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男女真能平等?如何情感獨立去愛人?
人又為什麼要結婚?婚姻真是愛情的墳墓?
夫妻要是最好的知己?台灣的離婚率為何逐年升高?
如何控制自己的愛情之門?現今的兩性關係已擺脫舊式的傳統觀念了嗎?
曾昭旭教授對愛情、婚姻、兩性的關係研究、觀察已久,他從中國早期傳統兩性婚姻關係中娓娓述說,那是因經濟上的考量而結婚,但現今女性已有獨立的能力與社經地位,早已擺脫依靠男人而生存。
我們應該擺脫受古老傳統對兩性觀的束縛,思考獨立、感情獨立,才有能力去愛人,而得到真愛。
本書特點
★兩性專家曾昭旭,縱橫古今,提出最精闢入裡的愛情見解!
★擺脫包袱,勇敢去愛!寫給新時代的男女,最前進的愛情觀念。
人又為什麼要結婚?婚姻真是愛情的墳墓?
夫妻要是最好的知己?台灣的離婚率為何逐年升高?
如何控制自己的愛情之門?現今的兩性關係已擺脫舊式的傳統觀念了嗎?
曾昭旭教授對愛情、婚姻、兩性的關係研究、觀察已久,他從中國早期傳統兩性婚姻關係中娓娓述說,那是因經濟上的考量而結婚,但現今女性已有獨立的能力與社經地位,早已擺脫依靠男人而生存。
我們應該擺脫受古老傳統對兩性觀的束縛,思考獨立、感情獨立,才有能力去愛人,而得到真愛。
本書特點
★兩性專家曾昭旭,縱橫古今,提出最精闢入裡的愛情見解!
★擺脫包袱,勇敢去愛!寫給新時代的男女,最前進的愛情觀念。
序/導讀
戀愛不是不學而能(自序)
迄今為止,我出版過的著作已經有三十六種,而這卻是我第一本舊書新刊。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六年希代出版的《現代人的感情生活》,包涵本書的前三篇。至於本書的第四篇,則是摘自我更早的著作:一九八七年漢光出版的《不要相信愛情》。當然,這兩本書市面上早已絕跡多年了!
我為什麼毫不避諱地坦承本書並非新著?除了我一貫坦誠不願作假的為人態度之外,更重要的理由是我一、二十年前講的這些愛情道理,如今看來,可說是一點兒也沒有過時,毋寧說是正當令。為什麼呢?便因我數十年來一直在宣說的這些愛情道理,我老早便對聽眾說這些道理不是說給你去實踐的;而是希望你能懂這些新觀念之後去告訴你的兒女,好有效幫助他們去走通這條愛情之路。因此我講的其實是一種未來學。
所以會這樣定位,乃因感情創傷的確已成為現代人最大的苦惱來源;也就是說:現代人已普遍感受到這個問題了,但問題的解答卻似乎還不知道在哪裏。有問題而無解答,遂只好陷身於苦惱之中了!
這解答為什麼這麼難找?一在於這問題本來極難。二在於大家找解答的方向根本錯了,以致徒勞無功。
這問題為什麼難?我們光看西方人比我們早四百多年就已開始探索愛情這課題了(大約在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興起浪漫愛的熱潮,我們則遲至民初五四時期才啟蒙),然至今五百多年,也不過才走穩第一步(充分尊重對方在感情上的自由意願),就可知一斑。至於第二步(如何讓這真實的愛情有效持續)怎麼走?西方人還八字沒一撇呢!當然我們就差得更遠,五四至今也快一百年了,今天年輕的情人談到分手,依然不免怨苦糾纏、要死要活;戀愛竟多半只是沉重的負擔,哪有一點兒浪漫美麗、溫柔可感的風光可言?便知不問東西文化,數千年來所以不敢輕易打開愛情這扇門,也無非是懍於其中的凶險艱難罷了!
而如今這扇門畢竟是打開了,這問題遂也無法再壓抑、再逃避,而必須認真去求取正確的解答。那麼又請問如何才是求得正解之道呢?或反過來說,現代人所以在這課題上左衝右突,徒勞無功,又是錯在哪裏?
我想第一項錯,是以為談戀愛不學而能,因為千古以來從沒有什麼聖賢師長教過這門功課呀!卻不知那是因為千古以來,愛情的世界從未真正開放(這扇門是到近世才打開的),自然暫時無須教導與學習。於是當愛情進入現代人的生活經驗之中,人們當然極易混淆了愛情與生理需求、社會責任的分際,而誤從不相干的觀點去理解愛情。其實,光是過濾雜質,釐清分際,認識什麼才是愛情,便已是一門亟待學習的課程了!
其次,現代人處置愛情的錯,是錯從外頭去找解答,於是動輒怨天尤人,或者歸因於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欠缺青春、美貌、錢與權?)卻不知應當反求諸己。須知感情問題,本質上都是自我問題。是自我有習焉不察的陰暗、軟弱、自我防衛,才反映在感情生活上而有種種自私、疑懼、糾纏、掌控的表現。遂無可避免地傷了對方,也傷了自己。所以綜合上述兩點,人在感情上亟待學習的,原來是釐清自己的觀念、改善自我的品格、增益愛人的能力。
數十年來,我講的無非就是上述的這些道理。但基於人生命的歷史性與由此而來的沉重累積、牢固制約,光是聽懂與接納我說的這些新觀念,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真好比蚊子叮鐵牛),就更不必說去實踐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上了!
我當然明白這事實上的困難與歷史文化進步的緩慢,所以我只有鍥而不舍地繼續宣說,希望每一代的情人能改進一點,那麼也許不必再四百年,我們便能迎頭趕上西方人的進度,並且超越前進!
我為什麼相信我們能夠超越西方人而前進?乃因我們更有中國傳統生命哲學這一項資源。我們只是在第一步的自由平等落後西方人罷了!在第二步的和諧悠久上,我們其實是更有條件做好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以中文系教授的背景,會大談愛情的緣故所在。我談的其實是一種融會中西文化的愛情學。
依據上文所論,我迴看本書內容,是真覺得絲毫不曾過時,反倒正當時用。尤其本書四篇,原都是由演講轉寫為文字,所以明白曉暢,更適合初接觸感情難題的朋友,借此而有助於基本觀念的釐清。因此之故,我才不避舊書新刊之嫌,仍願真誠邀讀者來此一探感情世界的奧祕,試解戀愛生活的疑難。至於書名改訂為《曾昭旭的愛情教室》,本是為符出版機構的套書體例,若不免有自我標榜之嫌,則願在此謝過。實則區區的深心之願,也不過願略盡綿薄,以有助世間有情人都能走通這條愛情之路罷了!
最後,在本書的行文舉例上我其實是略有更動校訂的,以更符合今日的時空環境。當然這只是小節,根本的觀念義理與原來仍無二致。
迄今為止,我出版過的著作已經有三十六種,而這卻是我第一本舊書新刊。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六年希代出版的《現代人的感情生活》,包涵本書的前三篇。至於本書的第四篇,則是摘自我更早的著作:一九八七年漢光出版的《不要相信愛情》。當然,這兩本書市面上早已絕跡多年了!
我為什麼毫不避諱地坦承本書並非新著?除了我一貫坦誠不願作假的為人態度之外,更重要的理由是我一、二十年前講的這些愛情道理,如今看來,可說是一點兒也沒有過時,毋寧說是正當令。為什麼呢?便因我數十年來一直在宣說的這些愛情道理,我老早便對聽眾說這些道理不是說給你去實踐的;而是希望你能懂這些新觀念之後去告訴你的兒女,好有效幫助他們去走通這條愛情之路。因此我講的其實是一種未來學。
所以會這樣定位,乃因感情創傷的確已成為現代人最大的苦惱來源;也就是說:現代人已普遍感受到這個問題了,但問題的解答卻似乎還不知道在哪裏。有問題而無解答,遂只好陷身於苦惱之中了!
這解答為什麼這麼難找?一在於這問題本來極難。二在於大家找解答的方向根本錯了,以致徒勞無功。
這問題為什麼難?我們光看西方人比我們早四百多年就已開始探索愛情這課題了(大約在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興起浪漫愛的熱潮,我們則遲至民初五四時期才啟蒙),然至今五百多年,也不過才走穩第一步(充分尊重對方在感情上的自由意願),就可知一斑。至於第二步(如何讓這真實的愛情有效持續)怎麼走?西方人還八字沒一撇呢!當然我們就差得更遠,五四至今也快一百年了,今天年輕的情人談到分手,依然不免怨苦糾纏、要死要活;戀愛竟多半只是沉重的負擔,哪有一點兒浪漫美麗、溫柔可感的風光可言?便知不問東西文化,數千年來所以不敢輕易打開愛情這扇門,也無非是懍於其中的凶險艱難罷了!
而如今這扇門畢竟是打開了,這問題遂也無法再壓抑、再逃避,而必須認真去求取正確的解答。那麼又請問如何才是求得正解之道呢?或反過來說,現代人所以在這課題上左衝右突,徒勞無功,又是錯在哪裏?
我想第一項錯,是以為談戀愛不學而能,因為千古以來從沒有什麼聖賢師長教過這門功課呀!卻不知那是因為千古以來,愛情的世界從未真正開放(這扇門是到近世才打開的),自然暫時無須教導與學習。於是當愛情進入現代人的生活經驗之中,人們當然極易混淆了愛情與生理需求、社會責任的分際,而誤從不相干的觀點去理解愛情。其實,光是過濾雜質,釐清分際,認識什麼才是愛情,便已是一門亟待學習的課程了!
其次,現代人處置愛情的錯,是錯從外頭去找解答,於是動輒怨天尤人,或者歸因於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欠缺青春、美貌、錢與權?)卻不知應當反求諸己。須知感情問題,本質上都是自我問題。是自我有習焉不察的陰暗、軟弱、自我防衛,才反映在感情生活上而有種種自私、疑懼、糾纏、掌控的表現。遂無可避免地傷了對方,也傷了自己。所以綜合上述兩點,人在感情上亟待學習的,原來是釐清自己的觀念、改善自我的品格、增益愛人的能力。
數十年來,我講的無非就是上述的這些道理。但基於人生命的歷史性與由此而來的沉重累積、牢固制約,光是聽懂與接納我說的這些新觀念,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真好比蚊子叮鐵牛),就更不必說去實踐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上了!
我當然明白這事實上的困難與歷史文化進步的緩慢,所以我只有鍥而不舍地繼續宣說,希望每一代的情人能改進一點,那麼也許不必再四百年,我們便能迎頭趕上西方人的進度,並且超越前進!
我為什麼相信我們能夠超越西方人而前進?乃因我們更有中國傳統生命哲學這一項資源。我們只是在第一步的自由平等落後西方人罷了!在第二步的和諧悠久上,我們其實是更有條件做好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以中文系教授的背景,會大談愛情的緣故所在。我談的其實是一種融會中西文化的愛情學。
依據上文所論,我迴看本書內容,是真覺得絲毫不曾過時,反倒正當時用。尤其本書四篇,原都是由演講轉寫為文字,所以明白曉暢,更適合初接觸感情難題的朋友,借此而有助於基本觀念的釐清。因此之故,我才不避舊書新刊之嫌,仍願真誠邀讀者來此一探感情世界的奧祕,試解戀愛生活的疑難。至於書名改訂為《曾昭旭的愛情教室》,本是為符出版機構的套書體例,若不免有自我標榜之嫌,則願在此謝過。實則區區的深心之願,也不過願略盡綿薄,以有助世間有情人都能走通這條愛情之路罷了!
最後,在本書的行文舉例上我其實是略有更動校訂的,以更符合今日的時空環境。當然這只是小節,根本的觀念義理與原來仍無二致。
試閱
台灣的離婚率為什麼這麼高?
現代的中國人,一半是西方的思想,不願再「嫁雞隨雞」;但另一半又是傳統的,所以丟不掉心中的責任感。
我們可以這樣說,若僅就感情的領域來講,今天可說是很奇怪的一個時代。很像《雙城記》一開始所講:「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又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從壞的、黑暗的方面來講,我們今天可說是活在一個感情世界完全脫序,沒有任何管道可供遵循,沒有任何原則可供信仰的時代。但若從好的一面說,則可說是在「無政府」當中,我們有了最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在這裏付出努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所以,在這個時代之中,是最應該好好地談感情問題的,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只是順其自然。而「順其自然」的結果,就造成很多的不幸。
就一些最普遍的現象來說,譬如台灣的離婚率,其實已很驚人。特別是離婚率的增加率,近三十年來,高居世界第一位。以民國七十八年來說,每六對有一對離婚,這已經和美國差不多,而老早已領先歐洲了。更可驚異的是,離婚的並不都是年輕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是五十歲以上的。到民國九十五年,內政部的統計數據更表示:結婚二十五年以上的夫妻,離婚對數十年來成長了四點一倍,婚齡三十年的則成長了三點八倍。比平均數兩倍都高出甚多。顯示老人離婚確是個嚴重的問題。
年紀大的人,進入所謂的「空巢期」,兒女都長大了,兩人大眼瞪小眼,開始算總帳;這一算,就非離婚不可。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對八十歲的老夫婦要離婚,法官很好奇,問為什麼這麼老了還要離婚?這個太太說:「我自從和他結婚那天開始就看他不順眼。」那為什麼要等到八十歲才離婚?她說:「因為我們不願讓兒女煩惱傷心,所以有個默契,要等我們的兒女全部死光了,才可以離婚。」這當然只是個誇張的笑話,但它代表了一種新觀念和舊觀念的糾纏。
若純粹是新觀念,像美國人,哪管什麼兒女,是我們自己的事嘛;中國人才會管兒女。但若真是中國人,則管兒女就管到底,不必再要離婚。現代的中國人,一半是西方的思想,不願再「嫁雞隨雞」;但另一半又是傳統的,所以丟不掉心中的責任感。這使得造成中國人離婚率高的因素變得十分複雜。
並不是中國人很開放,動不動就離婚,而是剛好相反;不是因為中國人輕易離婚,而是因為中國人太輕易結婚。歐洲人的離婚率低,是因為他們不輕易結婚;一旦結了婚,總是有那麼一點可靠。那為什麼中國人會輕易結婚呢?原來是因為有兩種婚姻觀念,在我們現代中國人的生命中「打架」所造成的。
原來有兩種婚姻觀在糾纏
中國人多半是因為傳統婚姻觀的壓力而結婚,但結了婚之後,卻是採取現代的、西方的愛情觀來要求他的配偶,來期望他們的婚姻生活。
社會上有那麼多的怨偶,有那麼多的感情不幸、外遇、離婚事件,我們要分析它的原因,可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當然事實上沒那麼簡單,但這卻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中國人都是在傳統與西方兩種婚姻觀的糾纏中,才導致這個問題的。中國人多半是因為傳統婚姻觀的壓力而結婚,但結了婚之後,卻是採取現代的、西方的愛情觀來要求他的配偶,來期望他們的婚姻生活。
傳統的婚姻觀是什麼呢?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結婚之前,已承受到了傳統的壓力;特別是女生們,活到二十五歲時就感受到了。在台北市還好,越是鄉下,傳統的壓力就越明顯;三不五時就會有人問:「有沒有男朋友?」「什麼時候請喝喜酒?」……「嚇!還沒有?」這在鄰里之間就是大事,於是就有很多人瞎熱心,不斷有人介紹,拉你去相親……。就算你接受了他的介紹,事情也還沒完,他還要問進度怎麼樣?有沒有問題?有問題還會幫你出主意;反正就是要催催催……把你催進結婚禮堂,他的責任才能了結。
在這樣不斷的干擾之中,有時還真不勝其煩;為了要解除這個壓力,最後只好徇眾要求,結婚了事。不過你不要以為結婚後壓力就沒有了,它只是暫停一會兒,不久又要問你說:「生孩子了沒?」如果還沒,他又要催你生孩子。總算生了孩子了,還要看是男的是女的?女的還不算,還要再生一個。
這就是社會壓力。這個社會壓力從哪裏來?就從傳統的婚姻觀來。傳統的婚姻就是「傳宗接代」,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男人在婚姻觀念上比女人更傳統
既然這麼重視心靈的溝通、分享、彼此共處的親密,那為什麼不在結婚以前先弄清楚,找一個願意溝通的人再結婚?
在這種壓力下,屬於西方的、現代的有關愛情的觀念,還來不及抬頭。可是等到當事人為了息事寧人而糊裏糊塗地結婚了,傳統的壓力會暫停。傳統的壓力一取消,屬於現代的、西方的那種對愛情的嚮往就會抬頭。
「愛情」是什麼意思?就是夫妻之間不能那麼陌生、不聞不問;不能只是「男主外、女主內」,一個蘿蔔一個坑,彼此各司其職,……這是不行的。一定要彼此相悅,一定要有心靈的溝通,要有生命的感動……,彼此要談心,要時常花時間相處,最好還要氣氛浪漫。尤其是女性,更有這樣的要求。那是因為不論古今中外,女性總是重視感情更甚於事業。所以女性們尤其有這樣的要求,希望溝通,希望夫妻獨處。但是在婚後,她們才發現,那個做丈夫的根本沒有意願要和妳溝通。
在女性身上,傳統的與現代的婚姻觀衝突得比較嚴重。很多的男人,比起女性來,他們是更徹底的傳統婚姻觀的實踐者。特別是學理工的男孩子,在專業上很現代化,但在感情婚姻上卻非常保守、非常大男人;還是希望妳嫁給我就不用出去做事,在家做飯帶孩子,我會養妳。普遍的傾向於結了婚後就了事一樁,沒什麼要繼續做的。
我有一個學生問我:「曾老師,有沒有什麼辦法可讓戀愛的速度加快,早一點把這件事辦完,好讓我能早一點回到研究室;我為了談戀愛已花掉很多時間了。」他的意思不是要好好談一段戀愛,而是要趕快談完,然後就可以「男主外、女主內」,不用再多花時間。
因為男生抱持這樣的態度,所以做妻子的,在結婚前還能享有一些花前月下的浪漫,結婚後就沒了。她要求和丈夫溝通,要求夫妻獨處,那個做先生的根本就不耐煩,「沒什麼好溝通的」。
有一次我在台大參加一個座談會,與李本華教授(她是楊國樞教授的夫人)座談。她故意說反話,告訴在場的女孩子,「妳們最好不要期望與先生做什麼夫妻溝通,趁早死了這條心吧!妳不要求溝通,他還多愛妳一點;妳每要求一次,他就少愛妳一點。」很多的男人,他的主要心思是放在事業上,沒有那麼多時間跟妳兒女情長。(至於婚前,那是不得已啊!)這個時候做太太的就很失望,以至於要提出離婚。
台灣離婚率這麼高,提出離婚要求的,多半是女方。男方都覺得:我對妳很好呀!我賺的錢都給妳了,妳到底還要些什麼嘛?一點都不懂。而女方則似懂非懂,也說不清楚。
在這裏,我們要問的是:妳既然這麼重視心靈的溝通、分享、彼此共處的親密,那為什麼不在結婚以前先弄清楚,找一個願意溝通的人再結婚?那她也只好回答說:因為結婚以前來不及呀!結婚以前有壓力,總以為我們婚後再開始戀愛。我也問過他愛不愛我?他說愛呀!可是妳沒搞清楚,他說的愛和妳所謂的愛,意思不同。結婚以後才發現找錯人了,只好「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
歐洲人不輕易結婚,真有愛情才結婚,所以離婚率低。美國人雖然離婚率高,是因為美國社會很活潑,他們依然是只有一個「愛情」的標準:有愛情我們就結合;愛情沒了,我們就分手;也很簡單。就是中國人處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承受了這個糾纏。
傳統的婚姻和現代截然不同
中國的傳統婚姻,它根本不是為了成全夫婦的愛情而設計的,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而現代的婚姻,則是為了成全情人們的愛情而存在的。
可是很多人並不了解,總以為一男一女舉行結婚典禮,和古代的婚姻並沒有什麼不同;卻不曉得相同的只是形式,內容則是大異其趣。誇張點說,這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不同在哪裏?就在於現在和古時候的「婚姻觀」根本不同。
如果我們要避免前述的這種糾纏,就要搞清楚這兩種婚姻觀有什麼不同,然後問問自己,你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我們至少可在結婚前,和對方就「婚姻」這件事做個充分的溝通。你認為結婚是怎麼一回事?你的期望是什麼?讓彼此有一個正確的訊息交換。由此至少可以找到一個婚姻觀一致的人來結婚,路就會好走多了。
今天我們談婚姻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楚傳統與現代的這兩種婚姻觀,它們的本質如何?功能是什麼?主要內涵有哪些?我們將會發現,他們的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用幾句簡單的話概括一下:中國的傳統婚姻,它根本不是為了成全夫婦的愛情而設計的,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換句話說,婚姻只是個工具,它的目的是在婚姻以外的,是為社會服務的。
而現代的婚姻,則是為了成全情人們的愛情而存在的。因為愛情不能有始無終,為了要充分實現愛情,所以要求結婚。結婚是戀愛的自然結果。在中國過去則不是,結婚是既定的社會責任,與愛情無關。
中國過去的婚姻中,是根本沒有愛情的成分。不但是自然的沒有,而且根本是有意的排除;讓婚姻跟愛情徹底無關。當然這樣說好像有點誇張,但在理論上的確是這樣;在個別的事例中,當然有些夫妻是有愛情的。就普遍的常態、就制度的設計而言,的確是沒有將愛情放入其中。某些夫妻間有愛情,那反而是例外,是出軌。
現代的中國人,一半是西方的思想,不願再「嫁雞隨雞」;但另一半又是傳統的,所以丟不掉心中的責任感。
我們可以這樣說,若僅就感情的領域來講,今天可說是很奇怪的一個時代。很像《雙城記》一開始所講:「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又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從壞的、黑暗的方面來講,我們今天可說是活在一個感情世界完全脫序,沒有任何管道可供遵循,沒有任何原則可供信仰的時代。但若從好的一面說,則可說是在「無政府」當中,我們有了最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在這裏付出努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所以,在這個時代之中,是最應該好好地談感情問題的,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只是順其自然。而「順其自然」的結果,就造成很多的不幸。
就一些最普遍的現象來說,譬如台灣的離婚率,其實已很驚人。特別是離婚率的增加率,近三十年來,高居世界第一位。以民國七十八年來說,每六對有一對離婚,這已經和美國差不多,而老早已領先歐洲了。更可驚異的是,離婚的並不都是年輕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是五十歲以上的。到民國九十五年,內政部的統計數據更表示:結婚二十五年以上的夫妻,離婚對數十年來成長了四點一倍,婚齡三十年的則成長了三點八倍。比平均數兩倍都高出甚多。顯示老人離婚確是個嚴重的問題。
年紀大的人,進入所謂的「空巢期」,兒女都長大了,兩人大眼瞪小眼,開始算總帳;這一算,就非離婚不可。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對八十歲的老夫婦要離婚,法官很好奇,問為什麼這麼老了還要離婚?這個太太說:「我自從和他結婚那天開始就看他不順眼。」那為什麼要等到八十歲才離婚?她說:「因為我們不願讓兒女煩惱傷心,所以有個默契,要等我們的兒女全部死光了,才可以離婚。」這當然只是個誇張的笑話,但它代表了一種新觀念和舊觀念的糾纏。
若純粹是新觀念,像美國人,哪管什麼兒女,是我們自己的事嘛;中國人才會管兒女。但若真是中國人,則管兒女就管到底,不必再要離婚。現代的中國人,一半是西方的思想,不願再「嫁雞隨雞」;但另一半又是傳統的,所以丟不掉心中的責任感。這使得造成中國人離婚率高的因素變得十分複雜。
並不是中國人很開放,動不動就離婚,而是剛好相反;不是因為中國人輕易離婚,而是因為中國人太輕易結婚。歐洲人的離婚率低,是因為他們不輕易結婚;一旦結了婚,總是有那麼一點可靠。那為什麼中國人會輕易結婚呢?原來是因為有兩種婚姻觀念,在我們現代中國人的生命中「打架」所造成的。
原來有兩種婚姻觀在糾纏
中國人多半是因為傳統婚姻觀的壓力而結婚,但結了婚之後,卻是採取現代的、西方的愛情觀來要求他的配偶,來期望他們的婚姻生活。
社會上有那麼多的怨偶,有那麼多的感情不幸、外遇、離婚事件,我們要分析它的原因,可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當然事實上沒那麼簡單,但這卻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中國人都是在傳統與西方兩種婚姻觀的糾纏中,才導致這個問題的。中國人多半是因為傳統婚姻觀的壓力而結婚,但結了婚之後,卻是採取現代的、西方的愛情觀來要求他的配偶,來期望他們的婚姻生活。
傳統的婚姻觀是什麼呢?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結婚之前,已承受到了傳統的壓力;特別是女生們,活到二十五歲時就感受到了。在台北市還好,越是鄉下,傳統的壓力就越明顯;三不五時就會有人問:「有沒有男朋友?」「什麼時候請喝喜酒?」……「嚇!還沒有?」這在鄰里之間就是大事,於是就有很多人瞎熱心,不斷有人介紹,拉你去相親……。就算你接受了他的介紹,事情也還沒完,他還要問進度怎麼樣?有沒有問題?有問題還會幫你出主意;反正就是要催催催……把你催進結婚禮堂,他的責任才能了結。
在這樣不斷的干擾之中,有時還真不勝其煩;為了要解除這個壓力,最後只好徇眾要求,結婚了事。不過你不要以為結婚後壓力就沒有了,它只是暫停一會兒,不久又要問你說:「生孩子了沒?」如果還沒,他又要催你生孩子。總算生了孩子了,還要看是男的是女的?女的還不算,還要再生一個。
這就是社會壓力。這個社會壓力從哪裏來?就從傳統的婚姻觀來。傳統的婚姻就是「傳宗接代」,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男人在婚姻觀念上比女人更傳統
既然這麼重視心靈的溝通、分享、彼此共處的親密,那為什麼不在結婚以前先弄清楚,找一個願意溝通的人再結婚?
在這種壓力下,屬於西方的、現代的有關愛情的觀念,還來不及抬頭。可是等到當事人為了息事寧人而糊裏糊塗地結婚了,傳統的壓力會暫停。傳統的壓力一取消,屬於現代的、西方的那種對愛情的嚮往就會抬頭。
「愛情」是什麼意思?就是夫妻之間不能那麼陌生、不聞不問;不能只是「男主外、女主內」,一個蘿蔔一個坑,彼此各司其職,……這是不行的。一定要彼此相悅,一定要有心靈的溝通,要有生命的感動……,彼此要談心,要時常花時間相處,最好還要氣氛浪漫。尤其是女性,更有這樣的要求。那是因為不論古今中外,女性總是重視感情更甚於事業。所以女性們尤其有這樣的要求,希望溝通,希望夫妻獨處。但是在婚後,她們才發現,那個做丈夫的根本沒有意願要和妳溝通。
在女性身上,傳統的與現代的婚姻觀衝突得比較嚴重。很多的男人,比起女性來,他們是更徹底的傳統婚姻觀的實踐者。特別是學理工的男孩子,在專業上很現代化,但在感情婚姻上卻非常保守、非常大男人;還是希望妳嫁給我就不用出去做事,在家做飯帶孩子,我會養妳。普遍的傾向於結了婚後就了事一樁,沒什麼要繼續做的。
我有一個學生問我:「曾老師,有沒有什麼辦法可讓戀愛的速度加快,早一點把這件事辦完,好讓我能早一點回到研究室;我為了談戀愛已花掉很多時間了。」他的意思不是要好好談一段戀愛,而是要趕快談完,然後就可以「男主外、女主內」,不用再多花時間。
因為男生抱持這樣的態度,所以做妻子的,在結婚前還能享有一些花前月下的浪漫,結婚後就沒了。她要求和丈夫溝通,要求夫妻獨處,那個做先生的根本就不耐煩,「沒什麼好溝通的」。
有一次我在台大參加一個座談會,與李本華教授(她是楊國樞教授的夫人)座談。她故意說反話,告訴在場的女孩子,「妳們最好不要期望與先生做什麼夫妻溝通,趁早死了這條心吧!妳不要求溝通,他還多愛妳一點;妳每要求一次,他就少愛妳一點。」很多的男人,他的主要心思是放在事業上,沒有那麼多時間跟妳兒女情長。(至於婚前,那是不得已啊!)這個時候做太太的就很失望,以至於要提出離婚。
台灣離婚率這麼高,提出離婚要求的,多半是女方。男方都覺得:我對妳很好呀!我賺的錢都給妳了,妳到底還要些什麼嘛?一點都不懂。而女方則似懂非懂,也說不清楚。
在這裏,我們要問的是:妳既然這麼重視心靈的溝通、分享、彼此共處的親密,那為什麼不在結婚以前先弄清楚,找一個願意溝通的人再結婚?那她也只好回答說:因為結婚以前來不及呀!結婚以前有壓力,總以為我們婚後再開始戀愛。我也問過他愛不愛我?他說愛呀!可是妳沒搞清楚,他說的愛和妳所謂的愛,意思不同。結婚以後才發現找錯人了,只好「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
歐洲人不輕易結婚,真有愛情才結婚,所以離婚率低。美國人雖然離婚率高,是因為美國社會很活潑,他們依然是只有一個「愛情」的標準:有愛情我們就結合;愛情沒了,我們就分手;也很簡單。就是中國人處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承受了這個糾纏。
傳統的婚姻和現代截然不同
中國的傳統婚姻,它根本不是為了成全夫婦的愛情而設計的,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而現代的婚姻,則是為了成全情人們的愛情而存在的。
可是很多人並不了解,總以為一男一女舉行結婚典禮,和古代的婚姻並沒有什麼不同;卻不曉得相同的只是形式,內容則是大異其趣。誇張點說,這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不同在哪裏?就在於現在和古時候的「婚姻觀」根本不同。
如果我們要避免前述的這種糾纏,就要搞清楚這兩種婚姻觀有什麼不同,然後問問自己,你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我們至少可在結婚前,和對方就「婚姻」這件事做個充分的溝通。你認為結婚是怎麼一回事?你的期望是什麼?讓彼此有一個正確的訊息交換。由此至少可以找到一個婚姻觀一致的人來結婚,路就會好走多了。
今天我們談婚姻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楚傳統與現代的這兩種婚姻觀,它們的本質如何?功能是什麼?主要內涵有哪些?我們將會發現,他們的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世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用幾句簡單的話概括一下:中國的傳統婚姻,它根本不是為了成全夫婦的愛情而設計的,而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存在的。換句話說,婚姻只是個工具,它的目的是在婚姻以外的,是為社會服務的。
而現代的婚姻,則是為了成全情人們的愛情而存在的。因為愛情不能有始無終,為了要充分實現愛情,所以要求結婚。結婚是戀愛的自然結果。在中國過去則不是,結婚是既定的社會責任,與愛情無關。
中國過去的婚姻中,是根本沒有愛情的成分。不但是自然的沒有,而且根本是有意的排除;讓婚姻跟愛情徹底無關。當然這樣說好像有點誇張,但在理論上的確是這樣;在個別的事例中,當然有些夫妻是有愛情的。就普遍的常態、就制度的設計而言,的確是沒有將愛情放入其中。某些夫妻間有愛情,那反而是例外,是出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