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方案 2學生手冊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親愛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
謹代表公民教育中心歡迎您們參與「我們‧ 人民(We the People):公民行動方案」專題教育課程,希望大家會覺得既有趣又收穫豐富。
美國林肯總統曾說,我們的政府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們有權參與自我管理,以保障我們的各種權利並促進共同福祉。而我們在享有此參與權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責任,我們必須發展知識與技能俾能有智慧地參與,並且培養為全體人民促進自由和公義的意願。
我們深信本課程能增加學生們的知識、增進他們的技巧,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瞭解如何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祝福大家。希望您們會覺得本課程確實是一個既具啟發性又很值得的學習經驗。
誠摯的友人
執行長
Charles N. Quigley
謹代表公民教育中心歡迎您們參與「我們‧ 人民(We the People):公民行動方案」專題教育課程,希望大家會覺得既有趣又收穫豐富。
美國林肯總統曾說,我們的政府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我們有權參與自我管理,以保障我們的各種權利並促進共同福祉。而我們在享有此參與權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責任,我們必須發展知識與技能俾能有智慧地參與,並且培養為全體人民促進自由和公義的意願。
我們深信本課程能增加學生們的知識、增進他們的技巧,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瞭解如何一起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祝福大家。希望您們會覺得本課程確實是一個既具啟發性又很值得的學習經驗。
誠摯的友人
執行長
Charles N. Quigley
目錄
給讀者的話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公民行動方案介紹
第二章 公共政策介紹
第三章 公民行動方案的進行程序
步驟 1:確認需要用公共政策解決的問題
步驟 2:選定班級要研究的問題
步驟 3:蒐集班級所選定要研究問題的相關資訊
步驟 4:發展專題檔案
步驟 5:在模擬公聽會報告專題檔案
步驟 6:經驗回顧
第四章 公民參與在民主國家的重要性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公民行動方案介紹
第二章 公共政策介紹
第三章 公民行動方案的進行程序
步驟 1:確認需要用公共政策解決的問題
步驟 2:選定班級要研究的問題
步驟 3:蒐集班級所選定要研究問題的相關資訊
步驟 4:發展專題檔案
步驟 5:在模擬公聽會報告專題檔案
步驟 6:經驗回顧
第四章 公民參與在民主國家的重要性
序/導讀
前言
誰是「公民」?誰能「行動」?
林佳範(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兼執行委員 台灣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誰是「公民」?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換言之,凡年滿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而能行使「公民權」者即為「公民」嗎?法律上的公民資格很明確,惟現實上這些人都會去投票嗎?這些人都會關心國家的公共事務嗎? 甚者,這些人都會捍衛國家的主權嗎?或這些人會為社會或國家好,而願意採取行動的人嗎? 再者,縱使這些有意願者,我們仍要問,其是否真有能力把國家或社會改變好嗎? 因此,從法律到現實上,公民的意涵絕非僅是從法條的文字來界定,更期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管是公共衛生上如疫情或國家安全上如中共戰機擾台,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
誰能「行動」?
依照前面的推論,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惟現實上不是從出生每個人皆能達到如此理想的資質,而必須在教育上從小扎根。鑒於此,「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是結合台灣社會中教育界、律師界、特別是扶輪界的夥伴們,而願意承擔如此的挑戰並採取行動的公民,向「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USA)取經,引進在美國已推行多年的民主公民教育教材,除《民主基礎系列》外而最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與公民行動力的教材,非《公民行動方案系列》莫屬。這套教材,從學習何謂「公共政策」開始,引領學子們從界定身邊的公共議題開始,而進行實際的社會問題探究,最難能可貴者在於,其更引導要從實際的社會行動面向,來提出可行的社會行動方案,在此過程中透過做中學方式,培養出具有公共責任感、社會探究能力、與公民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面對未來挑戰的準備?
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我國亦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綱要」而強調培養具有「自發、互動、共好」等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特別在「社會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強調「社會探究」的重要,此與《公民行動方案系列》不謀而合,皆強調培育批判思考與公共行動力的終身學習主體。甚者,在2022年的選舉更搭配降低公民投票權的憲法修正案複決投票,惟先不管法律降低選舉資格的年齡要到多小,如前所推論,更基礎的工作應該是從小即要培養其公民責任感與行動力,很高興《公民行動方案系列》,可作為我們朝此方向努力的準備。回答最開始的問題,答案應該很清楚:有公民行動能力的人,才是公民。
讓公民素養的種子在校園深根
侯俊良(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近年來,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少子女化已成為不能不面對的國安危機,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負起國家發展重責的公民,更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除了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之外,涵育公民責任、厚植民主素養、法治觀念、參與公共政策行動,更是課綱中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
從太陽花學運、反黑箱課綱、環保運動、土地正義行動等不同類型的街頭行動,處處可見青年學子積極參與,見證青年學子對土地與社會的關注。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也常見學生提案,透過另一種方式參與公共政策,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設置青年相關部門,各項會議學生實際參與公共事務討論,更漸漸成為常態。
不過,若以整體比例而言,仍有更多學生並未實際參與公共行動,殊為可惜,我們以為,公民議題不該只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長期致力培養具有良好公民素養並懂得批判性思考的下一代,持續於各級學校推廣「民主基礎系列」(Foundations of Democracy)、「行動公民方案系列」(Project citizen),涵養學生參與政府運作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實踐公共行動,對公民素養的培養具有莫大的助益。
2022年底,有機會進行我國史上首次修憲公民複決投票。
經多年討論,立法院終於在2022年3月25日以109票無異議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之後將交由公民投票複決,以往只在教科書上出現的複決權,即將成真,一旦公民複決過關,未來我國的公民權將下修到18歲,與多數國家一樣,不過後續複決通過的門檻相對很高,相信學生代表們會透過具體公民行動倡議,努力讓修憲通過,這將是一個具時代意義的公民行動實踐。
再次感謝「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對提升台灣公民素養與行動力的努力,期待透過公民行動方案2的出版,讓公民素養的種子在校園深根。
提問與行動的工具書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生氣。
學校的規定實在太荒謬了!這樣的法律政策真是亂搞!明明可以這樣做,竟然沒人想要改變…
愛抱怨是一件好事,更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因為我們在乎自己的生活,我們期待環境可以變得更好。
因為有人抱怨台灣空氣實在太髒,所以政府被迫降低燃煤、管制各項污染源;因為有人抱怨全球暖化,於是歐盟明年更全面推動CBAM機制,以碳稅迫使各國淨零碳排;因為有人抱怨普丁瘋狂侵略導致生靈塗炭,所以西方各國紛紛提供烏克蘭軍事與經濟援助…。
不過,抱怨要有方法,我們稱為問題意識。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是誰造成的?有沒有人曾經想改變?又遇到了什麼困難…。抱怨之後要有行動,行動也要有方法:誰是握有權力的人或組織?要如何說服他?法令政策為什麼這樣制定?如果要改變,可以怎麼改,為什麼這樣改就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有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改變而受損受害?…
「公民行動方案2」這本書,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專題教育課程。沒有太多大道理,也沒有複雜的理論陳述。它就是一本工具書,提供一套問問題跟付諸行動的方法,這套方法當然不是唯一途徑,更不是絕對真理,不過確實是有效可行的參考。
這當然只是本工具書,一切還是得回到初心,我們為什麼生氣?生氣之後我們如何行動?行動之後,你我的生活環境跟台灣社會,有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誰是「公民」?誰能「行動」?
林佳範(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兼執行委員 台灣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誰是「公民」?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換言之,凡年滿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而能行使「公民權」者即為「公民」嗎?法律上的公民資格很明確,惟現實上這些人都會去投票嗎?這些人都會關心國家的公共事務嗎? 甚者,這些人都會捍衛國家的主權嗎?或這些人會為社會或國家好,而願意採取行動的人嗎? 再者,縱使這些有意願者,我們仍要問,其是否真有能力把國家或社會改變好嗎? 因此,從法律到現實上,公民的意涵絕非僅是從法條的文字來界定,更期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不管是公共衛生上如疫情或國家安全上如中共戰機擾台,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
誰能「行動」?
依照前面的推論,公民應是有能力參與民主公共審議,而能承擔公共責任與有公民行動力的人,惟現實上不是從出生每個人皆能達到如此理想的資質,而必須在教育上從小扎根。鑒於此,「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是結合台灣社會中教育界、律師界、特別是扶輪界的夥伴們,而願意承擔如此的挑戰並採取行動的公民,向「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USA)取經,引進在美國已推行多年的民主公民教育教材,除《民主基礎系列》外而最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與公民行動力的教材,非《公民行動方案系列》莫屬。這套教材,從學習何謂「公共政策」開始,引領學子們從界定身邊的公共議題開始,而進行實際的社會問題探究,最難能可貴者在於,其更引導要從實際的社會行動面向,來提出可行的社會行動方案,在此過程中透過做中學方式,培養出具有公共責任感、社會探究能力、與公民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面對未來挑戰的準備?
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我國亦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綱要」而強調培養具有「自發、互動、共好」等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特別在「社會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強調「社會探究」的重要,此與《公民行動方案系列》不謀而合,皆強調培育批判思考與公共行動力的終身學習主體。甚者,在2022年的選舉更搭配降低公民投票權的憲法修正案複決投票,惟先不管法律降低選舉資格的年齡要到多小,如前所推論,更基礎的工作應該是從小即要培養其公民責任感與行動力,很高興《公民行動方案系列》,可作為我們朝此方向努力的準備。回答最開始的問題,答案應該很清楚:有公民行動能力的人,才是公民。
讓公民素養的種子在校園深根
侯俊良(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
近年來,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少子女化已成為不能不面對的國安危機,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負起國家發展重責的公民,更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除了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之外,涵育公民責任、厚植民主素養、法治觀念、參與公共政策行動,更是課綱中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
從太陽花學運、反黑箱課綱、環保運動、土地正義行動等不同類型的街頭行動,處處可見青年學子積極參與,見證青年學子對土地與社會的關注。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也常見學生提案,透過另一種方式參與公共政策,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設置青年相關部門,各項會議學生實際參與公共事務討論,更漸漸成為常態。
不過,若以整體比例而言,仍有更多學生並未實際參與公共行動,殊為可惜,我們以為,公民議題不該只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長期致力培養具有良好公民素養並懂得批判性思考的下一代,持續於各級學校推廣「民主基礎系列」(Foundations of Democracy)、「行動公民方案系列」(Project citizen),涵養學生參與政府運作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實踐公共行動,對公民素養的培養具有莫大的助益。
2022年底,有機會進行我國史上首次修憲公民複決投票。
經多年討論,立法院終於在2022年3月25日以109票無異議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之後將交由公民投票複決,以往只在教科書上出現的複決權,即將成真,一旦公民複決過關,未來我國的公民權將下修到18歲,與多數國家一樣,不過後續複決通過的門檻相對很高,相信學生代表們會透過具體公民行動倡議,努力讓修憲通過,這將是一個具時代意義的公民行動實踐。
再次感謝「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對提升台灣公民素養與行動力的努力,期待透過公民行動方案2的出版,讓公民素養的種子在校園深根。
提問與行動的工具書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生氣。
學校的規定實在太荒謬了!這樣的法律政策真是亂搞!明明可以這樣做,竟然沒人想要改變…
愛抱怨是一件好事,更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因為我們在乎自己的生活,我們期待環境可以變得更好。
因為有人抱怨台灣空氣實在太髒,所以政府被迫降低燃煤、管制各項污染源;因為有人抱怨全球暖化,於是歐盟明年更全面推動CBAM機制,以碳稅迫使各國淨零碳排;因為有人抱怨普丁瘋狂侵略導致生靈塗炭,所以西方各國紛紛提供烏克蘭軍事與經濟援助…。
不過,抱怨要有方法,我們稱為問題意識。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是誰造成的?有沒有人曾經想改變?又遇到了什麼困難…。抱怨之後要有行動,行動也要有方法:誰是握有權力的人或組織?要如何說服他?法令政策為什麼這樣制定?如果要改變,可以怎麼改,為什麼這樣改就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有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改變而受損受害?…
「公民行動方案2」這本書,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專題教育課程。沒有太多大道理,也沒有複雜的理論陳述。它就是一本工具書,提供一套問問題跟付諸行動的方法,這套方法當然不是唯一途徑,更不是絕對真理,不過確實是有效可行的參考。
這當然只是本工具書,一切還是得回到初心,我們為什麼生氣?生氣之後我們如何行動?行動之後,你我的生活環境跟台灣社會,有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