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出學習力 ×創造力 × 品格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呆呆聽講、死背課本Out,
腳踩泥土,田園變教室In!
一本最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最酷的跨領域素養教學,
輕鬆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潛力。
108課綱已正式展開,老師、家長該怎麼做到核心素養的培養,
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具備用得出來也帶得走的能力?
在校田裡學種菜、從昆蟲觀察中理解生命教育……
原來最驚喜的解答,都藏在土地裡。
2015年起,台灣好基金會啟動「神農計劃」,結合有機農友、回鄉青年等資源,與苗栗縣、屏東縣的八個鄉鎮十四所迷你小學攜手打造校田,用2500天翻轉教育。
一畝畝校田是田野上的活教室,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核心基礎,老師帶領著孩子學於土地,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僵化學習,延伸好奇的寬廣觸角,展開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
原來教育可以這樣學!透過神農計劃,孩子們學到了觀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有的孩子面對栽種作物的輪作障礙與失敗,轉而研究土壤,一舉奪下科學展覽的好名次。有的孩子為了一起決定校田的作物,深入了解家鄉在地的特色與物產,透過討論與說服,培養了公民素養;為了學習永續與有機栽種,孩子們學會思考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和食物鏈的優點與缺點。
一本兼具理念與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教育新契機:
●校田怎麼變成課程:打開梔子花的果莢,裡頭藏著數學觀念;學用毬果堆聖誕樹,練習平衡與美感。看各學校老師如何把田野裡的知識,無縫接軌自然、數學、語文、社會、資訊等學科領域。
●校田怎麼種:我的學校適合開田嗎?需要多大面積、要有哪些條件?該種什麼?跟著開田六法,從無到有,開闢校田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校田帶給孩子的品格成長:種菜失敗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磨練耐挫心;不灑農藥有機栽種,學會尊重生命,與自然共存。種種農事經驗,都是滋養心靈的契機。
腳踩泥土,田園變教室In!
一本最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最酷的跨領域素養教學,
輕鬆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潛力。
108課綱已正式展開,老師、家長該怎麼做到核心素養的培養,
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具備用得出來也帶得走的能力?
在校田裡學種菜、從昆蟲觀察中理解生命教育……
原來最驚喜的解答,都藏在土地裡。
2015年起,台灣好基金會啟動「神農計劃」,結合有機農友、回鄉青年等資源,與苗栗縣、屏東縣的八個鄉鎮十四所迷你小學攜手打造校田,用2500天翻轉教育。
一畝畝校田是田野上的活教室,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核心基礎,老師帶領著孩子學於土地,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僵化學習,延伸好奇的寬廣觸角,展開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
原來教育可以這樣學!透過神農計劃,孩子們學到了觀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有的孩子面對栽種作物的輪作障礙與失敗,轉而研究土壤,一舉奪下科學展覽的好名次。有的孩子為了一起決定校田的作物,深入了解家鄉在地的特色與物產,透過討論與說服,培養了公民素養;為了學習永續與有機栽種,孩子們學會思考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和食物鏈的優點與缺點。
一本兼具理念與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教育新契機:
●校田怎麼變成課程:打開梔子花的果莢,裡頭藏著數學觀念;學用毬果堆聖誕樹,練習平衡與美感。看各學校老師如何把田野裡的知識,無縫接軌自然、數學、語文、社會、資訊等學科領域。
●校田怎麼種:我的學校適合開田嗎?需要多大面積、要有哪些條件?該種什麼?跟著開田六法,從無到有,開闢校田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校田帶給孩子的品格成長:種菜失敗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磨練耐挫心;不灑農藥有機栽種,學會尊重生命,與自然共存。種種農事經驗,都是滋養心靈的契機。
名人推薦
──真心推薦──
作家、畫家 蔣勳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范巽綠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暨董事長 殷允芃
學思達創始人 張輝誠
DFC台灣發起人 許芯瑋
全台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溫美玉
作家、畫家 蔣勳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范巽綠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暨董事長 殷允芃
學思達創始人 張輝誠
DFC台灣發起人 許芯瑋
全台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溫美玉
目錄
〔推薦序〕等待花開,重建人與自然、土地的倫理 蔣勳
〔推薦序〕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范巽綠
〔推薦序〕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志播種 張輝誠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柯文昌
〔前言〕 報告!我在校田撿到寶
Part 1 現場篇:噹噹噹,校田開課了
1-1自然課>野草、野蟲、野孩子,我的寶可夢在田野間翻滾!
1-2數學課>種子當教材,昆蟲當老師,一畝田裡藏了好多數學!
1-3語文課>跟著昆蟲、植物學語文,閱讀寫作活起來!
1-4社會課>社區基地在學校,從農事凝聚在地力量
1-5鄉土課&文化課>鄉土教育的答案,就在土地裡
1-6美學課>帶著美感看世界,處處皆是無牆美術館
1-7飲食課>一把有機菜,點燃餐桌上的革命
1-8資訊課>從泥地到雲端,種菜也可以很科技!
1-9跨域整合>分享知識,用主題連貫全年級
1-10共學課>回到一張白紙,向孩子學習吧!
Part 2 行動篇:造校田、用校田,好簡單
2-1校田診斷>從無到有,找出種菜好寶地
2-2作物思考>選出理想作物,栽種樂陶陶
2-3農事工序>墾前預習,新手農夫不必慌
2-4補配系統>自製堆肥,化身小小神農
2-5支持系統>左鄰右舍一起來,守護作物好收成
2-6收成之後>我種菜你來吃,共享豐收好滋味
2-7學以致用>一畝田怎麼變出校定課綱?
Part 3 反思篇:向校田學品格
3-1一堂大自然裡的生命課!
3-2搬開八個小石頭的智慧
〔後記〕 神農計劃贊助企業的迴響
〔推薦序〕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范巽綠
〔推薦序〕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志播種 張輝誠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柯文昌
〔前言〕 報告!我在校田撿到寶
Part 1 現場篇:噹噹噹,校田開課了
1-1自然課>野草、野蟲、野孩子,我的寶可夢在田野間翻滾!
1-2數學課>種子當教材,昆蟲當老師,一畝田裡藏了好多數學!
1-3語文課>跟著昆蟲、植物學語文,閱讀寫作活起來!
1-4社會課>社區基地在學校,從農事凝聚在地力量
1-5鄉土課&文化課>鄉土教育的答案,就在土地裡
1-6美學課>帶著美感看世界,處處皆是無牆美術館
1-7飲食課>一把有機菜,點燃餐桌上的革命
1-8資訊課>從泥地到雲端,種菜也可以很科技!
1-9跨域整合>分享知識,用主題連貫全年級
1-10共學課>回到一張白紙,向孩子學習吧!
Part 2 行動篇:造校田、用校田,好簡單
2-1校田診斷>從無到有,找出種菜好寶地
2-2作物思考>選出理想作物,栽種樂陶陶
2-3農事工序>墾前預習,新手農夫不必慌
2-4補配系統>自製堆肥,化身小小神農
2-5支持系統>左鄰右舍一起來,守護作物好收成
2-6收成之後>我種菜你來吃,共享豐收好滋味
2-7學以致用>一畝田怎麼變出校定課綱?
Part 3 反思篇:向校田學品格
3-1一堂大自然裡的生命課!
3-2搬開八個小石頭的智慧
〔後記〕 神農計劃贊助企業的迴響
序/導讀
推薦序一
等待花開,重建人與自然、土地的倫理
蔣勳 作家、畫家
台灣好基金會的創辦人柯文昌先生說:「台灣的好要從鄉鎮做起。」這句簡單的話影響了很多人。
2014年秋天我參與了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駐村計劃,住進一個人口大約八千人的農村,除了藝術駐村,真正學習到台灣鄉鎮尚未遺失的土地倫理和自然秩序。
在池上,春天插秧時,家家戶戶分擔土地勞動的工作。同時,到了秋收,也共同分享土地收穫時忙碌的喜悅。
一年四季,總是有農民朋友給我米,給我肚臍柑、木瓜、梅子,自己家醃的橄欖、菜脯,回家時,門口常有一把油菜,兩個絲瓜⋯⋯這是數千年農業傳統的土地倫理,鄉鎮農村代代相傳。
工業革命後形成的大都市,從百萬快速暴增到千萬人口,密聚在一起的社群關係,卻又無比疏離冷漠。宅居在狹小空間裡,遠離了自然秩序,感覺不到春夏秋冬,感覺不到晨昏冷暖,感覺
不到在土地裡、勞動中共同分擔辛勞與分享收穫的喜悅幸福。
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十二年,必然認識到鄉鎮的好,奠基在自然與土地的信仰。
除了池上,基金會接著在苗栗、屏東,選擇了十四所小學,推動神農計劃,輔導師生,建立校田,共同勞動,一起收穫,重新在基礎教育裡扎根,讓下一代認識自然秩序,讓孩子們身體力
行,體悟土地倫理的分擔與分享的意義。
城市的基礎教育幾乎全盤被考試主宰,越是都會名校,孩子越遠離自然、遠離土地,無奈地接受考試導向的不快樂也不健康
的教育。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手上拿著神農計劃的小學生種植出來的菊花、洛神,各種不用化肥的健康的農產品,看到他們跟老師一起學習耘田,培土,育苗,在烈日下灌溉,等待植株抽長,等待綠葉,等待花開,等待結果。
神農計劃,從播種到收穫,每一階段都是教育,播種的,不只是植物,收穫的,也不只是果實,神農計劃,更大的意義是重建基礎教育裡人對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的信仰。
氣候變遷,空氣、土地、水源被污染,海洋生態被破壞,各處森林大火,疫病流傳⋯⋯人類文明何去何從?
「神農」是古老的神話,我童年常去拜拜的保安宮還供奉著神農大帝,手中拿著一把稻穗。彷彿還提醒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話時代的幸福。
神農的神話,還找得回來嗎?
神農時代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或許並不遙遠,如果台灣的鄉鎮小學陸續出現了「小神農」,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救贖自然與土地的希望就在眼前。
興隆國小,文峰國小,中興國小,烏眉國小,坪頂國小,新英國小,中和國小,五湖國小,九湖國小,同光國小,潮南國小,四林國小,潮東國小,南州國小,我一一唸出這名字,感謝這十四所神農學校的努力,每次手中拿著你們勞動的成果,都覺得感動,要深深向你們致敬。
(寫於2020年春分前三日,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中,
為眾生祈禱平安健康,尊重自然,尊重土地)
推薦序二
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范巽綠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孩子們越貼近土地,越能夠和自然對話,也是新課綱從生活中學習與動手做的最好的模式。食農教育是教育部要推動的食育裡最重要的一環。藉由孩子親近土地,重新與家鄉連結,傳承在
地文化與族群文化。
台灣好基金會以民間力量推動「神農計劃」,在苗栗和屏東認養了十四所小學,為孩子們開闢一畝校田,用校田建立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的核心學習。七年過去,《校田裡的生
活課》記載十四所小學師生講不完的故事和成果,讓我們看到孩子穿梭校田務農的身影,還有收成那刻燦爛的笑容。食農教育讓他們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共好,也和自己的故鄉與土地產生共鳴。
《校田裡的生活課》是一本好玩、實用、又開放的工具書。它讓有心推動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創造力教育的學校及家庭,輕鬆建構符合自己需要的跨領域學習模式。這本書將帶給你更多
不一樣的靈感和想像!
推薦序三
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志播種
張輝誠 學思達創始人
過去,會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嘲諷讀書人,其實拿來衡諸當代學生,似乎也適用。當代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長期忽略學生與自然、土地、季節、天氣的有機連結,台灣好基金會
在十四所小學開展的神農計劃,成果集結於此書,除讓學生親自體驗農事,更讓農事緊密結合各學科,變成主題、跨學科、素養教學,在體驗、觀察、勞作之中,更有效能地習得各種務實、具體可感、豐富多元的知識。
此外,我還認為,神農計劃影響下的學生,真實體會過將雙手插進泥土、雙腳踩入濕泥,全身沾滿土垢,渾然與土地親密無間,又真實經歷過烈日、雨水、陰涼或寒風,身體曾細緻感受天地性情變化時,將來就會對土地產生濃黏的親近感,同時也不會再無視於季節、寒暑變化而無動於衷;又真實體會過從土地中依照自我想望種出豐美果蔬,對生養、成熟、結果、收穫的概念就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解而已。田間勞動、季節流轉、生發變化、感官覺察……,不可思議地會逐漸轉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很有可能,耕種不再只是耕種,而是為自我的心志耕種,那麼田園往往轉為心靈歸宿、成為心神的道場、更是靈魂的泊港。
《校田裡的生活課》就不單是生活課,更是心靈之課了。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神農計劃的緣起與實踐
柯文昌 神農計劃創始人、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當嘉南平原不再是綠油油的稻田,台灣還可以稱為美麗島嗎?」偶然讀到這句話,我著實嚇壞了。是啊,東一塊又西一塊土地的污染事件頻傳,我們的島嶼的確脆弱得可以,當你留給孩子一塊有毒的土地,又該怎麼說服孩子未來是充滿希望的?If you don't care about me, why should I care about myself?(如果你們都不在乎我了,我又何必在乎我自己。)
七年前,我的女兒因為身體出了狀況開始學習飲食療法,持之有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她的健康有明顯的進步。她告訴我說,因為她只吃「SOUL FOOD」。當下我很好奇,究竟什麼才
是有靈魂(SOUL)的食物?原來,此SOUL非彼SOUL,指的不是靈魂,而是Seasonal(當季)、Organic(有機)、Unprocessed(無加工)、Local(當地)的縮寫,而這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有機,我恍然大悟:原來土地就是最大的救贖。
成立台灣好基金會以來,同仁們在台東縣池上鄉工作多年,接觸到了有機的觀念。台灣在發展有機的路上,常遇到許多負面的聲音。他們常說台灣地小人稠,沒有足夠土地可以隔離污染,不可能發展真正的有機,但我卻認為不是這樣的。台灣是以農立國的島嶼,有四面環海的天然屏障,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具發展有機的優勢了。我想像可以把台灣改變成一座「有機島」,這想法聽來很天真,做起來也很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能從有機教育、有機生活、有機耕作、有機思維,把有機完全內化成不假思索的行為,一定可以實現這個夢想。而這也是台灣好基金會從池上來到台灣西部,展開神農計劃的初衷。
尋找珍視土地的同路人
從認養三所學校,為孩子們開闢校田,同時將營養午餐的蔬食改為有機蔬菜,台灣好基金會在廻鄉有機生活農場的協助下,開始了神農計劃,尋找願意擁抱神農計劃的學校。那段日子裡,
我走進學校懇談,從校長到廚房職員,尋找願意相信的人。我想要招募發自內心重視土地的教育者,希望他們把最棒、最珍惜的土地拿來種植,開闢校田,而不是選校園內「沒路用」的土地來做表面功夫。因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老師們真心認同,投入愛,才能讓孩子們相信神農計劃是認真的。
我始終認為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幾次到學校吃營養午餐,發現神農計劃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讓一向討厭吃青菜的孩子不再剩菜一堆,而醫務室的報告也顯示孩子的健康改善了。但最令我
感到開心的,是孩子們真正踩在泥土裡。我相信,他們長大以後,無論到了哪裡,始終都不會忘記這塊土地,那是他的心田,也是情感的依歸。有朝一日當他們有了成就,也會把愛護環境當成他們的終身志業。
只要小孩不放棄信念,有天他會變成大人,將信念付諸行動,家鄉就會改變。
集微塵之力啟動奇蹟
回想台灣好基金會初到池上,當我們告訴池上人他們的家鄉有多美時,他們絲毫不相信。十二年後,沒有人不同意,池上美到無法被忽視,成為了人人稱羨的典範。同樣地,台灣好基金會陪伴了十四所小學,數量雖然不是很多,卻都做得徹徹底底,朝向食農教育典範的目標前進。
七年了,十四所小學的師生因為神農計劃展開了校田上的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農老師們則是傾囊相授,陪孩子們度過春夏秋冬;創新教育的青年團隊活潑、多變的教學型態,激盪學校老師的教學熱情;還有家長與社區的鄉親走進學校,成為神農計劃最有力的支柱。
一步一腳印的背後,是和我們一樣相信「改變的力量」的企業界友人們,包括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蔡明介董事長、京元電子李金恭董事長、達航科技創辦人黃立達先生及翁榮隨董事長、信
邦電子王紹新董事長、互動國際鄭炎為董事長、貿聯集團梁華哲董事長、及1881台灣職業女性聯誼會、三商美邦人壽、東博資本、光洋應材等企業與民間團體,因為他們的參與,讓神農計劃被更多人看見。
我曉得這種子已經種下去,接下來就是大家要一起完成的事了。各位朋友們,如果你想要家鄉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就回到故鄉母校去啟動神農計劃吧。這是集微塵之力才可能發生的
奇蹟,只有靠大家一個拉一個,才能把相信化為力量。
這十年來,我是台灣好基金會的最大受益者,我用校田養我的心靈,真心的感動與快樂的收穫,陪伴我歷經人生最艱難的時刻。這本書集合了一群傻子的夢想,因為相信孩子的潛力,而自願當一名奉獻者。
在夢想的路上,不問終點有多遠,不問時間多漫長,實現台灣成為有機島,哪怕是五十年、一百年或是三百年,我都會堅持地走下去。
等待花開,重建人與自然、土地的倫理
蔣勳 作家、畫家
台灣好基金會的創辦人柯文昌先生說:「台灣的好要從鄉鎮做起。」這句簡單的話影響了很多人。
2014年秋天我參與了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駐村計劃,住進一個人口大約八千人的農村,除了藝術駐村,真正學習到台灣鄉鎮尚未遺失的土地倫理和自然秩序。
在池上,春天插秧時,家家戶戶分擔土地勞動的工作。同時,到了秋收,也共同分享土地收穫時忙碌的喜悅。
一年四季,總是有農民朋友給我米,給我肚臍柑、木瓜、梅子,自己家醃的橄欖、菜脯,回家時,門口常有一把油菜,兩個絲瓜⋯⋯這是數千年農業傳統的土地倫理,鄉鎮農村代代相傳。
工業革命後形成的大都市,從百萬快速暴增到千萬人口,密聚在一起的社群關係,卻又無比疏離冷漠。宅居在狹小空間裡,遠離了自然秩序,感覺不到春夏秋冬,感覺不到晨昏冷暖,感覺
不到在土地裡、勞動中共同分擔辛勞與分享收穫的喜悅幸福。
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十二年,必然認識到鄉鎮的好,奠基在自然與土地的信仰。
除了池上,基金會接著在苗栗、屏東,選擇了十四所小學,推動神農計劃,輔導師生,建立校田,共同勞動,一起收穫,重新在基礎教育裡扎根,讓下一代認識自然秩序,讓孩子們身體力
行,體悟土地倫理的分擔與分享的意義。
城市的基礎教育幾乎全盤被考試主宰,越是都會名校,孩子越遠離自然、遠離土地,無奈地接受考試導向的不快樂也不健康
的教育。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手上拿著神農計劃的小學生種植出來的菊花、洛神,各種不用化肥的健康的農產品,看到他們跟老師一起學習耘田,培土,育苗,在烈日下灌溉,等待植株抽長,等待綠葉,等待花開,等待結果。
神農計劃,從播種到收穫,每一階段都是教育,播種的,不只是植物,收穫的,也不只是果實,神農計劃,更大的意義是重建基礎教育裡人對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的信仰。
氣候變遷,空氣、土地、水源被污染,海洋生態被破壞,各處森林大火,疫病流傳⋯⋯人類文明何去何從?
「神農」是古老的神話,我童年常去拜拜的保安宮還供奉著神農大帝,手中拿著一把稻穗。彷彿還提醒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話時代的幸福。
神農的神話,還找得回來嗎?
神農時代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或許並不遙遠,如果台灣的鄉鎮小學陸續出現了「小神農」,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救贖自然與土地的希望就在眼前。
興隆國小,文峰國小,中興國小,烏眉國小,坪頂國小,新英國小,中和國小,五湖國小,九湖國小,同光國小,潮南國小,四林國小,潮東國小,南州國小,我一一唸出這名字,感謝這十四所神農學校的努力,每次手中拿著你們勞動的成果,都覺得感動,要深深向你們致敬。
(寫於2020年春分前三日,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中,
為眾生祈禱平安健康,尊重自然,尊重土地)
推薦序二
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范巽綠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孩子們越貼近土地,越能夠和自然對話,也是新課綱從生活中學習與動手做的最好的模式。食農教育是教育部要推動的食育裡最重要的一環。藉由孩子親近土地,重新與家鄉連結,傳承在
地文化與族群文化。
台灣好基金會以民間力量推動「神農計劃」,在苗栗和屏東認養了十四所小學,為孩子們開闢一畝校田,用校田建立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的核心學習。七年過去,《校田裡的生
活課》記載十四所小學師生講不完的故事和成果,讓我們看到孩子穿梭校田務農的身影,還有收成那刻燦爛的笑容。食農教育讓他們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共好,也和自己的故鄉與土地產生共鳴。
《校田裡的生活課》是一本好玩、實用、又開放的工具書。它讓有心推動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創造力教育的學校及家庭,輕鬆建構符合自己需要的跨領域學習模式。這本書將帶給你更多
不一樣的靈感和想像!
推薦序三
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志播種
張輝誠 學思達創始人
過去,會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嘲諷讀書人,其實拿來衡諸當代學生,似乎也適用。當代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長期忽略學生與自然、土地、季節、天氣的有機連結,台灣好基金會
在十四所小學開展的神農計劃,成果集結於此書,除讓學生親自體驗農事,更讓農事緊密結合各學科,變成主題、跨學科、素養教學,在體驗、觀察、勞作之中,更有效能地習得各種務實、具體可感、豐富多元的知識。
此外,我還認為,神農計劃影響下的學生,真實體會過將雙手插進泥土、雙腳踩入濕泥,全身沾滿土垢,渾然與土地親密無間,又真實經歷過烈日、雨水、陰涼或寒風,身體曾細緻感受天地性情變化時,將來就會對土地產生濃黏的親近感,同時也不會再無視於季節、寒暑變化而無動於衷;又真實體會過從土地中依照自我想望種出豐美果蔬,對生養、成熟、結果、收穫的概念就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解而已。田間勞動、季節流轉、生發變化、感官覺察……,不可思議地會逐漸轉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很有可能,耕種不再只是耕種,而是為自我的心志耕種,那麼田園往往轉為心靈歸宿、成為心神的道場、更是靈魂的泊港。
《校田裡的生活課》就不單是生活課,更是心靈之課了。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神農計劃的緣起與實踐
柯文昌 神農計劃創始人、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當嘉南平原不再是綠油油的稻田,台灣還可以稱為美麗島嗎?」偶然讀到這句話,我著實嚇壞了。是啊,東一塊又西一塊土地的污染事件頻傳,我們的島嶼的確脆弱得可以,當你留給孩子一塊有毒的土地,又該怎麼說服孩子未來是充滿希望的?If you don't care about me, why should I care about myself?(如果你們都不在乎我了,我又何必在乎我自己。)
七年前,我的女兒因為身體出了狀況開始學習飲食療法,持之有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她的健康有明顯的進步。她告訴我說,因為她只吃「SOUL FOOD」。當下我很好奇,究竟什麼才
是有靈魂(SOUL)的食物?原來,此SOUL非彼SOUL,指的不是靈魂,而是Seasonal(當季)、Organic(有機)、Unprocessed(無加工)、Local(當地)的縮寫,而這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有機,我恍然大悟:原來土地就是最大的救贖。
成立台灣好基金會以來,同仁們在台東縣池上鄉工作多年,接觸到了有機的觀念。台灣在發展有機的路上,常遇到許多負面的聲音。他們常說台灣地小人稠,沒有足夠土地可以隔離污染,不可能發展真正的有機,但我卻認為不是這樣的。台灣是以農立國的島嶼,有四面環海的天然屏障,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具發展有機的優勢了。我想像可以把台灣改變成一座「有機島」,這想法聽來很天真,做起來也很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能從有機教育、有機生活、有機耕作、有機思維,把有機完全內化成不假思索的行為,一定可以實現這個夢想。而這也是台灣好基金會從池上來到台灣西部,展開神農計劃的初衷。
尋找珍視土地的同路人
從認養三所學校,為孩子們開闢校田,同時將營養午餐的蔬食改為有機蔬菜,台灣好基金會在廻鄉有機生活農場的協助下,開始了神農計劃,尋找願意擁抱神農計劃的學校。那段日子裡,
我走進學校懇談,從校長到廚房職員,尋找願意相信的人。我想要招募發自內心重視土地的教育者,希望他們把最棒、最珍惜的土地拿來種植,開闢校田,而不是選校園內「沒路用」的土地來做表面功夫。因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老師們真心認同,投入愛,才能讓孩子們相信神農計劃是認真的。
我始終認為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幾次到學校吃營養午餐,發現神農計劃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讓一向討厭吃青菜的孩子不再剩菜一堆,而醫務室的報告也顯示孩子的健康改善了。但最令我
感到開心的,是孩子們真正踩在泥土裡。我相信,他們長大以後,無論到了哪裡,始終都不會忘記這塊土地,那是他的心田,也是情感的依歸。有朝一日當他們有了成就,也會把愛護環境當成他們的終身志業。
只要小孩不放棄信念,有天他會變成大人,將信念付諸行動,家鄉就會改變。
集微塵之力啟動奇蹟
回想台灣好基金會初到池上,當我們告訴池上人他們的家鄉有多美時,他們絲毫不相信。十二年後,沒有人不同意,池上美到無法被忽視,成為了人人稱羨的典範。同樣地,台灣好基金會陪伴了十四所小學,數量雖然不是很多,卻都做得徹徹底底,朝向食農教育典範的目標前進。
七年了,十四所小學的師生因為神農計劃展開了校田上的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農老師們則是傾囊相授,陪孩子們度過春夏秋冬;創新教育的青年團隊活潑、多變的教學型態,激盪學校老師的教學熱情;還有家長與社區的鄉親走進學校,成為神農計劃最有力的支柱。
一步一腳印的背後,是和我們一樣相信「改變的力量」的企業界友人們,包括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蔡明介董事長、京元電子李金恭董事長、達航科技創辦人黃立達先生及翁榮隨董事長、信
邦電子王紹新董事長、互動國際鄭炎為董事長、貿聯集團梁華哲董事長、及1881台灣職業女性聯誼會、三商美邦人壽、東博資本、光洋應材等企業與民間團體,因為他們的參與,讓神農計劃被更多人看見。
我曉得這種子已經種下去,接下來就是大家要一起完成的事了。各位朋友們,如果你想要家鄉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就回到故鄉母校去啟動神農計劃吧。這是集微塵之力才可能發生的
奇蹟,只有靠大家一個拉一個,才能把相信化為力量。
這十年來,我是台灣好基金會的最大受益者,我用校田養我的心靈,真心的感動與快樂的收穫,陪伴我歷經人生最艱難的時刻。這本書集合了一群傻子的夢想,因為相信孩子的潛力,而自願當一名奉獻者。
在夢想的路上,不問終點有多遠,不問時間多漫長,實現台灣成為有機島,哪怕是五十年、一百年或是三百年,我都會堅持地走下去。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