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教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許多中國歷代的家教故事,點出中國家教的內涵及精神,進而比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穩固了德育的根基,再吸收西方的觀念,相信,您將會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成功地教育您的下一代!
目錄
重新重視中國家教的時代∕曾昭旭
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王財貴
生命內的教育──談讀經與家庭教育∕楊定一
1. 家教的意義
生命內的關懷──家教
2. 家教的根基
愛的真義
愛的原則
愛的均等
3. 中國式家教的內涵
孝悌
仁
忠
毅
禮
智
信義
恕
4.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注重儀容
儉
勤
培養孩子熱愛求知的習慣
5. 中國式家教的方法
家教的起點為孩子年幼的階段
給予良好的環境
教導是非善惡
6.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現今的重要性
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王財貴
生命內的教育──談讀經與家庭教育∕楊定一
1. 家教的意義
生命內的關懷──家教
2. 家教的根基
愛的真義
愛的原則
愛的均等
3. 中國式家教的內涵
孝悌
仁
忠
毅
禮
智
信義
恕
4.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注重儀容
儉
勤
培養孩子熱愛求知的習慣
5. 中國式家教的方法
家教的起點為孩子年幼的階段
給予良好的環境
教導是非善惡
6.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現今的重要性
序/導讀
序一
重新重視中國家教的時代
曾昭旭教授口述.周姚萍整理
中國的文化傳統,跟別的民族文化,是不相同的,所以,中國的家教也跟其他民族的家教,很不相同。
◆ 中國家教與西方家教的差異
中國文化所掌握到的,是生命和道德;道德指的是,一個生命和其他生命有交涉的時候,所產生的「人際關係」。所以,中國人十分重視生命、人倫。因為重視生命、人倫,所以在家教裡,就著重於啟發孩子道德上的感覺,也就是包括責任感、同情心等等「道德感」,具體地來做,便落在生活的秩序、人際的關係、歷史的教育這些方面,這使得中國的孩子從小得到的,就是歷史故事、倫理道德、忠孝節義的教導。
而西方的文化,所掌握到的則是知識,因此,西方的家教,對兒童主要是「啟發他們的好奇心、想像力」;知識的創造來自於好奇心、想像力,所以,藉由引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藉由各種天馬行空、好像在現實經驗中不可能發生的童話故事,讓孩子具有廣大的想像空間,以利於對知識的創造,則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 僵化的社會及變質的中國家教
在中國家教當中,也有合理的型態以及變質扭曲的型態,這就像知識有真知識、假知識一樣。因此,中國式倫理道德的教育,原本是要啟發一個人的自信心、責任感,以及對其他生命的同體感、同情心,但一不小心,就成了教忠教孝等教條。
以立志為例子來說明,立志,在中國家教中,原意是啟發人內在的自覺,確定人生的方向。所以當它是合理的時候,可以使一個孩子氣宇軒昂,具有做為一個人的尊嚴,像王陽明便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做天下第一等事。」然而,更多的人卻立志要做大官、賺大錢,這就是把「立志」扭曲變質為外在功名的追求。
中國家教原本是對生命、道德的啟發和調養,後來產生了變質與扭曲;這變質與扭曲,導因於整個社會制度的僵化。
過去中國的社會,是一個菁英的社會,由少數的先知先覺,負責創造一個優美的社會文化系統,並負責運作它,同時領導著渾渾噩噩的人民,進入文化禮樂的系統,接受此系統的保護和供養,因此,也就形成了尊卑上下的社會層級,有了貴族、平民,統治者與被治者的區分。這原本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文化的發展無法一步登天,一定要有少數人先把握到文化的理想,然後逐漸教化、推廣,才能達到人人是自覺者,是君子的境界;這也正是孔孟的理想「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藉著努力修養成為君子。
這個尊卑上下的社會,原本是一個過渡時期,不過,後來它卻僵化了,變成不可變的社會階層,也導致了文化人格、生命道德的停滯。
過去的社會,將暫時性的過渡中,那種強者對弱者的關係,變成永恆不變的關係,而帶到家教中,就變成「父親永遠是對的,孩子只需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威權式的教導,也使得中國家教變質、扭曲了。
扭曲的中國家教,在過去超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也曾是有效、行得通的;因為在超穩定的社會結構中,所有人的成長經驗、過程,都是大同小異的,父母只要把小時候的成長經驗,拿來照樣教給孩子就行了,像是一個人小時候玩風箏、滾鐵圈、打彈珠,當他有了小孩子後,就同樣教孩子玩這些;至於價值觀、人生觀、待人處事的方法也代代相同,所以,父母經過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將其中經驗到、凝結成的道理規矩,拿來直接教給孩子,也是可以適用於社會的。
◆ 還原中國家教的原意
然而這種型態的家教,不但會阻礙了孩子的想像創造力,跟西方的教育精神不合,對中國的文化重心,也就是生命道德的啟發,亦是不利的。當然,文化的教養,的確要有人生的成長經驗,來作為借鏡,也的確不要一直追問,而要去實踐才行,但是,實踐並不是照著父母的模式去做,實踐是有創造性的,甚至比知識的追求更具創造性;在知識的領域中,可分成「既成的知識」和「創造的知識」,既成的知識是順從權威,有標準答案的,像一加一必然等於二,而人們在尋求知識時,要先接受既成的知識,當既成的知識走到了盡頭,再用想像力來超越,來創造新的知識。至於生命道德的成長,即使在初期,也不能如同既成的知識一般,採用權威、灌輸的方式,必須從一開始就要有創造性,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讓孩子忠於自己的感覺良知,去摸索、去創造,若是再用變質的家教模式,不但完全不合於中國文化傳統中生命道德的感知,也會造成孩子智慧上的壓抑。
在現在多元化、開放的社會,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引進西方教育中,對好奇心的啟發,另一方面,要把中國變質、扭曲的家教,還原到它本來的面貌。前者也就是說,要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同時引起他對知識的好奇心;後者則是在面對人事、人際關係時,啟發孩子內在的良知良能,建立他的自尊自信,這樣雙軌並行,使得現代家教,具有知識以及生命成長兩種創造性,才是現代家教的精神所在。
◆ 父母要先修養自己
當父母領著孩子面對大自然時,是可以採取言教的方式,告訴他既成的知識,讓他知道大自然的奧祕,但是,在面對人事、人際關係、生命時,則要用中國傳統的角度,啟發他的愛,啟發他在人與人相處時的善意,以及責任感,而這是難以用語言來傳達、教導的,必須用身教,也就是父母本身要實踐,要做示範。這表示,父母自己一定要修養,父母若是不修養,而用很多的書或是很多的知識來包裝自己,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十分敏感,馬上就會察覺父母說是一套,做是一套,也就不可能會信服了。
談到修養,其實很簡單,就是誠實誠懇地面對自己,尊重自己的良知良能,不要騙自己,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些由於內在的自欺產生的自卑、自我膨脹,就會自然撤銷,於是,那些向外去求取權力、財富,來自我包裝的虛妄追逐,也可以停止,然後也才能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內在的良知良能,並進而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內在的良知良能。不過,修養說難也是很難的,因為人往往不肯誠實,不肯誠實,就不會認錯,不會認錯,就不肯改過,不肯改過,就繼續用外在的條件來包裝自己,人也因此愈來愈假了。
◆ 父母應用什麼心態、原則來教導孩子?
至於在進行家教時,父母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孩子?要掌握什麼原則來教導孩子呢?這可以分三點來說明。
一、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具有獨立的人格,孩子在幼小、完全無知的時候,必須像殖民地一樣,託管給父母,這是逼不得已的,並不表示父母有權力去決定孩子的前途。
二、順著孩子的特性予以啟發:在孩子託管給父母的階段裡,父母要很誠懇地去瞭解、揣摩孩子的個性,然後順著他的個性,引導孩子去實踐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經驗模式,硬生生地套在孩子身上,變成了「削足適履」。要是能像順著狗的毛去摸一樣,順著孩子的個性去引導,孩子的生命就能舒展,自信便比較容易建立。
三、隨孩子生活能力的增加,要逐步還政於民:當孩子能順著自覺自信的建立,一點點自我成長,增加了自己的能力,父母也要把原本屬於孩子的權力,交還給他。到了孩子十八、二十歲時,生理上長大成人,他在生活上、人格上的所有權力都要回歸給他。這樣,兒女也就不至於在長大以後,出現所謂的叛逆期,一下子要把他所有的權力要回去,因而向父母革命,偏偏父母又不放心、不放手,以致產生親子間的緊張關係。
現在,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主體性,也要求自由,只是,一個人有了自由,卻反而失控,但人的失控,無論用變質的中國家教,或是西方的宗教來制約,都不會有用,只有及早從中國式生命的涵養來做起,以啟發一個人的自尊自信,能讓他成功地表現自由自主。所以,現代的家教除了取西方所長,也應該重新重視中國傳統的家教。
序二
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
王財貴老師口述.周姚萍整理
教育,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然而,現在的臺灣,整個教育的方向都失之偏頗,一概缺乏文化的教養。為什麼會有此偏差呢?這要從五四運動來說起。
◆ 五四運動導引數十年來的錯誤方向
五四以來,中國人看到西方的學校辦得很好,知識、科技很昌明,於是,就推行全盤西化,追求民主與科學,當然,效法西方之長,推行現代化並沒有錯,但是,五四運動主張一定要打倒自己的文化,卻有很大的問題。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的確有弊病,尤其是清末民初更為腐敗,然而,一個知識份子應該是為了理想,針對社會中文化不良的表現,來推動改革,而不是為了歷史上一時的、短暫的不良現象,便全盤否定了本身文化的根源,一面倒地去追逐所謂的西方文明。
自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追求全盤西化,到現在已經近八十年了,但成效何在?結果只學得西方的皮毛,殊不知西方的學校雖然以知識為重,但他們在家庭及社會上,都很重視以宗教和藝術,來對人們進行文化的陶養。而現代的中國人,卻拋棄了祖先的文化,再也不注重文化修養,甚至因為五四以來廢古文,全面使用白話文,使大多數的人連閱讀祖先所留下書籍的能力,也失去了,這實在十分悲哀。
還有,我們學習西方學校,以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向,很認真地興辦學校,大大提高了就學率,使許多人都成了「高級知識份子」,但是,因為只注重知識的填鴨,卻不注重人文的教育,所以,就算在知識上有所進展,人生理念卻十分貧乏。
再來說家庭教育,因為我們的教育以學校為正規,學校若不進行文化方面的教育,等於就宣告了我們是不需要文化的。而且,父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也在社會中受其
重新重視中國家教的時代
曾昭旭教授口述.周姚萍整理
中國的文化傳統,跟別的民族文化,是不相同的,所以,中國的家教也跟其他民族的家教,很不相同。
◆ 中國家教與西方家教的差異
中國文化所掌握到的,是生命和道德;道德指的是,一個生命和其他生命有交涉的時候,所產生的「人際關係」。所以,中國人十分重視生命、人倫。因為重視生命、人倫,所以在家教裡,就著重於啟發孩子道德上的感覺,也就是包括責任感、同情心等等「道德感」,具體地來做,便落在生活的秩序、人際的關係、歷史的教育這些方面,這使得中國的孩子從小得到的,就是歷史故事、倫理道德、忠孝節義的教導。
而西方的文化,所掌握到的則是知識,因此,西方的家教,對兒童主要是「啟發他們的好奇心、想像力」;知識的創造來自於好奇心、想像力,所以,藉由引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藉由各種天馬行空、好像在現實經驗中不可能發生的童話故事,讓孩子具有廣大的想像空間,以利於對知識的創造,則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 僵化的社會及變質的中國家教
在中國家教當中,也有合理的型態以及變質扭曲的型態,這就像知識有真知識、假知識一樣。因此,中國式倫理道德的教育,原本是要啟發一個人的自信心、責任感,以及對其他生命的同體感、同情心,但一不小心,就成了教忠教孝等教條。
以立志為例子來說明,立志,在中國家教中,原意是啟發人內在的自覺,確定人生的方向。所以當它是合理的時候,可以使一個孩子氣宇軒昂,具有做為一個人的尊嚴,像王陽明便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做天下第一等事。」然而,更多的人卻立志要做大官、賺大錢,這就是把「立志」扭曲變質為外在功名的追求。
中國家教原本是對生命、道德的啟發和調養,後來產生了變質與扭曲;這變質與扭曲,導因於整個社會制度的僵化。
過去中國的社會,是一個菁英的社會,由少數的先知先覺,負責創造一個優美的社會文化系統,並負責運作它,同時領導著渾渾噩噩的人民,進入文化禮樂的系統,接受此系統的保護和供養,因此,也就形成了尊卑上下的社會層級,有了貴族、平民,統治者與被治者的區分。這原本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文化的發展無法一步登天,一定要有少數人先把握到文化的理想,然後逐漸教化、推廣,才能達到人人是自覺者,是君子的境界;這也正是孔孟的理想「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藉著努力修養成為君子。
這個尊卑上下的社會,原本是一個過渡時期,不過,後來它卻僵化了,變成不可變的社會階層,也導致了文化人格、生命道德的停滯。
過去的社會,將暫時性的過渡中,那種強者對弱者的關係,變成永恆不變的關係,而帶到家教中,就變成「父親永遠是對的,孩子只需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威權式的教導,也使得中國家教變質、扭曲了。
扭曲的中國家教,在過去超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也曾是有效、行得通的;因為在超穩定的社會結構中,所有人的成長經驗、過程,都是大同小異的,父母只要把小時候的成長經驗,拿來照樣教給孩子就行了,像是一個人小時候玩風箏、滾鐵圈、打彈珠,當他有了小孩子後,就同樣教孩子玩這些;至於價值觀、人生觀、待人處事的方法也代代相同,所以,父母經過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將其中經驗到、凝結成的道理規矩,拿來直接教給孩子,也是可以適用於社會的。
◆ 還原中國家教的原意
然而這種型態的家教,不但會阻礙了孩子的想像創造力,跟西方的教育精神不合,對中國的文化重心,也就是生命道德的啟發,亦是不利的。當然,文化的教養,的確要有人生的成長經驗,來作為借鏡,也的確不要一直追問,而要去實踐才行,但是,實踐並不是照著父母的模式去做,實踐是有創造性的,甚至比知識的追求更具創造性;在知識的領域中,可分成「既成的知識」和「創造的知識」,既成的知識是順從權威,有標準答案的,像一加一必然等於二,而人們在尋求知識時,要先接受既成的知識,當既成的知識走到了盡頭,再用想像力來超越,來創造新的知識。至於生命道德的成長,即使在初期,也不能如同既成的知識一般,採用權威、灌輸的方式,必須從一開始就要有創造性,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讓孩子忠於自己的感覺良知,去摸索、去創造,若是再用變質的家教模式,不但完全不合於中國文化傳統中生命道德的感知,也會造成孩子智慧上的壓抑。
在現在多元化、開放的社會,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引進西方教育中,對好奇心的啟發,另一方面,要把中國變質、扭曲的家教,還原到它本來的面貌。前者也就是說,要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同時引起他對知識的好奇心;後者則是在面對人事、人際關係時,啟發孩子內在的良知良能,建立他的自尊自信,這樣雙軌並行,使得現代家教,具有知識以及生命成長兩種創造性,才是現代家教的精神所在。
◆ 父母要先修養自己
當父母領著孩子面對大自然時,是可以採取言教的方式,告訴他既成的知識,讓他知道大自然的奧祕,但是,在面對人事、人際關係、生命時,則要用中國傳統的角度,啟發他的愛,啟發他在人與人相處時的善意,以及責任感,而這是難以用語言來傳達、教導的,必須用身教,也就是父母本身要實踐,要做示範。這表示,父母自己一定要修養,父母若是不修養,而用很多的書或是很多的知識來包裝自己,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十分敏感,馬上就會察覺父母說是一套,做是一套,也就不可能會信服了。
談到修養,其實很簡單,就是誠實誠懇地面對自己,尊重自己的良知良能,不要騙自己,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些由於內在的自欺產生的自卑、自我膨脹,就會自然撤銷,於是,那些向外去求取權力、財富,來自我包裝的虛妄追逐,也可以停止,然後也才能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內在的良知良能,並進而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內在的良知良能。不過,修養說難也是很難的,因為人往往不肯誠實,不肯誠實,就不會認錯,不會認錯,就不肯改過,不肯改過,就繼續用外在的條件來包裝自己,人也因此愈來愈假了。
◆ 父母應用什麼心態、原則來教導孩子?
至於在進行家教時,父母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孩子?要掌握什麼原則來教導孩子呢?這可以分三點來說明。
一、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具有獨立的人格,孩子在幼小、完全無知的時候,必須像殖民地一樣,託管給父母,這是逼不得已的,並不表示父母有權力去決定孩子的前途。
二、順著孩子的特性予以啟發:在孩子託管給父母的階段裡,父母要很誠懇地去瞭解、揣摩孩子的個性,然後順著他的個性,引導孩子去實踐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經驗模式,硬生生地套在孩子身上,變成了「削足適履」。要是能像順著狗的毛去摸一樣,順著孩子的個性去引導,孩子的生命就能舒展,自信便比較容易建立。
三、隨孩子生活能力的增加,要逐步還政於民:當孩子能順著自覺自信的建立,一點點自我成長,增加了自己的能力,父母也要把原本屬於孩子的權力,交還給他。到了孩子十八、二十歲時,生理上長大成人,他在生活上、人格上的所有權力都要回歸給他。這樣,兒女也就不至於在長大以後,出現所謂的叛逆期,一下子要把他所有的權力要回去,因而向父母革命,偏偏父母又不放心、不放手,以致產生親子間的緊張關係。
現在,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主體性,也要求自由,只是,一個人有了自由,卻反而失控,但人的失控,無論用變質的中國家教,或是西方的宗教來制約,都不會有用,只有及早從中國式生命的涵養來做起,以啟發一個人的自尊自信,能讓他成功地表現自由自主。所以,現代的家教除了取西方所長,也應該重新重視中國傳統的家教。
序二
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
王財貴老師口述.周姚萍整理
教育,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然而,現在的臺灣,整個教育的方向都失之偏頗,一概缺乏文化的教養。為什麼會有此偏差呢?這要從五四運動來說起。
◆ 五四運動導引數十年來的錯誤方向
五四以來,中國人看到西方的學校辦得很好,知識、科技很昌明,於是,就推行全盤西化,追求民主與科學,當然,效法西方之長,推行現代化並沒有錯,但是,五四運動主張一定要打倒自己的文化,卻有很大的問題。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的確有弊病,尤其是清末民初更為腐敗,然而,一個知識份子應該是為了理想,針對社會中文化不良的表現,來推動改革,而不是為了歷史上一時的、短暫的不良現象,便全盤否定了本身文化的根源,一面倒地去追逐所謂的西方文明。
自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追求全盤西化,到現在已經近八十年了,但成效何在?結果只學得西方的皮毛,殊不知西方的學校雖然以知識為重,但他們在家庭及社會上,都很重視以宗教和藝術,來對人們進行文化的陶養。而現代的中國人,卻拋棄了祖先的文化,再也不注重文化修養,甚至因為五四以來廢古文,全面使用白話文,使大多數的人連閱讀祖先所留下書籍的能力,也失去了,這實在十分悲哀。
還有,我們學習西方學校,以知識為主的教育方向,很認真地興辦學校,大大提高了就學率,使許多人都成了「高級知識份子」,但是,因為只注重知識的填鴨,卻不注重人文的教育,所以,就算在知識上有所進展,人生理念卻十分貧乏。
再來說家庭教育,因為我們的教育以學校為正規,學校若不進行文化方面的教育,等於就宣告了我們是不需要文化的。而且,父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也在社會中受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