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典博物學論壇(一)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華民族所創造、所關涉的的浩浩博物為研究主體。其內容始自天宇地輿、木果穀蔬、獸畜禽鳥、水族蟲豸,直至農耕漁獵、衣食住行、巧藝遊戲等等。所涉之博物,必展現其形貌、功用及古今異同,展現中華民族生存演進的直觀畫面,瞭解他們的愛憎與嚮往,從而形成中華獨有的始自遠古連續五千載的物態文化史。本文又甚重近世的發展研究。今日,各國執政者從一國、一族之私利出發,或結邦,或聯盟,爭強鬥勝,山林破壞、大地沙化、核污染、水污染、現代戰爭與屠殺,已成爲整個人類發展的噩夢。1988年1月,七十五位諾貝爾獲獎者齊聚巴黎,瑞典物理學家漢內斯·阿爾文發表了鄭重演説:「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謂「孔子的思想」,即孔子推行的敬天愛人、仁義之道。為著眼中華古今物態文化史研究探索,進而關注人類的命運,大江南北、海峽倆岸,三代相繼,三代聯手,全力以赴,編撰了《中華博物通考》。而《通考》的編撰又曾遭際筆墨文化向電腦文化的轉型期等一系列問題,一度步履維艱,此不贅述。                        
					
				目錄
						序
總說
第01章 「博物」正名
第02章 範式革命與學科重建—芻議《中華博物通考》對中華博物學的意義
第03章 中國古氣象博物詞語體系箋探
第04章 輿地圖博物名類箋探
第05章 《中華博物通考‧木果卷》概論
第06章 《中華博物通考‧花卉卷》概論
第07章 《中華博物通考‧水族卷》箋探
第08章 《中華博物通考‧香奩卷》概論
第09章 《中華博物通考‧飲食卷》箋探
第10章 《中華博物通考‧城關卷》箋探
第11章 《中華博物通考‧巧藝卷》箋探
第12章 《中華博物通考‧樂舞卷》概論
第13章 《中華博物通考‧文具卷》概論
第14章 《中華博物通考‧國法卷》箋探
第15章 《中華博物通考‧教育卷》概論
第16章 《中華博物通考‧禮俗卷》概論
				總說
第01章 「博物」正名
第02章 範式革命與學科重建—芻議《中華博物通考》對中華博物學的意義
第03章 中國古氣象博物詞語體系箋探
第04章 輿地圖博物名類箋探
第05章 《中華博物通考‧木果卷》概論
第06章 《中華博物通考‧花卉卷》概論
第07章 《中華博物通考‧水族卷》箋探
第08章 《中華博物通考‧香奩卷》概論
第09章 《中華博物通考‧飲食卷》箋探
第10章 《中華博物通考‧城關卷》箋探
第11章 《中華博物通考‧巧藝卷》箋探
第12章 《中華博物通考‧樂舞卷》概論
第13章 《中華博物通考‧文具卷》概論
第14章 《中華博物通考‧國法卷》箋探
第15章 《中華博物通考‧教育卷》概論
第16章 《中華博物通考‧禮俗卷》概論
序/導讀
						  序
《中華博物通考》(以下簡稱《通考》)格物致知,研究中華博物的源流演變。物物一太極,博物而通考之,《通考》通古今之變於物博之實學,是真實的事事無礙。究天人之際於博物生生之流,乃人文化成的博厚誠明,如此體現了中華傳統博物文化的內蘊與本質。因此《通考》是中華古典博物學重構的巨作,深入挖掘中華博物文化及其歷史遺產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體驗,是增强文化自信,在二十一世紀發揚創建中華文化的新里程碑。
作爲《通考》副總主編之一,賢宗因而贊曰:《通考》爲全球華人共有的文化資產,博者民胞物與、縱橫時空,物者廣積人類的美善與情感,通者博通天人之際,考者達古今之異。張述錚教授團隊之《通考》全書的出版,必能繼續加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學術合作,中華博物學之重振,實乃皇極大中,洋洋乎發育萬物之百代偉業。
海峽兩岸加强文化交流,博大其心,物物道化,通中含章,承天立命,《通考》實乃中華大道之大回歸。中華理念自古有之,伏羲之母爲「華」胥,爲上帝感孕而有聖子伏羲,創先天八卦爲中華文化之始,尚象制器,成象成形,變化見矣。斯乃名物之學之淵源。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始制有名,名實相符,遂有博物之學。多識於蟲魚鳥獸之名,此乃科學心態的博物。物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重重交涉,充量和諧,此爲精神的博物也。物物一太極爲中。物華光光相網爲華。故中華之得名乃博物而有之也,博大物華於天地之間而有中華也。西方的博物學傾向於自然博物,中國博物學則技藝道三者貫通爲一,整合了科學博物與精神博物。
唐代李淳風是中華博物學先驅之一,他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靈峰超詣,被尊爲中華仙人。圭峰宗密的《禪史》中也多次出現中華,《原人論》推究宇宙生成論以闡釋物之起源。什麼是物?西哲海德格也有什麼是物此一問,《楞嚴經》與禪宗祖師則提問妙明本心爲何出現山河大地?故博物者原爲一大公案,爲何有物?從中而來,向華而去,從物物太極本無極而來,向着二十一世紀中華大富貴、大解放的新世紀而去。「中」源於上古華胥伏羲時代「觀象授時」,甲骨文的「中」就有以幹(樹枝)建旗的意象,下有枝影,上有枝,天干地支,立竿見影,將地上時間與天文合一,如此尚象制器,聖俗不二。因以與《中華博物通考》諸君共勉:中爲本體,物物一太極。華乃妙用,博愛生生。通考日有其功,共振中華文脉。
《通考》的出版與中華博物學兩岸交流之回顧:《通考》凡三十六卷,三千多萬字,是中華古典博物學重構的奠基巨作。賢宗是《通考》的副總主編之一,推廣中華博物學。於2019年5月22—24日於台北大學辦理「中華古典博物學與文化資產論壇」,賢宗當時與山東師範大學等單位進行交流,隨後並於5月24日、25日、26日訪問政治大學與嘉義大學。該次論壇由山東師範大學楊存昌院長協同《通考》總主編張述錚教授,組成六人團訪問臺北大學,就《通考》之編輯與審定的方案,至此臺北大學中文系成爲合辦單位,進行文化資產之交流,故由賢宗發起舉辦該次論壇,並與政治大學中文系、嘉義大學中文系合辦。特別感謝政治大學中文系高莉芬教授與嘉義大學蘇子敬教授對於此次活動的協助。今已經全稿完成並且出版取得各方佳評,故2025年於臺北主辦「《通考》論壇」,推動中華博物學,推動物物一太極之學術研究,例如千載儒茶、道茶與禪茶的茶文化,落實經典詮釋於當代實踐平臺,全力傳習中華博物學。
2025年5月26日,賢宗於濟南訪問《通考》總主編張述錚老先生,老先生召集了《通考》副總主編韓品玉教授、《氣象》、《地輿》兩卷主编焦秋生教授,《通考》編務主任康戰燕、盛岱仁研究員與賢宗開會並且會餐,商談北京新書發表會與山東師範大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論壇舉行之事宜,此次會議同時也以手機視訊模式邀請台灣方面《教育卷》、《宗教卷》副主編孔令宜助理教授,以及天津副總主編陳益民參加。由於這三年來兩岸交流緊縮,故臺北大學《通考》論壇活動於今年十一月採取綫上舉行,打造兩岸中華古典博物學與《通考》交流之長久平臺,預計台灣方面有臺北大學、嘉義大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參與,今年由賢宗策畫與執行,三年之後由壯生代學者繼承大任。
賴賢宗寫於臺北松山機場赴滬旅次
2025年8月15日
				《中華博物通考》(以下簡稱《通考》)格物致知,研究中華博物的源流演變。物物一太極,博物而通考之,《通考》通古今之變於物博之實學,是真實的事事無礙。究天人之際於博物生生之流,乃人文化成的博厚誠明,如此體現了中華傳統博物文化的內蘊與本質。因此《通考》是中華古典博物學重構的巨作,深入挖掘中華博物文化及其歷史遺產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體驗,是增强文化自信,在二十一世紀發揚創建中華文化的新里程碑。
作爲《通考》副總主編之一,賢宗因而贊曰:《通考》爲全球華人共有的文化資產,博者民胞物與、縱橫時空,物者廣積人類的美善與情感,通者博通天人之際,考者達古今之異。張述錚教授團隊之《通考》全書的出版,必能繼續加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學術合作,中華博物學之重振,實乃皇極大中,洋洋乎發育萬物之百代偉業。
海峽兩岸加强文化交流,博大其心,物物道化,通中含章,承天立命,《通考》實乃中華大道之大回歸。中華理念自古有之,伏羲之母爲「華」胥,爲上帝感孕而有聖子伏羲,創先天八卦爲中華文化之始,尚象制器,成象成形,變化見矣。斯乃名物之學之淵源。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始制有名,名實相符,遂有博物之學。多識於蟲魚鳥獸之名,此乃科學心態的博物。物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重重交涉,充量和諧,此爲精神的博物也。物物一太極爲中。物華光光相網爲華。故中華之得名乃博物而有之也,博大物華於天地之間而有中華也。西方的博物學傾向於自然博物,中國博物學則技藝道三者貫通爲一,整合了科學博物與精神博物。
唐代李淳風是中華博物學先驅之一,他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靈峰超詣,被尊爲中華仙人。圭峰宗密的《禪史》中也多次出現中華,《原人論》推究宇宙生成論以闡釋物之起源。什麼是物?西哲海德格也有什麼是物此一問,《楞嚴經》與禪宗祖師則提問妙明本心爲何出現山河大地?故博物者原爲一大公案,爲何有物?從中而來,向華而去,從物物太極本無極而來,向着二十一世紀中華大富貴、大解放的新世紀而去。「中」源於上古華胥伏羲時代「觀象授時」,甲骨文的「中」就有以幹(樹枝)建旗的意象,下有枝影,上有枝,天干地支,立竿見影,將地上時間與天文合一,如此尚象制器,聖俗不二。因以與《中華博物通考》諸君共勉:中爲本體,物物一太極。華乃妙用,博愛生生。通考日有其功,共振中華文脉。
《通考》的出版與中華博物學兩岸交流之回顧:《通考》凡三十六卷,三千多萬字,是中華古典博物學重構的奠基巨作。賢宗是《通考》的副總主編之一,推廣中華博物學。於2019年5月22—24日於台北大學辦理「中華古典博物學與文化資產論壇」,賢宗當時與山東師範大學等單位進行交流,隨後並於5月24日、25日、26日訪問政治大學與嘉義大學。該次論壇由山東師範大學楊存昌院長協同《通考》總主編張述錚教授,組成六人團訪問臺北大學,就《通考》之編輯與審定的方案,至此臺北大學中文系成爲合辦單位,進行文化資產之交流,故由賢宗發起舉辦該次論壇,並與政治大學中文系、嘉義大學中文系合辦。特別感謝政治大學中文系高莉芬教授與嘉義大學蘇子敬教授對於此次活動的協助。今已經全稿完成並且出版取得各方佳評,故2025年於臺北主辦「《通考》論壇」,推動中華博物學,推動物物一太極之學術研究,例如千載儒茶、道茶與禪茶的茶文化,落實經典詮釋於當代實踐平臺,全力傳習中華博物學。
2025年5月26日,賢宗於濟南訪問《通考》總主編張述錚老先生,老先生召集了《通考》副總主編韓品玉教授、《氣象》、《地輿》兩卷主编焦秋生教授,《通考》編務主任康戰燕、盛岱仁研究員與賢宗開會並且會餐,商談北京新書發表會與山東師範大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論壇舉行之事宜,此次會議同時也以手機視訊模式邀請台灣方面《教育卷》、《宗教卷》副主編孔令宜助理教授,以及天津副總主編陳益民參加。由於這三年來兩岸交流緊縮,故臺北大學《通考》論壇活動於今年十一月採取綫上舉行,打造兩岸中華古典博物學與《通考》交流之長久平臺,預計台灣方面有臺北大學、嘉義大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參與,今年由賢宗策畫與執行,三年之後由壯生代學者繼承大任。
賴賢宗寫於臺北松山機場赴滬旅次
2025年8月15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