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時代:找回學習的動機與主權,成為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教練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18年在家教育豐富經驗,解析家長最想知道的自學迷思與疑慮!
孩子是自己學會的,不只是被教會的!
自學,是一種最自然的成長和生活方式,也是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
唯有讓學習主權回到孩子身上,自己決定並按照內心的渴望學習,
才能成為自信自在且獨特的自己。
◎自學,路更寬!
在家教育早已不是特例,而是不被時代淘汰的積極選擇。
◎自學,更快樂!
每個孩子都該擁有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自學,並不難!
共學、混齡、方案與教法,家長心中的疑問其實都有解答!
關於自學,父母最想問的所有現況及方法,都在這本書裡:
■自學計畫怎麼訂?是否可以依需求彈性回校上課?
■自學有沒有文憑?家長不會教、沒有同學怎麼辦?
■自學沒有你想得那麼難!解讀自學法案零時差。
■共學、混齡等自學方案,各有什麼特色和優缺點?
■附在家教育自我評估清單,檢視是否適合在家教育。
自學其實是,培養孩子主動進食心智食物的能力:
■古今中外,自學讓孩子傑出又有競爭力
■自學前,破解讓你裹足不前的迷思和疑慮
■自學一點都不難!突破障礙的五大策略
■每個父母都能成為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教練
■把學習動機找回來!培養自學的七大核心能力
名人推薦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臺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 馮朝霖
新北市教育局長 龔雅雯
目錄
〈推薦序〉自學,是「一綱一本」到「無綱無本」的關鍵字 馮朝霖
〈推薦序〉透過實驗課程找回學習初衷,回歸教育的本質 龔雅雯
〈實例分享〉十二年自學,築夢踏實
〈前言〉自學,路更寬
第一部 培養孩子主動進食心智食物的能力
1-1古今中外,自學的孩子傑出又有競爭力
1-2讓你裹足不前的自學迷思和疑慮
1-3自學一點都不難!突破障礙的五大策略
1-4每個父母都能成為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教練
1-5把學習本能找回來!自學的七大核心能力
1-6打造長效的學習動能
第二部 非典型教育!在家自學該知道的事
2-1家,才是教育的起點
2-2在家教育的優勢與警訊
2-3在家教育是重建婚姻與家庭關係的機會
2-4打造優質的學習生態
2-5父母最想問!在家教育的Q&A
2-6自我評估後,踏出自學的第一步
第三部 不同場域的自學
3-1培養學齡前的自學基礎
3-2在校教育的翻轉學習
3-3職場人的自學模式
〈結語〉學習成為真實又美好的自己
〈附錄〉不退休的瀟灑後青春
序/導讀
〈推薦序〉 自學,是「一綱一本」到「無綱無本」的關鍵字
馮朝霖
感謝黃夏成兄在大作《自學時代》出版之前,讓我有機會搶先拜讀!
之前他也曾送我他的成名作《你就是父母教練》。我十分敬佩本書的基本教育理念:父母要成為孩子的生命教練不是一項選擇,而是無可取代的天職,也是人生最幸福的生命交會。
夏成兄乃政治大學中文系傑出校友,多年前我們在另類教育與教育改革相關場合認識,近兩年,又因為參與國教家教育研究院的計畫有機會常互動,感受到他對於教育創新與社會改造的真實熱情。
二○一六年關鍵字「自學」
教育的思維或論述主要分成兩個範疇:首先是「實踐方向」的問題,思考什麼是教育上「對的事情」或是「應然」(ought-to-be);其次是實踐方法的問題,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對」,或是所謂「如何」(how)﹖
在家教育與自主學習都應包含這兩個基本範疇的意義。這本書的豐富內容都做到了。本書結構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培養孩子主動進食心智食物的能力」,作者努力論證的無非是「自學對個人與社會整體的意義或必要性」,因此強烈宣稱︰「自學是將學習權還給學習者,成為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協同決策者,這個過程本身已經獲得學習涵養和意義。」
這其實是呼應了二○一二在家自學「柏林宣言」的第六點︰「承諾支持自由、多樣性和多元化的教育,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協調,讓在家教育成為每個國家的合法教育選擇,並成為每個家庭和孩子的權利。」
本書第二部「非典型教育!在家自學該知道的事」與第三部「不同場域的自學」,主要內容是提供分享實踐自學的 Know-how,譬如討論如何排除各種層面障礙、「如何打造優質的學習生態」等。
學習的自由與民主的辯證
教育的本質是人類個體都在尋求自我完成(與「自我創造」),這是教育作為基本人權的教育人類學前提。但人的自我完成與創造需要適當的社會政治環境條件,因此教育與民主就形成無窮盡的互為因果。政治的民主需要有真實內涵的民主教育才能進步,反過來,唯有具有民主法治的社會才能保障教育的自由開展,因此夏成在本書說得很正確︰「自學是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也是催化學習型組織成形的酵母。」
之前,二○一二在家教育全球會議發表的「柏林宣言」就曾莊重嚴肅地向全球呼籲︰「敦促國際社會所有成員採取具體步驟,在其法律、政策、民事及刑事程序上保障家長擁有自然且基本之權利,得決定教育和撫養自己孩子的方向,包括選擇在家教育在內的教育種類。敦促人權組織、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選任和受任之政府官員及公民,擴大尊重父母選擇孩子接受之教育方式(包括在家教育)的基本權利。」
在家自學彰顯的「學習自由」不僅是民主文化進步的重要指標現象,更是教育多元化與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
從「一綱一本」到「無綱無本」
由於資訊與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接近資訊與人際互動的可能性正朝向令人難以想像與預料的速度發展,使得在家自學/共學的實踐條件不斷獲得加持,此外,人類認知理論及學習理論的不斷翻轉(孩子是自己學會的,不只是被教會的),也讓社會越來越能肯定人類在認知學習上主動性與建構性的本質,因此我非常贊同夏成的這段話︰「培養孩子自學能力,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最美好的禮物。」
我相信,在台灣實驗教育法制的現有基礎與未來的演進展望上,在家自學的發展會對台灣教育的多元、自由與創新趨勢帶來無可限量的影響。從「國家課綱規範」與「學習者學習自由」的辯證關係角度論,我們可以期待從「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進而「有綱無本」,終而達到「無綱無本」的地步,在此辯證過中,自家自學/自主學習的實踐無疑將扮演很關鍵性的催化作用。
因此,相信夏成兄《自學時代》一書必定具有時代性見證的意義。
我欽佩他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臺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透過實驗課程找回學習初衷,回歸教育的本質
龔雅雯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由追求一致性逐漸走向多樣化,教育型態亦突破傳統走向多元,提供家長對於教育有更多的想像與選擇,這樣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實驗教育三法的誕生,隨著法令的訂定、修正及施行,更能發揮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功能,而其中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跳脫現行學校型態,提供另一種彈性多元之教育方式及內容,供學生及家長選擇。而實驗課程之精神,讓教育回到最初的原點,喚醒學生渴望學習的天賦,跳脫課本框架,不再有作業和考試,回歸到教育的本質,讓孩子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新北市申辦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近年來日趨增加,作者黃夏成先生擔任本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會委員,致力於推動實驗教育不遺餘力,也因其親自陪伴兒女在家自學,累積18年豐富經驗,現透過本書與讀者分享其個人陪伴子女學習成長的點滴。在本書裡,作者細膩描繪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量身打造專屬課程內容,啟動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與「遊戲是最初的學習本能,生活是絕佳的成長樂園」之精神不謀而合,相信透過作者無私的分享,能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在家自學的內涵。
本書從時代背景帶出自學的演變,分析自學應具備的七大核心能力,並分享個人實施在家教育的心得及收穫,接著闡述從家庭、學校、職場擴展到社會的自學型態,不僅放手讓個人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也讓家長從中汲取資訊,了解如何陪伴孩子在自學這條路中共同學習成長。期待藉由本書,讓各界更能了解現今多元的教育型態,並帶給孩子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教育局長)
〈實例分享〉十二年自學,築夢踏實
我女兒今年二十歲,沒上過幼稚園,小一至高三自學十二年後,考上大學音樂系,正在享受她的小提琴世界。
由於我在職涯轉換過程中,曾接受當時在美國正迅速崛起的頂尖潛能訓練大師安東尼·羅賓全系列「主宰人生」課程,因此,當我太太懷孕時,我就對胎兒進行一些嘗試性的胎教。從那時起,一路走來在體制教育中一再受挫的我,就相信「學習」的改變力量。女兒出生約一歲,我們夫妻聽聞有關「在家教育」一事,在好奇心驅使下作了一番研究,決定至少在小孩學齡前自己帶,不送幼稚園。
女兒三歲左右,我們成立了一個共學小組,讓孩子們學習品格和人際相處,另有部分時間到處參觀,學學美術和律動。接著一九九九年教育部頒布「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兩年後,我女兒就申請小一的在家教育,從此走上十二年的自學路。
女兒五歲開始用《聖經》學識字,半年可自己讀簡單的繪本,每次能安靜坐著聽CD、翻繪本三、四十分鐘,每天可以有紀律地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小一開始學習鋼琴,小二在因緣際會下也嘗試學小提琴。
為了引發並了解女兒的天分和興趣,我們讓她多方接觸各項才藝,通常持續三至六個月不等,最後決定持續鋼琴和小提琴的學習。
女兒小學六年期間,也是我們夫妻投入「慕真在家教育協會」開疆闢土的草創期,我們每兩個月跑五個城市,分享親職教養與在家教育理念,女兒一邊按進度學習,一邊成為我們協會庶務上的小幫手,她偶爾也是我們聚會時的小招待或小保姆。
這六年來,她結交了全國數個縣市的好朋友,其中七、八個已經成為結盟好友,雖然有幾位在國外念大學,但他們每一兩個月都會用網路電話多方深談學業、未來和信仰。
女兒小六時,在進度和程度的壓力下,雙琴
試閱
就我十八年的自學經驗,台灣社會對在家教育最常被問到的十二個問題及參考答案如下:
Q1:父母有能力教孩子嗎?
A:從五千年前到現在二○一六年,父母都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在未來一百年內我相信仍然有足夠能力。
請問,若大學畢業的父母,無法教自己國中小學的孩子,那代表什麼?是國中小學的課程太難,還是台灣的大學生程度實在太低?
國中小的課程屬基本常識階段,大部分內容透過良好的閱讀能力,加上父母的指導及工具的運用,都能有效學會。在不以追分和應付考試的情況下,這樣的理解程度足夠讓孩子往自己智力優勢及興趣方向探索,涉入下個階段更深廣的知識結構中。父母起碼可以把小學階段的課程,全部有效帶領完畢,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品格塑造、生活自理、休閒運動、信仰實踐及服務學習等,父母也都能夠以身作則,並且結合其他自學家庭與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全人發展。
不要忘記,申請在家教育時,可以規畫讓孩子在部分時間或課程返校上課,補救父母的不足。
Q2:孩子的群育怎麼辦?
A:孩子最真實有效的群育,在家庭、社區及社會中。
將一群不成熟的同年齡孩子放在同一個空間,缺乏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的教導,不等於健康有效的群育。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才是群育的核心能力。讓孩子在真實的混齡社會中生活和往來,才能達到在人群中健康互動的教育。一個待人熱忱、尊重和有禮貌的人,可以跟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建立關係,不但受人歡迎也獲得眾人尊敬。
Q3:在家教育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A:當然可以,因為他們是在封閉的校園以外,真實的社會中成長的。
體制內的學生被規範在與社會隔離的校園中,且又侷限在一個教室內長達十二年之久,而在家教育的孩子則是在家庭、社區、社會和數位社群中學習及成長,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需要花力氣就能適應。
當霸凌成為台灣校園十分普遍的現象,以及大學生普遍沒有學習動機時,我們的下一代不應該以適應為目標,而是要去創造充滿正能量的新景象。父母、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奮力往這個方向挺進。現代社會更需要應變力和創新力,以面對全球新挑戰,並且找出解決方案。在家教育家庭重視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品格與天賦,正在蘊釀一股更新的動能。
Q4:夫妻對在家教育缺乏共識怎麼辦?
A:夫妻雙方應針對此問題多次進行深度匯談,然後融合彼此的想法,從一兩項具體的目標開始練習。
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從生活習慣、溝通模式到價值觀,都可能有差異,甚至意見對立。培養一個能協同合作的團隊,包括夫妻二人,要從兩人的關係開始,把夫妻關係當成經營家庭的首要目標,由美好關係發展出高度的信任氛圍,再進入具體的在家教育課題匯談。
夫妻的兩人時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排,透過談心和彼此傾聽,可以療癒並重建關係,同時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一個良好的領導樣式。在適合的時機,夫妻可以先從對於在校教育及在家教育的疑慮談起,了解了彼此心中的恐懼後,再思考交流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和目標。最後還可以練習為孩子規畫一學期的在家教育,看看是否有彼此可接受的共識,修正到滿意後,不論是在校或在家都可以實驗看看。
Q5:父母脾氣不好還能在家教育嗎?
A:可以。在家教育很可能是你們改善脾氣的起點。
學校老師都是好脾氣的人嗎?孩子去學校上學後你的脾氣就會變好嗎?如果你沒有實施在家教育,就可以保有不好的脾氣嗎?
父母脾氣不好,不論是在校或在家,對孩子的成長都具破壞力,他們容易形成退縮或防衛性強的人際互動模式,漸漸長大後還會不知覺承襲父母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先列出兩個最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境或事件,挑其中較容易處理的來練習。
方式一:寫下你會生氣的兩個理由,問自己:
是我的期望太高還是孩子努力不夠?
孩子是意願不足還是能力不夠?
我有給予什麼協助嗎?
如果我已發了無數次的脾氣還是無效,這次我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面對?如果有所改善,就持續練習下去;如果無效,不妨用以下方法:
方式二:離開現場,走進臥室看鏡中的自己,問鏡中人你可以如何回應?
方式三:請配偶協助處理。
Q6:升學及文憑該怎麼處理?
A:不論在校或在家,台灣學制可以從小一按年齡一路升學到高三,得到該得到的文憑,然後考學測分發大學。這是台灣學生最基本的教育之路,但你的孩子可以思考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父母要與孩子一同思考,升學的目的是什麼?有部分學生對升學及取得文憑的動機,是希望跟朋友們同步成長,這是社會認同感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文憑除了出國深造及找第一份工作還有效用外,對於職涯上的發展就不一定有相稱的效力了。
Google評估應聘者時採用的五項標準,只有第五項專業知識與文憑略有關聯,第一是學習力,第二是領導力,第三是謙遜,第四是主人翁意識(當責)。就升學及文憑的內涵而言,學習力和實力才是更重要的結果。
Q7:如何成立共學小組?
A:共學小組不是自學的主體,卻是自學過程具高度價值的資源整合及共享。
共學小組的價值如下:機動性、互助性、在地化、個別化及其他附加價值,如:給新手父母信心、成為在家教育運動的資源、可滿足「群育」及「協同教學」的實質及政策需求。
在互動執行上應避免的七個「不要」:不要強勢,不要散漫,不要僵化,不要批評,不要奢華,不要旁觀,不要結黨。
共學小組非營利也不是托育組織,因此,每一家須父母一人出席,一起分工合作,可考慮以下基本的人力配置方式:
▼由一人當主要聯絡人,一人管財務。
▼三人成班,最多十二人;可按年齡分班,每班年齡差距約三歲以內。
▼每次由一至二位家長為主要教學者,偶爾聘請專業人士上課。
▼其他家長可擔任助教、褓姆、伙食、課前資料蒐集、教具製作等事務。
▼較大子女亦可參與從教學到總務等相關事務。
▼戶外活動可邀請父親或全家總動員。
可能參與共學的家庭宜先「共玩」三、五次,彼此在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上有些認識,再一同商討規畫「共學」。
Q8:在家教育要花很多錢嗎?
A:在家教育不會讓你多花錢,甚至可以有智慧地節省不必要的花費,以及形成「資源交流」的生活方式。
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用錢態度和方式因人而異。在校教育從選校到補習,學費及額外費用差距可大到百倍之譜,在家教育要用多少錢的決定權完全在父母手上。只要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名貴」,在家教育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百分百用在孩子的學習上,而不會浪費在行銷和品牌成本上。盲目砸大錢只會堆高教育「成本」,卻不一定會提高教育「成效」。Q9:在家教育會失敗嗎?要怎麼做才會成功?
A:基本上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國家首長和人民都有可能犯法,這是教育的失敗嗎?三百年前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孔子、蘇格拉底和杜威,誰的教育比較成功?四海工專畢業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國立大學的電機博士去賣雞排,誰的教育比較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教育落入成敗的思考邏輯中,容易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淪為資本家或商業行為的工具,便窄化了教育可以發揮的格局。
教育該重視的是內涵、目標和方式的正確性及適切度問題。以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教育,內涵必然以工業化社會需要的語言、數理和科技為主,人文科學就只好靠邊站,最後國家只能培育出大量的科技業高級勞工,以及低收入的服務業上班族。
在家教育以全人發展、天賦優先、生活訓練及社會參與為內涵,以多元化方式學習,並且融入生活和社會中,教導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教育若能釋放一個人的天賦並完成自己的天命,就算是正面的方向;反之,完成階段性教育卻成為缺乏自信、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則將步上挫敗的命運。
Q10:個人申請、團體自學及機構自學有何不同?
A:這三者在執行形式和平台各有不同,但都應該將家庭元素具體地納入教育的過程。
本法案名稱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有三個基本的行政作業:
一、提出教學計畫書:審議委員會書面審查及面試。
二、訪視:設籍學校或審議委員陪同,至居家或教學場所訪查和對話。
三、成果展或學習狀況報告書:期末以集中方式呈現,也是彼此觀摩的機會。
以下為三種自學形式:
◆個人申請自學:由父母提出申請,以父母為主要教學者或教育資源整合者,運用社會各項適合的人員及資源,協助孩子學習。學習場所包含居家、圖書館、公共設施及社區開放空間,形式上由父母或教師教導、自主學習,透過線上教室及共學小組協助。
◆團體自學:由一位父母當申請人提出,三人以上,三十人為限,於共同時間及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可混齡及分必修和選修方式進行學習。◆機構自學:基本上是一種實驗學校的型態,由非營利法人設立之機構,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在固定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每班學生人數不得超過二十五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五十人,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人,且生師比不得高於十比一,並不得以學生之認知測驗結果或學校成績評量紀錄作為入學標準。
團體與機構申請,另有多項規定請自行查閱實施條例。不論是哪一種申請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應該脫離家庭、社會及生活。
Q11:在家教育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在校教育與在家教育不是一刀兩斷、誓不兩立的兩個立場,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若能雙向流通最理想。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後,並不會讓孩子變成凡事靠自己就行的天才超人,因此,也要學習被教導、指正和討論協商的能力。
▼避免長期三百六十度的多元學習,那只是知識和能力的走馬看花,無法真正累積學識,也不宜只有一套做法,不敢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至少不定期參與三、五個學習小群體,每週或每月有不同內容和性質的互動,有助於擴張孩子的視野和思想框架。
▼引導孩子運用所學進行社會參與,包括志工服務、參賽或參展,發揮學以致用的價值,以及產生社會性歸屬感。
▼父母不要為了品格目標而進行「道德綁架」,不論是用強硬或柔性方式要孩子當好人做好事。
▼真的累了,就返校一學期或一年,修養生息後再出發;有時「放棄」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Q12:不會教數學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另一半太忙怎麼辦?孩子比較喜歡上學怎麼辦?覺得很累怎麼辦?要實施在家教育到幾年級?只做小學階段可以嗎?哥哥做但妹妹不做可以嗎?
A:以上的問題答案皆相同。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了解自己真正擔心什麼,然後,夫妻共同寫下選擇在家教育的三、五個理由、教育目標,以及你們願意付出的代價,我相信專屬你們的答案將會浮現。
這是一種理念型或價值型的思考法,人生中所有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這種自我教練式手法探究一番。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