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旅程(繁體中文版)
The Journey of W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作者以現代經濟語言,詮釋中國古代偉大哲人的經濟智慧,並據此提出解決現代經濟問題的方法。
名人推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目錄
1 什麼是財富?
2 可口可樂的中國夢
3 美元的地位
4 貨幣的主要功能
5 均輸、平準
6 次級房貸危機新解
7 QE好?QE壞?
8 歐債危機有解
9 通膨、物價與經濟成長
10 等我老了以後
11 中國為什麼沒有賈伯斯
12 3年4個月
13 美的經濟價值
14 佃農與店奴
15 創業管理
16 居住正義
17 租稅正義與效率
18 兩個貪財皇帝
19 天堂與地獄的經濟價值
20 退修不退休
21 健康經濟學
22 專利不利?
23 媒體、文化與國家視覺效果
24 金融業的貢獻與傷害
25 自由經濟與自私經濟
26 政府的功能
27 俄羅斯、印度與中國
附錄:禮運大同篇
2 可口可樂的中國夢
3 美元的地位
4 貨幣的主要功能
5 均輸、平準
6 次級房貸危機新解
7 QE好?QE壞?
8 歐債危機有解
9 通膨、物價與經濟成長
10 等我老了以後
11 中國為什麼沒有賈伯斯
12 3年4個月
13 美的經濟價值
14 佃農與店奴
15 創業管理
16 居住正義
17 租稅正義與效率
18 兩個貪財皇帝
19 天堂與地獄的經濟價值
20 退修不退休
21 健康經濟學
22 專利不利?
23 媒體、文化與國家視覺效果
24 金融業的貢獻與傷害
25 自由經濟與自私經濟
26 政府的功能
27 俄羅斯、印度與中國
附錄:禮運大同篇
序/導讀
本書以現代經濟語言詮釋中國古代偉大哲人的經濟智慧,並據此提出解決現代經濟問題的方法。
試閱
1 什麼是財富?
在我們進行這趟旅程之前,總要先認識一下旅行的主角---什麼是『財富』?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或許會給出不同答案,但重複的答案一定也不少,也一定有學究型的人會想試圖『定義』財富,但在我看來這樣的企圖恐怕不太聰明,只會引來更多爭論。先輕鬆的稍為想像一下可能的答案---『錢』一定有,土地、黃金、寶石、汽車、糧食、水、石油、鐵礦、煤礦、股票、公債、名畫,或是腦中形成的Idea。大部分的人會先想到實體財富,也就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今天21世紀最大的財富類別恐怕不會是實體財富,就連最直接聯想的『錢』,實體化比例也一直下降(註一)。
那為何在回答什麼是財富時,好像容易直覺的回答實體財富?這問題每個人又會有不同答案,而我的答案是,大部分人的財富形式是具體佔有的,如一棟房屋,2輛汽車,50兩的金條,1000萬的銀行存款;其實就連自以為具體的財富也不那麼具體,比如有個企業主將3億新台幣的銀行存款兌換成1000萬美金,匯到海外的私人銀行,買了1000萬美金的美國政府公債,他不會收到那些公債,只會在銀行對帳單上看到有1000萬美金公債的項目,及每期利息匯入,這些數字都只會出現於電腦。或許企業主一輩子也用不到這筆財富,只是想安穩的保全並交給子女。那麼這筆財富目前就只是一種權利,是對美國政府的債務請求權,可以隨時出售交換成現金,再隨時交換成他需要的實體或非實體財富。一般做這種財富配置(買美國公債)的人都會覺得很安心,不會擔心這個權利形式的財富會因為意外變動或減損,像地震震毀房屋或火災、水災、風災等天然災害那樣對財富造成損害。為什麼不擔心?因為沒聽說過美國公債出問題,很多比我有錢的人都這麼做,就連中央銀行也如此;長期集體行為產生的安全感與信任,單純『相信』這個財富形式能保全價值或購買力。那麼實際上是否有如『相信』中的那麼安全,恐怕得有一番討論。
錢是財富嗎?
回過頭來談一下理所當然的財富---『錢』或是『貨幣』,他真的是財富嗎?先想一下,沒有錢或貨幣之前的年代有財富沒有?都有些什麼?穴居時代的人類祖先所擁有的財富,想像中有攻擊野獸的木製或石刃等武器,狩獵所獲得的獵物,獸皮製成的衣物,會使用火以後做為燃料的木頭,當然做為居屋的洞穴也是財富。他們會有交易行為嗎?如果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有合作互助的行為,就可視為有交易行為。譬如有人負責驚嚇追趕野獸,有人負責投射武器,有人負責搬運獵物,甚至有人只負責製作並保養武器,有人留守洞穴保護婦孺。反正只要以上所說的工作或未提及的工作,不是由一個人獨力完成,所有人卻能享用獵物做為食物,獸皮做為衣物,那麼就可以視為有交易行為;只是交易過程並無金錢或貨幣介入。
為什麼會有合作互助產生?或許經驗告訴他們,獨自一人完成所有工作,狩獲獵物的機率及數量都比較低,比較容易餓肚子,也比較累。因此就展開了分工,有人擅於製作武器,有人擅於投射武器,有人力氣大能輕鬆搬運獵物;因為每個人開始做相對擅長的工作後,獲得獵物的機率及數量都提高了,能吃飽的日子增加了,獸皮做為衣物也增加了,也就是說『財富』增加了。『財富增加』正是互助合作的目的,也就是『交易』的目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比較利益』法則。
比較利益法則並不是當代經濟學家的一種發明或發現,而只是經濟學家對已經存在上萬年的現象所作的邏輯文字說明而已。但是,『比較利益』法則確實非常非常重要,說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也不算過分;我們還會在未來的章節有非常多的討論,說明『比較利益』這個概念。
互助合作或稱之為『交易』既然發生,那麼獵物或稱之為『財富』的分配會隨著參與交易人數增加產生『公平』的問題。或許穴居時代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每個人都分得等量食物與獸皮就可以擺平分配問題。但隨著人類繁衍數量增加,開始種植莊稼,豢養家禽家畜,甚至開始需要簡單的社區安全管理,交易與分配問題就變得複雜些;想要更公平的處理這些問題,『貨幣』於是誕生。
一開始貨幣最主要的目的或許是更公平精確的處理交易問題及儲存遞延交易的能量。什麼是更公平精確的處理交易問題比較容易懂,那什麼叫做儲存遞延交易的能量?譬如一個養豬戶殺了一頭豬,吃不完會腐敗,那天養豬戶家裡也尚不需要其他東西,但一個月後他需要5隻雞及1袋米;另外兩家人有養雞的,有種稻子的,今天看養豬戶殺了豬也想吃豬肉,但是雞還沒長大,穀子還沒曬乾,所以這兩家人先拿『錢』來換豬肉,一個月後殺豬的人家就又會拿『錢』來換5隻雞及1袋米了,而那兩家養雞種稻人的錢又是哪來的,先看做是之前的類似交易所得到的。在這個極端簡化的例子裡,『錢』的功能在於衡量與記錄,『錢』的材質本身並不一定需要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財富,也無需政府的角色介入。在『誠實無欺』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天真』的小型社會裡,『錢』或者『貨幣』本身並不需要一定是『財富』;貨幣讓這個小型社會交易順暢的原因是『信任』,信任貨幣持有者一定是經過其他財富交換才持有貨幣,單純的相信貨幣背後的交易紀錄。沒錯,正是那個今天看來虛無飄渺的『單純相信』,才讓這個小型社會的貨幣體系運作順暢。至於貨幣如何產生,只要這個社會的生產者共同約定即可。第一次貨幣的使用是負債性質吧?應該是的。想像一下,美國第一次用美元向中國進口商品,所付出的美元也是負債性質。或許會有人認為這個小型社會的貨幣體系是隨意想像的吧?就算是隨意想像,好像也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樣的社會確實存在過,事實上類似的社會確實存在過,而且年代並不算久遠。
錢的形式怎麼演進,從石頭,貝殼,銅鐵,金銀,紙張,塑膠卡片、電腦數字。先看石頭的部分,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貨幣學派大師傅利曼( Milton Friedman ) 在他的暢銷名著---“ Money Mischief ”的第一章就引述美國人類學家 William Henry Furness III 在 1903年於德屬密克羅尼西亞的卡洛琳群島( Caroline Islands)研究土著的風俗習慣,之後於1910年出版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The Island of Stone Money”; 卡洛琳群島土著看似天真可笑的輪型石頭貨幣體系,其清算交割與美元的金本位體系並無不同,只是一個用石頭,一個用黃金而以。1932~1933年經濟大恐慌期間,法國擔心美元脫離金本位或美元貶值,法國要求美國聯準會將其美元資產以約定的20.67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實體交割;聯準會並未把黃金運交回法國,只是在聯準會的地下儲藏室將黃金稍作挪動,並在該儲藏格貼下法國資產的標籤而以。
金銀銅鐵作為貨幣,因其本身有工業或生活用途,所以也是財富本身,但黃金即便時至今日,其工業用途仍低(不到總需求的20%,部分原因是黃金本身價格過高),黃金實際用途並不重要,但卻成為兩千多年來全球最通用貨幣。或許是黃金稀有的產量及永不變質的特性造就他的特殊地位。
其實當人們在定義貨幣或說明貨幣應有的特性時,常不自覺的與黃金聯結;最常聽到的是,貨幣要有價值儲藏的功能,是交易媒介等等。而聽起來比較像學術及定義式的陳述,『貨幣』應該具備的特質大概有4個:
(1) 易於攜帶 (Portable)
(2) 可做同質性分割( Dividable)
(3) 耐久性(Durable)
(4) 獨立的內含價值(Independent Intrinsic Value)
這些特質很容易直接聯想到黃金,唯獨漏掉的特性是稀少性,漏掉這個特性是為了脫離金本位預做準備。先振振有辭的說黃金已無法滿足全球貿易快速成長衍生對貨幣的需求,所以紙幣或數位貨幣(Digital Money)已不能再與任何貴金屬掛勾。那麼紙幣或數位貨幣是否還像黃金有獨立的內含價值?如果沒有,那麼增印的鈔票或公債不就是一場鬧劇。
在貨幣與黃金或貴金屬脫鉤之後,其獨立的內含價值就是政府的『課稅權』,也就是『政府強制剝奪人民財富的權力』,事實上政府的『課稅權』也是有效統治的最具體證明。問題是政府的課稅能量是有極限的;若是一國政府連年赤字支出,累計債務超過未來5年的稅收,且赤字支出無逆轉跡象,那麼該國貨幣的價值或實質購買力難道不會受到侵蝕?從理論上及較長期的實質面上來看,答案恐怕都是負面悲觀的,實質購買力肯定受到侵蝕;但短期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卻使得該貨幣貶值的趨勢看來沒那麼明顯確定。一定不難猜想,現在談的正是美金的狀況;美金未來的發展與地位,會在未來的章節再作詳細討論。
怎麼樣才能衡量一種貨幣的價值,在這裡提供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將一個國家看成一家公司,姑且暫時看成一家不會解散的公司,而該國發行的鈔票就看成一家公司的股票,每年的GDP總量就是損益表中的盈餘,政府的課稅能量就是GDP的一定比例;以美國聯邦政府而言,約莫是GDP的18%~20%。GDP成長與否即關係到政府稅收成長與否,因此GDP的成長至關重要。政府當年度稅收大於支出的部分,就是這家公司的子公司(政府)盈餘,會增加母公司(國家)的資產或減少負債,相反的若是當年度稅收小於支出的部分,會減少母公司(國家)的資產或增加負債。
那麼怎麼衡量這家公司股票(國家鈔票)的價值,還要看資產負債表,以及以損益表(GDP)前景來預估資產負債表前景。
一個國家,尤其是人口大國,其最重要的資產並不是地底下的天然資源,而是『人民的生產力』,而生產力高低通常由一國人民受教育的程度而定。一國的資產還有哪些?石油、煤礦、鐵礦等天然資源,科學技術能力,政府的清廉度與管理能力(也可能是負債),法治程度,國防武力都可以算是一國的資產。至於負債則包含了實際的國際債務,政權及政策不穩定,政府效能低落、貪腐也都可能是國家的負債項目。用客觀的數據如GDP總量、成長率,尖端技術專利權數量及其預估價值,受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數及比例,天然資源蘊藏量等,再加上主觀判斷政府效能,或參考學術機構對政府效能排名來決定該國資產前景;之後再扣除累計國際債務及預期增加債務,那就能得出一個『主觀』的國家淨資產。得到的『主觀』淨資產再除以貨幣發行量,可以得到一個『主觀』的貨幣價值。其實把國家看成一家公司,把鈔票看成股票來衡量一國貨幣價值的方法,只是邏輯上的說明容易理解而已,實際上精確操作是有困難的。
再來還有一個『角色模糊』的更大難題,那就是到底要把國家當作是發行貨幣的主體,還是把政府當作是發行貨幣的主體。剛才介紹的方法,都是以國家當作貨幣發行的主體,以『國家』為單位來評估資產負債。但事實上貨幣是由『政府』發行的,『政府』是否等同『國家』?若不是,剛才所提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的規模是否應該縮小為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就好?答案恐怕也不是如此簡單。因為,一國貨幣可買進的資產、商品、勞務等,並不限於政府所擁有部份,而是全社會,整個國家可供銷售的資產、商品、勞務。這就是『國家』與『政府』主體權利、義務模糊的地方。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去質疑或釐清這種主體權利、義務模糊;因為政府有『課稅權』,也就是政府有『強制剝奪人民財富的權力』;而『課稅權』是貨幣償付能力的擔保,所以政府就用法律強制貨幣代表財富,可以購買商品、勞務,清償負債。什麼時候會出現『國家』或者『社會』與『政府』出現主體權利、義務剝離狀態?那就是惡性通貨膨脹的時候,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辛巴威。辛巴威並不是迷你小國,土地面積超過台灣10倍,人口也有1275萬;西元2000年辛巴威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大部份歐裔白人土地,白人大量出走;再加上人權及選舉舞弊問題,IMF停止金援計畫,以及長期累積外債,2007年通貨膨脹快速惡化,2008年辛巴威經濟成長率為負17.7%,2008年及2009年分別發行高達100億及100兆的巨大面額鈔票,只是不被民眾及國際接受,無法有效流通。這時貨幣只是廢紙,不能代表財富,不能購買商品、勞務,也不能償還負債。2009年辛巴威政府停用本國貨幣,境內使用流通南非幣及美金,之後經濟也開始成長,2011年辛巴威經濟成長率甚至高達9.3%。辛巴威2011年的GDP總量99億美金,全球排名第131名,每人平均GDP才776美元而以,不是具規模的經濟體。因此,可能很難讓大多數人相信類似的貨幣崩潰情況會在主要國家發生。
那就再回顧一下歷史,1998年俄羅斯盧布危機,俄羅斯政府拖欠400億美元外債,經濟及金融體系幾乎癱瘓,盧布劇貶70%;10年後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全球造成的傷害也尚未回復。再看一下現在稱之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1994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240%,1990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737%,1989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1304%;1965~1989這25年間,巴西物價上漲將近『600萬倍』(註二)。
生長在承平時期實在很難想像什麼叫做物價上漲600萬倍,在台灣過去的25年,我喜歡吃的菠蘿麵包和餛飩麵價格大概上漲1倍。1965~1989這25年巴西並非處於戰爭時期或是戰敗國,『物價上漲將近600萬倍』這句話陳述有問題嗎?問題出在於並未說明這段期間所得上升幾倍。從其他國家貨幣如美金計價的角度,巴西物價在這段期間上漲了多少?雖然我並沒有這個數據,但可以確定一定小得多。另一件可以確定的是,上個世紀的後50年,儲蓄巴西幣一定不是令人開心的事情。事實上近代最恐怖的惡性通貨膨漲恐怕是國民黨於1946年12月至1949年4月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印製鈔票以支應軍費,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這29個月物價上漲了5400萬倍,相當於每個月物價上漲近90%(註三)。
紙鈔在中國唐憲宗時期首次出現,但是屬於匯票性質。北宋發行紙幣則如同公債性質,通常3年到期兌領金屬貨幣。南宋則以內地關稅擔保發行紙幣,至1247年則任由此種紙幣永久流通,不再收兌,也就是脫離金屬本位,因為缺乏適當貨幣準備,紙幣因此貶值,造成民間交易困擾,政府財政也因此困難,也是造成南宋衰亡的原因。至於女真所建立的金朝,表面上是趙宋王朝的死敵,內心卻仰慕南朝,一意模仿宋朝各項制度,至於印製紙幣則創下通貨膨脹空前紀錄,物價上漲6000萬倍(註四),這個數字或許能讓700多年後的國民黨稍事寬慰。
講述辛巴威、俄羅斯、巴西、國民黨,甚至是700年前的南宋與金朝的通貨膨脹例子,只是為了說明,不再與貴金屬連結的現代貨幣,或是古代貨幣,都不是財富本身,只是被法律強制代表財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衍生性財富。
那麼人類能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什麼呢?本章一開始有提到,21世紀最大的財富類別恐怕不會是實體財富,那是什麼呢?是人類腦裡面的Idea,但Idea只是放在腦裡面還不能算是財富,必須把他開發出來實現了;就像石油、煤炭也得從地底下挖出來,那才是可用的財富。比爾蓋茲勇於休學去實現腦裡面的Idea,成就世界首富,再用這筆財富幫助全球弱勢族群的醫療與教育,多美好的人生。賈伯斯勇於堅持實現自己的Idea,造就 Apple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沒有天然資源,二次大戰的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算經過泡沫經濟的摧殘,到今天仍擁有世界第二大的外匯儲備,仍是世界第二大資本供應國,原因正是明治維新後重視並普及教育,開發全民腦礦。
其實不只是20或21世紀,有史以來人類最大的財富一直是腦中的Idea。瓦特實現他腦裡的Idea改良蒸汽機,啟動了工業革命,引動西方世界財富爆炸性成長。遠古社會的祖先也是實現了腦中的想法才從狩獵、採集的生活進展為種植莊稼、豢養家禽家畜,有了更多更穩定的的食物來源,才繁衍了更多人類與文明。
人類最大的財富一直是來自腦中看不到摸不著的Idea;但在人類的Idea變現了龐大的有形無形財富後,諷刺及有趣的是,人類死了以後卻什麼也帶不走,這就是『財富』。
在我們進行這趟旅程之前,總要先認識一下旅行的主角---什麼是『財富』?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或許會給出不同答案,但重複的答案一定也不少,也一定有學究型的人會想試圖『定義』財富,但在我看來這樣的企圖恐怕不太聰明,只會引來更多爭論。先輕鬆的稍為想像一下可能的答案---『錢』一定有,土地、黃金、寶石、汽車、糧食、水、石油、鐵礦、煤礦、股票、公債、名畫,或是腦中形成的Idea。大部分的人會先想到實體財富,也就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今天21世紀最大的財富類別恐怕不會是實體財富,就連最直接聯想的『錢』,實體化比例也一直下降(註一)。
那為何在回答什麼是財富時,好像容易直覺的回答實體財富?這問題每個人又會有不同答案,而我的答案是,大部分人的財富形式是具體佔有的,如一棟房屋,2輛汽車,50兩的金條,1000萬的銀行存款;其實就連自以為具體的財富也不那麼具體,比如有個企業主將3億新台幣的銀行存款兌換成1000萬美金,匯到海外的私人銀行,買了1000萬美金的美國政府公債,他不會收到那些公債,只會在銀行對帳單上看到有1000萬美金公債的項目,及每期利息匯入,這些數字都只會出現於電腦。或許企業主一輩子也用不到這筆財富,只是想安穩的保全並交給子女。那麼這筆財富目前就只是一種權利,是對美國政府的債務請求權,可以隨時出售交換成現金,再隨時交換成他需要的實體或非實體財富。一般做這種財富配置(買美國公債)的人都會覺得很安心,不會擔心這個權利形式的財富會因為意外變動或減損,像地震震毀房屋或火災、水災、風災等天然災害那樣對財富造成損害。為什麼不擔心?因為沒聽說過美國公債出問題,很多比我有錢的人都這麼做,就連中央銀行也如此;長期集體行為產生的安全感與信任,單純『相信』這個財富形式能保全價值或購買力。那麼實際上是否有如『相信』中的那麼安全,恐怕得有一番討論。
錢是財富嗎?
回過頭來談一下理所當然的財富---『錢』或是『貨幣』,他真的是財富嗎?先想一下,沒有錢或貨幣之前的年代有財富沒有?都有些什麼?穴居時代的人類祖先所擁有的財富,想像中有攻擊野獸的木製或石刃等武器,狩獵所獲得的獵物,獸皮製成的衣物,會使用火以後做為燃料的木頭,當然做為居屋的洞穴也是財富。他們會有交易行為嗎?如果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有合作互助的行為,就可視為有交易行為。譬如有人負責驚嚇追趕野獸,有人負責投射武器,有人負責搬運獵物,甚至有人只負責製作並保養武器,有人留守洞穴保護婦孺。反正只要以上所說的工作或未提及的工作,不是由一個人獨力完成,所有人卻能享用獵物做為食物,獸皮做為衣物,那麼就可以視為有交易行為;只是交易過程並無金錢或貨幣介入。
為什麼會有合作互助產生?或許經驗告訴他們,獨自一人完成所有工作,狩獲獵物的機率及數量都比較低,比較容易餓肚子,也比較累。因此就展開了分工,有人擅於製作武器,有人擅於投射武器,有人力氣大能輕鬆搬運獵物;因為每個人開始做相對擅長的工作後,獲得獵物的機率及數量都提高了,能吃飽的日子增加了,獸皮做為衣物也增加了,也就是說『財富』增加了。『財富增加』正是互助合作的目的,也就是『交易』的目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比較利益』法則。
比較利益法則並不是當代經濟學家的一種發明或發現,而只是經濟學家對已經存在上萬年的現象所作的邏輯文字說明而已。但是,『比較利益』法則確實非常非常重要,說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也不算過分;我們還會在未來的章節有非常多的討論,說明『比較利益』這個概念。
互助合作或稱之為『交易』既然發生,那麼獵物或稱之為『財富』的分配會隨著參與交易人數增加產生『公平』的問題。或許穴居時代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每個人都分得等量食物與獸皮就可以擺平分配問題。但隨著人類繁衍數量增加,開始種植莊稼,豢養家禽家畜,甚至開始需要簡單的社區安全管理,交易與分配問題就變得複雜些;想要更公平的處理這些問題,『貨幣』於是誕生。
一開始貨幣最主要的目的或許是更公平精確的處理交易問題及儲存遞延交易的能量。什麼是更公平精確的處理交易問題比較容易懂,那什麼叫做儲存遞延交易的能量?譬如一個養豬戶殺了一頭豬,吃不完會腐敗,那天養豬戶家裡也尚不需要其他東西,但一個月後他需要5隻雞及1袋米;另外兩家人有養雞的,有種稻子的,今天看養豬戶殺了豬也想吃豬肉,但是雞還沒長大,穀子還沒曬乾,所以這兩家人先拿『錢』來換豬肉,一個月後殺豬的人家就又會拿『錢』來換5隻雞及1袋米了,而那兩家養雞種稻人的錢又是哪來的,先看做是之前的類似交易所得到的。在這個極端簡化的例子裡,『錢』的功能在於衡量與記錄,『錢』的材質本身並不一定需要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財富,也無需政府的角色介入。在『誠實無欺』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天真』的小型社會裡,『錢』或者『貨幣』本身並不需要一定是『財富』;貨幣讓這個小型社會交易順暢的原因是『信任』,信任貨幣持有者一定是經過其他財富交換才持有貨幣,單純的相信貨幣背後的交易紀錄。沒錯,正是那個今天看來虛無飄渺的『單純相信』,才讓這個小型社會的貨幣體系運作順暢。至於貨幣如何產生,只要這個社會的生產者共同約定即可。第一次貨幣的使用是負債性質吧?應該是的。想像一下,美國第一次用美元向中國進口商品,所付出的美元也是負債性質。或許會有人認為這個小型社會的貨幣體系是隨意想像的吧?就算是隨意想像,好像也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樣的社會確實存在過,事實上類似的社會確實存在過,而且年代並不算久遠。
錢的形式怎麼演進,從石頭,貝殼,銅鐵,金銀,紙張,塑膠卡片、電腦數字。先看石頭的部分,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貨幣學派大師傅利曼( Milton Friedman ) 在他的暢銷名著---“ Money Mischief ”的第一章就引述美國人類學家 William Henry Furness III 在 1903年於德屬密克羅尼西亞的卡洛琳群島( Caroline Islands)研究土著的風俗習慣,之後於1910年出版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The Island of Stone Money”; 卡洛琳群島土著看似天真可笑的輪型石頭貨幣體系,其清算交割與美元的金本位體系並無不同,只是一個用石頭,一個用黃金而以。1932~1933年經濟大恐慌期間,法國擔心美元脫離金本位或美元貶值,法國要求美國聯準會將其美元資產以約定的20.67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實體交割;聯準會並未把黃金運交回法國,只是在聯準會的地下儲藏室將黃金稍作挪動,並在該儲藏格貼下法國資產的標籤而以。
金銀銅鐵作為貨幣,因其本身有工業或生活用途,所以也是財富本身,但黃金即便時至今日,其工業用途仍低(不到總需求的20%,部分原因是黃金本身價格過高),黃金實際用途並不重要,但卻成為兩千多年來全球最通用貨幣。或許是黃金稀有的產量及永不變質的特性造就他的特殊地位。
其實當人們在定義貨幣或說明貨幣應有的特性時,常不自覺的與黃金聯結;最常聽到的是,貨幣要有價值儲藏的功能,是交易媒介等等。而聽起來比較像學術及定義式的陳述,『貨幣』應該具備的特質大概有4個:
(1) 易於攜帶 (Portable)
(2) 可做同質性分割( Dividable)
(3) 耐久性(Durable)
(4) 獨立的內含價值(Independent Intrinsic Value)
這些特質很容易直接聯想到黃金,唯獨漏掉的特性是稀少性,漏掉這個特性是為了脫離金本位預做準備。先振振有辭的說黃金已無法滿足全球貿易快速成長衍生對貨幣的需求,所以紙幣或數位貨幣(Digital Money)已不能再與任何貴金屬掛勾。那麼紙幣或數位貨幣是否還像黃金有獨立的內含價值?如果沒有,那麼增印的鈔票或公債不就是一場鬧劇。
在貨幣與黃金或貴金屬脫鉤之後,其獨立的內含價值就是政府的『課稅權』,也就是『政府強制剝奪人民財富的權力』,事實上政府的『課稅權』也是有效統治的最具體證明。問題是政府的課稅能量是有極限的;若是一國政府連年赤字支出,累計債務超過未來5年的稅收,且赤字支出無逆轉跡象,那麼該國貨幣的價值或實質購買力難道不會受到侵蝕?從理論上及較長期的實質面上來看,答案恐怕都是負面悲觀的,實質購買力肯定受到侵蝕;但短期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卻使得該貨幣貶值的趨勢看來沒那麼明顯確定。一定不難猜想,現在談的正是美金的狀況;美金未來的發展與地位,會在未來的章節再作詳細討論。
怎麼樣才能衡量一種貨幣的價值,在這裡提供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將一個國家看成一家公司,姑且暫時看成一家不會解散的公司,而該國發行的鈔票就看成一家公司的股票,每年的GDP總量就是損益表中的盈餘,政府的課稅能量就是GDP的一定比例;以美國聯邦政府而言,約莫是GDP的18%~20%。GDP成長與否即關係到政府稅收成長與否,因此GDP的成長至關重要。政府當年度稅收大於支出的部分,就是這家公司的子公司(政府)盈餘,會增加母公司(國家)的資產或減少負債,相反的若是當年度稅收小於支出的部分,會減少母公司(國家)的資產或增加負債。
那麼怎麼衡量這家公司股票(國家鈔票)的價值,還要看資產負債表,以及以損益表(GDP)前景來預估資產負債表前景。
一個國家,尤其是人口大國,其最重要的資產並不是地底下的天然資源,而是『人民的生產力』,而生產力高低通常由一國人民受教育的程度而定。一國的資產還有哪些?石油、煤礦、鐵礦等天然資源,科學技術能力,政府的清廉度與管理能力(也可能是負債),法治程度,國防武力都可以算是一國的資產。至於負債則包含了實際的國際債務,政權及政策不穩定,政府效能低落、貪腐也都可能是國家的負債項目。用客觀的數據如GDP總量、成長率,尖端技術專利權數量及其預估價值,受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數及比例,天然資源蘊藏量等,再加上主觀判斷政府效能,或參考學術機構對政府效能排名來決定該國資產前景;之後再扣除累計國際債務及預期增加債務,那就能得出一個『主觀』的國家淨資產。得到的『主觀』淨資產再除以貨幣發行量,可以得到一個『主觀』的貨幣價值。其實把國家看成一家公司,把鈔票看成股票來衡量一國貨幣價值的方法,只是邏輯上的說明容易理解而已,實際上精確操作是有困難的。
再來還有一個『角色模糊』的更大難題,那就是到底要把國家當作是發行貨幣的主體,還是把政府當作是發行貨幣的主體。剛才介紹的方法,都是以國家當作貨幣發行的主體,以『國家』為單位來評估資產負債。但事實上貨幣是由『政府』發行的,『政府』是否等同『國家』?若不是,剛才所提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的規模是否應該縮小為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就好?答案恐怕也不是如此簡單。因為,一國貨幣可買進的資產、商品、勞務等,並不限於政府所擁有部份,而是全社會,整個國家可供銷售的資產、商品、勞務。這就是『國家』與『政府』主體權利、義務模糊的地方。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去質疑或釐清這種主體權利、義務模糊;因為政府有『課稅權』,也就是政府有『強制剝奪人民財富的權力』;而『課稅權』是貨幣償付能力的擔保,所以政府就用法律強制貨幣代表財富,可以購買商品、勞務,清償負債。什麼時候會出現『國家』或者『社會』與『政府』出現主體權利、義務剝離狀態?那就是惡性通貨膨脹的時候,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辛巴威。辛巴威並不是迷你小國,土地面積超過台灣10倍,人口也有1275萬;西元2000年辛巴威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大部份歐裔白人土地,白人大量出走;再加上人權及選舉舞弊問題,IMF停止金援計畫,以及長期累積外債,2007年通貨膨脹快速惡化,2008年辛巴威經濟成長率為負17.7%,2008年及2009年分別發行高達100億及100兆的巨大面額鈔票,只是不被民眾及國際接受,無法有效流通。這時貨幣只是廢紙,不能代表財富,不能購買商品、勞務,也不能償還負債。2009年辛巴威政府停用本國貨幣,境內使用流通南非幣及美金,之後經濟也開始成長,2011年辛巴威經濟成長率甚至高達9.3%。辛巴威2011年的GDP總量99億美金,全球排名第131名,每人平均GDP才776美元而以,不是具規模的經濟體。因此,可能很難讓大多數人相信類似的貨幣崩潰情況會在主要國家發生。
那就再回顧一下歷史,1998年俄羅斯盧布危機,俄羅斯政府拖欠400億美元外債,經濟及金融體系幾乎癱瘓,盧布劇貶70%;10年後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全球造成的傷害也尚未回復。再看一下現在稱之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1994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240%,1990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737%,1989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1304%;1965~1989這25年間,巴西物價上漲將近『600萬倍』(註二)。
生長在承平時期實在很難想像什麼叫做物價上漲600萬倍,在台灣過去的25年,我喜歡吃的菠蘿麵包和餛飩麵價格大概上漲1倍。1965~1989這25年巴西並非處於戰爭時期或是戰敗國,『物價上漲將近600萬倍』這句話陳述有問題嗎?問題出在於並未說明這段期間所得上升幾倍。從其他國家貨幣如美金計價的角度,巴西物價在這段期間上漲了多少?雖然我並沒有這個數據,但可以確定一定小得多。另一件可以確定的是,上個世紀的後50年,儲蓄巴西幣一定不是令人開心的事情。事實上近代最恐怖的惡性通貨膨漲恐怕是國民黨於1946年12月至1949年4月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印製鈔票以支應軍費,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這29個月物價上漲了5400萬倍,相當於每個月物價上漲近90%(註三)。
紙鈔在中國唐憲宗時期首次出現,但是屬於匯票性質。北宋發行紙幣則如同公債性質,通常3年到期兌領金屬貨幣。南宋則以內地關稅擔保發行紙幣,至1247年則任由此種紙幣永久流通,不再收兌,也就是脫離金屬本位,因為缺乏適當貨幣準備,紙幣因此貶值,造成民間交易困擾,政府財政也因此困難,也是造成南宋衰亡的原因。至於女真所建立的金朝,表面上是趙宋王朝的死敵,內心卻仰慕南朝,一意模仿宋朝各項制度,至於印製紙幣則創下通貨膨脹空前紀錄,物價上漲6000萬倍(註四),這個數字或許能讓700多年後的國民黨稍事寬慰。
講述辛巴威、俄羅斯、巴西、國民黨,甚至是700年前的南宋與金朝的通貨膨脹例子,只是為了說明,不再與貴金屬連結的現代貨幣,或是古代貨幣,都不是財富本身,只是被法律強制代表財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衍生性財富。
那麼人類能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什麼呢?本章一開始有提到,21世紀最大的財富類別恐怕不會是實體財富,那是什麼呢?是人類腦裡面的Idea,但Idea只是放在腦裡面還不能算是財富,必須把他開發出來實現了;就像石油、煤炭也得從地底下挖出來,那才是可用的財富。比爾蓋茲勇於休學去實現腦裡面的Idea,成就世界首富,再用這筆財富幫助全球弱勢族群的醫療與教育,多美好的人生。賈伯斯勇於堅持實現自己的Idea,造就 Apple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沒有天然資源,二次大戰的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算經過泡沫經濟的摧殘,到今天仍擁有世界第二大的外匯儲備,仍是世界第二大資本供應國,原因正是明治維新後重視並普及教育,開發全民腦礦。
其實不只是20或21世紀,有史以來人類最大的財富一直是腦中的Idea。瓦特實現他腦裡的Idea改良蒸汽機,啟動了工業革命,引動西方世界財富爆炸性成長。遠古社會的祖先也是實現了腦中的想法才從狩獵、採集的生活進展為種植莊稼、豢養家禽家畜,有了更多更穩定的的食物來源,才繁衍了更多人類與文明。
人類最大的財富一直是來自腦中看不到摸不著的Idea;但在人類的Idea變現了龐大的有形無形財富後,諷刺及有趣的是,人類死了以後卻什麼也帶不走,這就是『財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