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破解APP世代: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

最具前瞻性的青少年數位行為關鍵報告!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253
    3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APP是一條通往奴隸的道路,還是青少年迎向新世界的利器?


多元智能之父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 ╳ 哈佛創新教育團隊
————最具前瞻性的青少年數位行為關鍵報告!————

————什麼是「APP世代」? ————

▌數位媒體迄今帶來的變化中,哈佛創新教育團隊觀察到一個特徵最能捕捉當代青少年的神髓,名之為「APP世代」——他們傳文字訊息,用臉書交友,在Instagram上分享照片,用YouTube上傳影片,也利用各種APP聽音樂、玩線上遊戲⋯⋯APP已串連起青少年每一天的社交、學習與創作。 ▌

沒有人能否認,現今年輕一代的「數位原住民」與數位媒體之間,已形成如膠似漆,甚至牢不可破的關係。但是,APP不僅是高科技玩具,更是數位革命的產物,改變了新一代體驗世界的方式,形成令父母、師長經常憂慮不已的世代鴻溝。

本書作者之一為「多元智能之父」霍華・嘉納,他曾於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理論與實務發展影響甚鉅。進入21世紀,嘉納則察覺,當代青少年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已與過去有極大差異。

嘉納與數位媒體專家凱蒂・戴維合作,並率領哈佛創新教育研究團隊「零點計畫」,透過與2,000名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訪談,檢視新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三個重要面向——自我認同(Identity)、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與想像力(Imaginative power),揭開數位時代前後、新舊世代生活的變貌與數位科技的利弊得失,更提出極具前瞻性的建言:

讓APP幫助我們開拓新的可能性(此為APP賦能),而非讓APP限制或決定我們的優先順序、選擇和目標(成了APP依賴)。

年輕世代的生活已與APP密不可分,禁止或限制使用數位裝置,只會造成彼此的爭吵與隔閡,更無助於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會。唯有理解,才能給予真正的協助。《破解APP世代》兩位作者結合認知心理學、教育與數位媒體之專長,聯手提出建議,讓APP真正成為激發青少年創造力與無限潛能的跳板!

名人推薦

陶韻智LINE台灣總經理
王天才永春高中校長
吳麗卿中山女中校長
陳偉泓建國中學校長
陳智源和平高中校長
黃贇瑾景美女中校長
趙雅鈴成淵高中校長

數位不焦慮・一致推薦

推薦本書給對於App 影響力有興趣,但還沒能完全搞懂的各位,一起為擁抱這個新世代做足準備吧!——LINE台灣總經理陶韻智

《破解APP世代》是多元智能理論大師嘉納博士和戴維教授研究歸納出的新現象,閱讀本書,等於正在閱讀未來世界。——永春高中校長王天才

父母、師長,以及政策制定者必讀的一本書。
以引人入勝、強而有力的手法,檢視數位科技帶給今日年輕一代與社會未來的衝擊、後果,以及代表的意義。——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亞瑟・列文Arthur Levine

霍華德・嘉納是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與公共知識份子,他的新作不容錯過!——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教授羅伯・普特南Robert Putnam

本書由一個傑出的跨世代研究團隊,向年輕人拋出當代最重大的社會挑戰議題。
時而發人深省,時而令人振奮,正是為人父母與師長熱切期盼的一本書。——史丹佛大學人類學教授魯爾曼T. M. Luhrmann

嘉納與戴維在本書中結合學術研究與個人經驗,針對年輕人穿越現今社會數位洪流時面臨的挑戰與機會,提出精細而微妙的觀察。——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密契・雷斯尼克Mitchel Resnick

本書貫穿四個數位世代。以豐富生動的討論和範例,呈現了數位科技在自我認同、親密關係與想像力三個層面的實際影響,以及「數位原住民」的真實面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派翠西亞・格林菲爾Patricia M. Greenfield

《破解APP世代》探討關於我們未來的重大議題,一本深具前瞻性與預言性的作品。——《快樂,從心開始》作者  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一個新世代已然成形,他們成長於APP環繞的時代,透過APP棱鏡反射出他們對親密關係、自我認同與想像力的視角。
嘉納與戴維以深具建設性的態度探究這個現象,提供分析工具,分辨哪些APP有害、哪些使人受益。
最後,他們提出建言:利用科技迎向世界,而不背向世界。《破解APP世代》並非反科技,而是還原科技應有的角色。——《一起孤獨》作者雪莉・特蔻Sherry Turkle

與其反射性地抱怨「這些屁孩整天只會滑手機」,不如好好讀這本書。——《正念雜誌》

論點大膽而刺激⋯⋯為後續研究提出有用的參考架構。——《出版社週報》

本書針對數位媒介和相關應用如何形塑青少年的APP心智,提出發人深省的論點。

將聊天對話與學術註解融為一爐的寫作風格,是一般大眾,包括家長和教育工作人員都適合閱讀的好書,極力推薦給所有讀者。——《選擇》雜誌

《破解APP世代》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這個時代成長的年輕人不僅沉迷於各式各樣的APP,甚至已經將世界視為APP的集合體,而他們的生活就是一連串APP的排列組合。或許很多人還認為,人生就是單一的、長時間的,從搖籃延伸到墳墓的APP。——《紐約時報》,懷特・嘉納Dwight Garner

這本書促使我們問自己:我們所使用的科技,以及因之而來的思考方式,何時讓我們更有能力?何時又讓我們變得依賴無能?是我們擁有APP,還是APP支配了我們?——《富比士雜誌》,喬登・沙皮洛Jordan Shapiro

APP已經無所不在,作者說得很清楚,現在問題在於:如何運用APP發揮效益和創意。——《哈佛雜誌》,凱瑟琳・薛Katherine Xue

對今日現況提出一針見血且輕鬆易讀的觀察報告。——《週日時報》,賈許・葛蘭西Josh Glancey

嘉納與戴維的新書具有挑戰性,也發人深省。凡是關切青少年如何改變,以及想了解最佳教育典範和新世代科技之間如何兼容並蓄的教育工作者,都適合一讀。——《教育週刊》,賈斯丁・瑞奇Justin Reich

《破解APP世代》指出,數位科技對年輕人自我認同、親密關係的建立,以及想像力,已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愛爾蘭觀察報》,艾默・塞克頓Emer Sexton

戴維和霍華德在《破解APP世代》中,挑戰了「科技不過是工具或資訊」的觀念,從而了解到,科技與我們的關係,才是它最重要的功能。——《西雅圖時報》莫妮卡・葛茲曼Monica Guzman

一流的研究!嘉納與戴維在《破解APP世代》中明白指出,科技與社會變遷的速度實在太快,過去以二十年為一個世代,現在可能縮短成五年。——《安提阿評論》,羅伯特・佛卡提Robert S. Fogarty

嘉納與戴維對於習慣為孩子下指導棋的父母,隱約表達了關切,這值得我們多想一想。現今許多現象的產生,不僅源自於對科技的依賴,也是父母害怕孩子走錯路的焦慮感作祟下的副產品。——Slate新聞網,艾蜜莉・巴澤隆Emily Bazelon

如同所有人類的發明,從廚房刀具到汽車,工具和科技總是有利有弊,端視我們如何運用……教育學家嘉納與他的博士研究生戴維提出「APP賦能」與「APP依賴」的概念,為數位工具的利與弊做出明確的區隔。——Live Mint新聞網,亞如納・桑卡拉納亞南Aruna Sankaranarayanan

作者

陳郁文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紐約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職報社與電視新聞記者、節目製作人、企業公關,偶爾跨足編劇與翻譯。目前嘗試全職為家人與自己工作。

目錄

序我們的年輕世代為什麼特別?

1章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展開對話/三個世代,三個主題/我們名之為——「APP世代」/我們的研究方法/本書的探討脈絡

2章科技如何改變人性?
記住四個領域/科技改變了人類心理/媒介的變革/APP與習慣/兩種心理對照/你如何使用APP?/可能性與或然性

3章由科技定義的世代
定義世代/世代的孤獨感與認同感:二十世紀中葉的文獻導讀/霍華德的世界:二十世紀中葉的媒體/科技與世代/凱蒂與莫莉的世界: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

4APP世代的自我認同
虛擬世界的我,真實的我/青少年自我認同的轉變/什麼使他們變成「無所謂世代」?/網路讓一切變可能/暴露於數位環境的後遺症/總結

5APP世代的親密關係
與科技對話/不一樣?是的;更好?不見得/日益升高的孤獨感/常接觸,但少溝通/從孤獨到親密/要建立深層關係,就不能害怕受傷/從孤獨到親密/日漸式微的同理心/總結

6APP如何影響年輕世代的創作?
從錄影帶到自製短片/想像力的今與昔/從我們的研究看創造力的改變/老師怎麼說?/數位時代的想像力混搭/APP之外的環境影響/當APP發揮強化作用/總結

7章超越APP世代
科技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超越科技決定論/三I之外:宗教與倫理範疇/APP時代的教育/朝向更美好世界的APP/前瞻

附錄1研究方法
附錄2參考資料

序/導讀

智慧型手機發明到今天不到十年,各式各樣的APP 應用也進入到無論老幼的生活中,我們忙著用手機照相、修圖,發LINE 訊息跟朋友溝通,玩遊戲,購物,室內定位,或是拿手機來付錢……族繁不及備載的應用,低頭族與手滑族都是這個世代才有的新名詞。

我們盛逢其世,有幸見證、參與,一同移民到這個數位新世代。同時,這個時代也孕育出許多原生App 族人,好比我兩歲的女兒敏敏。她看到電視上播出不想看的內容時,會跑到螢幕前揮手,並期待畫面會切換,微笑之餘,也看到了世代巨大的變化,正影響著人類的歷史走向。

本書針對這個世代進行剖析,分析年輕世代在自我認同、親密關係,甚或創作與創意上可能的變化。其中,有我們也都感受到的現象,更多的是沒預料到、但影響深遠的觀察。

推薦本書給對於App 影響力有興趣,但還沒能完全搞懂的各位,一起為擁抱這個新世代做足準備吧!
 

——LINE台灣總經理陶韻智


《破解APP世代》是多元智能理論大師嘉納博士和戴維教授研究歸納出的新現象,閱讀本書,等於正在閱讀未來世界。

App世代,是繼Z世代、C世代、M世代、N世代之後,已經成形的另一種族群。各種意想不到的應用程式出現的主因,不外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本書讓我們了解青少年到底用平板或手機在做些什麼;也點出青少年迷戀使用各種App,忽略現實的人際溝通,將是X世代和Y世代亟需解決的困境。
 

——永春高中校長王天才

試閱

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二○一二年三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晴天,本書的兩位作者──霍華德.嘉納、凱蒂.戴維,以及凱蒂的妹妹莫莉,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對談。十年前,二十出頭的凱蒂開始跟著五十多歲的霍華德做研究。從那時開始,他們合作了許多研究與寫作計畫,本書是其中之一。這段對話在霍華德位於哈佛大學的辦公室進行,當時莫莉十六歲,正在新英格蘭一所私立高中讀十一年級。

霍華德與凱蒂為何展開並記錄下這場對談?緣由是,自二○○六年起,兩位作者與研究夥伴開始檢視科技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這一代年輕人可以說是在各式資訊科技軟硬體包圍的環繞中成長,因此被稱為「數位原住民」。身為研究人員,我們使用各種實證方法,探索現今年輕一代有別於過去世代的特質。但我們意識到,如果要對當今數位化世代提出任何陳述或結論,必須建立幾項重要的比對基準。

後來我們發現自己的家人便可提供方便可得、又具實證經驗的參照指標──透過家中不同年齡的成員,來觀察與記錄跨世代的改變。

霍華德成長於一九五○年代的美國賓州東北部,勉強可定義為「數位移民」,當時全世界的電腦數量屈指可數。而凱蒂出生於一九八○年代的加拿大,在百慕達成長。當她還是幼兒時,她在百慕達的家中只有一家電視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來擴展成三家電視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國家廣播公司),到了一九九○年代中期,她的父母終於在家中安裝了有線電視;凱蒂使用電腦的機會,僅限於學校每週一次的電腦課。

然而,先後居住在百慕達與美國的莫莉,已經記不起沒有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的日子。成天用智慧型手機上網,這名典型的數位原住民,將她的青春時光盡情揮灑於臉書、推特及其他各種社群網路。於是我們的跨世代對話,以及之後三人間的溝通連絡,恰好反映出三個世代在科技運用上的強烈對照。

三個世代,三個主題

雖然我們的對話範圍相當廣泛,但有三大主題逐漸浮現,同時成為貫穿本書的主題:我們的自我認同(identity)、我們與他人的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我們如何運用創造力與想像力(imaginative power),以下稱為「三I」。當然,人性基本上未有多少改變,但我們認為,近幾十年來,數位科技已經重新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認同、親密關係與想像力。在我們的對話中,你將可以辨識這些變化的跡象。

在莫莉與凱蒂的同儕中,聲勢最強(雖然已略為滑落)的社群網站,非臉書莫屬,這也是我們討論中反覆出現的主題。雖然她們是彼此的臉友,但倆姊妹使用這個社交網站的方式相當不同。凱蒂在二十幾歲成人後加入臉書,她斷斷續續用臉書與加拿大、美國、百慕達的家人朋友保持連繫;然而,對莫莉來說,臉書代表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自從她十二歲加入以後,臉書意味著青春成長歲月中重要的社交場所。
在描述使用臉書的經驗中,莫莉提到同學間流行的一種做法,立即引起霍華德與凱蒂的高度興趣。莫莉的學校和所有中學沒什麼兩樣,總有一群公認最受歡迎的風雲人物,女生一定是正妹,男生多是體育選手,如曲棍球或足球隊員,大多數出風頭的球員都是高三生,只有少數是高一生。莫莉注意到,有些正與同齡男生約會的高年級女生在臉書動態上顯示她們已婚,不過結婚對象不是真正的男友,而是同球隊的高一小男生。

「那些受歡迎的高三女生流行找可愛、有魅力、再過幾年可能大受歡迎的高一男生,與他們一起合照,在他的臉書牆上留言,打情罵俏,有點像是認養寵物一樣。」

霍華德對這種做法大感意外,他說我們通常認為,高中和大學女生會喜歡年紀比她們大的男生,「我高中的時候,高二與高三的女生都設法與大學男生約會。」

莫莉耐心地解釋,這些女孩並不是真的想跟高一男生交往,畢竟她們已經有同齡的男友,這種做法比較像是社交關係的開展與強化。透過女孩的這種做法,高一男生得以融入球隊的社交圈,而女生本身運用「臉書婚姻」,等同進一步對外宣告與高年級男生的關係。

我們以這個小故事作為開場,因為這是數位時代青少年文化的一個有趣的範例,此外,它也觸及這本書的三個主題。

關於自我認同,高一男生與高三女生的臉書婚姻是一種公開表演,是十幾歲青少年營造的線上虛擬形象。由於觀看的是線上群眾,虛擬的外在形象可能與青少年真實的內在自我,包含連帶的價值觀、信念、感受和願望等沒有什麼相關。然而弔詭的是,即使非刻意營造,電子婚約仍可能強化某種身分認同。

當我們開始思考電子媒體崛起後的社交和互動新模式,親密關係的議題便隨之浮現。(我們很難在類比時代找到與臉書婚姻相同的故事。) 雖然我們研究時認為,這類線上虛擬關係有其正面價值,但關係的深度與真實性是令人質疑的。莫莉觀察後的看法是:「雖然他們(高年級女生和低年級男生)在臉書上表現親暱,實際生活中卻沒看過他們走在一起或討論功課。他們真的很擅於在臉書上營造『所有事都很棒!我們是好麻吉!一切都很完美!』的印象。」試想,莫莉實際上很少與這些青少年接觸,不過經由臉書,她仍與他們產生連結。

我們的最後一個主題是想像力,如果不算太過跳躍的話,毫無疑問的,臉書婚姻是一種想像力的表現。霍華德認為,「這有點像西方神話中,年紀較長的女王挑選一位年輕的情人來侍奉她。」特別一提的是,這種角色扮演或許是受臉書的男女關係選項 (已婚、單身、交往中、情況複雜)所引導或啟發。臉書婚姻展現了數位媒體如何促成新的想像和表達;同時,數位應用也以其獨特而鮮明的方式,塑造和限制了想像力的表達。
我們名之為──「APP世代」

我們談論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各個相關的主題和看法。在我們探究過的領域,包括教育和育兒、宗教和政治、工作和娛樂、個人道德和職場倫理等等(本書末尾將探其中部分主題),都可以發現相似的趨勢與現象。數位媒體的觸角幾乎已經伸入各個領域,而日後將帶來的影響勢必也是同樣戲劇化,並且難以預測。

數位媒體迄今所帶來的變化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特徵最能捕捉其神髓,我們命名為「App 世代」。「App」是應用程式(application)的簡稱,是一種軟體程式,一般設計在行動裝置上使用,讓使用者從事一項或多項的操作。App 的應用範圍或大或小,功能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一般都由設計的個人或公司嚴密控制。安裝App 可以聽音樂或看《紐約時報》、玩線上遊戲或聽祈禱文、回答疑問或提出問題。最重要的是,它們快速,而且隨時隨地唾手可得。App 如同捷徑,直接給你想要找的答案,不再需要上網搜尋,或像死硬的傳統派──透過自己的記憶尋找。

我們的看法是,這個時代成長的年輕人不僅沉迷於各式各樣的App,甚至已經將世界視為App 的集合體,而他們的生活就是一連串App 的排列組合。或許很多人還認為,人生就是單一的、長時間的,從搖籃延伸到墳墓的App。(我們姑且稱這個功能齊全的App 為「超級App」。) 不論人們需要什麼,App都可以提供。如果想要某個App 卻找不到,就應該有人立即設計出來(或許就是搜尋的那個人);如果沒有人想到或設計出App,那肯定沒這個需要(或恐懼、難題),根本不重要或不應該重要。

我們來看個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任務──找出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線,再來看App 如何逐漸取代我們過去執行的方式。一個世紀以前,如果你要從麻省劍橋的哈佛廣場找出一條路線到波士頓的北端,你大概有幾個選項。你可以問朋友或路人,得到手寫或口述的指引,或仰賴過去旅程的記憶,還有就是拿出波士頓地區的地圖,再決定用步行或其他交通工具來規畫路線。

有些讀者會懷念這些年代,就現代意識而言,這些人似乎是無可藥救的傳統懷舊派。近年來,許多人手上或車裡都多了一種裝置,告訴我們目前準確的空間位置,指引我們如何前進到目的地,萬一我們因為某種緣故走錯了路,還會重新定位調整,就實際作用而言,這種全球定位系統消除了旅途中的不確定性。的確,只要叫出Google 地圖,你就可以將智慧型手機當成導航系統。這類App 不但提供我們異常詳盡的位置和路線圖,運用我們已知與預測的偏好,以及其他使用者的評論,還能主動告知旅途上的各種選項,例如附近的餐廳、咖啡館或其他景點。可以說,這些App 提供零誤差的旅程導航之外,還試圖滿足我們一路上所有的需求與欲望。

談到這些生活中可靠且零誤差的導航工具,霍華德有次在對大學生發表教育相關的演講後,一位聰明而有些激進的學生向霍華德炫耀性地舉起智慧型手機,笑著問道:「未來我們還需要學校嗎?畢竟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已經或即將包含在這支智慧型手機裡。」霍華德仔細想了一會兒,然後回答:「是的,所有問題的答案……除了重要的以外。」一個充滿各式App 的世界在許多方面可能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必須要問:人生是否只是一堆App 的組合,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App ?

App 很棒,如果我們用來解決日常瑣事,讓我們有時間開拓新事物、發展更深入的人際關係、思索人生最重大的奧秘、建立獨特且有意義的自我認同。然而,如果App 只是將我們變成擁有較高技能的懶人,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探索新問題的能力、不會開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不懂得與時俱進持續提升自我意識,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App 只是一條通往奴隸的道路。從哈佛廣場到波士頓北端,你可以張開雙眼,也可以一路都閉著眼睛。

接下來,我們試圖以兩個新的詞彙來做對比:讓App 幫助我們開拓新的可能性,稱為App 賦能(App-enabling);相反的,如果讓App 限制或決定我們的優先順序、選擇和目標,就成了App 依賴(App- dependent)。
APP時代的教育

我們來思考一個可能最重要的問題:數位媒體正如何影響,而未來又將如何影響教育?

數位裝置帶來個人化和多元化的程度,是以前完全無法想像的。一個人要研讀或獲取一項技能,可以在他想要的時間,以他的步調,單獨或結伴,也許有獎章證書、也許沒有;不再是單一強制的方式,規定每個人該怎麼受教育或自我教育。一體適用的課程和教學,就算無法提起公訴,也已經不合時宜。數位媒體讓我們能夠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入並掌握重要的主題和技能。現在有很多方式──牽涉到許多媒體和不同程度的自發性──可以學下棋、彈鋼琴、講法語、認中文字,以及獲得經濟、統計、歷史、哲學知識。還有,在我們的時代,數位裝置也讓我們除了跟身邊的人合作,還可以跟遠方的人協同作業,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這些都是好的發展!

數位時代的學習也有較不好的面向。一是對大學在校學習造成威脅。沒錯,在校學習很昂貴,效益也不見得馬上看得出來。如果坐在家裡就能學好一套設計優良的線上公開課程,又何必花好幾千美金,搬到另一個城市?但是跟一群人一起學習,由學有專攻的老師或導師陪伴,是有它的理由的,無論你是在文學院或法律、醫學、護理、工程等專業學校。很多重要的事情很難、也很少能用講的。每天跟著實際在做,而且做得很好的人身邊學習,學得最好。六十年前,哲學家博藍尼(Michael Polanyi)就指出,我們可以終其一生在世界的偏遠角落閱讀科學,但是浸淫在文字中,永遠比不上在已開發國家好的實驗室待上幾個禮拜。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會想給一個認證考試得高分,但是從來沒有跟同儕和導師,肩並肩一起實際工作的人開刀、造橋,讓他幫我們在陪審團前說話嗎?

我們現在直接談教育APP 的世界。我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教育APP 都鼓勵用數位方式來追求傳統教育的目標和方法。這些APP 使用便利、設計俐落,有時甚至會讓人上癮,可以達到過去時代所設定的目標──掌握觀念、學會運算、認得地理位置或歷史人物,或者重要的生物、化學或物理過程,我們可稱之為「數位教科書」、「講課」或「預先安排好的教育對話」。數十年前,行為學家史金納曾呼籲發展讓傳統教室自動化的教學機器,好讓學生用自己的步調學習,答對了就提供正面的回饋,漏掉的就重複再問,或以另一種方式提問。贊成史金納心理學派及其衍生的教育方法的人,很容易認同現在的APP,對其順暢迷人的介面也可能會點頭讚許。

就如同將軍打的往往是最後一場戰爭,第一代的教育APP 很像前APP 時代的教育,也就不令人驚訝了。(事實上,權威如麥克魯漢也說過,新媒體的內容開始總是新瓶裝舊酒。)但就我們看來,經過驗證為真的道路,代表的是錯失的機會。(更何況我們公立教育系統改變的步調遲緩,正規課程被一旦採用,便會持續好幾年。)

讓我們把這項教育的挑戰倒過來。新媒體新近促成了那些特點?我們要如何創造與運用這些APP,才能將這些特點利用到極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6226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時報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