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當今後殖民主義研究的一位大家。本書的寫法和大多數高深的理論學術專著的寫法大不相同,淺顯、通俗易懂,內容新穎而活潑。作者不是在談抽象的理論,而是從世界局勢、個人經歷和史實評述入手,審視非殖民化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他將討論置於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所舉例子涉及土著人、無地農民、阿爾及利亞的籟樂、後殖民女權主義以及全球性的社會和生態運動。
目錄
1 導 言 蒙太奇式的簡述
11 第一章 屬下階層的知識
31 第二章 來自下層與上層的歷史與權力
57 第三章 空間與土地
87 第四章 混雜
117 第五章 後殖民女權主義
153 第六章 從後殖民的角度解讀全球化
175 第七章 翻譯與轉化
187 參考書目
195 推薦閱讀書目
11 第一章 屬下階層的知識
31 第二章 來自下層與上層的歷史與權力
57 第三章 空間與土地
87 第四章 混雜
117 第五章 後殖民女權主義
153 第六章 從後殖民的角度解讀全球化
175 第七章 翻譯與轉化
187 參考書目
195 推薦閱讀書目
序/導讀
導言
蒙太奇式的簡述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大群人或大型的集會中唯有你的膚色或種族是與眾不同的?據說世界上存在兩種白人:一種人周圍的大部分人仍然是白人,另一種人是其所在某一地點的唯一一個白種人。或許只有在那時,他們才第一次發現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其他人——西方之外的人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少數人,他們是永遠生活在邊緣的人,他們是不符合正常標準的人,他們是失去了話語權的人。
這種情況對於個人和對於民族來說都是一樣的。你是否有時會感到你的民族和國家總是莫名其妙地被排斥在主流之外?你是否曾經感覺到當你說出「我」這個詞時,「我」指的是別人,而不是你?你是否隱約覺得你並不是你說出的句子的主語?你是否曾經感到每當你發言時,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充當了別人的代言人?或者當你聽到別人講話時,你總是他們談論的對象?你是否意識到這些發言者從未考慮過你的感受如何?你來自何方?你是否意識到你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一個為別人而存在的世界中?
我們怎樣才能找到一種談論這種現象的方式呢?這就是後殖民主義試圖要回答的首要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一批關於後殖民主義的著作出版問世了,這些著作試圖轉變我們看待某些關係的主要方式,這些關係存在於西方民族和非西方民族之間以及二者所在的世界之間。這意味着甚麼呢?這意味着將世界顛倒過來觀察,意味着從照片的反面對其進行觀察,體驗事物之不同,而且要領悟其中的原因( 當你生活在巴格達或貝寧而非柏林或波士頓時) 。
這還意味着,你要認識到,當西方人觀察非西方世界時,他們所觀測到的與其說是那裏的現實情況或非西方民族的真實感受或真實看法,倒不如說是他們自身的鏡像,是他們自己的假設。如果你不把自己認同為西方人或由於某種原因,你並不完全是個西方人——
即使你生活在一個西方國家,或者你雖然從屬於西方文化,但你會被來自內外的佔統治地位的言論所排斥,那麼在這裏後殖民主義可以給你提供一種不同的觀察方法,一種以你的興趣為主的話語和政治活動。
後殖民主義主張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同樣享有良好的物質和文化權利。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當今世界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眾多的差異使西方和非西方民族之間產生了一條巨大的鴻溝。在19世紀,隨着歐洲帝國的擴張,這條鴻溝就已經完全形成。擴張的結果是,世界十分之九的陸地都被歐洲或源於歐洲的勢力所控制。人類學理論不斷地把殖民地的民族描繪成低等的、幼稚的和軟弱的民族,沒有能力進行自我管理(儘管數千年以來他們在此方面已經做得很好),需要西方父親般的為維護其利益對其加以管理(現在認為他們需要的是「發展」) 。這些人類學理論使得殖民和帝國統治變得合法化。這些人類學理論的基礎就是種族觀念。簡而言之,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被認為是白種人對抗非白種人的關係。白種人的文化過去被認為是(並且現在仍然被認為是)合法政府、法律、經濟、科學、語言、音樂、藝術、文學這些觀念的基礎。總之,白種人的文化就意味着文明。
在整個殖民統治期間,殖民地人民通過種種形式的積極和消極抵抗來與這種統治進行抗爭。然而直到19世紀末,這樣的抵抗才發展成為整體性的政治運動。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民族而言,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他們經歷了長期的反殖民統治的鬥爭,並最終獲得了勝利,可這種勝利常常是以生命和資源的大量付出為代價的。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們與歐洲帝國主義列強中那些當權的政客和行政官員或者定居在這些地區的殖民主義者進行了鬥爭。
當國家最終獲得了主權,它就擺脫了殖民統治進入了自治和後殖民時期。獨立!然而,獨立在很多方面代表的僅僅是一個開端,僅僅是從直接統治到間接統治的相對微小的一步,是一種從殖民統治和管轄到非完全獨立的轉變。儘管進入了非殖民地化時期,但是在20世紀,世界上主要強國的地位卻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是顯而易見的。(前)帝國主義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統治着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哪個國家膽敢挑戰以前的殖民統治者,就會處於危險之中,阿富汗、古巴、伊朗和伊拉克的例子都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所有這些想要在政治上反抗西方控制的政府都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軍事干涉。
但是情形並不是完全消極的。從殖民統治下贏得獨立仍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雖然得到的權力有限,但權力的平衡正在緩慢地實現。首先,隨着從正式帝國到非正式帝國的轉變,西方國家需要更多的國內勞動力,這需要通過移民來實現。因為移民,西方和其他地區之間明顯的種族界線至少不再像過去那樣絕對了。但這絕不是說美國總統是位非洲裔美籍婦女,或英國選了一位亞洲裔的伊斯蘭教徒當首相。西方的國家權力仍被謹慎地控制着。你能想到有多少位當權者——那些出現在報道世界政要日常政治活動的報紙頭版上的當權者是有色人種?然而,文化也在發生變化:由白種清教徒塑造的美國正在被拉美化,拉丁裔和非洲裔的美國人已經成為許多富有活力的西方文化的推動力量,這些文化超越了傳統的工業文化。今天,對許多歐洲青年來說,古巴文化居主導地位,在桑舞和薩爾薩舞* 富有節奏的舞動中,古巴文化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廣泛的共識而言,在殖民時期,西方和非西方民族之間的鴻溝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的統治上,而這種統治今天已經被溶解到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體系之中,這種體系對差異採取尊重和寬容的態度。這一方面的局限性將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加以探討。
現在,重要的是,後殖民主義首先涉及的是這樣一個觀點:西方之外的三個大洲( 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從屬於歐洲和北美洲的地位,並在經濟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後殖民主義涉及反對不平等的激進主義的政治和哲學,並且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進行過去的那種反殖民鬥爭。後殖民主義不僅斷言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應該享有資源和物質福祉,而且斷言它們的文化——正在介入和改變西方社會的文化有巨大的活力。
蒙太奇式的簡述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大群人或大型的集會中唯有你的膚色或種族是與眾不同的?據說世界上存在兩種白人:一種人周圍的大部分人仍然是白人,另一種人是其所在某一地點的唯一一個白種人。或許只有在那時,他們才第一次發現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其他人——西方之外的人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少數人,他們是永遠生活在邊緣的人,他們是不符合正常標準的人,他們是失去了話語權的人。
這種情況對於個人和對於民族來說都是一樣的。你是否有時會感到你的民族和國家總是莫名其妙地被排斥在主流之外?你是否曾經感覺到當你說出「我」這個詞時,「我」指的是別人,而不是你?你是否隱約覺得你並不是你說出的句子的主語?你是否曾經感到每當你發言時,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充當了別人的代言人?或者當你聽到別人講話時,你總是他們談論的對象?你是否意識到這些發言者從未考慮過你的感受如何?你來自何方?你是否意識到你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一個為別人而存在的世界中?
我們怎樣才能找到一種談論這種現象的方式呢?這就是後殖民主義試圖要回答的首要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一批關於後殖民主義的著作出版問世了,這些著作試圖轉變我們看待某些關係的主要方式,這些關係存在於西方民族和非西方民族之間以及二者所在的世界之間。這意味着甚麼呢?這意味着將世界顛倒過來觀察,意味着從照片的反面對其進行觀察,體驗事物之不同,而且要領悟其中的原因( 當你生活在巴格達或貝寧而非柏林或波士頓時) 。
這還意味着,你要認識到,當西方人觀察非西方世界時,他們所觀測到的與其說是那裏的現實情況或非西方民族的真實感受或真實看法,倒不如說是他們自身的鏡像,是他們自己的假設。如果你不把自己認同為西方人或由於某種原因,你並不完全是個西方人——
即使你生活在一個西方國家,或者你雖然從屬於西方文化,但你會被來自內外的佔統治地位的言論所排斥,那麼在這裏後殖民主義可以給你提供一種不同的觀察方法,一種以你的興趣為主的話語和政治活動。
後殖民主義主張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同樣享有良好的物質和文化權利。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當今世界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眾多的差異使西方和非西方民族之間產生了一條巨大的鴻溝。在19世紀,隨着歐洲帝國的擴張,這條鴻溝就已經完全形成。擴張的結果是,世界十分之九的陸地都被歐洲或源於歐洲的勢力所控制。人類學理論不斷地把殖民地的民族描繪成低等的、幼稚的和軟弱的民族,沒有能力進行自我管理(儘管數千年以來他們在此方面已經做得很好),需要西方父親般的為維護其利益對其加以管理(現在認為他們需要的是「發展」) 。這些人類學理論使得殖民和帝國統治變得合法化。這些人類學理論的基礎就是種族觀念。簡而言之,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被認為是白種人對抗非白種人的關係。白種人的文化過去被認為是(並且現在仍然被認為是)合法政府、法律、經濟、科學、語言、音樂、藝術、文學這些觀念的基礎。總之,白種人的文化就意味着文明。
在整個殖民統治期間,殖民地人民通過種種形式的積極和消極抵抗來與這種統治進行抗爭。然而直到19世紀末,這樣的抵抗才發展成為整體性的政治運動。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民族而言,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他們經歷了長期的反殖民統治的鬥爭,並最終獲得了勝利,可這種勝利常常是以生命和資源的大量付出為代價的。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們與歐洲帝國主義列強中那些當權的政客和行政官員或者定居在這些地區的殖民主義者進行了鬥爭。
當國家最終獲得了主權,它就擺脫了殖民統治進入了自治和後殖民時期。獨立!然而,獨立在很多方面代表的僅僅是一個開端,僅僅是從直接統治到間接統治的相對微小的一步,是一種從殖民統治和管轄到非完全獨立的轉變。儘管進入了非殖民地化時期,但是在20世紀,世界上主要強國的地位卻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是顯而易見的。(前)帝國主義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統治着原來的殖民地國家。哪個國家膽敢挑戰以前的殖民統治者,就會處於危險之中,阿富汗、古巴、伊朗和伊拉克的例子都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所有這些想要在政治上反抗西方控制的政府都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軍事干涉。
但是情形並不是完全消極的。從殖民統治下贏得獨立仍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雖然得到的權力有限,但權力的平衡正在緩慢地實現。首先,隨着從正式帝國到非正式帝國的轉變,西方國家需要更多的國內勞動力,這需要通過移民來實現。因為移民,西方和其他地區之間明顯的種族界線至少不再像過去那樣絕對了。但這絕不是說美國總統是位非洲裔美籍婦女,或英國選了一位亞洲裔的伊斯蘭教徒當首相。西方的國家權力仍被謹慎地控制着。你能想到有多少位當權者——那些出現在報道世界政要日常政治活動的報紙頭版上的當權者是有色人種?然而,文化也在發生變化:由白種清教徒塑造的美國正在被拉美化,拉丁裔和非洲裔的美國人已經成為許多富有活力的西方文化的推動力量,這些文化超越了傳統的工業文化。今天,對許多歐洲青年來說,古巴文化居主導地位,在桑舞和薩爾薩舞* 富有節奏的舞動中,古巴文化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廣泛的共識而言,在殖民時期,西方和非西方民族之間的鴻溝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的統治上,而這種統治今天已經被溶解到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體系之中,這種體系對差異採取尊重和寬容的態度。這一方面的局限性將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加以探討。
現在,重要的是,後殖民主義首先涉及的是這樣一個觀點:西方之外的三個大洲( 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從屬於歐洲和北美洲的地位,並在經濟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後殖民主義涉及反對不平等的激進主義的政治和哲學,並且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進行過去的那種反殖民鬥爭。後殖民主義不僅斷言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應該享有資源和物質福祉,而且斷言它們的文化——正在介入和改變西方社會的文化有巨大的活力。
試閱
第一章
屬下階層的知識
你發覺自己是一個難民
一天早上,當你從噩夢中驚醒,你發現你所處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在夜幕的籠罩下,你已經被放逐到別的地方。睜開雙眼,你首先注意到的是風吹過平坦荒蕪的土地時留下的聲音。
你和家人正朝着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塊「活墓地」走去,走向白沙瓦——一座佈滿鮮花和間諜的城市,一座邊境城市,從喀布爾過來的旅客的第一個落腳點。這些旅客穿過雕刻着圖案的托克漢城門,沿着開伯爾山口由灰色岩石建成的彎曲小路走向遠處的平原,最後到達通往加爾各答的主幹公路。
在老城區的達沃什清真寺周圍,是開伯爾集貿市場,這裏的貨攤鱗次櫛比。這裏有一條狹窄的街道,這條街道的房屋依勢而建,高得直衝雲霄。各家經過裝飾的陽台錯落有致,懸掛在空中。這便是著名的吉沙.哈烏尼市場的一條街,這條街因說故事的人而聞名。幾個世紀以來,那些曲折、離奇的故事一直被悠閒地喝着熱氣騰騰的琥珀色希沙斯茶的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着——那些人正努力地想要超越專業的故事講述者,或是在那些在貨攤上用大茶杯喝着蜜汁茶的人之間口耳相傳。可是那裏傳來傳去的故事卻並不是為你而講述的。
你繼續西行,走過往日的殖民地兵營,走過郊區大片的臨建房屋( 可是住在臨建房屋中的人已經在這裏居住很久了) ,在山前的一塊平地上停住了腳步。家人中還有兩個孩子也走散了。你身邊只有一袋衣物、一個睡覺和祈禱用的墊子、一個盛水用的大塑料容器和幾個鋁制的罐子。這時路上有一些士兵走上前來阻止你繼續前行。白沙瓦附近的賈洛扎難民營已經關閉。從阿富汗到這裏來的普什圖人被指引着走向傑曼。傑曼沒有難民營,它只是一個「等待區」。在這裏,你從帳篷頂上放眼望去,大地平坦無奇,進入視野的唯有遠處喜馬拉雅山映在地平線上的黑影。
因為這裏不是官方難民營,所以你緩慢的前行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會有人為你登記註冊。此時,你的孩子又累又餓,坐在光禿禿的棕色沙地上,他們鼓鼓的肚皮上留着因感染而形成的深紅色印痕。你四處尋找水和食物,還希望找到三根木頭和一張大塑料布來搭建一個棲身之所。這個將要搭建的就是你的帳篷,就是你和家人的居所。你們將要在少糧缺水,痢疾和霍亂流行的困境中尋求生存。幸運的話,你可能在數月內離開這裏。但是如果不幸運的話,你或許就會像肯尼亞的索馬里難民,加沙係約旦係黎巴嫩係敘利亞係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難民,或是像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斯里蘭卡或者南非的「國內流離失所者」那樣,在這裏滯留十年甚至幾十年。這裏將可能成為你和你的子孫們唯一的家。
難民,你居無定所,無處落根。你已經被轉移了,是誰轉移了你?是誰讓你離開了自己的國土?你或是被迫,或是為了躲避戰爭或飢荒而離開。你順着逃亡的路線顛沛流離,艱難跋涉。但是一切都靜止了。你已疲憊的生命戛然而止,你的生活斷裂了,你的家庭支離破碎。你所熟悉的單調卻可愛而穩定的生活和熟悉的社會也將隨之一去不返。你在壓縮的時間裏,經歷了資本主義的強烈介入,經歷了平常安樂生活的終結,你已成為了那些跨越不同時代並經歷過冷漠的現代性的人們的象徵。你面對的是一個新世界,一種新文化,面對這種新文化,你不得不調整自己來適應它。你還要努力保留自己的可識別的身份。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也許有一天,你或者你的孩子會將它看作一種解放的方式,但不是現在。生活已過於脆弱,過於不確定。你甚麼都不能依靠。在世界的眼中,你只是一個客體。誰會在意你的經歷、你的想法以及你的感受?各國的政客們爭先恐後地立法,為的是阻止你進入他們的國家。他們對尋求避難者的答覆是:禁入。
你是闖入者,你是錯位的,你是不合時宜的。「難民」一詞將你與你的國家隔離開來,你拖着疲憊的身軀,帶着自己的信仰、語言、願望、習慣及情感一腳踏進未被認同的、精神上深感陌生的世界裏。所有的一切都是關於中斷、錯位、不堪回首的刺痛和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加劇了後殖民時期的殘酷體驗,但也使其具有了創造性。不同種類的知識
在賈洛扎難民營,你不願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讀這本書,即便你識文認字,即使這本書已被翻譯成普什圖語,你也不會讀這本書。你說得多,會對許多人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時候還會講述那些又長又難懂的、與戰爭和飢荒相關的悲慘故事,你試圖從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一些人生感悟。如果你碰到一些來自其他地方的人願意幫助你,你很有可能會對他們說出你的需求:藥品、食品、避難所。你不會為那些從未謀面的人的利益而袒露你的經歷。你不會將你的生活演繹成一個故事或者為別人而表述。但你仍然是這本書中不那麼沉默的主角,因為它是為你而寫的。即便你沒有讀過其中的文字,它們也是為你而寫的。
你能否讀這本書,顯示出了劃分世界的一種主要的方式。劃分有多種方式,比如:你是否有乾淨的水喝,是否有足夠的食品和保健品,是否能讀書,是否受過正規的教育。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非正規的教育,實際上正規與非正規之間的界限往往是不確定的。有時你所需要的知識是你通過非正規的教育學來的,是從你的家庭和周邊環境中學來的。你通過正規的教育渠道學到的知識是他人的知識。誰是這些知識的權威呢?它們是誰的知識呢?你從不同學校學到的知識是不同的,你的思維模式也是不同的。想一想孩子們身上的不同吧:在西方有些進入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年要花費一萬五千英鎊,2001年在伯利恆附近的阿哈德學校裏的孩子卻不得不在帳篷裏學習,因為學校的校舍已經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所摧毀。看一看圖3中那個巴勒斯坦女孩的學習經歷吧!她每天步行穿過拉法難民營來到學校,而拉法難民營也在一天前被三輛以色列坦克和兩輛推土機夷為廢墟。
自從加沙地帶的汗育尼斯難民營和約旦河西岸的賈拉左難民營首次開辦露天學校以來,近五十年來巴勒斯坦幾乎毫無變化。如果當年的那些孩子還活着的話,他們今天都已成了老人。他們住在難民營中,常是以色列軍事行動打擊的目標。不得不這樣危險生活的人會有甚麼樣的感受呢?
屬下階層的知識
你發覺自己是一個難民
一天早上,當你從噩夢中驚醒,你發現你所處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在夜幕的籠罩下,你已經被放逐到別的地方。睜開雙眼,你首先注意到的是風吹過平坦荒蕪的土地時留下的聲音。
你和家人正朝着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塊「活墓地」走去,走向白沙瓦——一座佈滿鮮花和間諜的城市,一座邊境城市,從喀布爾過來的旅客的第一個落腳點。這些旅客穿過雕刻着圖案的托克漢城門,沿着開伯爾山口由灰色岩石建成的彎曲小路走向遠處的平原,最後到達通往加爾各答的主幹公路。
在老城區的達沃什清真寺周圍,是開伯爾集貿市場,這裏的貨攤鱗次櫛比。這裏有一條狹窄的街道,這條街道的房屋依勢而建,高得直衝雲霄。各家經過裝飾的陽台錯落有致,懸掛在空中。這便是著名的吉沙.哈烏尼市場的一條街,這條街因說故事的人而聞名。幾個世紀以來,那些曲折、離奇的故事一直被悠閒地喝着熱氣騰騰的琥珀色希沙斯茶的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着——那些人正努力地想要超越專業的故事講述者,或是在那些在貨攤上用大茶杯喝着蜜汁茶的人之間口耳相傳。可是那裏傳來傳去的故事卻並不是為你而講述的。
你繼續西行,走過往日的殖民地兵營,走過郊區大片的臨建房屋( 可是住在臨建房屋中的人已經在這裏居住很久了) ,在山前的一塊平地上停住了腳步。家人中還有兩個孩子也走散了。你身邊只有一袋衣物、一個睡覺和祈禱用的墊子、一個盛水用的大塑料容器和幾個鋁制的罐子。這時路上有一些士兵走上前來阻止你繼續前行。白沙瓦附近的賈洛扎難民營已經關閉。從阿富汗到這裏來的普什圖人被指引着走向傑曼。傑曼沒有難民營,它只是一個「等待區」。在這裏,你從帳篷頂上放眼望去,大地平坦無奇,進入視野的唯有遠處喜馬拉雅山映在地平線上的黑影。
因為這裏不是官方難民營,所以你緩慢的前行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會有人為你登記註冊。此時,你的孩子又累又餓,坐在光禿禿的棕色沙地上,他們鼓鼓的肚皮上留着因感染而形成的深紅色印痕。你四處尋找水和食物,還希望找到三根木頭和一張大塑料布來搭建一個棲身之所。這個將要搭建的就是你的帳篷,就是你和家人的居所。你們將要在少糧缺水,痢疾和霍亂流行的困境中尋求生存。幸運的話,你可能在數月內離開這裏。但是如果不幸運的話,你或許就會像肯尼亞的索馬里難民,加沙係約旦係黎巴嫩係敘利亞係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難民,或是像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斯里蘭卡或者南非的「國內流離失所者」那樣,在這裏滯留十年甚至幾十年。這裏將可能成為你和你的子孫們唯一的家。
難民,你居無定所,無處落根。你已經被轉移了,是誰轉移了你?是誰讓你離開了自己的國土?你或是被迫,或是為了躲避戰爭或飢荒而離開。你順着逃亡的路線顛沛流離,艱難跋涉。但是一切都靜止了。你已疲憊的生命戛然而止,你的生活斷裂了,你的家庭支離破碎。你所熟悉的單調卻可愛而穩定的生活和熟悉的社會也將隨之一去不返。你在壓縮的時間裏,經歷了資本主義的強烈介入,經歷了平常安樂生活的終結,你已成為了那些跨越不同時代並經歷過冷漠的現代性的人們的象徵。你面對的是一個新世界,一種新文化,面對這種新文化,你不得不調整自己來適應它。你還要努力保留自己的可識別的身份。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也許有一天,你或者你的孩子會將它看作一種解放的方式,但不是現在。生活已過於脆弱,過於不確定。你甚麼都不能依靠。在世界的眼中,你只是一個客體。誰會在意你的經歷、你的想法以及你的感受?各國的政客們爭先恐後地立法,為的是阻止你進入他們的國家。他們對尋求避難者的答覆是:禁入。
你是闖入者,你是錯位的,你是不合時宜的。「難民」一詞將你與你的國家隔離開來,你拖着疲憊的身軀,帶着自己的信仰、語言、願望、習慣及情感一腳踏進未被認同的、精神上深感陌生的世界裏。所有的一切都是關於中斷、錯位、不堪回首的刺痛和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加劇了後殖民時期的殘酷體驗,但也使其具有了創造性。不同種類的知識
在賈洛扎難民營,你不願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讀這本書,即便你識文認字,即使這本書已被翻譯成普什圖語,你也不會讀這本書。你說得多,會對許多人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時候還會講述那些又長又難懂的、與戰爭和飢荒相關的悲慘故事,你試圖從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一些人生感悟。如果你碰到一些來自其他地方的人願意幫助你,你很有可能會對他們說出你的需求:藥品、食品、避難所。你不會為那些從未謀面的人的利益而袒露你的經歷。你不會將你的生活演繹成一個故事或者為別人而表述。但你仍然是這本書中不那麼沉默的主角,因為它是為你而寫的。即便你沒有讀過其中的文字,它們也是為你而寫的。
你能否讀這本書,顯示出了劃分世界的一種主要的方式。劃分有多種方式,比如:你是否有乾淨的水喝,是否有足夠的食品和保健品,是否能讀書,是否受過正規的教育。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非正規的教育,實際上正規與非正規之間的界限往往是不確定的。有時你所需要的知識是你通過非正規的教育學來的,是從你的家庭和周邊環境中學來的。你通過正規的教育渠道學到的知識是他人的知識。誰是這些知識的權威呢?它們是誰的知識呢?你從不同學校學到的知識是不同的,你的思維模式也是不同的。想一想孩子們身上的不同吧:在西方有些進入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年要花費一萬五千英鎊,2001年在伯利恆附近的阿哈德學校裏的孩子卻不得不在帳篷裏學習,因為學校的校舍已經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所摧毀。看一看圖3中那個巴勒斯坦女孩的學習經歷吧!她每天步行穿過拉法難民營來到學校,而拉法難民營也在一天前被三輛以色列坦克和兩輛推土機夷為廢墟。
自從加沙地帶的汗育尼斯難民營和約旦河西岸的賈拉左難民營首次開辦露天學校以來,近五十年來巴勒斯坦幾乎毫無變化。如果當年的那些孩子還活着的話,他們今天都已成了老人。他們住在難民營中,常是以色列軍事行動打擊的目標。不得不這樣危險生活的人會有甚麼樣的感受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