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_李珠珢的主場日記

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並且與時俱進。本書作者長期觀察美學與創新相關領域的發展與趨勢,從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文化、設計、美學與時尚、未來及人才等主題切入,探討文創產業的內涵與價值,對於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合、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人才培育等文創核心議題,提出了專業且令人深思的看法,其文章脈絡更見證了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視野豐富寬廣,觀點多元獨特,兼具實務與理論,值得各界參考與實踐。期盼涓滴創意匯聚成文化長河,創造出更多更廣的可能性。

目錄

【推薦序】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朱宗慶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蘇麗媚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吳漢中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 劉維公
織夢 / 築夢 / 創建未來 劉本謙
 
前言: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I 啟動文創的引擎
從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
文化創意的交融與較勁
科幻電影與未來想像
藝祭與簡單生活節
從金旋獎到星光大道
時尚文創 下一個台灣驚豔?
文創育成的新風貌
文創群聚與創新仲介
文創產業的生態與營運模式
從文化指標看文創發展
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
 
II 挑逗舌尖的音符
和食的無形文化資產
美味人生
料理的會話資本
創意與美食常相左右
魔鬼就在細節裡
餐飲連鎖在台灣
體貼與細節
台灣美食的機會
活化品牌生命力
半農半X——在地與創新的生機
 
III 揭開設計的面紗
看見與聽見
設計策略的發想
設計的價值
創意來自生活脈絡
向達文西學習
通用設計
追求個性的設計旅館
想像未來的能力 現在就應準備
創意平台TED的發展
 
IV 勾勒美學的舞台
美麗產業的推動
感官產業的商機
身美教養與興國
以包容創造台灣美學
實踐美學的創新理念
美學企業的獲利模式
時尚與科技共舞
品牌權益的翻轉
國家文明取決於國民美感程度
大陸群聚產業的體驗經濟
 
V 形塑未來的發生
看見與看不見的弔詭
值得探索的未來中心
發言權 取決溝通世界的能力
時間與空間的辯證
分享與共生的企業精神
創業素養從小扎根
社區文化的巨大潛能
透過騎蹟 創造生活大國
城市風格需要旺盛的企圖心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契機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結語:川流不息

序/導讀

【前言】
 
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人類的文明是依著河谷、河邊沖積平原逐漸發展的,經過歷史的洗滌,由小溪匯集成大河,最終文明也是流向四海相互交流。「創河」(Creek & River)是日本一家成立於1990年「創意工作者」人力派遣的經紀公司,創辦人井川幸廣先生是一位導演與攝影師,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溪、河」交匯的意象得到的靈感,創河於2000年在東京上市,在此平台登錄的創意工作者超過二萬人。
 
就像書名《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我們兩人過去十多年在文化、美學、美食、設計、創意等領域持續地觀察與思索。我們都是在企業工作多年,中年後才負笈去唸博士,之後在大學任教。我在政大教「科技與人文社會」和創業,淑梨在輔大織品系教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因興趣的關係,我們很多機會和「文創」領域結緣,不時會應媒體的邀請,寫一些專欄或短文,見證這十多年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從不同的文章看到這長河中的漣漪和浪潮趨勢,剛好可提供對文創產業的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第一章「啟動文創的引擎」,有十一篇文章分別討論到表演藝術、出版、電影、服裝設計、流行音樂、創意生活、社區營造等文創產業十五加一的多種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指陳出:在推動產業的關鍵活動上,其實涵蓋策展、獎項、仲介、群聚、育成、指標、營運模式和國際交流等功能;更談到一些重要的創造性人物,不只是藝文、設計等創意工作者,還有不少曾開創一個領域或平台的領導人物;他們所形塑及發動的引擎,使人才可向其集中。貫穿這些不同面向的「觀照」還有一個重要的經緯,就是時間;不只是過去歷史「長河」與創意「小溪」的積累,或是未來的想像與企圖,在每個時空一步一腳印的創造所留下的底蘊,都是未來的養分與燃料。大家或許可以看出這些「引擎」和製造業的系統不盡相同,燃料不同,動能及運作模式、衡量的指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政策上、策略上都不宜再複製我們自以為成功的硬體代工經驗。
 
第二章「挑逗舌尖的音符」收錄了十篇文章,民以食為天,「吃」是各文化生活的重心之一,不同文明的進展與社會風土,講究吃的重點可能不盡相同。過年前二位「喜愛做料理又會說料理」的女士王宣一和韓良露突然離我們而去,令人不捨。「吃、做、說」料理都有許多傳統的智慧,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創意在裡頭。欲認識文化創意產業,「吃」是入手或破冰比較自然、容易的途徑。這十篇文章,我們涵蓋有形及無形的飲食文化層面,從食材的產生、料理的用心、到消費服務、國際傳播,一直到實際營運的層面。要讓台灣美食得以和全世界溝通,得到更多舌尖的認同,需有更多人才投入飲食生活相關的行列,並創造出最多的滿足和價值。
 
第三章「揭開設計的面紗」,設計在過去十年成為台灣的顯學,2014年取得「世界設計之都」的頭銜,算是其高峰。到底設計界的產、學、研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對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成就了什麼價值?本章收錄了九篇文章,分別從設計師的素養、設計的策略、價值、脈絡、使用者(通用),到時間(未來)、在地空間(旅館)、創新平台(TED),可能和一般設計學院的論述不盡相同。因這些塗抹,也有機會參與一些設計社群的活動,包括在台創中心擔任顧問,在英國文化協會「青年設計創業家」擔任評審,因而和許多設計師結緣,有機會理解他們箇中辛苦與困境,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能略盡棉薄之力。
 
第四章是「勾勒美學的舞台」,我們有一些學生在紡織、成衣、流行時尚界,他們對台灣的紡織產業從代工轉型到研發創新、設計、品牌的努力有第一手的接觸。文創產業的「核心蛋黃」應是個人創造力,而全民的美學素養更是最重要的底蘊。一個愛美的社會,其發展文創產業的成功機率較大。在每一場時裝秀伸展台的背後,其實除了美以外,也有很多硬功夫和紀律。這十篇文章討論了美麗產業的浮現,他們與過去強調效率和量產的價值、甚至績效指標的思維都很不相同。
 
最後一章「形塑未來的發生」,我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就叫「未來發生堂」,這個詞是2005 年時,我們在政大將2000年成立的「網路築夢學園」轉型成一系列探討未來的產業與想像,希望在很膠著的年代,能有一個場域可以來探討,甚至形塑未來,為未來發聲,提早往前看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花生糖、發生堂是一個很本土的意念,隨後我們也各寫了好幾篇有關台灣未來轉型的文章,包括人才、平台、教育、議題設定、話語權等,這十一篇整理起來,讓我們看到其實「未來」已逐漸在「發生」。
 
「文化、創意與產業」的交匯(flux)是貫穿本書的主旨,在台灣轉型的過程中,這三個領域的溝通整合有很多的障礙,如何由涓滴創意,聚溪成河,海納百川。跨領域、跨疆界是文創產業所需要的思維與態度,加上網路、數位科技的進步,各種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都蓬勃發展,不再是少數的專家或過去的專業所能壟斷。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又要與時俱進。
 
這種向心、離心的重力場交互作用即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本書見證過去十多年,兩人勇敢跨界的心得與紀錄,這五十幾篇文章,按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設計、美學與時尚、和未來及人才等主題集結,這些文章書寫的時間點多半有當時的情境脈絡,這次整理時,發現大部分的論點至今仍是有效的,為避免讀者在時間座標上混淆,做了必要的調整和潤飾,在文字上盡量以原貌呈現,若覺得需要更新的部分,另以「追記」的方式增補,讓讀者在閱讀上能和我們站在共同的時空,比較流暢。
 
我們特別整理了一些和文章主題或內容相關的照片,這些影像加上圖說,或許能在文章之外,提供大家更多的意象。許多文創元素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如果你的觀察與賞析夠敏感(Sensitivity & Sensibility),很多角落、很多畫面都會令人感動或有所啟發。這個世界當然不完美,人生也不必然幸福,經濟或許也還沒走出困局。但以文化為底蘊、創意為引擎,在字裡行間、影像之間,實體的活動交換流動之間,「可以創造的可能性」比產品製造代工,比只看得到具體有形的出路還可以更廣、更多,祝大家閱讀愉快!
 
溫肇東、蔡淑梨
 
【推薦序1】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吳漢中/2016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如人生一般,有些書,要從後面倒敘,會比開場的序言更精彩。如這本開場以小河流比喻大文明源起的《創河》一書,在最後一篇文章〈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中的最後一句,期許年輕人從知道到「做到」,反而道盡作者的心情。兩位加起來近一百二十歲的人生經驗,希望是年輕人二十歲就懂的事情,那麼台灣未來就能看得見希望。
 
鄭重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從書本中悟出,給新世代最深的期許,也就是「孩子,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而在此之前,你們要了解三件事情。
 
面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學會看得懂這本書。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對於人文或管理領域的讀者都是苦差事,因為要讀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何把和食列為無形文化遺產,哈佛競爭力大師波特談的競爭優勢和義大利國家競爭力有何異同,要同時左右腦思考並不容易。
 
溫老師在人生中有機會結合理論與實務,他曾是端過盤子送貨的餐飲集團總經理,而今成為一流管理學院的創新導師。書上文章字面文字讀得懂不難,但要入味看人生需要下功夫。如果每一位經理人或商學院教授,都能夠談文化,又能夠談管理,並落實到每天的專業中,那麼就沒有「真假文創」的爭議。
 
第二件要懂的事情,則是這本書跨了許多領域,從文創談到設計管理,從美學談到美食,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不是如何跨界,而是如何深化一門學問,不是追求一門最流行的文創學問,而是把一門最基礎的學問弄好。T型人,不只是大學教授的呼籲,而是IDEO及McKinsey看待人才的角度。
 
能夠給予設計專業靈魂的,是深厚的心理學或人類學,能夠讓管理帶來改變的,最有潛力的專業是社會學與哲學,不要因為主流的跨界價值,就追求在當下看似最流行,但卻無法經典雋永的專業,而失去了紮實做好一門學問的機會。
 
或許你很難想像,我和作者溫老師第一次請益談拙著《美學CEO》,他劈頭就問我科技史大師Henry Petroski的事情,談鄉土文學作家前輩黃春明老師。和蔡老師上一通電話裡討論的,是設計學院的人文社會教育。打底子,比趕流行重要。
 
第三件事情,則是找到你內心裡熱情的老靈魂,並持之以恆,這最難。讀者也許意想不到,這位滿頭白髮的智者,年輕時是初中泡在文星書店,高中加入「建中青年社」挑戰禁忌的文青。原來這十多年來,作者接近百本書評書介,以及超過三百篇專欄文章,就是這樣子從年輕到老,數十萬個小時練出來的。在了解溫老師的《左派商學院》之前,我們更需要理解《創河》中的人文、美學與設計創新。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是我接下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任務的第一個月,書本中的評論,也讓我更能夠看清楚未來的挑戰,重新思考世界設計之都,不只是一場全球的「設計活動」,而是能夠在台灣深化的「社計運動」,成為用設計改變台灣城市企業、社會與文化的運動。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第一篇文章〈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用一個十年以上的文化願景,來思考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說1990年代是社區的時代,2000年間則是設計的時代,那麼面對未來,則期許是「社計」的時代。
 
【推薦序2】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收到溫肇東與蔡淑梨兩位老師寄來的新作《創河》,我馬上一鼓作氣的讀完整本書。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我,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台灣近十年的文創產業觀察報告,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就時序上來看,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8月的〈時尚與科技共舞〉,最後一篇則是2014年8月的〈文創育成的新風貌〉。兩位老師用他們的文章,記錄了台灣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
 
在2002年,台灣開始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位階,去推動全球興盛的文創產業。發展至今,根據行政院「201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的資料,我們的文創產業整體營業額在2013年為7,759億元,相較於2002年的4,353億元,成長了78%。在這十一年間,雖然在2009年與2012年曾出現過兩次負成長衰退的情形,但台灣文創產業的平均年成長率高達7%,對比於同時期整體經濟平均年成長率的3%左右,文創產業的表現相當突出。
 
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充分體會到文創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我認為有必要將與文創產業息息相關的觀光產業產值數據提出來供作參考。同樣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的統計資料,2013年觀光總收入(包含國人國內旅遊收入與來台遊客外匯收入)為6,389億元。交通部觀光局曾針對國際觀光客與國人旅遊的動機做過調查,相關的報告都顯示,30%左右的遊客表示,文化體驗是他們在台灣旅遊的動機,以及具體的旅遊活動。以此一調查做推估,再加上原本的文創產業年報資料,基本上我們可以說,台灣文創產業是已經達到一兆以上規模的產業項目。
 
我之所以引用上述相關的數據,是因為想打破外界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刻板印象。我們常看到媒體的報導,用「小確幸」去形容台灣的文創風潮;也常聽到產業大老發表看法,認為文創產業「格局小」,無法在台灣經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然而,事實上,文創產業在台灣不僅穩健的成長,而且同時不斷在擴大其影響力。
 
在《創河》這本新書即將發行的時刻,台灣正好發生文創園區的爭議。產業發展的政策陷入惡質與理盲的政客口水戰之中。此一事件凸顯出來,不少人對文創產業充滿誤解,用許多似是而非的意見扭曲產業發展的事實。《創河》的出版正是時候,希望能夠將議題的討論拉回到專業的領域。
 
一旦人們仔細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將會發現到台灣文創產業的珍貴價值。有時候,兩位作者以說書人的角度,講述讓人熱血澎湃的文創故事,有時候則是恢復到學者的專業身份,論證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文創產業的核心發展議題,例如人才培育、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合、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等,本書都提出令人深思的看法。
 
我個人非常喜歡本書將〈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作為最後一篇文章,因為它讓人體會到產業發展的長遠意涵。現今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確實還不夠成熟,仍有許多需要改善進步的空間。但我對此一產業的發展非常有信心,原因就是在於一直有一群充滿理想與熱情的人投入到文創產業。他們的堅持執著,是台灣文創產業最強大的原動力。
 
台灣的文創產業,值得也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支持!
 
【推薦序3】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文化是生活的累積,是創意的泉源,再透過藝術的淬煉,以不同的載體和表達方式,引發心靈的觸動。可以說,生活、文化、創意、藝術乃至美學,彼此環環相扣,關係密不可分,一如「創河」這個意念想傳達的內含──創意涓滴所匯聚的文化長河,源遠長流。深厚紮實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核心的「原創性」,是發展「文創」的基礎和養分,它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長久存續,也讓文化創意得以為其他產業帶來「加值」。
 
近年來,與「文創」相關的議題成為顯學,不但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重點產業之一,民間各界也紛紛意識到文創的龐大潛力,期待借由文創產業的發展,能夠創造新的願景與價值,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儘管在談論這個話題時,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三者的內涵,各有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但在我看來,作為文化源頭的核心藝術創作與展演,實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無論如何都是重要的「初衷」。
 
過去,大家對於有形的、直接的、現在的「顯性」價值較為重視,卻忽略了無形的、間接的、未來的「隱性」價值,然而,要提升台灣未來發展的總體價值,

試閱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在宮崎駿的《風起》中,對熱愛飛機設計的堀越二郎,每一階段的夢境都是戲中很重要的一個梗。從小時候大量閱讀喬瓦尼‧卡普羅尼(Giovanni Battista Caproni)的書籍,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就出現了卡普羅尼。長大之後在設計遇到瓶頸時,也都會在夢中得到大師的啟發,直到最後設計完成,卡普羅尼還是出現在他的夢境。

於是我在課堂中詢問同學,你有沒有喜歡一件事,喜歡到在你的夢中,那個領域的人物(somebody)曾進到你的夢裡。六十多人的EMBA班、四十多人的碩士班,大家想了很久都說不出來,一百人的大學部有位學生舉手說,他曾經夢到NBA球星奈許(Steve Nash),因他喜歡打籃球。大部分的同學回想夢中人物多半是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為什麼我們的夢境就是小衝突、小確幸這麼的侷限?

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2013年是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的50週年紀念。1963年那個重要的演說,揭起了美國民權運動的大旗,經過約五十年後的黑白平權奮鬥,美國才有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成果。夢想是很多事情的推動力,如果沒有夢想,我們哪裡都去不了。

就在我擔心台灣是否沒有人在作春秋大夢的時候,2013年TEDX Taipei「新世代啟程」的節目中,我看到一群有夢的年輕人,台灣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在17歲時就立定志向「想加入太陽馬戲團」的陳星合,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做白日夢。立定志向後,唸復興劇校的他,除了強化他自己的各種身體技巧,還自己上網找雜耍的名師,這些名師的表演都在他YouTube的最愛當中,反覆觀摩練習。終於在2006年23歲那年,太陽第一次來台演出時,他有機會去試鏡,在激烈的競爭中,終能脫穎而出,進入太陽的名冊,但還是沒有機會演出。他持續努力,鍛鍊各種新的能耐與技巧,每年寄錄影帶去報告他的成果,太陽都請他耐心等待,四年後他才得以正式參與演出。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從夢想、努力、堅持、到實現做到,是很有勵志作用。在現場表演時,水晶球在他身上滾動,搭配音樂優雅的節奏,雖是很內斂演出,但看得出世界級的火候。第二位是今年5月哈雷重機車「改裝」世界冠軍的葉韋廷,他的本業是設計。他問在場的觀眾,「你上次有挑戰世界的念頭是多久以前?」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覷。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下個挑戰是什麼?他說是重型機車「原裝設計」的冠軍。台灣還有多少這樣追夢的人?
第三位是發起25萬白衫軍「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台大柳醫師,原本只是在批踢踢發文希望召集50人進行一場10分鐘的快閃抗議,卻串連起39名原不相識的鄉民,共同策劃3萬名「白衣公民的教召」,結果透過網路的連結成了8月3日「一起為不認識的人走上街頭」,且能理性地散場。白衣公民自己照亮這個社會,是一股誰都不可忽視的力量。

鄉民幫助鄉民的例子還有「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Flying V的林弘全。不同於傳統創投,金額較大門檻較高,Flying V為早期創業者或微型創意概念的驗證,向一般贊同其創意理念的網民集資,成功為一百多個團隊募集到超過4,000萬,活化了台灣創意的推展。

宅男鄉民婉君不容忽視

另一個「零時政府」則是由軟體工程師吳泰輝推動「資訊透明化」的社群,致力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從「零」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代表數位原生世代,以0與1世界的視野,以開放原始碼的精神,關心言論自由、資訊開放、寫程式提供公民容易使用的資訊服務,進而有效監督政府,也是積極應用網路社群的例子。

開場表演的LuxyBoyz,也上台說明其創新歷程,原是三個街舞男孩,在夜店跳街舞。起初不是很受歡迎,經過一段時間研發,加上LED「光」的創意,跳出特色。當天在現場還加上機器人及高蹺等的元素表演,轟動全場。他們也希望有機會進軍到國際舞台去表演。

另外還有「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才23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在紐約工作一年後,決心回台灣,發展類似「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計畫。讓未來的領袖菁英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下鄉了解偏鄉的實況,除了服務學習與奉獻外,日後成為領導人,在各方面相關的決策時比較不會有盲點。和Jason搭檔的節目共同主持人林以涵本身是「社企流」的創辦人,社企流於2012年2月上線,透過華文分享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資訊,連結各地社會企業,也是年輕勇敢追夢的人。這個名為「新世代啟程」的單元,讓我們看到台灣還有這麼多有夢的年輕人(30歲上下)。他們都是數位原生代,擅用網路工具,能動員鄉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們勇敢追求夢想。雖夢的格局都不小,但也都能築夢踏實一步一腳印,「做到」目前的里程碑,並持續追逐下一個目標,台灣的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溫肇東,原載於《經理人月刊》,2013.1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7656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1/1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