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英國下一步 : 後脫歐之境?

What Next?: Britain,s Future in Europe
此書在脫歐公投前成為反對脫歐的親歐派的必讀指南,更在脫歐成真後,成了理解此風暴醞釀初始的解答。
  • 79 269
    34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政治/國際情勢各國政治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威爾汀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李靜怡
  • 出版社: 遠足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7/12

出版情報

What's next?世界一直向你而來,你有本事聽到嗎?

2017/09/11 10年前電影裡面,在高樓大廈裡面穿梭的飛行車場景令人無法忘懷,我們一方面期待著未來的改變,卻又無法預測未來的樣子,不知不覺facebook、智慧型手機已充斥我們的生活,世界的權力中心已經從美國漸漸移轉出來,只要留意你會發現未來世界絕對不是在一夜蔚然成形。這群背景大有來頭資歷深厚的大人物,把自己的思考脈絡寫出書,將眼光放遠,拼湊看似彼此獨立的瑣碎線索,歸結現象預測未來,無論你選擇哪一本,看完以後,你對周遭世界的解讀絕對會為之改變。 「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獸威脅著所有人的生活,金融化正一步步危及美國夢的未來! 《2015610090851》一書深入探討美國企業轉向偏好財務操作而不再是著力於實體生產製造;而當企業不再重視創新、生產,反造就出財務管理人領導生產製造的現象。企業不再追求實質獲利與員工分享利潤,而是以股票市場價格和股東獲利掛帥;企業不再創造就業機會與背後所帶來的社會力量,而是不斷想著如何縮減成本、創造短期巨額收益。種種作為縮減了員工就業機會、剝奪職場創造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獸威脅著所有人的生活,金融化正一步步危及美國夢的未來! 美歐衰弱,中印成為世界重心,我們需要看清這個權力轉移的過程。 在《2015780073623》本書,《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以一場習近平接見外賓、氛圍卻宛如蠻夷晉見古代皇帝的外交盛會,展開了論述中國崛起的序幕。他絲絲入扣地描繪了亞洲各國如何被捲入中美兩大強國的角力,並在東方化的過程裡各自謀求最大利益。而衰退的歐盟、安穩如化外之境的澳洲、以及無力表態的德國,也在這場強國競逐中各占一席之地。透過耙梳各個國際事件與第一手觀察,拉赫曼帶領我們一覽國際新聞背後錯綜複雜的運作角力。 學習解讀今日的邊緣另類,免得錯過明日的尖端商機! 《2014941501104》作者艾美‧韋伯是國際知名未來學家,被《富比士》選為科技界「改變世界的五位女性」之一,創辦「未來今日研究所」是預測未來的領導品牌之一。本書介紹的是如何掌握未來的方法,只要照著做,可以讓你在世界改變的當下看得更加透徹。你將學到如何像未來主義者一樣思考,掌握逐漸自邊緣地帶躋入主流的嶄新趨勢,並且了解怎樣在當下,為未來做出更理想的決策。 這12個科技趨力都是軌道,科幻小說也將變成科學事實! 《2015410260584》作者KK是過去30年來資訊科技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及報導先驅。沒有筆電,不帶智慧型手機,不玩推特,不看電視,卻仍走在數位時代的尖端,精準預測科技趨勢的演變。他認為科技與社會就像是個巨大的有機集合體,自主地往前邁進,而我們身處其中,回顧過往的軌跡與蠕動的波濤卻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只要你知道這一切都變化,都來自於科技底層的科學原理與科技所依附的社會與人群。你就能理解波濤中的流向,社會變化的趨力。 不可逆的科技化、全球化,如何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工作 《2015500158258》面對破壞力堪可比擬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數位革命與自動化趨勢,現代社會是否有能力因應?人類正走進巨大的歷史未知,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們該想的是:從根本上重新評估現代工作者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以及為什麼要工作? 這股變革力量來襲,正是思考工作、生活與社會應有面貌的時刻。艾文在本書中,為這股力量如何影響工作及人類過生活的方式,提出很好的理解起點。 VR如何人與人溝通的新空間,更將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與人類生活? 《2014840041855》二○一六年開始被稱作「VR元年」。頭戴式顯示裝置,是運用電腦圖像及影片宛如身歷實境般呈現於視聽者眼前的「虛擬實境(Virtual R eality)」技術,不少人其實會覺得:「那種玩意,應該只有宅男會買單吧。」不過,作者預測成功實現頭戴式顯示裝置這項技術的VR,就是繼個人電腦(PC)、智慧型手機之後,於IT網路革命的新一代指標。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2016年英國終於終結了將近四年歐洲的不確定狀態,

脫歐,接下來呢
世界的未來在哪?


作者彼得.威爾汀(Peter Wilding)早在2012預言若英國舉行公投,脫歐勢在必行,並且為最早定義「脫歐」一詞的重要人士之一。英國本土經濟下滑,大眾媒體更向來敵視歐盟;對法國與比利時而言,他們不但排斥所謂的英國認同,更對英國傳統、歷史與需求嗤之以鼻。英國本地的歷史向來對於歐洲大陸全面合作抱持著遲疑的態度,而歐盟更代表了完全無視英國認同與需求的國際聯盟。作者身為英國工黨前歐洲事務部長對英國與歐洲關係理解甚深,也是少數預言脫歐準確並且提出精確論據的政治人物,此書在脫歐公投前成為反對脫歐的親歐派的必讀指南,更在脫歐成真後,成了理解此風暴醞釀初始的解答。

論據豐富,白話易懂,從政治、文化、歷史、媒體等多重角度解析脫歐公投的結果。

本書特色

穿透數個英國領導者治下的英國對外態度,
以及不同領導者所規劃的對歐事務與制策間的統整與競合。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要追求及建立偉大的國家。英國在『脫歐公投』以

後,亟需建立願景、目標、價值、信仰;人要面對現實,不然現實就面對你。本

書從宏觀及歷史縱深角度切入,期許『日不落國』重拾往昔光華,持續扮演『離岸

平衡手』(Off-Shore Balanc)角色。本書見解深刻、掌握主題、迎向未來,是一部探討

英國未來走向的精闢好書。」

── 胡忠信,歷史學家、政治評論者

 

──張鐵志,政治評論家

 

「除了彼得.威爾汀以外,我不知道還有誰能摸透英國與歐洲的愛恨情仇,並且能為慘敗的留歐派提出更具遠見的未來藍圖。」

── 薇琪.普萊希(Vicky Pryce),前英國政府經濟服務部門聯合主席

「在醜陋的歐盟公投中,多數人認為選擇脫歐一票就代表英國可以取回未來的掌控權。透過威爾汀精彩的辯證,我們看見此說背後的謬誤。作者描述了長久以來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荒謬鬧劇,他認為,唯有當英國清晰理解歐洲以及身處其中的位置後,才能更有效地爭取自身利益並部署實力,協助維持歐洲的穩定與繁榮。」

── 安東尼.蓋瑞(Anthony Cary CMG),大英國協獎學金專員、前英國駐加拿大官員與前英國駐瑞典官員

「作者以近身之距觀察歐洲事務發展,觀點積極正面。他點出局勢走壞之處,並且提出扭轉情勢的建議。這本來得及時的著作,值得一讀。」

── 約翰.科爾爵士(John Lord Kerr),前駐美國與歐盟大使、前英國外交與聯邦事務部副國務大臣

「彼得.威爾汀以積極筆觸檢視英國與歐洲之間的動盪關係,並企圖在混亂而令人沮喪的公投結果之後保持信念。作者提醒我們唯有針對現實作出應變才能力挽頹敗,也提出許多可行的策略。」

── 大衛.漢奈爵士(David Lord Hannay),前駐歐盟與聯合國大使

「彼得.威爾汀就歷史分析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並且特別側重邱吉爾與瑪格麗特.柴契爾的歐洲關係視角。作者提醒了我們,上述兩人在英國首相任期內都曾懷抱著強大的熱情,威爾汀接續著兩人的觀點,發展出以英國為軸心的外交政策方案。」

── 查爾斯.葛蘭特(Charles Grant),歐洲改革中心主任

作者

彼得.威爾汀(Peter Wilding

彼得.威爾汀(Peter Wilding)於二〇一二年創辦「英國影響力」(British Influence)智庫,主力研究英國對應歐洲的發展未來。威爾汀為律師以及歐洲政治與政策相關議題的講者與作者,曾任英國保守黨歐盟媒體官與英國天空廣播集團(Sky)歐洲區域總監。他同時著有《影響歐盟》(Infuencing the European Union),編輯年度《歐洲影響力平衡計分卡》(British Infuence Scorecard)專書,並且為最早定義「脫歐」一詞的重要人士之一。

譯者

李靜怡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媒體系所畢業。譯有《勞工自主企業:創造經濟民主,挽救崩壞的資本主義與政治民主》(麥田)、《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遠足)、《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遠足)等書。

目錄

前言

應該可以更好吧?

1.傲慢:邱吉爾的視野

盟友與影響力:邱吉爾的三環政策

路狹且長:英國之難題

整合三環:通往蘇伊士

衰落與式微:蘇伊士,一九五六年

三環的終結?

2.:從麥米倫到卡麥隆

忘了三環:入歐之路

邱吉爾復興計畫:英國與歐洲、美國與大英國協的嶄新關係

巧實力

布魯日觀點

歐陸視野

布萊爾觀點

衰弱與蕭條:二〇一六年的脫歐

3.:接下來呢

英國開始的終結

歐盟終結的開始︖

英國、歐洲與世界

回饋

巧脫歐「總策略」

團結歐洲的總策略:歐洲委員會

三大架構

經濟發展行動

總結

試閱


前言:應該可以更好吧?

英國在眾多世界強國中的排名是否將會有所起落?英國能留在四強內嗎?或是淪為強弩之末?根據二〇一五年的世界「軟實力」指數調查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全球第一,具有強大的文化領導能力。而較英國富裕四倍、人口數二十倍、土地面積達四十倍的中國則定位堪慮。

大英帝國或許日已西沉,但英國仍舊透過各種形式的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之組織及關係,構築影響勢力;其影響力經過數個世代的沉澱積累,成為全球認同性極高的主要國家。

英國勢力絕非僅存於經濟領域。英國的文化實力舉世著名。以全球影響力而論,英國算是重量級參賽者。

• 英國擁有高於德國、法國、西班牙的外人直接投資(FDI)

• 英國首都已取代紐約成為世界首都。

• 英國公民享有一百七十四個免簽國家,為世界最多。

• 英法兩國為派駐最多常駐外交官員參與多邊談判組織的國家。

• 英國皇室與「議會之母」*向世界展示了穩定、有效的民主制度。(※英國議會建於十三世紀,迄今七百多年,被譽為議會之母[mother of parliaments])

• 英國擁有二十九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 英國擁有最多的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專輯。

• 英國足球隊擁有廣大的世界球迷。

• 英國僅次於美國,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外籍學生。

• BBC成功地以英國觀點分析國際事件,並以多語言進行播放。

• 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大英博物館與其他藝術機構,為全球文化場景帶來卓越貢獻。

英國或許在「無意間」積累了無數的軟實力資產,不過本書所拋出的疑問正是英國是否將繼續無視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影響力?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公投所熱烈擲出的燒夷彈,是否將毀滅英國實力,並讓英國於強國角力中退場?


顯然,普丁(Vladimir Putin)對上述說法深信不疑。俄羅斯總理譏言英國為「沒人理會的小島」。但是,英國為七大工業國組織(G7)、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一員,更為大英國協(Commonwealth)組織之核心。可惜的是,竟然有許多英國人和普丁抱持著相同的想法。根據英國影響力所做的民調發現,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英國民眾認為,英國應該扮演全球領導者角色,並且更積極地制衡國際安全問題;他們希望英國取回縱橫全場的主導權,而非躲在角落當個陰鬱魯蛇。不過,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民眾認為,英國根本沒有影響力,也沒有什麼朋友。約有百分之六十六的英國國民認為美國才是主導世界秩序的王者,而歐洲的未來則掌握在法、德兩國手中。對上述民眾而言,英國在歐洲根本就是沒有社交圈的失敗者,而非扮演領導角色。此外,透過焦點團體(focus group)*的研究發現,參與者認為英國不但「重要性薄弱」、「缺乏道德立場」,並且「欠缺視野」。(※焦點團體訪談是一個由主持者帶領的同質團體訪談研究方法,屬於質化研究,也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研究經常使用的方法。)

這怎麼可能?

這種「受害者情節」源自英國在帝國時期結束後,近四十年來作為歐洲的陌生人,在世界邊緣之外載沉載浮的關係。杜魯門總統任內的美國前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曾在一九六二年時,毒舌評論英國「不僅丟失了一整個帝國,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怕的是,英國定位至今仍舊模糊不清。由於英國無能建立自身視野,導致長達五十年的外交政策災難。

脫歐後,英國不可能再如此渾噩前行。如果英國期望繼續有效維護、爭取自身利益,那麼她必須改變與其他國家、社群互動的方式。在如此險惡的世代,全球面臨中國崛起對民主的威脅、俄羅斯復甦的挑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組織的野蠻行為、北非混亂以及長久以來歐洲經濟疲軟等挫折,如果英國此時選擇將自己沉浸在懷念舊日美好氛圍的迷霧中,顯是愚蠢之舉。英國必須重拾其傳統,主導歐洲,以此凝聚新的愛國主義,並讓頑固的懷疑論者有勇氣相信,堅實的英國歐陸政策將不會背棄民眾。

本書主旨在於提出新的英國歐陸政策,讓她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扮演活躍的角色,而非日益消沉;並期望英國能與合作國家共同領導歐洲與全世界。為解決目前英國的三大問題:加強國土安全、促進經濟繁榮與推廣英國價值觀,此時此刻必須重新開始。

英國需要將強硬的商業與軍事實力融合進軟外交氛圍與文化觀之中。如何運用硬實力調度軍事資源將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然而對歐洲與全球佈局而言,若能同時創新並且細微地兼用硬實力與軟實力,似乎對提升國家效能與進步至為關鍵。這正是所謂的「巧實力」(smart power)。英國的新未來所需要的正是兼用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巧實力──運用傳統與現代策略,在日益崩危的歐陸取得影響力。

視野成就巧實力。然而艾奇遜的一席話顯然成為所有英國首相的心頭之難,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嚐到挫敗的滋味,不管在各部會政策統整或人民的心中,都無法定奪出穩健的方向。正因為缺乏政策主軸,戰後的英國外交策略不但無法勝任大英國協的領導角色,還展現出對歐洲的愛恨交織,以及對美國時而謙卑時而輕蔑的搖擺態度。

儘管美國為英國的重要盟國,而且不管就歷史、地理或利益而言,英國都是歐洲強權,但是英國領導者們從未企圖擴大影響力,此態度造成公共大眾的憤怒,甚或選擇徹底忽視英國的未來。為避免「受害者情節」繼續惡化,英國應即刻重新思考自身與歐洲、全球的關係。

首先,我們先得找到切入視角。英國必須思考如何能運用其獨特資產,以及未來的目標為何?英國國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國家在持續進步,而非處於斷裂狀態。幸運的是,藍圖似乎已經擺在眼前了。只要探問歷史,就能找到未來的可能;歷史中由狄斯雷里(Disraeli)、葛拉斯東(Gladstone)與喬斯夫.查邦萊(Joseph Chamberlain)所創造的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概念,為大不列顛提出了道德視野,以此作為歐洲、大英帝國與美國等三個緊密迴圈的心臟。一九四〇年時,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重新詮釋了歐洲協調概念,並提議以更為全球性的英國,作為歐洲、大英國協與美國三環之重心。(※歐洲協調,指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列強以會議方式協商處理歐洲重大問題的協商外交機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48457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7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 2025秋季暢銷榜-共和國出版書籍任選2本75折
預計 2025/11/10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