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陰陽相濟的太極拳

  • 9 342
    38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本書為林冠澄老師自研習太極以來,經歷18年的質疑、困頓與研發,在2002年9月【破論】出版的著作,以陰陽相濟的太極拳及太極勁法的推廣及研究為主要目的。初版版本售罄許久,2016年10月由大展出版社出版發行二版版本,將林老師的著作更加完備的分享給愛好太極拳的讀者們。

作者

林冠澄先生

生於1945,潛心太極拳的鑽研四十餘年,對於「太極」道理,「太極拳」拳經論,有其獨到的心得、見解與詮釋。

以物理學、醫學、神經生理學、解剖學等以科學方式解說「太極勁法」產生勁力、運作勁力的種種道理,以文字及圖示解開勁力、勁法的神秘面紗,使武學的研究跨出了一大步。

此外更以長期研發有成的「林氏結構」,為世人開發了一條不背誦經絡路線,不練丹田,一樣可以邁入高境界層次的訓練方法。對於太極拳及其他拳種的研習者,都有一新耳目的研究價值。

已將不同時期研發的心得,分別以《陰陽相濟的太極拳》、《細說陰陽相濟的太極拳》、《詳解陰陽相濟的太極勁法》、《陰陽相濟太極勁法的科學與應用》四本著作分享於世人。

林冠澄老師聯絡方式
email:allen.b0815@msa.hinet.net
Blog:cht.tw/x/m2w4k
FB:www.facebook.com/groups/2fishes.taichi/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理論探討
1─1 太極陰陽
1─2 另類思考
1─3 太極拳譜的檢查
1─4 歷史典故的探討
1─5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1─6 極柔軟然後極剛強
1─7 拳架的探討
1─8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1─9 腰為主宰
1─10 以小勝大
1─11 虛字辨正
1─12 陰陽、虛實、剛柔文字之比較
1─13 反及無
1─14 房屋的建築
1─15 植物的生長
1─16 不動手
1─17 蹺蹺板
1─18 地震
1─19 陰陽相濟

第二章 部分人對太極陰陽的思維與我對太極陰陽的思維之比較
2─1 太極陰陽的部分
2─2 兩種思維運用在太極拳中的比較

第三章    實務研修途徑
3─1 「由下而上」及「由內而外」
3─2 腳部練習三部曲
3─3 身體部分

第四章    拳架
4─1 拳架的運行
4─2 拳架的檢測
4─3 拳架的進階

第五章 接勁與發勁
5─1 接勁發勁的時間訓練
5─2 學習過程中的進階流程
5─3 勁路的圖示(陰陽的軌跡)
5─4 接勁發勁的實用技巧
5─5 發勁的層級
5─6 發勁時腳底運作方式的比較
5─7 各種接發勁示範

第六章 其他問題的思辨
6─1 推手
6─2 內家拳、外家拳的區別
6─3 太極拳等不等於氣功?
6─4 內沉外不沉、內動外不動
6─5 鬆沉

結語
後記
附錄
參考資料

序/導讀

序一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舉世無匹的崇高價值,足可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列之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世界遺產」而無疑。言其博大,可於二百多個門派與支系的驚人數量,一覘見之。

言其精深,則可分見之於二端:一是外現的武打技術,二是內蓄的氣勁開發。

武打技術以攻防二事為大端,而中國武術攻防修鍊的終極目標,一者是從攻必能防,防必能攻經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到攻即是防,防即是攻的攻防一如,氣體一致之境地。

另一則是四肢軀幹,全身一拳,無所不用其極。並無「攻擊器」──侷限於手足,與「防衛區」──多半是身首,自我設限的二分概念之存在。

全世界各民族無不有其武術:與獸鬥、與人爭;求生存、求發展。而武術必須能投射其勁力,否則便無法殺敵致果。

勁力如何求得?不但中外有別,而且判為二途。

外國武術追求力量,認為血肉之軀可化而為物理力學,方程式分之為二:其一是產生力量之主體,求其強壯。另一是產生力量的工作,求其闊大。

為了遵奉「質量加速度」的定理,為了符合「距離大則力大」的公式,外國武士力行有成,則必體現之於二處:一可瞻仰於其魁偉之身材體格,一可參觀於其張揚開放之動作。

不能盡如人意的憾事是,人類的身形不如犀象,武士之舉止難比虎豹奈何?

中國武術則不同;中國武術講究的是己身內在氣勁之開發與運使。第一步,先求知己;末一步:通達天地。中間散之於四肢百骸,千手千眼,無不是一氣所生,自然能百戰百勝。

近百年來,火器大興。武術屢敗於鎗炮,地位因之而輕卑。無論攻守之術,養氣之方,兩皆不講。徒遺空疏的套路,輕豔的做表,視息自持於今時……

又加上西風壓倒東風,時代的風潮洶湧。輒令人熟習西方的學識、技能;對於自家文化,反覺陌生。

流風所及,武術未能獨免。其表現在格鬥技術上者,是以外國的攻防,論釋祖傳之套路。扞格難入,勉強支吾。而亡失了優秀的本技後,與外國武術比試,亦未見長。

至於發勁的功法,更無能力講求。一倚西式的重量訓練為法式,二靠初級的物理力學作依憑。棄精華而取糟粕,矧至於根本不知自家武術中,尚有勁道修為這回事。

上述攻防與發勁,本係武術最最基本必須合二而成一之元素,是只能兼備,缺一而為不可的。

古昔武家──非「臨陣」兵勇──之所講求者,必合命中之方──攻防,與致命之法──發勁,為終身已之之追求,為同道切磋之題庫。

所謂「遊場」──「遊」於藝的「場」合──較技,乃含二者,以相攻錯。

今日武風低下,已見前述;前於茲二事,更還應有所辨別的是:武打的技術雖然異化,淺化,尚有其物,尚知實驗。可歎氣勁的開發,卻多落入二項歧途。

一則以勁道為唯一的真理,詆毀其他傳統本有之訓練與價值。以為只此一勁,天下橫行,誇飾威力,神道設教。不但不與同道之攻防作實較,

而且避免一己之訓練內容相合參。其中高明,雖不可測。不過,似已違離傳統武術之真實。

另一則是故神其說,秘不示人。非其人則不輕傳,本是優良的傳統。從前為了治安,現在為了傳承。然而,如果是謀求宏道護教以外的原因與目的,以武術為敲門磚的話,似不免又落入了:「武術、武術事業、武術從業人員」三者,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顛倒混亂的窩臼。不能破繭騰飛,敢問英雄何論?

同道林君冠澄先生,服務教界,樂育英才。課餘,雅好武術,涉歷廣泛。柔道、擒拿、合氣道等,無不擅場,實技實施。

其後精修太極拳,二十餘載。宗楊式,而採百家。不尚虛玄,破除偏見,博納百川,而斷之以理。先在當今現世紛紛擾擾之太極環境中,求得一方清淨心田,不受污染,以利修行。

而其苦參拳經拳論,直探先賢心法之著手途徑,正符合古人讀經,先讀白文──經句本身,不及注疏──的不二法門。

於是由解悟而實踐,由實踐而糾偏,由糾偏而得證──歷年來之辛苦困頓,豁然通澈。可以以今日之身手,解昔賢之經論,如水入水,與古暗合,斯固由其聰明穎悟之資質,實亦賴於胼手胝足之苦辛。

林冠澄老師為將一己辛苦參研之寶貴心得,和盤托出。乃發大願心,自教育界提前退休,俾使靜心寫作,完成首部作品。使凡我太極拳同好諸君子,乃至於武林各門各派,有志深求之俊才,均得分享而同參之。

有緣拜讀了冠澄道兄的力著《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佩服他隻眼獨具,心得別出詮釋、見解、與論辯。更感動於他繪圖立說,不厭求詳的努力。不但是「鴛鴦繡出從君看」而且還「『肯』把金針度與人」其不求一己勝人的胸襟,提升武術全體的志節,相信,不僅來自於學習武術的正確觀念,一定還是他從事教育工作,誨人不倦,為國育才的一貫修養吧!


2002年夏徐紀拜序止戈武墊

 
序二

林冠澄先生,年青有為,服務教育界三十多年,為人和藹,教學認真;對於學生課業及協助推行校務,貢獻良多,獲得長官及各位同仁所讚許。嗣為專心推展太極拳藝,未屆年齡即已提前退休,竭力發揚國粹,其志向恒心毅力,令人欽佩不已。

林君早年學過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造詣精深;後轉學習太極拳,歷經二十餘年,朝夕勤練,潛心研幾;對於太極拳學理體用,瞭解甚深;由於長久不斷練習,功夫日見精進,成就非凡;尤其各種彈性發勁,能運用自如,隨接隨發,勁整貫穿焦點,對方無不應手而跌仆,達到所謂發勁如放箭之境界。

太極拳為內家拳,習此拳者,不獨健身,祛病延年,且足以防衛禦敵,催剛制動,誠為諸拳術中之上乘者。茲以林君為發揚斯道,將其多年精研所得之經驗,彙編為《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一書,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其內容深含哲理與科學之應用,實為不可多得之優良著作;付梓行世,以供學者研究、深具教育意義與參考價值;特此引述,樂以為序。


前台灣省政府參議藍守正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
於汐止市雅典王朝大廈

 
自序

武術是我人生中多種嗜好之一,在接觸太極拳之前舉凡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均有涉獵,直到二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太極拳以來,對於太極拳的有關心得日益增加,從而為它著迷、為它沉醉,樂在其中。先前所學的外家武術則已漸行漸遠。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參考拳經、拳論、太極拳書籍及老師所述的之外,並擷取眼見事物,人間萬象作為參考資料,邊做、邊思考、邊驗證;思考老祖先為何用「太極」兩字?動作如何展現太極內涵?

由反面做起,做捨己、克己的工夫,試著涵養無為的心境,捨掉「得」的念頭。思考陰陽兩字的內涵,兩字的關連性,以理論推敲陰陽相濟之道理,以萬象檢驗陰陽相濟之事實。

投入太極拳領域後,發現到太極陰陽是相對的兩條直線方向,是S形的運動軌跡,是互動的螺旋形路線。甚至是相對方向,S形的運動,螺旋形路線三者同時組合於一個動作之中,變化神奇;拳架由無練到有,再由有練到無,而化為近於無招、無式、無形、無相的動作表現層次。

與人間萬象的比對後,看到拳經、拳論中所敘述的合理及似是而非的不合理部分,也看到拳經、拳論中所蘊藏的學習過程及武功層次的文句。

在太極拳學習、消化、突破的歲月中,已有一些心得發表在《太極拳》雜誌的111期、115期、120期、127期、130期外,還有很多尚未發表的文章。這些已發表及尚未發表的文章,都已融入本書之中,這些文章總括而論是偏向認知及理論探討的層面。然而如何透過理論的探討,將理論化為實作,成為可以學習,可以展現的作為,就是本書的重點部分。

本書所闡述的論點、看法、學習途徑、表現方式,與時下流傳的太極拳有著很多不同的部分,這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許是我的管見,但也許能幫助更多太極拳愛好者開拓思維空間。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節目時,切換不同的頻道,可看到不同的節目一樣。讓靈台遊走於不同空間,既可腦力激盪,亦可獲得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學問,使視野開拓,智慧提升,而游刃於武功、技藝或宇宙萬象之間。

為求說明的詳細,理論與實作能夠相結合的事實,特別在書中加入了動作流程圖,人體勁路圖,各種發勁圖等共計七十餘圖,俾便讀者認識、觀察與學習。

必須強調的,本書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管見,不過願以此心得來與愛好太極拳的讀者共同分享,共同研討。共同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境

試閱

序一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舉世無匹的崇高價值,足可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列之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世界遺產」而無疑。言其博大,可於二百多個門派與支系的驚人數量,一覘見之。

言其精深,則可分見之於二端:一是外現的武打技術,二是內蓄的氣勁開發。

武打技術以攻防二事為大端,而中國武術攻防修鍊的終極目標,一者是從攻必能防,防必能攻經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到攻即是防,防即是攻的攻防一如,氣體一致之境地。

另一則是四肢軀幹,全身一拳,無所不用其極。並無「攻擊器」──侷限於手足,與「防衛區」──多半是身首,自我設限的二分概念之存在。

全世界各民族無不有其武術:與獸鬥、與人爭;求生存、求發展。而武術必須能投射其勁力,否則便無法殺敵致果。

勁力如何求得?不但中外有別,而且判為二途。

外國武術追求力量,認為血肉之軀可化而為物理力學,方程式分之為二:其一是產生力量之主體,求其強壯。另一是產生力量的工作,求其闊大。

為了遵奉「質量加速度」的定理,為了符合「距離大則力大」的公式,外國武士力行有成,則必體現之於二處:一可瞻仰於其魁偉之身材體格,一可參觀於其張揚開放之動作。

不能盡如人意的憾事是,人類的身形不如犀象,武士之舉止難比虎豹奈何?

中國武術則不同;中國武術講究的是己身內在氣勁之開發與運使。第一步,先求知己;末一步:通達天地。中間散之於四肢百骸,千手千眼,無不是一氣所生,自然能百戰百勝。

近百年來,火器大興。武術屢敗於鎗炮,地位因之而輕卑。無論攻守之術,養氣之方,兩皆不講。徒遺空疏的套路,輕豔的做表,視息自持於今時……

又加上西風壓倒東風,時代的風潮洶湧。輒令人熟習西方的學識、技能;對於自家文化,反覺陌生。

流風所及,武術未能獨免。其表現在格鬥技術上者,是以外國的攻防,論釋祖傳之套路。扞格難入,勉強支吾。而亡失了優秀的本技後,與外國武術比試,亦未見長。

至於發勁的功法,更無能力講求。一倚西式的重量訓練為法式,二靠初級的物理力學作依憑。棄精華而取糟粕,矧至於根本不知自家武術中,尚有勁道修為這回事。

上述攻防與發勁,本係武術最最基本必須合二而成一之元素,是只能兼備,缺一而為不可的。

古昔武家──非「臨陣」兵勇──之所講求者,必合命中之方──攻防,與致命之法──發勁,為終身已之之追求,為同道切磋之題庫。

所謂「遊場」──「遊」於藝的「場」合──較技,乃含二者,以相攻錯。

今日武風低下,已見前述;前於茲二事,更還應有所辨別的是:武打的技術雖然異化,淺化,尚有其物,尚知實驗。可歎氣勁的開發,卻多落入二項歧途。

一則以勁道為唯一的真理,詆毀其他傳統本有之訓練與價值。以為只此一勁,天下橫行,誇飾威力,神道設教。不但不與同道之攻防作實較,

而且避免一己之訓練內容相合參。其中高明,雖不可測。不過,似已違離傳統武術之真實。

另一則是故神其說,秘不示人。非其人則不輕傳,本是優良的傳統。從前為了治安,現在為了傳承。然而,如果是謀求宏道護教以外的原因與目的,以武術為敲門磚的話,似不免又落入了:「武術、武術事業、武術從業人員」三者,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顛倒混亂的窩臼。不能破繭騰飛,敢問英雄何論?

同道林君冠澄先生,服務教界,樂育英才。課餘,雅好武術,涉歷廣泛。柔道、擒拿、合氣道等,無不擅場,實技實施。

其後精修太極拳,二十餘載。宗楊式,而採百家。不尚虛玄,破除偏見,博納百川,而斷之以理。先在當今現世紛紛擾擾之太極環境中,求得一方清淨心田,不受污染,以利修行。

而其苦參拳經拳論,直探先賢心法之著手途徑,正符合古人讀經,先讀白文──經句本身,不及注疏──的不二法門。

於是由解悟而實踐,由實踐而糾偏,由糾偏而得證──歷年來之辛苦困頓,豁然通澈。可以以今日之身手,解昔賢之經論,如水入水,與古暗合,斯固由其聰明穎悟之資質,實亦賴於胼手胝足之苦辛。

林冠澄老師為將一己辛苦參研之寶貴心得,和盤托出。乃發大願心,自教育界提前退休,俾使靜心寫作,完成首部作品。使凡我太極拳同好諸君子,乃至於武林各門各派,有志深求之俊才,均得分享而同參之。

有緣拜讀了冠澄道兄的力著《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佩服他隻眼獨具,心得別出詮釋、見解、與論辯。更感動於他繪圖立說,不厭求詳的努力。不但是「鴛鴦繡出從君看」而且還「『肯』把金針度與人」其不求一己勝人的胸襟,提升武術全體的志節,相信,不僅來自於學習武術的正確觀念,一定還是他從事教育工作,誨人不倦,為國育才的一貫修養吧!

2002年夏徐紀拜序止戈武墊

序二

林冠澄先生,年青有為,服務教育界三十多年,為人和藹,教學認真;對於學生課業及協助推行校務,貢獻良多,獲得長官及各位同仁所讚許。嗣為專心推展太極拳藝,未屆年齡即已提前退休,竭力發揚國粹,其志向恒心毅力,令人欽佩不已。

林君早年學過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造詣精深;後轉學習太極拳,歷經二十餘年,朝夕勤練,潛心研幾;對於太極拳學理體用,瞭解甚深;由於長久不斷練習,功夫日見精進,成就非凡;尤其各種彈性發勁,能運用自如,隨接隨發,勁整貫穿焦點,對方無不應手而跌仆,達到所謂發勁如放箭之境界。

太極拳為內家拳,習此拳者,不獨健身,祛病延年,且足以防衛禦敵,催剛制動,誠為諸拳術中之上乘者。茲以林君為發揚斯道,將其多年精研所得之經驗,彙編為《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一書,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其內容深含哲理與科學之應用,實為不可多得之優良著作;付梓行世,以供學者研究、深具教育意義與參考價值;特此引述,樂以為序。

前台灣省政府參議藍守正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
於汐止市雅典王朝大廈

自序

武術是我人生中多種嗜好之一,在接觸太極拳之前舉凡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均有涉獵,直到二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太極拳以來,對於太極拳的有關心得日益增加,從而為它著迷、為它沉醉,樂在其中。先前所學的外家武術則已漸行漸遠。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參考拳經、拳論、太極拳書籍及老師所述的之外,並擷取眼見事物,人間萬象作為參考資料,邊做、邊思考、邊驗證;思考老祖先為何用「太極」兩字?動作如何展現太極內涵?

由反面做起,做捨己、克己的工夫,試著涵養無為的心境,捨掉「得」的念頭。思考陰陽兩字的內涵,兩字的關連性,以理論推敲陰陽相濟之道理,以萬象檢驗陰陽相濟之事實。

投入太極拳領域後,發現到太極陰陽是相對的兩條直線方向,是S形的運動軌跡,是互動的螺旋形路線。甚至是相對方向,S形的運動,螺旋形路線三者同時組合於一個動作之中,變化神奇;拳架由無練到有,再由有練到無,而化為近於無招、無式、無形、無相的動作表現層次。

與人間萬象的比對後,看到拳經、拳論中所敘述的合理及似是而非的不合理部分,也看到拳經、拳論中所蘊藏的學習過程及武功層次的文句。

在太極拳學習、消化、突破的歲月中,已有一些心得發表在《太極拳》雜誌的111期、115期、120期、127期、130期外,還有很多尚未發表的文章。這些已發表及尚未發表的文章,都已融入本書之中,這些文章總括而論是偏向認知及理論探討的層面。然而如何透過理論的探討,將理論化為實作,成為可以學習,可以展現的作為,就是本書的重點部分。

本書所闡述的論點、看法、學習途徑、表現方式,與時下流傳的太極拳有著很多不同的部分,這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許是我的管見,但也許能幫助更多太極拳愛好者開拓思維空間。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節目時,切換不同的頻道,可看到不同的節目一樣。讓靈台遊走於不同空間,既可腦力激盪,亦可獲得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學問,使視野開拓,智慧提升,而游刃於武功、技藝或宇宙萬象之間。

為求說明的詳細,理論與實作能夠相結合的事實,特別在書中加入了動作流程圖,人體勁路圖,各種發勁圖等共計七十餘圖,俾便讀者認識、觀察與學習。

必須強調的,本書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管見,不過願以此心得來與愛好太極拳的讀者共同分享,共同研討。共同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為太極拳的發揚光大而努力。

前言

太極拳常被人們看做是一種健身的運動,是以柔克剛的武功,為人處事上行事時很會推來推去者。然而在武功的展現上以柔克剛者,行事時很會推來推去者,這樣的認知就以為認識了太極拳嗎?在我個人的研究心得中,這些想法都有如入了寶山卻找不到真寶的遺憾。

太極拳或其他拳術,凡掛有一個「拳」字者,絕對是一種可健身、強身、防身的「武術」。太極拳也掛有一個拳字,所以太極拳是一種可以戰鬥的武術。太極拳既是武術,其功能應是武功為主,健康為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46132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1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