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晶片、石油與美元的三重對決:在封鎖、制裁與去風險化中,誰能掌握下一輪全球經濟的勝利規則?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美中角力升溫、歐洲動盪、中東重構,全球權力正加速洗牌
制度與能源成為新戰場,大國間的博弈不再止於軍事
▎權力的天平正在移動
冷戰結束之後的世界並未走向和平,而是進入了另一種緊張的重構。美國雖然一度掌握主導地位,但隨著新興勢力崛起、地區衝突升溫、經濟焦慮蔓延,舊有的單極秩序開始裂解。權力的轉移,不再靠戰爭,而是透過策略與制度的重新書寫。
▎掌控利益的人,才能定義正義
全球秩序表面上是由國家間的博弈構成,實則由更深層的結構推動。政商菁英、金融資本與智庫系統織出一張看不見的網,操控議題設定、話語權與政策走向。他們的影響力不在聚光燈下,卻滲透每一次國際談判與戰略部署。
▎經濟的邊界正在回縮
從自由貿易到本土優先,企業逐利的路線逐漸與國家安全產生矛盾。貿易依存的黃金時代正在退潮,經濟民族主義的聲浪反撲,重新喚起人們對「自主生產」與「產業保護」的渴望。這不是短期政策,而是全球供應鏈邏輯的根本轉變。
▎談判桌越來越小,協議越來越重
多邊協商日漸失效,愈來愈多國家選擇轉向雙邊或區域協定以求實利。國際機制的影響力逐漸衰退,不再具備約束性與公信力。大國不再信任規則,而是用實力與利益交換主導地位。
▎能源的布局決定談判的籌碼
石油、天然氣與礦產儲備成為地緣政治的新焦點。誰能掌握能源輸出、誰能替代供應線,誰就在衝突中握有發話權。能源,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一場深水中的賽局。
〔本書特色〕
全球權力重心正在位移,從冷戰後的單一霸權走向多極分化的世界。本章聚焦美國如何從全球主導者轉向戰略防守者,分析經濟民族主義興起、國際機制弱化、能源與地緣政治交錯等關鍵轉折。透過政治、貿易、能源三大視角,描繪當前世界秩序的動盪輪廓。
制度與能源成為新戰場,大國間的博弈不再止於軍事
▎權力的天平正在移動
冷戰結束之後的世界並未走向和平,而是進入了另一種緊張的重構。美國雖然一度掌握主導地位,但隨著新興勢力崛起、地區衝突升溫、經濟焦慮蔓延,舊有的單極秩序開始裂解。權力的轉移,不再靠戰爭,而是透過策略與制度的重新書寫。
▎掌控利益的人,才能定義正義
全球秩序表面上是由國家間的博弈構成,實則由更深層的結構推動。政商菁英、金融資本與智庫系統織出一張看不見的網,操控議題設定、話語權與政策走向。他們的影響力不在聚光燈下,卻滲透每一次國際談判與戰略部署。
▎經濟的邊界正在回縮
從自由貿易到本土優先,企業逐利的路線逐漸與國家安全產生矛盾。貿易依存的黃金時代正在退潮,經濟民族主義的聲浪反撲,重新喚起人們對「自主生產」與「產業保護」的渴望。這不是短期政策,而是全球供應鏈邏輯的根本轉變。
▎談判桌越來越小,協議越來越重
多邊協商日漸失效,愈來愈多國家選擇轉向雙邊或區域協定以求實利。國際機制的影響力逐漸衰退,不再具備約束性與公信力。大國不再信任規則,而是用實力與利益交換主導地位。
▎能源的布局決定談判的籌碼
石油、天然氣與礦產儲備成為地緣政治的新焦點。誰能掌握能源輸出、誰能替代供應線,誰就在衝突中握有發話權。能源,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一場深水中的賽局。
〔本書特色〕
全球權力重心正在位移,從冷戰後的單一霸權走向多極分化的世界。本章聚焦美國如何從全球主導者轉向戰略防守者,分析經濟民族主義興起、國際機制弱化、能源與地緣政治交錯等關鍵轉折。透過政治、貿易、能源三大視角,描繪當前世界秩序的動盪輪廓。
目錄
序言
第1章 全球權力轉移與戰略背景
第2章 美國內部壓力與經濟根源
第3章 貿易戰的戰術與政策槓桿
第4章 對手與盟友的反應
第5章 能源與資源戰場
第6章 金融市場與全球經濟衝擊
第7章 供應鏈重組與產業轉移
第8章 科技、資料與心理戰
第9章 國際秩序與規則重塑
第10章 未來情境與對策
第1章 全球權力轉移與戰略背景
第2章 美國內部壓力與經濟根源
第3章 貿易戰的戰術與政策槓桿
第4章 對手與盟友的反應
第5章 能源與資源戰場
第6章 金融市場與全球經濟衝擊
第7章 供應鏈重組與產業轉移
第8章 科技、資料與心理戰
第9章 國際秩序與規則重塑
第10章 未來情境與對策
試閱
第2章 美國內部壓力與經濟根源
2-1 美國夢的幻滅與階層固化
美國夢的原始願景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夢」是一種普遍被相信的理念——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機會改善生活、擁有自己的房子、接受良好教育,甚至達到財務自由。這個夢想吸引了全球無數移民,也支撐了美國國內的社會動能。
它的核心並非單純的財富累積,而是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即個人或家庭能夠跨越階層、改善生活條件的能力。這種信念之所以能長期存在,離不開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大規模的公共投資(如高速公路、公共教育與住房補貼)。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個夢想開始動搖。社會流動的通路變窄,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固化現象愈加明顯。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努力就能成功」不再是可行的現實,而更像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口號。
階層固化的經濟根源
階層固化的背後,是多重經濟與制度因素交織的結果。
首先,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擴大了出身差距的影響。美國的公立學校經費主要依賴地方房產稅,高收入社區的學校資源充足、師資優良,而低收入地區則面臨教學資源匱乏、師資流失的困境。這意味著孩子從出生起,就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上。
其次,醫療與住房成本的飆升,壓縮了家庭可支配收入。即使有穩定工作,許多中低收入家庭也難以累積足夠的資本進行長期投資,陷入「收入剛好覆蓋生活」的循環。
再者,科技進步與全球化改變了勞動市場結構。大量中等技能的製造業與辦公室工作被外包或自動化取代,而新增的高薪工作多集中在高科技與金融領域,需要高學歷與專業技能,進一步拉大了高低階層的差距。
從「流動的社會」到「鎖死的樓梯」
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社會結構像一個開放的樓梯,人們可以透過教育與努力一步步往上爬。然而,今日的美國更像是一個階梯被鎖住的建築——上層的門緊閉,下層的人很難突破現有位置。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與上一代相比,現在的美國年輕人更有可能停留在父母的收入階層,而不是向上流動。甚至有不少人向下流動——比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條件更差。
社會學家指出,這種固化效應的形成,除了經濟結構的轉變,還與文化因素有關。中上階層家庭會積極投資於子女教育、人脈與課外活動,形成「文化資本」優勢,而低收入家庭則因資源有限難以提供同等支持,導致代際差距進一步擴大。
疫情與階層鴻溝的擴大
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階層固化的現象。高收入者多數能在家辦公,收入影響有限,甚至因股市與資產價格上漲而財富增加;而低收入者則集中在零售、餐飲、物流等需要現場工作的行業,不僅面臨健康風險,還因封鎖與需求下降而失業或減薪。
同時,遠距教育的普及讓教育資源差距更加明顯。擁有高速網路、安靜學習環境與家長輔導的學生,能較容易適應線上課程;而缺乏這些條件的學生則出現課業落後,甚至輟學的情況。疫情的衝擊,使得原本已經存在的階層差距被進一步放大。
中產階級的流失與兩極化社會
美國的中產階級長期被視為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近二十年來,中產階級人口比例逐漸下降,社會結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兩極化趨勢。
中產階級的流失有兩個主要方向:部分人因收入與資產成長而晉升為高收入階層,但更多人則因工作流失、負債增加或生活成本上升而跌入低收入階層。這種結構性轉變,使得社會共識與政治穩定受到挑戰,因為不同階層的利益與價值觀分歧擴大。
美國夢的信任危機
當階層固化與社會兩極化持續發展,「美國夢」的可信度逐漸下降。許多年輕人不再相信努力工作就能換來更好的生活,而是認為成功更多取決於家庭背景與既得資源。
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影響個人動機,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氛圍。部分人轉向尋求短期高報酬的機會,例如投機性投資、即時經濟模式;另一些人則對現有制度失去信心,支持激進的政治改革或更極端的政策立場。
長期影響與潛在轉機
階層固化對經濟與社會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它可能削弱創新與創業的活力,因為社會流動性低會限制人才的釋放;它也可能加劇政治極化,因為不同階層間缺乏共同利益與理解基礎。
然而,危機也可能催生改革的動能。一些州與城市開始嘗試教育資源均衡化政策、基礎收入試驗與可負擔住房計畫;聯邦層面則討論調整稅制、加強基礎設施投資與勞動權益保障。雖然這些措施仍有爭議,但它們反映了社會對階層固化問題的日益重視。
美國夢的幻滅與重燃:階層固化下的未來抉擇
「美國夢」從曾經的普世信念,走向今日的幻滅與質疑,其背後是一連串經濟結構變遷、制度設計缺陷與全球化衝擊的結果。階層固化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與政治走向的深層因素。未來,美國能否重建社會流動性與公平機會,將直接決定這個夢想是否有機會再次被點燃。
2-1 美國夢的幻滅與階層固化
美國夢的原始願景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夢」是一種普遍被相信的理念——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機會改善生活、擁有自己的房子、接受良好教育,甚至達到財務自由。這個夢想吸引了全球無數移民,也支撐了美國國內的社會動能。
它的核心並非單純的財富累積,而是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即個人或家庭能夠跨越階層、改善生活條件的能力。這種信念之所以能長期存在,離不開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大規模的公共投資(如高速公路、公共教育與住房補貼)。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個夢想開始動搖。社會流動的通路變窄,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固化現象愈加明顯。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努力就能成功」不再是可行的現實,而更像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口號。
階層固化的經濟根源
階層固化的背後,是多重經濟與制度因素交織的結果。
首先,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擴大了出身差距的影響。美國的公立學校經費主要依賴地方房產稅,高收入社區的學校資源充足、師資優良,而低收入地區則面臨教學資源匱乏、師資流失的困境。這意味著孩子從出生起,就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上。
其次,醫療與住房成本的飆升,壓縮了家庭可支配收入。即使有穩定工作,許多中低收入家庭也難以累積足夠的資本進行長期投資,陷入「收入剛好覆蓋生活」的循環。
再者,科技進步與全球化改變了勞動市場結構。大量中等技能的製造業與辦公室工作被外包或自動化取代,而新增的高薪工作多集中在高科技與金融領域,需要高學歷與專業技能,進一步拉大了高低階層的差距。
從「流動的社會」到「鎖死的樓梯」
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社會結構像一個開放的樓梯,人們可以透過教育與努力一步步往上爬。然而,今日的美國更像是一個階梯被鎖住的建築——上層的門緊閉,下層的人很難突破現有位置。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與上一代相比,現在的美國年輕人更有可能停留在父母的收入階層,而不是向上流動。甚至有不少人向下流動——比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條件更差。
社會學家指出,這種固化效應的形成,除了經濟結構的轉變,還與文化因素有關。中上階層家庭會積極投資於子女教育、人脈與課外活動,形成「文化資本」優勢,而低收入家庭則因資源有限難以提供同等支持,導致代際差距進一步擴大。
疫情與階層鴻溝的擴大
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階層固化的現象。高收入者多數能在家辦公,收入影響有限,甚至因股市與資產價格上漲而財富增加;而低收入者則集中在零售、餐飲、物流等需要現場工作的行業,不僅面臨健康風險,還因封鎖與需求下降而失業或減薪。
同時,遠距教育的普及讓教育資源差距更加明顯。擁有高速網路、安靜學習環境與家長輔導的學生,能較容易適應線上課程;而缺乏這些條件的學生則出現課業落後,甚至輟學的情況。疫情的衝擊,使得原本已經存在的階層差距被進一步放大。
中產階級的流失與兩極化社會
美國的中產階級長期被視為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近二十年來,中產階級人口比例逐漸下降,社會結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兩極化趨勢。
中產階級的流失有兩個主要方向:部分人因收入與資產成長而晉升為高收入階層,但更多人則因工作流失、負債增加或生活成本上升而跌入低收入階層。這種結構性轉變,使得社會共識與政治穩定受到挑戰,因為不同階層的利益與價值觀分歧擴大。
美國夢的信任危機
當階層固化與社會兩極化持續發展,「美國夢」的可信度逐漸下降。許多年輕人不再相信努力工作就能換來更好的生活,而是認為成功更多取決於家庭背景與既得資源。
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影響個人動機,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氛圍。部分人轉向尋求短期高報酬的機會,例如投機性投資、即時經濟模式;另一些人則對現有制度失去信心,支持激進的政治改革或更極端的政策立場。
長期影響與潛在轉機
階層固化對經濟與社會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它可能削弱創新與創業的活力,因為社會流動性低會限制人才的釋放;它也可能加劇政治極化,因為不同階層間缺乏共同利益與理解基礎。
然而,危機也可能催生改革的動能。一些州與城市開始嘗試教育資源均衡化政策、基礎收入試驗與可負擔住房計畫;聯邦層面則討論調整稅制、加強基礎設施投資與勞動權益保障。雖然這些措施仍有爭議,但它們反映了社會對階層固化問題的日益重視。
美國夢的幻滅與重燃:階層固化下的未來抉擇
「美國夢」從曾經的普世信念,走向今日的幻滅與質疑,其背後是一連串經濟結構變遷、制度設計缺陷與全球化衝擊的結果。階層固化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與政治走向的深層因素。未來,美國能否重建社會流動性與公平機會,將直接決定這個夢想是否有機會再次被點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