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下一次的金融大火到來前,我們該怎麼辦?

救火:美國三大財政巨頭揭露2008年金融危機的救市內幕

Firefigh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Lessons
2022諾貝爾獎得主柏南克親述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教訓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300
    380

出版情報

因為大火最終都會到來

2023/05/11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我還是個就讀研究所的學生。還記得2009年找工作時,我投遞超過百封履歷,接到的面試機會卻是寥寥可數。電視上每天不斷播送哪家公司又放無薪假,哪家公司又傳出裁員消息。 這場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金融恐慌起因,本書三位作者,時任聯準會主席的班.柏南克、時任財政部長的亨利.鮑爾森,以及時任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的提摩西.蓋特納都分別出版專書,就各自角度闡述,那麼,為何三位作者又要「多此一舉」地合體出版這本書? 因為時至今日,大眾似乎只記得美國政府介入搶救貝爾斯登、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國際集團,卻忘了大火最終都會到來,金融危機是永遠無法完全避免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知道下一次金融危機何時會發生。但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他們認為回顧當年的危機是如何開展的,並思索當時的處理措施所帶來的啟發,可以如何有效減少未來危機發生後所造成的傷害,應是有用之舉。他們也希望藉此機會,一起坐下來談談關於當時的那場金融大火,他們做了什麼,又從中學到什麼。 他們雖然都是財經專家,但2007年次級房貸問題冒出火星時,卻沒能預見星火即將燎原。他們當時不相信房市泡沫的崩潰,能在房地產領域之外產生重大的金融或經濟衝擊。2007年3月柏南克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時,表示「對於廣義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次級房貸問題所造成的衝擊,應可獲得控制。」鮑爾森也曾在同年春天,主張次級房貸的問題「大多數都已經受到控制」。 然而在2008年危機發生當下,他們的目標就只有一個:保護一般市井小民不要受到金融崩潰的餘波影響。 10年後,金融恐慌造成的惡性循環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混亂與恐怖程度,永遠不該被低估。他們認為如果無法從這次的金融潰敗學到一些教訓,就沒有辦法應付未來嚴重度更高的危機。 金融危機反覆發生的部分原因,就是人們的記憶逐漸衰退。他們把思想與經驗彙整成這部經濟腳本,目的是減輕未來財務危機所引發的損害,以及成為給美國與其他國家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遵循道路。 對他們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段痛苦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故事。

金石堂好好聽

曲目

聽全部
  • 1 書店員導讀

作者/書店員導讀/名人導讀

《救火》為美國三大財政巨頭,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提摩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和亨利.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Jr.)的著作,內容揭露2008年金融危機的救市內幕。

美國經歷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後,75年來沒再發生過。然而2008年毀滅全球信貸,蹂躪全球金融系統,讓美國經濟陷入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所造成最嚴重傷害的衰退。

三位作者在本書中探討危機的起源,以及造成如此重大損傷的主因,並思索要如何預防下一次危機到來;為什麼金融危機會發生?金融危機發生時,為什麼政府向貪婪投機的華爾街伸出援手?為什麼選擇向特定機構紓困,又為什麼願意讓雷曼兄弟倒閉。美國甚至全球金融經濟體系,現在安全嗎?對他們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段痛苦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故事。

音樂來源:
Business Corporate OFFICE by Alex-Productions
https://onsound.eu/
Music promoted by https://www.free-stock-music.com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License (CC BY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deed.en_US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美國三大財經巨頭力作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柏南克領軍,親述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教訓

馬汀.沃夫、華倫.巴菲特、保羅.克魯曼
聯袂盛讚推薦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商業圖書獎 入圍


造成大規模影響的金融危機,並不常發生。金融市場的動亂通常都會自行結束,然後日子還是如常地過下去。一場威脅金融體系與經濟秩序,引發嚴重社會秩序破壞與生存剝奪的失控大火其實很稀有。美國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曾是如此,之後75年來沒再發生過。
然而2008年,失控大火再次出現。班.柏南克,時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亨利.鮑爾森,時任小布希政府財政部部長、提摩西.蓋特納,在小布希政府時期任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主席多年,後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任財政部部長。三人正好在此時「躬逢其盛」,必須想辦法制定美國甚至全球應對這場世紀金融惡火的策略。這場大火毀滅全球信貸,蹂躪全球金融系統,讓美國經濟陷入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所造成最嚴重傷害的衰退。

▍我們的敵人,是遺忘

2018年,柏南克、蓋特納和鮑爾森齊聚一堂,回顧這場自發生經濟大蕭條75年後,美國發生過的最嚴重經濟災難。如柏南克所言:「遺忘是大敵。」三人探討危機的起源,以及造成如此重大損傷的主因,並思索要如何預防下一次危機到來:

‧為什麼金融危機會發生?
‧金融危機發生時,為什麼政府向貪婪投機的華爾街伸出援手?
‧為什麼選擇向特定機構紓困,又為什麼願意讓雷曼兄弟倒閉。
‧美國甚至全球金融經濟體系,現在安全嗎?

三大財政巨頭坦率直言,提出佐證厚實的透徹分析,坦然公開他們在兩任總統底下任職時,所做的大小決定。

▍下一次的金融大火到來前

嘗試理解上一次的危機很重要——危機如何開始、散播;哪些應對措施成功,以及哪些失敗。如果一個國家無法理解上一次金融潰敗的教訓,就沒有辦法承擔更嚴重的危機。
金融危機反覆發生的部分原因,就是人們的記憶逐漸衰退。他們把思想與經驗彙整成這部經濟腳本,目的是減輕未來財務危機所引發的損害,以及成為給美國與其他國家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遵循道路。
對他們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段痛苦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故事。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陳南光|台大經濟系教授

好評推薦(按首字筆畫排列)──
李鎮宇|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
吳孟道|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張弘昌|股市觀察家、《今周刊》顧問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蔡致中|《今周刊》首任總編輯

國外重量推薦──
華倫.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董事長暨執行長
保羅.克魯曼|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馬汀.沃夫|《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救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星火已經燎原,如何撲滅熊熊大火,更考驗著決策者智慧。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世紀惡火,何嘗不是如此。想要了解當時執全球財政及貨幣政策牛耳的三位作者內心想法,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吳孟道,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

很高興我不需要做這三位「消防隊長」的工作,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些對未來的警言應成爲所有決策者的必讀。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暨執行長

在我看來,如果不是這三人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努力,世界將經歷第二次大蕭條。這使這本書中講述的故事,格外引人入勝且重要至極。
──馬汀.沃夫,《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員

這是一本探索危機可能發生原因(以及為何即便如此,幾乎沒人預見即將到來)的入門讀物;也是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發生時,救援如何展開的歷險記;更是一本對將來的危機發出強烈提醒的警世故事。
──保羅.克魯曼,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經濟系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本書簡明扼要地闡釋一個道理:要想控制金融危機爆發,首先必須學會預見危機的到來。
——《科克斯書評》(Kirkus)

無論對於哪一類讀者來說,本書都是反思金融危機的經典讀物。此外,本書更重要的價值在於,三位作者如何解讀和辯護他們為挽救危機不惜代價所採取的救市舉措,以及他們對當前金融體系風險的預判。
——《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編輯推薦

因為大火最終都會到來
(文/今周刊出版社 總編輯 許訓彰)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我還是個就讀研究所的學生。還記得2009年找工作時,我投遞超過百封履歷,接到的面試機會卻是寥寥可數。電視上每天不斷播送哪家公司又放無薪假,哪家公司又傳出裁員消息。

這場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金融恐慌起因,本書三位作者,時任聯準會主席的班.柏南克、時任財政部長的亨利.鮑爾森,以及時任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的提摩西.蓋特納都分別出版專書,就各自角度闡述,那麼,為何三位作者又要「多此一舉」地合體出版這本書?

因為時至今日,大眾似乎只記得美國政府介入搶救貝爾斯登、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國際集團,卻忘了大火最終都會到來,金融危機是永遠無法完全避免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知道下一次金融危機何時會發生。但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他們認為回顧當年的危機是如何開展的,並思索當時的處理措施所帶來的啟發,可以如何有效減少未來危機發生後所造成的傷害,應是有用之舉。他們也希望藉此機會,一起坐下來談談關於當時的那場金融大火,他們做了什麼,又從中學到什麼。

他們雖然都是財經專家,但2007年次級房貸問題冒出火星時,卻沒能預見星火即將燎原。他們當時不相信房市泡沫的崩潰,能在房地產領域之外產生重大的金融或經濟衝擊。2007年3月柏南克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時,表示「對於廣義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次級房貸問題所造成的衝擊,應可獲得控制。」鮑爾森也曾在同年春天,主張次級房貸的問題「大多數都已經受到控制」。
然而在2008年危機發生當下,他們的目標就只有一個:保護一般市井小民不要受到金融崩潰的餘波影響。

10年後,金融恐慌造成的惡性循環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混亂與恐怖程度,永遠不該被低估。他們認為如果無法從這次的金融潰敗學到一些教訓,就沒有辦法應付未來嚴重度更高的危機。

金融危機反覆發生的部分原因,就是人們的記憶逐漸衰退。他們把思想與經驗彙整成這部經濟腳本,目的是減輕未來財務危機所引發的損害,以及成為給美國與其他國家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遵循道路。

對他們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段痛苦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故事。

作者

班.柏南克(Ben S. Bernanke)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布魯金研究所特聘資深研究員及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2006年至2014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著作包括《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柏南克談聯準會:二十一世紀貨幣政策》。

 

提摩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


華平投資總裁。在巴拉克.歐巴馬的第一任總統任期時,擔任美國第75任財政部長。他曾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總裁,著作包括《壓力測試:金融危機的反思》(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

 

亨利.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Jr.)


鮑爾森研究所創辦人與主席。在2006年至2009年時於小布希總統任內擔任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與高盛投資銀行執行長,著作包括《與中國打交道》及《峭壁邊緣》(On the Brink)。

譯者

林曉欽

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譯有《數字偏見》《長壽新人生》《登月先鋒:尼爾.阿姆斯壯的一生》《列寧的墳墓》《橋:歐巴馬的生命和崛起》《生活槓桿》以及《金錢》等書。翻譯興趣廣泛,聯絡請來信 Yorkelin@gmail.com。

目錄

推 薦 序 從決策者視角,回顧金融危機始末/陳南光
前 言 不應忘記

第1章 火種:危機的起源
.歷史會押韻
.信心遊戲
.星火之源
.點燃火焰
.在毀滅之前,很難修復
.並未發現火花

第2章 初火: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
.白芝浩應對手冊
.超越白芝浩

第3章 火勢擴散: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
.貝爾斯登:相互連結程度過深,所以不能倒
.房利美和房地美:使用火箭筒

第4章 煉獄: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雷曼兄弟:水深火熱
.美國國際集團:自由市場紀念日
.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5章 滅火: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
.部署問題資產紓困計畫
.終局

終 章 下一次的金融大火
.更好的防禦機制
.更弱的緊急應變能力
.我們應該做什麼?

致 謝

附 錄 2008年金融危機圖解:美國的策略和結果

序/導讀

【前言】不應忘記

造成大規模影響的金融危機,並不常發生。金融市場的動亂通常都會自行結束,市場會調整,企業會倒閉,然後日子還是如常地過下去。有時候,金融危機的火勢太過猛烈,需要政策制定者出手協助撲滅。如果企業需要現金,那政策制定者會提供貸款或找一個安全的方法向有困難的企業提供紓困,然後生活就能繼續。在極度罕見的情況中,金融火勢會失控並造成威脅,也可能吞噬金融系統以及所有經濟市場,導致極端的崩潰與生存剝奪。在經濟大蕭條時代,美國曾經出現過嚴重的「金融大火」,隨後的75年不曾再度發生。

但是在2008 年時,金融大火再次燃燒了。美國政府──連續2 位總統、眾議院、聯邦準備系統、財政部以及數千位來自各個機構的公僕──必須面對數個世代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我們3人,當時都擔任有責任處理金融危機的職位。班.柏南克是聯邦準備理事會(後文簡稱聯準會)主席,亨利.鮑爾森則是小布希總統時代的財政部長,提摩西.蓋特納在小布希政府年代原本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後來擔任歐巴馬總統的財政部長。我們協助制定美國和全球因應一場金融大火的策略,這場大火毀滅全球信貸,蹂躪全球金融系統,讓美國經濟陷入自1930 年代的食物救濟隊伍和貧民窟慘況以來,造成最嚴重傷害的衰退。

我們和聯準會、財政部及其他機構的同仁齊心合作,使用密集的策略對抗這起金融大火,策略的層級也從傳統的貸款與非傳統的貸款,提高至政府向大型企業提供紓困,並對於關鍵的信貸市場提供安全網。2008年,當金融大火愈演愈烈時,我們說服國會同意我們使用更強大的對抗工具,其中包括授權將數千億美元的資金直接投入民間金融機構。我們與美國和全球各地致力於處理金融危機的政府官員合作,最後成功協助穩定金融系統,避免信貸傳遞管道封閉以及資產價值崩潰,讓經濟系統陷入第二次經濟大蕭條。即便如此,經濟系統依然承受了大規模的衰退,必須使用前所未有的金融財政刺激方案,才能啟動經濟復甦。

2008 年的金融危機,是典型的金融恐慌,讓我們想起過去數百年來影響金融市場的擠兌和危機。我們從長久以來的經驗得知,雖然防止金融恐慌的策略是必須照顧金融部門,但金融恐慌所造成的傷害,永遠不會只限於金融部門。就算不是銀行家或投資人,美國人依然仰賴信貸系統的成功運作,才能買車、購屋、申請大學學費貸款,或者發展自己的事業。傷害信貸系統的金融危機,可以造成可怕的衰退,影響範圍包括平凡的家庭與金融領域的菁英。時至今日,美國大眾記得政府當年的介入措施,是向華爾街提出紓困;但我們當年的目標,永遠都是保護「市井大街」不要受到金融崩潰的餘波影響。防範金融大火對經濟系統造成傷害的唯一方法,就是撲滅大火;然而,如果不試圖出手幫助引發金融大火的人,就幾乎不可能達成這個目標。

過了10年之後,我們認為回顧當年的危機是如何開展的,並思考當時的處理措施所帶來的啟示,可以如何有效減少未來危機發生後所造成的傷害,應是有用之舉。我們3人都已經從各自的角度與經驗出版回憶錄,但我們仍然希望可以一起坐下來談談關於當時的那場金融大火,我們共同做了什麼,又從中學到了什麼。我們的背景與性格截然不同,在危機發生前,我們彼此也不熟識。但是,我們在共同努力撲滅金融火勢時,找到了成功的合作方法。我們也同意,在發生金融危機時,是有一些可以應用的基本原則。金融危機反覆發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的記憶會隨風而逝。我們寫下這本書,只為傳達我們從自身經驗中所學到的教訓,也希望讓記憶不會消逝,並協助未來的「救火員」有效保護被金融危機蹂躪的經濟系統。

▎為何發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何發生?又為什麼造成嚴重的損害?

答案一樣是典型的金融恐慌,由房貸信心危機引發的金融擠兌。正如常見的金融危機,信貸繁榮在2008 年的金融大火中火上添油,許多家庭和金融機構都採用極度危險的過渡金融槓桿策略,最後因融資而陷入債務泥淖。危機變得更嚴重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眾多風險都移轉到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的運作,可超越傳統銀行系統的限制與保護;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時的金融槓桿採用不穩定的短期融資,只要出現一個危險訊號,就會拖累整體經濟。

使得金融市場更加脆弱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金融管制機構呈現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各個機構、管制單位以及管制政策陷入混亂,數十年來根本無法跟上市場的劇烈變化及金融產品更新的急速腳步。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就是其中一種金融創新手法,華爾街利用這個機制將房貸大切八塊,分割為各種複雜的金融產品,在現代金融市場中無所不見,原本應屬於房貸領域的風險恐慌,也因此轉變為足以動搖整體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風險。

在景氣繁榮時期,上述問題看似毫無急迫性,金融系統呈現不尋常的穩定狀態,大家相信房價將會持續上漲,在華爾街、華盛頓特區以及研究機構中,許多人都相信嚴重的金融危機已是過去,在現代不太可能發生。但是房市泡沫崩潰之後,害怕損失的恐懼導致經濟大崩盤,只要任何人、事、物與房貸抵押擔保證券產品有關,投資人和債權人就會瘋狂地減少自身與其之間的「風險暴露」(Exposure,也作敞口),並引發「賤賣」(Fire Sale,由於投資人急需現金,必須賤價賣出資產)及「融資追繳令」(Margin Call,投資人使用信貸機制購買資產時,被要求追繳更多現金),這個情況也導致更大規模的賤賣與融資追繳令。金融恐慌癱瘓信貸機制,粉碎大眾對於經濟市場的信心,導致失業以及終止贖回,再度引發金融系統的更嚴重恐慌。

10年之後,金融恐慌造成的惡性循環,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混亂與恐怖程度,永遠不該被低估。從2008年9 月開始,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之內發生各種事件,其中包括兩大房貸巨人: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突然遭到國有化,這是從經濟大蕭條時代以來,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最大規模,也是最驚人的介入干預;享譽盛名的老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是美國史上最大型的銀行破產事件;美林(Merrill Lynch)證券公司倒閉,後被併入美國銀行;美國政府向美國國際集團(AIG)保險公司提供高達850億美元紓困金,避免造成比雷曼兄弟更大型的金融機構破產;美國史上最大型的聯邦保險銀行倒閉,而且是兩家,分別是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及美聯銀行(Wachovia);幾乎等於華爾街同義詞的投資銀行經營模式也滅絕了;美國政府在歷史上首次擔保價值超過3兆美元的貨幣基金;美國政府擔保價值1兆美元的商業本票;美國眾議院提出首次防止市場崩潰的措施後,授權總額7000億美元的金額,協助整體金融系統恢復。以上事件,全都發生在總統大選期間的漫長擠兌金融風波之中。據聞革命家佛拉迪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曾說,人生可能會有數十年的風平浪靜,也可能在幾個星期內像是經歷數十年的動亂──2008 年的金融危機,確實令人有此感受。

一開始,美國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不足,部分原因是眾多問題的起點都不在聯邦政府對商業銀行的管轄權之內。但是,我們最後成功說服眾議院,讓我們獲得需要的權力,重新恢復大眾對金融系統的信心,原本極度恐慌的人也不再恐慌。在那個時代,黨派鬥爭氣氛強烈,對政府的質疑已滲透各處,美國政府的執政黨原本是共和黨,大選後為民主黨,他們共同攜手合作,與無黨派立場的公僕及兩黨議會領袖(偶爾)攜手,解除數個世代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

我們3人都是自由市場力量的信奉者,也不願意拯救不負責任的銀行家和投資人,他們應該要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是必須用嚴格的條款處理金融機構的援助;但有時候,由於我們必須同時說服比較強悍的機構以及比較弱小的機構,讓他們共同努力補強金融系統以恢復大眾信心,也因而限制了援助計畫的嚴格程度。但是我們很清楚,束手旁觀、不採用任何干預措施以期待市場自然恢復,是不理性的處理方法。資本主義的那雙「看不見的手」是無法阻擋全面的金融崩潰的,唯有政府的這雙「可見的手」方能達成目標。金融系統的全面崩潰,會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扼殺企業生存、限制發展機會,而且讓人們無法實現夢想。

事實上從許多數據來看,2008 年的金融震盪,規模都比經濟大蕭條之前的震盪幅度更大,此次危機一開始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亦是如此。在2008 年底,即使採取極為重要的激進金融介入措施,美國依然在1個月內失去75萬個工作機會,經濟衰退的年度指數則是8%。這次經濟緊縮,是外界所知的2008年大衰退,但在2009 年6 月就結束了,隨後開始的經濟復甦,到了現在已過10 年,而且持續進行中—與過去的經濟危機相較,或者其他已開發國家在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情況,美國的復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美國的股市、勞動市場以及房屋交易市場全都谷底反彈,提升至新高點。市場專家當初預測我們採用的策略之最後結果,是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停滯與財政瓦解,他們也相信政府若營救瀕死的銀行及整體金融體系,將會讓納稅人付出上兆美元的代價,而且無法修復最根本的問題。但是,我們成功讓經濟成長,金融部門也相對迅速地重新運作,多項金融計畫的執行

▎太晚應變將導致更多問題

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讓我們收穫大量的經驗,學到危機處理的藝術和技巧。事先預測危機的出現固然艱難,但在危機早期階段,判斷這只是一場普通火災或五級大火,也是同樣地困難。讓失敗的公司倒閉通常是一項健康的行動,政策制定者不該因為市場觸發了安全氣囊,或大型銀行遭遇挫折就產生過度反應,沒有必要將所有事件都視為災難的前兆。太快提出應變措施,會鼓勵一些投機冒險者相信他們永遠不需因為懷有惡意的賭注而承擔結果,於是導致出現「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並鼓勵更多不負責任的市場投機行為,使得未來發生危機。然而如果危機已清楚浮現,反應不足比過度反應是更加危險的,因此相較於太早應變,太晚應變將導致更多問題。因為若太晚應變,半數以上的措施都只是火上添油而已。

面對險峻的金融危機,當務之急永遠都是終結危機,即使終結危機很有可能導致道德風險。雖然過早處理確實會鼓勵民眾在未來採取更缺乏紀律的風險投資,但相較於當前金融系統崩潰所造成的問題,過早處理其實並非如此嚴重。金融恐慌出現時,決策者必須用盡所有方法加以平息,無論在政治上會產生何種錯綜複雜的影響、無論決策者本身的意識形態與信念,甚至無論他們過去曾說過什麼言論、提出何種承諾。搶救金融市場所付出的政治代價是非常高昂的,但是,經濟衰退所引發的後續問題將是更加嚴重。

對於如何改善處理危機所造成的政治反應,我們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但我們確實希望自己可以提供2008年金融危機處理方式的抉擇脈絡,以就未來的危機提供第一時間有效應對的守則。我們將會嘗試回答關於當年決策的某些一貫質疑,例如為什麼美國政府並未挽救雷曼兄弟,卻協助美國國際集團;我們為什麼沒有在危機結束時,拆散華爾街上的巨型銀行。

我們也會討論2008 年金融危機的其他教訓,例如配套措施的重要性。穩定金融系統的方法必須搭配振興經濟方案,才能穩定經濟市場;政府也必須管制金融機構,雖然金融機構不屬於傳統的商業銀行,但依然可對金融系統造成相似的風險。我們將會討論在金融戰爭迷霧中的決策挑戰以及團隊成員的重要性;我們在財政部、聯準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及其他機構中,建立有經驗且專心致志的專業團隊──他們願意合作而非相互競爭。我們討論危機後改革的權力和限制,我們又是如何認為改革的措施依然有改善的空間。雖然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一人是政治人物,我們依舊希望說明目前的政治運作過程;我們經常認為政治的過程令人感到絕望與氣餒,但有時卻能鼓舞人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26610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