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共舞:美中關係五十年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自1972年尼克森劃時代的訪華以來,美中關係日益重要;隨著21世紀初中國崛起,更成為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心目中最優先的外交事項。然而,早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美中雙邊關係便迅速惡化;疫情蔓延後,更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轉折。
本書作者群囊括各界中國專家,包括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瑪麗‧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戴博(Robert Daly)、馮稼時(Thomas Fingar)、傅瑞珍(Carla P. Freeman)、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高龍江(John W. Garver)、黃嚴忠(Yanzhong Huang)、藍普頓(David M. Lampton)、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趙文詞(Richard Madsen)、毛雪峰(Andrew Mertha)、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董雲裳(Susan A. Thornton)及石文安(Anne F. Thurston)等15位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及教育醫療等多面向切入,回顧從毛澤東晚期迄今半世紀以來,歷經中國改革開放、美國聯中抗蘇、天安門事件、冷戰結束、中國河南血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中國《九號文件》頒布、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美中貿易戰與資訊戰、新疆再教育營、香港抗爭與臺海問題等重要事件後,美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如何牽動了全世界。
如今,當中國進入習近平第三任期,統治益發極權,美國「對中脫鉤」的嘗試是否可行?在這近半世紀的交流中,美國是否不知不覺培養出一位全方位的競爭對手?應該如何衡量美國政策長期以來的成本與效益?理想中的美中關係,除了穩定、安全、公平、互惠,還有什麼樣的圖景?重新回首美中關係五十年,審慎評估,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更多洞見!
本書特色
★作者群包括出身學者、中國相關非政府組織領袖、前外交官和政府官員的中國專家,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商業、教育、醫療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分析美中交流五十年的利弊得失。
★討論的時期涵蓋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五任中國領導人,以及自尼克森開始到川普的九任美國總統,拉開時間縱深,宏觀地審視美中雙邊關係的演進以及與世界的互動。
各界推薦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
張登及(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推薦──
目錄
【第一部分 美中關係的成與敗】
第一章 與中國交流──美中關係五十年/石文安(Anne F. Thurston)
第二章 美中交流之邏輯與效能──目標、前提、衝擊/馮稼時(Thomas Finar)
第三章 對中國崛起處理不當──中國南海衝突與美中關係從策略夥伴轉變為敵/高龍江(John W. Garver)
【第二部分 思考如何看待中國】
第四章 半世紀的交流──中國研究與中國學界之角色/毛雪峰(Andrew Mertha)
第五章 美國夢與中國夢──非和平的演化/趙文詞(Richard Madsen)
第六章 美中回顧──四十年的商業關係/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
第七章 中國經濟的觀點──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未能預測到什麼?/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
【第三部分 務實的非政府民間合作】
第八章 策略調整──美國基金會、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瑪麗‧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
第九章 美中關係──公衛觀點/黃嚴忠(Yanzhong Huang)
第十章 思想家、建構者、象徵、間諜?──交流時代的美中教育關係/戴博(Robert Daly)
【第四部分 斷層、威脅和平、未來思考】
第十一章 美中軍事關係──從敵對到協商,也許再度敵對/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
第十二章 中國周邊──美中關係的裂痕/傅瑞珍(Carla P. Freeman)
第十三章 美中外交關係四十餘年──現實與建議/李侃如與董雲裳(Kenneth Lieberthal and Susan Thornton)
第十四章 與中交流──悼詞與風暴的反思/藍普頓(David M. Lampton)
後記
謝詞
本書作者群
譯名對照表
序/導讀
後記
拜登在本書(原文版)出版前幾週就任美國總統,他面臨的國內外挑戰比二戰後杜魯門以來的歷屆總統都要更棘手──致命的流行病、困頓的經濟、因黨派而分裂的公民社會、充滿緊張局勢的國際情勢。
新總統的首要任務是結束疫情,這樣經濟才能復甦,人民得以重返工作崗位,孩子可以重返學校。他也必須修復搖搖欲墜的美國政體。早在疫情開始之前,拜登就呼籲關注我們的民主,因其不再堅不可摧。他的目標是改革美國教育系統使孩子的受教育機會不再由環境或種族決定、實施改革以解決刑事司法系統的不平等問題,以及恢復政府的透明度、誠信與問責制度。他主張,民主制度仰賴強大的中產階級,而強大的中產階級則是仰賴經濟安全。為了促進經濟安全,也必須對基礎建設進行大量投資──包括高速公路、橋梁鐵路、網路寬頻、能源與教育。
拜登的主要外交政策目標是使美國恢復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美國作為世界領導者的能力,他不斷精神喊話:「不僅取決於我們力量的展示,也取決於我們作為榜樣的力量。」他上任後的首項行動就是重新加入《巴黎協定》與世衛組織,並希望恢復臺灣作為世衛成員的地位。他計畫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民主聯盟,就從召開全球民主峰會開始,旨在更新升級自由世界面對新挑戰時共同精神與目標。他認為存在三大挑戰:氣候變遷、新核戰威脅及具有破壞力的科技。有人批評拜登的外交政策是冷戰思維的遺毒,而拜登的回應是承諾將以新的角度重新設想美國許多的傳統歷史夥伴關係。因為政府曾經對待傳統、長期的朋友像敵人一般,卻將獨裁者視為朋友,這種對待方式造成的信任關係破裂,需要時間來修復。
拜登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工作了數十年,這使他比歷史上的其他總統都擁有更多的外交政策經驗,甚至比曾在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六年擔任北京美國聯絡處負責人的老布希還要多。拜登在擔任參議員期間訪問過六十多個國家,拜會過約一百五十位領導人。他重視專業知識並依賴經驗豐富的外交政策顧問團隊,其中許多人在歐巴馬政府期間曾與他共事。他承諾重建國務院,該部門因在川普領導下失去數千名經驗豐富的專家而遭受重創。
拜登與中國的互動經歷超過四十年,他出國訪問的第一站就是臺灣,並於一九七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時,作為首次訪華的國會代表團成員之一踏上中國。他對中國人權議題的關注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九八九年,當時北京對和平抗議人士暴力鎮壓讓人權議題成為美國人關注的焦點。他認為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需要獲得客觀的新聞報導,並且需要更好地理解西方民主制度,於是提議建立一家針對亞洲的美國新聞廣播電臺,這便是一九九六年創立並營運至今的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他支持中國加入世貿,並與歐巴馬一起公開歡迎中國的經濟崛起。在二○○一年,拜登面帶微笑,彎下身子在北京郊外的農村與一位九歲小男孩握手,留下了照片紀錄。根據最近的報導,這位男孩現在已經長大,他還記得當時拜登打趣地說也許有一天他可以成為中國領導人。
在二○一一及二○一二年,副總統拜登與習近平會面八次,共二十五個小時,希望了解習近平是什麼樣的領導人,也在二○一二年接待習近平訪美。最初拜登團隊對習近平印象深刻,並誤認他是改革者,但這種欽佩很快開始消退。在總統大選期間,他稱習近平為暴徒,並承諾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拜登政府執政的早期種種也確實顯示如此。強硬的對中政策或許是本屆總統與上屆總統唯一的共同點,但拜登的國際經驗、基於事實的決策風格以及願意妥協,在在都顯示,比起川普的時代,他對美中關係的處裡能夠大幅降低衝突。拜登可能傾向透過尋找可以合作的議題來穩定兩國關係,同時在雙方沒有共識的議題上,保持堅決態度。
氣候變遷與醫療保健是美中兩國必須加強合作的領域。拜登認為氣候變遷是地球面臨最大的長期危機,他明白要成功解決這個問題,必然需要國際合作。中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產出最多汙染的國家,因為中國大量依賴煤炭能源,其碳排量超過美國與歐盟的總和,但中國也是太陽能與風力能源最大的消費與生產國。作為《巴黎協定》的一員,中國承諾要在本世紀末以前,將全球暖化程度限制在比工業化前高出攝氏兩度的範圍以內,並預計在二○三○年或更早達到碳排量的高峰值。中國在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領域的經驗中,或許有不少值得美國借鑑之處。
如本書中黃嚴忠(他為許多關於中國應對疫情的新聞報導中提供專業知識參考)所撰寫的章節所述,目前的新冠疫情也突顯出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必要性。然而美中兩國都已錯失在疫情初期的合作機會:美國將病毒歸咎於中國,稱其為「中國病毒」(China virus);中國最初隱瞞了疫情的爆發,封鎖了試圖說出真相的專家,然後還向國外銷售有瑕疵的醫療與防護裝備。拜登上任總統,以及他對結束美國疫情的積極關切,應該能為兩國重啟醫療健康的合作提供契機。
另一個可能合作的領域是北韓與伊朗的核武問題。中國與美國同樣擔心這些國家可能生產核武,而且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比美國要大得多。
但衝突仍持續不斷。正如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1940-)所描述的,中國仍會繼續是美國建國兩百四十四年以來所面對最未知而費解的國際挑戰。中國侵犯人權的事件仍持續發生,這將是與拜登政府發生衝突的源頭,畢竟美國政府對中國目前的兩大人權問題早有關注。第一個問題在新疆:新疆自治區遠在中國國境的西邊,有多達一百萬名穆斯林維吾爾人被關押於再教育營中,雖接受職業培訓,但也被迫放棄自己穆斯林身分,並且強制使用普通話。第二個問題是香港:北京背棄了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時中國所承諾的「一國兩制」模式。中國不斷干預香港(相對民主)的政體,而同時香港民眾的憤怒與絕望也在不斷加深。
最後,中國最近對臺灣的挑釁,如戰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以及對臺灣海岸隨機開火,可能會使美中關係迅速偏離正軌。許多中國問題專家認為,美中兩國之間唯一可能導致真正戰爭的分歧是臺灣問題,而香港與臺灣問題密切相關。自一九四九年敗戰的蔣介石部隊撤退至臺灣、建立中華民國以來,臺灣已發展為成功、運作良好、充滿活力的民主政體,經濟繁榮,擁有進步的生活水準,身分認同也愈來愈獨立。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仍然聲稱擁有臺灣主權,且從未放棄武裝統一的可能。中國政府反對香港獨立的每一個舉動都在提醒臺灣人民,他們可能就是下一個。美國在對中國武統臺灣的可能性維持一貫的戰略模糊政策,不過,正如同中國未曾放棄武統,倘若中國採取行動,美國也不會放棄武力介入。
總之,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會因拜登上任而消失。這些分歧真實存在,並具有潛在的危險性。然而,拜登總統本身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以及他重組國務院並仰賴專業經驗與知識的決心,意味著兩國關係將有更好、更理性的管理,讓兩國能夠在現有的必然衝突之外,找到可以合作的領域。儘管仍存有問題,但這樣一來,世界可能會稍加安全一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