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資本主義社會
Post-Capitalist Society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管理學大師晚期重要的著作之一,是針對「後資本主義」的徹底剖析,其層面更遍及政治、經濟、社會與個人。書中說明了未來社會的整體樣貌,但本書並非是一本預言書,而是探討已經浮現的問題,並且呼籲立即行動。
西方歷史上每隔兩、三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劇烈的轉型。在短短數十年內,社會自行重組:從世界觀、基本價值觀、社會政治架構、藝術到關鍵制度,皆是如此。50 年後,出現一個新世界。屆時出生的人甚至無法想像,他們祖父母輩生活其中,並養育他們父母輩的那個世界,是什麼樣貌。我們目前正在經歷這種轉型,在轉型之後,創造出後資本主義社會,這便是本書討論的主題。
本書涵蓋的範圍甚廣。它討論後資本主義社會、後資本主義政體、知識本身的新挑戰。但它遺漏的比想要涵蓋的還多。它不是書寫未來的歷史。而是細看當前。
關於後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麼及為什麼發生,也知道即將發生什麼及為什麼會發生,至少掌握了大略的輪廓,這部分的預測,有不少是現在進行式。關於後資本主義政體,我們目前只有各種計畫。如何促成必要的改革,還只是揣測的結果。但既然我們知道已經發生什麼及為什麼會發生,就可以明確指出,需要發生什麼及其理由。可是關於知識的挑戰,我們只能提出問題,並希望提出的是恰當的問題。
凡是「後」什麼什麼的時代都不會永久,只會是暫時的。我們正處於轉型期。未來的社會將是什麼面貌,不管會不會真像某些人大膽期待的「知識型社會」,都取決於先進國家如何回應當前的轉型期,亦即後資本主義期的挑戰,這取決於知識領袖、企業領袖、政治領袖的智慧,最重要的還是靠每個人的行動。此刻確實是創造未來的時刻,因為一切仍充滿變數。現在正是起身行動的時刻。
西方歷史上每隔兩、三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劇烈的轉型。在短短數十年內,社會自行重組:從世界觀、基本價值觀、社會政治架構、藝術到關鍵制度,皆是如此。50 年後,出現一個新世界。屆時出生的人甚至無法想像,他們祖父母輩生活其中,並養育他們父母輩的那個世界,是什麼樣貌。我們目前正在經歷這種轉型,在轉型之後,創造出後資本主義社會,這便是本書討論的主題。
本書涵蓋的範圍甚廣。它討論後資本主義社會、後資本主義政體、知識本身的新挑戰。但它遺漏的比想要涵蓋的還多。它不是書寫未來的歷史。而是細看當前。
關於後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麼及為什麼發生,也知道即將發生什麼及為什麼會發生,至少掌握了大略的輪廓,這部分的預測,有不少是現在進行式。關於後資本主義政體,我們目前只有各種計畫。如何促成必要的改革,還只是揣測的結果。但既然我們知道已經發生什麼及為什麼會發生,就可以明確指出,需要發生什麼及其理由。可是關於知識的挑戰,我們只能提出問題,並希望提出的是恰當的問題。
凡是「後」什麼什麼的時代都不會永久,只會是暫時的。我們正處於轉型期。未來的社會將是什麼面貌,不管會不會真像某些人大膽期待的「知識型社會」,都取決於先進國家如何回應當前的轉型期,亦即後資本主義期的挑戰,這取決於知識領袖、企業領袖、政治領袖的智慧,最重要的還是靠每個人的行動。此刻確實是創造未來的時刻,因為一切仍充滿變數。現在正是起身行動的時刻。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導讀
致謝
引言 大轉型
第一部 社會
第1 章 從資本主義到知識型社會
知識的新意義/現代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
管理革命/從一般知識到專門知識
第2 章 組織型社會
組織的功能/組織是特殊的物種/組織的特徵/
組織是不穩定因素/受僱者社會
第3 章 勞工、資本及其未來
勞工仍是資產嗎?/需要多少勞工,哪一類勞工?
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退休基金與所有權人/
公司治理/要求經營團隊負責
第4 章 新勞動人口的生產力
團隊有哪幾種?/專注的必要性/改造組織/
需要外包的情況/避免新的階級衝突
第5 章 責任為本的組織
對錯之辨/社會責任是什麼?/權力與組織/
從指揮到資訊/從資訊到責任/讓人人成為貢獻者
第二部 政體
第6 章 從民族國家到巨型國家
民族國家的矛盾/巨型國家的各層面/保姆國/
巨型國家是經濟之主/財政國/冷戰國/日本例外
巨型國家成效如何?/政治分贓國/
冷戰國:雖成功終究失敗
第7 章 跨國主義、區域主義和部族主義
金錢無祖國⋯⋯/⋯⋯資訊也無國界/
跨國需求:環保/消滅恐怖主義/管制武器/
區域主義:新現實/部族主義再現/不能失根
第8 章 政府必須徹底改造
軍事援助徒勞無功/專注於有效部位/
部分成功的經驗:超越保姆國
第9 章 在社會部門實踐公民精神
「外包」的必要性/光有愛國精神還不夠/
對社區的需求/逐漸消失的工廠社區/公民志工
第三部 知識
第10 章 知識經濟學與知識生產力
知識經濟學/知識生產力/金錢的生產力/
對管理的要求/只須聯想⋯⋯
第11 章 可以究責的學校
日本如何做到的/新績效的需求/學會如何學習/
學校的社會地位/學校是教育夥伴/可以究責的學校
第12 章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導讀
致謝
引言 大轉型
第一部 社會
第1 章 從資本主義到知識型社會
知識的新意義/現代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
管理革命/從一般知識到專門知識
第2 章 組織型社會
組織的功能/組織是特殊的物種/組織的特徵/
組織是不穩定因素/受僱者社會
第3 章 勞工、資本及其未來
勞工仍是資產嗎?/需要多少勞工,哪一類勞工?
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退休基金與所有權人/
公司治理/要求經營團隊負責
第4 章 新勞動人口的生產力
團隊有哪幾種?/專注的必要性/改造組織/
需要外包的情況/避免新的階級衝突
第5 章 責任為本的組織
對錯之辨/社會責任是什麼?/權力與組織/
從指揮到資訊/從資訊到責任/讓人人成為貢獻者
第二部 政體
第6 章 從民族國家到巨型國家
民族國家的矛盾/巨型國家的各層面/保姆國/
巨型國家是經濟之主/財政國/冷戰國/日本例外
巨型國家成效如何?/政治分贓國/
冷戰國:雖成功終究失敗
第7 章 跨國主義、區域主義和部族主義
金錢無祖國⋯⋯/⋯⋯資訊也無國界/
跨國需求:環保/消滅恐怖主義/管制武器/
區域主義:新現實/部族主義再現/不能失根
第8 章 政府必須徹底改造
軍事援助徒勞無功/專注於有效部位/
部分成功的經驗:超越保姆國
第9 章 在社會部門實踐公民精神
「外包」的必要性/光有愛國精神還不夠/
對社區的需求/逐漸消失的工廠社區/公民志工
第三部 知識
第10 章 知識經濟學與知識生產力
知識經濟學/知識生產力/金錢的生產力/
對管理的要求/只須聯想⋯⋯
第11 章 可以究責的學校
日本如何做到的/新績效的需求/學會如何學習/
學校的社會地位/學校是教育夥伴/可以究責的學校
第12 章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序/導讀
【導讀】
《後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未來學研究」的著作,彼得.杜拉克清楚地表明:「凡是『後⋯⋯』的時代都不會永久,只會是暫時的。」因此,就像「後現代」、「後全球化」⋯⋯等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提醒我們,有很多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正在經歷持續的流變,所以對於各種創新,我們都需要積極地面對,才能夠因應接踵而來的「後⋯⋯」挑戰。
杜拉克認為,人類社會在過去兩百多年,歷經了三大革命,即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和管理革命,其背後的推動力量,則是知識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第一階段中,知識被應用於工具、製程、產品,促成了工業革命,但也產生馬克思鼓吹的階級鬥爭。第二階段則是具備新意義的知識被應用於工作,引發了生產力革命,這把無產階級變為中產階級。至於第三階段還正在進行中,知識現在正迅速甩開資本和勞工,變成唯一的生產要素,這是管理革命。進入到後資本主義社會,杜拉克觀察到許多傳統的價值觀都必須重新調整、適應。例如,知識不像金錢那樣不帶個人色彩(impersonal)。知識不存在於書本、資料庫、軟體程式;那裡面只有資訊。知識始終體現在人身上;由人攜帶;由人創造、增益、改進;由人應用;由人教導和傳承;由人使用或誤用。所以轉向知識型社會,使「人」處於中心地位。這帶來新的挑戰、新的議題,以及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型社會的代表:受過良好教育的人(the educated person)的新問題。
本書的重點,從評論政體、民族主義,到關注組織(尤其是企業)如何引進新的「社會責任」,並更重視每一位員工作為「知識工作者」。杜拉克語重心長的表示:在知識為本的組織裡,經營(管理)階層的任務不是讓人人當老大,而是讓人人成為貢獻者。這同時更涉及到每個人如何形成「公民精神」,因為後資本主義需要新的社會部門:既要能滿足社會需求,又要能恢復有意義的公民感和社群感。
總之,在知識型社會裡,人們必須學會如何學習,而學校作為知識「生產者」和「傳播管道」的社會地位,連同其獨占性,勢必會受到挑戰。這種變革的劇烈程度可能超乎想像,我們由台灣的經驗,是否也可看出端倪了?
《後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未來學研究」的著作,彼得.杜拉克清楚地表明:「凡是『後⋯⋯』的時代都不會永久,只會是暫時的。」因此,就像「後現代」、「後全球化」⋯⋯等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提醒我們,有很多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正在經歷持續的流變,所以對於各種創新,我們都需要積極地面對,才能夠因應接踵而來的「後⋯⋯」挑戰。
杜拉克認為,人類社會在過去兩百多年,歷經了三大革命,即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和管理革命,其背後的推動力量,則是知識的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第一階段中,知識被應用於工具、製程、產品,促成了工業革命,但也產生馬克思鼓吹的階級鬥爭。第二階段則是具備新意義的知識被應用於工作,引發了生產力革命,這把無產階級變為中產階級。至於第三階段還正在進行中,知識現在正迅速甩開資本和勞工,變成唯一的生產要素,這是管理革命。進入到後資本主義社會,杜拉克觀察到許多傳統的價值觀都必須重新調整、適應。例如,知識不像金錢那樣不帶個人色彩(impersonal)。知識不存在於書本、資料庫、軟體程式;那裡面只有資訊。知識始終體現在人身上;由人攜帶;由人創造、增益、改進;由人應用;由人教導和傳承;由人使用或誤用。所以轉向知識型社會,使「人」處於中心地位。這帶來新的挑戰、新的議題,以及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型社會的代表:受過良好教育的人(the educated person)的新問題。
本書的重點,從評論政體、民族主義,到關注組織(尤其是企業)如何引進新的「社會責任」,並更重視每一位員工作為「知識工作者」。杜拉克語重心長的表示:在知識為本的組織裡,經營(管理)階層的任務不是讓人人當老大,而是讓人人成為貢獻者。這同時更涉及到每個人如何形成「公民精神」,因為後資本主義需要新的社會部門:既要能滿足社會需求,又要能恢復有意義的公民感和社群感。
總之,在知識型社會裡,人們必須學會如何學習,而學校作為知識「生產者」和「傳播管道」的社會地位,連同其獨占性,勢必會受到挑戰。這種變革的劇烈程度可能超乎想像,我們由台灣的經驗,是否也可看出端倪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