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體育學原理(上冊)基本概念
內容簡介
作者從1958年自臺南師範畢業算起,從事教育工作將近一甲子。這當中經過不同階段的學習,擔任過不同的工作,受過不少師長、友朋的提攜與指導,得到彌足珍貴的經驗,都轉化為本書重要內容的基本養分。
寫這本書,重在對過去學習與工作的反省,提出個人在專業領域的心得,與同道友人分享。期待以本書為平台,交換彼此觀念,形成有利於臺灣體育發展的智慧,共同厚植臺灣體育的發展基礎。
本書的立論,率皆以臺灣主體性的思維出發,從基本概念到議題規劃,均以臺灣體育的出路為依歸。起心動念間,更以探索問題原點開始,認識國際體育的潮流脈動,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藉此導出體育發展的契機,開拓臺灣體育的新境界。
本書主要內容,區分「基本概念」及「議題與對策」上下兩冊。上冊著重近代體育的誕生及其本質的概念分析;下冊則配合臺灣社會的新興議題,提出因應的策略。全書除可作為體育專業人員的職前、在職及增能的教學用書外,更可供為參加國家文官考試或專業技職類科資格檢定的參考用書。
目錄
序 i
Chapter 1 從勞動到體育 1
第一節 從身體勞動到體育活動 2
第二節 休閒的誕生 10
第三節 休閒活動(遊憩)之形成 23
第四節 近代體育的成立 37
Chapter 2 體育的概念 59
第一節 體育的原點 61
第二節 體育的重整─新體育與自然體育 82
第三節 體育的第三次改革 97
第四節 華語體育概念之形成 115
Chapter 3 體育的目標─基本學力與素養 133
第一節 學力與素養 135
第二節 體育的核心素養 146
第三節 身體素養與體育目標 151
第四節 我國體育目標之走向 159
Chapter 4 體育的內容─運動術科 183
第一節 身體動作(movement) 185
第二節 遊戲(play) 212
第三節 運動(sport) 234
第四節 新興的運動(new sport) 249
Chapter 5 體育的學術化 271
第一節 體育學術研究之發端 272
第二節 體育學科之形成及其分化 282
第三節 體育學方法論 290
第四節 體育學術研究動向之觀察 299
Chapter 6 體育的主體─身體論 361
第一節 未定型的身體 362
第二節 身體技術的形成及其屬性 376
第三節 身體資本的類型及其轉化 396
第四節 身體智慧(體知)的形成與教養 425
序/導讀
從1971年公費負笈東瀛,師承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筑波大學前身)淺田隆夫博士,專攻「體育學原理」以來,到目前,已達四十五年之久。回顧自1958年臺南師範畢業(臺南大學前身),任教小學四年後,再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就讀,則是近一甲子的事。
這當中,經歷過不同階段的學習,受過不少老師及親朋好友的提攜與指導,得到一些珍貴的經驗,都融入生命中的美好體驗,轉化為寫這本書的重要內容。
我1938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剛好是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年。小時候,躲過盟軍空襲,戰後,受過黨國體制的教育,當過預備軍官。教過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體育課程,擔任過不同層級學校體育組的行政工作,更主導過民間體育學術團體,以及全國最高體育行政機關的政策研訂與執行。這些過程,就歷練而言,有歷史的機運,有順應社會的變遷,更有力求突破的作為。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增添不少撰述本書的靈感與動機。
寫這本書,重在對過去學習與工作的反省,提出個人在專業領域的心得,供為同道友人分享。期待以本書為平臺,交換彼此觀念,形成更有利於臺灣體育發展的智慧,使臺灣體育有更臻理想的成長。
傳統以來,《體育學原理》一直都是體育專業學校的必修學科,並列為升學或國家體育文官考試的科目之一。因此,本書在資料取捨與落筆論述時,不得不有更慎重的考量,以及更細緻的設計。
本書的立論基礎,植基於臺灣主體性的思維,從基本概念到議題規劃,無不以追尋臺灣體育的出路為依歸。起心動念間,率皆以探索問題原點開始,認識國際體育的潮流脈動,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藉能導出臺灣體育發展的具體可行方向。
本書主要內容,區分基本概念及議題與對策等上下兩冊,共十二章。上冊著重體育用語脈絡的解析,探討近代體育的誕生及其本質;下冊則配合臺灣社會的新興議題,提出因應的策略。各章重點為:
第一章〈從勞動到體育〉:由人類謀生的身體勞動,到競技運動的出現,再納為近代學校課程的體育,有一段漫長的過程。此歷程,順著人類的文明進程而發展,以學校為據點,才有今天體育‧運動的百花齊放,眾聲喧譁。
第二章〈體育的概念〉:體育的用語,並不統一。理由固在於語言習慣不同,語意的指涉對象,亦非一致。從兵操到遊戲,從體操到體育,華語先天的含混不明,使得體育與運動的概念,糾纏不清,提醒我們用字遣詞,需要更嚴謹的思考。
第三章〈體育的目標─基本學力與素養〉:每一個人都需要學力與素養,以能安身立命,俯仰無愧。體育的核心素養,在身體素質的提升,除形體上技能的雕塑外,更要心智上、靈性上的圓滿。身體素養強調身體的探索,以激發潛能,獲得面對壓力的解決能力。
第四章〈體育的內容─運動術科〉:體育涵蓋相當廣泛的內容,可以從理論學科分類,更可以從實踐的操作區別。不過,分類縱有不同,體育課程,除運動術科的實踐外,需要更多的認知學習,這是體育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個人成長所不可或缺。
第五章〈體育的學術化〉:體育的學術研究,從依附於教育、醫學,到體育本位的研究;從綜合學科到分化的科學;從實踐知識到理論知識的建構,不論體育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都有一套嚴謹的方法,呈現體育學術研究的演進與意義。
第六章〈體育的主體─身體論〉:從不定型身體的探究出發,釐清身體技術的形成及其屬性,掌握身體作為資本,瞭解其類型與轉化過程,開發更多的身體知覺,累積更多的身體智慧,以回應科技的千變萬化,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難題。
第七章〈身體運動與健康促進〉:運動有益健康,任人皆知,不過,運動不是健康的唯一條件,也無人不曉。健康可以是一種論述,必須從生活中養成。以運動促進健康,知易行難,運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形成習慣,適足以提升健康體適能。
第八章〈身體運動與政治〉:體育之所以離不開政治,不只因為人是政治的動物,更因為體育是國家施政的重要環節,難免受國家機器意識形態的影響。近代奧運會,是人類大家庭的盛會,作為你爭我奪的競技場域外,更是族群間認同的重要舞臺。
第九章〈身體運動與消費社會〉:運動作為商品,體現運動的使用價值,更揭露運動消費者的社會階層或身分地位。從職業運動的興起,到奧運會的商機,有其正面的效益,更有值得檢討的課題,都亟待更深入的省思,開發更多運動價值,貢獻消費社會。
第十章〈身體運動與性別平等〉:女性主義的興起,為性別多元論述奠下基礎。從「生為女人」到「成為女人」之間,釐清性別角色的扮演,強調性別平等的潮流,銳不可當。體育課程融入性別平等,喚醒身體活動場域,宜更重視身體的自主權力。
第十一章〈身體運動與環境〉:人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身體運動需要環境的支持,卻也因大量興建運動場地,破壞了自然環境。地球資源不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友善運動環境,使能永續發展,應是你我運動時,所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
第十二章〈運動權利與社區運動發展〉:身體運動是人的基本權利,需要為政者立法保障。運動基本法的必要,在順應國際體育‧運動潮流,解決舊有法律之侷限,更補充憲法對體育‧運動規定的不足。在社區全民運動,風起雲湧之際,自宜有適當之因應。
本書為便於瞭解設題的意旨,各章均訂有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並在各章之後,提供討論問題,方便在讀完全章之餘,重新思考核心概念,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
寫作過程裡,蘇志榮老師的試讀意見,莊珮琪老師的書稿及文獻整理,以及2017臺北世大運執委會與諸多友朋的圖片提供,費神費事,衷心感謝。付梓之前,內人黃瑩淨教授,詳細校稿,備極辛勞,感激莫名。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葉忠賢總經理慨允出版,總編輯閻富萍及編排人員的辛勞,一併申銘謝忱。惟書中疏漏在所難免,尚祈先進賢達,不吝指正,以匡不逮,是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私立實踐大學榮譽教授
許義雄謹識
2017年8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