的教學法,學思達或是其他創新嘗試,她都不斷實踐。她愛家庭,願意在孩子面前示範一個母親如何真實面對自己的選擇。她也愛自己,願意誠實地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再被責任與制度推著走。

這份愛,不是柔弱的溫情,而是有力量的。愛讓她清楚知道:當她愈來愈遠離初衷,當她的耐心與熱情逐漸被消磨,她需要停下來,先照顧好自己。因為唯有自己有力量,才能再次給予學生力量;唯有自己完整,才能帶領家庭完整。

突破與重生: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離開教職,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她脫離了舒適圈,走向一條更寬廣的人生路。她去探索、去學習、去成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有能量的人。這樣的歷練,讓她未來有能力回過頭來,帶給教育現場更多支援。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蓄積」。當她帶著更多的能量回到教育圈時,她能夠幫助老師們不再只是抱怨,而是學會突破;不再只是感嘆,而是找到方法。她的選擇,為自己爭取了一種蛻變,也為教育的未來留下了希望。(……未完)

【推薦序】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

讀著芳瑜的《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我回想起自己四年前,辭去教職時,曾經在社群寫過一篇文章〈渴望天空,飛翔只是遲早的事!〉。我寫得熱血沸騰,說要趁著還有力氣追逐遠方,還有勇氣盡力拚搏時,努力影響更多人。我喜歡教學,但我心中的天平不斷搖晃,彷彿在問我:「你是要影響三個班的學生?還是你要影響成千上萬的人?」許多人看到這篇文,都說我好有勇氣,但其實不全然如此。我的確有勇氣出走,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但另一方面,我沒勇氣說出教師長久以來面對的困境。

而芳瑜卻勇敢地寫出來了,為在第一線勤懇付出,卻無暇為自己說話的教師們,澆胸中之塊壘。就如同芳瑜所說,教師是一個奇妙的行業,一般人不會質疑廚師的味蕾或律師的專業,但卻會對教師品頭論足,質疑教學、批評帶班,罔顧教師專業,好像自己才是專家。

當然,不是說不能質疑教師,或是老師就一定是對的。而是整個社會氛圍下,老師隱然成為一種服務業,隨時得戰戰兢兢面對客訴。客訴沒關係,真有問題,改就是了。問題就在於,客訴的成本很低,還真假難辨,而老師捍衛清白的成本太高。就算最後真的平安下庄,早已身心俱疲,當初的教育熱情早已消磨到所剩無幾。

有些人會說:「不爽,不要當啊!」說這話的人,本來以為老師愛嫌,但又走不掉。卻沒想到,不少老師真的轉身離開,甚至媒體以斗大篇幅報導「寧做外送員,也不當老師!全臺爆代理教師荒。」哪一個老師,當初不是懷著對教育的熱忱而來?又是什麼,讓這些曾經眼裡有光的老師,日漸消沉黯淡呢?如果不正視問題,妄想用教育愛的枷鎖逼老師就範,我想,不久的將來,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是沒老師要教我們的孩子了。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像是「教師過勞」,除了教學帶班之外,老師還要面對繁瑣行政、計畫成果,以及超鐘點的課務,忙到已經不知為誰而行;再像是「師道不尊」,家長可以對老師頤指氣使,學生對老師愛理不理,老師早已放棄理想,卑微只求生存就好;還有「脫節薪資」,萬物皆漲,近二十年最低工資增幅高達187%,唯獨教師的鐘點費漲幅僅約5%。好像老師只能談教育愛,談錢就俗氣了。

老師也是人,就算不求尊師重道,也只盼得到身而為人的尊重。而問題就在那,當一個一個問題串聯起來,再也不是高喊教育愛就能哄住老師了。還好有芳瑜,在告別教職之際,打開天窗說亮話,一字一句點破教師面對的困境。
她是俠女,為那些早已被折磨到身心俱疲的老師喊話、申冤;她是吹哨者,為瀕臨崩盤邊緣的教育體系敲響警鐘;她是冒險者,辭去教職,捲起袖子,從零開始,做給老師們看,人生不是只有教職這條路。我們是有選擇的,別讓人家吃定我們走不掉而任人糟蹋。體制裡的苦,你都熬過來了,創起業來,還能輸嗎?

說真的,當初得知芳瑜辭職的消息,我既為她開心,又為她擔心。開心的是她終於能一展長才,不用受到種種規範和束縛。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芳瑜和她先生暘斌都很拚。他們是我大學的學弟妹,早在我一邊當老師,一邊寫書、演講的時期,他們就來請益過我,好奇為什麼我那麼拚,多路並進。我把人生的「隆中對」展開給他們看。過沒多久,就看見他們成立了粉專「我們不只是老師」,寫教學、寫班經、寫閱讀、寫家庭,夫妻輪流筆耕,從未間斷。那一刻,我愣住了,因為我發現,他們是玩真的。讓我想起電影《刺激1995》裡的一句話:「有的鳥,終究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過耀眼。」是啊,芳瑜終究是飛出來了。(……未完)

【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暘斌老師,你在被家長誣告之後,怎麼還能懷抱對教育的熱忱?」這是許多教育夥伴常問我的一句話。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透過這篇文章,盡力說出我的真心話。

前情提要
剛完成新生編班時,來自行政夥伴的善意提醒,我知道自己抽中了「籤王」。那位曾在國小就放話「要告導師」的家長,孩子剛好被分到了我的班級。新生訓練第一天,孩子就蹺家。我心想,這一次恐怕真的遇上挑戰了。
那又如何?
我對自己的帶班經驗有信心,於是一次次與家長懇談。我也相信我的行政夥伴:輔導主任、學務主任、生教組長、輔導老師、家長代表……個個是神隊友。我盡心,他們也盡力,只為協助班級走向穩定。
一年半後,孩子在各方面都有進步,與同學間的感情也越來越好,家長卻始終不滿意。當孩子因家庭因素轉學,遠赴他鄉,該家長將不滿通通歸咎於我,對我提告。

最難的事
剛開始,師生關係還未穩固時,孩子遇到事情,回家會亂說我壞話。家長則在家長群組大放厥詞,甚至多次違規進入校園、直闖辦公室,絲毫不顧我是否有課。他也在處室之間奔走,頻頻造謠,三不五時就找主任、找校長,對我的帶班心情造成極大影響。
背後被不斷捅刀,正面還得維持教師的專業高度,持續帶領學生成長──整起事件中,我認為這是最艱難的事。
「老師,你就放生□□吧!您還有其他三十個孩子要顧。」這是某位家長給我的忠告。
每當我心情低落時,也曾自我懷疑,猶豫是否該繼續帶領這個班級。午休時,我常望著校園裡的孔子銅像,一次又一次……最後,我選擇堅持。如今回望,那段不幸的經歷促成我許多成長,而那道「榮譽的傷疤」,也將陪伴我走過日後的教師生涯。

若能重來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我仍會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
學生犯錯,就該教育,秉公處理;他在家受了委屈,就該關心,協助連結資源。遇到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溝通、堅持立場,並尋求行政支援。事後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太多,只是若能重來,我會更加強「課題分離」。
我願意堅守教育的專業與立場,是我的選擇;對方堅持找碴、打1999、提告,那是他的選擇。《與成功有約》提到「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我只需對自己能掌握的範圍負責,若太執著於控制他人的行為、關注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反倒會是痛苦的根源!
當年的我,遇到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件時,有時覺得憤怒、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血壓飆升、有時覺得灰心無言……一次次這樣下來,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如果能重來,我會多做深呼吸,告訴自己活在當下,不要那麼在意毀譽,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我的建議
面對這個「大投訴時代」,身為第一線教師的我們,難免都會遇到不理性的家長,連我也有可能會遇到下一位!當老師,就是這麼刺激的一件事。
我常在研習的場合對夥伴們分享:「當老師,哪有什麼護城河?隨手拿起電話,就可以投訴在場任何一位,反正,也不用負任何責任!」事實就是如此,而且被投訴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我們當然期待,也努力讓大環境變好,但在那天到來之前,我們也要學會與現實共處。
我不是個悲觀的人,光靠抱怨改變不了什麼。以下是我想分享的三點建議,平時累積著做,遇到危機時,才更有機會化險為夷。

1.重視個人品牌
用心的老師終究會有「口碑」,學生與家長間口耳相傳。如果能不斷精進教學專業和帶班能力,提升自我的品牌價值,當遇到挑戰時,質疑的聲浪會減少很多。

2.凝聚教育夥伴
「德不孤,必有鄰。」辦公室同事、行政夥伴,多少會有跟自己理念相合的,平常就可以多多交流,到了關鍵時刻,便不必單打獨鬥,會有一群人,陪你一起面對。

3.學習自我安頓
若真的遇上濫訴,只要問心無愧,就勇敢面對。該說明就說明,該開會就開會。別忘了最重要的:深呼吸、停下來,把自己照顧好。健康永遠是第一位。(……未完)

試閱

校園的濫訴:
為什麼親師天平漸漸失衡?

「大投訴時代」來臨
「運氣不會一直站在我這裡,好人也是會遇到壞事的。」我這樣想,是因為如今投訴教師太容易了,可謂「大投訴時代」的來臨。
由於少數的不適任教師惡名昭彰,又常被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使社會氛圍中對教師的質疑與日俱增。
再加上進入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一旦家長對教師稍不滿意,無論是管教或教學,一封黑函、一通一九九九、一篇公開貼文,就讓許多教師深受打擊,摧毀本該互相信任的關係,一步步造成親師對立。

越認真的教師,被投訴得越嚴重
這些投訴,不僅可匿名,還免責任、零成本。尤其令人心灰意冷的,大部分投訴的內容根本未上升到「不適任教師」的議題,而是該名教師不符合家長的個人期待,僅此而已,舉凡:作業出太少、進度教太快、穿著太前衛、沒提醒孩子吃藥、不選孩子當班長、夜間未即時回電……都有可能被投訴。
甚至,越認真管教、越費心教學的教師,往往被投訴得更嚴重。

王老師擔任七年級的導師,向來嚴謹、負責,期待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
班上有位學生常在課堂上嬉戲,而且每天遲到、遲交作業。王老師幾次提醒他要更加努力,養成好習慣,但效果有限。
某一天,王老師又在下課陪著學生補作業,一邊語重心長地提醒他,一邊拿出一封畢業學生的信,裡面寫道:「老師當初的嚴厲,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王老師想藉此啟發眼前的學生,卻只見他一臉不悅。
沒想到隔天,家長竟然到學校投訴王老師,認為他對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全家人都因此徹夜難眠。
家長氣憤地說:「孩子哭了一整晚,說不想再上學了!學校教育應該讓人感到溫暖,不該讓孩子覺得害怕、麻煩。」
於是,校方請王老師務必調整教學的風格,以符合該家長的訴求。

王老師感到十分詫異且沉痛。
以往嚴謹、負責的帶班風格,深受學生和家長的信任,現在卻被認為是過失而遭受指責。
回到辦公室,王老師看著那封畢業生的信,陷入了沉思:「難道自己做錯了嗎?」再者,「究竟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

學校的主力,從「辦學」變成「辦案」
校園裡,為了處理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投訴案件,「校事會議」(註)開不停,學校主力從辦學變成了辦案。
每一件投訴都要至少經過兩到四個月的調查。若結果無法令家長滿意,也可能再次收到投訴,所有的流程又要重跑一輪。
美其名說:建立夠多、公平、公正的案例,家長便會知道標準在哪裡而不再濫訴;然而,事實上,已經有多少行政人力、教師熱忱,折損在看不見盡頭的校事會議裡。
投訴的管道多元、快速、便利,開啟了大投訴時代。即使最後證明了教師的清白,家長卻不必承擔任何濫訴的成本,教師也得不到任何勞心費時的補償,何來的公平、公正?
想當然,親師之間本應保持的合作關係與天平,因此走向不可控的失衡。

二○二三年七月,超過三萬名的韓國中小學教師集結在首爾的光化門廣場。一名任教於明星學區的年輕教師,疑似因不堪家長霸凌的壓力而輕生。他們為此憤怒難平,想討回教師該有的保障與尊嚴。
據報導,近年來,韓國已至少有一百名教師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其中最大的壓力來源,除了對於學生暴力的無可奈何,還有來自家長的惡意檢舉。
臺、韓教育圈的環境或許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教師的處境卻十分雷同,尤其面對幾無門檻的濫訴,我們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繼續堅守教職、守護信念?

教師加入教師會,且如期繳納「訴訟基金」
臺北市的教師加入教師會的比例高達八至九成,位居全國之冠。而多年任教於此的我,也長期入會,並如期繳納「訴訟基金」。因為,教師們最不想用到卻在關鍵時機最需要的,就是被家長提告時的種種法律後援。
長此以往,教師們擔心動輒得咎,若選擇只完成工作的最低要求,形同「安靜離職」,這會是社會大眾希望的嗎?

我不是杞人憂天。
二○二二年,我的先生林暘斌老師被家長提告,洋洋灑灑三條罪狀,而經歷數月的折騰,事後證明全是誣陷。

林暘斌老師被家長提告的始末
以下是林老師所寫下的事件經過:

二○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我收到臺北市警察局松山分局的通知,案由是「貪汙治罪條例」、「偽造文書」及「妨害名譽」。
上頭還寫著:「若經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得報請檢察官核發拘票。」
身為一個生活單純的學校老師,收到這樣的通知,真是既震驚又難過。
我到底是如何作奸犯科,要被扣上三頂大帽子?

兩年前,新生分班抽籤。才剛抽完籤,就陸續有人提醒我,我班上有位家長在國小時如何對待當時的導師,以及該生的種種脫序行為。
果不其然,新生訓練的第一天,那個孩子就有狀況。
而我深知「親師合作」的重要性,新生訓練第二天的下午,就找家長來學校晤談了兩小時,也取得了若干共識。

身為一個老師,秉持著教育的初衷。近兩年來,一直將那個孩子帶在身邊。
七年級時,讓他當安全股長,透過同儕的力量,讓他準時進校園,也讓他完成一些小任務,一步步建立他的成就感和對班級的認同感。
孩子很爭氣,越來越融入班上,表現和國小時已判若兩人。

雖然孩子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他的家長總是不滿意,甚至陸續解鎖了我教師生涯的所有「成就」:他多次找學務主任告我的狀,也多次揚言要找校長。
只要成效不合他意,就打一九九九,控訴我許多罪狀,希望學校把導師換掉。
不過,那些指控都是子虛烏有,經調查無不適任行為,自然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
沒想到,最後他直接上警局提告,期待我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一,他說我貪汙班費一千元。
事實上,他常因一點班務上的支出為難其他家長,而我看到熱心幫忙的家長竟要受到如此對待,實在於心不忍,便捐了一千元到班費裡。
家長保管的收支表裡記得一清二楚,結果他反倒說導師貪汙。

第二,他說我偽造文書。
他一心認為我針對他的孩子挾怨報復,竄改分數,將孩子的國文成績評定為不及格。
事實上,所有成績都秉公處理,有憑有據。我是否有針對那個孩子,公道自在人心。

第三,他說我妨害名譽。
該生的家庭背景特殊,父母分居。告我的A家長說我在另一名B家長面前,出言詆毀他。
事實上,有時我會和B家長討論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談及A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只是秉持良心,實話實說。

八年級下學期,那孩子因家庭因素轉學了。我們還不時透過網路聯絡,得知他在南部過得很開心,我深感欣慰。
並且,就在這學期的最後一天,我收到地檢署的信函,因「查無犯罪實據,業經簽結」,算是還我一個公道。

即便我秉持教育的良心做事,遇到一個這樣的家長,沒證沒據的無端指控,一年多來,學校因此召開多次會議,還不包含無數次私下討論,真的是辛苦了所有人。
我很幸運,也很感激。班上的家長力挺導師,校長和主任給我實際支持,家長會長和律師以專業的陪伴安撫我焦躁的心。
然而,不得不說,經歷過這些,還是足以令人身心俱疲……

要一個原本就無罪的教師,舉出種種的證據和對話紀錄,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我真的感到莫大的悲哀。
我不否認老師也會犯錯,也會失誤,但是,有就有,沒有就是沒有。
現在的社會氛圍底下,「尊師重道」或許太高標,然而,我仍真心希望:

所有的老師,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

最終證明自己清白,卻已身心受創
家長控告的成本低廉,僅僅走一趟警局,抱怨個人對老師的偏見,我的先生卻要花上超出常人想像的大量時間與心力,找資源、找證據、找律師,就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問心無愧。
時間或許算得出來,心力勉強可以量化,然而,其中所付出的隱形成本是數不清,也看不見的。
身為親近的枕邊人,我陪著他走過多少白日的自我懷疑、多少夜晚的輾轉難眠,看了多少醫生,卻始終難以痊癒。
直至今日,身體健康仍然無法完全恢復,心理創傷又怎麼能夠輕易抹去?

當教師出走,是受傷教師面對校園濫訴的反撲
教學現場中,不只有他,尚有無數個清白且認真的教師。
清白的教師因濫訴所承受的代價,其實超過想像的龐大;認真的教師因霸凌所承受的創傷,又豈能數得清、看得見?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珍寶。當孩子在校遇到困難時,家長難免心疼、心急,若有時又連結自己童年時期對教師的負面經驗,便容易誤把投訴當武器。
如果,親師對立,是上個世代受傷的孩子成為家長之後的反撲;那麼,教師出走,極有可能是受傷教師面對這個世代校園濫訴的反撲。

●●●
現今的世界裡,已經充斥著無數的對立,一旦任由親師天平漸漸失衡或失控,無論贏家是誰,孩子都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如此一來,教師自然不敢奢求受到尊敬,但難道連公平也無法期待嗎?
我想,越能在意見衝突時平心靜氣,聚焦於解決問題,才越有可能重新建立互信的親師關係,創造親師生三方共贏。
這也是我最衷心盼望的公平。

註:
在二○一○年六月修正的《教師法》裡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簡稱《解聘不續聘辦法》)中明訂,學校若接獲家長檢舉,應於受理後七個工作日內,召開「校園事件處理會議」(簡稱校事會議)審議。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49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庫存量大於1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