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帶來幸福的種子句[貼紙版]

從破碎中改寫偉大人生:秦始皇到賈伯斯,探索世界名人的原生家庭系統動力

  • 79 332
    420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家庭/兩性愛/親情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沈家宏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好優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2/10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2025聖誕禮物展—為朋友家人準備暖心驚喜!點我逛逛選禮物↓↓↓↓↓↓

內容簡介

父母不完美,造就他們成為世界名人!?本書揭開「成功與創傷」背後的祕密劇本!
一個人的性格、發展、成就,跟家庭息息相關,但也不見得都是完美的。事實上,每一位改變世界的巨人,都是從一段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中誕生。

🔎 他們的成就,藏著家庭的影子

賈伯斯 科技教父的完美主義,為何也讓他錯過了一生的機會?
比爾・蓋茲 全球首富,卻也無法避免家庭破裂?
麥可・傑克森 流行天王,舞台上是神,私底下卻永遠在尋找童年?
佛洛伊德 解剖人性的心理學巨人,卻逃不過口腔癌的自我懲罰?
盧梭 教育革命的先驅,卻把自己的孩子都送進孤兒院?
梵谷 孤獨一生,只賣出一幅畫,卻成為永恆藝術之光?
達文西 全能天才的一生,為何如此孤寂?
德蕾莎修女 以愛拯救世界,她的慈悲,是對失落家庭的回應?
秦始皇 統一天下的雄心,來自孤兒的恐懼與執念?
孔子 教化萬世的聖人,為何死時卻無血親送終?

在這本書裡,身兼心理學者的作者沈家宏深入解析這十位世界偉人的生命故事,揭開他們成功與痛苦的共同根源「原生家庭的系統動力」。你會看到:他們如何被家庭傷痛推向極端;又如何在創傷中提煉出力量,成為改變時代的人。

🔎 讀這本書,就像照見自己的生命底稿

這不只是名人的人生故事,更是一面照見你自己的心理鏡子。你會發現:
那些讓你受傷、焦慮、糾結的家庭關係,原來連世界名人都一樣經歷過。
他們的痛,或許就是你的痛;他們的和解,也可能是你的出路。

🔎 如果你曾被家庭困住,這本書會讓你鬆綁

從理解、覺察、到轉化,你將學會如何從家庭的枷鎖中取回自己的力量,
讓「原生家庭」不再是傷口,而是養分。

本書解答十位巨人背後的家庭祕密,也讓你看見,每一段傷,都能成為成長的起點。

🔎 全新編排,讓你更輕鬆地閱讀這本書,get到它的重點

另外,本書也將各章節的次序重新編排,以更符合現代讀者的角度介紹世界名人及其家庭:從當代家喻戶曉的美國大企業家、搖滾巨星開始,依序再介紹歐洲中古與近現代的著名學者、藝術家與宗教人物,最後回到上古時期的亞洲,聚焦於中國帝王、哲人。

由此,本書期望能透過主題式地認識時代、國籍各異的世界名人,幫助讀者更有系統地進入此等名人的家庭世界。

作者

沈家宏 廣州「沈家宏心理」創始人/心理治療師
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督導師(註冊號:D- 19-04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督導師(註冊號:XXD-2020-097)
 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
從事精神科臨床、科研與教學35年;從事心理治療與諮詢臨床和培訓,則有20年的經歷。其研究領域包含家庭治療、成癮行為干預、危機心理疏導等。主要著作則有《根本停不下來:用心理學戒癮,做一個自律的人》、《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等書。

目錄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什麼是家庭系統動力?

第二章 【檔案一】賈伯斯

第三章 【檔案二】比爾・蓋茲

第四章 【檔案三】麥可・傑克森

第五章 【檔案四】佛洛伊德

第六章 【檔案五】盧梭

第七章 【檔案六】梵谷

第八章 【檔案七】達文西

第九章 【檔案八】德蕾莎修女

第十章 【檔案九】秦始皇

第十一章 【檔案十】孔子

第十二章 與原生家庭和解:一生成長的必修課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宇宙裡的萬事萬物都來自哪裡?又最終歸於方?宇宙有沒有開始?有沒有結束?如果有開始,那麼開始之前是什麼?如果有結束,那麼結束之後又是什麼?直到接觸了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才知道這是「二律背反」,沒有辦法解決。
我深知人類的認知有限,不可能洞悉宇宙裡的萬事萬物,也不可能徹悟所有的奧秘。但我不甘心這些限制,仍然希望在自己困惑的領域裡能夠找到符合人類理性的答案。
除此之外,我也被地球上的生命所困惑。我一直深信,地球上的水是彗星帶來的。彗星在帶來水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命的種子。至於彗星究竟來自何方?宇宙學家到現在也沒有徹底弄清楚。
說到生命,我又被一個現象困住,那就是生與死。人不想死,害怕死,想長生不老,但死亡是所有生命必有的結果,沒法避免或逃避,不論你想或不想、願不願意,死亡都會來臨。既然死不可避免,那麼「死是什麼?」就變得特別重要。
人沒有辦法體驗死。當你能夠體驗的時候,說明你還活著,你所體驗的就不是死。死的不可逆性,決定了人不能體驗死。既然死不可體驗,我們就沒法感知它的真相,也就沒法知道死後的世界。
有神論認為,人有前生、今世和來生,生命可以轉世或輪迴。如果是這樣,人就可以實現永生,避免死亡之後進入萬劫不復的絕境;死亡就可以變得容易接受,不再那麼可怕,或許這是一種解脫或慰藉。
而無神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萬事休,死亡意味著一個特定生命的永久性終結,而且萬劫不復,永不可以再來。既然生命是有限性的,一次性的,那麼不同的活法又有什麼區別呢?
人是尋求意義和價值的動物,無論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都想追求幸福和快樂、健康和成功,所以人不能允許自己恣意地活著。人生就是一個出生入死的過程,而人也是一個向死而生的存在。對於個人而言,在他僅有的一生的生命裡,或即使有前生來世,如何活好自己所擁有的生命,如何活好今生今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趨樂避苦是眾生的本性。我們都想遠離痛苦,抓住幸福,過平安喜樂的生活,擁有一個平安順利的人生。可是人的一生,不是你想要什麼,就可以擁有什麼;不是你想遠離什麼,就可以躲避什麼。有時正好相反:你越想要什麼,它就越會遠離你;你越想逃離什麼,它就會越緊緊抓住你。
是什麼力量決定或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狀態或命運走向呢?
出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接觸到了家庭動力(也稱為「家庭系統動力」)。
對家庭動力的關注源於我的精神科職業生涯。我的大學本科專業是臨床醫學,醫學研究使我產生了對人的生命的探索與對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探求的興趣。我克制不住對人的心靈世界探究的衝動,在大學畢業時選擇了精神臨床醫學,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工作,因為在當時的醫學職業選擇中,精神科和人的心靈離得最近。
此後,我便沉浸到對精神疾病或障礙的研究之中。透過對大量不同精神障礙的臨床觀察,我發現相當一部分病人的精神障礙與他們的家庭有關,尤其是與他們的早年經歷有關。而他們早年的成長場所,就是原生家庭。
後來我參加了中德家庭治療連續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了系統式家庭治療。家庭治療班的經歷,讓我接觸到了系統學,也接觸到了系統中的動力。在家庭治療的諸多流派中,有結構式、策略式、系統式、體驗式、代際式、精神分析式等,唯獨沒有系統動力式。於是我決定從系統動力入手來研究家庭,研究家庭系統,研究一個人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對其一生的影響。
二○一八年,我出版了《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這本書就是對這個領域思考的結果。此後我便把對家庭動力的研究運用在家庭、婚姻和個體諮詢中,用在我的案例督導和家庭治療的培訓上,都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這個時候,我萌生了寫名人原生家庭動力的念頭。其動力很簡單,就是想透過大家對名人家庭動力的瞭解,來認識家庭動力,思考家庭動力,重視家庭動力。大家對家庭動力發生興趣,便能夠對此開展研究,讓家庭動力促進我們的人生成長,而不是帶來消耗或傷害,從而幫助大家過上想要的美好人生。
我原本打算寫三十位世界名人,每位名人寫一萬字,整本書三十萬字。可是當我著手準備尋找資料或文獻時,卻發現有非常大的困難。因為寫名人的原生家庭,就需要去找與他們的原生家庭相關的傳記書籍或學術論文。然而我發現,不論是書籍還是論文,皆很少有提及他們的原生家庭。即便有提及也是非常簡略,沒有與家庭動力有關的內容。這樣一來,有些名人即使影響力很大,我也沒有辦法研究他們。所以我只能研究那些原生家庭資料相對比較全面的世界名人,便在最後選擇了十位名人。
儘管如此,我觀察上述入選名人的一些家庭動力相關事件,卻仍然沒有辦法獲得充分瞭解。也就是說,我們永遠也無法瞭解他人全部的人生經歷,我們只能瞭解到他們的一部分,並透過這些有限的部分來建構我們的理解。
當然,本書中對入選名人的家庭動力的見解,都是基於作者獲得的有限的資料,以及作者自己對家庭系統動力的理解而建構的。這些建構僅是作者的見解,所以讀者對這些名人的家庭動力也會有自己的理論建構、看法與理解,有些甚至可能會和我的完全相反,這都是正常的。
對名人原生家庭資料瞭解得越多,我們對他們的家庭動力的掌握,就會越全面。歡迎大家和我交流你們對家庭動力的真知灼見,也歡迎你們來補充或完善本書中所提及的十位名人的家庭動力資料,更期待你們能夠對家庭動力感興趣,投身到對原生家庭動力的研究中來,讓家庭動力成為每個人的助力和滋養,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美滿幸福的人生,過上快樂富足的生活。
本書在編輯和出版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波折和磨難,編輯王彥傑老師帶領她的團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付出了非常大的艱辛和心血,最終才使本書得以出版。她的執著、認真、用心和努力,無不使我感動。其中,可能也隱含著系統動力吧。

試閱

說到動力,大家可能不陌生。汽車能夠行駛,火箭能夠上天,地球能夠自轉和公轉,都是動力帶來的結果。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直接看到動力,卻可以看到動力帶來的結果,這個結果通常是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
要想弄清動力,首先要弄清什麼是力。根據物理學的定義,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作用會有結果: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之後,它的運動狀態會發生變化,可能它的形狀也會發生變化。如打撞球時,球杆撞擊撞球後,撞球就會朝向球杆用力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狀態的變化;如一個茶杯掉在地上,撞擊地面之後會破碎,就是形狀的變化。
那麼動力是什麼呢?動力就是導致物體運動狀態或形狀改變的那些作用力,也就是引起一個物體運動狀態或形狀改變的那些原因。我們把探索作用於物體的力與物體運動的關係的學科叫作動力學。
家庭動力又是什麼呢?家庭動力就是在家庭中影響家庭成員成長因素的總稱。這些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稱為家庭成員之間的作用力。我們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成員的人生狀態對彼此造成的影響,叫作這個成員的家庭動力。
一個人一生通常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從出生到成年所處的「原生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我們被父母養育;另一個是我們成年之後組織的「再生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我們生兒育女。
我們這裡所說的家庭動力既包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動力,也包含再生家庭所帶來的動力。也就是說,在我們的一生中,家庭裡所發生的事件或家庭成員的人生狀態都會給我們帶來家庭系統動力學的影響。只不過十八歲之前的原生家庭動力,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會更大。
家庭動力對我們影響的大小,與我們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所受的家庭動力的影響就越大,年齡越大所受的家庭動力的影響就越小,因為我們的心智應對世界的能力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
那麼我們的原生家庭中的成員都包含哪些呢?原生家庭成員包含三代:第一代是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第二代是父母和他們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兄弟姐妹的配偶與孩子;第三代則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兄弟姐妹。而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動力,就是指他與三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他的人生狀態為他的成長和人生帶來的影響。
如一個人與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和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成長,而這些成員的人生狀態,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和人生,如一個人的父母的婚姻狀態、職業狀態、身體和心理狀態、價值觀、信仰等也會給一個人帶來影響。
為幫助大家對家庭動力的理解與運用,我把家庭動力的種類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基因和受精卵的動力
一個人最早的家庭動力來源於父母的基因動力。從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角度看,我們是父親精子和母親卵子的結合,我們的身體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既來自父親,也來自母親。
因為我們的生命有父親的部分,也有母親的部分。當我們對父親產生不滿或拒絕時,可能就會拒絕生命裡含有父親的那部分;同理,如果我們對母親產生不滿或拒絕,也會拒絕母親的那部分;如果我們既拒絕父親又拒絕母親,就會徹底拒絕他們帶給我們生命裡的屬於他們的部分。
來自基因的動力讓我們看到,當我們拒絕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會拒絕自己。而根據家庭動力學原理,有拒絕的地方就會有傷害。因此,當我們拒絕自己時,就會傷害自己。自我傷害是我們的人生遭遇難題或陷入困境和麻煩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在本書的名人故事裡,我們也會看到拒絕父母而帶來自我傷害,甚至過早結束自己生命的例子。
基因的動力也為我們走出因家庭動力所帶來的人生或成長困境指明了方向。
從基因的動力看,要解決人生的困境與自我傷害,就要解決自我拒絕;要解決自我拒絕,就要解決對父母的拒絕;要解決對父母的拒絕,就要與父母和解。因此,與父母和解,是解決我們人生困境和問題的重點。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成長好,想順利、成功和幸福,與父母和解是必須完成的功課。這門功課完成得越好,人生就會越幸福。

出生動力
一個人的出生會面臨很多家庭動力,如:母親是不是意外懷孕?是不是婚前懷孕?父母期待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如果這個孩子是母親婚內懷孕所生,而且是計畫內的,他/她的性別又是父母所期待的,那麼他/她的出生動力就會帶來存在感和價值感。反之,就會帶來價值感低落,甚至沒有存在感的結果。
梵谷就是如此: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希望他像夭折的哥哥一樣漂亮。不幸的是,梵谷與哥哥的外貌差距太大,紅頭髮,滿臉皺紋,棕色皮膚,像個老人。終其一生,母親對梵谷的厭惡都沒有消除,這無疑給梵谷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帶來了挑戰。雖然梵谷一生嘗試用各種方式來討父母的歡心,但都沒有成功。

性別動力
個體是以性別的方式存在的,即我們每個人是以男人或女人的性別存在的。如果我們的性別被我們的父母所期待、喜歡或接受,性別對我們就不是問題。如果我們的性別不被父母所期待、喜歡或接受,性別對我們就是一個問題。如父母本來想要一個男孩卻生了一個女孩,想要一個女孩卻生了一個男孩,就會導致性別歧視的發生。一旦發生了性別歧視,就可能會使一個人產生性別認同困難。他/她可能會把自己的外貌朝向異性的方向發展,自己的個性、能力和價值觀也會朝向異性的方向發展,同時,他/她和異性的關係還會變成一種競爭關係,會把征服異性、超越異性變成他/她有價值感的證據。
如果一個人拒絕他/她的同性父母,也會影響他/她的性別認同,這會影響他/她身上是否具有「男人味」或「女人味」。
如果一個人拒絕他/她的異性父母,不僅會影響到他/她與異性的關係,還會影響到他/她的戀愛和婚姻。

排行動力
有關排行的動力已經有了一些研究。排行老大、老么以及中間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特點通常不是遺傳決定的,而是他們的排行決定的。如老大具有責任心強、墨守成規、有控制欲、有領導能力、好為人師的特點;老么則具有活潑、任性、愛自由、有創造力、怕承擔責任等特點;排行中間的則具有獨立、協調能力強、中立、隨性等特點。

標籤動力
我們一生中會有許多與自己相關的大大小小的標籤。比較重要的標籤有性別、生肖、乳名、本名、綽號等,另外還有父母和他人給我們的與性格、能力和人格特點相關的標籤,如認為我們聰明、勤奮、自私、粗心、膽小等。
例如:生肖是華人文化的一個特色。我們一生下來就被安排了一個生肖,不論我們同意還是不同意,喜歡還是不喜歡,今生今世就得和這個生肖綁在一起,不可以更改。這個生肖,也會給我們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影響。
我們的本名或乳名,則承載著父母或家族的期待或願望。這些期待或願望會透過本名或乳名深植於內心,使我們會在後面的人生裡,去完成名字所賦予的意義與任務。
我們的文化也會對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有理想化的要求。因此我們的內心都會讓自己朝向那個理想化的方向努力,如男人要勇敢、有擔當、堅定、有毅力、果斷、威猛,女人要細膩、聰慧、勤勞、有愛心、體貼等。
而自我概念是我們給自己的標籤。如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能幹的人、樂觀的人、不服輸的人,或者是個膽小怕事的人、馬虎的人、沒有價值的人等。這些自我概念的標籤通常是父母在小時候給我們的。那個時候,父母可能會說我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淘氣的孩子、好動的孩子。多次重複之後,我們就會把這些標籤轉換成自己的認知標籤,從而變成自我概念。這些概念,也將在後來的人生裡影響、約束著我們。

非正常死亡動力
在家庭系統動力學中,非正常死亡是指沒有活到那個時代的平均壽命。在所有的家庭動力中,非正常死亡的動力帶給家庭成員的影響最大。此外,一個人的死亡年齡越早,他所帶來的家庭動力就會越大。其中,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是早年撫養人(通常是父母)的死亡;其次就則是兄弟姐妹的死亡。

疾病動力
疾病本身含有傷害與死亡的意味,尤其是早年出現嚴重疾病,可能會使這個人終生擔憂或害怕外在世界的危險。同時,因為自己的疾病,他也可能會承受來自同伴或社會的輕視或拋棄,從而產生自卑感,價值感也會低落。他可能會終其一生來補償因為疾病所帶來的限制和不足,以增強他人對自己的接受和認可。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有重要的親人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嚴重疾病,也會給一個人帶來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會用行為去證明他並沒有受到這些能量不足的家庭成員的影響,他也像健康家庭的成員一樣,是一個能量滿滿的人。同時,當一個人的重要親人有嚴重的疾病時,他可能會對自己的生命充滿焦慮,擔心自己會像他的親人一樣受到疾病的折磨,命運也像他們一樣不幸。

父母婚姻動力
父母的婚姻狀態,也會作為家庭動力,影響一個人的婚姻狀態。這些婚姻狀態包括伴侶的選擇、與伴侶的關係、所生子女的人數及性別,以及外遇、離婚和再婚等因素。
父母是一種夥伴關係或伴侶關係。對於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來說,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他在建立朋輩關係時的一種榜樣。因此,父母的婚姻關係會影響一個人在學校、職場和社會上與他人建立聯結的能力。
當一個人沒有與家庭動力和解,尤其是帶著對父母的拒絕的時候,他可能會在潛意識裡去重複父母的婚姻樣式。反之,與家庭動力和解後,他就會允許自己與父母的婚姻樣式不同,按照自我實現的方式去選擇。

親子關係動力
親子關係動力是指在原生家庭裡,「父母如何對待孩子」這一因素對於孩子人生狀態造成的影響。許多心理學證據表明,早年的親子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對一個人成長非常重要。同時,一個人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模式也會影響到未來他和自己孩子的親子關係。
心理學上所謂親子關係,通常是指一個人在成年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在社會學意義上,當一個人成年之後,他和父母的關係就不再是父母與未成年孩子的關係,而是成年人與成年人的關係。通常在一個人未成年之前,父母和他的關係會影響甚至決定他的成長。而在一個人成年之後,他如何經營和父母的關係,也同樣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因此,我們看到,影響一個人成長的最重要的是親子關係。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成長的話,就要認真研究他在原生家庭裡的親子關係,覺察他在成年之後與父母親的關係。本書也會著重探索每位名人早年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家庭暴力與虐待動力
家庭暴力與虐待是教育學和社會學中非常受關注的課題,心理學則會關注其成因,及其對心理成長與健康的影響。從家庭動力學角度看,如果一個人早年在家庭裡遭受過親人尤其是撫養人的暴力或虐待,他們也會用同樣或不同的方式暴力對待或虐待自己,繼而暴力對待或虐待他人。意即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裡獲得的暴力與虐待方式,無論是出於忠誠還是對抗,都會變成自己與外界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
暴力和虐待會對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造成雙重傷害,特別是造成對存在感、價值感的傷害。對被施暴者和被虐待者來說,這種傷害意味著會被否定、被拋棄、被蔑視、被拒絕。一個人對自己施暴或虐待可能會發展為自殘或自殺,對他人施暴可能會發展成為犯罪。
暴力和虐待最容易導致怨恨、反抗與拒絕。根據系統動力學的原理,一個人拒絕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暴力和虐待在家庭系統動力學體系裡是最容易被傳承的一種動力。如果你忠誠於父母,你就會傳承他們的暴力與虐待;如果你拒絕、反抗他們的暴力與虐待,你也會傳承他們的暴力與虐待。這種暴力與虐待,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形,有時往往不會訴諸他人,而是轉向自己。

家庭文化動力
我們每個人通常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既會受到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的影響,又會受到來自世界的其他文化的影響。
社會文化帶給每個家庭不同的亞文化,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如餐桌文化、作息規則文化、職業價值文化、婚姻價值文化、金錢態度文化、生死文化、學業價值文化、男性與女性的角色要求文化等,這都會影響在這個家庭裡生活成長的家庭成員。

社會事件動力
社會的戰爭、革命、經濟恐慌等重大事件,會透過影響家庭,成為影響家庭成員的動力。而家庭動力又會跨代傳遞,故這些動力也會影響這些家庭成員的後代。

上述動力因素都在原生家庭裡對十八歲以下的家庭成員起作用,並且影響了他們的未來人生。本書裡所討論的十位名人的家庭動力,就是按照這些線索來探尋家庭動力對他們人生的影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53673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