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研究團隊訪問一〇七位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呈現一九五〇年代至今,美國富裕家庭與貧窮家庭的生命故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2)
  • 1個人喜歡
  • 79 379
    480

出版情報

我想證明,台灣能出現真正的大出版社

2016/12/23 金石堂2016年度風雲出版人物-郭重興 得獎理由: 郭社長以非常領導創非常風格,帶領旗下36個品牌日益茁壯;選書獨到,出版歷史、東方哲思題材創亮眼佳績。今年也佈署未來讀書共和願景,重新整併組織,建立一個更有效率服務讀者的理想閱讀國度。 「2004那一年要是知道往後12年會過得這麼辛苦,或許我那時候就不敢做出版了。」話裡帶著滄桑,說出口時卻開懷地笑了,飽歷世事似乎造就郭重興某種處變不驚的心志,無論身處順境或者變局,他經營出版事業的核心理念與願景,從未改變。 逆勢中持續創新 再領風騷令人敬佩 今年並非郭重興初次得到金石堂年度風雲出版人物的肯定,早在2004年,當他離開城邦集團,另行創辦讀書共和國不久後,旋即獲得此項榮譽。回到當時的脈絡,郭重興的勇於離開大集團;屆齡50歲之際仍帶著衝勁,以獨特的思維開創出版事業,這是令業界耳目一新的創舉和膽識。如今12年過去,在歷經金融海嘯、數位與行動閱讀崛起等連番衝擊後,台灣出版業進入了寒冬,他領軍的讀書共和國屹立不搖之餘,還能持續成立新出版社,做出有新意的出版品,這無疑更令人敬佩。 「我的想法就是,一個編輯就是一間出版社,沒有編輯就沒有出版社,其他像是業務、財務等位置,都是為了編輯而存在。」以編輯為本的說法,常見於許多出版人訴諸於外的理念,不過,理念如何被實踐到經營原則?遇到變局時要妥協幾分?每個人的取捨都不同。 郭重興的抉擇大概是最令業界匪夷所思的那一種。無所謂取捨,編輯始終被他放在營運架構中最重要的位置,他據此來決定分潤方式、業務規劃,而不是如同所有萎縮中的產業一樣,基於利潤和業務考量,要負責研發的編輯部配合。2016年年底讀書共和國剛完成業務部門的重新規劃,這個由郭重興親自主導的變革,正足以說明他對於核心理念的信仰之深。 「業務部,是讓出版社敢把命交付給他的部門,不能讓出版社找不到可以託付的業務。」郭重興說,原本一個業務負責一個通路,例如金石堂,所有出版社要商量金石堂這個通路的行銷策略,都找同一位業務。當出版集團規模尚小時,這樣的劃分很合理,但是如今讀書共和國旗下有近40家出版社,有些出版社一年出版上百本書;有些新出版社一年只出版三至四本,「出書少的出版社,得到的照顧勢必不周到。」 約莫一年前查覺到此現象後,幾經思索,郭重興重新調整業務部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調整的重點之一,就是將業務分為若干組別,每組都對數個出版社負責,成為這些出版社的專責業務單位。「調整期幾乎花了一年,到了八月,新的方式才開始正式運作,但我認為這個改變是必要的。」業務規劃是如此,分潤方式也是如此。 出版,是與編輯合夥的事業 「分享,就是我對總編的態度。」郭重興表示,在讀書共和國裡,出版社所賺得的淨利,出版社可以拿到30%至40%,「總編來當我的合夥人,但不用帶著錢來,我拿錢讓總編當老闆,如果有賺到錢,總編分ㄧ些給我,我拿來投資新的出版社。」郭重興從不吝於投資新人與新的出版社,每年總有人帶著出版計畫登門拜訪,如果他被對方的想法打動了,就會全額出資,讓對方成立出版社。他說,新出版社在成立的前兩至三年必然是在燒錢階段。如果熬過了,營運開始上了軌道,還能和集團旗下其他公司一樣申請「新鮮人計畫」,聘用毫無經驗的社會新鮮人,薪資由整個集團撥經費來支付。 如果熬不過呢?「有相當的比例是,兩三年內,我花了三五百萬,他們把資金用完了,黯然離場,我的虧損就是這三五百萬;可是也有不少人撐過了這個階段,後來茁壯了,做出很多好書,對我們集團,乃至於對讀者帶來的價值,遠遠超過三五百萬。」總有出版社在燒錢,再加上繼續成立出版社,郭重興透露說集團每年都得花上千萬以上的預算在「繳學費」,但這個貌似不划算的賭注,他卻認為非常值得。 曾有同業質疑,編輯栽培起來,以後很可能跳槽,那不就白忙一場?可是郭重興說,不栽培編輯,出版社更沒有未來。1992年就創業成立出版社的他當然明白資金的重要性,只是他看得更遠。 投資人才,是創造未來的唯一辦法 當市場萎縮,同業紛紛卻步,他認為這是自己更該加碼投資,乘機擴張影響力的時候;別的出版集團固守既定路線多年,不再投資新人、新出版社,認為這樣是「安全」,他卻認為這是危機,因為下個世代到來,新的讀者已經產生,然而「編輯已經老了」。 「一個文明國家的出版業,出版集團應該像一艘航空母艦,比如英國、日本就有這樣的大出版集團,他們路線很多,也一直有新路線,不用擔心跟不上流行,他們自己就在領導流行。」郭重興說,台灣也許錯過很多能創造出版榮景的機遇,但想要追求成長,也並非絕無可能。 「我想要證明,台灣能出現真正的大出版社,做法就是不斷投資人才和出版社。」對郭重興來說,出版產業的寒冬,固然與許多大環境因素相關,然而他始終認為根源在於出版業的態度,「社會上很多爭議,但大家卻不閱讀以求取新知,政府或許該做點什麼來鼓勵閱讀,但是我們有做出精彩的書讓人不得不讀嗎?」他再次強調,有精彩的編輯,才有精彩的書。 不只是看得遠,腳下的步伐也踩得踏實。郭重興說再次獲獎讓自己有些困惑,「想知道選我的人對我有什麼期許」,他認為豐收的時刻還沒到來,成立14年的讀書共和國只是「規模初具」。但話鋒一轉,卻又表示「下一個12年後,你們一定要選我」,「我希望那時候可以交出成績單」。其實,再沒有任何人的期許比得上他對自己許下的大願了,我們都真心嚮往,那個台灣出現大出版社的時代,早一些到來。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貧富差距如何影響窮小孩與富小孩的選擇機會?

 

「我一直是輸家,我這麼努力完成生命中所有事情,但終究還是白費功夫!完了,我一輩子就他媽的完了!」──大衛(窮小孩)

 

「我從來沒有為錢煩惱過,我身邊的人一直都盡心盡力幫我,引領我走上正軌,我對於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雀兒喜(富小孩)

 

從所得不平等到機會不平等

二十八個向上流動與無法翻身的生命故事

 

美國社會研究經典名著《獨自打保齡球》作者、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學家,最新力作

藍佩嘉 專文推薦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證實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較於種族、性別問題的進步,所得與財富的分配不均正嚴重惡化下一代的機會不平等,阻礙窮人的翻身機會。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不管出身為何,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成功,黑手也能變頭家。但隨著經濟發展趨緩,家世背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有錢人家的孩子就算資質平庸,也能在大量資源挹注下,贏過窮人家的聰明小孩。

 

為了理解貧富差距如何影響富人與窮人的生命機會,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組成研究團隊訪問一〇七位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呈現一九五〇年代至今,美國富裕家庭與貧窮家庭的生命故事。

 

作者發現,相較於一九五〇年代,現在窮人與富人的隔離日益嚴重,富人集中在豪宅區,窮人集中在貧民窟,日常生活中人們愈來愈難接觸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此外,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年齡不斷下修,在學齡前就呈現巨大落差,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刺激,培養孩子的認知與非認知技巧,窮人家的孩子則時常面臨家庭的崩解,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

不同於一般貧富差距研究多呈現數據資料,本書側重許多個人的成長歷程,以此訴說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社會資本的差異,如何影響不同階級孩子的流動機會。

 

最後,針對貧窮孩子的困境,作者也提出解決方案,他認為我們應該將所有孩子都視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否則機會不平等將同時危及經濟的成長與民主的效能,導致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社會成本收拾後果。

名人推薦

從專業上來看,普特南是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家,但把他說成是歌頌市民社會的詩人或許更為恰當。普特南在這本書將個人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探討一個很急迫的問題。凡是閱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滿足於所謂的機會均等。──狄帕雷(Jason DeParle),《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透過自身的文學天賦,強迫同時代的人面對維多利亞時期折磨英格蘭窮人的貧窮和暴力,而普特南也在自己最新的著作中重複此項工作。「美國夢陷入危機」並不是社會科學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群美國年輕人深陷貧窮與暴力的生活經驗。《階級世代》說明我們活在一個雙軌的社會與經濟世界,富人透過教育與經濟機會邁向成功,而窮人費盡心力想要翻身卻徒勞無功。我們無法迴避普特南書中扣人心弦的研究結果。請閱讀這本書,看看一個全新的美國。──康維(Jill Ker Conway),作家

 

目前對於不平等的辯論實在非常空洞,主要關注前一%的人太過富裕,卻完全忽略美國中產階級在過去兩個世代的實際情況。普特南跨入這塊無人的領域,帶著這本傑出的作品,絕對可以震撼每一位美國人,讓他們面對美國社會所發生的事。──福山(Francis Fukuyama),《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普特南精準捕捉到美國的變遷,亦即年輕人階級之間不斷拉開的機會鴻溝。作者在《階級世代》一書中,清楚呈現下層階級小孩生命機會的流失以及上層階級小孩手上資源擴張的對比,並且提出急迫的建議,說明美國應該如何應付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對於每一位關心小孩子未來的美國人來說,普特南的新書都是必讀之作。──威爾森(William Julius Wilson),哈佛大學講座講授(Lewis P. and Linda L. Geyser University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普特南結合學術研究及說故事的方式,描繪出美國現在與未來一幅惱人的真實畫面。《階級世代》說的已經非常清楚,我們必須摒除政治口水,調整這個國家提供機會給數百萬名貧窮小孩的方式。如果不是所有美國人該看,至少也應該是每位決策者都必讀的一本書。──卡納達(Geoffrey Canada),哈林學童特區計畫主席(President, the Harlem Children’s Zone)

 

普特南又帶來一本探索美國社會面貌變遷的開創之作,作者深入剖析所得差距擴大如何影響我們的小孩。全書的結論令人不寒而慄,社會流動「在可見的未來似乎會不斷下滑,粉碎所謂的美國夢」,不論是白宮或是一般人都必須看看這本書。──葛根(David Gergen),美國知名政治評論家)

 

論述清晰且悲天憫人,普特南訴說的故事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巨大的社會議題:有錢人家與貧窮人家小孩之間的生活差距不斷擴大,而生在弱勢之家的小孩其前景卻是愈來愈黯淡。這是一本極為重要的作品,力道十足地提醒我們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塔夫(Paul Tough),《孩子如何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作者

作者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

 

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二○○六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榮譽史蓋提獎(Johan Skytte Prize),且為二○一二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得主。曾擔任歐巴馬、柯林頓、布希等多位美國總統的顧問,至今已出版十四部著作,包括《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和復興》(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2000)、《使民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1994)等經典作品。

普特南不但在哈佛大學教書,也是該校薩加洛論壇(Saguaro Seminar)的共同創辦人,這項研究倡議試圖結合傑出的思想家與實務工作者,發展出一套可以落實的公民復甦理念。二〇一五年,薩加洛論壇啟動「填補機會鴻溝」(Closing the Opportunity Gap)計畫,總共有五組研究團隊,大約有十幾位美國一流專家參與,橫跨五個不同的領域,包括家庭與父母教養、幼兒與國民義務教育、社區、以及「人生的坡道」(on-ramps),例如社區大學與學徒制。二〇一五年中,研究團隊發表跨黨派的白皮書,根據事實提出概念,說明如何縮小機會鴻溝。如果想多瞭解一些,可以瀏覽白皮書的網頁http://www.theopportunitygap.com。

譯者

李宗義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近年來關心災難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及決策,譯有《比較霸權》、《金融狂熱簡史》、《窮人的經濟學》等書。

 

許雅淑

 

現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及其影響等相關議題,譯有《拍立得:不死的攝影分享精神》、《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以及《世界鐵道歷史200年》。

目錄

推薦序 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藍佩嘉)
一、美國夢:神話與現實
二、家庭
三、教養
四、學校教育
五、社區
六、怎麼辦?
我們孩子的故事
謝辭
注釋

序/導讀

推薦序

 

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近 年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有關「階級世襲」、「一個臺灣、兩個世界」的報導。雖然有些標題過於聳動、缺乏實證支持(如「M型社會」),但臺灣的貧富差距 確實日益擴大,「黑手變頭家」、「三級貧戶變總統」等流動傳奇,似乎已成過眼雲煙。崇尚拓荒精神的美國,在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的衝擊下,「美國夢」也逐漸 幻滅。不論在臺灣或美國,社會階級涉及的不僅是收入與財富的分配不均,也造成下一代在生存機會與社會流動上的不平等。

本書作者普特南(Robert Putnam)是哈佛甘迺迪學院的政治學者,他曾經是美國總統的幕僚,也是深具公共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他在二○○○年出版的《獨自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用清晰文字整合各項統計資料,為美國社會敲響一記警鐘,他深具說服力地呈現以下事實:社會連帶與市民參與的消退,或所謂「社會資本」的流失,對於政治民主、社會信任與個人福祉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在 這本新書中,普特南延續一貫的理論立場,關注社會的區隔分化與社群連帶的流失,如何影響下一代的未來。他與社會學者希娃(Jennifer Silva)合作收集資料,一方面透過生動訪談來呈現不同的生命故事,另一方面透過各種統計資料來提供客觀證據。本書的發現或許不讓人感到全然驚奇,但透 過質化個案與量化圖表的交叉呈現,讀者得以全面、深入地直視階級鴻溝的存在。

普特南成長於一九五○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鎮,當時的美國經濟迅速 擴張、所得相對平等,社區凝聚力豐沛,教育、通婚與社交生活都不因為階級差距而形成阻隔。他回顧自己的童年朋友,不論出身為何,多能過著比父母輩更好的生 活,實現一定程度的代間流動。然而,隔了半世紀,他再度回到自己的家鄉,看到的是景氣蕭條、社區崩解與居住隔離,不同階級的家庭生活與教育機會形成鮮明對 比。弱勢家庭出身的美國年輕人,有愈來愈多成為「漂泊青年」(dis-connected youth),他們年齡介在十六至二十四歲之間,既不在校讀書,也未進入職場,許多甚至淪為獄中囚。

這本書試圖回答:為什麼年輕世代的流動 機會呈現愈來愈大的剪刀差(有錢人家的小孩愈來愈富有,貧窮人家的小孩愈來愈貧困)?鉅觀環境是關鍵因素之一,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如資本集中、創業利基 不再),整體社會的經濟機會變得更為有限且分布不均。普特南則從中階(meso)的組織層次來找答案,他針對美國社會提出了四個主要解釋,我們可以一併思 考,臺灣社會有什麼類似或不同的地方。

 

雙軌化的家庭

受過大學教 育、社經地位高的美國人之間呈現「新傳統」的婚姻型態:他們較晚結婚生子,多為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也較為平等。這些家庭的離婚率,在一九七○年代攀上高點 後就往下滑。相對起來,中學畢業的美國人,他們的家庭模式比較多元,小孩的父母可能從未正式結婚、懷孕時年紀尚輕,他們的收入有限,離婚率也較高,被稱為 「脆弱的家庭」(fragile families),容易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學業。

臺灣的家庭型態雖不像美國明顯的兩極化(如未婚生子相對 較少),但婚配也逐漸成為再製階級不平等的重要機制。高教育族群傾向彼此通婚,減低了婚配做為流動管道的可能。離婚、單親的分布也呈現與教育程度相關。根 據鄭雁馨的研究,自一九八○年代開始,臺灣女性離婚的教育斜率開始由正轉負,男性則在一九九○年代呈現相同趨勢,也就是說,較早世代的臺灣伴侶,教育程度 高者較容易離婚,但對於晚近世代來說,反而是中低教育程度者的離婚比例比較高。高中以下教育程度者的十年婚姻存活率約七成五,但專科以上教育程度者則提升 至近九成。處於經濟弱勢的單親家庭,養育下一代的負擔與挑戰更大。

 

不平等的童年

父 母的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認知、情緒與社會能力的發展。美國家庭在教養風格的階級差異逐步擴大:專業中產階級父母傾向「規劃栽培」,透過細 心安排各式課外活動,希望培養出主動、獨立、自信的小孩,父母重視與小孩的溝通,並鼓勵小孩挑戰成人的意見。勞工階級父母則傾向「自然成長」,把重點放在 紀律與服從。2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說是貧窮父母的「預防」策略,面對危險多於機會的險惡環境,首求保護小孩的安全。

在 臺灣,強調家長權威與嚴厲管教的傳統教養風格,在解嚴後出現明顯的轉變。近幾十年來,富裕家庭得以利用全球的文化資源,甚至是跨國流動的教育策略,在子女 身上「培養國際競爭力」。中產階級父母也較有能力挑戰僵化的主流教育,規劃另類學習模式,以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或自主成長。反之,臺灣的勞工階級父母,許 多積極透過補習等外包策略,希望孩子能階級翻身,但他們多獨尊智育,未能搭上多元發展的教養列車。而傾向採取「自然成長」的勞工階級或偏鄉家庭,則可能被 新的教養腳本貼上「不適任家長」的汙名。3

 

不公平的教育

美 國學校的經費有一部分來自房屋稅,因而形成富、貧學區的資源落差,近年來許多州政府修法降低地方稅收比例、縮小教育經費的差異,但不同學校向家長募款的能 力仍有巨大差異。富裕家長不僅捐錢,也出力參與校務,促成更多類型的課外活動,此外他們也要求學校提供更多的大學先修課程,這些活動幫助孩子培養軟技巧或 燙金資歷,增加將來入學的優勢。相對起來,貧窮學校的課外活動選擇少,校內外的運動措施愈來愈多採行「使用者付費」的政策,就算低收入戶家庭得以減免費 用,學生也容易被貼上階級汙名。學校不僅無法變成平衡階級不平等的槓桿,反而成為擴大階級差距的場所(sites)。

臺灣的公立學校,雖然 沒有像美國出現明顯的資源落差、居住隔離,但仍存在核心學區、明星學校等階層差異。不論是過去的大學聯考,或是現在的多元入學,中上階級家庭的孩子,都享 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國家高度補貼的公立大學、高中就讀,反而是中下階層孩子較多進入學費與品質不成正比的私立學校。4臺灣學校日益重視家長參與,可能會讓中上階層學生將更多的父母資源帶進學校,有助其學習或升學。入學方式與選填志願的複雜化,提高了家長瞭解制度與協助孩子的資訊門檻,對弱勢家庭子女更為不利。

 

社會資本不均等

高 社經地位父母能夠傳遞給孩子的優勢,不僅是較多的金錢與知識,也包括更廣、更深的社會網路。由於高社經地位父母人脈較異質、高職業聲望者多,因此在子女升 學、就業上能提供豐富的資訊管道。家長為小孩安排的各式活動,也幫助他們與更多專業人士及其他成年人建立連帶。反之,教育程度低的父母,社會網路通常比較 同質、稀疏,其孩子多與親屬與鄰居的小孩固定往來,因此限制他們建立有價值的弱連帶,在選學校、找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得到成年人的指導。此外,美國貧窮社區 在人際信任、集體效能上都日益低落,宗教社群的影響力不再,讓小孩容易暴露於犯罪、毒品以及暴力的負面影響。

臺灣的社會資本研究則呈現較為 不同的面貌。根據熊瑞梅的研究,不分階級的臺灣民眾觸及的人脈多元而異質,其中認識高職業聲望位置者(如大學教授、律師、老師、人事主管)的比例,遠高於 其他東亞國家。這似乎顯示,存在於日韓或美國的社會資本階級落差,在臺灣相對不是那麼巨大,但中下階層家庭是否可能把這樣的人脈轉換為下一代就業與升學上 的資訊連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臺灣民眾參與社團的比例雖遠低於日本、韓國(宗教團體除外),但對鄰居與社區支持的信心遠高於日韓。臺灣民眾雖然對 政府的信任偏低,但對於非正式組織,如社團與社區充滿關懷與支持,展現了豐沛的社會力與活絡的公民社會。5

 

如果上述因素強化了下一代的階級不平等,我們如何可能改變?普特南在結論提出許多建議,未必全盤適用於臺灣,以下是我認為特別值得努力的方向。

首 先,針對家庭的解組,有些衛道之士鼓吹重建家庭價值,但普特南指出,僅是呼籲減少離婚、避免未婚懷孕,其實鮮有效果。如何針對既存的多元類型家庭,予以制 度性的支持,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透過長期的反貧窮計畫,像是房屋補貼、育兒照顧、就業支援,來協助弱勢家庭脫離貧窮。

同樣的,針對教養資源與教養風格的階級落差,如果只是要求父母去上教養課程,叮嚀家長「每天唸故事書給小孩聽」,未必能幫助弱勢父母提升「親職知能」,反而可能強化父母的日常壓力,甚至在社會常規的監控下「製造」了問題家庭。6有效讓弱勢家庭培力的計畫,必須由專業人員,不論是護士、社工、諮商師,與家庭建立夥伴關係,透過定期家庭訪視,在瞭解弱勢家庭的具體處境後,幫助個別家庭改善健康、教養、情緒等議題。

我 們應在教育設計與入學方式的改革上,考量到階級的差異與作用;學校

試閱

一九五〇年代,我的故鄉彷彿是美國夢的化身,小孩子不論出身背景為何,每個人都有相當不錯的機會。然而半個世紀之後,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的生活有如美國人的惡夢,畫面分成兩半,生命的軌跡將小鎮一分而二,社區裡弱勢的小孩根本難以想像那些天之驕子眼中的未來。柯林頓港的故事搖身一變,化為全美各地常見的悲劇。上述改變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而我們又要如何著手改變社會的不幸?這就是本書要處理的主題。

從現有最詳盡的經濟史及社會史材料來看,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以及柯林頓港)社會經濟阻礙最小的時刻是一九五〇年代:經濟與教育迅速擴張,所得相對平等,社區與學校的階級隔離不大,階級不是通婚與社交生活的阻礙,市民參與以及社會凝聚力也非常之高,中下階層的小孩在社會經濟階梯上爬升的機會源源不絕。

柯林頓港不過是個小鎮,種族並不是非常多元,但是在一九五〇年代,當地完全就是美國的縮影,不論在人口特色、經濟結構、教育程度、社會情況甚至是政治板塊皆是如此(渥太華郡是美國指標州裡的指標郡,也就是說當地的選舉結果在歷史上一直都非常貼近全國大選的結果,而柯林頓港就是郡公所的所在地)。我中學同學的生命經歷,證明了機會之門對唐恩(Don)與麗碧(Libby)兩個貧窮的白人小孩敞開,甚至是對傑西(Jesse)與雪莉兒(Cheryl)兩個貧窮的黑人小孩也是一樣,他們靠著個人天賦與努力獲得往上爬的機會,跟我們班上有錢人家的小孩法蘭克(Frank)並無太大不同。

沒有一個城鎮足以代表整個美國,而一九五〇年代的柯林頓港也絕非天堂。這座小鎮和當時美國其他地方一樣,少數族群面臨嚴重的歧視,女性也常常被擠到邊緣,正如本章後文所述。假如沒有重大變革,我們當中鮮少有人(連我也不要)願意回到那個年代的柯林頓港,但是社會階級在當時並不是限制機會的主要因素。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到二十一世紀的柯林頓港,有錢人家與貧窮人家的小孩面對的機會截然不同,就像我們本章會談到的雀兒喜(Chelsea)與大衛(David)。柯林頓港現在有著明顯的階級分化,根據學校工作人員的說法,在中學停車場內,一邊停的是有錢人家小孩開的BMW敞篷車,另一邊停的則是無家可歸同學的破爛舊車,他們每晚都把車開走,以車為家。當地的變化造成愈來愈多的小孩,不分種族與性別,全被阻擋在美國夢的承諾之外。柯林頓港不論在景氣、家庭結構、教養方式,或在學校與社區,都有很大的變化。令人驚訝的是,這也是美國大多數地方的情況。如果要探索美國是否機會均等,一九五九年的柯林頓港是個不錯的起點,因為這個小鎮提醒我們,美國夢已經離我們如此遙遠。

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清晨拂曉時天氣炙熱,陽光普照,但到了傍晚就吹起徐徐涼風,位於小鎮中心的柯林頓港中學(Port Clinton High School),一百五十名畢業生擠在臺階上,手上握著剛出爐的畢業證書,臉上流露出參加畢業典禮的興奮之情,他們尚未準備揮別童年,也還沒想過離開這個宜人、純樸友善、座落在伊利湖畔、人口六千五百人(大部分是白人)的小鎮,但每個人對未來卻都信心滿滿。一如既往,畢業典禮是整個社區的盛事,總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參與。不論家裡有沒有人畢業,整個城鎮的人都將這些畢業生視為「我們的孩子」。

唐恩(Don)

唐恩來自白人勞工階級家庭,講話輕聲細語,班上的同學沒有人想得到身為學校明星四分衛的他,講起話來竟是這付模樣。唐恩的父親只讀到八年級,為了養活一家人,他同時做了兩份差事,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先在柯林頓港製造公司(Port Clinton Manufacturing)的工廠生產線上幹活,下班後再走一小段路到當地的罐頭工廠做第二份工作,從下午三點半一路忙到晚上十一點。唐恩的媽媽讀到十一年級,唐恩說她一輩子都「窩在廚房裡」,忙著替家人張羅三餐。每天晚上,媽媽都跟唐恩三兄弟一起用餐。媽媽會把家裡剩下的東西全部拿來炒馬鈴薯,所以幾個兄弟已經很習慣吃大雜燴(hash)。爸爸深夜下班回到家,三兄弟通常已經上床睡覺。

他們住在鎮上比較貧窮的一區,一直到唐恩離家上大學,家裡都還買不起車子或電視,而當時美國八〇%的家庭已經有車,九〇%的家庭也有了電視。他們每週搭鄰居的便車上教堂,沒有太多閒錢旅遊度假。不過,唐恩父母住的是自己的房子,所以他們覺得家裡經濟狀況還算穩定,而父親也不曾失業。唐恩回想起過去:「我並不知道自己很窮,直到上大學修了經濟學導論,才發現自己的家境算是『清寒』。」

儘管家中經濟並不寬裕,但唐恩的父母還是鼓勵他去上大學,而他也跟我們班上許多工人階級的小孩一樣,在柯林頓港中學就讀時就選擇了大學先修班。母親強迫唐恩學了六年鋼琴,但他鍾情的其實是運動。唐恩是籃球與美式足球兩棲,每場比賽父親都會請假去現場加油。唐恩並不是特別在意當地的階級差異,他說:「我住在本鎮的東邊,而有錢人都住在本鎮的西邊,不過在運動場上大家平起平坐。」

雖然唐恩的中學好友沒有任何一人上大學,但是他自己在學校的表現還算不錯,畢業成績排在班上的前四分之一。唐恩提到自己的父母對大學「一無所知」,但幸運的是他在教會有許多好朋友。他說:「鎮上有位牧師很關心我,還把我推薦給我最後就讀的那所大學。」不僅如此,這位牧師還協助唐恩弄清楚怎麼拿到學費補助,並且帶著他走過整個申請程序。
從柯林頓港中學畢業後,唐恩先是前往俄亥俄州南部的一所教會大學就讀(在那裡他也是打美式足球),之後進入神學院。他說就讀神學院期間,自己一度懷疑是否有辦法「熬過一切」當上牧師,於是他回家跟爸媽說打算放棄不讀了。回到家鄉時,他路過一間撞球場,決定進去打聲招呼,這家店的老闆是父親的故友,老闆一見到他,就對旁邊的人介紹說這一位是「未來的牧師」,現場有個客人請唐恩替他禱告,唐恩認為這是個徵兆,自己應該繼續走這條路。

大學畢業不久,唐恩娶了在高中教書的君恩(June),婚後兩人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後來成為高中的圖書館員。唐恩當了很久的牧師,職涯相當成功,直到最近才退休。目前他仍在當地的教會幫忙,並且長年擔任中學美式足球隊的教練。如今回顧,他說上帝賜給他一個不錯的人生。從一個貧窮但家人關係緊密的勞工階級家庭,一路走上與個人聰明才智與球場膽識匹配的成功職涯。但正如後文所說,唐恩翻身向上流動的故事,在我們班上並非特例。法蘭克(Frank)

法蘭克來自柯林頓港少數的有錢人家。十九世紀末,法蘭克的外公開始投入捕魚事業,而在法蘭克出生之前,家族事業已經跨足不動產與其他本地生意。法蘭克的母親於一九三〇年代從大學畢業,之後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在芝加哥讀書時,她遇到法蘭克的父親,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牧師之子,兩人很快就步入禮堂。在法蘭克成長過程中,父親掌管家族事業,包括捕魚事業、購物中心、農場、餐飲等等,而母親則忙於慈善工作。

柯林頓港的菁英長期以柯林頓港遊艇俱樂部(Port Clinton Yacht Club)為中心。法蘭克成長過程中,祖父、父親與叔叔都曾擔任過俱樂部的「船隊長」(Commodore),而母親與姨母則是被選為「同船隊長」(Shipmate Captain),這都代表本地最頂尖的社會地位。簡而言之,法蘭克的雙親是我們一九五九年這一屆,最有錢、教育程度最高、也最具社會聲望的父母。

但是,法蘭克的家庭比起那些居於社經地位底部的家庭,兩者的社會差距還是小於現今美國(即使是柯林頓港)普遍的情況。法蘭克的家距離唐恩家只有四條街,他回想起自己的鄰居「混居著各種人」,卡車司機、商店老闆、連鎖超市A&P的收銀員、本地大公司的職員、消防隊隊長、加油站老闆、生態保育巡守員。「我們在院子裡一起打棒球,在街角一起踢鋁罐」他說,「大家相處融洽」。

儘管法蘭克的家裡很有錢,但從他十五歲開始,每年暑假都在家裡的餐廳幫忙,跟高中同學一起刮油漆,做點清潔打雜的工作。法蘭克的家人在當地相當低調,「如果你在柯林頓港的朋友們只買得起可口可樂,你就只能點可樂」祖父不斷提醒法蘭克的叔叔。「如果我們住在克里夫蘭(Cleveland)或紐約,你可以點自己想吃的東西,但你住的地方是柯林頓港,所以你只能點這裡的孩子買得起的東西。」

中學時,法蘭克與同學互動起來毫無隔閡,事實上他相當精明,因此許多同學都未察覺到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只不過從許多跡象還是可以看出差別。他是班上第一個帶牙套的小孩,小學時他冬天會跟家人到他們在佛羅里達的別墅避寒,在那裡上學。法蘭克的祖父是學校的董事。他的父母親曾經邀請一位老師到家裡吃晚餐,之後法蘭克有點責怪媽媽:「你們為什麼要讓我在全班同學面前擡不起頭來?」這顯示父母親試著影響他在學校的成績可能會讓法蘭克成為同學口中的笑柄,他對父母說:「別開玩笑了,天啊,每個小孩都知道老師肯定不會犯錯。」

法蘭克對功課有點漫不經心,但這不表示父母親不重視他的課業。「打從一出生到讀完大學,我的生命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他說,「我知道自己會上大學,而且一定要畢業。」在父母的資助下,他進入俄亥俄州一所小型學院就讀,在新聞系拿到學位。大學畢業之後,法蘭克到海軍服役了七年,駕駛海軍運輸機飛行世界各地。他回想起這段經歷說:「我愛死這份工作了!」

海軍退役之後,法蘭克擔任《哥倫布快報》(Columbus Dispatch)的編輯,前後大概做了二十五年,直到一些人事安排的紛爭才遭到解聘。之後,他回到柯林頓港,處於半退休狀態,在家族事業當中幫一些忙,包括魚類加工、碼頭租賃還有古董店等。在經濟狀況不佳的幾年,他靠著祖父在他出生時就設立的信託基金度過難關。「這筆錢雖然不多,但卻讓我不用擔心餓肚子」他說。法蘭克的家產讓他撐過生命中的幾次重擊,但還不算是個跳板,讓他可以超越那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同學(例如唐恩)。一九五〇年代柯林頓港的階級差異

一九五〇年代的柯林頓港並非毫無階級差異,但從法蘭克與唐恩的故事看來,這些差異並不明顯。藍領與白領的小孩家庭背景類似,而且大家在學校、鄰里間、童軍團與教會都很自然地混在一起。階級的反差在今日對經濟穩定、家庭結構、教養方式、學校教育與鄰里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後頭會看到,即使是柯林頓港也是如此),但在當時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事實上,在柯林頓港中學一九五九年這一屆,每個人不論背景為何,都跟父母住在一塊,住的也都是父母親的房子,而每個人都叫得出鄰居的名字。

我們的父母幾乎都大同小異,母親是家庭主婦,而父親則負責工作養家,父母的教育程度都不算特別好。事實上,有大學學歷的父母親不到二十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甚至中學都沒畢業(當時大部分的人普遍只有中學以下的學歷)。但是,鎮上幾乎每個人都從戰後的經濟繁榮中獲益,也沒幾戶人家飽受貧窮之苦。鎮上少數幾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如法蘭克),還想盡辦法掩飾自己有錢的事實。

有些人的父親在鎮上汽車工廠的生產線幹活,或者是在附近的石灰岩礦場、陸軍軍營或小家庭農場上工作。其他人,例如我父親,則是做點小生意,賺錢或賠錢取決於景氣的好壞。當時是一個充分就業又有強勢工會的時代,我們之中只有少數幾個家庭有人失業或所得不穩定。大部分的同學,不論其社會出身背景為何,都活躍於運動、音樂、戲劇與其他課外活動等領域。每個禮拜五晚上的美式足球賽,也吸引鎮上許多人前來加油觀戰。

隔了半個世紀再來看,我的同學(現在大部分都已退休)往上流動的情況令人難忘。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學歷都比父母還要好,而大多數人的經濟地位都爬得更高。事實上,有些家裡沒那麼有錢的小孩表現得比那些出身優渥、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小孩還好。以當代的標準來看,本班同學在教育程度往上爬升的絕對程度相當驚人,這也反映出二十世紀美國中學與大學教育的革命。那些中學未畢業父母的小孩,有一半在中學畢業之後進入大學,其中有不少人是家裡第一個中學畢業生,當然也是家裡第一個拿到大學學歷的人,在一個世代之間的跳躍極為明顯。更令人驚訝的是,本班有兩名黑人學生雖然要對抗種族偏見(之後我們會介紹),而且他們的父母連小學都還沒畢業,但他們還是取得了碩士學位。在一九五〇年代的柯林頓港,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對於各種膚色的小孩來說,不論是黑或白,都不像二十一世紀這樣障礙重重,令人難以跨越。簡單比較就會發現,一九五九年那屆學生的下一代,平均學歷並無法超越他們的父母。原先搭載一九五九級往上走的電梯,換成我們的小孩踏上去的時候,突然間就停電了。

我們一九五九年這一屆的高度絕對流動(absolute mobility),也就是每個人一起向上流動,應該要伴隨著低度的相對流動(relative mobility),但實際上就連相對流動都很高。事實上,處於社會經濟階層底部的小孩向上流動的情況,幾乎跟有錢人家小孩的子女情況一樣。簡單來說,底層向上流動的很多,而上層往下流動的情況則相當罕見。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程度較差的父母,文化視野較窄,也比較不熟悉高等教育,有時候對小孩的教育就沒有太高的期待。但是,如果老師、社區裡的導師(如唐恩的牧師)或朋友鼓勵我們上大學,我們肯定會去念,而我們上的大學,事實上也不因每人家裡的經濟情況或住的地方而有差異。俄亥俄州公私立學校的低廉就學成本,其實是靠本地各式各樣的獎學金來補足,像是扶輪社(Rotary Club)、聯合汽車工人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 Union)、青年女性俱樂部(Junior Women Club)等等。柯林頓港中學一九五九年這一屆後來取得大學學位的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家族裡第一個念大學的人,甚至有三分之一是家族裡第一個中學畢業的小孩。誠如一九六〇年代柯林頓港所開放的機會,一項小小的變革,讓貧窮、有才華的小孩獲得更好的諮詢,似乎就能掌握關鍵,促成真正的機會均等,但就像我們所見,社會的歷史即將走上相反的道路。

一九六〇年代,來自中下階級的小孩,如果中學畢業之後未馬上進大學,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之後會找到升學的管道,進入社區學院這種不會明顯歧視貧窮小孩的學校就讀,此類大器晚成的實際影響,會進一步減弱家庭背景與最高教育程度之間的因果連結。

針對本班同學所做的調查結果,讓我們更加確認一九五〇年代的柯林頓港是一個向上流動特別突出的地區。因為現在深深影響社經地位的因素(例如經濟不穩定、家庭不穩定、鄰近地區的窮困、財務與組織上的阻礙),在當時似乎都無關緊要,世代之間的傳遞過程比較弱,因此流動較高。一九五九年這一屆的同學一再使用相同的字眼描述我們年輕時代的物質條件:「我們是窮,但我們卻完全不知道。」然而,事實上因為我們有全鎮居民的大力支持,所以其實我們很富有,但我們卻渾然不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21134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30********944 說:
    2024-02-28
    透過個案以及數據說明了富孩子與窮孩子之間的機會不平等。貧富差距的日漸擴大,造成孩子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少,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ge******************.tw 說:
    2020-07-13
    傳統社會喜歡提倡正能量,你會看見窮孩子翻轉人生成為贏家的故事,但就統計,社會階級是「世襲」的,父母的窮觀念導致其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認知、情緒與社會能力的發展性一樣窮,台灣強調「老爸的權威」來教育小孩,殊不知,如果他老爸就觀念壓根有誤,如何期待他的小孩,會有一天自我覺醒?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