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金潮:大前研一預言新興國家牽動的經濟新規則
未來5年,錢正熱騰騰從富國流向新興經濟體,就是所謂的「維他命十國」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不論你願不願意接受或是有無意識到,你的錢正受控於「國際游資」──意指在全球徘徊、四處尋找投資標的、不急著運用,也不必負任何責任的閒錢,目前總值約4千兆日圓。而這些剩餘資金,曾經拯救過美國企業,也讓歐洲經濟一夕變色,全球經濟一再地被操控其中。
你絕對要知道!
趨勢預言家大前研一疾呼,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採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與經濟政策,並無法產生提振經濟的效益,「如何掌握資金的流向及運用」才是重點。他大膽預言:今日的世界經濟,已不再由美國、中國、日本獨尊,而是加速多元化。如今,錢正熱騰騰從富國流向新興經濟體,他稱之為「維他命十國」(VITAMIN)。
世界經濟情勢持續震盪,台灣也難逃全球經濟衰退衝擊,這次,大前研一以宏觀的角度,帶領讀者看清世界的財富地圖,掌握國際市場的危機與商機,同時也給執政者一記當頭棒喝!
本書特色
★不確定的時代,大前研一最新關鍵報告:中國不動產泡沫化?美國正步上日本後塵,台灣呢?大前研一大膽預言:今日的世界經濟,已不再由美國、中國、日本獨尊,而是加速多元化。未來5年,錢正熱騰騰從富國流向新興經濟體,就是所謂的「維他命十國」(VITAMIN)。
★看不見的力量,認識全球熱錢第一本書:全球資金就這麼多,想投資獲利,掌握資金動向就很重要。不過,這些錢如何動?為何而動?日本知名趨勢家大前研一,這次熱錢流竄歷史以及歐債問題,帶給台灣讀者最一針見血的獨家觀察。
★總體經濟策略已經失效,全球趨勢正在轉彎:大前研一呼籲,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單純運用調降利率或是貨幣供給政策,已經無濟於補,這些攸關個人投資
你絕對要知道!
趨勢預言家大前研一疾呼,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採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與經濟政策,並無法產生提振經濟的效益,「如何掌握資金的流向及運用」才是重點。他大膽預言:今日的世界經濟,已不再由美國、中國、日本獨尊,而是加速多元化。如今,錢正熱騰騰從富國流向新興經濟體,他稱之為「維他命十國」(VITAMIN)。
世界經濟情勢持續震盪,台灣也難逃全球經濟衰退衝擊,這次,大前研一以宏觀的角度,帶領讀者看清世界的財富地圖,掌握國際市場的危機與商機,同時也給執政者一記當頭棒喝!
本書特色
★不確定的時代,大前研一最新關鍵報告:中國不動產泡沫化?美國正步上日本後塵,台灣呢?大前研一大膽預言:今日的世界經濟,已不再由美國、中國、日本獨尊,而是加速多元化。未來5年,錢正熱騰騰從富國流向新興經濟體,就是所謂的「維他命十國」(VITAMIN)。
★看不見的力量,認識全球熱錢第一本書:全球資金就這麼多,想投資獲利,掌握資金動向就很重要。不過,這些錢如何動?為何而動?日本知名趨勢家大前研一,這次熱錢流竄歷史以及歐債問題,帶給台灣讀者最一針見血的獨家觀察。
★總體經濟策略已經失效,全球趨勢正在轉彎:大前研一呼籲,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單純運用調降利率或是貨幣供給政策,已經無濟於補,這些攸關個人投資
名人推薦
專家聯合推薦
財訊文化事業執行長 謝金河
「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所特聘教授 周行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東森「夢想街57號」主持人 陳斐娟
東元集團會長 黃茂雄
財訊文化事業執行長 謝金河
「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所特聘教授 周行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東森「夢想街57號」主持人 陳斐娟
東元集團會長 黃茂雄
編輯推薦
低利率環境,造就資金快速移動的時代,當歐美國家為了欲振乏力的經濟頭痛不已,新興國家無異是所有投資專家最看好的投資亮點。然而大家最看好的新興國家領頭羊—中國,繁榮的背後仍有一些隱憂,此時大前研一以他全球跑透透的觀察心得,為投資人選出他個人最看好的新興國家。
大前研一樂觀指出,透過數位化帶來的革命,新興國家得以蓬勃發展,你知道菲律賓是全亞洲會計師人數最多的國家,電腦人才與印度不惶多讓嗎?土耳其又是如何在阿拉伯世界中建立威信,成為最受歐美信賴的伊斯蘭國家?世界正在變遷,我們看待世界也需要新的第一手觀點。(文/經濟日報副刊組編輯林春江)
大前研一樂觀指出,透過數位化帶來的革命,新興國家得以蓬勃發展,你知道菲律賓是全亞洲會計師人數最多的國家,電腦人才與印度不惶多讓嗎?土耳其又是如何在阿拉伯世界中建立威信,成為最受歐美信賴的伊斯蘭國家?世界正在變遷,我們看待世界也需要新的第一手觀點。(文/經濟日報副刊組編輯林春江)
目錄
〈推薦序〉注入活水思維,打開經濟僵局──洪德生
〈推薦序〉你不可忽視的全球資金大轉向──林奇芬
〈推薦序〉不確定的時代,看清資金怎麼走就對了──陳斐娟
〈自序〉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崛起
第一章 超級大國「G2」的黃昏
1. 美國——「唯一大國」是如何崩解的?
2. 中國——泡沫何時會吹破?
第二章 資本流動的方式改變了!
1.「國際游資」擾亂全球一池春水
2. 歐盟——從帝國擴張到防衛性退守
3.「維他命十國」關鍵報告
第三章 看不見的力量
1. 失效的總體經濟政策
2. 市場即將放棄日本
第四章 立足新興國家、活用國際游資
1. 如何稱霸新興國家?
2. 重振經濟處方籤
〈後記〉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推薦序〉你不可忽視的全球資金大轉向──林奇芬
〈推薦序〉不確定的時代,看清資金怎麼走就對了──陳斐娟
〈自序〉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崛起
第一章 超級大國「G2」的黃昏
1. 美國——「唯一大國」是如何崩解的?
2. 中國——泡沫何時會吹破?
第二章 資本流動的方式改變了!
1.「國際游資」擾亂全球一池春水
2. 歐盟——從帝國擴張到防衛性退守
3.「維他命十國」關鍵報告
第三章 看不見的力量
1. 失效的總體經濟政策
2. 市場即將放棄日本
第四章 立足新興國家、活用國際游資
1. 如何稱霸新興國家?
2. 重振經濟處方籤
〈後記〉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序/導讀
推薦序1
注入活水思維,打開經濟僵局
近年來全球化、資通訊科技發達、氣候變遷及人口結構的改變,大大影響了人類的經濟思想、產業活動型態、生活型態、政治的運作模式、社會結構,甚至於文化的進展。在這樣快速及多元化變遷的時代,想要掌握歷史的定位、社會及人生的核心價值,是件非常困難可又不得不努力的事。
全球著名管理大師、趨勢預言家大前研一,嘗試就經濟面、產業面檢驗一些重要國家,如美國、中國、歐盟及新興國家,如何在時代洶湧變遷的洪流裡勇往直前、逆流而上,或是方向偏差,或是後知後覺,抑或是努力不夠而逐漸喪失競爭力。當然,影響這些勝衰的因素錯綜複雜,但是他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經濟的活水」──如何掌握資金的流向及運用。至於資金的運用,必須同時重視國內資金的運用,也必須重視國內資金對外投資,以及如何吸引外來資金到國內投資。這並不能僅僅靠運氣,而是需要好的制度、好的策略及意志力。
就美國而言,雷曼事件暴露出美國金融管制制度的缺失、過度消費及儲蓄不足、投資不足,及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與此大大不同的是,中國挾其強大的公權力發展出口導向的產業、累積鉅額的外匯存底、內部又有高儲蓄率及投資成長率,其結果是,理所當然地快速成為經濟大國。但是中國在制度面終究會面臨大幅改革的挑戰,屆時結果如何,就須要高度的智慧及策略。
最後,其實也是大前研一最關心的是日本經濟及產業發展的前景。他看到了日本有大而沒有好好運用的金融資產──強勢的日圓,但卻沒有好好進行全球化資源的整合。美國次級房貸及歐債的危機影響日本並不大,但大前研一憂心的是:看不到日本趁機以外向、積極、樂觀的毅力,向外進行全球化的布局,反而仍受限於日本民族性中固有的「內向、消極、悲觀」的心態,而使經濟萎縮。
這些建議當然深深值得日本全民的警愓,但同樣也值得在台灣的全民引以為戒,因此,我深信這本書很值得大家一起仔細研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推薦序2
你不可忽視的全球資金大轉向
2008年經歷了美國次貸風暴襲擊,全球金融市場遭受重創,2010年至今,又再遭逢歐債危機持續拖累,金融市場再拉警報,全球經濟前景渾沌不明。連續多年的金融危機,讓企業與民眾惶惶不安,而在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這本新書中,另一個全球危機則已然來臨,沒有預先準備的國家將慘遭滅頂。
在這本書即將上市之前,台灣正為了證所稅的議題吵得不可開交,但若讀過大前研一這本書後,國家、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應該大幅改變,面對全球資金流動方式改變,未來人才、產業、經濟環境將呈無國界競爭狀態,傳統的政府決策思維,也到了該重新檢討的時候了。
大前研一在這本書中,提到三個未來重要趨勢。第一,先進國除了債台高築外,普遍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危機,未來成長性受限;相較之下,新興國家則普遍人口多、年輕化,正處在高成長年代,將是未來世界成長動能。包括BRIC金磚四國外,VISTTAC展望七國,或新鑽十一國(Next 11),都是快速崛起的力量,不容忽視。
第二,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採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與經濟政策,無法產生提振經濟的效益。大前研一指出,日本面臨失落的20年,即使採用零利率政策也無法帶動經濟成長,甚至產生通貨緊縮。面臨全球貿易邊界逐漸消失,網路時代來臨,更講求低庫存、及時化反應,加上資金流動無國界,波動性增加。這些不同於以往的大環境改變,讓過去政府最常採用的貨幣寬鬆政策、稅負政策,愈來愈難發揮刺激經濟的效果。
我相當認同大前研一的觀察,以目前全球發展趨勢來看,每個國家都在互相競爭資源,而能吸引到最多人才與資金的國家,才會是贏家。過去十年,中國在這方面突飛猛進令人羨慕,而目前中國GDP規模已經擠入全球第二大,外匯存底全球第一。
第三,到新興國家掌握內需成長機會。隨著新興國家崛起,提供了各項需求成長,與企業成長良機。大前研一認為過去日本企業只著重於開發美國與中國市場,而且在中國還踢到鐵板,他鼓勵日本企業應該更重視其他新興市場處女地的開發。
以台灣為例,除了中國市場外,也有不少企業積極前進東南亞市場,並掌握先機,但除此之外,其他市場也還有大幅擴展空間。台灣企業不應該只著重於利用當地廉價勞工或資源,還應該同時開發當地內需市場。例如我最近到俄羅斯參訪,也接觸一些當地台商,以俄羅斯龐大的市場潛力而言,台灣廠商的數量與規模還非常小。雖然語文與文化都有障礙,但台灣廠商與他國廠商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未來仍有許多發展機會。
2011年IMF曾對全球經濟下了一個定義,「一個世界、兩個速度」,形容工業先進國正面臨年老化陣痛期,而新興國家則是叛逆的青少年期,但未來帶領全球成長的,將是小老弟新興市場。
我長期觀察國際投資市場,金磚四國在2003年到2007年呈現高速飆車,但2008年到2012年則面臨失速的痛苦,拚命踩剎車抑制通膨,因此,近幾年投資新興市場的投資人,也同樣面臨上沖下洗的震撼教育。但從大前研一的書中,也再次應證,新興市場將是未來成長的明日之星,只是我們要有更大的耐性,等待他「轉大人」。
對企業與國家政策而言,如何及時掌握新興市場商機,不再死守美、歐市場,將是決定未來命運的重要關鍵。對投資人而言,眼光不再只看成熟市場,而該放眼新興市場,也是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向。
「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推薦序3
不確定的時代,看清資金怎麼走就對了
「錢在哪裡,機會就在哪裡」,這句話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就像我們經常說的,「人未知,錢先知」。問題是:「人兩腳,錢四腳」,錢跑得快我們跑得慢,錢跑到哪?跑多快?跑了之後變胖或變瘦?並不是像簡單的小學生數學1+1=2那麼容易計算預測。錢移動產生的效益,既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不見得是極複雜的自然指數圖形,什至有可能是自然對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拿10塊錢投資可以賺2塊錢的話,則100塊錢並不必然可以賺20塊,它也許幫你賺200塊,也可能通通賠光光。
錢會跑向哪裡?資金如流水。套用物理學的原理來說,資金的效益流場,它可能是邊界流、管流、層流,也可能是紊流。前三者可以被預測,但紊流則難以掌握。如同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及2012年的歐債危機,初發生時沒有跡象,過程中瞬息萬變,結束時則在意料之外。當發生這種所謂的黑天鵝事件時,資金的移動就不見得有邏輯什至不見得有效益。
比如說,2012年的歐債危機,錢大量湧向德國公債和美國公債,當時德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竟然在6月時跌破零的水準,最低跌到-0.002%,低於零,這代表德國債券到期後,投資人得到的回報竟然比當初他們買進時所付的錢還少。你可能會說,怎麼有那麼笨的錢,膝蓋想也知道,拿錢去買德國公債等於是去做明知賠錢的生意,不如放枕頭底下還聰明些。那可不一定!枕頭底下的風險是萬一遭小偷,連本金都沒了。其實零息公債真正的意涵是,投資人把錢放在哪兒都不放心,擔心連本金都虧掉,就算是放在德國銀行也怕倒閉,以至於甘願放棄利息收入,只求保住本金。
不確定的時代,大家在乎資金的收回,更勝於資金的收益。然而,大部分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先嗅到資金移動的方向,我們多半便能預測它將引發的效應,就像邊界流,我們都知道,當西邊界流抵達中高緯度時,便會受地球自轉帶動的西風帶所影響,因此可預測的是,洋流將由西向東流,便是我們所說的西風漂流。而當西風漂流受東邊的陸地板塊阻礙時,便向赤道方向流動,而成為東邊界流。資金的洋流,隨著緯度改變、溫度改變、地形改變,移動的方式與方向當然也會跟著改變。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藉著《大資金潮:大前研一預言新興國家牽動的經濟新規則》這本書,提醒我們全球主導經濟的兩股最重要的力量──美國與中國,正在改變資金的移動與效益。
未來的世界到底是G2(兩國集團或兩國治理),還是C2(兩國協調),隱含著國際上政治角力的權謀盤算,美國用G2的說法希望引起全世界忌憚中國力量強大的勢力凝結,而中國則試圖用C2的說法消弭擔心中國主宰世界的聲音,掩飾超英趕美(心裡想的應該是超英超美)的司馬昭之心,然而,無論用什麼說法,終究無法忽視中國大國崛起的力量。
大前研一針對美國如何從「唯一大國」逐步淪為「遲暮大國」所犯的錯誤,以及中國如何藉著全球經濟因雷曼衝擊而喘不過氣的天時拿下主導優勢,領先提出他的觀察與預測,讓我們知道下一個泡沫在哪裡,將如何吹起,又如何破滅,雖然「人兩腳,錢四腳」,但我們有了資金流動的地圖,便可以尋找最近的路,重要的是,我們不會迷路。
東森「夢想街57號」主持人 陳斐娟
注入活水思維,打開經濟僵局
近年來全球化、資通訊科技發達、氣候變遷及人口結構的改變,大大影響了人類的經濟思想、產業活動型態、生活型態、政治的運作模式、社會結構,甚至於文化的進展。在這樣快速及多元化變遷的時代,想要掌握歷史的定位、社會及人生的核心價值,是件非常困難可又不得不努力的事。
全球著名管理大師、趨勢預言家大前研一,嘗試就經濟面、產業面檢驗一些重要國家,如美國、中國、歐盟及新興國家,如何在時代洶湧變遷的洪流裡勇往直前、逆流而上,或是方向偏差,或是後知後覺,抑或是努力不夠而逐漸喪失競爭力。當然,影響這些勝衰的因素錯綜複雜,但是他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經濟的活水」──如何掌握資金的流向及運用。至於資金的運用,必須同時重視國內資金的運用,也必須重視國內資金對外投資,以及如何吸引外來資金到國內投資。這並不能僅僅靠運氣,而是需要好的制度、好的策略及意志力。
就美國而言,雷曼事件暴露出美國金融管制制度的缺失、過度消費及儲蓄不足、投資不足,及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與此大大不同的是,中國挾其強大的公權力發展出口導向的產業、累積鉅額的外匯存底、內部又有高儲蓄率及投資成長率,其結果是,理所當然地快速成為經濟大國。但是中國在制度面終究會面臨大幅改革的挑戰,屆時結果如何,就須要高度的智慧及策略。
最後,其實也是大前研一最關心的是日本經濟及產業發展的前景。他看到了日本有大而沒有好好運用的金融資產──強勢的日圓,但卻沒有好好進行全球化資源的整合。美國次級房貸及歐債的危機影響日本並不大,但大前研一憂心的是:看不到日本趁機以外向、積極、樂觀的毅力,向外進行全球化的布局,反而仍受限於日本民族性中固有的「內向、消極、悲觀」的心態,而使經濟萎縮。
這些建議當然深深值得日本全民的警愓,但同樣也值得在台灣的全民引以為戒,因此,我深信這本書很值得大家一起仔細研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推薦序2
你不可忽視的全球資金大轉向
2008年經歷了美國次貸風暴襲擊,全球金融市場遭受重創,2010年至今,又再遭逢歐債危機持續拖累,金融市場再拉警報,全球經濟前景渾沌不明。連續多年的金融危機,讓企業與民眾惶惶不安,而在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這本新書中,另一個全球危機則已然來臨,沒有預先準備的國家將慘遭滅頂。
在這本書即將上市之前,台灣正為了證所稅的議題吵得不可開交,但若讀過大前研一這本書後,國家、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應該大幅改變,面對全球資金流動方式改變,未來人才、產業、經濟環境將呈無國界競爭狀態,傳統的政府決策思維,也到了該重新檢討的時候了。
大前研一在這本書中,提到三個未來重要趨勢。第一,先進國除了債台高築外,普遍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危機,未來成長性受限;相較之下,新興國家則普遍人口多、年輕化,正處在高成長年代,將是未來世界成長動能。包括BRIC金磚四國外,VISTTAC展望七國,或新鑽十一國(Next 11),都是快速崛起的力量,不容忽視。
第二,全球經濟已經無國界化,採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與經濟政策,無法產生提振經濟的效益。大前研一指出,日本面臨失落的20年,即使採用零利率政策也無法帶動經濟成長,甚至產生通貨緊縮。面臨全球貿易邊界逐漸消失,網路時代來臨,更講求低庫存、及時化反應,加上資金流動無國界,波動性增加。這些不同於以往的大環境改變,讓過去政府最常採用的貨幣寬鬆政策、稅負政策,愈來愈難發揮刺激經濟的效果。
我相當認同大前研一的觀察,以目前全球發展趨勢來看,每個國家都在互相競爭資源,而能吸引到最多人才與資金的國家,才會是贏家。過去十年,中國在這方面突飛猛進令人羨慕,而目前中國GDP規模已經擠入全球第二大,外匯存底全球第一。
第三,到新興國家掌握內需成長機會。隨著新興國家崛起,提供了各項需求成長,與企業成長良機。大前研一認為過去日本企業只著重於開發美國與中國市場,而且在中國還踢到鐵板,他鼓勵日本企業應該更重視其他新興市場處女地的開發。
以台灣為例,除了中國市場外,也有不少企業積極前進東南亞市場,並掌握先機,但除此之外,其他市場也還有大幅擴展空間。台灣企業不應該只著重於利用當地廉價勞工或資源,還應該同時開發當地內需市場。例如我最近到俄羅斯參訪,也接觸一些當地台商,以俄羅斯龐大的市場潛力而言,台灣廠商的數量與規模還非常小。雖然語文與文化都有障礙,但台灣廠商與他國廠商都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未來仍有許多發展機會。
2011年IMF曾對全球經濟下了一個定義,「一個世界、兩個速度」,形容工業先進國正面臨年老化陣痛期,而新興國家則是叛逆的青少年期,但未來帶領全球成長的,將是小老弟新興市場。
我長期觀察國際投資市場,金磚四國在2003年到2007年呈現高速飆車,但2008年到2012年則面臨失速的痛苦,拚命踩剎車抑制通膨,因此,近幾年投資新興市場的投資人,也同樣面臨上沖下洗的震撼教育。但從大前研一的書中,也再次應證,新興市場將是未來成長的明日之星,只是我們要有更大的耐性,等待他「轉大人」。
對企業與國家政策而言,如何及時掌握新興市場商機,不再死守美、歐市場,將是決定未來命運的重要關鍵。對投資人而言,眼光不再只看成熟市場,而該放眼新興市場,也是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向。
「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推薦序3
不確定的時代,看清資金怎麼走就對了
「錢在哪裡,機會就在哪裡」,這句話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就像我們經常說的,「人未知,錢先知」。問題是:「人兩腳,錢四腳」,錢跑得快我們跑得慢,錢跑到哪?跑多快?跑了之後變胖或變瘦?並不是像簡單的小學生數學1+1=2那麼容易計算預測。錢移動產生的效益,既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不見得是極複雜的自然指數圖形,什至有可能是自然對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拿10塊錢投資可以賺2塊錢的話,則100塊錢並不必然可以賺20塊,它也許幫你賺200塊,也可能通通賠光光。
錢會跑向哪裡?資金如流水。套用物理學的原理來說,資金的效益流場,它可能是邊界流、管流、層流,也可能是紊流。前三者可以被預測,但紊流則難以掌握。如同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及2012年的歐債危機,初發生時沒有跡象,過程中瞬息萬變,結束時則在意料之外。當發生這種所謂的黑天鵝事件時,資金的移動就不見得有邏輯什至不見得有效益。
比如說,2012年的歐債危機,錢大量湧向德國公債和美國公債,當時德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竟然在6月時跌破零的水準,最低跌到-0.002%,低於零,這代表德國債券到期後,投資人得到的回報竟然比當初他們買進時所付的錢還少。你可能會說,怎麼有那麼笨的錢,膝蓋想也知道,拿錢去買德國公債等於是去做明知賠錢的生意,不如放枕頭底下還聰明些。那可不一定!枕頭底下的風險是萬一遭小偷,連本金都沒了。其實零息公債真正的意涵是,投資人把錢放在哪兒都不放心,擔心連本金都虧掉,就算是放在德國銀行也怕倒閉,以至於甘願放棄利息收入,只求保住本金。
不確定的時代,大家在乎資金的收回,更勝於資金的收益。然而,大部分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先嗅到資金移動的方向,我們多半便能預測它將引發的效應,就像邊界流,我們都知道,當西邊界流抵達中高緯度時,便會受地球自轉帶動的西風帶所影響,因此可預測的是,洋流將由西向東流,便是我們所說的西風漂流。而當西風漂流受東邊的陸地板塊阻礙時,便向赤道方向流動,而成為東邊界流。資金的洋流,隨著緯度改變、溫度改變、地形改變,移動的方式與方向當然也會跟著改變。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藉著《大資金潮:大前研一預言新興國家牽動的經濟新規則》這本書,提醒我們全球主導經濟的兩股最重要的力量──美國與中國,正在改變資金的移動與效益。
未來的世界到底是G2(兩國集團或兩國治理),還是C2(兩國協調),隱含著國際上政治角力的權謀盤算,美國用G2的說法希望引起全世界忌憚中國力量強大的勢力凝結,而中國則試圖用C2的說法消弭擔心中國主宰世界的聲音,掩飾超英趕美(心裡想的應該是超英超美)的司馬昭之心,然而,無論用什麼說法,終究無法忽視中國大國崛起的力量。
大前研一針對美國如何從「唯一大國」逐步淪為「遲暮大國」所犯的錯誤,以及中國如何藉著全球經濟因雷曼衝擊而喘不過氣的天時拿下主導優勢,領先提出他的觀察與預測,讓我們知道下一個泡沫在哪裡,將如何吹起,又如何破滅,雖然「人兩腳,錢四腳」,但我們有了資金流動的地圖,便可以尋找最近的路,重要的是,我們不會迷路。
東森「夢想街57號」主持人 陳斐娟
試閱
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崛起
回想起來,近10年來我好像只入境過美國一次。說得正確點,機場是到過幾次,但不過是為了前往中南美諸國途中轉機,並沒有實際入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就只有這麼一次。
在麻省裡工學院修得博士學位後,我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服務了23年,並曾在史丹佛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授,我這生造訪美國的次數不下400回。全美的50州裡,就有49州留有我的足跡。然而,如今我卻完全不再踏足美國。
理由是,全球資金的流動模式已經徹底改變。
20世紀裡,日本企業曾深受美國吸引。如今,進軍美國的日本企業,已有高達90%穩定獲利。較諸歐系企業,日本企業的成績更為優秀,原因是日本在戰後為了打入美國市場,曾做過一番拚死努力。
進入21世紀後,打進中國市場又成了日本企業的優先課題。但在我看來,礙於中國消費者強烈的愛國心與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截至目前真正成功的僅有2成。不是驚呼「被合夥人騙了」,就是高喊「被偷學了技術,現在成了競爭對手」,泰半企業皆因慘遭背叛而心生恐懼。
但在日本為該進軍美國還是中國左右為難的當頭,全球經濟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已經有了新貌——一幅由衰退的美、日,與崛起的新興國家所構成的新世界地圖——而僅有極少數的日本人充分意識到這點。
美國—「唯一大國」是如何崩解的?
記得2009年時,常聽到「G2」這個字眼。
不過其中之一,曾被譽為「唯一大國」的美國,如今已逐步淪為「遲暮大國」。冷戰結束時,美國的有識之士曾誇口「我國將繼續享有半世紀的繁榮」,但短短10年後,布希一個人就毀了這個局面。
渴望「改變」的人民選擇了歐巴馬政權,但美國的前途依然在五里霧中。美國人開始自問「美國究竟是什麼」,2010年11月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在標榜「小政府.強有力的政府」的茶黨支持下大獲全勝。想必今後美國對國際事務進行干涉的機會將愈來愈少。
這錯誤根源於冷戰後,為了對國內的猶太人示好,美國將假想敵從蘇聯轉移到伊斯蘭世界。如此下去,美國將無藥可救,從對手身上也找不出答案。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立已有千餘年歷史的歐洲,深知繼續對立只會削弱生產力。況且英、法、西班牙等歐洲主要國家的人口已有約5%為伊斯蘭教徒,內政上已經難以採取反伊斯蘭政策。
相較之下,美國自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算起,歷經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的執政,這場錯誤的戰爭已打了將近20年,也沒受任何國家請託,便自我消耗到筋疲力竭的地步。
不論怎麼看,這個至今仍無法擺脫身為「世界警察」的自我想像的前霸權國家,雖然經歷了雷曼事件的惡夢,卻依然看不出全球經濟情勢已有了重大轉移,因此完全誤判了形勢。雖然毫不考慮後果地繼續以累積財政赤字推行貨幣寬鬆政策,但高達10%的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國家債務也仍不斷刷新記錄。儘管努力藉壓低美元匯率獎勵出口,並維持就業機會,但似乎還看不到什麼成效。
這副完全看不出復興徵兆的慘狀,已到了處境堪憐的地步。化身社會主義者、努力拉抬股價的歐巴馬
2008年9月,美國大型證券公司雷曼兄弟宣告破產。隨著這場「雷曼衝擊」,原本高踞11000點的道瓊指數倏然暴跌,到了2009年3月6日,已跌落到6469.95點。不過旋即發生反彈,不出兩個月便回復到8000點,之後仍持續攀升,在危機發生滿一年的同年10月,重新站回萬點大關。
進入2010年後,雖然曾因希臘財政危機一度大幅跌落,但至少還能穩住10000點的局面。 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已從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中脫身?
並非如此!這股價上升,不過是歐巴馬總統巧妙地「粉飾策略」(faint)所造成的結果。
歐巴馬在2009年1月就任總統後,便頻頻宣稱「將不計一切挽救美國經濟,即使撥款助民間企業紓困也在所不辭」。事後證明,他的確投入資金助AIG、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GM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等民間企業紓困。
此外,他還命令美國聯合汽車工會將年金債務及勞動債務證券化,並要求投資基金認購這些債券,任何基金若敢不從,便強勢地指名道姓公開譴責。
不過,美國政府向民間企業,而且還是製造業挹注資本,簡直是前所未聞的事。即使在李艾柯卡於1979年就任瀕臨經營危機的克萊斯勒總裁時,美國政府也僅批准了區區15億美元的貸款。
如今,政府卻以保障國內資本及就業機會為名目,不顧體面地主動幫助民間企業紓困,如此說來,美國已稱不上一個自由經濟國家,儼然成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回溯歷史,幾乎找不到任何以這種手法成功奏效的例子。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國均曾嘗試將民間企業國有化,但泰半以失敗告終。從20世紀裡標榜社會主義的國家最終悉數崩潰看來,這樣的手法很明顯就是「無效」!
換句話說,歐巴馬所採取的經濟政策,根本就是脫離常軌!但即使如此,當初他還是受到人民的熱烈支持──這不過是在金融危機中陷入恐慌的人們,忘記過去的教訓,期望有個能幫自己脫困的強勢政府出現使然。
歐巴馬招徠「國際游資」的粉飾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歐巴馬調度資金的方法。因為當時美國已經被超過GDP6%的鉅額財政赤字壓得喘不過氣,根本不可能承擔得起700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
如此一來,唯一可行的法子就是「增稅」。但歐巴馬打從一開始便承諾要減稅,因此,再怎麼也無法開口說出「增稅」兩字。在日本,如果個人金融資產超過1400兆日圓,政府便可頒布「德政令」加以徵收充當財源,但美國人民並沒有這麼高額的儲蓄,因此無法採取這種策略。
除了增稅外,也可考慮大印鈔票,廣為流通。但如此一來,美元便會暴跌,將導致美國陷入惡性通膨。可見,曾誇下海口想挽救國內主要企業的歐巴馬,只憑一己之力顯然無法辦到。有鑑於此,歐巴馬採取的手段,就是祭出粉飾策略:招徠全球徘徊的「國際游資」,企圖以這些剩餘游資,拯救自己國內的企業。
以下,我就來談談歐巴馬的粉飾策略是如何進行的:
2009年5月7日,財政部與聯邦準備銀行等美國金融機關,公布了以19家大型銀行為對象的壓力測試結果。該結果顯示,其中有10家需要補強資本,不足資本的總額為746億美元,因此決定分別以339億美元、137億美元、115億美元的公款,援助資本最為不足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以及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其他機構則有能力以自力方式從市場調度資金。
說真的,這根本就是粉飾太平!這種說法只是將資本不足的部分視為問題,彷彿宣稱「不足的金額就只有這麼多」,讓投資家們判斷這已是谷底而感到安心。但金融機構暗藏的債務,絕對不止如此!
以花旗銀行為例,根據測試結果,需要增強的資本為55億美元,實際上並非僅僅如此。由於政府已於事前宣布,即使高風險資產有8成發生虧損,政府也將出資補償,因此這部分並沒有被計算進去。此外,不在帳目內的住宅抵押貸款證券化商品、消費性貸款證券化商品等龐大的不良資產,也未被提及。
於是,FRB主席柏南克與財政部長蓋特納接連宣布「美國經濟業已觸底」、「信貸市場復甦的徵兆業已出現」等消息,分明就是意圖將國際游資引向美國的一種粉飾策略。
這粉飾策略果然奏效。在全球徘徊的約4000兆日圓的資金,開始向美國移動,同時也拉抬了美國的股價。通用汽車乘隙於此時再上市,也堪稱幸運,話雖如此,要回收政府所挹注的資金,每股需要55美元,35美元的股價並不在安全範圍內,但至少歐巴馬的策略暫時是奏效了。
不過,這勝利畢竟只是一時的。共和黨揭露「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成功」,導致歐巴馬在期中選舉慘遭歷史性的大敗。成為「國家」的歐盟,面臨第一個試煉
2009年12月1日,歐盟的新基本條約,也就是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這條約一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與羅馬條約,在歐盟的成立上具有重要意義。那麼,里斯本條約生效究竟改變了什麼?簡而言之,就是讓歐盟成為一個「國家」。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的任期從半年改為兩年半,而且最多還能連任兩期。也就是說,實質上已形同「歐洲總統」。
原本是個國際聯盟的歐盟一旦成為國家,必將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畢竟歐盟27國的總和經濟規模,名目GDP為16兆美元,已經高過美國的14兆美元,人口也是美國的1.5倍。
除了目前申請加盟的克羅埃西亞、馬其頓、蒙地內哥羅、賽爾維亞與土耳其,若將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也納入考量,歐盟帝國的版圖其實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人事成本相對較低的土耳其,將可能取代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成為「歐盟工廠」。
接下來最值得期待的,就是俄羅斯的加盟。屆時,歐盟成為日本鄰國將不再是幻想。如此一來,歐元這全球最強的通貨,勢必變得更為強勁─潛藏於歐盟帝國心中的,就是這麼一個野心。諷刺的是,在此同時,歐盟內部竟然爆發了一件在這野心上大澆冷水的事,就是杜拜衝擊所引發的希臘財政危機。
在此,先對希臘危機的經緯,做一番簡單敘述。
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員之一的杜拜酋長國,政府投資機構「杜拜世界」旗下的開發公司─棕櫚島集團的債務,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迅速暴增至5兆1000億日圓,被迫提出要求暫緩償還的要求,這消息瞬間傳遍全球。
當時諸如英國的?豐控股有限公司、蘇格蘭皇家銀行,與法國的巴黎銀行等,有不少歐洲金融機構向杜拜提供貸款,因此,這危機導致信用緊縮急遽擴大,並且在歐美與亞洲股市引發了股價暴跌的連鎖效應。
在此餘波中遭受最大衝擊的,並不是有個以豐沛石油致富的老大哥阿布達比撐腰的元凶杜拜,而是財政管理鬆散暴露無遺的希臘。
希臘曾對國內外發表「單年度財政赤字對GDP比為3%」,但實情卻是多了足足有10%的13%,累積債務也高達135%,完全違反了歐盟加盟國應遵守的「單年度3%,累積債務60%以內」的財政協定。即使財源匱乏,希臘政府藉增加公務員名額拉攏選票的揮霍體質,終究因杜拜危機而對主權風險變得益發敏感的避險基金給暴露了出來。
2009年12月8日,信譽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將希臘的評級自「A-」降到了「BBB+」。眼見問題浮現才調降評級(這就是評級機構的壞習慣)的「事後諸葛」,嚴重撼動了2010年上半年的世界金融市場。
到了5月,歐盟16國與IMF終於決定協調融資,並傳出就連與希臘長年交惡的土耳其也加入紓困行列的消息。而接受金援的希臘,則承諾將於3年內刪減300億歐元的年度預算。
不過,早已習於揮霍的希臘國民在首都雅典舉行示威,造成了甚至出現死傷的混亂局面。當然,若不改善這種揮霍體質,就絕不可能期望獲得歐盟與IMF的金援,如此一來,「被迫脫離歐盟」也只是遲早的問題。
瀕臨債務違約的希臘,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了。
德、英的果敢挑戰
所謂「歐豬五國」(PIIGS),指的是財政可能出現問題的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eland)、義大利(ltaly)、希臘(Greek)與西班牙(Spain)五國。
受到雷曼事件的影響,歐盟各國均以「改善景氣」為優先,大舉發行赤字國債,結果導致國債大幅暴跌。財政收支對GDP比,也因此陷入了全歐元圈預測將為平均-6.6%、全歐盟圈預測將為平均-7.2%的慘狀
尤其是失業率在2010年曾一度暴升至20%的西班牙,也等不到希臘評級遭調降的餘韻降溫,經濟前景便在翌日的2009年12月9日,遭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從「穩定」調降至「悲觀」。
OECD秘書長古利亞,對這場由杜拜衝擊所引爆的恐慌做出如下比喻:「希臘危機的本質,是伊波拉病毒。」從杜拜蔓延到希臘的病毒,就這麼經由歐豬五國,一路蔓延到日本(累積債務對GDP比為世界第一)。
真相一遭揭露,西班牙政府便立刻宣布緊縮預算等政策,努力試圖滅火。算出歐洲銀行向希臘提供的貸款已高達約18兆日圓後,信用緊縮的火苗立刻開始悶燒。
最快對這場內憂做出反應的,就是算得上全歐盟唯一經濟表現亮眼的德國。2010年7月,梅克爾總理呼籲:「雖難免陣痛,但只要力行緊縮政策,便能盡快脫離危機。」試圖以身作則地將各國導向緊縮財政。
就連也被貼上危險標籤,一度擠身「歐豬六國」(PIIGES,E=England;或PIIGGS,G=Great Britain)之列的英國,也在這巧妙的時間點發生政黨輪替,由年輕的保守黨政權奪得執政權。2010年5月就任的首相大衛.卡麥隆與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共同發表了一個猛烈的大規模節約計畫,表示將在4年內刪減10兆日圓、及50萬名公務員。這代表四名警察中,將有一人遭到裁員。
此外他們也提議,廣蒐民間銀行中已有一段時日未有使用記錄的「休眠戶頭」,集結其中的餘額,成立一個承擔社會福利事業的新銀行,試圖將英國從「大政府」改造成「大社會」。
英國人民接受了這個構想,全國頓時瀰漫起一股支持自己選出的新元首的氣氛。兩名年輕元首,就這麼成了英國議會制民主主義所產生的時代寵兒。
希臘危機爆發後,原本連歐盟能否存續都令人擔憂,如今已無人如此質疑。因為大家認為問題若僅限於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只需仰賴德國一國便能撐過難關。其實,德國國債的風險指標CDS(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還算低。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開始著手大刀揮砍預算。歐盟亟需回歸原點
歐盟這場鬧劇,讓世人學到了兩個教訓:一是務必回歸提倡財政規律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精神;二是務必制定相關規則,以利迅速支援爆發財政危機的加盟國。
歐洲議會業已決定,將由27個加盟國與歐洲議會發行債券集資,設立一個提供融資的緊急援助基金。此外還表示,將加強對「眼見消防車即將趕來救火,便連忙縱火逃跑」的評級機構的監督。
此外,歐洲央行也取消了禁止各國央行購買國債的長期禁令。
不過,僅有這些還不足夠。最大的問題,是歐元對投機客的攻擊毫無招架之力。
歐元在雷曼衝擊後急速暴跌的原因,並不是實體經濟,而是避險基金的放空。放空就是「低買高賣」的手法,不同於一般的股票買賣,講求的是「逢高賣出,逢低買進」,是一種股市不穩定時常被使用的手法。眼見歐洲陷入金融危機,避險基金乘隙以好幾倍的倍率放空歐元,再乘此舉導致歐元暴跌時以低價購回,以賺取價差。
通常遇上放空,政府或央行會出手干預,以死守自國通貨的幣值,但歐洲央行完全束手無策,因為原本就缺乏防禦手段。
當歐洲央行與歐元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於1993年生效而誕生時,歐洲經濟最大的敵人是通貨膨脹。對此,雖曾設定規定各國國債發行量上限、制定通膨率的容許範圍等防禦手段,但似乎沒設想到未來將有名為避險基金的套利者放空歐元的情況發生,故未對此制定任何對策。
目前,歐洲央行雖有高達40兆日圓的外匯存底,但其中大半依然為16國的央行所分散持有。若碰上避險基金以一兆日圓操作30倍的槓桿,金庫註定在一瞬間慘遭掏空。
對抗以倍率操作槓桿的避險基金,絕非易事。
1992年,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放空英鎊,隻身搏倒了英國銀行(Bank of England,BOE)。1997年6月,有「華爾街魔術師」之稱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朱利安.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大量放空泰銖,泰國央行無力承受,外匯存底短短一個月便告見底,引爆了亞洲貨幣危機。這些事件,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
日本有高達100兆日圓的外匯存底,倘若受到避險基金攻擊,只要實施外匯干預便能有效抵禦。而中國的外匯存底也高達230兆日圓,人民幣也不必擔心。但若僅有40兆日圓水平(而且大半還為各國央行分散持有),一被避險基金鎖定,可就吃不消了。雷曼衝事件爆發後,一再遭受避險基金攻擊的歐洲央行,必須好好制定對策,以避免重蹈覆轍。
金融危機浮現時,為盡速確保流動性以利進行外匯干預,歐洲央行應與外匯存底充沛的日本、中國、以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締結通貨防衛同盟,方為上策。
歐盟在世界經濟已佔有不小比重,已經滲透各國經濟的歐元,其健全性也與全球利害一致。若能強化確保歐元健全的制度,重新找回原有的嚴格財政紀律,想必耗費漫長歲月磨合而成的歐盟,將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國家」。
當這期待成真時,國際游資極可能將重返歐洲。但這其實沒這麼單純,因為目前已經出現了又一波勢力轉移。吸引全球投資資金的下一代世界經濟旗手,業已登場。
回想起來,近10年來我好像只入境過美國一次。說得正確點,機場是到過幾次,但不過是為了前往中南美諸國途中轉機,並沒有實際入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就只有這麼一次。
在麻省裡工學院修得博士學位後,我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服務了23年,並曾在史丹佛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授,我這生造訪美國的次數不下400回。全美的50州裡,就有49州留有我的足跡。然而,如今我卻完全不再踏足美國。
理由是,全球資金的流動模式已經徹底改變。
20世紀裡,日本企業曾深受美國吸引。如今,進軍美國的日本企業,已有高達90%穩定獲利。較諸歐系企業,日本企業的成績更為優秀,原因是日本在戰後為了打入美國市場,曾做過一番拚死努力。
進入21世紀後,打進中國市場又成了日本企業的優先課題。但在我看來,礙於中國消費者強烈的愛國心與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截至目前真正成功的僅有2成。不是驚呼「被合夥人騙了」,就是高喊「被偷學了技術,現在成了競爭對手」,泰半企業皆因慘遭背叛而心生恐懼。
但在日本為該進軍美國還是中國左右為難的當頭,全球經濟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已經有了新貌——一幅由衰退的美、日,與崛起的新興國家所構成的新世界地圖——而僅有極少數的日本人充分意識到這點。
美國—「唯一大國」是如何崩解的?
記得2009年時,常聽到「G2」這個字眼。
不過其中之一,曾被譽為「唯一大國」的美國,如今已逐步淪為「遲暮大國」。冷戰結束時,美國的有識之士曾誇口「我國將繼續享有半世紀的繁榮」,但短短10年後,布希一個人就毀了這個局面。
渴望「改變」的人民選擇了歐巴馬政權,但美國的前途依然在五里霧中。美國人開始自問「美國究竟是什麼」,2010年11月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在標榜「小政府.強有力的政府」的茶黨支持下大獲全勝。想必今後美國對國際事務進行干涉的機會將愈來愈少。
這錯誤根源於冷戰後,為了對國內的猶太人示好,美國將假想敵從蘇聯轉移到伊斯蘭世界。如此下去,美國將無藥可救,從對手身上也找不出答案。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立已有千餘年歷史的歐洲,深知繼續對立只會削弱生產力。況且英、法、西班牙等歐洲主要國家的人口已有約5%為伊斯蘭教徒,內政上已經難以採取反伊斯蘭政策。
相較之下,美國自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算起,歷經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的執政,這場錯誤的戰爭已打了將近20年,也沒受任何國家請託,便自我消耗到筋疲力竭的地步。
不論怎麼看,這個至今仍無法擺脫身為「世界警察」的自我想像的前霸權國家,雖然經歷了雷曼事件的惡夢,卻依然看不出全球經濟情勢已有了重大轉移,因此完全誤判了形勢。雖然毫不考慮後果地繼續以累積財政赤字推行貨幣寬鬆政策,但高達10%的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國家債務也仍不斷刷新記錄。儘管努力藉壓低美元匯率獎勵出口,並維持就業機會,但似乎還看不到什麼成效。
這副完全看不出復興徵兆的慘狀,已到了處境堪憐的地步。化身社會主義者、努力拉抬股價的歐巴馬
2008年9月,美國大型證券公司雷曼兄弟宣告破產。隨著這場「雷曼衝擊」,原本高踞11000點的道瓊指數倏然暴跌,到了2009年3月6日,已跌落到6469.95點。不過旋即發生反彈,不出兩個月便回復到8000點,之後仍持續攀升,在危機發生滿一年的同年10月,重新站回萬點大關。
進入2010年後,雖然曾因希臘財政危機一度大幅跌落,但至少還能穩住10000點的局面。 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已從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中脫身?
並非如此!這股價上升,不過是歐巴馬總統巧妙地「粉飾策略」(faint)所造成的結果。
歐巴馬在2009年1月就任總統後,便頻頻宣稱「將不計一切挽救美國經濟,即使撥款助民間企業紓困也在所不辭」。事後證明,他的確投入資金助AIG、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GM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等民間企業紓困。
此外,他還命令美國聯合汽車工會將年金債務及勞動債務證券化,並要求投資基金認購這些債券,任何基金若敢不從,便強勢地指名道姓公開譴責。
不過,美國政府向民間企業,而且還是製造業挹注資本,簡直是前所未聞的事。即使在李艾柯卡於1979年就任瀕臨經營危機的克萊斯勒總裁時,美國政府也僅批准了區區15億美元的貸款。
如今,政府卻以保障國內資本及就業機會為名目,不顧體面地主動幫助民間企業紓困,如此說來,美國已稱不上一個自由經濟國家,儼然成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回溯歷史,幾乎找不到任何以這種手法成功奏效的例子。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國均曾嘗試將民間企業國有化,但泰半以失敗告終。從20世紀裡標榜社會主義的國家最終悉數崩潰看來,這樣的手法很明顯就是「無效」!
換句話說,歐巴馬所採取的經濟政策,根本就是脫離常軌!但即使如此,當初他還是受到人民的熱烈支持──這不過是在金融危機中陷入恐慌的人們,忘記過去的教訓,期望有個能幫自己脫困的強勢政府出現使然。
歐巴馬招徠「國際游資」的粉飾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歐巴馬調度資金的方法。因為當時美國已經被超過GDP6%的鉅額財政赤字壓得喘不過氣,根本不可能承擔得起700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
如此一來,唯一可行的法子就是「增稅」。但歐巴馬打從一開始便承諾要減稅,因此,再怎麼也無法開口說出「增稅」兩字。在日本,如果個人金融資產超過1400兆日圓,政府便可頒布「德政令」加以徵收充當財源,但美國人民並沒有這麼高額的儲蓄,因此無法採取這種策略。
除了增稅外,也可考慮大印鈔票,廣為流通。但如此一來,美元便會暴跌,將導致美國陷入惡性通膨。可見,曾誇下海口想挽救國內主要企業的歐巴馬,只憑一己之力顯然無法辦到。有鑑於此,歐巴馬採取的手段,就是祭出粉飾策略:招徠全球徘徊的「國際游資」,企圖以這些剩餘游資,拯救自己國內的企業。
以下,我就來談談歐巴馬的粉飾策略是如何進行的:
2009年5月7日,財政部與聯邦準備銀行等美國金融機關,公布了以19家大型銀行為對象的壓力測試結果。該結果顯示,其中有10家需要補強資本,不足資本的總額為746億美元,因此決定分別以339億美元、137億美元、115億美元的公款,援助資本最為不足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以及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其他機構則有能力以自力方式從市場調度資金。
說真的,這根本就是粉飾太平!這種說法只是將資本不足的部分視為問題,彷彿宣稱「不足的金額就只有這麼多」,讓投資家們判斷這已是谷底而感到安心。但金融機構暗藏的債務,絕對不止如此!
以花旗銀行為例,根據測試結果,需要增強的資本為55億美元,實際上並非僅僅如此。由於政府已於事前宣布,即使高風險資產有8成發生虧損,政府也將出資補償,因此這部分並沒有被計算進去。此外,不在帳目內的住宅抵押貸款證券化商品、消費性貸款證券化商品等龐大的不良資產,也未被提及。
於是,FRB主席柏南克與財政部長蓋特納接連宣布「美國經濟業已觸底」、「信貸市場復甦的徵兆業已出現」等消息,分明就是意圖將國際游資引向美國的一種粉飾策略。
這粉飾策略果然奏效。在全球徘徊的約4000兆日圓的資金,開始向美國移動,同時也拉抬了美國的股價。通用汽車乘隙於此時再上市,也堪稱幸運,話雖如此,要回收政府所挹注的資金,每股需要55美元,35美元的股價並不在安全範圍內,但至少歐巴馬的策略暫時是奏效了。
不過,這勝利畢竟只是一時的。共和黨揭露「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成功」,導致歐巴馬在期中選舉慘遭歷史性的大敗。成為「國家」的歐盟,面臨第一個試煉
2009年12月1日,歐盟的新基本條約,也就是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這條約一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與羅馬條約,在歐盟的成立上具有重要意義。那麼,里斯本條約生效究竟改變了什麼?簡而言之,就是讓歐盟成為一個「國家」。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的任期從半年改為兩年半,而且最多還能連任兩期。也就是說,實質上已形同「歐洲總統」。
原本是個國際聯盟的歐盟一旦成為國家,必將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畢竟歐盟27國的總和經濟規模,名目GDP為16兆美元,已經高過美國的14兆美元,人口也是美國的1.5倍。
除了目前申請加盟的克羅埃西亞、馬其頓、蒙地內哥羅、賽爾維亞與土耳其,若將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也納入考量,歐盟帝國的版圖其實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人事成本相對較低的土耳其,將可能取代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成為「歐盟工廠」。
接下來最值得期待的,就是俄羅斯的加盟。屆時,歐盟成為日本鄰國將不再是幻想。如此一來,歐元這全球最強的通貨,勢必變得更為強勁─潛藏於歐盟帝國心中的,就是這麼一個野心。諷刺的是,在此同時,歐盟內部竟然爆發了一件在這野心上大澆冷水的事,就是杜拜衝擊所引發的希臘財政危機。
在此,先對希臘危機的經緯,做一番簡單敘述。
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員之一的杜拜酋長國,政府投資機構「杜拜世界」旗下的開發公司─棕櫚島集團的債務,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迅速暴增至5兆1000億日圓,被迫提出要求暫緩償還的要求,這消息瞬間傳遍全球。
當時諸如英國的?豐控股有限公司、蘇格蘭皇家銀行,與法國的巴黎銀行等,有不少歐洲金融機構向杜拜提供貸款,因此,這危機導致信用緊縮急遽擴大,並且在歐美與亞洲股市引發了股價暴跌的連鎖效應。
在此餘波中遭受最大衝擊的,並不是有個以豐沛石油致富的老大哥阿布達比撐腰的元凶杜拜,而是財政管理鬆散暴露無遺的希臘。
希臘曾對國內外發表「單年度財政赤字對GDP比為3%」,但實情卻是多了足足有10%的13%,累積債務也高達135%,完全違反了歐盟加盟國應遵守的「單年度3%,累積債務60%以內」的財政協定。即使財源匱乏,希臘政府藉增加公務員名額拉攏選票的揮霍體質,終究因杜拜危機而對主權風險變得益發敏感的避險基金給暴露了出來。
2009年12月8日,信譽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將希臘的評級自「A-」降到了「BBB+」。眼見問題浮現才調降評級(這就是評級機構的壞習慣)的「事後諸葛」,嚴重撼動了2010年上半年的世界金融市場。
到了5月,歐盟16國與IMF終於決定協調融資,並傳出就連與希臘長年交惡的土耳其也加入紓困行列的消息。而接受金援的希臘,則承諾將於3年內刪減300億歐元的年度預算。
不過,早已習於揮霍的希臘國民在首都雅典舉行示威,造成了甚至出現死傷的混亂局面。當然,若不改善這種揮霍體質,就絕不可能期望獲得歐盟與IMF的金援,如此一來,「被迫脫離歐盟」也只是遲早的問題。
瀕臨債務違約的希臘,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了。
德、英的果敢挑戰
所謂「歐豬五國」(PIIGS),指的是財政可能出現問題的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eland)、義大利(ltaly)、希臘(Greek)與西班牙(Spain)五國。
受到雷曼事件的影響,歐盟各國均以「改善景氣」為優先,大舉發行赤字國債,結果導致國債大幅暴跌。財政收支對GDP比,也因此陷入了全歐元圈預測將為平均-6.6%、全歐盟圈預測將為平均-7.2%的慘狀
尤其是失業率在2010年曾一度暴升至20%的西班牙,也等不到希臘評級遭調降的餘韻降溫,經濟前景便在翌日的2009年12月9日,遭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從「穩定」調降至「悲觀」。
OECD秘書長古利亞,對這場由杜拜衝擊所引爆的恐慌做出如下比喻:「希臘危機的本質,是伊波拉病毒。」從杜拜蔓延到希臘的病毒,就這麼經由歐豬五國,一路蔓延到日本(累積債務對GDP比為世界第一)。
真相一遭揭露,西班牙政府便立刻宣布緊縮預算等政策,努力試圖滅火。算出歐洲銀行向希臘提供的貸款已高達約18兆日圓後,信用緊縮的火苗立刻開始悶燒。
最快對這場內憂做出反應的,就是算得上全歐盟唯一經濟表現亮眼的德國。2010年7月,梅克爾總理呼籲:「雖難免陣痛,但只要力行緊縮政策,便能盡快脫離危機。」試圖以身作則地將各國導向緊縮財政。
就連也被貼上危險標籤,一度擠身「歐豬六國」(PIIGES,E=England;或PIIGGS,G=Great Britain)之列的英國,也在這巧妙的時間點發生政黨輪替,由年輕的保守黨政權奪得執政權。2010年5月就任的首相大衛.卡麥隆與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共同發表了一個猛烈的大規模節約計畫,表示將在4年內刪減10兆日圓、及50萬名公務員。這代表四名警察中,將有一人遭到裁員。
此外他們也提議,廣蒐民間銀行中已有一段時日未有使用記錄的「休眠戶頭」,集結其中的餘額,成立一個承擔社會福利事業的新銀行,試圖將英國從「大政府」改造成「大社會」。
英國人民接受了這個構想,全國頓時瀰漫起一股支持自己選出的新元首的氣氛。兩名年輕元首,就這麼成了英國議會制民主主義所產生的時代寵兒。
希臘危機爆發後,原本連歐盟能否存續都令人擔憂,如今已無人如此質疑。因為大家認為問題若僅限於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只需仰賴德國一國便能撐過難關。其實,德國國債的風險指標CDS(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還算低。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開始著手大刀揮砍預算。歐盟亟需回歸原點
歐盟這場鬧劇,讓世人學到了兩個教訓:一是務必回歸提倡財政規律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精神;二是務必制定相關規則,以利迅速支援爆發財政危機的加盟國。
歐洲議會業已決定,將由27個加盟國與歐洲議會發行債券集資,設立一個提供融資的緊急援助基金。此外還表示,將加強對「眼見消防車即將趕來救火,便連忙縱火逃跑」的評級機構的監督。
此外,歐洲央行也取消了禁止各國央行購買國債的長期禁令。
不過,僅有這些還不足夠。最大的問題,是歐元對投機客的攻擊毫無招架之力。
歐元在雷曼衝擊後急速暴跌的原因,並不是實體經濟,而是避險基金的放空。放空就是「低買高賣」的手法,不同於一般的股票買賣,講求的是「逢高賣出,逢低買進」,是一種股市不穩定時常被使用的手法。眼見歐洲陷入金融危機,避險基金乘隙以好幾倍的倍率放空歐元,再乘此舉導致歐元暴跌時以低價購回,以賺取價差。
通常遇上放空,政府或央行會出手干預,以死守自國通貨的幣值,但歐洲央行完全束手無策,因為原本就缺乏防禦手段。
當歐洲央行與歐元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於1993年生效而誕生時,歐洲經濟最大的敵人是通貨膨脹。對此,雖曾設定規定各國國債發行量上限、制定通膨率的容許範圍等防禦手段,但似乎沒設想到未來將有名為避險基金的套利者放空歐元的情況發生,故未對此制定任何對策。
目前,歐洲央行雖有高達40兆日圓的外匯存底,但其中大半依然為16國的央行所分散持有。若碰上避險基金以一兆日圓操作30倍的槓桿,金庫註定在一瞬間慘遭掏空。
對抗以倍率操作槓桿的避險基金,絕非易事。
1992年,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放空英鎊,隻身搏倒了英國銀行(Bank of England,BOE)。1997年6月,有「華爾街魔術師」之稱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朱利安.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大量放空泰銖,泰國央行無力承受,外匯存底短短一個月便告見底,引爆了亞洲貨幣危機。這些事件,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
日本有高達100兆日圓的外匯存底,倘若受到避險基金攻擊,只要實施外匯干預便能有效抵禦。而中國的外匯存底也高達230兆日圓,人民幣也不必擔心。但若僅有40兆日圓水平(而且大半還為各國央行分散持有),一被避險基金鎖定,可就吃不消了。雷曼衝事件爆發後,一再遭受避險基金攻擊的歐洲央行,必須好好制定對策,以避免重蹈覆轍。
金融危機浮現時,為盡速確保流動性以利進行外匯干預,歐洲央行應與外匯存底充沛的日本、中國、以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締結通貨防衛同盟,方為上策。
歐盟在世界經濟已佔有不小比重,已經滲透各國經濟的歐元,其健全性也與全球利害一致。若能強化確保歐元健全的制度,重新找回原有的嚴格財政紀律,想必耗費漫長歲月磨合而成的歐盟,將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國家」。
當這期待成真時,國際游資極可能將重返歐洲。但這其實沒這麼單純,因為目前已經出現了又一波勢力轉移。吸引全球投資資金的下一代世界經濟旗手,業已登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