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父母最想問!在家教育的Q&A
就我十八年的自學經驗,台灣社會對在家教育最常被問到的十二個問題及參考答案如下:
Q1:父母有能力教孩子嗎?
A:從五千年前到現在二○一六年,父母都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在未來一百年內我相信仍然有足夠能力。
請問,若大學畢業的父母,無法教自己國中小學的孩子,那代表什麼?是國中小學的課程太難,還是台灣的大學生程度實在太低?
國中小的課程屬基本常識階段,大部分內容透過良好的閱讀能力,加上父母的指導及工具的運用,都能有效學會。在不以追分和應付考試的情況下,這樣的理解程度足夠讓孩子往自己智力優勢及興趣方向探索,涉入下個階段更深廣的知識結構中。父母起碼可以把小學階段的課程,全部有效帶領完畢,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品格塑造、生活自理、休閒運動、信仰實踐及服務學習等,父母也都能夠以身作則,並且結合其他自學家庭與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全人發展。
不要忘記,申請在家教育時,可以規畫讓孩子在部分時間或課程返校上課,補救父母的不足。
Q2:孩子的群育怎麼辦?
A:孩子最真實有效的群育,在家庭、社區及社會中。
將一群不成熟的同年齡孩子放在同一個空間,缺乏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的教導,不等於健康有效的群育。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才是群育的核心能力。讓孩子在真實的混齡社會中生活和往來,才能達到在人群中健康互動的教育。一個待人熱忱、尊重和有禮貌的人,可以跟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建立關係,不但受人歡迎也獲得眾人尊敬。
Q3:在家教育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A:當然可以,因為他們是在封閉的校園以外,真實的社會中成長的。
體制內的學生被規範在與社會隔離的校園中,且又侷限在一個教室內長達十二年之久,而在家教育的孩子則是在家庭、社區、社會和數位社群中學習及成長,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需要花力氣就能適應。
當霸凌成為台灣校園十分普遍的現象,以及大學生普遍沒有學習動機時,我們的下一代不應該以適應為目標,而是要去創造充滿正能量的新景象。父母、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奮力往這個方向挺進。現代社會更需要應變力和創新力,以面對全球新挑戰,並且找出解決方案。在家教育家庭重視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品格與天賦,正在蘊釀一股更新的動能。
Q4:夫妻對在家教育缺乏共識怎麼辦?
A:夫妻雙方應針對此問題多次進行深度匯談,然後融合彼此的想法,從一兩項具體的目標開始練習。
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從生活習慣、溝通模式到價值觀,都可能有差異,甚至意見對立。培養一個能協同合作的團隊,包括夫妻二人,要從兩人的關係開始,把夫妻關係當成經營家庭的首要目標,由美好關係發展出高度的信任氛圍,再進入具體的在家教育課題匯談。
夫妻的兩人時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排,透過談心和彼此傾聽,可以療癒並重建關係,同時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一個良好的領導樣式。在適合的時機,夫妻可以先從對於在校教育及在家教育的疑慮談起,了解了彼此心中的恐懼後,再思考交流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和目標。最後還可以練習為孩子規畫一學期的在家教育,看看是否有彼此可接受的共識,修正到滿意後,不論是在校或在家都可以實驗看看。
Q5:父母脾氣不好還能在家教育嗎?
A:可以。在家教育很可能是你們改善脾氣的起點。
學校老師都是好脾氣的人嗎?孩子去學校上學後你的脾氣就會變好嗎?如果你沒有實施在家教育,就可以保有不好的脾氣嗎?
父母脾氣不好,不論是在校或在家,對孩子的成長都具破壞力,他們容易形成退縮或防衛性強的人際互動模式,漸漸長大後還會不知覺承襲父母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先列出兩個最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境或事件,挑其中較容易處理的來練習。
方式一:寫下你會生氣的兩個理由,問自己:
是我的期望太高還是孩子努力不夠?
孩子是意願不足還是能力不夠?
我有給予什麼協助嗎?
如果我已發了無數次的脾氣還是無效,這次我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面對?如果有所改善,就持續練習下去;如果無效,不妨用以下方法:
方式二:離開現場,走進臥室看鏡中的自己,問鏡中人你可以如何回應?
方式三:請配偶協助處理。
Q6:升學及文憑該怎麼處理?
A:不論在校或在家,台灣學制可以從小一按年齡一路升學到高三,得到該得到的文憑,然後考學測分發大學。這是台灣學生最基本的教育之路,但你的孩子可以思考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父母要與孩子一同思考,升學的目的是什麼?有部分學生對升學及取得文憑的動機,是希望跟朋友們同步成長,這是社會認同感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文憑除了出國深造及找第一份工作還有效用外,對於職涯上的發展就不一定有相稱的效力了。
Google評估應聘者時採用的五項標準,只有第五項專業知識與文憑略有關聯,第一是學習力,第二是領導力,第三是謙遜,第四是主人翁意識(當責)。就升學及文憑的內涵而言,學習力和實力才是更重要的結果。
Q7:如何成立共學小組?
A:共學小組不是自學的主體,卻是自學過程具高度價值的資源整合及共享。
共學小組的價值如下:機動性、互助性、在地化、個別化及其他附加價值,如:給新手父母信心、成為在家教育運動的資源、可滿足「群育」及「協同教學」的實質及政策需求。
在互動執行上應避免的七個「不要」:不要強勢,不要散漫,不要僵化,不要批評,不要奢華,不要旁觀,不要結黨。
共學小組非營利也不是托育組織,因此,每一家須父母一人出席,一起分工合作,可考慮以下基本的人力配置方式:
▼由一人當主要聯絡人,一人管財務。
▼三人成班,最多十二人;可按年齡分班,每班年齡差距約三歲以內。
▼每次由一至二位家長為主要教學者,偶爾聘請專業人士上課。
▼其他家長可擔任助教、褓姆、伙食、課前資料蒐集、教具製作等事務。
▼較大子女亦可參與從教學到總務等相關事務。
▼戶外活動可邀請父親或全家總動員。
可能參與共學的家庭宜先「共玩」三、五次,彼此在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上有些認識,再一同商討規畫「共學」。
Q8:在家教育要花很多錢嗎?
A:在家教育不會讓你多花錢,甚至可以有智慧地節省不必要的花費,以及形成「資源交流」的生活方式。
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用錢態度和方式因人而異。在校教育從選校到補習,學費及額外費用差距可大到百倍之譜,在家教育要用多少錢的決定權完全在父母手上。只要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名貴」,在家教育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百分百用在孩子的學習上,而不會浪費在行銷和品牌成本上。盲目砸大錢只會堆高教育「成本」,卻不一定會提高教育「成效」。Q9:在家教育會失敗嗎?要怎麼做才會成功?
A:基本上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國家首長和人民都有可能犯法,這是教育的失敗嗎?三百年前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孔子、蘇格拉底和杜威,誰的教育比較成功?四海工專畢業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國立大學的電機博士去賣雞排,誰的教育比較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教育落入成敗的思考邏輯中,容易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淪為資本家或商業行為的工具,便窄化了教育可以發揮的格局。
教育該重視的是內涵、目標和方式的正確性及適切度問題。以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教育,內涵必然以工業化社會需要的語言、數理和科技為主,人文科學就只好靠邊站,最後國家只能培育出大量的科技業高級勞工,以及低收入的服務業上班族。
在家教育以全人發展、天賦優先、生活訓練及社會參與為內涵,以多元化方式學習,並且融入生活和社會中,教導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教育若能釋放一個人的天賦並完成自己的天命,就算是正面的方向;反之,完成階段性教育卻成為缺乏自信、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則將步上挫敗的命運。
Q10:個人申請、團體自學及機構自學有何不同?
A:這三者在執行形式和平台各有不同,但都應該將家庭元素具體地納入教育的過程。
本法案名稱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有三個基本的行政作業:
一、提出教學計畫書:審議委員會書面審查及面試。
二、訪視:設籍學校或審議委員陪同,至居家或教學場所訪查和對話。
三、成果展或學習狀況報告書:期末以集中方式呈現,也是彼此觀摩的機會。
以下為三種自學形式:
◆個人申請自學:由父母提出申請,以父母為主要教學者或教育資源整合者,運用社會各項適合的人員及資源,協助孩子學習。學習場所包含居家、圖書館、公共設施及社區開放空間,形式上由父母或教師教導、自主學習,透過線上教室及共學小組協助。
◆團體自學:由一位父母當申請人提出,三人以上,三十人為限,於共同時間及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可混齡及分必修和選修方式進行學習。◆機構自學:基本上是一種實驗學校的型態,由非營利法人設立之機構,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在固定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每班學生人數不得超過二十五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五十人,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人,且生師比不得高於十比一,並不得以學生之認知測驗結果或學校成績評量紀錄作為入學標準。
團體與機構申請,另有多項規定請自行查閱實施條例。不論是哪一種申請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應該脫離家庭、社會及生活。
Q11:在家教育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在校教育與在家教育不是一刀兩斷、誓不兩立的兩個立場,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若能雙向流通最理想。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後,並不會讓孩子變成凡事靠自己就行的天才超人,因此,也要學習被教導、指正和討論協商的能力。
▼避免長期三百六十度的多元學習,那只是知識和能力的走馬看花,無法真正累積學識,也不宜只有一套做法,不敢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至少不定期參與三、五個學習小群體,每週或每月有不同內容和性質的互動,有助於擴張孩子的視野和思想框架。
▼引導孩子運用所學進行社會參與,包括志工服務、參賽或參展,發揮學以致用的價值,以及產生社會性歸屬感。
▼父母不要為了品格目標而進行「道德綁架」,不論是用強硬或柔性方式要孩子當好人做好事。
▼真的累了,就返校一學期或一年,修養生息後再出發;有時「放棄」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Q12:不會教數學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另一半太忙怎麼辦?孩子比較喜歡上學怎麼辦?覺得很累怎麼辦?要實施在家教育到幾年級?只做小學階段可以嗎?哥哥做但妹妹不做可以嗎?
A:以上的問題答案皆相同。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了解自己真正擔心什麼,然後,夫妻共同寫下選擇在家教育的三、五個理由、教育目標,以及你們願意付出的代價,我相信專屬你們的答案將會浮現。
這是一種理念型或價值型的思考法,人生中所有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這種自我教練式手法探究一番。
就我十八年的自學經驗,台灣社會對在家教育最常被問到的十二個問題及參考答案如下:
Q1:父母有能力教孩子嗎?
A:從五千年前到現在二○一六年,父母都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在未來一百年內我相信仍然有足夠能力。
請問,若大學畢業的父母,無法教自己國中小學的孩子,那代表什麼?是國中小學的課程太難,還是台灣的大學生程度實在太低?
國中小的課程屬基本常識階段,大部分內容透過良好的閱讀能力,加上父母的指導及工具的運用,都能有效學會。在不以追分和應付考試的情況下,這樣的理解程度足夠讓孩子往自己智力優勢及興趣方向探索,涉入下個階段更深廣的知識結構中。父母起碼可以把小學階段的課程,全部有效帶領完畢,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品格塑造、生活自理、休閒運動、信仰實踐及服務學習等,父母也都能夠以身作則,並且結合其他自學家庭與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全人發展。
不要忘記,申請在家教育時,可以規畫讓孩子在部分時間或課程返校上課,補救父母的不足。
Q2:孩子的群育怎麼辦?
A:孩子最真實有效的群育,在家庭、社區及社會中。
將一群不成熟的同年齡孩子放在同一個空間,缺乏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的教導,不等於健康有效的群育。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才是群育的核心能力。讓孩子在真實的混齡社會中生活和往來,才能達到在人群中健康互動的教育。一個待人熱忱、尊重和有禮貌的人,可以跟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建立關係,不但受人歡迎也獲得眾人尊敬。
Q3:在家教育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A:當然可以,因為他們是在封閉的校園以外,真實的社會中成長的。
體制內的學生被規範在與社會隔離的校園中,且又侷限在一個教室內長達十二年之久,而在家教育的孩子則是在家庭、社區、社會和數位社群中學習及成長,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需要花力氣就能適應。
當霸凌成為台灣校園十分普遍的現象,以及大學生普遍沒有學習動機時,我們的下一代不應該以適應為目標,而是要去創造充滿正能量的新景象。父母、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奮力往這個方向挺進。現代社會更需要應變力和創新力,以面對全球新挑戰,並且找出解決方案。在家教育家庭重視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品格與天賦,正在蘊釀一股更新的動能。
Q4:夫妻對在家教育缺乏共識怎麼辦?
A:夫妻雙方應針對此問題多次進行深度匯談,然後融合彼此的想法,從一兩項具體的目標開始練習。
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從生活習慣、溝通模式到價值觀,都可能有差異,甚至意見對立。培養一個能協同合作的團隊,包括夫妻二人,要從兩人的關係開始,把夫妻關係當成經營家庭的首要目標,由美好關係發展出高度的信任氛圍,再進入具體的在家教育課題匯談。
夫妻的兩人時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排,透過談心和彼此傾聽,可以療癒並重建關係,同時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一個良好的領導樣式。在適合的時機,夫妻可以先從對於在校教育及在家教育的疑慮談起,了解了彼此心中的恐懼後,再思考交流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和目標。最後還可以練習為孩子規畫一學期的在家教育,看看是否有彼此可接受的共識,修正到滿意後,不論是在校或在家都可以實驗看看。
Q5:父母脾氣不好還能在家教育嗎?
A:可以。在家教育很可能是你們改善脾氣的起點。
學校老師都是好脾氣的人嗎?孩子去學校上學後你的脾氣就會變好嗎?如果你沒有實施在家教育,就可以保有不好的脾氣嗎?
父母脾氣不好,不論是在校或在家,對孩子的成長都具破壞力,他們容易形成退縮或防衛性強的人際互動模式,漸漸長大後還會不知覺承襲父母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先列出兩個最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境或事件,挑其中較容易處理的來練習。
方式一:寫下你會生氣的兩個理由,問自己:
是我的期望太高還是孩子努力不夠?
孩子是意願不足還是能力不夠?
我有給予什麼協助嗎?
如果我已發了無數次的脾氣還是無效,這次我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面對?如果有所改善,就持續練習下去;如果無效,不妨用以下方法:
方式二:離開現場,走進臥室看鏡中的自己,問鏡中人你可以如何回應?
方式三:請配偶協助處理。
Q6:升學及文憑該怎麼處理?
A:不論在校或在家,台灣學制可以從小一按年齡一路升學到高三,得到該得到的文憑,然後考學測分發大學。這是台灣學生最基本的教育之路,但你的孩子可以思考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父母要與孩子一同思考,升學的目的是什麼?有部分學生對升學及取得文憑的動機,是希望跟朋友們同步成長,這是社會認同感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文憑除了出國深造及找第一份工作還有效用外,對於職涯上的發展就不一定有相稱的效力了。
Google評估應聘者時採用的五項標準,只有第五項專業知識與文憑略有關聯,第一是學習力,第二是領導力,第三是謙遜,第四是主人翁意識(當責)。就升學及文憑的內涵而言,學習力和實力才是更重要的結果。
Q7:如何成立共學小組?
A:共學小組不是自學的主體,卻是自學過程具高度價值的資源整合及共享。
共學小組的價值如下:機動性、互助性、在地化、個別化及其他附加價值,如:給新手父母信心、成為在家教育運動的資源、可滿足「群育」及「協同教學」的實質及政策需求。
在互動執行上應避免的七個「不要」:不要強勢,不要散漫,不要僵化,不要批評,不要奢華,不要旁觀,不要結黨。
共學小組非營利也不是托育組織,因此,每一家須父母一人出席,一起分工合作,可考慮以下基本的人力配置方式:
▼由一人當主要聯絡人,一人管財務。
▼三人成班,最多十二人;可按年齡分班,每班年齡差距約三歲以內。
▼每次由一至二位家長為主要教學者,偶爾聘請專業人士上課。
▼其他家長可擔任助教、褓姆、伙食、課前資料蒐集、教具製作等事務。
▼較大子女亦可參與從教學到總務等相關事務。
▼戶外活動可邀請父親或全家總動員。
可能參與共學的家庭宜先「共玩」三、五次,彼此在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上有些認識,再一同商討規畫「共學」。
Q8:在家教育要花很多錢嗎?
A:在家教育不會讓你多花錢,甚至可以有智慧地節省不必要的花費,以及形成「資源交流」的生活方式。
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用錢態度和方式因人而異。在校教育從選校到補習,學費及額外費用差距可大到百倍之譜,在家教育要用多少錢的決定權完全在父母手上。只要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名貴」,在家教育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百分百用在孩子的學習上,而不會浪費在行銷和品牌成本上。盲目砸大錢只會堆高教育「成本」,卻不一定會提高教育「成效」。Q9:在家教育會失敗嗎?要怎麼做才會成功?
A:基本上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國家首長和人民都有可能犯法,這是教育的失敗嗎?三百年前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孔子、蘇格拉底和杜威,誰的教育比較成功?四海工專畢業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國立大學的電機博士去賣雞排,誰的教育比較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教育落入成敗的思考邏輯中,容易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淪為資本家或商業行為的工具,便窄化了教育可以發揮的格局。
教育該重視的是內涵、目標和方式的正確性及適切度問題。以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教育,內涵必然以工業化社會需要的語言、數理和科技為主,人文科學就只好靠邊站,最後國家只能培育出大量的科技業高級勞工,以及低收入的服務業上班族。
在家教育以全人發展、天賦優先、生活訓練及社會參與為內涵,以多元化方式學習,並且融入生活和社會中,教導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教育若能釋放一個人的天賦並完成自己的天命,就算是正面的方向;反之,完成階段性教育卻成為缺乏自信、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則將步上挫敗的命運。
Q10:個人申請、團體自學及機構自學有何不同?
A:這三者在執行形式和平台各有不同,但都應該將家庭元素具體地納入教育的過程。
本法案名稱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有三個基本的行政作業:
一、提出教學計畫書:審議委員會書面審查及面試。
二、訪視:設籍學校或審議委員陪同,至居家或教學場所訪查和對話。
三、成果展或學習狀況報告書:期末以集中方式呈現,也是彼此觀摩的機會。
以下為三種自學形式:
◆個人申請自學:由父母提出申請,以父母為主要教學者或教育資源整合者,運用社會各項適合的人員及資源,協助孩子學習。學習場所包含居家、圖書館、公共設施及社區開放空間,形式上由父母或教師教導、自主學習,透過線上教室及共學小組協助。
◆團體自學:由一位父母當申請人提出,三人以上,三十人為限,於共同時間及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可混齡及分必修和選修方式進行學習。◆機構自學:基本上是一種實驗學校的型態,由非營利法人設立之機構,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在固定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每班學生人數不得超過二十五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五十人,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人,且生師比不得高於十比一,並不得以學生之認知測驗結果或學校成績評量紀錄作為入學標準。
團體與機構申請,另有多項規定請自行查閱實施條例。不論是哪一種申請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應該脫離家庭、社會及生活。
Q11:在家教育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在校教育與在家教育不是一刀兩斷、誓不兩立的兩個立場,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若能雙向流通最理想。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後,並不會讓孩子變成凡事靠自己就行的天才超人,因此,也要學習被教導、指正和討論協商的能力。
▼避免長期三百六十度的多元學習,那只是知識和能力的走馬看花,無法真正累積學識,也不宜只有一套做法,不敢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至少不定期參與三、五個學習小群體,每週或每月有不同內容和性質的互動,有助於擴張孩子的視野和思想框架。
▼引導孩子運用所學進行社會參與,包括志工服務、參賽或參展,發揮學以致用的價值,以及產生社會性歸屬感。
▼父母不要為了品格目標而進行「道德綁架」,不論是用強硬或柔性方式要孩子當好人做好事。
▼真的累了,就返校一學期或一年,修養生息後再出發;有時「放棄」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Q12:不會教數學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另一半太忙怎麼辦?孩子比較喜歡上學怎麼辦?覺得很累怎麼辦?要實施在家教育到幾年級?只做小學階段可以嗎?哥哥做但妹妹不做可以嗎?
A:以上的問題答案皆相同。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了解自己真正擔心什麼,然後,夫妻共同寫下選擇在家教育的三、五個理由、教育目標,以及你們願意付出的代價,我相信專屬你們的答案將會浮現。
這是一種理念型或價值型的思考法,人生中所有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這種自我教練式手法探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