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地方協力之社會實踐: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挑戰與創新(第1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探討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
闡述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進駐協力,以及實踐兼顧社會價值與商業獲利能力,找出社會企業存在的獨特性,達到永續經營。
-
本書採用敘述研究的方式,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視角出發,並納入在地社區、企業執行成員、大學學生等多個不同視角,解析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探索雙連梨社會企業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一路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並且進一步將社會企業影響力從雙連社區逐步拓展至卓蘭鎮。
書中彙整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闡述社會企業中社會性與商業性並重的核心價值,說明社會企業的創意與獨特性。內容夾敘夾議,描繪雙連梨社會企業創辦過程的每一項決策與反思,帶領讀者共同體會社會企業創業的甘苦,提供經營社會企業與社會實踐者借鏡。
闡述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進駐協力,以及實踐兼顧社會價值與商業獲利能力,找出社會企業存在的獨特性,達到永續經營。
-
本書採用敘述研究的方式,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視角出發,並納入在地社區、企業執行成員、大學學生等多個不同視角,解析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探索雙連梨社會企業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一路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並且進一步將社會企業影響力從雙連社區逐步拓展至卓蘭鎮。
書中彙整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闡述社會企業中社會性與商業性並重的核心價值,說明社會企業的創意與獨特性。內容夾敘夾議,描繪雙連梨社會企業創辦過程的每一項決策與反思,帶領讀者共同體會社會企業創業的甘苦,提供經營社會企業與社會實踐者借鏡。
目錄
第零章 前言
一、背景與特殊性
二、利害關係人的關鍵角色與變化
三、社會企業的反思
第壹章 從卓蘭看偏鄉
一、起源與背景
二、一間小學如果在地方上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
第貳章 雙連梨社會企業
一、籌措創業資金與人才
二、為公司長久營運做準備
三、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成長史
四、投入青年培力工作站
五、社會企業的位置和角色
第參章 USR進入社區
一、盤點問題:社區產業環境不佳
二、盤點問題:區域性組織功能不彰
三、盤點問題:人力、社會及教育資源不均與匱乏
四、以永續為概念提出策略解方
五、根據策略擬定具體做法
六、把社區變教室,帶學生走出校園舒適圈
七、讓USR透過社會企業來實踐
八、落實在地化,不再以西方菁英教育為尊
第肆章 校園外的課堂
一、服務學習課程:商管社會責任實踐
二、三創課程:管理實境解題
三、以社會企業延續課程成果
四、PBL問題導向學習法
第伍章 跨校串聯
一、中興大學農藝系:導入科學農業
二、鼓勵學生跨系修課,發展農業智慧化
三、東海大學食科系:為次級水果找出路
四、透過USR計畫,讓學術專業進入農民體系
五、逢甲大學社會系:組織訪調工作隊進入社區
六、田野調查,蒐集第一手現場資料
七、中原大學企管系:扮演協調整合的角色
第陸章 在地對接
一、雙連國小:課程設計接軌地方與國際
二、發展特色課程,創造偏鄉小校的競爭力
三、內灣國小:從實踐創新課程出發
四、善用資源奠定基礎,從學校延伸到社區
五、卓蘭高中:培養用英文介紹地方的能力
六、社區串聯,以在地居民為核心
一、背景與特殊性
二、利害關係人的關鍵角色與變化
三、社會企業的反思
第壹章 從卓蘭看偏鄉
一、起源與背景
二、一間小學如果在地方上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
第貳章 雙連梨社會企業
一、籌措創業資金與人才
二、為公司長久營運做準備
三、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成長史
四、投入青年培力工作站
五、社會企業的位置和角色
第參章 USR進入社區
一、盤點問題:社區產業環境不佳
二、盤點問題:區域性組織功能不彰
三、盤點問題:人力、社會及教育資源不均與匱乏
四、以永續為概念提出策略解方
五、根據策略擬定具體做法
六、把社區變教室,帶學生走出校園舒適圈
七、讓USR透過社會企業來實踐
八、落實在地化,不再以西方菁英教育為尊
第肆章 校園外的課堂
一、服務學習課程:商管社會責任實踐
二、三創課程:管理實境解題
三、以社會企業延續課程成果
四、PBL問題導向學習法
第伍章 跨校串聯
一、中興大學農藝系:導入科學農業
二、鼓勵學生跨系修課,發展農業智慧化
三、東海大學食科系:為次級水果找出路
四、透過USR計畫,讓學術專業進入農民體系
五、逢甲大學社會系:組織訪調工作隊進入社區
六、田野調查,蒐集第一手現場資料
七、中原大學企管系:扮演協調整合的角色
第陸章 在地對接
一、雙連國小:課程設計接軌地方與國際
二、發展特色課程,創造偏鄉小校的競爭力
三、內灣國小:從實踐創新課程出發
四、善用資源奠定基礎,從學校延伸到社區
五、卓蘭高中:培養用英文介紹地方的能力
六、社區串聯,以在地居民為核心
序/導讀
我是從雙連國小徐文忠老師——我在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的學長——分享美味水果時認識苗栗縣卓蘭鎮的,原來這個曾被稱為水果王國的小鎮,不僅每年供應著全國許許多多美味的水果,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然近年卻因人口逐漸外流、產業式微而逐漸失去活力。從吃到、知道,到想做到,我的內心埋下一個想為這個小鎮努力的種子。
本書的誕生,源自於2015年,由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陳以亨老師主持的教育部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中,其中一個小小的社會實踐計畫,當時我與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李芸蘋老師組成跨領域團隊,試圖思考以創新的方式,協助偏鄉社區克服教育資源失衡、產業發展衰退和人口流失等諸多挑戰。我們深信,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社會創新的實踐者。這份信念推動我們邁入卓蘭,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社會實踐之旅。
在這段旅程中,雙連國小是為我們的核心焦點。這所在2015年只有20名學生的小學,面臨著被裁併的危機。雙連國小一度因學校人數不足30人,被苗栗縣政府列為待裁撤小學之一,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的存廢並不僅僅關乎教育資源的分配,而是整個社區永續的關鍵所在。它不僅是社區文化的中樞、居民交流的中心,也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場域。我們嘗試以創新的方案將教育、產業與社區發展三者緊密結合,打造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模式,同時聯合社區一起為保留雙連國小努力。
「雙連梨社會企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我們發現家長栽作的高接梨有絕佳的產業基礎及優勢,進一步運用設計思考的理念,建立一個有利的社會商業機制,為地方農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我們將收益一分為三,一部分投入小學教育、一部分與果農分享、一部分留在社會企業能持續投入組織發展,實現產業與教育的雙贏。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創業初期,我們曾面臨資金不足、定價策略不明、通路拓展困難、人才不足,以及同業競爭等種種挑戰,但團隊的師生們憑藉熱情與創意,從募資平台開始,一步步與通路商合作,建立與社區同業互利的模式,漸漸站穩了腳步。本書記錄了從最初師生進入社區田野調查,到商業模式建構;從社會企業創立,到跨校合作的點滴過程。我們不僅關注於雙連社區如何走出困境,也希望本書能為其他有志於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的團隊提供一些啟發與借鑒。
回顧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可能有機會創造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學習的焦點從大企業、大組織轉往偏鄉小校,發現社會實踐不僅需要知識的支持,更需要參與者對地方的深切同理與長期陪伴。在雙連梨計畫的推動中,我們得到了許多當地居民的支持,也看到了農友們對創新模式的期待與擔憂,他們的一句話:「你們還會來嗎?」成為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這一刻起,這個行動不再只是一個計畫,更是一份對地方的承諾。
未來,我期待雙連梨社會企業能繼續成為卓蘭的支柱,將地方的美好事物與文化介紹給這個世界。我也期望更多的大學與團隊能關注偏鄉議題,透過協作與創新,為這些長年被大學教育忽略的角落帶來改變的希望。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段旅程的夥伴,特別是支持我們的地方居民與投資人,正因為有你們的付出,這個夢想才能逐步實現。除此之外,我還要感謝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吳肇銘老師,深入參與整個行動,帶領雙連梨社會企業持續突破;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邱榆淨老師,多年來不間斷的推廣與實質協助,讓雙連梨業務蒸蒸日上。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戴俊杉多年來的投入,在本計畫中盡心盡力,更協助構思本書、校稿與出版等工作,是個難能可貴的左右手。感謝雙連梨創始元老/CEO蘇上容、辦公室助理李珍蓉與邱韻如,你們無私的付出,讓公司得以穩定步上軌道。感謝催生這本書的秦雅如小姐,詳盡的記錄我的演講稿、協助蒐集相關資料,生動的呈現每一個實踐的歷程。感謝我的家人,陪我跑遍無數個農產品市集,挨家挨戶拜訪通路商,到處兜售我們的產品,最終得以讓雙連梨順利交付在消費者手上。最後感謝每一位曾參與及支持雙連梨的老師、學生、夥伴們,你們一點一滴的付出,幫助我們跨出了一大步,在社會實踐的歷程上,有著無懼的力量。
願我們的努力,能為更多的地方創生計畫帶來啟示,也為更多的社區點燃希望之光。
李明彥
2025年1月5日,於中原大學
本書的誕生,源自於2015年,由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陳以亨老師主持的教育部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中,其中一個小小的社會實踐計畫,當時我與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李芸蘋老師組成跨領域團隊,試圖思考以創新的方式,協助偏鄉社區克服教育資源失衡、產業發展衰退和人口流失等諸多挑戰。我們深信,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社會創新的實踐者。這份信念推動我們邁入卓蘭,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社會實踐之旅。
在這段旅程中,雙連國小是為我們的核心焦點。這所在2015年只有20名學生的小學,面臨著被裁併的危機。雙連國小一度因學校人數不足30人,被苗栗縣政府列為待裁撤小學之一,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的存廢並不僅僅關乎教育資源的分配,而是整個社區永續的關鍵所在。它不僅是社區文化的中樞、居民交流的中心,也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場域。我們嘗試以創新的方案將教育、產業與社區發展三者緊密結合,打造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模式,同時聯合社區一起為保留雙連國小努力。
「雙連梨社會企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我們發現家長栽作的高接梨有絕佳的產業基礎及優勢,進一步運用設計思考的理念,建立一個有利的社會商業機制,為地方農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我們將收益一分為三,一部分投入小學教育、一部分與果農分享、一部分留在社會企業能持續投入組織發展,實現產業與教育的雙贏。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創業初期,我們曾面臨資金不足、定價策略不明、通路拓展困難、人才不足,以及同業競爭等種種挑戰,但團隊的師生們憑藉熱情與創意,從募資平台開始,一步步與通路商合作,建立與社區同業互利的模式,漸漸站穩了腳步。本書記錄了從最初師生進入社區田野調查,到商業模式建構;從社會企業創立,到跨校合作的點滴過程。我們不僅關注於雙連社區如何走出困境,也希望本書能為其他有志於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的團隊提供一些啟發與借鑒。
回顧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可能有機會創造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學習的焦點從大企業、大組織轉往偏鄉小校,發現社會實踐不僅需要知識的支持,更需要參與者對地方的深切同理與長期陪伴。在雙連梨計畫的推動中,我們得到了許多當地居民的支持,也看到了農友們對創新模式的期待與擔憂,他們的一句話:「你們還會來嗎?」成為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這一刻起,這個行動不再只是一個計畫,更是一份對地方的承諾。
未來,我期待雙連梨社會企業能繼續成為卓蘭的支柱,將地方的美好事物與文化介紹給這個世界。我也期望更多的大學與團隊能關注偏鄉議題,透過協作與創新,為這些長年被大學教育忽略的角落帶來改變的希望。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段旅程的夥伴,特別是支持我們的地方居民與投資人,正因為有你們的付出,這個夢想才能逐步實現。除此之外,我還要感謝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吳肇銘老師,深入參與整個行動,帶領雙連梨社會企業持續突破;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邱榆淨老師,多年來不間斷的推廣與實質協助,讓雙連梨業務蒸蒸日上。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戴俊杉多年來的投入,在本計畫中盡心盡力,更協助構思本書、校稿與出版等工作,是個難能可貴的左右手。感謝雙連梨創始元老/CEO蘇上容、辦公室助理李珍蓉與邱韻如,你們無私的付出,讓公司得以穩定步上軌道。感謝催生這本書的秦雅如小姐,詳盡的記錄我的演講稿、協助蒐集相關資料,生動的呈現每一個實踐的歷程。感謝我的家人,陪我跑遍無數個農產品市集,挨家挨戶拜訪通路商,到處兜售我們的產品,最終得以讓雙連梨順利交付在消費者手上。最後感謝每一位曾參與及支持雙連梨的老師、學生、夥伴們,你們一點一滴的付出,幫助我們跨出了一大步,在社會實踐的歷程上,有著無懼的力量。
願我們的努力,能為更多的地方創生計畫帶來啟示,也為更多的社區點燃希望之光。
李明彥
2025年1月5日,於中原大學
試閱
第零章 前言
一、背景與特殊性
本書採用敘述研究的方式,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視角出發,並納入在地社區、企業執行成員、大學生等多個不同視角解析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闡述雙連梨社會企業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一路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並且進一步將社會企業影響力從雙連社區逐步輻射至卓蘭鎮全域。
雙連梨社會企業源自2015年教育部「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當時台灣正處於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的發展階段,眾多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然而,許多社會企業在營運後大多難以損益平衡,甚至是以虧損退場。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所謂創業能力,是一種創業初期所具備之各類有形及無形的資源或能力;而創業精神則較指向創業者的個人特質,例如:創新的能力、獨立承擔風險的勇氣,以及對新奇事物的敏感反應。從本書中可以發現,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中,創業能力與創業精神所關注的內容具有相當的特殊性。
在創業能力方面,由於雙連梨社會企業是透過群眾募資的力量,共同建立捐贈企業起始資金。由於初始資源來自社會大眾,社會企業更有「社會合作」與公開透明的含義,而非僅是以「特定的商業需求」為出發點。這使得雙連梨社會企業在兼顧商業性的同時,社會性也更加清晰。
在創業精神方面,雙連梨社會企業初始來自一個教育部小型實驗計畫,原本僅是從人口問題出發,探索在地產業結構等問題。然而,經過深度的探訪與座談後,計畫團隊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再僅侷限於問題的挖掘,而是共同陪伴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雙連梨社會企業在此種背景下萌芽,深知社會企業應是一個伴同地方成長的歷程。因此,發起者的個人特質中還存在對於社會價值的深刻了解。
簡言之,本書彙整了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過程中梳理作為社會企業中社會性與商業性價值並重的價值,並找出社會企業存在的獨特性。本書採用夾述夾議的方式進行,希望讀者能共同經歷雙連梨社會企業創辦過程的每一項決策與反思,帶領讀者共同身歷社會企業創業的甘苦談。
二、利害關係人的關鍵角色與變化
為強化讀者在閱讀本文時的理解,筆者在此部分先行快速梳理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利害關係人。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主要可以區分為6個部分,分別為:在地小學、在地農友、投資人、顧客、企業與大學團隊。在本書的故事中,每個利害關係人扮演著獨特且重要的角色,彼此之間緊密相連,共同推動社會企業的目標與使命。以下是對每個利害關係人角色的概述:
(一) 在地小學
在地小學是雙連社區的教育中心,也是社會企業努力保護和投資的對象。雙連梨社會企業透過將部分盈餘捐贈給雙連國小,支持學校發展特色課程與提升教育質量,致力於防止學校因學生人數減少而面臨關閉的命運,同時吸引更多家庭留在或搬遷至社區。
(二) 在地農友
地方農民是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核心合作夥伴,提供優質的梨子和其他農產品給社會企業。透過這種合作,社會企業不僅幫助農民獲得穩定的收入,還促進了農業實踐的持續改善與發展,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同時,創造農友對於職涯的想像。換言之,當社會企業提供即時付款,建立相對公平的交易機制,確保風險是社會企業與農友共同承擔的同時,還讓農友獲得合理報酬,減輕農友資金壓力,能促使農友對於投資可能性的提升。
(三) 投資人
投資人包括天使投資人和群眾募資的贊助者,是社會企業初期重要的資金來源。投資人對雙連梨社會企業的使命和願景表示認同與支持,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讓企業得以建立初期基礎並開始運作。這些投資者通常期待社會企業能實現其社會目標,而不僅僅是尋求財務回報。換言之,強化社會企業的品牌故事和社會價值,並創造符合社會期待的產品與服務,乃是投資人在投資社會企業時所重視的。
(四) 顧客
顧客是社會企業之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透過購買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產品,獲得高品質農產品的同時,還間接支持了社會企業的社會使命,包括支持教育、農業發展和社區振興。這對於社會企業培養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是十分關鍵的要素。
(五) 企業
企業作為社會企業的商業夥伴或客戶,透過採購產品或服務來實現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目標。企業的參與不僅增加了社會企業的銷售通路,也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
(六) 大學團隊
大學團隊包括教授和學生,是雙連梨社會企業在知識、研究和人才方面的重要支持者。他們參與社區創新創業計畫,提供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幫助社會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和策略。透過與大學的合作,社會企業得以利用學術資源,促進產品開發和經營效率。透過與大學合作開設講座、工作坊,提供學生實習和參與社會企業項目的機會。激發社會企業的創意思維,並與大學共同進行產品開發、市場調研或社會影響評估等研究項目,促進學術與實務的結合。
一、背景與特殊性
本書採用敘述研究的方式,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視角出發,並納入在地社區、企業執行成員、大學生等多個不同視角解析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闡述雙連梨社會企業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一路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並且進一步將社會企業影響力從雙連社區逐步輻射至卓蘭鎮全域。
雙連梨社會企業源自2015年教育部「發展以學校為核心之社區創新創業計畫」,當時台灣正處於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的發展階段,眾多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然而,許多社會企業在營運後大多難以損益平衡,甚至是以虧損退場。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所謂創業能力,是一種創業初期所具備之各類有形及無形的資源或能力;而創業精神則較指向創業者的個人特質,例如:創新的能力、獨立承擔風險的勇氣,以及對新奇事物的敏感反應。從本書中可以發現,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中,創業能力與創業精神所關注的內容具有相當的特殊性。
在創業能力方面,由於雙連梨社會企業是透過群眾募資的力量,共同建立捐贈企業起始資金。由於初始資源來自社會大眾,社會企業更有「社會合作」與公開透明的含義,而非僅是以「特定的商業需求」為出發點。這使得雙連梨社會企業在兼顧商業性的同時,社會性也更加清晰。
在創業精神方面,雙連梨社會企業初始來自一個教育部小型實驗計畫,原本僅是從人口問題出發,探索在地產業結構等問題。然而,經過深度的探訪與座談後,計畫團隊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再僅侷限於問題的挖掘,而是共同陪伴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雙連梨社會企業在此種背景下萌芽,深知社會企業應是一個伴同地方成長的歷程。因此,發起者的個人特質中還存在對於社會價值的深刻了解。
簡言之,本書彙整了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過程中梳理作為社會企業中社會性與商業性價值並重的價值,並找出社會企業存在的獨特性。本書採用夾述夾議的方式進行,希望讀者能共同經歷雙連梨社會企業創辦過程的每一項決策與反思,帶領讀者共同身歷社會企業創業的甘苦談。
二、利害關係人的關鍵角色與變化
為強化讀者在閱讀本文時的理解,筆者在此部分先行快速梳理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利害關係人。雙連梨社會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主要可以區分為6個部分,分別為:在地小學、在地農友、投資人、顧客、企業與大學團隊。在本書的故事中,每個利害關係人扮演著獨特且重要的角色,彼此之間緊密相連,共同推動社會企業的目標與使命。以下是對每個利害關係人角色的概述:
(一) 在地小學
在地小學是雙連社區的教育中心,也是社會企業努力保護和投資的對象。雙連梨社會企業透過將部分盈餘捐贈給雙連國小,支持學校發展特色課程與提升教育質量,致力於防止學校因學生人數減少而面臨關閉的命運,同時吸引更多家庭留在或搬遷至社區。
(二) 在地農友
地方農民是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核心合作夥伴,提供優質的梨子和其他農產品給社會企業。透過這種合作,社會企業不僅幫助農民獲得穩定的收入,還促進了農業實踐的持續改善與發展,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同時,創造農友對於職涯的想像。換言之,當社會企業提供即時付款,建立相對公平的交易機制,確保風險是社會企業與農友共同承擔的同時,還讓農友獲得合理報酬,減輕農友資金壓力,能促使農友對於投資可能性的提升。
(三) 投資人
投資人包括天使投資人和群眾募資的贊助者,是社會企業初期重要的資金來源。投資人對雙連梨社會企業的使命和願景表示認同與支持,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讓企業得以建立初期基礎並開始運作。這些投資者通常期待社會企業能實現其社會目標,而不僅僅是尋求財務回報。換言之,強化社會企業的品牌故事和社會價值,並創造符合社會期待的產品與服務,乃是投資人在投資社會企業時所重視的。
(四) 顧客
顧客是社會企業之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透過購買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產品,獲得高品質農產品的同時,還間接支持了社會企業的社會使命,包括支持教育、農業發展和社區振興。這對於社會企業培養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是十分關鍵的要素。
(五) 企業
企業作為社會企業的商業夥伴或客戶,透過採購產品或服務來實現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目標。企業的參與不僅增加了社會企業的銷售通路,也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
(六) 大學團隊
大學團隊包括教授和學生,是雙連梨社會企業在知識、研究和人才方面的重要支持者。他們參與社區創新創業計畫,提供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幫助社會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和策略。透過與大學的合作,社會企業得以利用學術資源,促進產品開發和經營效率。透過與大學合作開設講座、工作坊,提供學生實習和參與社會企業項目的機會。激發社會企業的創意思維,並與大學共同進行產品開發、市場調研或社會影響評估等研究項目,促進學術與實務的結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