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創意教孩子:培養主動學習、樂觀上進的教導新點子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為父母提供很實用的教導創意:
.創造有利成長的因素──用創意引發、鼓勵和協助孩子,保持正確的教導態度,這些都是新世代家庭教育的軟體。
.創意的管教要領──把握心理學原理和教育學上的方法,達到矯正偏差行為,培養正確習慣,啟發心智成長的目的。
.發展生活適應能力──生活即是教育,透過生活經驗教導孩子思考、待人、品德和情緒,才不致脫離現實。
.增進心理健康──教育孩子首重維護自尊,一方面預防孩子心理和情緒受到傷害,一方面要積極沃壯其自我功能。
.啟發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如何學習的技巧,熟悉科學思考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各種創造活動。
試閱
2發自愛心的厚望──重視孩子的天賦並真心相信他做得到
無論孩子平常的表現是否乖巧,在校成績是好是壞,父母都要對孩子保持信心、愛和希望。親子之間的互動,只要父母對孩子失去希望,很容易因情急而說出傷害 孩子自尊的話,諸如「數學成績這麼差,你的前途完蛋了!」「老是粗心大意,改不過來,我看你沒指望了!」「你這笨蛋,沒出息!」
父母親指導孩子功課、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行為時,孩子的錯誤若一再出現,挫折感不免油然而生,頓時覺得失望沮喪。這時,你會對孩子做出絕望的表情,從而傷害孩子的自尊、信心和主動性。當然,孩子也會因氣憤而疏遠你,甚至觸發反抗或衝突的行為。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親子之間的情意溝通,辭彙傳遞的比例約佔百分之七,語氣佔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和當時的肢體動作則佔百分之五十五。當父母親開始對子女 擔心、失望、無奈時,和孩子說話的語氣、語調、表情和肢體動作,便會直接傳輸失望或絕望的訊息。如果一時情急,又說了一些洩氣的話,那麼你給孩子傳輸的訊 息,幾乎全是負面的。
〈對孩子期望要高〉一文在《國語日報》刊出之後,有好幾位父母來函,希望做深入一點的說明,好正確掌握要領。其中 有一位母親說:我念五年級的孩子,各科表現都好,唯獨數學成績不佳,對它缺乏信心。我花功夫教他,加強練習,抱以厚望,結果卻不見起色,反而弄得厭惡學 習,成績低落,連其他科目也考不好。
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愛令我敬佩,肯付出時間教孩子也令人激賞,但她在來信中,充分表現出失望和擔憂,就是這些情緒和態度,破壞了之前所做的努力。從現在開始,只要能警覺,不讓這些負面的情緒和態度襲上心頭,所做的努力就會成功。
其次,要把欲望(野心)和希望做個區隔。欲望是父母的,是大人對孩子的前途和表現所做的預設。我們往往用它來批評和挑剔,而以為這就是教育。事實上,這容易給孩子帶來挫折,使他們漸漸陷入被動的心態,即使你用鼓勵的話語,也不容易有好效果。
希望與欲望不同,父母在與孩子相處中,要真心相信孩子能走向正當的人生,相信孩子能適應他的未來生活,並抱以厚望。我們當然要指導孩子待人接物、做學問 和思考的方法,但絕不會因成績不好而對他表示失望,也不會為一時犯錯而預言他前途無望。我們不斷努力,說的和做的都表現出對未來的厚望,這種熱情和歡喜 心,就容易把孩子教好。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沒有一個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多欣賞孩子的長處,孩子會越來越好,而且有勇氣去克服他的缺點。反之,挑剔越多,孩子生活在絕望之中,結果把自己的看家本領也壓抑下去了。
請記住,要抱著厚望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抱著欲望或野心,這樣才能把孩子教好。
第一篇 創造有利的成長因素
3強固家庭中的孩子──投注精神和時間經營家庭生活
家庭是一個結構性的組織,它的互愛、包容、教育、經濟生活及文化傳遞的功能,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家庭關係如果強固,彼此間的人際支持緊密,就能突破種種困難,保持成員康強。
脆弱的家庭往往培養出脆弱的孩子。情緒化的行為,不負責任和任性的生活態度,以及伴隨而來的衝突、沮喪和絕望,會使天真活潑的孩子性格丕變。
所以,你要決志培養一個健全的家庭,它不但關係個人生活的幸福,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樂土。史汀尼和迪法蘭(Nick Stinnett & John De Frain)曾經研究過三千多個健全的家庭,發現這些家庭的共同特色是:投入精神,找時間在一起,互相欣賞、溝通和澄清誤會,有精神寄託,懂得應付危機。 這些因素也同時涵養了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這些本事,創造他們美好的人生。
因此經營一個強固的家庭應該注意:
‧要投注精神和熱情,經營家庭的活動,創造新的氣氛。
‧找時間在一起工作、遊戲、吃飯和閒聊。一項研究指出,兒童認為形成家庭快樂的事情是,大家在一起做事情。
‧經常抱持欣賞的態度看家人,會激勵更多自愛和自治,如果一味指正,反而造成諸多隔閡和疏離。平常能欣賞孩子,要求他改正錯誤時,才容易被接受。
‧在家庭中吹毛求疵,故意貶抑和譏諷孩子,足以損害孩子健康的自尊,同時也會造成冷漠和人際溝通上的障礙。
‧家庭溝通在於肯花時間閒聊,其間能發現孩子需要你支持、安慰和分享的心事。許多家庭把溝通當談判,要孩子就範,那是一種錯誤;正確的溝通要用在澄清誤會、交換意見和釐清事理上。
‧家庭要有良好的精神寄託,促進愛心、責任和對生命的珍愛,這需要有家庭的紀念日、宗教活動和恪守道德信念的行動表現。
‧家庭有了任何危機,例如有人考試失敗,有人工作不順利,或者感情上出現困擾時,就要沉著應變,而不是推諉和指責。
春節假期結束後,許多人都告訴我,春節假期很累。他們說春節放假在家裡,有許多時間指責孩子,有空閒和家人鬧彆扭。原因在哪裡呢?沒有投入時間去規劃要做什麼,得不到欣賞和支持,不能善用閒聊及溝通,並經營家庭生活的精神寄託。
你怎麼過家庭生活,就怎麼教育你的孩子。在強固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智發展都會比較健康強壯。
8不被孩子激怒──陷入互相激怒的拉鋸戰無益管教
當心不要被你的孩子激怒!
你在被激怒的情況之下,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甚至動手體罰他,這時對孩子所造成的創傷,可能久久都難以撫平。
一位年輕的媽媽,在辦公室裡辛苦了一整天,於交通擁擠的回家路上受到煎熬。好不容易踏進家門,看到兩個讀國小的孩子把玩具散落一地,開著電視機看得目不轉睛。她一時按捺不住,提高嗓門憤怒地對孩子大吼大嚷:
「你們真該死!把家裡弄得像豬圈一樣!」她把玩具踢到一邊,衝過去把電視機猛力關掉!霎時三個人都血脈賁張,怒目敵視。
「妳才該死!我恨妳,妳死掉好了!」孩子也怒喊著。
「你再說一次!」媽媽逼視著孩子。
「我恨妳!」
說時遲那時快,媽媽應聲賞給孩子兩記耳光!
這是陷入互相激怒的漩渦,而不是教育孩子!它破壞親子的關係,做了錯誤的示範,也導致孩子心理的創痛。從許多個案中,我發現這激怒的一幕,似乎常在許多家庭生活中一再上演。
很多偏差行為的青少年,都有這種經驗:父母非理性的示範,導致他們非理性的行為。
你要嚴防這種意外發生,它是一種災難,而不是生活的常軌。如果你曾有過這種失控行為,希望能亡羊補牢,避免再發生。父母免不了會被孩子激怒,當怒氣初起時,你不要被它拖著走,要注意自我控制!
‧停一停,走開一下,可以先去換個居家輕便服,洗把臉,再出來處理。
‧不是批評和抨擊孩子,而是把事情說清楚。是說自己的感受,例如「這麼亂我很難過!」「沒有做功課令我擔憂!」等,而不是貶抑孩子「你該死!」或「你這窩囊廢!」
‧說話要簡短而清楚,不囉嗦。
‧只針對目前單一的事件說話,而不是擴大推論。例如「你總是不聽話!」「我早知道你這沒出息的東西!」
‧坐下來,把要告訴孩子的事先整理一下,寫出來。讓你的大腦發揮影響力,等寫下要說的事情後,怒氣已消除大半。
‧當你無可避免要對孩子發脾氣時,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而在發完脾氣之後,要冷靜下來,儘快恢復相親相愛。
當你被孩子激怒時,以上的妙計可供你度過危機。不過,你還要想想激怒你的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它是偶然發生?或者經常發生?如果是重要的,你就得冷靜下來教他;如果並不重要,那麼值得你大發雷霆,造成彼此的困擾嗎?
10避免無意的傷害──不當的教養行為影響殊大
父母親都愛護子女,不過卻常會有不經意、不自知的傷害行為。有些人以為教育子女就是管理、支配和批評;孩子跟他一起生活,自尊經常受到踐踏和傷害,久而久之,孩子心智發展便有了問題。
兒童是很脆弱的,父母教導的方法過於專制、粗暴,動不動就對他體罰和喝斥,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你不妨自問,是否有以下情形:
‧經常對孩子動怒、喝斥、發脾氣或以粗暴的態度相向。
‧討厭孩子身上某些令你不愉快的特質,重複批評或凌辱。
‧從不稱讚孩子,當別人稱讚他時,卻說「哪有這回事!」
‧當著眾人面給孩子難堪,數落他的不是,而不是等回家再糾正告誡他。
‧以體罰作為教育孩子的方法。
‧對孩子冷漠或疏遠。
以上所列的行為或教養子女的方法,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副作用之大,甚至影響其人格的健全發展。
一位兒時受到父親嚴厲批評和貶抑的人,在工作崗位上一直與主管對立,把他的情緒和敵意轉移到男性主管身上,跟他可謂水火不容,與同事也相處得不好,幾乎要被開革。
在諮商過程中,他回憶兒時的際遇,談到父親的嚴厲批評和貶低。他說:
「父親什麼都挑剔,經常罵我『笨得像豬!』我既憤怒,又覺得自己笨。」他那顫抖和憤怒的表情,讓我看出他的移情現象。於是我問:
「你是不是把你的主管看成了『父親』?」
「怎麼會?」我接著解釋說:
「你的主管在指導你該怎麼做時,你有一種被貶抑或凌辱的憤怒。」他沉默了良久說:「嗯!嗯!是這樣嗎?好像是。」
「你把對父親的憤怒轉移到他身上了。」我說。
「啊!好像是。無論他說什麼,我都會反駁他,甚至抗議,所以我跟主管相處不好,幾乎為此而丟了工作。」
這時,他才大夢初醒,開始用自己的理智去看清生活現實,才從許多抱怨和反抗中醒覺過來。
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在不適應的狀況下生活和工作,他們憤怒、沮喪和情緒化,這實際上是創傷在作怪,而不是別人在找他麻煩。
父母親要注意防範這類不經意的童年創傷戕害孩子一生。
12作假日安排──有計畫的假日活動給家庭帶來幸福感
對兒童而言,假日不是休息,而是要積極地運用它。因此,為孩子安排娛樂、學習和增加新鮮的生活體驗,是相當重要的事。
在兒童的心靈裡,假日可不是什麼放鬆心情、消除疲勞的日子,而是有興致地活動、試探、觀察和領受大自然的新奇。孩子們在假日所學得的東西,往往要比教室裡多。
從假日活動中,孩子學會更多待人接物的態度,處事的技巧,發展其思考和情緒控制的能力,並奠定學習多方面能力的基礎和興趣。
所以,父母要善用假日,幫助孩子安排活動;要陪伴他們,指導他們,並試著給他們主動嘗試的機會。既可以安排戶外活動,如登山、郊遊和田徑活動等,也可以 安排參觀訪問,如參觀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探訪親友或想拜訪的人物。有時,參加社區活動,帶著孩子參與公益事務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安排孩子的活動,得好好預先做準備。從引發孩子興趣、蒐集資料、討論和決定,進而考慮邀請哪些人同行,而後進入活動準備。孩子在準備和期待中,可以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參與準備的孩子,心情好、興致高,在活動時較能遵守規範,亦能發展好的挫折容忍力,把事情做好。
父母親有計畫地安排孩子假日活動,能為家庭帶來更多幸福感,對孩子心智發展有益,對父母亦有良好的休閒和娛樂價值,真是一舉兩得。
回想我自己的孩子還小的時候,秀真和我都要上班,工作吃重,但我們堅守珍惜假日的原則。我們帶著孩子登山,在郊外的森林裡欣賞昆蟲、觀察鳥類、攀爬陡峭 的岩壁,一至中午,我們找個地方野餐,帶個油爐煮熱食,一起喝茶聊天。老祖母也跟著孩子,在樹底下乘著涼風,說起她的故事和回憶。結果孩子們歡笑多,聽聞 多。我們上山下海,留下許多回憶,這些回憶都化成現在孩子樂觀堅毅的性格。
星期假日我常有演講,地點總是選在風光明媚的海邊,或者幽靜的鄉下。
我們租一輛車,一路玩過去。到了目的地,我上台演講,孩子們就在附近遊玩,在小溪裡兜弄魚蝦,往森林小徑踏青。他們沐浴戲水,迎風逗趣,秀真總是陪著家人,帶領孩子玩得盡興。等我演講完畢,一家人又高高興興地一路玩回家。
孩子很快就會長大,只有在童年才願意跟著大人,一起實現許多假日計畫,這段黃金時光一旦錯過,就再也帶不動了。不過,這段時間的付出,一定值回票價,孩子們不但學會生活之道,知道怎麼計畫假期,更重要的是留下許多甜蜜的回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