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修訂版)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5 437
    46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日據時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文星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五南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10/1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臺灣社會民主化、本土化加速進行,臺灣史研究風氣勃興,已儼然成為歷史領域研究之大國。現階段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之重點,不在於引用後殖民論述率然主觀申論,或僅憑餖飣片面的資料即貿然過度闡釋;而在於嚴守史學方法之規範,周延且平衡地掌握資料,客觀實證地重建歷史圖像,以作為進一步擴大視野進行比較探討之基礎。

本書指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社會領導階層採籠絡利用政策,深刻影響臺灣社會階層結構及其變動,新、舊社會領導階層的遞嬗和流動十分緩慢;社會領導階層主動追求具現代化意義的社會文化變遷,而抗拒殖民當局的同化政策。

本書有助於適切理解近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結構變遷與角色變動,除了獲得學界之肯定外,並分別榮獲教育部獎助出版,以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遴選為最佳年度翻譯出版之專書。

 

作者

吳文星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歷史學系主任、進修部教務主任,美國哈佛大學及史丹佛大學訪問學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愛知大學等校外國人客員研究員及招聘外國人學者,臺灣歷史史料研究會會長,臺灣教育史研究會會長,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歷史篇)編審委員會委員兼執筆人,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研究兼執筆人,國小及國中教師。

著作:《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灣史》等專書,以及〈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險」之展開〉、〈札幌農學校と臺灣近代農學の展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を中心として〉、〈台湾近代農業の主導者──藤根吉春について〉、〈金子昌太郎與臺灣甘蔗品種改良〉、〈日治時期臺灣地方施政與新領導階層之形成〉、〈1920年臺灣州制之實施及其歷史意義〉等論文一百餘篇。

 

目錄

修訂序
初版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日治初期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
第一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武裝抗日
第二節 社會領導階層之內渡與退隱
第三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殖民社會秩序之建立
第三章 殖民教育與新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
第一節 殖民體制下之精英教育
第二節 留學教育與社會精英
第三節 接受精英教育者之家庭背景
第四節 新舊社會領導階層之遞嬗
第四章 社會領導階層與殖民政治
第一節 殖民官僚體系中的臺人官吏
第二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臺灣總督府評議會
第三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地方自治」
第五章 社會領導階層與社會文化變遷─以放足斷髮運動為例
第一節 纏足辮髮漸禁政策與自發性放足斷髮
第二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放足斷髮運動之推展
第三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新觀念之普及
第四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厲行放足斷髮
第六章 社會領導階層與同化政策─以「國語普及運動」為中心
第一節 語言同化政策之確立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因應
第二節 民間團體與「國語普及運動」之展開
第三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反「國語普及運動」之勃興
第四節 社會領導階層與「國語普及運動」之強化
第七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索 引
圖目錄
圖4-3-1 1935年「地方自治」制度組織圖

序/導讀

修訂序

回顧個人投入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倏忽已逾三十載,不禁驚嘆韶光易逝,歲月如梭。當時在戒嚴體制下,臺灣史領域,尤其是日治時期歷史之研究仍屬學術禁忌,除了使研究者為之却步外,學術界對相關研究成果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以致研究者為數甚少。個人投入研究之初,幾乎是千山獨行,而不得不小心翼翼。未料,近二十年來,隨著臺灣社會民主化、本土化加速進行,臺灣史研究風氣勃興,投入斯域者踵繼不絕,迨至近年儼然已成為歷史領域研究之大國。走過孤單,躬逢盛況,委實令人感到何其有幸。

個人雖然有幸早一步投入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然而,歷史研究首重周延豐富的資料,當時雖竭盡所能從事國內外相關資料的蒐集,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的檔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尚未整理和開放利用,而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大學圖書館等庋藏的圖書、報章雜誌資料仍被歸為限閱資料,借閱利用十分不便,以致一時難以順利周延蒐羅所需資料。

本書原題《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原是博士論文,係屬開創性課題,指出殖民政府對社會領導階層採籠絡利用政策,影響所及,新、舊社會領導階層的遞嬗和流動十分緩慢,其主動追求具現代化意義的社會文化變遷,而抗拒殖民當局的同化政策。此一研究幸而獲得學界之矚目和肯定,並獲教育部獎助出版。出版以來,正值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方興未艾,本書適時提供研究同好參考和利用,因而得以在短期間內發行三刷,且不久即告售罄。迄至目前,絕版已歷十載。近年來,隨著基本史料漸次開放利用,加以不少新資料的出土或刊佈,一些相關研究成果陸續出現,使原本孤寂蒼茫的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開始呈現綠葉成蔭子滿枝的盛況。值得欣慰的是,本書的主要論述在百花齊放的臺灣史研究界仍經得起考驗,並普遍獲得研究者的支持、呼應或印證補強。儘管如此,本書若干不足之處仍有必要增補修訂,俾能提高論斷的實証性。此次,適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願意鳩資重刊本書,而日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亦將本書遴選為2007年度翻譯出版之專書,個人深感榮幸之餘,乃爬梳新出資料,進行增補和修訂,改題為《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維持原來的架構和論述,而引證資料更為詳贍豐富,俾使事理論點更加詳實允當。

本書修訂之際,承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蔡秀美、謝明如協助複查資料和精校文稿,盡心盡力,費時良多;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編輯部黃惠娟、王兆仙、黃麗玟、許經緯等人全力配合,鼎力協助,費心編輯,方得以順利出版。筆者由衷感激,藉此謹申誠摯之謝忱。

儘管在科際整合的潮流下,歷史研究結合相關社會科學,成為時髦且必要的特色,惟不可否認的,現階段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之重點,不在於引用後殖民論述率爾主觀申論,或僅憑餖飣片面的資料冒然過度闡釋,而在於嚴守史學方法之規範,周延且平衡地掌握資料,客觀實證地重建歷史圖像,以作為進一步擴大視野進行比較探討之基礎。本書為本人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其意義不過是整體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建基工作中的一塊小磚。惟願本書能有助於適切理解近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結構變遷與角色變動,至於啟造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的宮室之美,則有賴於後繼者繼續深耕此一領域相關課題,是為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17914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