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獨角獸,炒作與泡沫:新科技熱門話題,是真商機還是假訊號?美日新加坡資歷超過45年,卡內基美隆博士教你如何識別、避開、與充分利用。

Unicorns- Hype and Bubbles: A Guide to Spotting- Avoiding and Exploiting Investment Bubbles in Tech.
  • 79 442
    56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經濟/趨勢觀念/趨勢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傑佛瑞.方克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李宛蓉
  • 出版社: 大是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09/25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元宇宙、加密貨幣、無人車、區塊鏈,這些熱門話題,誰是獨角獸誰成了泡沫?
◎新科技從創立到獲利,要花多久時間?微軟1年、蘋果4年,輝達也只用6年。
◎出現論文佐證,代表該技術有望?很多學術研究只為了提升大學排名和贊助經費。
◎科技進步沒有想像中快,奈米、量子、核融合,講了至少20年,實際突破了嗎?

很多新創事業利用大家對新科技的興趣來募資,
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眾所周知的「獨角獸」。

獨角獸是指那些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
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

別天真的認為每個「新創故事」都會是下一個輝達或亞馬遜,
不是每個會發光的,都是金子;不是每個獨角獸都會讓你賺到錢!

作者傑佛瑞.方克是卡內基美隆博士,
目前擔任智庫「發現學院」的顧問,
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擔任教授、顧問、工程師,超過45年,
曾獲頒日本NTT行動通訊公司行動科學獎。

他本來也是熱血科技教徒,
卻看過太多新創企業如何透過媒體或論文炒作而爆紅,再化為泡沫。

◎別痴痴等下去了,這就是泡沫。

數據證實,有實力的獨角獸在10年內就該實現獲利。
蘋果只花4年;谷歌、網飛(Netflix)為5年;輝達也只花6年。

如果一家公司老是用「擴張期」來包裝虧損,靠著一輪又一輪融資生存,
這就是泡沫。
但有家公司叫亞馬遜,虧了20年才賺錢,又該怎麼解釋?

◎「科技的可能」未必等於「市場的需求」,誰沖天?誰殞落?

法拉第未來、Block(前身為Square)、優領思(Udemy),你聽過嗎?
這些企業都曾是各領域的獨角獸,現在去哪了?

共享經濟、叫車服務、共享單車、餐飲外送企業,實際上都還在虧損。
這些新創事業很可能是把「技術的可能」誤當成「市場的需求」。
但在這之中,為什麼Airbnb卻成功了?

◎投資什麼樣的獨角獸才會賺到錢?

.時機對了,什麼都對。
蘋果手機的爆紅,是因為網路的普及給了它更大發揮的舞臺。
如果找不到時機,獨角獸能靠什麼獲利?

.人工智慧崛起,哪些技術能成為獨角獸?
醫療照護的應用、無人駕駛的興起,都有獲利的可能,
關鍵在於如何創造市場價值。

自動駕駛車輛、送貨無人機、eVTOL、人工智慧……
這些獨角獸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新科技熱門話題,是真商機還是假訊號?
美日新加坡資歷超過45年,卡內基美隆博士教你
如何識別、避開、與充分利用。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泡沫往往出現在你最想相信的地方

好好理財主編/Marra

身為長期關注美股科技產業的投資人,我早已習慣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創新機會」。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區塊鏈、Web3、元宇宙……每一個名詞都曾是法說會簡報裡的亮點、PE(本益比)估值上的乘數、逐字稿中的關鍵字。
但也正是觀察到許多新創個股股價的快速高漲與回落,我越來越警覺:我們其實不缺新技術名詞,更不缺滿腔熱情的創辦人;我們真正缺乏的,是能夠看穿泡沫的能力。
我寫這篇推薦序,是希望對剛開始接觸股票、滿懷期待投入科技投資的朋友們說一句:不要再因為聽起來很厲害的名詞,就誤把包裝當實力。泡沫往往不是出現在你沒注意的地方,而是你最想相信的地方。
《獨角獸、炒作與泡沫》正是用很淺顯易懂的經濟邏輯、介紹產業脈絡及過去泡沫的歷史,幫助我們「看清楚」的書。它不是唱衰科技,而是指出:真正改變世界的技術,從來不是那些包裝最炫的,而是那些最能讓使用者受益、提升系統效率的創新。
書中點出幾個關鍵的「泡沫預警信號」,對想做長線投資的投資人,提供了幾個方向:

1.商業模式是否確實獲利
很多新創企業燒錢多年,仍無法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他們往往靠著一輪又一輪融資生存,而不是實際的收入或利潤。這類公司會用「擴張期」來包裝虧損,說服市場他們只是在為規模化鋪路。但事實是,如果沒有正向的單位經濟(unit economics)模型,每接一筆訂單,其實都會虧錢。最終將走入資金無法再支撐的死胡同。

2.價值主張被高估
技術很先進、設計很炫,但使用者的痛點從未被真正解決。這類新創企業常犯的錯誤是:把「科技的可能性」誤當成「市場的需求」,用概念打動投資人,卻打動不了真正的顧客。他們沒有找到真實的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卻被媒體與資金推上估值高峰。久而久之,這類空轉的創新只剩下故事與幻象,離落地越來越遠。

3.技術落地與普及速度失衡
有些技術概念本身具有潛力,但從原型到商業應用的過程極其緩慢,像是自駕車、VR、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或Web3 平臺等。這些產業經常被賦予「足以改變世界」的任務,吸引大筆資金投入,但多年下來,消費者不買單、基礎建設不夠成熟,甚至法規也跟不上,導致實際應用始終無法突破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的圈層。當估值與市場接受度嚴重脫鉤,泡沫便悄然成形。

我常在投資時看到一些標的,一開始就做錯選擇,鎖定了錯誤的目標市場、產品對不到點,卻還是因為有成長數據、有流量而被視為明日之星。這些假訊號,其實才是我們最該警惕的東西。
我還記得2007年那個晚上,全世界都看著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舊金山發表第一代 iPhone。當他說出「這不是三個裝置,而是一個裝置」時,臺下觀眾發出的驚嘆聲。我知道,我見證的不只是新品發布,而是整個手機與網路世界的轉捩點。後來的幾年,蘋果(Apple)的股價一路上漲,不是靠故事,而是靠實打實的使用者行為轉變、應用生態系崛起與真金白銀的營收。
那就是創新的樣貌:不需要過多形容詞,市場自己會反應。
因此,別把「講得好」誤當成「真的好」,別讓資金流向那些注定會虧損的設計與決策。炒作不是創新,過度樂觀不是策略,而我們不該成為那個接最後一棒的大傻瓜。
我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科技趨勢的投資人、創業者與政策制定者。讓我們在面對下一個風口之前,先學會提問、懷疑,並看得更深一點。

/

推薦序二
獨角獸很美、泡沫很大,但你得擦亮眼!

美股財經評論家/大叔美股筆記

大家好,我是大叔美股筆記。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本,大叔私心認為,所有「想在市場活久一點」的讀者們,都該認真讀一讀的好書――《獨角獸、炒作與泡沫》。
說實話,剛看到書名,大叔還以為是什麼網紅語錄集,講「相信夢想、堅持到底」那套。結果一翻開,直接跪著看完――這本書很硬派又很有趣!
本書主旨很簡單:
別天真的以為每個「科技獨角獸」(unicorns,編按:指成立不到十年但估值十億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都能帶你上天堂;別傻傻覺得每個「新創故事」都是下一個亞馬遜(Amazon)。其實它們只是穿著獨角獸皮的泡沫,吹得越大,破掉的聲音也越響亮,「啵!」一聲,什麼都不剩。只剩下泡沫!
作者方克博士,背景炸裂――卡內基美隆博士、半導體產業大神、還曾獲得NTT DoCoMo 行動科學獎。本來他也是個熱血科技教徒,但因為看多了泡沫爆炸,和熱情被現實啪啪打臉的人,最後練成了「科技冷靜派」,並站出來大聲告訴大家:不是每個會發光的,都是金子;不是每個獨角獸,都能撐到上市。

本書分成四大塊:

˙第一部,告訴你這些年我們是怎麼被炒作洗腦:一腳踩進加密貨幣、元宇宙、無人車及Web3 的泡泡裡,熱血沸騰的跳進去,然後心碎的回家。
˙第二部,扒開新創公司經濟的真相:大部分獨角獸從出生就走錯路,產品錯、目標客群錯、價值主張更錯。你本來以為他們是潛力股,但其實早就註定賠錢賠到天荒地老。
˙第三部,點破科技進步的速度其實慢得像烏龜:大部分科技都不像iPhone 那樣能一炮而紅。那些自駕車、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區塊鏈,炒得震天響,結果市場小得可憐,你還期待「爆炸成長」?醒醒吧韭菜們。
˙第四部,更扎心――現在連真正突破的「科學基礎技術」都稀缺了:矽谷當年靠半導體、光纖、雷射打天下,現在呢? 奈米、量子、核融合,講了20年,問進度?「還在努力」4個字交代了全部。

看完這本書,大叔只有一個結論:夢想還是要有,但口袋要自己顧好。
市面上講新創、講科技、講未來的人一堆,講得口沫橫飛。但願意提醒你「別傻了,泡沫就在你腳下」的人,真的不多。方克博士就是其中一個。而且,他不是來澆你冷水,而是來教你怎麼試水溫,避免自己跳入滾燙的大鍋湯裡。
大叔最喜歡書裡提到的這句話:投資不是跟風,而是要看清楚其中生產力提升的證據。
技術若不能真正提升生產力,只是讓你覺得「哇,好炫!」、「哇,好酷!」――對不起,有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煙火。好看,但只是瞬間。
這本書是一面照妖鏡,讓你清楚分辨:哪些是真獨角獸,哪些只是修圖修很大的網美照「騙」。
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個泡沫祭品,請一定要讀這本《獨角獸、炒作與泡沫》。這是大叔的真心再加上一點點過來人的心酸建議。
未來的科技與市場依然精彩,但你的冷靜判斷必須比任何新聞頭條、網紅分析還要清楚。
感謝作者寫出一部良心之作,讓大叔可以少繳幾次「智商稅」。也希望大家讀完後,一起練成火眼金睛,可以看穿那些吹到天上的泡泡,選到獲利翻倍再翻倍的超級成長股。

/

推薦序三
真實價值不應被市場狂熱掩蓋

XCEL NEXT創投董事合夥人/胡碩勻

在當前資本市場日新月異、科技創新的浪潮交織變幻的時代,能夠坐下來靜心品讀,一本深度剖析獨角獸現象與市場泡沫風險的專著,無疑是一件極具啟發意義的事情。
作為長年沉浸於企業估值、新創企業股權結構規畫、財務盡職調查,及節稅策略設計的會計師,同時也是科技創投數個項目的合夥人,我見證並參與了眾多新創企業,從萌芽起步到飛速成長,再或因市場風險而走向泡沫破滅的全過程。
現今眾多新創企業因市場熱情與媒體炒作而身價飆漲,往往在耀眼的宣傳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與諸多評估盲點;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與挑戰的投資環境,為本書提供最真實的背景與案例基礎。
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入淺出的筆觸,剖析了獨角獸企業誕生的內在邏輯,與短期大幅估值膨脹的現象。他將市場炒作與財務基本面的矛盾、風險投資與落實價值創造的張力,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在閱讀後,重新審視那些輕率追逐市場熱潮背後所隱藏的風險。
透過翔實的數據、實例分析以及對比剖析,本書不僅是對市場現象的一次冷靜反思,更為投資者及企業家,提供一把解讀當前金融與創投現狀的鑰匙。
書中談及的每一個案例、每一段數據,都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企業在追求高速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結構性問題。從財務預測的合理性,到股權設計的精細規畫;從資本投入的時機選擇,到投後管理的風險控制,所有這些都與我們日常在創投工作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不謀而合。
對我來說,這本書就像一個行業縮影,展示了市場上常見的浮誇與泡沫現象,並以極具前瞻性的眼光提醒我們:真實的價值,不應被短暫的市場狂熱所掩蓋。
正因如此,我認為本書不僅是一部專業研究著作,更是一本深刻洞察商業真相,喚醒眾人反思的書。無論你是懷抱創業夢想的企業家、投身創投實務的從業人員,或是關心全球金融走向和市場動態的理性思考者,本書都能提供極具參考意義的分析與建議。
書中不光是融合理論與案例,更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我們在剖析投資現象的同時,亦能明白市場背後人性的脆弱與激情。
因此,我由衷的推薦《獨角獸、炒作與泡沫》這部力作。它不僅深刻剖析當前投資市場,更啟發投資者重拾理性、回歸基本面。期待各位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夠認清前路的光明與險惡,還能以更審慎、更專業的眼光,去發掘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創新力量。

作者

目前擔任智庫「發現學院」(Discovery Institute)的顧問,曾獲頒日本NTT行動通訊公司行動科學獎(NTT DoCoMo Mobile Science Award)。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擔任教授、顧問、工程師,時間超過45年,擁有看穿當前新科技與新創事業炒作的獨到眼光。
方克在世界頂尖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最後一份教職為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副教授。寫過5本書和五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在領英(LinkedIn)平臺上提供財金指南,享有高度聲譽,粉絲人數超過54,000人。

譯者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翻譯。
譯有《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面子領導學》、《哥倫比亞商學院經典案例,巴菲特》(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一 泡沫往往出現在你最想相信的地方/Marra
推薦序二 獨角獸很美、泡沫很大,但你得擦亮眼!/大叔美股筆記
推薦序三 真實價值不應被市場狂熱掩蓋/胡碩勻

前言 獨角獸的崛起與沉淪
誰應該讀這本書?/本書的架構

導論 AI崛起,科技股狂飆,是契機還是泡沫
裝傻才有薪水拿/該相信誰?/誰也無法預測未來/靠IPO賺大錢的機會已減少/生產力是創新最重要的指標/新技術仍不夠成熟/假久了就會變真的

第一部 別痴痴等下去了,這就是泡沫

第一章 創業10年還不賺錢
新創事業泡沫的證據/新創事業必須聚焦價值/創立10年不賺錢,這代表什麼?/亞馬遜虧20年才賺錢,現在虧又怎樣?/外國獨角獸沒有比較好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轉機?

第二章 再蠢的點子也能募到錢
那些破滅的微型泡沫/炒作假訊號/先行者鮮少勝出/新科技的小市場/這些新科技成功嗎?/新數位科技遠不如以前實用/活在一個泡沫的時代……

第二部 科技的可能不等於市場需求

第三章 共享經濟淪毒藥?
叫車烏托邦/功虧一簣的共享自行車和機車/現況能否改善?/餐飲外送的困境/找對方向的Airbnb/共享經濟還有救?

第四章 SPACs、加密貨幣、線上教育⋯⋯集體崩盤
空白支票公司/被趕鴨子上架的加密貨幣/金融科技只有少數成功/線上教育使用者需要的是學歷/治標不治本的誘惑/商業軟體都缺乏重大突破/新創公司要再加把勁

第五章 炒作出來的世紀大騙局
新創投資狂熱下的世紀騙局/創業家天縱英才的迷思/創造性破壞的真實威力/創業變成一種時尚?/不要盲目相信新創產業的宣傳

第三部 什麼樣的獨角獸才會賺到錢?

第六章 時機對了,什麼都對
電子產品的成本由什麼因素推動?/日本和韓國手機的演進/改變世界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崛起/科技演進造就iPhone 和iPad 的神話/蘋果只是選對時機

第七章 把握住機會的殺手級應用
電腦的成功要歸功於零件的改良/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技術改良密不可分/殺手級應用/迅速改良從何而來?/改良減緩的現在

第八章 科技進步沒有想像中快
到處都是機器人的未來還很遙遠/自造者時代/要麼極好要麼極壞的智慧萬物/太沒效率的區塊鏈/不夠舒適的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膚色差異可能誤導智慧手錶?/想像很豐滿的衛星上網/布滿天空的送貨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是所有航太泡沫之母?/太空裡的鬱金香狂熱/超迴路列車有點雞肋/科技巨擘不再做蠢事

第九章 工作者的末日――人工智慧
採納速度緩慢/醫療照護登月計畫/人工智慧對藥物探索的幫助不大/無人駕駛的炒作和無情的現實轟然對撞/被人工智慧決定人生/炒房、二手車、保險,更依賴人性/人工智慧根本不存在?/人工智慧的效能被高估了

第十章 獲利的關鍵是商業模式
快速普及的迷思/破壞性技術的迷思/重要的是商業模式,不是科技/謊言說兩次就足以成真/穿著國王新衣的科技人/在一片漆黑中開槍的勇氣

第四部 科學造假工業現正擴張中

第十一章 成功商品化的科技越來越少
破舊立新的跡象越來越少/前路迢迢/始終不見成功的大型計畫/商品化為何減少?

第十二章 創新,不該只是發發論文而已
發表論文,不然陣亡/科學研究的再現性危機/預測的炒作/學術造假

結論 別人都在買,我也得跟進
抱持懷疑心態並提問/膚淺思維和失控的數據/最後……

謝辭

序/導讀

前言 獨角獸的崛起與沉淪

我大半輩子都對科技很樂觀,親眼目睹一次又一次的技術突破,導引出欣欣向榮的新興事業、令人興奮的社會發展,以及更優良的生活品質。此種樂觀的態度,反映在我的教育和早年的事業生涯。
我最初學的是物理,曾經在半導體公司任職,之後又回學校念研究所,在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取得工程博士學位。後來我去了日本,在那裡寫了2本關於2000年代初期日本行動網際網路的書,當時出版的這2本書飽含樂觀思緒,對於蘋果智慧型手機(iPhone)與其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問世之後將會引發何種形勢,提出了許多預測。
到了2010年代中期,我的樂觀想法開始消退,本書的靈感就是因此而來。我逐漸領悟到,新科技的改良遠遠比不上成功所需要的速度,我在學校教了7年的新科技經濟學就包含這個主題。
很多新創事業利用大家對新科技的興趣,刺激投資人加入並提升公司的價值――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眾所周知的「獨角獸」――然而他們並沒有推出真正突破的技術,而且虧損連連。
儘管如此,鋪天蓋地的宣傳,不斷炒作這些新創企業和新科技,即使市場普及的腳步已經停滯,虧損也一再攀升,依然把樂觀氣氛炒熱到危險的地步。
本書是關於創新以及圍繞創新的炒作――這個議題極度受到低估。絕大多數書籍關注的焦點是策略、商業模式、組織設計,以及新科技的供應商和採用者如何抗拒改變。
反觀本書的焦點則放在這些科技(與其演進)如何影響經濟,了解這個層面將幫助讀者辨識與抵抗純粹的炒作。

誰應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包括創業家、風險投資業者、工程師、科學家、投資人、政策制定者、學者、學生,他們在面對鋪天蓋地的炒作時,都必須深切思考經濟。這些人不應該只聽信炒作機器的說法,彷彿狗尾巴尖上的跳蚤那樣,在模糊的承諾和膚淺的預測之間來回擺盪,而是應該自行修練一雙慧眼,能夠分辨出某些把新科技吹得天花亂墜的公司,其實經濟基本面脆弱不堪――換句話說,他們必須能看出對方只不過是「泡沫」罷了。
更好的辦法是了解這些泡沫怎麼運作、怎樣評估新興產業和新技術、怎樣避免投資時間和金錢在那些注定破滅的泡沫上。
如果創業家、風險投資業者、管理者及其他相關人士,能了解未來市場成長的訊號,特別是那些即將到來的市場成長訊號,就能夠針對新興事業、科技和科學做出更好的高層決策。
新創事業虧損慘重的原因,多半來自差勁的高層決策,首先是選錯事業(往往選到非關突破技術的事業),其次是目標客群與設計方向上的錯誤。
這些出於風險投資業者、創業家、投資人的差勁決策,錯誤解讀了市場訊號,害他們自己身陷膚淺的炒作,誤以為將會輕鬆達成目標。其實他們自己往往就是整場炒作的源頭。

本書的架構

第1部說明「大型新創泡沫」是如何在多年之中慢慢成形,然後在2021年達到顛峰,隨後由於新創事業的多年虧損,利率上升導致泡沫(大致)在次年轟然爆裂。自此之後,在專門市場(編按:針對特定需求、特定客群或特定產品的市場)中又開始形成比較小的「微型泡沫」。
我把焦點主要放在獨角獸新創事業上,也就是經由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上市之前,估值就已達到10億美元(編按:約新臺幣328億元,此處美元兌新臺幣之匯率,以臺灣銀行2025年2月公告均價32.806元為準)或以上的公司。「獨角獸」這個詞是李艾琳(Aileen Lee,音譯)於2013年提出的,不過在她創造該詞之前就已存在的達標企業,也包含在這部分的討論範疇中。
第2部要闡述當今的新創事業經濟,說明它們大都經營不善,因此虧損現象勢必會持續下去。絕大多數的虧損來自於多年前所做的初始決策――關於業務、設計、價值主張、目標客群的選擇。這些草創時期的決策,大致決定了事業未來的利潤潛力,而事業形成初期所做出的不良決策,即便後續再推動營運調整也已經無力回天了。
第3部聚焦於各類技術,探討如何評估它們的短期潛力,以及這對於選擇價值主張和目標客群帶來什麼影響。文中拿過去的技術和目前的技術做對比,指出當前科技的進展緩慢很多,如此緩慢的進展意謂它們無法享有「iPhone 時刻」那種大規模普及的盛況,因此企業現在必須把努力的重點放在使用者上,該爭取的是那些能夠從公司的新技術受益最多的顧客,而非主流用戶。
第4部聚焦一種類型的技術,那便是「科學基礎的技術」(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這類技術源自於大學和公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矽谷早期誕生的許多事業都是靠這類技術作為基礎。然而過去幾十年來,這一類型技術非常稀少,導致新創事業更難找到有利可圖的商機。
本書最後一章要回歸實驗精神,以及進行實驗時所面臨的最大心理障礙――流於表面的思考,及過度依賴過於細節化的數據指標。

試閱

亞馬遜虧20年才賺錢,現在虧又怎樣?

2024年中,美國大概有120家公開上市的獨角獸新創公司(比3年前少了約25家),其中只有20家在2023年度有盈餘,和2021年19家有盈餘、2022年15家有盈餘的情況,幾乎沒有差別,意謂規模增加對成本並無他們宣稱的良性影響。
有些觀察家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變得樂觀,因為美國的前獨角獸公司獲利家數增加了,從2019年的12家上升到2020年的16家,2021年又增加到19家,然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重新回落。
這些數字並不包含已經破產的數十家獨角獸公司,也不包括過去兩年中被併購的公司,真叫人難以相信美國獨角獸公司,或任何公開上市的獨角獸公司有展現獲利能力的趨勢。
多年缺乏獲利意謂這些公司累積的虧損十分龐大,遠比過去失敗的案例更多。事實上,在美國新創事業和風險投資的歷史中,這種現象前所未聞,不論是拿過去幾十年成功的新創公司相比,或是與經歷最慘烈的破產新創公司相比,現在的虧損情況都更驚人。
亞馬遜公司熬了很多年才開始獲利的過往,經常被當今賠錢的獨角獸公司拿來當藉口。既然亞馬遜也賠過錢,後來依然成功了,那麼為什麼今天的獨角獸公司不能成功?
用單一的數據來替數十家、甚或數百家新創公司的行動解套,顯然是問題之一,除此之外,諸多細節顯示,今日的新創公司所累積的虧損比亞馬遜更龐大,也比亞馬遜耗費更久的時間才開始獲利。
舉例來說,2024年初有23家獨角獸公司的累積虧損已經超過30億美元,同一年亞馬遜轉虧為盈,但該公司前一年的虧損也將近這個數字。23家公司之中的5家(優步、美國共用工作空間WeWork、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里維安[Rivian]、跨國遠距醫療公司Teladoc Health及來福車),已經各自賠掉了上百億美元。
其餘的公司是羅賓漢市場股份公司(Robinhood Markets, Inc.)、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派樂騰(Peloton)、家居店商Wayfair、雲通信公司Twilio、資訊科技公司路坦力(Nutanix)、食品公司DoorDash、生技公司Ginkgo Bioworks、色拉布(Snap)、能源公司Bloom Energy、體驗管理公司Qualtrics、生技公司Invitae、健康保險公司Bright Health、物流公司Wish、不動產電商平臺Opendoor、遊戲引擎開發商Unity Software、數位身分識別與管理公司Okta、美國零排放汽車生產商尼古拉公司(Nikola),及智慧電動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其中有一些已經下市重回私人控股。
儘管這些公司的虧損大得多,它們仍然用亞馬遜終究轉虧為盈作藉口,彷彿所有的新創公司都能像亞馬遜一樣得道升天。
也許比較好的評量方式是累積虧損與年度營收之間的比率,計算新創事業在存續期間的淨損失總數。假如這項比率的數值小,意謂累積虧損很可能不難克服,可是如果這項比率的數值偏大,恐怕將很難解決虧損的問題。
以2023年初來說(早在多家公司被併購或清算之前),有8家公開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以莫德納[Moderna]為首,其餘是遠端會議軟體Zoom、美國網路商店平臺Etsy、Coinbase、交友軟體Bumble、寢具公司Purple Innovation、醫療保健平臺Signify Health 及住宅太陽能系統公司Sunrun)創下正數累積營收,意謂自從創立之後公司的年營收大於零了。
另一方面,有26家新創公司的虧損營收比率低於負5,其中7家甚至是負無窮大(negative infinity)。負無窮大的意思是這些公司在2022年沒有收入,這在利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簡稱SPACs,也稱空白支票公司)名義公開上市的新創公司中很常見。
2020年底,在新冠疫情助燃之下,資金刺激股票市場,新創公司的價值飆升到歷史新高。所謂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其實就是空殼公司,透過傳統IPO途徑公開上市,目的是尋找合併的對象(合併的公司保留原來標的企業的名稱)。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降低了新創公司的(財務)報導要求(reporting requirements),因此獨角獸公司哪怕沒有營收甚至賠錢,也能夠從公開股市中汲取資金。
考量累積虧損時,亞馬遜再度成為有用的例子;該公司成立後的第10年,累積虧損大致等於年度營收,比率為 -1。2023年底,美國公開上市的獨角獸新創公司大概有120家,其中幾乎有6成的累積虧損與年度營收比率不及亞馬遜,意謂有很多公司深陷泥沼,尤其是該比率多年來都沒有變過。
這些獨角獸新創公司的歲數也能說明一些事情。它們平均創辦15年以上,比以前世代那些獲利的頂尖新創公司老得多。還有一點也很有趣,已經擁有累積獲利的8家獨角獸公司比其他同儕年輕,更加證明時間拉長也不會解決欠缺獲利能力的問題。

那些破滅的微型泡沫

2010年代的微型泡沫如加密貨幣、元宇宙、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生成式人工智慧,以及因應而生的新興科技基金,規模都相當大,先前提到過的今日微型泡沫與之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時有些新創公司的股價因泡沫破裂而崩跌,但未來可能再度上揚。
舉例來說,很多加密貨幣公司已經破產,最有名的當屬2022年的FTX公司,將來還會有更多公司走上同一條路。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為比特幣(bitcoin),2021年它的價格兩度攀上6萬美元的高點,但在兩次高點間滑落到3萬3千美元,之後在2024年3月再度飆上7萬美元。比特幣的價格似乎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新興科技基金同步漲跌。
凱西.伍德(Cathie Wood)的方舟創新主動型基金(ARK Innovation ETF)是名氣最響亮的新興科技基金,過去十幾年來,伍德宣稱她能看出特定科技的光明前景,也投資了特斯拉汽車(Tesla)、帕蘭泰爾、消費性電子品牌Roku、Block(前身為Square)、Zoom 等公司。
伍德操盤的主動型基金淨值在2021年攀上高點150美元,然後在2023年和2024年逐漸下滑,落在30美元到50美元的區間,該基金的規模從2022年的緩慢流出,到了2024年資金淨流出竟是一瀉千里。

炒作假訊號

2023年初,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瑞士銀行(UBS)預測,OpenAI 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 問世之後,將在短短3個月內吸引1億用戶,打破抖音花9個月和Instagram(簡稱IG)花兩年半達成此一里程碑的紀錄,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科技」。
然而到了2024年5月,ChatGPT 的用戶數量仍然停留在1億不動,公域流量(public traffic,編按:透過第三方平臺獲取的流量)也未見增長,更重要的指標是付費用戶,到2024年4月只有區區60萬,提供的營收(1億8千萬英鎊[編按:約新臺幣72億1,260萬元,此處英鎊兌新臺幣之匯率,以臺灣銀行2025年9月公告均價40.07元為準])遠遠不及成本。
2023年夏天,臉書的Threads 應用程式――和社交網路服務平臺X(前身為推特[Twitter])是競爭關係――在短短5天內就吸引了1億用戶,之後用戶造訪該網站的數量便開始趨緩與減少。
這只是一個假訊號的例子,它扭曲了新科技或新創事業表面上的前景。另一個例子就是Theranos,雖然這家公司最為人知的詐騙發生在公司內部,不過創辦人荷姆斯和營運長桑尼.巴爾瓦尼(Ramesh "Sunny" Balwani)發出的其他誤導聲明,雖然不構成詐欺,但確實發送了假訊號,例如把有人對該公司產品感興趣,故意混淆成公司接獲訂單,還把尚未完善的產品原型和真正的產品混為一談。
我們無法確知他們究竟懂不懂這之間的差別,而Theranos 的顧客、投資人、員工似乎也弄不清楚,所以荷姆斯的謊言過了很久以後才被拆穿。那些懂得個中差別並且提出正當質疑的員工,往往被公司炒魷魚,不然就是遭到荷姆斯、巴爾瓦尼和他們在公司裡的支持者騷擾。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科技公司,那些認清公司正在發布假訊號的員工,如果膽敢提出質疑,經常會遭到解僱或騷擾。
這就是假訊號的炒作,儘管很少構成詐欺,但很多訊號有誤導之嫌。十幾年來人工智慧對其在遊戲方面的勝利感到興奮,從下西洋棋到《危險邊緣》(Jeopardy!,譯按:美國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搶答,現在則極力吹捧通過大學考試的能力。
雖然人工智慧沒辦法通過學齡前兒童輕鬆就能過關的很多測驗,大家也逐漸明白,能通過考試反映的是「重述資訊」的能力,而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然而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興奮之情依然不減。
同樣的,大型顧問公司如麥肯錫(McKinsey),以及得獎書籍如丹尼爾.薩斯金(Daniel Susskind)寫的《不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還有馬丁.福特(Martin Ford)寫的《被科技威脅的未來》(Rise of the Robots),都利用學術論文中所描述的產品,以及新創事業所提供的產品,來預測諸如人工智慧的科技將會發展出何種成就。然而,非常少學術論文最終導引出成功的產品和服務,而大多數新創公司也達不到成長與獲利,所以這些預言都是根據假訊號做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64845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