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多元台味的飲食探索,
從世界各地傳入的各種風味,落地生成那些有點相似、
卻又不太一樣的舌尖印象……
台灣飲食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繼續往其他地方發展,例如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一起探看這些透過多元文化交融出的料理,以及運用我們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是如何改變並創造出新的、專屬這島嶼的台灣味。
一起來探看多元文化交融出哪些台灣味:
❖日治時代就吃壽喜燒?原本的壽喜燒是用煎的而不是火鍋?
❖台灣人愛吃火鍋,但其實鍋物料理幾乎都是外來的?
❖來自外省手藝的小籠包怎麼變成台灣代表美食?
❖台灣本來沒有甜的擂茶?
❖台式早餐的經營模式其實是來自麥當勞?
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
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從世界各地傳入的各種風味,落地生成那些有點相似、
卻又不太一樣的舌尖印象……
台灣飲食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繼續往其他地方發展,例如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一起探看這些透過多元文化交融出的料理,以及運用我們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是如何改變並創造出新的、專屬這島嶼的台灣味。
一起來探看多元文化交融出哪些台灣味:
❖日治時代就吃壽喜燒?原本的壽喜燒是用煎的而不是火鍋?
❖台灣人愛吃火鍋,但其實鍋物料理幾乎都是外來的?
❖來自外省手藝的小籠包怎麼變成台灣代表美食?
❖台灣本來沒有甜的擂茶?
❖台式早餐的經營模式其實是來自麥當勞?
這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各種文化的交融。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
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轉變成了自己……
目錄
推薦序 落地後轉生出新的台灣味/曹銘宗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前言 了解飲食文化,為了吃而相聚
PART 1 日本味在台灣
01鐵路便當──移動中品嚐到的飽足滋味
02天婦羅、甜不辣與關東煮──從炸物到煮物都美味的日本代表食物
03壽喜燒──像火鍋又不是火鍋的醬香
04鰻魚飯──從養鰻到吃鰻,日本來的鮮香蒲燒味
05鐵板燒──用煎鏟帶你吃出鮮美與原味
06咖哩──從印度經過日本傳來的香味
07涮涮鍋──感受食物旬味的暖呼呼料理
08泡麵──相傳來自日本,再創出台灣獨到口味
PART 2 他鄉成故鄉的滋味
09沙茶與沙茶火鍋──來自潮汕的獨特風味,已成為日常
10酸菜白肉鍋──寒冬中最適合圍爐享用的鍋物
11麻辣鍋──面對冬天時,最好的熱辣選擇
12眷村菜──混融出的那股家鄉味
13餃子──可以一起製作、一起分食的歡樂元寶
14小籠包──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一味
15燒餅、油條與豆漿──充滿外省記憶的台灣早餐
16馬祖菜──在台灣也吃得到的福州料理
17江浙菜──慢慢融入台灣人味蕾的舊官菜
18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19滷味──口味多樣、冷熱皆宜的下酒良伴
20高粱酒──兩岸對峙下形成的金門印象
21普洱茶──黑茶在台灣茶界的華麗轉身
22擂茶──客家傳統再創造的茶飲
PART 3 西方味在台灣
23牛排──老牛排館與台灣人的牛排體驗
24法式料理──在台灣,精緻餐飲的愉悅分享
25西班牙料理──一場宛如詩的料理體驗
26台灣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後的全民飲品
27台式早餐──便宜、多樣又方便的早餐選擇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前言 了解飲食文化,為了吃而相聚
PART 1 日本味在台灣
01鐵路便當──移動中品嚐到的飽足滋味
02天婦羅、甜不辣與關東煮──從炸物到煮物都美味的日本代表食物
03壽喜燒──像火鍋又不是火鍋的醬香
04鰻魚飯──從養鰻到吃鰻,日本來的鮮香蒲燒味
05鐵板燒──用煎鏟帶你吃出鮮美與原味
06咖哩──從印度經過日本傳來的香味
07涮涮鍋──感受食物旬味的暖呼呼料理
08泡麵──相傳來自日本,再創出台灣獨到口味
PART 2 他鄉成故鄉的滋味
09沙茶與沙茶火鍋──來自潮汕的獨特風味,已成為日常
10酸菜白肉鍋──寒冬中最適合圍爐享用的鍋物
11麻辣鍋──面對冬天時,最好的熱辣選擇
12眷村菜──混融出的那股家鄉味
13餃子──可以一起製作、一起分食的歡樂元寶
14小籠包──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一味
15燒餅、油條與豆漿──充滿外省記憶的台灣早餐
16馬祖菜──在台灣也吃得到的福州料理
17江浙菜──慢慢融入台灣人味蕾的舊官菜
18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19滷味──口味多樣、冷熱皆宜的下酒良伴
20高粱酒──兩岸對峙下形成的金門印象
21普洱茶──黑茶在台灣茶界的華麗轉身
22擂茶──客家傳統再創造的茶飲
PART 3 西方味在台灣
23牛排──老牛排館與台灣人的牛排體驗
24法式料理──在台灣,精緻餐飲的愉悅分享
25西班牙料理──一場宛如詩的料理體驗
26台灣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後的全民飲品
27台式早餐──便宜、多樣又方便的早餐選擇
序/導讀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童年有些關於市場的回憶,像是穿梭在鹿港的公有市場中,父親帶著我買高級的烏魚子,也會停留在肉圓店和麵線糊吃個早餐,而鹿港知名的那幾家中山路上的肉包店,老媽有時候會指著其中一家說:「那是你爸前女友開的。」
香氣四溢的肉包店,似乎因為前女友的關係從沒吃過。
後來我的市場記憶則跟外省眷村有關。從鹿港到中壢工作的父親,帶著我們住到忠貞市場旁,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味道,一早香氣四溢的米干會從市場深處飄出來,有些人帶著蛋請老闆加在米干中,讓準備上工的人活力滿滿。
父母親在中壢經營工廠,兩百多個工人幾乎都講客家話,有時工作的空檔,他們會拿起各式各樣的菜包給我吃,最好吃的菜包會在市場的小攤,中午不到就賣完了。
我的生活經驗穿梭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長大以後到各個地方定居、旅遊,從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法國,不管是路邊攤到高級餐廳,都是我大快朵頤的地方。
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讓我回到台灣後,想著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往往我們說到「傳統」、「歷史」的時候,都會以為過去有一個不變的事物存在著。但是,台灣的飲食文化不停地改變,在歷史過程中,這個西太平洋上的島國和周邊文化一直有著密切的交流,我們從日本接收了便當、天婦羅、壽喜燒、咖哩、涮涮鍋、鰻魚飯、泡麵等飲食文化。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變成了自己。我從歷史和文化變遷來說明台灣兼容並蓄的過程,原本他鄉的料理會變成故鄉,像是以前台灣本來沒有什麼鍋物料理,但不同的移民帶來了沙茶火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展開了我們的鍋物旅行。
台灣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往其他地方發展,像是鼎泰豐的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普洱茶……,本來都不屬於台灣的食物和飲料,可以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成為台灣之光。如果沒有這塊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從西方來的料理,牛排、法式料理、西班牙料理,還有咖啡和台式早餐,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台灣變成早餐、午餐或晚餐,有些甚至變成了米其林的星星餐廳,有些轉化為台灣的日常。例如台式早餐就是從麥當勞的管理制度學習而來的,成為我們現在每天很習慣的餐飲文化。
台灣與世界餐飲文化交流的過程,我認為沒有一方壓倒一方,或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吸收的問題,而是從世界不同地方來的人,用創意、用我們的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改變並創造了新的屬於台灣味的過程,我寫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台灣味,持續創造中。
童年有些關於市場的回憶,像是穿梭在鹿港的公有市場中,父親帶著我買高級的烏魚子,也會停留在肉圓店和麵線糊吃個早餐,而鹿港知名的那幾家中山路上的肉包店,老媽有時候會指著其中一家說:「那是你爸前女友開的。」
香氣四溢的肉包店,似乎因為前女友的關係從沒吃過。
後來我的市場記憶則跟外省眷村有關。從鹿港到中壢工作的父親,帶著我們住到忠貞市場旁,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味道,一早香氣四溢的米干會從市場深處飄出來,有些人帶著蛋請老闆加在米干中,讓準備上工的人活力滿滿。
父母親在中壢經營工廠,兩百多個工人幾乎都講客家話,有時工作的空檔,他們會拿起各式各樣的菜包給我吃,最好吃的菜包會在市場的小攤,中午不到就賣完了。
我的生活經驗穿梭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長大以後到各個地方定居、旅遊,從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法國,不管是路邊攤到高級餐廳,都是我大快朵頤的地方。
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讓我回到台灣後,想著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往往我們說到「傳統」、「歷史」的時候,都會以為過去有一個不變的事物存在著。但是,台灣的飲食文化不停地改變,在歷史過程中,這個西太平洋上的島國和周邊文化一直有著密切的交流,我們從日本接收了便當、天婦羅、壽喜燒、咖哩、涮涮鍋、鰻魚飯、泡麵等飲食文化。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變成了自己。我從歷史和文化變遷來說明台灣兼容並蓄的過程,原本他鄉的料理會變成故鄉,像是以前台灣本來沒有什麼鍋物料理,但不同的移民帶來了沙茶火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展開了我們的鍋物旅行。
台灣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往其他地方發展,像是鼎泰豐的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普洱茶……,本來都不屬於台灣的食物和飲料,可以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成為台灣之光。如果沒有這塊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從西方來的料理,牛排、法式料理、西班牙料理,還有咖啡和台式早餐,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台灣變成早餐、午餐或晚餐,有些甚至變成了米其林的星星餐廳,有些轉化為台灣的日常。例如台式早餐就是從麥當勞的管理制度學習而來的,成為我們現在每天很習慣的餐飲文化。
台灣與世界餐飲文化交流的過程,我認為沒有一方壓倒一方,或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吸收的問題,而是從世界不同地方來的人,用創意、用我們的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改變並創造了新的屬於台灣味的過程,我寫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台灣味,持續創造中。
試閱
米干
──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龍岡的米干比較有特色的店像是「國旗屋」,原來矮小的房子外面掛滿國旗,旗海飄揚,甚至附近桃園市政府規劃的「雲南文化公園」沒有什麼雲南的文化,只有滿滿的國旗。如果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雲南文化跟我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有關係。但米干或許就是台灣人的「雲南文化」記憶吧!
流轉的米干
本來叫「九旺米干」的這間店,為什麼改稱「國旗屋」呢?在店內的介紹中可以知道,民國三十五到四十一年,老闆的父親在緬甸打游擊戰,隨身帶著一面母親縫製的國旗。後來到了忠貞新村,父親死後二十年,在遺物中發現那面有血跡的國旗,成為國旗屋的由來。
國旗屋對於國旗的信仰或許比製作米干更有興趣,現在每年十月十日在雲南文化公園有升旗典禮,都是由國旗屋帶頭。來此看到國旗飄揚成為一種特色,但米干還有別家可以吃。
我個人喜歡的是「阿美米干」。老闆跟著國軍打游擊,認識了傈僳族姑娘阿美,就把米干店叫「阿美米干」。創業超過四十年的阿美米干,仍然堅持用手工製作,湯頭是用黑豬的大骨熬的,雖然說是雲南的「傳統」,但米是用台灣的在來米,豬也是台灣豬,所以可以說都在地化了。
米干中會加豬肝、蛋花或荷包蛋,但在營養已經頗豐富的湯頭中,為什麼還要加這麼多蛋白質呢?如果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應該是當年孤軍在雲南顛沛流離,沒得吃,也缺乏營養,饑荒餓死了數千人。來到龍岡之後,生活條件改善了,本來沒有這些營養食材的米干也增加了這些東西,那是對於飢餓回憶的反應,對於吃飽穿暖的想望。所以龍岡米干已經不是雲南的米干,而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融合出來的新食物。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
──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龍岡的米干比較有特色的店像是「國旗屋」,原來矮小的房子外面掛滿國旗,旗海飄揚,甚至附近桃園市政府規劃的「雲南文化公園」沒有什麼雲南的文化,只有滿滿的國旗。如果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雲南文化跟我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有關係。但米干或許就是台灣人的「雲南文化」記憶吧!
流轉的米干
本來叫「九旺米干」的這間店,為什麼改稱「國旗屋」呢?在店內的介紹中可以知道,民國三十五到四十一年,老闆的父親在緬甸打游擊戰,隨身帶著一面母親縫製的國旗。後來到了忠貞新村,父親死後二十年,在遺物中發現那面有血跡的國旗,成為國旗屋的由來。
國旗屋對於國旗的信仰或許比製作米干更有興趣,現在每年十月十日在雲南文化公園有升旗典禮,都是由國旗屋帶頭。來此看到國旗飄揚成為一種特色,但米干還有別家可以吃。
我個人喜歡的是「阿美米干」。老闆跟著國軍打游擊,認識了傈僳族姑娘阿美,就把米干店叫「阿美米干」。創業超過四十年的阿美米干,仍然堅持用手工製作,湯頭是用黑豬的大骨熬的,雖然說是雲南的「傳統」,但米是用台灣的在來米,豬也是台灣豬,所以可以說都在地化了。
米干中會加豬肝、蛋花或荷包蛋,但在營養已經頗豐富的湯頭中,為什麼還要加這麼多蛋白質呢?如果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應該是當年孤軍在雲南顛沛流離,沒得吃,也缺乏營養,饑荒餓死了數千人。來到龍岡之後,生活條件改善了,本來沒有這些營養食材的米干也增加了這些東西,那是對於飢餓回憶的反應,對於吃飽穿暖的想望。所以龍岡米干已經不是雲南的米干,而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融合出來的新食物。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