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互動之程序正義(第1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19世紀現代警察創制以來,警民關係的概念隨著警察的演進不斷擴展,從20世紀初強調警察服務態度,延伸至對外的公共關係,進而融入公共服務的精神以來,警民互動關係始終是警察工作的核心。長期以來警察實務工作存在打擊犯罪之戰士心態(warrior mindset)迷思,惟治安扎根工作有賴守護者(guardian mindset)的思維,其核心關鍵源自於警察踐行程序正義於警民互動所建立的信任基礎。
本書並非艱澀難懂與深奧隱晦的學術論著,而係將警民互動的學理詮釋成淺顯之辭以親閱眾。全書共計十章,首先介紹警民關係概念的變遷與強化警民互動的新思維,其次分述警民關係的評估、程序正義內涵、執法正當性與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實踐原則與案例分析,最後評述AI對警察程序正義的影響及程序正義滋養,以提供讀者對警民互動之程序正義有全面性與整體性的理解。
本書並非艱澀難懂與深奧隱晦的學術論著,而係將警民互動的學理詮釋成淺顯之辭以親閱眾。全書共計十章,首先介紹警民關係概念的變遷與強化警民互動的新思維,其次分述警民關係的評估、程序正義內涵、執法正當性與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實踐原則與案例分析,最後評述AI對警察程序正義的影響及程序正義滋養,以提供讀者對警民互動之程序正義有全面性與整體性的理解。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這是一本極富啟發性的專書,詳細論述警察獲取人民信任的關鍵,在於警民互動過程中體現的程序正義,以及如何實踐程序正義的內涵,值得第一線執法員警與警察幹部作為提升執法品質與建立組織文化的參考指南,也適合警察機關及警察教育機關納為內部教育訓練及警察養成教育的素材。
警察是刑事司法的最前線,為社會秩序擔當「危害防止(預防犯罪)」與「犯行追緝(查緝犯罪)」的雙重角色。從一般守望、巡邏、臨檢、勤區查察等例行的勤務過程,如果發現行為人涉有犯罪嫌疑,身分立即由「警察職權行使法」的行政警察,轉換成「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警察,由於警察肩負雙重任務承當,且必須與民眾面對面互動,民眾對於治安良窳的感受、警察形象優劣的觀感,以及執法權威的信賴等等,都是在警民互動中逐漸累積、蘊育形成。因此,如何使第一線執法員警充分了解警民互動程序正義的內涵,如何驅使員警具體實踐在每一執法個案中,本書作者給了答案,也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下簡要介紹給讀者。
本書第三章介紹程序正義的內涵,指明程序正義是決策過程的處理方式,分析人們面對好結果或好消息,過程品質就不見得太在意,但遇到壞結果的情況,感受就明顯不同,因此,程序正義的焦點在於過程。警察執法過程,當面對衝突複雜的情況,除了要懂得調節自己情緒、保持冷靜外,也要與現場意見分歧人士良性互動,進行說服、化解歧異、降低衝突。
本書第四章強調透過程序正義建立執法正當性。作者舉出國內多個實證研究發現,警察執法過程愈符合程序正義,例如公平對待民眾、給予陳述意見機會、關心民眾需求等等,民眾對警察的負面觀感,愈會降低;且民眾與警察接觸時,對於程序正義的感知,會顯著影響到對警察執法正當性的看法。另警詢面對犯嫌時,詢問過程的程序正義,要把尊重原則擺在第一位。
第五章談實踐程序正義的四大原則,無疑是本書的精華。四項原則:第一是「尊重」,無論民眾的地位、背景、性別、種族、宗教或其他特徵,在互動過程中,要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即使是犯嫌也要給予尊重的態度。第二是「民眾參與」,要讓民眾有機會表達個人意見,給予即時的申辯,以保障民眾的程序參與權。第三是「中立性」,警察在執法時,能夠基於事實作決策,不預設立場;保持中立性才能公正客觀,以無偏私的態度,維持處置的一致性。第四是「值得信賴的動機」,傳達足夠讓民眾信賴的訊息,以表明行為出自於誠實的動機,模稜兩可的措辭,未提供明確的理由或資訊,可能使民眾產生質疑,認為警察不誠實或不坦蕩,以致降低對警察執法
的信賴感。
第六章舉社會矚目的妨害公務案例進行分析。本書認為妨害公務案件是警民接觸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犯罪,由案例分析發現若員警能遵從程序正義原則來與民眾對話,或許就不需進入使用強制力逮捕階段。另發現員警在留置與警詢階段不夠尊重犯嫌,容易忽略程序正義,甚且,在警民接觸過程中,讓民眾對程序正義的感知也不足。因此,警察尊嚴及執法正當性之建立,關鍵在於強化警民互動的程序正義。
本書最後以外部程序正義從警察組織內部滋養作為總結,這個觀點相當重要。作者認為如何培養程序正義的素養與應對習慣,源自於內部程序正義,也就是警察機關內部的人際互動,如果是公平、尊重和透明的,員警就會以類似的方式對待民眾。以往警察組織強調權威式領導可能過度任務導向,未來應該強化正向領導,增進團隊信任,這是警察各階層主管值得正視的課題。
近年國內幾項對於警察維護治安滿意度的調查,皆有相當不錯的成績,這是全體警察同仁努力付出的成果。期盼本書問世,可以增進第一線員警在執法過程中,落實並實踐程序正義各項原則,警察機關主管也能從組織內部的程序正義做起,一同為建立警察執法尊嚴及提升警民互動品質而努力。
臺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
高一書
這是一本極富啟發性的專書,詳細論述警察獲取人民信任的關鍵,在於警民互動過程中體現的程序正義,以及如何實踐程序正義的內涵,值得第一線執法員警與警察幹部作為提升執法品質與建立組織文化的參考指南,也適合警察機關及警察教育機關納為內部教育訓練及警察養成教育的素材。
警察是刑事司法的最前線,為社會秩序擔當「危害防止(預防犯罪)」與「犯行追緝(查緝犯罪)」的雙重角色。從一般守望、巡邏、臨檢、勤區查察等例行的勤務過程,如果發現行為人涉有犯罪嫌疑,身分立即由「警察職權行使法」的行政警察,轉換成「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警察,由於警察肩負雙重任務承當,且必須與民眾面對面互動,民眾對於治安良窳的感受、警察形象優劣的觀感,以及執法權威的信賴等等,都是在警民互動中逐漸累積、蘊育形成。因此,如何使第一線執法員警充分了解警民互動程序正義的內涵,如何驅使員警具體實踐在每一執法個案中,本書作者給了答案,也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下簡要介紹給讀者。
本書第三章介紹程序正義的內涵,指明程序正義是決策過程的處理方式,分析人們面對好結果或好消息,過程品質就不見得太在意,但遇到壞結果的情況,感受就明顯不同,因此,程序正義的焦點在於過程。警察執法過程,當面對衝突複雜的情況,除了要懂得調節自己情緒、保持冷靜外,也要與現場意見分歧人士良性互動,進行說服、化解歧異、降低衝突。
本書第四章強調透過程序正義建立執法正當性。作者舉出國內多個實證研究發現,警察執法過程愈符合程序正義,例如公平對待民眾、給予陳述意見機會、關心民眾需求等等,民眾對警察的負面觀感,愈會降低;且民眾與警察接觸時,對於程序正義的感知,會顯著影響到對警察執法正當性的看法。另警詢面對犯嫌時,詢問過程的程序正義,要把尊重原則擺在第一位。
第五章談實踐程序正義的四大原則,無疑是本書的精華。四項原則:第一是「尊重」,無論民眾的地位、背景、性別、種族、宗教或其他特徵,在互動過程中,要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即使是犯嫌也要給予尊重的態度。第二是「民眾參與」,要讓民眾有機會表達個人意見,給予即時的申辯,以保障民眾的程序參與權。第三是「中立性」,警察在執法時,能夠基於事實作決策,不預設立場;保持中立性才能公正客觀,以無偏私的態度,維持處置的一致性。第四是「值得信賴的動機」,傳達足夠讓民眾信賴的訊息,以表明行為出自於誠實的動機,模稜兩可的措辭,未提供明確的理由或資訊,可能使民眾產生質疑,認為警察不誠實或不坦蕩,以致降低對警察執法
的信賴感。
第六章舉社會矚目的妨害公務案例進行分析。本書認為妨害公務案件是警民接觸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犯罪,由案例分析發現若員警能遵從程序正義原則來與民眾對話,或許就不需進入使用強制力逮捕階段。另發現員警在留置與警詢階段不夠尊重犯嫌,容易忽略程序正義,甚且,在警民接觸過程中,讓民眾對程序正義的感知也不足。因此,警察尊嚴及執法正當性之建立,關鍵在於強化警民互動的程序正義。
本書最後以外部程序正義從警察組織內部滋養作為總結,這個觀點相當重要。作者認為如何培養程序正義的素養與應對習慣,源自於內部程序正義,也就是警察機關內部的人際互動,如果是公平、尊重和透明的,員警就會以類似的方式對待民眾。以往警察組織強調權威式領導可能過度任務導向,未來應該強化正向領導,增進團隊信任,這是警察各階層主管值得正視的課題。
近年國內幾項對於警察維護治安滿意度的調查,皆有相當不錯的成績,這是全體警察同仁努力付出的成果。期盼本書問世,可以增進第一線員警在執法過程中,落實並實踐程序正義各項原則,警察機關主管也能從組織內部的程序正義做起,一同為建立警察執法尊嚴及提升警民互動品質而努力。
臺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
高一書
目錄
緒論 警民關係概念的變遷
第一章 強化警民互動的新思維
壹、美國歐巴馬總統特設專案小組《21世紀警政報告書》
貳、警察心態:戰士vs.守護者
參、以程序正義強化警民互動品質
第二章 警民關係的評估:信任
壹、信任的價值
貳、警察警譽與信任
參、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
第三章 程序正義的內涵
壹、過程vs.結果
貳、執法過程的情緒面
參、談判、說服的技巧
第四章 執法正當性與程序正義
壹、人們為什麼遵守法律
貳、民眾對警察程序正義的感知
參、警詢過程的程序正義
第五章 程序正義的實踐原則
壹、實踐程序正義的四個原則
貳、程序正義的操作實例
第六章 案例分析:妨害公務案件
壹、熱點盤查
貳、交通違規攔查
參、妨害公務案件處理三階段
第七章 AI對警察程序正義的影響
壹、智慧警政
貳、密錄器+AI
參、「暖警」得人心
第八章 外部程序正義從警察組織內部滋養
壹、警察組織內部程序正義
貳、正向心理與職場管理
參、警察主管請多用正向領導
結 語
第一章 強化警民互動的新思維
壹、美國歐巴馬總統特設專案小組《21世紀警政報告書》
貳、警察心態:戰士vs.守護者
參、以程序正義強化警民互動品質
第二章 警民關係的評估:信任
壹、信任的價值
貳、警察警譽與信任
參、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
第三章 程序正義的內涵
壹、過程vs.結果
貳、執法過程的情緒面
參、談判、說服的技巧
第四章 執法正當性與程序正義
壹、人們為什麼遵守法律
貳、民眾對警察程序正義的感知
參、警詢過程的程序正義
第五章 程序正義的實踐原則
壹、實踐程序正義的四個原則
貳、程序正義的操作實例
第六章 案例分析:妨害公務案件
壹、熱點盤查
貳、交通違規攔查
參、妨害公務案件處理三階段
第七章 AI對警察程序正義的影響
壹、智慧警政
貳、密錄器+AI
參、「暖警」得人心
第八章 外部程序正義從警察組織內部滋養
壹、警察組織內部程序正義
貳、正向心理與職場管理
參、警察主管請多用正向領導
結 語
序/導讀
作者序
面對治安的挑戰,可以審視當前犯罪與破壞社會秩序的大問題,但影響治安維護任務的成敗關鍵,往往要從小處著手,我們在書中就是要來談談警察工作中不能輕忽的小處──警民互動。
互動可以有很多形式,本書主要引進國外警政非常重視的程序正義概念,作為指導性思維。程序正義是警察執法專業化程度的判準之一,可以從對話中觀察程序正義是否到位,它為執法過程定下了基調,有助於減少低效的溝通,提高任務圓滿達成率。
我們希望透過本書的解釋,讓警察同仁們理解執法過程品質的差異與重要性,不用靠經驗法則,自行摸索警民互動的技巧;若同仁們能掌握程序正義的要領,對自己的執法表現也會更有信心。此外,在警察組織內部的管理,程序正義也有助益,建議在領導工作上融入其中。
面對治安的挑戰,可以審視當前犯罪與破壞社會秩序的大問題,但影響治安維護任務的成敗關鍵,往往要從小處著手,我們在書中就是要來談談警察工作中不能輕忽的小處──警民互動。
互動可以有很多形式,本書主要引進國外警政非常重視的程序正義概念,作為指導性思維。程序正義是警察執法專業化程度的判準之一,可以從對話中觀察程序正義是否到位,它為執法過程定下了基調,有助於減少低效的溝通,提高任務圓滿達成率。
我們希望透過本書的解釋,讓警察同仁們理解執法過程品質的差異與重要性,不用靠經驗法則,自行摸索警民互動的技巧;若同仁們能掌握程序正義的要領,對自己的執法表現也會更有信心。此外,在警察組織內部的管理,程序正義也有助益,建議在領導工作上融入其中。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