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價值管理:哈佛大學教授的創新式績效衡量系統
內容簡介
公共價值存在於公眾的生產和生活中,唯有公眾才能決定什麼具有價值;而政府部門可將此視為原則與焦點,提出改善組織的策略,回應公眾的偏好,追求共好的社會氛圍。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王牌教授,「公共價值」理論的創建者Mark Moore引入企業界的管理理念,在提供基本服務及制定政策上,透過「策略三角」架構的應用,回應民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再進一步發展出「公共價值計分帳戶」及「公共價值計分卡」作為績效衡量的工具,使公私群體建立後續行動、目標及發展適切的準則,創造切合跨部門利益的公共價值。
為了釐清「公共價值計分帳戶」及「公共價值計分卡」的概念及使用方法,作者以全美各地,不同層級與單位的政府管理者為實例,包括市政府、警察局、稅務局、廢棄物公用事業等,說明他們如何利用績效衡量和管理系統執行任務,希望鼓勵公部門、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等公共參與者持續創新和學習。
目錄
譯者序
圖與表目錄
引言
第1章
William Bratton 和紐約市警察局:定義與認識公共價值的挑戰
‧William Bratton和Compstat的起源
展開公共價值的描述:公共代理人的「底線」﹖
‧一個令人深思的私部門隱喻意涵
‧對於公共機構管理者的「公共價值帳戶」
本章總結
第2章
Anthony Williams市長和華盛頓市政府:公共價值計分卡策略
Anthony Williams市長與績效政治學
績效評量的策略應用:從公共價值帳戶到公共價值計分卡
‧為什麼有效率的績效評量很少出現在公部門?
‧政府策略管理和公共價值帳戶
‧公共價值計分卡:「平衡計分卡」在公共部門策略管理
‧公共價值計分卡如何支持幫助策略公共管理
本章總結
第3章
John James和明尼蘇達州稅務局:建立課責,加強合法性與提高績效
John James和立法監督委員會
面對民主課責的問題
‧James的授權課責
‧診斷與評量課責性關係之分析模型
‧摸索走向改進
‧利用公共價值主張來從事及管理授權環境
本章總結
第4章
Jeannette Tamayo、Toby Herr和契機計畫:結合價值鏈衡量績效Jeannette Tamayo、Toby Herr與伊利諾州的績效承包
決定用什麼來衡量以及依循什麼樣的價值鏈
‧沿著價值鏈衡量
‧以工代賑計畫的公共價值
‧契機計畫的操作性能力觀點
本章總結
第5章
Diana Gale和固體廢棄物公用事業: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將改革合法化,並動員市民和客戶以利共同生產
Diana Gale與垃圾政策大改造
公部門行銷和合法性、支持性動員,以及共同生產
‧瞭解Gale 的策略算計:策略三角架構的箭頭
‧與私部門的比較:行銷與公共關係
‧公部門的行銷與公關
‧利用公關績效衡量法創造公共價值
本章總結
第6章
Duncan Wyse、Jeff Tyrens和進步委員會:協助政府展望與製造公共價值Duncan Wyse、Jeff Tyrens以及奧勒岡標竿
從組織課責到政治領導
‧超越機構的課責:使用績效衡量以動員政體
‧獲得制度基礎並建立政治支持者以便在政治與管理上
‧運用績效衡量
‧說明與瞭解公共價值時的黨派政治與政治意識型態
‧將公共價值帳戶視為一套具備彈性化與政治敏感性的
‧目標層級
‧奧勒岡標竿的實際運用
本章總結
第7章
Harry Spence和麻薩諸塞州社會服務部:學習建立正確關係Harry Spence和專業學習組織
公共管理「專家坡」的導航
‧不可能的任務?
‧檢視私人企業學習型組織
本章總結
結論
附錄:公共管理者的平衡計分卡
註釋
致謝
索引
序/導讀
譯者序
1980 年代以來,公共事務的發展日趨繁雜,公共治理的困難度也日漸升高。當此之時,面對全球化、多元化與網絡化之環境與社會,如何才能有系統、有效率與有效能地結合知識技術與課題需求,以化解各種公共問題,也成為當代公共管理者最需面對與應對的挑戰。基於此情況,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民主國家中,則除了深究公部門管理的重要議題(如司法人權、國防外交、環境保護、醫療保健、交通運輸、金融財政、教育文化與警政治安等)之外,並開始關注公共管理的核心意涵乃至成果評量,期望藉以對公共事務進行兼具宏觀與微觀的觀察省思與解構評價。由此,「公共價值」(public value)的內涵與理念乃開始受到關注與重視。
在美國,公共價值的開創已逐漸被公部門視為達到民主課責(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的重要標準之一。進言之,面對應更有效、具高效能及「以客為尊」的多元環境,多數的公共管理者開始被要求嘗試新的管理模式。然而,也由於私人企業的模式並不總是適用於民主政府的程序和做法,故管理觀點也帶來了挑戰。由此,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的Mark H. Moore 教授在1995 年即率先提出「創造公共價值」(creating public value)概念。相關概念的引用乃是奠基於公共事務的價值標準上,以適度引入企業界的管理理念,其包括:更加注重政府機構的客戶;更廣泛使用績效衡量系統來檢視公務機關之價值,並呼籲公私部門間的參與一起創造切合社會需求的公共價值,並更廣泛且深入地運用全面品質管理,以期最終達成提高公共事務執行效能之有價值的社會成果。
雖然注重民眾的想法確實成功地讓公務機關在服務人民時更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公共管理者和組織仍不確定他們的服務對象是誰、怎麼樣才可以最有效地滿足他們,乃至民眾滿意度對其整體任務來說多麼重要。畢竟,公共管理者和機構已經花了很長時間思考,他們的目標是追求組織已被設定之使命或實現特定社會成果,但創造公共價值的這些舊觀念中是否存在民眾滿意度,其實尚未清楚界定。
針對上述問題,Moore 認為,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基本服務或制定政策上,即應具備公共服務之倫理與道德責任,更重要的是透過公共價值創造的「策略三角架構」(strategic triangle)架構之應用,從而適切回應民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並達成創造公共價值之目的。為求能更具體針對組織的使命績效或社會成果進行具體衡量,在創造公共價值的策略管理基礎上,Moore 乃進一步發展出「公共價值計分帳戶」(public value account, PVA)與「公共價值計分卡」(public value scorecard, PVS)的績效衡量工具。
依據Moore的理念,公務機關中績效衡量的策略活動應可區分為兩個關鍵概念。首先,其導引管理者做出涵蓋「策略三角架構」的三個關鍵點綜合計分:所追求之公共價值的概念、合法性基礎、可以隨著時間證明達到預期效果的操作性能力,這個策略是在特定時間創造公共價值的整合概念。也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者和其監督者就能發現構成公共價值的要求往往可能完全轉變。因此,透過「公共價值計分卡」(PVS)的運用,公共管理者即得以建立起一個清晰、具體且具課責性的「公共價值計分帳戶」(PVA)。就此觀之,藉由「公共價值計分帳戶」(PVA)與「公共價值計分卡」(PVS)的發展,公私群體乃得以構築起後續行動的延伸與次要目標、發展出適切的依循準則,乃至獲得持續且廣泛的利益,甚而得以創造出相對切合跨部門利益的公共價值。
觀諸國內對於公共價值的討論雖日漸增多,然可惜的是引介Moore 新近所發展出「公共價值計分帳戶」(PVA)與「公共價值計分卡」(PVS)等理念、模式乃至實務上如何應用操作的相關論述,尚付之闕如。循此,本書的翻譯即期望透過對公共價值計分卡(PVS)之評量方法的引介,藉此協助有興趣的讀者更深入瞭解公共價值的理念意涵、評量作為乃至預期產出成果。由於相關意念與模式的發展和使用,重點乃在於協助研究者更瞭解需一同實現的目的,如此才可能有助於實務公務部門與理論研究學者,導引其掌握如何才能追求到良善和正義社會的行為依據方式。是故,透過本書的翻譯與引介,讀者應能清楚理解並有效掌握這種可追溯積累的實際績效數據之使用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政府公務部門與國營事業單位在行政作業上的課責界定與績效評量,也應有助於促進如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等公共參與者的創新和學習,確實促成組織績效的提升乃至組織公共價值的生成。
個人有幸於2011-2013 年期間,獲選進入甘迺迪政府學院擔任哈佛大學之亞洲計畫研究員,並從事公共管理、危機領導以及文藝與創意領導之研究工作。最終通過考核,獲得認可。在此階段的研究歷程中,因參與並追隨Moore 教授進行研究討論,乃深切體會到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價值核心意念。由此,在哈佛大學期間,個人除基於先前的研究領域進行賡續研究外,並投入對於公共價值核心構念的探究中,並結合Crises Leadership 以及Art and Leadership 等課題進行哈佛式的政策個案研究,亦積極參與有關公共價值議題之個案課程討論。鑑於研究成果之具理論貢獻性與實務參考性,相關著作亦得蒙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文檔庫存收藏。然而,對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隨著對於公共價值議題的深入探究,自己也對公共價值的論點更為熟知與拜服,也由此導致個人期望將相關理念與著作進行中文版轉譯,藉以將Moore教授所提出的公共價值精髓理念更廣布擴散。回國後因機緣巧合,又受到巨流圖書的青睞與襄助,才能促成本書中文版本的付梓。上述諸位都是我最為感佩且應誠摯感謝的致意對象。
追求真理、至善與完美,是個人在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多元學術工作中,始終如一的信念,也是永誌不渝的職志。而學術著作的翻譯,若不能深入瞭解作者論述意旨,不僅可能造成對原著精隨的無端曲解,更辜負讀者求取新知的殷切熱忱。也因此,個人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孜孜矻矻,不敢懈怠,除企望能無悖於前人對於信、達、雅的譯文要求外,最終更能將作者原意以切合中文讀者閱讀習慣的風格呈現。循此,個人相信本書的翻譯應能無負作者著書之論述意旨外,更應能引領更多讀者對於公共價值的關注與興趣,進以達成更深切的理解與更精微的學習。
馬群傑
謹序于
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2019/12/16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