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從糊塗練拳到聰明意會,本書帶領讀者走出太極武術的框架,更臻哲學藝術之境。
繼作者前一本著重闡述太極理念的《鬆、癒、太極拳》之後,作者在本書中將太極拳的虛無以具體的練法分享出來,並且說明這麼練的原因,以自己作為實驗對象,驗證老前輩傳下來的太極拳精髓,並配合時代的需求,把太極拳變成健康、紳士、知識含量高又能保護自己的夢幻運動。
作者說:「我們習慣用力過日子,覺得人生是苦的;其實『鬆』會讓日子好過一點。」作者提出太極拳的關鍵即是「鬆」,從身體到心理都講求「鬆」;太極拳開宗明義即要人「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鬆的內涵是意念,鬆的結果則是勁的產生。講求鬆的理論人皆懂之,但往往不知如何達到鬆的境界,作者發揮科技人的習慣,不斷將「鬆」分解、組合,用文字深入淺出描述,讓太極入門者讀之有頓悟之感,太極精通者讀之則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踏實感。
本書特色
◎從太極的關鍵──「鬆」談起,幫助練太極的人快速進入太極的精髓。
◎以譬喻、淺白、精確的文字精闢解析具體的太極練法,讓初學者茅塞頓開。
◎針對練太極常有的困惑,以透澈、具體的解說提供事半功倍的訣竅。
◎作者以自身實際的入門過程,探討練太極容易陷入的迷思,並以解謎的過程,道出太極的精髓。
繼作者前一本著重闡述太極理念的《鬆、癒、太極拳》之後,作者在本書中將太極拳的虛無以具體的練法分享出來,並且說明這麼練的原因,以自己作為實驗對象,驗證老前輩傳下來的太極拳精髓,並配合時代的需求,把太極拳變成健康、紳士、知識含量高又能保護自己的夢幻運動。
作者說:「我們習慣用力過日子,覺得人生是苦的;其實『鬆』會讓日子好過一點。」作者提出太極拳的關鍵即是「鬆」,從身體到心理都講求「鬆」;太極拳開宗明義即要人「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鬆的內涵是意念,鬆的結果則是勁的產生。講求鬆的理論人皆懂之,但往往不知如何達到鬆的境界,作者發揮科技人的習慣,不斷將「鬆」分解、組合,用文字深入淺出描述,讓太極入門者讀之有頓悟之感,太極精通者讀之則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踏實感。
本書特色
◎從太極的關鍵──「鬆」談起,幫助練太極的人快速進入太極的精髓。
◎以譬喻、淺白、精確的文字精闢解析具體的太極練法,讓初學者茅塞頓開。
◎針對練太極常有的困惑,以透澈、具體的解說提供事半功倍的訣竅。
◎作者以自身實際的入門過程,探討練太極容易陷入的迷思,並以解謎的過程,道出太極的精髓。
目錄
序 變聰明 1
第 一 講 因為它叫做太極拳 17
很少運動像太極拳從頭管到腳,從身體管到心理,名模也沒這樣。這麼多要求意義何在?
第 二 講 從注意力放關節開始 25
萬一我闖入太極聯合國,從那裡開始練比較好?
第 三 講 不相信鬆 33
請朋友抓手練習鬆,結果一鬆反而被抓得更緊,可以相信鬆嗎?
第 四 講 勁怎麼傳到手 41
自認有點勁,應該輕鬆才對,可是傳不到手,手老是用力,喘兮兮的這是甚麼原因?
第 五 講 簡單的願望 49
我希望脖子不要扭到,肩膀不要酸痛,腰不要閃到,膝蓋不要傷到,流汗不會喘,這容易嗎?
第 六 講 澎恰恰太極拳的節奏 55
我知道太極拳要慢,可是慢的有點勉強,自然的打法該如何?
第 七 講 勁感與劍感 59
打拳有點勁感,可是一拿起太極劍,只感覺到握把,沒有劍身的感覺。
第 八 講 意念放腰還是下腳? 65
推手時一直都有意念是要放腰還是下腳的說法,兩種說法好像都對,不知對不對?
第 九 講 肩膀傾斜好看嗎? 69
朋友說我打拳肩膀高低不平,看起來不莊嚴,有這樣的事嗎?
第 十 講 一舉腳就站不穩 75
拳架有提腳邁步的式子,可是一提腳就站不穩,只好用走的出去,沒有邁步如貓行的味道。
第十一講 太極步的SOP 79
原來提腳邁步不簡單,太極步有公式嗎?
第十二講 最容易出錯的式子 85
老前輩說轉身蹬腳是最容易出錯的式子,必然如此嗎?
第十三講 被發勁的自救法 89
如果對方用強勁把我們發出去,要如何保護自己?
第十四講 太極拳和呼吸 95
太極拳和呼吸有甚麼關係?有人說自然就好;
有人講究什麼動作要呼,什麼動作要吸。
第十五講 推手和拳架的一致性 99
拳架鬆柔的人多,推手鬆柔的人少,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第 一 講 因為它叫做太極拳 17
很少運動像太極拳從頭管到腳,從身體管到心理,名模也沒這樣。這麼多要求意義何在?
第 二 講 從注意力放關節開始 25
萬一我闖入太極聯合國,從那裡開始練比較好?
第 三 講 不相信鬆 33
請朋友抓手練習鬆,結果一鬆反而被抓得更緊,可以相信鬆嗎?
第 四 講 勁怎麼傳到手 41
自認有點勁,應該輕鬆才對,可是傳不到手,手老是用力,喘兮兮的這是甚麼原因?
第 五 講 簡單的願望 49
我希望脖子不要扭到,肩膀不要酸痛,腰不要閃到,膝蓋不要傷到,流汗不會喘,這容易嗎?
第 六 講 澎恰恰太極拳的節奏 55
我知道太極拳要慢,可是慢的有點勉強,自然的打法該如何?
第 七 講 勁感與劍感 59
打拳有點勁感,可是一拿起太極劍,只感覺到握把,沒有劍身的感覺。
第 八 講 意念放腰還是下腳? 65
推手時一直都有意念是要放腰還是下腳的說法,兩種說法好像都對,不知對不對?
第 九 講 肩膀傾斜好看嗎? 69
朋友說我打拳肩膀高低不平,看起來不莊嚴,有這樣的事嗎?
第 十 講 一舉腳就站不穩 75
拳架有提腳邁步的式子,可是一提腳就站不穩,只好用走的出去,沒有邁步如貓行的味道。
第十一講 太極步的SOP 79
原來提腳邁步不簡單,太極步有公式嗎?
第十二講 最容易出錯的式子 85
老前輩說轉身蹬腳是最容易出錯的式子,必然如此嗎?
第十三講 被發勁的自救法 89
如果對方用強勁把我們發出去,要如何保護自己?
第十四講 太極拳和呼吸 95
太極拳和呼吸有甚麼關係?有人說自然就好;
有人講究什麼動作要呼,什麼動作要吸。
第十五講 推手和拳架的一致性 99
拳架鬆柔的人多,推手鬆柔的人少,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序/導讀
作者自序
太極拳關鍵報告
● 從膝蓋痛開始
可能是懶惰的關係,我剛學太極拳時充滿浪漫,以為太極拳是輕飄飄的不為人制,在混亂中保持自在的藝術,不需苦練不用蹲馬步,練好後躺著就能以品味論高下。
會有這些想法是從三個關鍵詞來的:太極拳是「鬆」、「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三個觀念是非常好的投資,我常在公園打拳,訓練自己被注意時還能專注,雖然不知道要注意腦袋、腰、還是腳;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用力還能打拳,老前輩講的話我都照做,雖然不是理想中不用苦練不用蹲馬步,我還是照做希望未來有一天這些都免了。
身體下沉膝蓋蹲低又慢慢打,結果膝蓋舊傷復發,打拳躡手躡腳如落花飄零稀稀落落,從鏡子看自己只是幾根木頭移動,不存在想像中的飄逸。每打一趟拳膝蓋就痛一次,迷惑增加一分浪漫消失兩分。
太極拳文獻我看得滾瓜爛熟,卻拯救不了我的膝蓋,打了上千次拳架後,身心滿目瘡瘐浪漫消失一半,投資太極拳的報酬率是負的。剩下的一半浪漫也面臨考驗,那是在開始與人推手之後。
● 我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
與人推手時有點尷尬,把太極拳學成這樣,不知道想像中的「不為人制,在混亂中保持自在」還在不在,還是落空了,我的輕靈被說成輕浮、穩重被說成僵硬。推手只是全身骨頭,披著人肉包子頂來頂去而已,氣喘如牛膝蓋更加疼痛,沒有太極味只是兩條牛在鬥而已。
終於幻滅了,幻滅就是笨的感覺,我不好意思跟人說學太極,對太極拳產生異鄉人的疏離感,我還是繼續練,希望把失去的賺回來,想著鬆、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到底是甚麼東西?常常忍著膝痛,笑自己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
在雲中月霧中花的迷惑中,我慢慢知道問題在哪裡,三個關鍵詞中,我堅持兩個就是鬆和用意不用力,卻得不到第三個,身體沒感覺有「勁」可用。「沒感覺」不斷糾纏我,為什麼身體沒感覺?沒感覺還能談太極拳嗎?
這把我叫醒了,醒來後我從感覺入手,各種感覺好像湧泉不斷冒出,從此我專注在感覺,感覺氣血流動,感覺身體微動,拿身體做實驗,不斷思考實踐檢討修正,老天爺不負苦心人,關卡一個個解開,拳經拳論體會的越來越多,膝蓋慢慢正常了,打拳下沉是輕鬆事,與人推手不管對方鬆不鬆,都不妨害我鬆自己的,輕鬆以對不傷和氣,不會酸痛不會受傷一直到現在。
● 開了哪些竅?
幻滅從膝蓋痛開始,也從這裡開竅。第一個打開的結是關節的開合。膝蓋痛顯然是被身體壓的,我想讓關節「鬆開」來拯救膝蓋,也就是關節微微「一開一合」,讓身體一節節浮著而不是壓著,不是頭壓著脖子,大腿壓著膝蓋。開合如同搓揉身體,身體變鬆柔關節變滑溜。
第二個打開的結是內勁,為了讓關節開合,我專注在身上大小關節。把能量(內勁)釋放出來,關節開合產生了勁,勁再幫助關節鬆開。全身感覺來勁,這樣「鬆」和「意」就產生了「勁」,太極拳沒有騙人。
第三個打開的結是念頭可以指揮身體,以前認為念頭輕鬆只能做些輕鬆的事例如手收回來,不能叫手伸出去;慢慢感覺到念頭輕鬆一樣可以叫手伸出去。只要有「做某事」的意念身體就奉陪,用輕鬆的念頭打拳架,這才是鬆柔太極拳。
第四個打開的結是節奏。沒有節奏是很麻煩的事,打拳很無聊,農夫不會播種;生產線無法生產;歌手不會唱歌;舞者不會跳舞,太極拳的節奏就是節節貫串,從小腹出發,一節節開展出去,一節節收回來,由屈而伸、由伸而屈,好像絲綢飄逸,打拳的人有樂趣,看的人不會無聊。
第五個打開的結是勉強的姿勢變自然。關節鬆開身體呈現一條挺而鬆的線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腕、氣沉丹田、鬆腰、坐胯、圓檔等名模才有的樣子,不勉強就做到了。老前輩沒有折磨人,是自然的樣子。
第六個打開的結是困難的動作變不困難,因為找到了身體的牛鼻子。牛鼻子在腰胯,在上下半身分離,用胯來沉,用腰來帶動身體既輕靈又沉穩。
第七個打開的結是聽勁。有了聽勁推手可以避實就虛,不管對方鬆不鬆都輕鬆以對,當我們有能力輕鬆的被推出去時,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樂使得輸贏變不重要了。推手拾回我對太極拳的浪漫。
第八個打開的結是小腹。小腹是身體最大的空腔,內勁的水庫。小腹越鬆蓄水量越大內勁越飽滿。打拳或推手時感覺自己有時像水;有時像蠶絲;有時像麵糰;有時像彈簧自得其樂。
● 我是聰明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聰明
我有學生之前對太極拳是空白的,學了一段時間後跟我說,在網路或公園看人打太極時,會有自己的感覺,有味道的拳他們看得舒服,沒味道的看了怪怪的,我很高興他們一開始就以品味論高下,不必像我走了這麼多冤枉路。
在痛苦的問老天我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之後,我拿自己做白老鼠,付出慘痛的代價,現在一切都值得了。日常生活沒用什麼力,一切變輕鬆了,本益比很高。我不問老天了,我笑著問自己,我是聰明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聰明。
跟我的上一本書《鬆。癒。太極拳》一樣,我絞盡腦汁希望把有益的東西說清楚。上本書著重在理念;這本書則是下放到實際的練法和這麼練的原因。我所經歷過的,相信很多朋友也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而我所領悟到的方法讓我受益無窮,這本書希望能幫助這些朋友們。
葉文杰
2012.2 識於台北推薦序1
孫啟德(前友華醫藥生技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幾年前對太極拳開始發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的摸索,也不時的中斷,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走了許多曲折之路。曾經因為工作緣故,在香港住過兩年,當時覺得香港習武風氣很盛,太極拳推廣也頗上軌道,於是也在當地學了一段時間。不過,對於太極拳的觀念,還是沒能登堂入室,頂多只稱得上是作作太極操吧。
去年返回台灣,無意間拜讀了Jeff的大作《鬆、癒、太極拳》,書中許多觀念讓我有頓悟的感覺,爾後也有幸能得到Jeff的親自指導,讓學習太極拳的路上,避免走到冤枉路上虛耗光陰。
在《鬆、癒、太極拳》一書中,Jeff簡潔有力地談到了太極拳中「鬆」的重要觀念;很高興看到Jeff又再推出第二本大作,除了談到更多有關「鬆」的訣竅,更進一步談到「勁」的實戰,相信一定能帶給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多通徹的觀念。
推薦序2
Grace林(第三屆世界杯及2011年總統杯揚家秘傳太極拳比賽冠軍)
雖然在太極拳比賽得了一些名次,可是我並沒有花什麼時間思考太極拳,可能天生就有點運動細胞,我覺得練習就是王道,不思考並不會妨害我的進步。
Jeff是思想派的,他把我打拳的樣子分解開來,說這是陰陽、這是虛實、這是開合、這是節節貫串、這是上下分離、這是用腰提腳等等,我有點訝異一舉手投足就有這麼多內涵,後來我問他一個古老的問題:「意念要放腰還是放腳?」他的回答剛開始我沒感覺,但慢慢的在拳架裡感覺到了。他說:「意念都從腰出發。當身體開展或發勁時,意念從腰拓展到手腳;當身體收合或蓄勁時,意念從腰把手腳收回。」
說也好玩,「從腰出發往手腳拓展或收回」,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話,卻帶著我對太極拳一路理解下來:關節一節節出去或收回的「節節貫串」,這是老前輩講的「運勁如抽絲」,自然也領悟到身體所謂的「開合」,接著感覺到腰往下沉的「穩重」,和腰往上鬆的「輕靈」,這是老前輩講的「邁步如貓行」,也是「陰陽」的一種,然後用腰(小腹)來分配左右手(左右腳)的勁道,顯然是一種「虛實」的分佈。
這感覺真好!以前做的到卻講不出來的,現在知道了也講的出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知行合一的踏實感,生活上也有用勁不用力的輕鬆感。
難得Jeff用現代兼幽默的語言,把太極拳具體的講出來。Jeff樂意與人分享,我也樂意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太極拳關鍵報告
● 從膝蓋痛開始
可能是懶惰的關係,我剛學太極拳時充滿浪漫,以為太極拳是輕飄飄的不為人制,在混亂中保持自在的藝術,不需苦練不用蹲馬步,練好後躺著就能以品味論高下。
會有這些想法是從三個關鍵詞來的:太極拳是「鬆」、「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三個觀念是非常好的投資,我常在公園打拳,訓練自己被注意時還能專注,雖然不知道要注意腦袋、腰、還是腳;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用力還能打拳,老前輩講的話我都照做,雖然不是理想中不用苦練不用蹲馬步,我還是照做希望未來有一天這些都免了。
身體下沉膝蓋蹲低又慢慢打,結果膝蓋舊傷復發,打拳躡手躡腳如落花飄零稀稀落落,從鏡子看自己只是幾根木頭移動,不存在想像中的飄逸。每打一趟拳膝蓋就痛一次,迷惑增加一分浪漫消失兩分。
太極拳文獻我看得滾瓜爛熟,卻拯救不了我的膝蓋,打了上千次拳架後,身心滿目瘡瘐浪漫消失一半,投資太極拳的報酬率是負的。剩下的一半浪漫也面臨考驗,那是在開始與人推手之後。
● 我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
與人推手時有點尷尬,把太極拳學成這樣,不知道想像中的「不為人制,在混亂中保持自在」還在不在,還是落空了,我的輕靈被說成輕浮、穩重被說成僵硬。推手只是全身骨頭,披著人肉包子頂來頂去而已,氣喘如牛膝蓋更加疼痛,沒有太極味只是兩條牛在鬥而已。
終於幻滅了,幻滅就是笨的感覺,我不好意思跟人說學太極,對太極拳產生異鄉人的疏離感,我還是繼續練,希望把失去的賺回來,想著鬆、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到底是甚麼東西?常常忍著膝痛,笑自己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
在雲中月霧中花的迷惑中,我慢慢知道問題在哪裡,三個關鍵詞中,我堅持兩個就是鬆和用意不用力,卻得不到第三個,身體沒感覺有「勁」可用。「沒感覺」不斷糾纏我,為什麼身體沒感覺?沒感覺還能談太極拳嗎?
這把我叫醒了,醒來後我從感覺入手,各種感覺好像湧泉不斷冒出,從此我專注在感覺,感覺氣血流動,感覺身體微動,拿身體做實驗,不斷思考實踐檢討修正,老天爺不負苦心人,關卡一個個解開,拳經拳論體會的越來越多,膝蓋慢慢正常了,打拳下沉是輕鬆事,與人推手不管對方鬆不鬆,都不妨害我鬆自己的,輕鬆以對不傷和氣,不會酸痛不會受傷一直到現在。
● 開了哪些竅?
幻滅從膝蓋痛開始,也從這裡開竅。第一個打開的結是關節的開合。膝蓋痛顯然是被身體壓的,我想讓關節「鬆開」來拯救膝蓋,也就是關節微微「一開一合」,讓身體一節節浮著而不是壓著,不是頭壓著脖子,大腿壓著膝蓋。開合如同搓揉身體,身體變鬆柔關節變滑溜。
第二個打開的結是內勁,為了讓關節開合,我專注在身上大小關節。把能量(內勁)釋放出來,關節開合產生了勁,勁再幫助關節鬆開。全身感覺來勁,這樣「鬆」和「意」就產生了「勁」,太極拳沒有騙人。
第三個打開的結是念頭可以指揮身體,以前認為念頭輕鬆只能做些輕鬆的事例如手收回來,不能叫手伸出去;慢慢感覺到念頭輕鬆一樣可以叫手伸出去。只要有「做某事」的意念身體就奉陪,用輕鬆的念頭打拳架,這才是鬆柔太極拳。
第四個打開的結是節奏。沒有節奏是很麻煩的事,打拳很無聊,農夫不會播種;生產線無法生產;歌手不會唱歌;舞者不會跳舞,太極拳的節奏就是節節貫串,從小腹出發,一節節開展出去,一節節收回來,由屈而伸、由伸而屈,好像絲綢飄逸,打拳的人有樂趣,看的人不會無聊。
第五個打開的結是勉強的姿勢變自然。關節鬆開身體呈現一條挺而鬆的線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腕、氣沉丹田、鬆腰、坐胯、圓檔等名模才有的樣子,不勉強就做到了。老前輩沒有折磨人,是自然的樣子。
第六個打開的結是困難的動作變不困難,因為找到了身體的牛鼻子。牛鼻子在腰胯,在上下半身分離,用胯來沉,用腰來帶動身體既輕靈又沉穩。
第七個打開的結是聽勁。有了聽勁推手可以避實就虛,不管對方鬆不鬆都輕鬆以對,當我們有能力輕鬆的被推出去時,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樂使得輸贏變不重要了。推手拾回我對太極拳的浪漫。
第八個打開的結是小腹。小腹是身體最大的空腔,內勁的水庫。小腹越鬆蓄水量越大內勁越飽滿。打拳或推手時感覺自己有時像水;有時像蠶絲;有時像麵糰;有時像彈簧自得其樂。
● 我是聰明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聰明
我有學生之前對太極拳是空白的,學了一段時間後跟我說,在網路或公園看人打太極時,會有自己的感覺,有味道的拳他們看得舒服,沒味道的看了怪怪的,我很高興他們一開始就以品味論高下,不必像我走了這麼多冤枉路。
在痛苦的問老天我是笨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笨之後,我拿自己做白老鼠,付出慘痛的代價,現在一切都值得了。日常生活沒用什麼力,一切變輕鬆了,本益比很高。我不問老天了,我笑著問自己,我是聰明才練太極;還是練太極變聰明。
跟我的上一本書《鬆。癒。太極拳》一樣,我絞盡腦汁希望把有益的東西說清楚。上本書著重在理念;這本書則是下放到實際的練法和這麼練的原因。我所經歷過的,相信很多朋友也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而我所領悟到的方法讓我受益無窮,這本書希望能幫助這些朋友們。
葉文杰
2012.2 識於台北推薦序1
孫啟德(前友華醫藥生技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幾年前對太極拳開始發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的摸索,也不時的中斷,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走了許多曲折之路。曾經因為工作緣故,在香港住過兩年,當時覺得香港習武風氣很盛,太極拳推廣也頗上軌道,於是也在當地學了一段時間。不過,對於太極拳的觀念,還是沒能登堂入室,頂多只稱得上是作作太極操吧。
去年返回台灣,無意間拜讀了Jeff的大作《鬆、癒、太極拳》,書中許多觀念讓我有頓悟的感覺,爾後也有幸能得到Jeff的親自指導,讓學習太極拳的路上,避免走到冤枉路上虛耗光陰。
在《鬆、癒、太極拳》一書中,Jeff簡潔有力地談到了太極拳中「鬆」的重要觀念;很高興看到Jeff又再推出第二本大作,除了談到更多有關「鬆」的訣竅,更進一步談到「勁」的實戰,相信一定能帶給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多通徹的觀念。
推薦序2
Grace林(第三屆世界杯及2011年總統杯揚家秘傳太極拳比賽冠軍)
雖然在太極拳比賽得了一些名次,可是我並沒有花什麼時間思考太極拳,可能天生就有點運動細胞,我覺得練習就是王道,不思考並不會妨害我的進步。
Jeff是思想派的,他把我打拳的樣子分解開來,說這是陰陽、這是虛實、這是開合、這是節節貫串、這是上下分離、這是用腰提腳等等,我有點訝異一舉手投足就有這麼多內涵,後來我問他一個古老的問題:「意念要放腰還是放腳?」他的回答剛開始我沒感覺,但慢慢的在拳架裡感覺到了。他說:「意念都從腰出發。當身體開展或發勁時,意念從腰拓展到手腳;當身體收合或蓄勁時,意念從腰把手腳收回。」
說也好玩,「從腰出發往手腳拓展或收回」,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話,卻帶著我對太極拳一路理解下來:關節一節節出去或收回的「節節貫串」,這是老前輩講的「運勁如抽絲」,自然也領悟到身體所謂的「開合」,接著感覺到腰往下沉的「穩重」,和腰往上鬆的「輕靈」,這是老前輩講的「邁步如貓行」,也是「陰陽」的一種,然後用腰(小腹)來分配左右手(左右腳)的勁道,顯然是一種「虛實」的分佈。
這感覺真好!以前做的到卻講不出來的,現在知道了也講的出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知行合一的踏實感,生活上也有用勁不用力的輕鬆感。
難得Jeff用現代兼幽默的語言,把太極拳具體的講出來。Jeff樂意與人分享,我也樂意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