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315
    35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學社會學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羅伯特.阿爾弗德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王志弘
  • 出版社: 群學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1/09/01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如何提出值得探究的好問題?

許多研究者都同意:「好研究來自好問題」,只要問對問題,研究就成功一半;許多知識領域的突破,往往也不是因為有了什麼新發現,而是有了新的提問方式。社會學迷人之處,也在於提出眾多耐人尋味的問題。

然而,「如何提出好問題」卻很少受到討論。在茫茫問題大海之中,你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題目?什麼題目,可以讓你心甘情願為之投入二、三年甚至更久?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之下,你要問得多深、挖掘到什麼程度?更棘手的是,決定研究問題之後,你要如何根據證據、理論與方法進一步發展問題?

這是一本解開「問題意識之謎」的書,作者以多年的研究及教學經驗,娓娓道出「好問題」的形成過程,以及「好研究」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更特別的是,本書討論了許多人都曾經歷、但很少被認真看待的「研究焦慮」。

透過這本書,你將了解真實的研究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將發現,在學術的旅途上,你並不孤單;你的煩惱與焦慮,其實有更正面的因應之道。

本書特色

分析經典著作:以涂爾幹、韋伯和馬克思的著作為例,示範理論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多重探究典範的創意使用。

討論研究中的焦慮:探討了每個人都會經歷但卻很少人討論的「研究焦慮」

分析不同典範的著作:以多變項、詮釋、歷史三種典範的經典著作為例,分析這些著作如何提問,還告訴讀者如果換成另外一種研究典範,會問什麼不一樣的問題,分析的著作包括《精神病院》、《第二輪班》、《獨裁與民主社會的起源》、《自殺論》、《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霧月十八的路易波拿巴》、《種族重要性的衰微》、《美國種族隔離》、《法國的工作與革命》

實際操作示範:以「福利國家」及「革命」兩個議題的實際操作為例,一步一步示範如何運用多重典範設計研究與論證

詳細而豐富的延伸閱讀書單:列出了社會科學哲學、社會學理論、女性主義理論與方法論、研究方法、歷史理論化、歷史社會學、探究的技藝等等領域的重要著作。

譯文精良:本書由擁有豐富翻譯經驗,本身同時也是學術研究者的王志弘教授翻譯,譯文品質精良、正確性高。

作者

Robert R. Alford1929-2003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特聘教授1929年出生於加州,1946年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熱心於學運與工運。畢業後,有感於當時的學術生活未能促進社會變遷,因而離開學院,到卡車工廠工作,同時投入美國汽車產業工會,在工會裡成為活躍分子。1957年重返柏克萊,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加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除了社會學專長之外,Alford也熱愛音樂,自小即擁有鋼琴天份,投入學術生涯之後,依然持續彈琴,後來更與他人合寫鋼琴的音樂評論。2003年因癌症過世,享年74歲。

Alford為美國傑出學者,聲譽卓著,曾獲美國社會學會頒發傑出教學貢獻獎。《好研究怎麼做》為其畢生從事社會學研究與方法論教學心得之菁華,出版不久即成為社會學方法論經典,廣受引用。另著有《政黨與社會》(Party and Society, 1963)以及《醫療的政治:對改革的意識形態與利益團體阻礙》 (Health Care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Interest Groups Barriers to Reform, 1977),前者為研究英語系國家投票行為經典之作,後者則榮獲社會學最高榮譽米爾斯獎。

譯者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與傳播研究所兼任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學術作為一種焦慮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推薦序─好研究的作法與好理論的唸法陳遠(知識工作者)
致韋伯倫與巴尊
誌謝

導論
讀者
探究的典範
個人史
闡述操作語彙的著作

1章探究的技藝
理論vs.方法vs.研究
經典中的理論、方法與證據
連帶、理性與生產
結論

2章設計研究計劃
焦慮的認知根源和情感根源
選擇一個難題
以研究問題作為切入點
分析的理論軌道和經驗軌道
結論

3章論證的建構
證據與理論
人類能動性
前景的多變項論證
前景的詮釋論證
前景的歷史論證
理論與證據的分離
結論

4章前景的多變項論證
群體的社會整合如何解釋自殺?
「階級」vs.「種族」對於美國黑人的重要性為何?
種族隔離的原因和結果為何?
結論

5章前景的詮釋論證
什麼樣的象徵意義建構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全控機構如何破壞個人認同?
男人和女人如何協商家事?
結論

6章前景的歷史論證
什麼樣的歷史過程解釋了法國1851年12月2日的路易波拿巴政變?
為何日本變成法西斯主義,中國變成共產主義,英國還是民主體制?
勞工的語言如何在舊政權前後導致法國的革命行動?
結論

7章多重典範的理論力量
福利國家的多重探究典範
革命的多重探究典範
結論

8章辯證的解釋與社會學想像
多重探究典範
辯證的解釋
社會知識生產的制度限制
社會學想像的來源
社會學的允諾
結論
註釋

延伸閱讀
索引

序/導讀

導論

社會學是一門深具挑戰性的學科。它的多重理論傳統與多重方法論傳統,提供了多種選項給予重要問題,也提供了多種回答問題的方式。本書運用古典和當代研究的實例,提出可供架構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的幾種方式。主要目的是,將理論、方法和證據之間的傳統連結予以「解凍」。我主張,不能偏愛質化或量化資料,也不能偏袒歷史方法或民族誌方法,亦不能只著重微觀或宏觀分析層次,也不能只在意理論或資料。

每當我們展開一項計畫,都是從自己本身歷史不同地方的模糊想法著手,像是個人經驗和議題,或是讀了一些令我們困惑的理論,或是來自道德、政治或政策上的關懷等。如何把你自己的歷史,轉化為研究問題的構思,正是學習探究技藝的過程。回答研究問題的技巧—統計學、田野訪談、檔案檢閱—應該源於研究問題,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讀者

本書設定的讀者,主要是在學術生涯初期的大學部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理想上,學生應該熟悉某些核心的社會學觀念,而且已經學過一些研究技巧。就我自己從事研究設計工作坊的經驗來判斷,這本書也會對正在進行研究報告、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提案的研究生有幫助。探究技藝的「操作語彙」(working vocabulary of the craft of inquiry),對於那些奮力從一團混亂的田野筆記、訪談、統計表及檔案摘要中,理出一條連貫論證,同時試圖將論點安置於「主題文獻」裡的人,將有幫助。這本書可以作為理論課程和方法課程的輔助閱讀材料,或者當作社會學解釋、社會學分析,或研究設計討論課等課程的主要教材,像是我教了好多年的那種課程。

本書不會在理論或方法論議題上採取極端立場。不同理論立場和不同方法論偏好的指導者(及學生),如果對理論、方法和證據之間關係的不同觀點保持開放,都能發現這本書派得上用場。認定不同探究典範都是正當的,在某些人看來,或許大有問題,尤其是堅定的實證主義者(positivists)和忠誠的後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更會這麼想。我擁護各式各樣的理論及方法論選擇,但也相信以辯證的方式來整合多重典範,可以產出最豐碩的探究成果。

探究的典範(paradigms of inquiry)

「典範」(paradigm)是有關理論、方法和證據之間合宜關係的操作規則,典範塑造了特定科學社群、研究方案或研究傳統之成員的真實作為。典範是在特殊研究裡視為理所當然的理論假設、方法論程序,以及證據標準的結合,採用探究技藝的語彙來說的話,它們「位居前景」(in the foreground)。

「典範」一詞可能會過度強調探究技藝是一種認知的事業,好像規則和程序脫離了情感、經濟和政治的脈絡而存在,但這些卻是界定難題(problem)、定義理論、收集資料之所繫。一套可用的技藝語彙總是有變得物化的風險,會被誤認為是真實事物,而非一種有用的抽象化。

在社會學裡,有三種主要探究典範,我名之為「多變項」(multivariate)、「詮釋」(interpretive)和「歷史」(historical)典範。我的核心主張是,每個好研究都以各種方式結合這三種典範的元素,無論是作為前景論證,或是背景假設。典範類型學給了你一套分析上的區分,可以用來思考你的研究選擇。

本書使用實證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洞識,建構探究技藝的操作語彙。後現代主義和實證主義通常被視水火不容的選項,若是當成相互競爭的哲學立場來爭辯的話,確實如此。但我不把這些議題當成哲學議題,而當成協助發展有效研究實作的實用策略之一環。

我從後現代的立場出發:人類是兼具情感和智識的自我,不斷建構著我們周遭的世界。在這個複雜的自我建構過程裡,我們使用的範疇,受制於源自我們的社會成員資格和社會認同的立場。因此,這個世界是由語言於社會層次上建構的,而語言是由文化意義構成的,文化意義則協商自一群有特定認同的人,這群人的認同又由他們的歷史經驗和社會位置所塑造。知識具有歷史偶然性,而且受到人類興趣和社會價值的塑造,並非外在於我們,也非完全客觀永恆,不像極端的實證主義觀點所說的那樣。

後現代對於正統科學方法概念的批判,對於我們該如何從事研究,沒有提供什麼線索。甚者,極端的後現代主義立場,拒絕任何超越論述語言建構的可能性。但是,當我們批判地檢視,有關真實(存有論)的知識(認識論),它生產過程背後的預設為何時,後現代批判就是不可或缺的起點。

實證主義認識論的用處,在於提出有個真實世界就在那兒的實用主義假設,我們可以觀察真實世界的特徵,有時也能加以測量,然後以最接近真實的方式來概括(generalize)。我們可以找出行為和事件之間的經驗關聯,提出有關其含義的推論。我們可以用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來評估解釋某個社會現象之不同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在這個領域,有強烈的驅動力,想要發展出逼近「科學方法」的東西,這種嘗試是要實現實證主義的理論願景,讓理論獨立於證據,證據獨立於理論,方法論則自立於前兩者之外。

據我所知,從來沒人寫過文章,討論當你試著決定研究難題時,你所面臨的情感議題與認知議題之間的關係。相對的,當前的研究文化,理所當然地認為研究興趣很清楚地,是由取得資金的限制、你的論文指導者、你的理論偏好,或是你的政治與政策關注來界定的。透過研究提案的起草,以及博士論文計畫書的審閱,這種私人學問由教師傳遞給學生。如果我說的沒錯,這是個社會研究的部落文化實例,強調了客觀性與非關私人,那是「科學」的美德。結果是,私底下的驚慌,還有不被承認的焦慮,只會在少數朋友和信賴的同事之間交流。我們每個人在每個新計畫前,都會重新面對一次這種處境。我在第二章,處理了研究過程特有的「第一級和第二級恐慌」。

本書嘗試從事三項彼此相關的任務。依照重要性的順序,本書首先將提出一套探究技藝的操作語彙,協助你形成研究問題的策略。其次,本書透過批判地檢視幾個古典與當代文獻,闡明這套操作語彙。第三,本書是社會學的批判社會學(a critical sociology of sociology)。當前的教學都任意分割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這門學科沒能自覺到,理論、方法和證據的選擇,在在反映了那些深刻鑲嵌、甚至是「文化性的」,有關社會知識如何生產的預設。

這些目標之間的緊張,沒辦法完全解決。當前學科裡的權力組態,讓我們很難結合不同的探究典範。從歷史和制度的面向可以解釋多變項探究典範為何居於主導地位。或許,你有極佳的實質理由引導你,有策略地選擇了某個探究典範,但原因可能只是,如果你依循既有的正當研究作法,研究計畫就可以更輕易更快地完成。由於多變項典範位居主導地位,所以我在整本書裡都拿它作為實例參照點。不過,強調多變項典範是唯一「真實」的社會科學,是很貧乏的做法,那是這門學科的危險記號,而非科學成熟度的表徵。

社會學領域的潛能令人振奮,只要它能對廣泛的理論和方法論選項保持開放。社會學應該更具冒險精神、少些門戶之見,對其他學科更開放。最好不止於了解每個探究典範的限制,還要掌握它們的潛力。

個人史

我自己的知識史讓我在接受教育、教學和從事研究的機構裡,接觸到各種理論傳統和方法論。技藝語彙是我於威斯康辛大學陌地生(Madison)校區、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柏克萊、舊金山和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校區、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英國艾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以及我學術旅程的最後一站,紐約市立大學,評閱學生報告和論文的這些年裡發展出來的。

擔任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經驗,使我得以深刻接觸現代社會學的主要典範。我的大部分學術著作都屬於政治社會學這個次領域:投票和參與、地方政府的結構,以及公共政策。實際的主題非常多樣:英語系民主政體的選舉、威斯康辛四座城市的決策、健保政治、比較都市決策。我也做了一些有關國家理論,以及鋼琴師疼痛之社會建構的研究。在這些計畫歷程,我分析了很多種證據:在威斯康辛四座城市裡訪問了 2,000 名領導人和選民;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三十年裡做了 56 次民意調查;另外還分析了紐約醫院的檔案,以及鋼琴教師的田野觀察。

11950 年,我從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畢業,主修為通識課程(結合了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我的第一堂社會學課受教於 Robert Nisbet,課堂中呈現了他後來出版的《社會學傳統》(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1966)中的許多觀念。Nisbet 提出了一種歷史視角,關注人類受到社會制度、知識傳統和人類價值塑造的方式。他認為,社會科學基本上是一種人文主義學科(他最著名的一本書,名為《社會學是一種藝術形式》〔Sociology as an Art Form〕)。

2Nisbet 開啟了我的心靈,邁向新世界:我現在可以超出純屬個人的層次,來解釋自己的社會起源與社會位置。

1951 年,我展開畢業後的工作,正值冷戰升高的年代,當時有一項忠誠誓約,要求所有大學員工都得發誓,他們不是任何致力以暴力推翻政府的組織成員。那是個政治普遍退化的時期:許多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52546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