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
重新認識自己、看見孩子,在每一刻都嶄新地與世界相遇。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1個人喜歡
  • 9 342
    380

出版情報

一起學習正念的力量

2014/11/17 風行歐美、舉世知名的正念減壓(MBSR)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11月初首度訪台,在台灣吹起一股正念旋風!但你知道嗎?正念(Mindfulness)其實是一種不評斷、時時刻刻專注在當下身心經驗的覺察,在東方的佛教傳統中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但其關注人類心智運作的本質,其實是超越宗教、文化和地域的。 有鑑於此,近年來有關於「正念」的心靈勵志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一本接著一本出版,教導讀者如何經由正念的練習,學習透過感官之門聆聽我們的身體,同時留意自身想法與情感的流動,進而從中開展出更寬闊的自我;甚至協助各類慢性病、身心疾患者減輕疼痛、疾病和壓力,良好的效果獲得廣大肯定。 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即希望將「正念」帶到生活的每個細節以及日常正式練習中所產生的力量。在他11月最新中文版鉅作《2011920633481》(張老師文化)中,就從個人感官與注意力出發,涵括心智與身體的範疇,揭示正念在個人身上,甚至進而影響國家、世界的可能,幫助讀者跳脫不安,以邁向全人類更純粹的幸福。不過,對於初次或尚未接觸正念的讀者,卡巴金的《2011920613667》(張老師文化)便是一本非常適合的入門書,教導讀者如何培養覺知,實行正念與深化練習──思考如何涵容於覺知之中、穩定我們的專注力、貪、瞋、癡使心靈受苦,如何放下,以及正念的療癒力量等等。 此外,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正念」對於學齡階段的孩子,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它的影響甚至可以從幼稚園就開始。所以,若是家中有孩子的父母、師長或經常接觸兒童的讀者,《2011760268492》(張老師文化)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專注、放鬆、情緒控制、同理心等內在品質。本書所提供的一些簡單的練習,能夠幫助孩子發展,並且優化以上所提到的種種能力,也包括利他行為,像是仁慈、同理和憐憫,亦能夠協助孩子將練習實際運用在每天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在家裡或在學校。例如:「像小青蛙一樣安穩地坐著」,藉著做青蛙練習,孩子們將學到增加專注技巧,也比較不會衝動。 更正面的是,還可以用在面對癌症時。「正念取向癌症療法」(MBCR)是由腫瘤心理學專家設計的課程,以喬.卡巴金所創建的「正念減壓療法」(MBSR)為架構,結合了正念靜觀、緩和瑜珈以及團體對話,幫助讀者與自己共處、調節生活。像是利用正念,減輕癌症療程與復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身心症狀、利用正念靜觀和緩和瑜珈練習,增強免疫系統,以及如何用正念面對癌症症狀的痛苦、治療的副作用等等……詳見《2014170106514》(心靈工坊)一書。 其實,我們都渴望身心靈的完整,不過就如卡巴金所言:「我們早已如此,只是我們未必能感受到完整的自己。。『正念』不但可以協助我們在壓力中妥善處理情緒,帶來心靈上的滿足,正念練習更能統合感覺與經驗,喚醒與體現完整的自己。」小編希望,透過這些「正念」書籍的介紹,大家都能更有智慧迎向未來。 *文中圖片,出自《像青蛙坐定:給孩童的正念練習》。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為人父母是地球上最難、壓力最大的工作,但它更是一個召喚,教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看見孩子,在每一刻都嶄新地與世界相遇。

風靡世界的「正念減壓療法」祖師爺卡巴金博士,常跟妻子麥菈帶領「帶著正念做父母」工作坊,教導父母們將正念的覺知、專注、放鬆、接納、慈悲和愛,帶入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之中。

卡巴金夫婦育有三個子女,他們如此比喻,生養一個孩子,就像進入一段長達十八年的禪修營,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禪師,不斷以各種難題來考驗父母的智慧,刺激父母成長;孩子也像一面鏡子,幫助父母照見真實的自己。

養育子女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正念父母心提醒我們,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保持醒覺、專注、開放、接納、洞察。如此一來,即使在黑暗、絕望、心煩意亂的時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鮮的視角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回到當下,活在當下,每一時刻都是新的開始。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自己。帶著正念做父母,讓親子關係變成美好的恩典,在每個日常相處的片刻,看見生命的奧祕與奇蹟!

名人推薦

喜悅推薦

王浩威(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專業心理治療師)
石世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心理師)
李燕蕙(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李偉文(牙醫、作家、環保志工)
胡因夢(作家、譯者、身心靈課程講師)
夏瑞紅(作家)
許文耀(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彭榮邦(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
楊蓓(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 喬.卡巴金
推薦序 彭榮邦
序一 喬.卡巴金
序二 麥菈.卡巴金
譯序 雷叔雲

1 危險和希望
為人父母的挑戰
什麼是帶著正念做父母?
怎麼做才好?

2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基礎
高文爵士和醜女
自主權
同理心
接納

3 看待事情的方法
為什麼要做父母?
常駐禪師
長達十八年的禪修營
修行
呼吸
修行就是耕種
從思考中解脫
洞察力
禪修
一封關於禪的信
兩浪之間的靜止

4 生命自處的方式
孕育新生命
分娩
身心健康
滋養
心靈食物

6 共鳴、同頻和同在
共鳴
同頻
碰觸
學步兒
時間
同在
傑克與魔豆
就寢時分
偈頌和祝福

7 選擇
療癒時刻
誰是父母?誰是孩子?
家庭價值
健康的消費選擇
媒體瘋
平衡

8 真相
男孩子
池上冰棍球
野外露營
壘球打破愁雲慘霧
女孩子
破頭巾公主
倡言、直率和負責
教室中的正念

9 限制和開放
期望
局限和開放
管好自己的事
棋子總要你先下
分支點

10 黑暗與光明
無常
埋葬悲傷的河流
命懸一線
沒有保證
迷路
為時不晚

尾聲
順道拜訪當下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七種意向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十二項練習

序/導讀

中文版序

  很高興你能讀到《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的中文版。無論我們居住何處,具有何種文化背景,養育子女都是無上的滿足,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壓力和難度,而我們卻從未料到它有多麼美妙、多麼困難。我們很容易錯過為人父母最滿足、最溫暖的時刻,因為我們易於分心,而且經常捲入思考、期望和種種日常義務;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在親子的困難互動中感受壓力,過度反應。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會錯失許多深入看清楚自己和平衡心智、心靈的機會。其實,如果我們能在教養子女和自我成長當中,都練習活在當下,那麼,我們和孩子共處的每一刻都可能是這樣的契機。我們一旦承當了這樣的修行,孩子會更堅強壯大,我們也會。

  我(喬)在中國學到,中文字「念」的表意是「今」--指當下或臨在--在上,「心」在下(我們美國人覺得這非常美麗而智慧),我也學到「怒」是「奴」在上,「心」在下,其中也有很大的智慧和洞察力。因此,正念的修行是對情緒「鋪上歡迎光臨的踏腳墊」,甚至包括憤怒的情緒在內,而且將情緒保有在覺知當中,不要成為它的奴隸。僅僅運用這種修行,就可以轉化生命,不但能成為更好的父母,也能成為更懂睿智、更健康、更自由的人類。

  帶著正念做父母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加享受為人父母的角色,也許至少在處理困境時,情緒會更平衡,更富於平等心,更有智慧。我們必須指出,其實並沒有「正念父母」這回事,正如並沒有「完美的父母」或「完美的孩子」這回事一樣。因此,我們不該對自己或孩子抱著理想化的期望。正念是過程,而不是終點。正因為是過程,所以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療癒和轉化的終身探險,現今的科學研究已充分顯示正念對健康和大腦的影響。

  正念就是覺知,可透過禪修和日常正念修行來培養。當然,在古往今來的禪師和當代老師的教導下,禪在中國文化中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在你的國家,禪很古老,但在我們的國家,禪正年輕。人們的興趣主要在於科學研究證明它促進身心健康的價值,而且對大腦活動和結構有顯著而重要的影響。無論在何處修行,只要願意把禪融入生命,它始終有同樣的力量。

  書中精確將正念定義為「一種覺知,從刻意、當下,不加評斷的專注中生起」。說來容易,落實在生活中卻大為不易。但只要你有意願,正念是可能的,凡有可愛動人孩子的父母,都會有足夠的意願。如書中所說,當我們尊重、愛顧並教導孩子,孩子便有如常駐禪師,教導我們成長所需學習的一切。

  在這個節奏快速的世界裡,傳統習俗越來越快讓位給新的看待事物方式和生命存在方式,孩子未來將居住在怎樣的世界裡,我們不會知道,他們也同樣不會知道。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麼,才能在這樣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因為這世界還沒有出現。然而,我們可以努力了解他們,並給予同理心和慈心,竭盡所能給他們愛、支持和指導。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堅定地設下限制。

  因為我們生活在習俗迅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執著於傳統的教養模式,孩子也許不能夠明白這種模式,而且會覺得相當受限。我們必須持續成長;我們滋養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滋養自己--於是,當孩子長大成人,我們也會受益於為人父母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是本書扉頁德國偉大的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所言。我們雖然努力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整體性、自己的機會和自己的責任,卻也要讓孩子能夠視我們為一整體。

  願你一天天所培養的為人父母正念,為你、為孩子、為整個家庭,都提供豐盛滿足的滋養。

喬和麥菈.卡巴金,寫於美國麻薩諸塞州萊克星頓,2013年4月14日


譯者序

跟孩子一道成長∕雷叔雲

那年,老大九歲,一天下午,他仰著小臉問我,眼裡滿是期盼:「班恩和傑夫一批人要騎車到溪邊玩,我也去,好嗎?」這真叫人措手不及,他的活動範圍還沒有超出過我確認安全的環境哩!母親的保護本能馬上在腦中逐一檢查:小溪雖小,也仍有大石,騎車,又得經過行駛汽車的馬路!我有脫口而出的衝動:「你大一點再跟朋友去好嗎?」

突然,一幅畫面跳接了出來。村外的池塘,水面有浮萍和布袋蓮盪漾,水中有鴨子和不知名的小魚悠游,頭頂上是驕陽,腳底下是爛泥,好多個沒大人管的開開心心的下午。於是,我交待了安全事項,然後親親他的臉頰說:「玩得開心喲!」因為我知道一定很好玩!

望著那個小男孩騎車遠去的背影,我童年的午後漸漸和孩子的午後交疊起來,彷彿歷經了二度童年。那一次,我學到了一件重大的功課:他有自己獨立的生命,父母最重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一點一點為自己負起責任。就像稍早教他騎車:不放手,多安心哪!學著放手,他難我也難;可是不放手,他永遠學不會;等放下了手,心卻還放不下。

我後來才知道,那只是未來無數次的第一次放手。後來,孩子都循著美國青年慣見的軌跡:十五歲半開始自己開車上學,十八歲揮別父母,搬到大學所在的陌生城市,然後獨自探索世界其他的角落,一點一點揮別父母提供的環境,一點一點開創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做父母的,也隨著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而學到親子關係中的新角色和新任務。

正念和父母之道

人生至少有兩件大事是很難排練純熟才上場的:突罹重病和為人父母,大部分人一旦面臨這樣的角色,都像還來不及彩排,就遽然被推到聚光燈下,書上的描述和他人的經驗,似乎不完全是那回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邊演邊練,邊做邊學。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中提出一個定律:在專業上成功的最大前提,是一萬個小時的持續練習。若採這種說法,粗估父母在孩子學步期間就達到專業成功的標準了,然而,父母這個專業,無薪無酬、全年無休、不能辭職、不能退休,恐比任何專業難度都高,需要做孩子的養育者、師長、嚮導、貼身保鑣、醫護助理、營養師、言教和身教的榜樣、知性的朋友和感性的朋友等,而且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年齡層也不同,孩子不停成長,父母也不斷改變,甚至每一天、每一刻的親子互動都不同,父母在這樣的動態變化中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建立一個更大的架構、更深遠的目標,在其中接受在職訓練。本書所談的就是這個架構和目標:正念和覺知。

正念最早出現在亞洲,雖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歲月,但在東西方各種心靈修行的傳統、原住民的智慧,還有魯米、愛默生、梭羅、里爾克的作品,無不蘊含正念。正念不可誤為積極正向的思考,它位於我們所熟悉的思考領域以外,是直觀的心路過程,也是生命美學。在此不妨用正念的特質來拼貼一份完圖:專注、如實觀察、覺知此時此地此人此事、不帶預設成見、不加評斷、初心、開放而接納。正如里爾克雲淡風輕的詩句:

任它發生
無論美麗還是恐怖
只要繼續走下去
沒有什麼感受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靠著正念,才能首度見著自身的無明、盲點、局限和慣性自動反應,與內心的陽光空間和陰暗角落親密相處,看到自己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父母靠著正念,才能看見孩子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發掘出我們和孩子最深刻、最美麗的潛力。

父母成長書

用中文說「正念」,也許還不大順溜,但在美國,歷經三十餘年的提倡,正念居然成了心理治療界朗朗上口的專業名詞,和一般大眾口中的普通名詞。各種療法紛紛冠以正念(Mindfulness-Based)之名,不少知名大學也陸續設立正念研究中心。若要話說從頭,就得從本書作者之一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醫師於1979年在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校區首創「減壓門診」(Stress Reduction Clinic)並推出「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MBSR)說起,這是引介正念給美國主流社會的第一份完整方案。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現任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曾受業於劍橋觀禪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住持韓國崇山行願(Seung Sahn)禪師,並接受培訓成為禪修老師。他的身心體驗凝煉成了願景:何不用現代美國人熟悉的語彙,將禪修最有益身心的部分,介紹給一般大眾?繼減壓門診之後,他又於1995年創辦「醫療、健康照護和社會中之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Society),其團隊多年來在專業醫學及刑法期刊上發表不計其數的正念療效研究報告。正念的應用在美國醫療、心理、教育、企業、監獄以及職業運動等領域,漸蔚為風氣。他曾出版多種以正念為主題的著作及音碟,心靈工坊出版、筆者所譯的《當下,繁花盛開》便是一本正念的生活隨筆。

此外,喬.卡巴金還有一個更親切的身份: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也當了祖父。因在為人父母的歷程中,親身體驗到正念如何幫助生命成長,於是遠在1997年,他與妻子麥菈(Myla)便合著本書,十六年之後,他們用後續的成長體驗修訂了本書,而有了你此刻捧讀的再版。再版的西班牙文、法文版已先後出版,德文版與正體中文版差不多同時付梓,英文版則尚未問世,恭喜你和西、法、德的父母得以先睹為快。

本書所談的自然是教養子女和為人父母之道,若精確地說,本書其實是「父母成長書」,大不同於一般的「教養子女書」。書中直指如何能藉父母這個角色,成長為更完整、更成熟、更專注、更具洞察力的人,同時也造就出具有同樣特質的孩子。作者說,當初原訂的英文書名為《正念的父母之道:養育孩子,自我成長》(Mindful Parenting: Nurturing Our Children, Growing Ourselves ),唯編者因顧慮當時正念並不普及而將書名訂為《享受每天的幸福:正念做父母,內心下功夫》(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從那未曾發表的書名,我們可看出其中的多重意涵,原則上是「養育孩子必須同時致力於自我成長」,方法上是「自我成長是養育孩子的途徑」,效果上是「養育孩子時,自我便成長了」。

教養孩子,教養自己,也讓孩子教養我們

本書從為人父母猶如站在分岔路口說起,有危險,也有無窮希望,再談到自主權、同理心和接納是正念父母的鼎立三足,繼而談到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對待生活,親子如何同頻和共振,甚至如何面對外在世界快速的變遷,如網際網路、社交網站、手機文化、媒體瘋、消費瘋(我們何妨再加上時尚瘋、政治語言瘋和八卦窺伺瘋)的興起。每一個分支點都是選擇和轉化的契機,我們的選擇將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定向、定位。

孩子一生有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的各種影響,父母只能守備其中一壘,我們無法控制球來自何方,是高飛還是滾地,但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比誰都早,與孩子的距離比誰都近,我們的工作也無人能夠取代。因此我們必須眼觀大局,同時懷抱著正念,專注守備區出現的各種狀況,採取最佳因應措施。

換個角度看,孩子也站在比誰都近的距離來審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個執著、每一個信仰,踩到我們的底線,踢到我們的罩門,暴露我們的局限,一直拿著鏡子讓我們深入照見自己。孩子是出題的老師,我們若不在內心下功夫,便難以通過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如果我們誤以為父母是權威,可按一己的期望來形塑孩子,那我們就錯過了眼前最好的老師。以孩子為師,或如作者那樣視孩子為家中的常駐禪師,豈不是反向教養(reverse parenting)?這樣一來,親子之間便不可能是單行道,而成了雙向教養、雙向滋養!

我們懂得如何做父母之後,便可看出我們如何受惠於自己父母的教養,也看出沒有完成的成長,然後自我教養(self parenting),繼續成長。

人常說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其實父母又何嘗不是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願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懷抱著正念,踏上這一段最艱鉅也最喜悅的旅程,在每一刻,都能把最好的自己獻給孩子!

什麼是帶著正念做父母?

帶著正念做父母,是用一種新的覺知和意向,認識到做父母的可能性、益處和挑戰;換句話說,有自覺地做父母不僅很重要,而且是為孩子和自己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本書是為人父母各個層面一系列的修行,這是培育一種特定的覺知,盡力並全然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覺知稱為正念。正念可幫助我們更深入洞察並理解孩子和自己。正念具有一種潛力,可以穿透表相和行為,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孩子的真實面目,向內向外檢視,並在我們所看到的基礎上,轉化為智慧和慈悲的行動。正念的父母之道對孩子和父母都有療癒和轉化的效果。

本書卷四將會提到,從正念的觀點切入,為人父母可以看做跨越大部分人生的一種長期、甚至艱鉅的禪修訓練。而我們的孩子,從嬰兒到成人時期,可視為一個不斷挑戰我們的常駐禪師,不斷給予我們機會做內心功課,了解自己和孩子的真實面目,讓我們一直記念著生命中至要的事,而且給孩子最需要的,讓他們成長與茁壯。在這過程中,持續不斷的覺知,使我們從認知觀念和牽連比較的受限慣性、從前輩延續下來或自己所建構的束縛和牢籠裡解脫出來。毋須任何字句或討論,光是透過孩子的生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11271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