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用心做(再版)
Parenting with Heart and Min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於2000年初版,如今以微出版形式再版,希望讓海內外更多有心的父母們有機會閱讀。
作者從社會與教育的視角闡述概念式的育兒理念,並提供自身的親職經驗寫成這一全程的育兒讀本。它貫穿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教養觀點與可行方法;諸如如何培養孩子生活上的好習慣、正確的學習態度、責任心與獨立性、獨立思考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致如何建立親子間互愛互信與良好的溝通關係等等。
透過親切流暢的文字,讓讀者看到一個有愛且和諧有秩序的親密家庭,以及這個家庭所提供的教育方式。
作者從社會與教育的視角闡述概念式的育兒理念,並提供自身的親職經驗寫成這一全程的育兒讀本。它貫穿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教養觀點與可行方法;諸如如何培養孩子生活上的好習慣、正確的學習態度、責任心與獨立性、獨立思考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致如何建立親子間互愛互信與良好的溝通關係等等。
透過親切流暢的文字,讓讀者看到一個有愛且和諧有秩序的親密家庭,以及這個家庭所提供的教育方式。
目錄
目錄
再版序/靳文穎
可塑/編者序
分享父母心/自序
一、做父母是終身的學習
二、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三、尊重子女為獨立的個體
四、在成為父母之前
五、自零歲開始
六、只有愛不夠
七、孩子為何不受教?父母權威的建立
八、父母欠孩子好習慣
九、吃的教育觀
十、配給飯 保健康
十一、誠實是最上策
十二、誠實必須是雙向策略
十三、時時想到「還有別人」──兼談獨生子、女的教養
十四、小孩大玩,大孩少玩
十五、學習中的趣味與紀律
十六、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
十七、不做「孝順」的父母 要做「聽話」的父母
十八、青春期的孩子必然叛逆嗎?
十九、別在小題目上做大文章
二十、書信繫親情
廿一、男孩、女孩一樣教?
廿二、責任心與獨立性
廿三、關於寵物──我們家的第四口
廿四、對於小留學生的我知與我見
再版序/靳文穎
可塑/編者序
分享父母心/自序
一、做父母是終身的學習
二、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三、尊重子女為獨立的個體
四、在成為父母之前
五、自零歲開始
六、只有愛不夠
七、孩子為何不受教?父母權威的建立
八、父母欠孩子好習慣
九、吃的教育觀
十、配給飯 保健康
十一、誠實是最上策
十二、誠實必須是雙向策略
十三、時時想到「還有別人」──兼談獨生子、女的教養
十四、小孩大玩,大孩少玩
十五、學習中的趣味與紀律
十六、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
十七、不做「孝順」的父母 要做「聽話」的父母
十八、青春期的孩子必然叛逆嗎?
十九、別在小題目上做大文章
二十、書信繫親情
廿一、男孩、女孩一樣教?
廿二、責任心與獨立性
廿三、關於寵物──我們家的第四口
廿四、對於小留學生的我知與我見
序/導讀
《再版序‧靳文穎》
偶然的機緣,有幸得識微出版界的朋友,不期然話題轉到自己曾出版的這本小書上。他們看過書後,一再熱誠地鼓勵我應讓這本市面上已找不到的書,以微出版的形式重新呈現給更多的讀者。在此之前也有喜愛這本書的朋友曾有過類似的建議。這些鼓勵終於讓我拾起已拋諸腦後的這本書,打起精神從頭閱讀,再度仔細思考。
距本書的初版不覺忽忽已過了十餘年,時空異變,自己的生活重心也有所轉移。坦白說當年書寫時由社會關懷所驅動的那股〝有話要說〞的熱情,已降溫許多;代之的是客觀而冷靜地審視自己訴諸於文字的教養理念與實踐方法。
邁入新世紀這十餘年以來,發生在國內的明顯改變是年輕世代對婚姻與家庭所持的態度:成婚年齡提高,不婚人數增加,新生兒出生率下降至世界最低的不及1%。凡此在在顯示不少婚齡男女視經營婚姻或生兒育女為畏途。此種趨勢或現象的成因不屬本文討論的範圍,而其所導至的少子化後果,卻如同中國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般,使得獨生子女的家庭變成非常普遍。當初寫書時未將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提出來,主要原因是教養的理念屬原則性問題,與子女的多寡無涉,而本書所討論的內容也多屬原則性。實則在原則的實際運用上,筆者認為子女少反而較有利 ; 因限於父母的精力與時間,孩子少讓父母更容易堅守自已的理念,照顧到孩子的全面發展。不過在重新審訂的過程中,特別在獨生子女的問題上增添了文字,旨在提醒讀者「莫忘初衷」; 不要因為只有唯一的寶貝,而讓自己的愛心氾濫,對孩子一味溺寵,以致愛之而實則害之。
事實上筆者與夫婿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大家庭,自己卻滿足於只有一個女兒。當年我們認同一位兒童教育專家對獨生子女的說法:獨生的孩子本身不是問題,可能出問題是出在父母。我們決心不做問題父母,而依照自己信守的理念將唯一的女兒帶大。教養子女只有愛不夠,要父母愛子女何難之有?愛是必要條件,還需有理性的配合,亦即要感性與理性兼備。套句當今的流行話,就是:不能濫情又理盲。
最後祝願天下父母都能多所用心,對肩負的教養責任勝任愉快,也願來到世間的新生命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長!
《可塑──姜捷》
認識靳教授是緣於她的陶,在和她見面之前,先看過她的陶作,古樸的色澤,有味的造型,簡潔裡帶著濃厚的文學趣味,讓我十分激賞。她的專長領域並非藝術,而是台大物理系和地質系的教授,更讓人佩服的是,她不僅陶藝燒得好,且能從陶中領悟生活的哲理,從生活中實踐教育兒女的心得。
握著厚厚的一疊文稿,我迫不及待地先睹為快,靳教授的文章不屬於敏銳犀利,而是淳厚溫文,也和她的陶藝一樣,簡明有力,沒有多餘的形容詞和廢話,嚴謹沈穩,卻不失親切與趣味;她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教養孩子的經驗涓滴寫下來,剴切的告訴即將為人父母或已經為人父母的年輕朋友,如何用「心」來扮演好一生最寶貴的角色。
她認為,親子之間要發展成可以說話的關係,一家人親密得無話不談;當父母的要有大人的榜樣和氣度,尊重孩子、教導孩子、信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絕不缺席,並跟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自己的腳步,該放寬時得放手,該堅持時絕不鬆手;當父母親還不夠成熟時,不要冒然養兒育女,不但累了自己,製造問題兒女,同時也會製造社會問題,那,都不是我們所能承擔得了的責任。
二十餘年的全職媽媽經驗,她用科學的頭腦來作「實驗」,參考專家學者的灼見,驗證自己的理念與成果,也從親友教孩子的方法和成效中觀察,保持自己不主觀、不武斷的立場,其中有令她讚賞的榜樣或反效果的不良示範,點滴、心得撰寫成有系統、有歸納、有見地的文章,給有心做好父母的人思考咀嚼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只教出一個沒有主見的乖乖牌;更教他誠實地面對自己,將心比心也體貼別人,讓孩子學習體諒、感恩、分享和珍惜。
養兒育女如作陶,先摸熟孩子的特質,再好好捏塑他的性情,用心了解,用情付出,用智慧應對。泥土成器宜拿捏得宜,太乾易裂,太濕難賦形,與窯火相過的熱情相續,以及等待開窯的時間與耐性,都要用心觀察,身體力行:但,教養兒女無法和作陶般可以一次次地重新來過,自失敗中累積經驗和智慧,於是,靳教授願把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年輕朋友,當作方便門,走出好捷徑,在篇幅中殷殷知會,循循善誘。
雖未曾與靳教授的女兒謀面,但從書中我們詳盡地獲悉她是在怎樣的理念與方式下被教養長大。我們不難描繪出她的畫像:一位身心健康、心胸開放、獨立且自信的新世代女性。雖遠在地球的彼端,卻不斷鼓勵、催促著母親儘快把教自己成長的心得早日寫成書,可見得這個快樂的「實驗品」,十分滿意父母給她的成長環境,也學會了把好東西分享給世間人。
教養出一個好孩子,誠然是人間最好的禮物與任務!
如果你和我一樣細讀過這本書,便能會心了然其中的原則和方法,但,用心,更是所有條件背後持之以恆的力量;唯有心在,泥才可塑,火才能煉,陶胚終將成器。可塑人生都要經過拿捏、琢磨、浴火、冷卻的艱辛,從無平順、速成的電梯可搭;靳教授以青春歲旅中最用心的付出,最精華的片段,從內在吐納出嘔心瀝血,燃燒窯開見成器的驚喜,也願好父母一起來分享捏塑的豐盈,再成長的快樂!
偶然的機緣,有幸得識微出版界的朋友,不期然話題轉到自己曾出版的這本小書上。他們看過書後,一再熱誠地鼓勵我應讓這本市面上已找不到的書,以微出版的形式重新呈現給更多的讀者。在此之前也有喜愛這本書的朋友曾有過類似的建議。這些鼓勵終於讓我拾起已拋諸腦後的這本書,打起精神從頭閱讀,再度仔細思考。
距本書的初版不覺忽忽已過了十餘年,時空異變,自己的生活重心也有所轉移。坦白說當年書寫時由社會關懷所驅動的那股〝有話要說〞的熱情,已降溫許多;代之的是客觀而冷靜地審視自己訴諸於文字的教養理念與實踐方法。
邁入新世紀這十餘年以來,發生在國內的明顯改變是年輕世代對婚姻與家庭所持的態度:成婚年齡提高,不婚人數增加,新生兒出生率下降至世界最低的不及1%。凡此在在顯示不少婚齡男女視經營婚姻或生兒育女為畏途。此種趨勢或現象的成因不屬本文討論的範圍,而其所導至的少子化後果,卻如同中國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般,使得獨生子女的家庭變成非常普遍。當初寫書時未將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提出來,主要原因是教養的理念屬原則性問題,與子女的多寡無涉,而本書所討論的內容也多屬原則性。實則在原則的實際運用上,筆者認為子女少反而較有利 ; 因限於父母的精力與時間,孩子少讓父母更容易堅守自已的理念,照顧到孩子的全面發展。不過在重新審訂的過程中,特別在獨生子女的問題上增添了文字,旨在提醒讀者「莫忘初衷」; 不要因為只有唯一的寶貝,而讓自己的愛心氾濫,對孩子一味溺寵,以致愛之而實則害之。
事實上筆者與夫婿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大家庭,自己卻滿足於只有一個女兒。當年我們認同一位兒童教育專家對獨生子女的說法:獨生的孩子本身不是問題,可能出問題是出在父母。我們決心不做問題父母,而依照自己信守的理念將唯一的女兒帶大。教養子女只有愛不夠,要父母愛子女何難之有?愛是必要條件,還需有理性的配合,亦即要感性與理性兼備。套句當今的流行話,就是:不能濫情又理盲。
最後祝願天下父母都能多所用心,對肩負的教養責任勝任愉快,也願來到世間的新生命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長!
《可塑──姜捷》
認識靳教授是緣於她的陶,在和她見面之前,先看過她的陶作,古樸的色澤,有味的造型,簡潔裡帶著濃厚的文學趣味,讓我十分激賞。她的專長領域並非藝術,而是台大物理系和地質系的教授,更讓人佩服的是,她不僅陶藝燒得好,且能從陶中領悟生活的哲理,從生活中實踐教育兒女的心得。
握著厚厚的一疊文稿,我迫不及待地先睹為快,靳教授的文章不屬於敏銳犀利,而是淳厚溫文,也和她的陶藝一樣,簡明有力,沒有多餘的形容詞和廢話,嚴謹沈穩,卻不失親切與趣味;她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教養孩子的經驗涓滴寫下來,剴切的告訴即將為人父母或已經為人父母的年輕朋友,如何用「心」來扮演好一生最寶貴的角色。
她認為,親子之間要發展成可以說話的關係,一家人親密得無話不談;當父母的要有大人的榜樣和氣度,尊重孩子、教導孩子、信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絕不缺席,並跟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自己的腳步,該放寬時得放手,該堅持時絕不鬆手;當父母親還不夠成熟時,不要冒然養兒育女,不但累了自己,製造問題兒女,同時也會製造社會問題,那,都不是我們所能承擔得了的責任。
二十餘年的全職媽媽經驗,她用科學的頭腦來作「實驗」,參考專家學者的灼見,驗證自己的理念與成果,也從親友教孩子的方法和成效中觀察,保持自己不主觀、不武斷的立場,其中有令她讚賞的榜樣或反效果的不良示範,點滴、心得撰寫成有系統、有歸納、有見地的文章,給有心做好父母的人思考咀嚼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只教出一個沒有主見的乖乖牌;更教他誠實地面對自己,將心比心也體貼別人,讓孩子學習體諒、感恩、分享和珍惜。
養兒育女如作陶,先摸熟孩子的特質,再好好捏塑他的性情,用心了解,用情付出,用智慧應對。泥土成器宜拿捏得宜,太乾易裂,太濕難賦形,與窯火相過的熱情相續,以及等待開窯的時間與耐性,都要用心觀察,身體力行:但,教養兒女無法和作陶般可以一次次地重新來過,自失敗中累積經驗和智慧,於是,靳教授願把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年輕朋友,當作方便門,走出好捷徑,在篇幅中殷殷知會,循循善誘。
雖未曾與靳教授的女兒謀面,但從書中我們詳盡地獲悉她是在怎樣的理念與方式下被教養長大。我們不難描繪出她的畫像:一位身心健康、心胸開放、獨立且自信的新世代女性。雖遠在地球的彼端,卻不斷鼓勵、催促著母親儘快把教自己成長的心得早日寫成書,可見得這個快樂的「實驗品」,十分滿意父母給她的成長環境,也學會了把好東西分享給世間人。
教養出一個好孩子,誠然是人間最好的禮物與任務!
如果你和我一樣細讀過這本書,便能會心了然其中的原則和方法,但,用心,更是所有條件背後持之以恆的力量;唯有心在,泥才可塑,火才能煉,陶胚終將成器。可塑人生都要經過拿捏、琢磨、浴火、冷卻的艱辛,從無平順、速成的電梯可搭;靳教授以青春歲旅中最用心的付出,最精華的片段,從內在吐納出嘔心瀝血,燃燒窯開見成器的驚喜,也願好父母一起來分享捏塑的豐盈,再成長的快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