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交易員:一位牛津大學高材生的精采告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 An Insider`s Story of the Financial Meltdow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本比電影《華爾街》更精采的金融投機小說
一本實戰的教科書,讓你真正瞭解金融衍生商品
一個牛津大學經濟系高材生現身說法
告訴你 2008 年這些超級交易員如何搞垮全球金融
動念想寫這本書,是在和幾位好友一起玩撲克牌的時候。
那時,我剛被任職的投資銀行炒魷魚……
七年前,我是個頭頂名校光環的金融業菜鳥,一腳踏進避險基金、次級房貸和擔保債權憑證的神祕世界。在倫敦、紐約、法蘭克福和東京的高檔酒吧、私人俱樂部和交易室,完成不計其數的交易,坐享豪奢荒誕生活的。同時,也親身經歷了這場自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作者石川哲也透過虛構的投資銀行業務安德魯‧多佛爾,帶領讀者巡游衍生性金融商品領域的各個角落,真實揭露金融風暴究竟如何發生。不僅突顯人性在面對誘惑時的軟弱,也忠實反映了銀行在這場危機中愚蠢、貪婪,卻又不堪一擊的本質。
一本實戰的教科書,讓你真正瞭解金融衍生商品
一個牛津大學經濟系高材生現身說法
告訴你 2008 年這些超級交易員如何搞垮全球金融
動念想寫這本書,是在和幾位好友一起玩撲克牌的時候。
那時,我剛被任職的投資銀行炒魷魚……
七年前,我是個頭頂名校光環的金融業菜鳥,一腳踏進避險基金、次級房貸和擔保債權憑證的神祕世界。在倫敦、紐約、法蘭克福和東京的高檔酒吧、私人俱樂部和交易室,完成不計其數的交易,坐享豪奢荒誕生活的。同時,也親身經歷了這場自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作者石川哲也透過虛構的投資銀行業務安德魯‧多佛爾,帶領讀者巡游衍生性金融商品領域的各個角落,真實揭露金融風暴究竟如何發生。不僅突顯人性在面對誘惑時的軟弱,也忠實反映了銀行在這場危機中愚蠢、貪婪,卻又不堪一擊的本質。
名人推薦
大台北銀行董事長 陳淑美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大學經濟系博士) 吳惠林
「在信貸危機的今日,本書成功的闡述了信貸危機的教訓。」──美國經濟台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大學經濟系博士) 吳惠林
「在信貸危機的今日,本書成功的闡述了信貸危機的教訓。」──美國經濟台
序/導讀
推薦序
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發生至今已滿兩週年,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說,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a once-in-a-century financial tsunami"),在此金融海嘯中,歐美金融業因美國房地產大泡沫的破裂,產生次貸及信用危機 (subprime mortgage and credit crisis),遍體麟傷,全球整體金融市場因此遭殃,連在金融理財產品創新不足的台灣,也有好幾百億新台幣的資金投資在這些美國次貸相關的衍生性產品上。
美國政府祭出七千多億美元來購買「有毒資產」(toxic assets) 以紓困金融業,日、英、法、德國政府也挹注大量資金及降息來拯救、穩定金融市場。美國知名的五家投資銀行在此次風暴中折損兩家 (即雷曼兄弟及美林),曾是赫赫一時的壽險鉅子美國國際集團 (AIG) 至今仍被援救、整頓中。AIG 在台灣的子公司南山人壽的出售案因種種因素仍懸而未決。
世界各國無不推出各式經濟振興方案 (如發放消費券),企圖讓經濟起死回生。至今很多人心中仍有疑慮: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何時了?低利率太久了,會不會又引起另一波的金融風暴?日益高漲的政府財政赤字如何改善?一些歐洲國家已開始主動 (如英國),或被動 (如希臘),大砍政府財政赤字,因為他們擔心,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政府財政赤字將拖垮整個國家,禍遺子孫。但現在就砍政府財政赤字會不會使經濟衰退加劇?這實在是個令大家困惑、頭痛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
當大家還在忖忖不安,已有些始作俑者出來講話。在此次風暴中,扮演著推波助浪角色的投資銀行家 (investment banker)裡,終於有人出了一本名為《超級交易員》的書,把投資銀行家在這波房地產泡沫中,如何把商業銀行的房貸證券化 (securitize),包裝、分割成多種風險等級不一的有價證券,行銷全世界,賺取巨額佣金的過程以小說方式寫成書。書中的投資銀行家過著工作辛苦、多金、紙醉金迷的生活。書中充滿衍生性商品名稱如 CMO (collaterized mortgage obligation,擔保不動產憑證)、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擔保債權憑證)、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不動產抵押債券)、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ABCP (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s,資產擔保商業本票) 等。這些產品,我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花了一學期對學生才能講完的,本書倒是解釋的還算清楚。
書中主人翁安德魯.多佛爾 (Andrew Dover) 是個有七年行銷經驗的投資銀行業務員,他說:「商業銀行只會做無趣的生意,就是那些我們每天和銀行來往的業務──存款和貸款。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員工薪資屬於吃得飽、但未到山珍海味的程度;投資銀行玩的都是賺大錢的遊戲,幫各公司介紹企業融資來源,提供投資人買賣和交易的研究數據。兩種業務經手的資金動輒數十億以上,因此利潤龐大可期。」這一語道盡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別。
人類的貪婪表現在投資行為上,投資人不停追求利潤,在房貸信用產品多頭市場賺了錢,養大了風險的胃口,當在二○○六年底,美國房地產的敗相已現,投資者不察,或下意識拒絕接受事實,或經理人有營運獲利壓力而選擇不去正視風險。直至二○○八年九月這些房貸相關的衍生性產品市場一敗塗地,價格如水銀瀉地。因此,大量向貨幣市場借得低利率短期資金,投資在此類長天期產品的投資機構 (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面臨著如驚弓之鳥、縮手不借的貨幣市場,這些投資機構產生了嚴重資金缺口/流動性問題,歐美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因而破產,或被迫接受政府紓困,哀鴻遍野。
在任十七年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國會作證時坦承:他錯估了形勢,他在任時不該反對金融監理單位對衍生性產品的監管。服膺自由市場經濟的他錯認為金融市場能夠規範自己,他錯誤期望市場紀律會防止金融機構去冒致命的風險。格林斯潘又說整個風險管理的雄偉結構都垮了,金融機構經由追求自利就能維護股東長期利益的基本信念已蕩然無存。
我認為這次的教訓是:因為人類的貪婪本性,市場的過度自由放任終會帶來禍害,必須要有一套監理制度來防範與制約市場參與者。我非常認同最新巴賽爾協議 (Basel III) 的新規定:提高銀行業者的資本適足率 (從目前的8% 至10.5%),並強調普通股資本的重要性,以及強化銀行業者因應虧損的能力。我衷心期盼:在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會反躬自省,要求私部門 (個人及公司行號) 要進行更多風險管理,及公部門 (國家政府及國際組織) 負起更多監理責任。我們全體人類要從這次的失敗中獲取教訓,不要重蹈金融海嘯覆轍。
大台北銀行董事長 陳淑美
By Julie Chen Oct. 24, 2010
推薦序
金融風暴的誠實告白
那一場二○○八年下半年颳起,迅即席捲全球,令世人哀嚎不已的金融海嘯,如今好似已遠颺。不過,即使真的已消逝 (其實「二次風暴」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呢!),歷史會不會再重演,卻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可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確,未來的事無法精確預料,何況已是瞬息萬變的現代更是難測。
金融風暴難預知
曾有呼風喚雨能耐的前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葛林斯班 (Alan Greenspan),在被當成罪犯提交到美國國會委員會時說得好:「如果這麼多傑出有力的人士都不能預見這個嚴重問題已經發生……我想我們必須詢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答案是我們做為人,就是不夠聰明。我們沒辦法預先看見那麼遠的事,除非我們有辦法,否則很難在此時往回看,然後說:『我們怎麼沒看出端倪來呢?』」
雖然無法早知道,但為避免不堪回首的金融風暴慘劇重演,洞悉病因並有效防止應是最佳之道。而藉由犯錯的當事人真誠的告白,則是了解真相的終南捷徑,而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作者在金融海嘯爆發時被任職的投資銀行炒魷魚,但他不僅沒有沮喪、失望、悲傷,反而如釋重負,因為這讓他能夠脫離「販毒歲月」和燈紅酒綠,以及與毒品、妓女和美酒為伍、極盡糜爛奢華的生活。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他不是被免職,自己是沒有勇氣和毅力主動脫離他自己明知是「罪惡和腐敗的生活」,可見那種生活有多麼誘人!
帶著贖罪的心情,作者用小說的方式鋪陳金融風暴的真實故事,他深切感受到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更為自己在金融風暴中扮演的角色誠心道歉。作者雖然不贊成有罪魁禍首之說,但其實已明白指出「證券化商品和衍生性金融產品」是禍首,由他以「有毒資產」指稱這些產品就可知一斑。只是,要問的是:這些產品的創造者和銷售者不都是人嗎?為何會用「槓桿」原理來宣揚這些產品的高獲利以迷惑世間人呢?他們是存心或是無意的呢?
有毒金融資產誘人也腐化人
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近二十年前的一則往事。一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財務經濟學家,我在當時介紹他們的生平及學術成就之餘,對於財務金融學者獲諾貝爾獎有些憂慮,擔心金融投機炒作風氣更盛,助長了財務金融學更時髦,將會吸引更多高 I.Q. 者投入該領域,對金融炒作再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這樣子的疑慮引來金融系教授的批評,他認為財務學者得諾貝爾獎,不會增加他們已有的影響力,更不會讓他們被捧昏了頭,對一些未專研的問題表示意見,而且他們的地位已定、不是已退休、就是即將退休,不須再為金錢忙碌。
不過,七年之後的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又頒給莫頓 (Robert Merton) 和修斯 (Myron Scholes) 兩位財務學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宣稱,修斯和莫頓是因創建如何評估股價選擇權,以及其他金融衍生性商品的複雜理論而獲獎,因為這套模式是過去二十五年來對經濟學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也促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過去十年來迅速成長,解決了衍生性金融商品難以估計價值的困境,使參與交易者得以正確地評估其投資報酬和風險。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套模式也可運用到保險合約、擔保或投資計畫彈性的評估。總之,這套方法為許多領域的經濟評估舖路,也促成其他型態金融工具的誕生,更有助於社會風險管理效率之提升。
國內財務學者也高度肯定選擇權訂價模式提供了一個在理論上正確、而且實際上計算簡便的訂價公式,因此獲得實務界廣泛使用。業界更以同樣觀念來決定任何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只要顧客說得明白自己的需要,金融業者就可以量身訂作適當的契約,大幅開拓了金融市場的範圍,不但使「財務工程」名詞應運而生,也使其成為一項「科技」。
財金學者促長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
檢視他倆的學術貢獻,以及財務學者們和輿論的評價,咸認莫頓和修斯兩位財務學術界泰斗之得獎,一點也不意外,可用「實至名歸」來形容。有些評論認為七年前財務學者首次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該年再將獎項頒給一脈相承的財務學者,正顯示財務經濟學的重要性有增無減。這門學問不但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具高度實用性,不但為金融體系注入新生命,且為社會國家創造可觀的就業與財富,是經濟學各領域中「後來居上」的顯學。而且過去的傑出經濟學家是「學而優則仕」,現今卻是「學而優則商」,這兩屆得
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發生至今已滿兩週年,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說,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a once-in-a-century financial tsunami"),在此金融海嘯中,歐美金融業因美國房地產大泡沫的破裂,產生次貸及信用危機 (subprime mortgage and credit crisis),遍體麟傷,全球整體金融市場因此遭殃,連在金融理財產品創新不足的台灣,也有好幾百億新台幣的資金投資在這些美國次貸相關的衍生性產品上。
美國政府祭出七千多億美元來購買「有毒資產」(toxic assets) 以紓困金融業,日、英、法、德國政府也挹注大量資金及降息來拯救、穩定金融市場。美國知名的五家投資銀行在此次風暴中折損兩家 (即雷曼兄弟及美林),曾是赫赫一時的壽險鉅子美國國際集團 (AIG) 至今仍被援救、整頓中。AIG 在台灣的子公司南山人壽的出售案因種種因素仍懸而未決。
世界各國無不推出各式經濟振興方案 (如發放消費券),企圖讓經濟起死回生。至今很多人心中仍有疑慮: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何時了?低利率太久了,會不會又引起另一波的金融風暴?日益高漲的政府財政赤字如何改善?一些歐洲國家已開始主動 (如英國),或被動 (如希臘),大砍政府財政赤字,因為他們擔心,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政府財政赤字將拖垮整個國家,禍遺子孫。但現在就砍政府財政赤字會不會使經濟衰退加劇?這實在是個令大家困惑、頭痛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
當大家還在忖忖不安,已有些始作俑者出來講話。在此次風暴中,扮演著推波助浪角色的投資銀行家 (investment banker)裡,終於有人出了一本名為《超級交易員》的書,把投資銀行家在這波房地產泡沫中,如何把商業銀行的房貸證券化 (securitize),包裝、分割成多種風險等級不一的有價證券,行銷全世界,賺取巨額佣金的過程以小說方式寫成書。書中的投資銀行家過著工作辛苦、多金、紙醉金迷的生活。書中充滿衍生性商品名稱如 CMO (collaterized mortgage obligation,擔保不動產憑證)、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擔保債權憑證)、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不動產抵押債券)、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ABCP (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s,資產擔保商業本票) 等。這些產品,我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花了一學期對學生才能講完的,本書倒是解釋的還算清楚。
書中主人翁安德魯.多佛爾 (Andrew Dover) 是個有七年行銷經驗的投資銀行業務員,他說:「商業銀行只會做無趣的生意,就是那些我們每天和銀行來往的業務──存款和貸款。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員工薪資屬於吃得飽、但未到山珍海味的程度;投資銀行玩的都是賺大錢的遊戲,幫各公司介紹企業融資來源,提供投資人買賣和交易的研究數據。兩種業務經手的資金動輒數十億以上,因此利潤龐大可期。」這一語道盡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別。
人類的貪婪表現在投資行為上,投資人不停追求利潤,在房貸信用產品多頭市場賺了錢,養大了風險的胃口,當在二○○六年底,美國房地產的敗相已現,投資者不察,或下意識拒絕接受事實,或經理人有營運獲利壓力而選擇不去正視風險。直至二○○八年九月這些房貸相關的衍生性產品市場一敗塗地,價格如水銀瀉地。因此,大量向貨幣市場借得低利率短期資金,投資在此類長天期產品的投資機構 (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面臨著如驚弓之鳥、縮手不借的貨幣市場,這些投資機構產生了嚴重資金缺口/流動性問題,歐美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因而破產,或被迫接受政府紓困,哀鴻遍野。
在任十七年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國會作證時坦承:他錯估了形勢,他在任時不該反對金融監理單位對衍生性產品的監管。服膺自由市場經濟的他錯認為金融市場能夠規範自己,他錯誤期望市場紀律會防止金融機構去冒致命的風險。格林斯潘又說整個風險管理的雄偉結構都垮了,金融機構經由追求自利就能維護股東長期利益的基本信念已蕩然無存。
我認為這次的教訓是:因為人類的貪婪本性,市場的過度自由放任終會帶來禍害,必須要有一套監理制度來防範與制約市場參與者。我非常認同最新巴賽爾協議 (Basel III) 的新規定:提高銀行業者的資本適足率 (從目前的8% 至10.5%),並強調普通股資本的重要性,以及強化銀行業者因應虧損的能力。我衷心期盼:在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會反躬自省,要求私部門 (個人及公司行號) 要進行更多風險管理,及公部門 (國家政府及國際組織) 負起更多監理責任。我們全體人類要從這次的失敗中獲取教訓,不要重蹈金融海嘯覆轍。
大台北銀行董事長 陳淑美
By Julie Chen Oct. 24, 2010
推薦序
金融風暴的誠實告白
那一場二○○八年下半年颳起,迅即席捲全球,令世人哀嚎不已的金融海嘯,如今好似已遠颺。不過,即使真的已消逝 (其實「二次風暴」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呢!),歷史會不會再重演,卻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可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確,未來的事無法精確預料,何況已是瞬息萬變的現代更是難測。
金融風暴難預知
曾有呼風喚雨能耐的前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葛林斯班 (Alan Greenspan),在被當成罪犯提交到美國國會委員會時說得好:「如果這麼多傑出有力的人士都不能預見這個嚴重問題已經發生……我想我們必須詢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答案是我們做為人,就是不夠聰明。我們沒辦法預先看見那麼遠的事,除非我們有辦法,否則很難在此時往回看,然後說:『我們怎麼沒看出端倪來呢?』」
雖然無法早知道,但為避免不堪回首的金融風暴慘劇重演,洞悉病因並有效防止應是最佳之道。而藉由犯錯的當事人真誠的告白,則是了解真相的終南捷徑,而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作者在金融海嘯爆發時被任職的投資銀行炒魷魚,但他不僅沒有沮喪、失望、悲傷,反而如釋重負,因為這讓他能夠脫離「販毒歲月」和燈紅酒綠,以及與毒品、妓女和美酒為伍、極盡糜爛奢華的生活。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他不是被免職,自己是沒有勇氣和毅力主動脫離他自己明知是「罪惡和腐敗的生活」,可見那種生活有多麼誘人!
帶著贖罪的心情,作者用小說的方式鋪陳金融風暴的真實故事,他深切感受到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更為自己在金融風暴中扮演的角色誠心道歉。作者雖然不贊成有罪魁禍首之說,但其實已明白指出「證券化商品和衍生性金融產品」是禍首,由他以「有毒資產」指稱這些產品就可知一斑。只是,要問的是:這些產品的創造者和銷售者不都是人嗎?為何會用「槓桿」原理來宣揚這些產品的高獲利以迷惑世間人呢?他們是存心或是無意的呢?
有毒金融資產誘人也腐化人
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近二十年前的一則往事。一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財務經濟學家,我在當時介紹他們的生平及學術成就之餘,對於財務金融學者獲諾貝爾獎有些憂慮,擔心金融投機炒作風氣更盛,助長了財務金融學更時髦,將會吸引更多高 I.Q. 者投入該領域,對金融炒作再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這樣子的疑慮引來金融系教授的批評,他認為財務學者得諾貝爾獎,不會增加他們已有的影響力,更不會讓他們被捧昏了頭,對一些未專研的問題表示意見,而且他們的地位已定、不是已退休、就是即將退休,不須再為金錢忙碌。
不過,七年之後的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又頒給莫頓 (Robert Merton) 和修斯 (Myron Scholes) 兩位財務學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宣稱,修斯和莫頓是因創建如何評估股價選擇權,以及其他金融衍生性商品的複雜理論而獲獎,因為這套模式是過去二十五年來對經濟學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也促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過去十年來迅速成長,解決了衍生性金融商品難以估計價值的困境,使參與交易者得以正確地評估其投資報酬和風險。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套模式也可運用到保險合約、擔保或投資計畫彈性的評估。總之,這套方法為許多領域的經濟評估舖路,也促成其他型態金融工具的誕生,更有助於社會風險管理效率之提升。
國內財務學者也高度肯定選擇權訂價模式提供了一個在理論上正確、而且實際上計算簡便的訂價公式,因此獲得實務界廣泛使用。業界更以同樣觀念來決定任何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只要顧客說得明白自己的需要,金融業者就可以量身訂作適當的契約,大幅開拓了金融市場的範圍,不但使「財務工程」名詞應運而生,也使其成為一項「科技」。
財金學者促長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
檢視他倆的學術貢獻,以及財務學者們和輿論的評價,咸認莫頓和修斯兩位財務學術界泰斗之得獎,一點也不意外,可用「實至名歸」來形容。有些評論認為七年前財務學者首次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該年再將獎項頒給一脈相承的財務學者,正顯示財務經濟學的重要性有增無減。這門學問不但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具高度實用性,不但為金融體系注入新生命,且為社會國家創造可觀的就業與財富,是經濟學各領域中「後來居上」的顯學。而且過去的傑出經濟學家是「學而優則仕」,現今卻是「學而優則商」,這兩屆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