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新星崛起:中美競逐下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 (上下二冊不分售)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經貿投資 ★外交競合 ★戰略研擬
這不只是一部邊陲崛起的精彩故事,
更是理解亞洲未來重心移動的關鍵指南。
全球都在關注:中美競爭、新興市場與一帶一路交匯的地緣熱點
在中國與東協之間,崛起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越南製造業與經濟大躍升、柬埔寨與寮國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緬甸據重要戰略位置並富含天然資源——湄公河四國(CLMV)正成為區域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新焦點。本書深入分析四國的國情、產業轉型、貿易走向與制度挑戰,並揭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日投資布局與中美競逐下的複雜動態。
CLMV能成為東協四小龍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構,特別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熾,一方面一帶一路拉幫結派;另一邊美國又積極重返亞洲要求各國選邊站,因此不論是跨國企業尋求「中國+1」或「去風險化」的策略,或是投資人尋求穩定投資環境使然,讓CLMV憑其低勞動力成本、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對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雀屏中選的理想環境。其次,東協的深化整合,為CLMV提供了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平臺,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再者,基礎設施逐步修繕到位,鐵路、港口次第落成,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者以其學術底蘊與實地考察經驗,為讀者開啟了南向視野,展開了一幅對於未來投資的宏大畫卷,並展望這區域的前景,揭示在複雜地緣政治與內部政治糾葛結構下,如何邁向下一個階段的挑戰,足以成為各行各業關心東南亞未來發展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這不只是一部邊陲崛起的精彩故事,
更是理解亞洲未來重心移動的關鍵指南。
全球都在關注:中美競爭、新興市場與一帶一路交匯的地緣熱點
在中國與東協之間,崛起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越南製造業與經濟大躍升、柬埔寨與寮國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緬甸據重要戰略位置並富含天然資源——湄公河四國(CLMV)正成為區域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新焦點。本書深入分析四國的國情、產業轉型、貿易走向與制度挑戰,並揭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日投資布局與中美競逐下的複雜動態。
CLMV能成為東協四小龍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構,特別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熾,一方面一帶一路拉幫結派;另一邊美國又積極重返亞洲要求各國選邊站,因此不論是跨國企業尋求「中國+1」或「去風險化」的策略,或是投資人尋求穩定投資環境使然,讓CLMV憑其低勞動力成本、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對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雀屏中選的理想環境。其次,東協的深化整合,為CLMV提供了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平臺,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再者,基礎設施逐步修繕到位,鐵路、港口次第落成,都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者以其學術底蘊與實地考察經驗,為讀者開啟了南向視野,展開了一幅對於未來投資的宏大畫卷,並展望這區域的前景,揭示在複雜地緣政治與內部政治糾葛結構下,如何邁向下一個階段的挑戰,足以成為各行各業關心東南亞未來發展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目錄
自序|湄公河畔經濟崛起:CLMV在地緣政治與中美競逐下的機遇與挑戰
編者的話|湄公河畔四小龍崛起,臺灣人沒注意到的東協
第一章 東南亞在地緣戰略上的發展與外交策略
第一節 地緣戰略下的東南亞與中美霸權角力
第二節 東南亞與中國地緣政經關係與發展
第三節 東協經濟崛起成為印太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第四節 呂宋經濟走廊與印太戰略
第五節 地緣政經與避險策略
第二章 地緣戰略與發展策略選擇
第一節 新冠疫情後的國際政經秩序改變與地緣戰略
第二節 柬寮緬越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係與發展
第三節 地緣政經秩序下的全球南方與南南合作發展
第三章 地緣政治與發展研究架構與設計
第一節 一帶一路擴張是發展機會還是陷阱?
第二節 建構雙層結構連結分析的地緣政經策略選擇
第四章 越南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一:破繭而出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外部避險和內部抗衡(不扈從)
第三節 當前越南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治與外交避險
第五章 寮國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二:鹹魚翻身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完全合作與扈從經濟
第三節 外部避險和內部抗衡:降低扈從依賴
第六章、柬埔寨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三:脫胎換骨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外部扈從、內部避險(不抗衡)
第三節 當前柬埔寨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治與外交避險
第七章、緬甸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四:蓄勢待發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緬甸在區域政經關係發展上的地緣戰略架構
第三節 當前緬甸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經與外交避險
第八章 CLMV四國政經發展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應用
第一節 柬寮緬越四國之發展模式:四種南南合作策略
第二節 四國政府與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態度與立場
第三節 CLMV對中國一帶一路之外交策略應用:制衡、扈從或避險
附錄:東南亞四國經貿資訊一覽表
編者的話|湄公河畔四小龍崛起,臺灣人沒注意到的東協
第一章 東南亞在地緣戰略上的發展與外交策略
第一節 地緣戰略下的東南亞與中美霸權角力
第二節 東南亞與中國地緣政經關係與發展
第三節 東協經濟崛起成為印太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第四節 呂宋經濟走廊與印太戰略
第五節 地緣政經與避險策略
第二章 地緣戰略與發展策略選擇
第一節 新冠疫情後的國際政經秩序改變與地緣戰略
第二節 柬寮緬越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係與發展
第三節 地緣政經秩序下的全球南方與南南合作發展
第三章 地緣政治與發展研究架構與設計
第一節 一帶一路擴張是發展機會還是陷阱?
第二節 建構雙層結構連結分析的地緣政經策略選擇
第四章 越南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一:破繭而出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外部避險和內部抗衡(不扈從)
第三節 當前越南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治與外交避險
第五章 寮國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二:鹹魚翻身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完全合作與扈從經濟
第三節 外部避險和內部抗衡:降低扈從依賴
第六章、柬埔寨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三:脫胎換骨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外部扈從、內部避險(不抗衡)
第三節 當前柬埔寨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治與外交避險
第七章、緬甸發展模式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之應用
第一節 南南合作模式四:蓄勢待發之發展模式
第二節 緬甸在區域政經關係發展上的地緣戰略架構
第三節 當前緬甸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國內政經與外交避險
第八章 CLMV四國政經發展與對中國外交策略避險應用
第一節 柬寮緬越四國之發展模式:四種南南合作策略
第二節 四國政府與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態度與立場
第三節 CLMV對中國一帶一路之外交策略應用:制衡、扈從或避險
附錄:東南亞四國經貿資訊一覽表
序/導讀
自序|
湄公河畔的經濟崛起:CLMV在地緣政治與中美競逐下的機遇與挑戰
印太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國際重視,也推波助瀾了東亞經濟在全球的關鍵地位,加上中美強權的對抗,更給予東協在印太地緣戰略上更多的政治關注與經濟機會,也促使東協經濟走向崛起之路。
而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更是東協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地區,將扮演東協、甚至東亞地區發展的動力引擎。
川普2.0「讓美國再度偉大」,對上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復興夢
這是印太發展的時代,國際經濟發展重心將逐漸從大西洋經濟的「歐美經濟圈」,轉移到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印太經濟圈」。而印太政治與經濟時代的來臨,更突顯出印太區域「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特別是在美中兩強較勁格局下,出現川普2.0「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對上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民族復興夢。在美中互別苗頭的地緣戰略下,東南亞區域也成為中美較勁的新場域,不僅浮現出新冷戰時期的圍堵策略和對峙格局,也更加凸顯東南亞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
在新世紀以來,逐漸浮現出美中兩大霸權對抗的格局,正形塑出美中對抗下的新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而此新世界政經秩序的變動中,地緣政治卻也牽動著國際與區域的政經發展。
在東南亞這片充滿活力與多元文化的疆域土地上,隨著中國崛起之際,也讓東南亞搭上崛起列車,正成為21世紀全球地緣政治博弈的區域發展焦點。而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柬、寮、緬、越四國,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結構,正逐漸從區域經濟的「後起之秀」之姿,轉變為地緣政治的「潛力明星」。
21世紀的印太地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變革。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地,東南亞地區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柬寮緬越四國,更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結構,正從區域經濟的「後起之秀」轉變為地緣政治的「潛力明星」,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棋局中將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印度和美日三邊的風扇葉片之間,成為一個重中之重的風扇軸心。
CLMV四國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與策略
柬寮緬越(CLMV)四國近年來的經濟迅速成長,被視為東南亞地區的「新興明星」。四國的發展模式與策略也各具特色:越南憑藉改革開放和製造業優勢,和出口導向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領頭羊;柬埔寨和寮國依靠農業、旅遊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試圖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而緬甸雖面臨政治轉型的陣痛與挑戰,但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和戰略位置,仍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與動力。
然而,四國的崛起之路也並非坦途,一路走來的發展充滿崎嶇與顛波。但是隨著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興起,四國的發展機遇備受矚目。特別是中美兩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與對抗博奕中,不但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區域地緣戰略的挑戰。一方面,中美兩國都積極尋求與四國的合作,為其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中美競爭也加劇了印太地區局勢的複雜性,四國需要在兩大強權之間謹慎平衡,保持相對中立地位,以及採取避險彈性外交,以維護國家最大政經利益。
四國的未來發展雖然充滿機遇與希望,但也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如何在中美博弈的夾縫中尋求最大化的國家利益,以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實現永續發展,將是四國面臨的長期課題,也是四國成為明日發展之星的重要策略依據與基礎。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烈變動的當前,東南亞的四國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逐漸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乃至印太地區的發展焦點。這四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勞動力,更處於連接美國和中國在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戰略要衝,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節點,這些將有助於四國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動力。
本專書希望以更廣泛的印太一體化發展進程下,對四國在其發展策略與地緣外交戰略衝擊下,提出了一些整體發展戰略的脈絡與思考。四國都屬於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內的成員,此四國的發展特點就是低度經濟發展,陷入貧窮與低收入的陷阱,並且曾經實施封閉經濟政策,處於社會主義共產社會的低度發展模式,幾乎被遺世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外。但在蘇東波共產社會崩潰瓦解後,進入到後冷戰的發展階段,強調以經濟掛帥的市場經濟國際新經濟秩序發展,開啟四國逐漸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路線,為四國帶來突破貧窮低度發展的新契機。
CLMV外交策略:多元化外交、經濟合作、保持中立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策略研究觀點,就是四國的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與實踐,特別是面對中美博弈的複雜局勢下,四國積極採取避險外交策略,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而這些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關係到三個重要外交機制,一是多元化外交原則。 四國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交與政經關係,來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大國,讓國家陷入外交依賴的發展困境。二是經濟合作原則。 四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如RCEP、瀾湄合作(LMC)、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一帶一路倡議機遇等,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推動。
三是保持中立原則。 四國在中美之間保持相對中立,避免選邊站隊,以維護自身利益。儘管此四國向來依賴中國的政經支持與援助,在安全議題上也依賴著中國,向來偏向中國外交的策略立場雖很明確,但也不排除跟美歐日進行更多的策略伙伴聯盟關係,以降低對中國外交高度依賴,並提升國家相對自主性。
在其次,四國的發展前景充滿機遇與希望,但也面臨諸多地緣政治掀起的政經發展挑戰。未來四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加強區域合作,並在中美博弈中保持戰略定力,才能實現其永續發展的目標,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乃至印太地區的繁榮穩定之錨。
而本專書深入探討四國的發展模式、中美博弈下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為讀者提供理解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新視角,並為湄公河畔的政經博弈,究竟四國在中美競逐下的崛起之路,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禀赋和靈活的外交策略,為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以及為四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鑑。
貢獻學術研究回饋社會
最後,要感謝多年來科技部(或國科會)的計畫獎助支持,讓個人多年來累積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政治經濟學、東南亞區域研究、國際關係、和發展策略與治理領域上,獲得更加相關的研究整合與貢獻。
執行計畫包括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之區域政治經濟研究:雙元雙層跨境經濟整合發展之分析」、「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遇上東協經濟共同體推動提供南南合作模式與發展契機」,以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東協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擴張之發展策略探究與再檢視:制衡、扈從或避險?」,試圖以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內三角和「美國-日本-東協」外三角的雙層地緣策略來檢視。
此外,也感謝國立成功大學讓個人在2023~2024年休假一整年裡,可以有足夠時間來深入進行「疫情後柬寮緬越(CLMV)四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策略應用探討:制衡、扈從或避險?」的研究。同時,個人也很感謝好優文化出版社大力支持個人研究成果的出版,尤其是裴副總編、劉主編和行銷陳經理的鼎力協助與編輯,讓本專書能以最專業、精美和認真負責任的編輯編排,終能出版問世。
總而言之,本專書的論述與寫作無疑是在這一些多年計畫研究的基礎上,所累積和發展出更多與深入的相關理論與實務之分析論述,並精緻化和系統化這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為區域研究拋磚引玉,做一些學術貢獻,更希望能夠回饋社會大眾,對四國發展歷程提供進一步的資訊與深一層的策略認識,以饗讀者。
湄公河畔的經濟崛起:CLMV在地緣政治與中美競逐下的機遇與挑戰
印太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國際重視,也推波助瀾了東亞經濟在全球的關鍵地位,加上中美強權的對抗,更給予東協在印太地緣戰略上更多的政治關注與經濟機會,也促使東協經濟走向崛起之路。
而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更是東協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地區,將扮演東協、甚至東亞地區發展的動力引擎。
川普2.0「讓美國再度偉大」,對上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復興夢
這是印太發展的時代,國際經濟發展重心將逐漸從大西洋經濟的「歐美經濟圈」,轉移到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印太經濟圈」。而印太政治與經濟時代的來臨,更突顯出印太區域「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特別是在美中兩強較勁格局下,出現川普2.0「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對上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民族復興夢。在美中互別苗頭的地緣戰略下,東南亞區域也成為中美較勁的新場域,不僅浮現出新冷戰時期的圍堵策略和對峙格局,也更加凸顯東南亞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
在新世紀以來,逐漸浮現出美中兩大霸權對抗的格局,正形塑出美中對抗下的新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而此新世界政經秩序的變動中,地緣政治卻也牽動著國際與區域的政經發展。
在東南亞這片充滿活力與多元文化的疆域土地上,隨著中國崛起之際,也讓東南亞搭上崛起列車,正成為21世紀全球地緣政治博弈的區域發展焦點。而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柬、寮、緬、越四國,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結構,正逐漸從區域經濟的「後起之秀」之姿,轉變為地緣政治的「潛力明星」。
21世紀的印太地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變革。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地,東南亞地區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位於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柬寮緬越四國,更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結構,正從區域經濟的「後起之秀」轉變為地緣政治的「潛力明星」,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棋局中將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印度和美日三邊的風扇葉片之間,成為一個重中之重的風扇軸心。
CLMV四國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與策略
柬寮緬越(CLMV)四國近年來的經濟迅速成長,被視為東南亞地區的「新興明星」。四國的發展模式與策略也各具特色:越南憑藉改革開放和製造業優勢,和出口導向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領頭羊;柬埔寨和寮國依靠農業、旅遊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試圖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而緬甸雖面臨政治轉型的陣痛與挑戰,但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和戰略位置,仍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與動力。
然而,四國的崛起之路也並非坦途,一路走來的發展充滿崎嶇與顛波。但是隨著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興起,四國的發展機遇備受矚目。特別是中美兩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與對抗博奕中,不但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區域地緣戰略的挑戰。一方面,中美兩國都積極尋求與四國的合作,為其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中美競爭也加劇了印太地區局勢的複雜性,四國需要在兩大強權之間謹慎平衡,保持相對中立地位,以及採取避險彈性外交,以維護國家最大政經利益。
四國的未來發展雖然充滿機遇與希望,但也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如何在中美博弈的夾縫中尋求最大化的國家利益,以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實現永續發展,將是四國面臨的長期課題,也是四國成為明日發展之星的重要策略依據與基礎。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烈變動的當前,東南亞的四國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逐漸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乃至印太地區的發展焦點。這四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勞動力,更處於連接美國和中國在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戰略要衝,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節點,這些將有助於四國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動力。
本專書希望以更廣泛的印太一體化發展進程下,對四國在其發展策略與地緣外交戰略衝擊下,提出了一些整體發展戰略的脈絡與思考。四國都屬於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內的成員,此四國的發展特點就是低度經濟發展,陷入貧窮與低收入的陷阱,並且曾經實施封閉經濟政策,處於社會主義共產社會的低度發展模式,幾乎被遺世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外。但在蘇東波共產社會崩潰瓦解後,進入到後冷戰的發展階段,強調以經濟掛帥的市場經濟國際新經濟秩序發展,開啟四國逐漸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路線,為四國帶來突破貧窮低度發展的新契機。
CLMV外交策略:多元化外交、經濟合作、保持中立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策略研究觀點,就是四國的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與實踐,特別是面對中美博弈的複雜局勢下,四國積極採取避險外交策略,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而這些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關係到三個重要外交機制,一是多元化外交原則。 四國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交與政經關係,來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大國,讓國家陷入外交依賴的發展困境。二是經濟合作原則。 四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如RCEP、瀾湄合作(LMC)、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一帶一路倡議機遇等,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推動。
三是保持中立原則。 四國在中美之間保持相對中立,避免選邊站隊,以維護自身利益。儘管此四國向來依賴中國的政經支持與援助,在安全議題上也依賴著中國,向來偏向中國外交的策略立場雖很明確,但也不排除跟美歐日進行更多的策略伙伴聯盟關係,以降低對中國外交高度依賴,並提升國家相對自主性。
在其次,四國的發展前景充滿機遇與希望,但也面臨諸多地緣政治掀起的政經發展挑戰。未來四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加強區域合作,並在中美博弈中保持戰略定力,才能實現其永續發展的目標,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乃至印太地區的繁榮穩定之錨。
而本專書深入探討四國的發展模式、中美博弈下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避險外交策略的應用,為讀者提供理解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新視角,並為湄公河畔的政經博弈,究竟四國在中美競逐下的崛起之路,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禀赋和靈活的外交策略,為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以及為四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鑑。
貢獻學術研究回饋社會
最後,要感謝多年來科技部(或國科會)的計畫獎助支持,讓個人多年來累積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政治經濟學、東南亞區域研究、國際關係、和發展策略與治理領域上,獲得更加相關的研究整合與貢獻。
執行計畫包括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之區域政治經濟研究:雙元雙層跨境經濟整合發展之分析」、「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遇上東協經濟共同體推動提供南南合作模式與發展契機」,以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東協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擴張之發展策略探究與再檢視:制衡、扈從或避險?」,試圖以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內三角和「美國-日本-東協」外三角的雙層地緣策略來檢視。
此外,也感謝國立成功大學讓個人在2023~2024年休假一整年裡,可以有足夠時間來深入進行「疫情後柬寮緬越(CLMV)四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策略應用探討:制衡、扈從或避險?」的研究。同時,個人也很感謝好優文化出版社大力支持個人研究成果的出版,尤其是裴副總編、劉主編和行銷陳經理的鼎力協助與編輯,讓本專書能以最專業、精美和認真負責任的編輯編排,終能出版問世。
總而言之,本專書的論述與寫作無疑是在這一些多年計畫研究的基礎上,所累積和發展出更多與深入的相關理論與實務之分析論述,並精緻化和系統化這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為區域研究拋磚引玉,做一些學術貢獻,更希望能夠回饋社會大眾,對四國發展歷程提供進一步的資訊與深一層的策略認識,以饗讀者。
試閱
六、越南對美中外交戰略與發展:聚合或分歧
美國總統川普於2017年11月3日展開為期12天的首次亞洲之行,主要包括日、韓、中、越、菲等五國的外交參訪,儘管川普強調美國優先政策,專注於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但對於川普的到訪,五國都抱以高度的期待。
尤其東北亞的日韓中三國給予川普高規格的款待,並使出渾身解數來取悅和奉承川普,在訪問行程中顯的其樂融融。安倍需要的是美日同盟強化的肯定,以及對北韓問題的合作;文在寅需要美國軍事上大力支持,來對抗北韓叫囂;習近平則投川普喜好,提供超過2,535億美元的天價商業合約,減緩中美貿易逆差的衝突,以及建立穩定友善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而川普也在雙邊各取所需的情況下,贏得滿滿的實際經濟利益。
但川普對於東南亞的越、菲兩國參訪,在意義上和形式上便有截然不同東北亞的外交模式。越、菲兩國歡迎川普的到來,一方面需要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來捍衛其在南海主權。二方面需要美國採取更積極具體的南海戰略,一起確保南海的安全。而美國在東南亞區域的核心利益,在於拉攏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進行圍堵政策,以及建構安全防線。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川普還是要買越菲兩國的帳,滿足越菲兩國政經所需,越菲兩國也需要美國提供必要的援助,以及立場支持的宣誓。但川普在越菲兩的訪問上卻無視其所需,只有美國利益優先,以及在亞太經合會議上,又大力展開與中國立場不同調的貿易主張,以及又要口惠而實不惠的推動南海安全,又不希望跟越菲站在一起抗中,一方面卻又鼓勵其跟美國購買軍備武器,增強防衛中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去推動區域圍堵的策略,拉攏東亞盟友參與。
這些舉動,可能讓東亞盟友國家傻眼,降低對美國的信任。難怪觀察家對於川普的東亞行,咸認為獲得了經濟利益上的「面子」,卻失去政治外交信任的「裡子」。
川普在11月10日早上離開中國,前往越南參加APEC,此行目的除了參加APEC並發表演說之外,主要的目的在於與越南進行國是會談。11日川普參加當晚舉行的國宴,並稱讚越南是「世界最偉大的奇蹟之一」。12日川普接受隆重軍禮歡迎,其後分別與越南三頭馬車領導的陳大光國家主席、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和越南總理阮春福會談,著實給足了川普面子。
在APEC發表演說中,川普以「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為題,闡述他將聯合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等自由民主的國家進行同盟,以確保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繼續保持自由與開放的戰略想法。
但是川普又不時提到「我永遠會把美國擺第一,我也預期所有在場的你們,也會以自己的國家為優先。」因此,儘管川普目前在印太戰略上仍處於戰略構思階段,也可能還沒有明確方向及目標,但是對於「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說法,卻也可能讓越南對川普外交退避三分,外交猶豫不前。
川普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會面,除了討論商業合約之外,也商討美國與越南之間的貿易逆差、越南經濟在地區中影響力的擴大,以及中國在南海軍事與日俱增。同時,川普對陳大光也表達他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調停者,如果越南方面有意願的話,他可以居中協調。商人出身的川普,一切皆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考量,太過於勢利眼的作為,也不願意付出更多的軍事援助,又不負責地退出TPP,只想牟利的行徑,讓越南當局耿耿於懷。
但川普這樣的善意建議,可能給越南解讀為事不關己,何況南海區域向來是美國核心利益所在,理應美國南海利益和越南主權利益綁在一起,是一個南海命運共同體的互賴關係,卻不見美國挺起胸膛負起區域霸權的責任,滿腦子裡只有美國利益,不見盟友利益所在,川普的私利行徑會讓越、菲兩國保持距離:一方面讓越南和菲律賓可能給川普軟釘子(勿插手南海事務),另一方面可能將越、菲兩國盟友推向中國大陸。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可以用亦「敵」亦「友」來說明,也就是「敵對」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還是從「朋友」關係走向「敵對」關係?但唯一可以肯定的,越南與中國目前關係的建構,會逐漸從「敵對」關係趨向於「朋友」的外交關係,這可能是面對習近平經濟建設的重要轉變。
近年來,越南為中國企業逐漸加重在越南的投資,2016年實際投資額較2015年增長了83.2%,累計投資額已超過1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越南第八大投資來源地,主要投資領域包含電力、紡織、鋼鐵、化工等。
在貿易方面,中越貿易也穩定成長,中國連續13年成為越南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2016年1月越南首次成為中國在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並是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之一。近年來,在全球貿易低迷的情況下,中越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2016年達到了982億美元,更創歷史新高。
在此經濟關係下,使越南不得不對中國「稱臣」。2017年5月11日至15日,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其間在北京舉辦首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後,中越共同發布聯合公報中,宣稱將加快「一帶一路」倡議和「兩廊一圈」框架合作備忘錄的簽約。
2017年11月12日習近平也與越南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會面後,即簽署與共建「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備忘錄以及產能、能源、跨境經濟合作區、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經貿、金融、文化、衛生、新聞、社會科學、邊防等領域,共計有19個合作文件。在中國不斷的利誘下,越南好像逐漸有摒棄南海爭議的跡象,想擁抱中國這一隻金雞母。至少,對於當前的越南來說,信任中國可能比信任美國來得容易。
然而雙方好像正要朝向正面發展的同時,卻還是可以依稀看出越南對於中國仍有戒心。像是習近平訪越期間的聯合聲明中,不論習近平如何地對越南釋出善意,甚至說雙方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但是越南卻對於中國始終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距離,雖然越南肯定雙方的夥伴關係,但是與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上,越南的態度卻是不致可否。這從越南公安部戰略研究所的前所長黎文疆少將公開發言便可以看出:「我想給全球建言,尤其是美國,必須小心中國。」
對於中國比鄰的越南來說,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十九大的長篇演講中,以「大國」或「強權」稱呼大陸的次數高達26次,心情相當忐忑。顯見中國想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的企圖心相當旺盛。再加上中國也是世上少數在許多方面都不遵循國際法、國際慣例的國家,如果讓中國稱霸全球,對於想要依靠國際法庭或國際公約來解決南海問題的越南而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此外,傳統上越南因為與中國接鄰,自古即與中國在領土上有所爭執,再加上越南及中國都宣稱在南海擁有主權,疆域之爭從陸地延伸到海上。同時,中越都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加上兩黨在歷史上的親密伙伴關係,也讓越南與中國的政經和外交發展關係出現分歧,陷入若即若離、愛恨交加的兩難困境。
但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至越南進行國是外交,越方也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並簽署「一帶一路」與「兩廊一圈」合作備忘錄。不過在中越聯合聲明中,對中越兩國的關係的表述,仍是「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越南僅肯定「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但就是沒有提到與中國構建「命運共同體」。
相對於跟中國若即若離,越南對於美國好像就多一點偏愛,尤其是美國解除武器禁運之後,對於越南在南海軍事實力的提升上有很大幫助。但是在川普退出TPP及美國優先的戰略下,卻又使得越南這一個受益國在經濟上遭受相當大的損失,加上川普不願負責區域安全的作為,而又可能是越南開始思考轉向靠攏中國的機會。
不論中國給予越南多少誘因,越南不可能像柬埔寨或寮國一樣,一面倒的偏向中國。但是越南對於中國的態度,也正如越南知名政治部落客杜文德所說:「我們不能信任中國人,他們是自古以來的敵人,此事不會改變。」因此,就算中國透過經濟優惠來攏絡越南,對於越南而言,經濟可以偏向中國,但是在政治上卻還是對中國具有某種程度的敵意。
這種對美中兩大國的外交矛盾與認知,使得越南的外交政策出現左右為難的現象。而且在美中兩國之間,越南出現外交擺盪的選擇,類似台灣在美中之間的困境。越南是一個被玩的外交棋子,還是足以大玩大國關係的關鍵棋子,端視越南外交策略的治理能力。
越南與美國的關係可以用亦「主」亦「友」來說明,也就是依賴的「主從」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還是從「主從」關係轉變成「朋友」關係?唯一可以肯定的,越南與美國關係的建構,會逐漸由「主從」關係趨向於「朋友」的外交關係,這是面對川普外交下的可能轉變。
川普此次的亞太之旅中,對於要與越南處理的問題,就是高達3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及南海問題。但是川普在越南訪問期間,卻是極力的宣揚美國優先的貿易理念,認為包含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透過多邊貿易協定及美國的讓利,讓美國過去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被外國搶奪,未來美國不再容忍不公平的貿易。
在貿易逆差方面,美越雙方承諾將通過包括《越南—美國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TIFA)在內的合作機制和擴大雙邊貿易、投資關係,越南也處於被處理的一方。另外,雙方亦簽署包含天然氣、運輸和航空等項目,價值高達120多億美元的貿易協定,希望可以削減美越高達3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在南海問題方面,美國在此次的會談中發表聲明,美國與越南未來將會在尊重各自主權、領土與制度的基礎下,擴大與加強合作關係,並強化地區的安全防衛合作事宜。美越雙方領導人也強調,將深化和逐步擴大安全和情報領域合作,加強訊息的交換,對彼此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共同的準備工作。
更重要的是,美越雙方都對2018年美國航空母艦首次訪問越南港口的計劃表示歡迎,在2018~2020年間,美國與越南將有一系列國防領域的行動計劃,雖然雙方對外界的說法是,該計畫旨在落實2011年簽署的雙邊防務合作備忘錄和2015年就防務關係發表的共同願景聲明,雙方將密切的展開在航行安全、人道主義援助、維和行動、克服戰爭遺害等領域的防務關係。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卻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越南想要透過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來抗衡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
對於美國而言,雖然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表面上好像是要退出亞太地區的事務。但是川普在此次的東亞行中,提出「自由印太」的戰略,想要透過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四個國家,形成「弧狀」同盟的方式來與中國一帶一路相抗衡。而在這一個戰略下,越南地理位置就居中,就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為達成這一個「自由印太」戰略,美國就必須極力拉攏越南。因此,川普上台之後,並沒有毀棄歐巴馬政府解除越南武器禁運的約定,甚者還在2017年5月28日轉讓二艘漢米爾頓級海巡艦給越南。顯見,美國想要逐漸培植越南的海軍實力來對付中國,同時又可以完成武器商業交易,可說一舉兩得。
但對於越南而言,在南海問題上雖然可以拉住美國這一個依靠的臂膀,但是在經濟問題,或許才是越南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美國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強行退出TPP,使得越南不得不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來維持國內的成長。加上,雖然美國提出「自由印太」這一個戰略,但是在中國大陸準備拿出一兆美元投資於一帶一路各項建設,促使大陸與歐、亞兩洲緊密連結的情況下,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對於「自由印太」的資金來源僅模糊表示,可能採取「其他融資措施與融資結構」。
因此,在經濟成長的考量下,越南應該也不會完全偏向美國。正如外交關係協會(CFR)學者奧比(Eleanor Albert)所言:「美越關係雖逐步正常化,但越南對美國信任度仍存疑心,同時擔心激怒中國,讓越南對進一步擴大與美安全合作躊躇不前。」
越南在中、美二大國之間搖擺發展已經有數十年之久,對於中國的崛起,越南原本是採取對抗的態度,尤其是在南海的主權上,因為中國不斷的人工島礁軍事化的作為,讓越南與中國發生多起的衝突事件,如2014年5月,中國在西沙群島附近部署鑽油平台,引發越南與中國船艇多次衝撞,而後發生零星的排華運動、2017年在中國的強硬干涉下,越南停止天然氣的開發計畫。雖然在11月習近平訪越期間,中越表明同意恪守《關於指導解決中越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希望可以相互克制在南海間的衝突,但是南海的問題不只牽涉到主權,也有經濟的問題。因此,雙方在南海的問題上,還會持續的爭執。
雖然在主權上與中國有相當程度的歧異,但是越南也很清楚的知道,在美國退出TPP,川普又不斷地喊出「美國優先」,又要求越南負擔起消除貿易赤字的重擔下,越南的經濟成長必須偏向中國,來分散出口市場風險。
儘管美越關係增進,越南為了減緩對中國的依賴,同時採取西進戰略與歐盟、印度、東協展開更密切的交往,尋求更多元的合作關係,但也企求與北方鄰國、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維持微妙的平衡關係。未來越南的外交戰略,將會持續其「三不原則」:不軍事結盟、外國軍隊不駐紮越南本土、不與外國勢力合力對抗他國,透過這種搖擺又模糊的外交戰略,來與美國、中國兩大國打交道。
美國總統川普於2017年11月3日展開為期12天的首次亞洲之行,主要包括日、韓、中、越、菲等五國的外交參訪,儘管川普強調美國優先政策,專注於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但對於川普的到訪,五國都抱以高度的期待。
尤其東北亞的日韓中三國給予川普高規格的款待,並使出渾身解數來取悅和奉承川普,在訪問行程中顯的其樂融融。安倍需要的是美日同盟強化的肯定,以及對北韓問題的合作;文在寅需要美國軍事上大力支持,來對抗北韓叫囂;習近平則投川普喜好,提供超過2,535億美元的天價商業合約,減緩中美貿易逆差的衝突,以及建立穩定友善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而川普也在雙邊各取所需的情況下,贏得滿滿的實際經濟利益。
但川普對於東南亞的越、菲兩國參訪,在意義上和形式上便有截然不同東北亞的外交模式。越、菲兩國歡迎川普的到來,一方面需要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來捍衛其在南海主權。二方面需要美國採取更積極具體的南海戰略,一起確保南海的安全。而美國在東南亞區域的核心利益,在於拉攏東南亞國家,對中國進行圍堵政策,以及建構安全防線。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川普還是要買越菲兩國的帳,滿足越菲兩國政經所需,越菲兩國也需要美國提供必要的援助,以及立場支持的宣誓。但川普在越菲兩的訪問上卻無視其所需,只有美國利益優先,以及在亞太經合會議上,又大力展開與中國立場不同調的貿易主張,以及又要口惠而實不惠的推動南海安全,又不希望跟越菲站在一起抗中,一方面卻又鼓勵其跟美國購買軍備武器,增強防衛中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去推動區域圍堵的策略,拉攏東亞盟友參與。
這些舉動,可能讓東亞盟友國家傻眼,降低對美國的信任。難怪觀察家對於川普的東亞行,咸認為獲得了經濟利益上的「面子」,卻失去政治外交信任的「裡子」。
川普在11月10日早上離開中國,前往越南參加APEC,此行目的除了參加APEC並發表演說之外,主要的目的在於與越南進行國是會談。11日川普參加當晚舉行的國宴,並稱讚越南是「世界最偉大的奇蹟之一」。12日川普接受隆重軍禮歡迎,其後分別與越南三頭馬車領導的陳大光國家主席、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和越南總理阮春福會談,著實給足了川普面子。
在APEC發表演說中,川普以「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為題,闡述他將聯合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等自由民主的國家進行同盟,以確保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繼續保持自由與開放的戰略想法。
但是川普又不時提到「我永遠會把美國擺第一,我也預期所有在場的你們,也會以自己的國家為優先。」因此,儘管川普目前在印太戰略上仍處於戰略構思階段,也可能還沒有明確方向及目標,但是對於「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說法,卻也可能讓越南對川普外交退避三分,外交猶豫不前。
川普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會面,除了討論商業合約之外,也商討美國與越南之間的貿易逆差、越南經濟在地區中影響力的擴大,以及中國在南海軍事與日俱增。同時,川普對陳大光也表達他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調停者,如果越南方面有意願的話,他可以居中協調。商人出身的川普,一切皆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考量,太過於勢利眼的作為,也不願意付出更多的軍事援助,又不負責地退出TPP,只想牟利的行徑,讓越南當局耿耿於懷。
但川普這樣的善意建議,可能給越南解讀為事不關己,何況南海區域向來是美國核心利益所在,理應美國南海利益和越南主權利益綁在一起,是一個南海命運共同體的互賴關係,卻不見美國挺起胸膛負起區域霸權的責任,滿腦子裡只有美國利益,不見盟友利益所在,川普的私利行徑會讓越、菲兩國保持距離:一方面讓越南和菲律賓可能給川普軟釘子(勿插手南海事務),另一方面可能將越、菲兩國盟友推向中國大陸。
越南與中國的關係可以用亦「敵」亦「友」來說明,也就是「敵對」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還是從「朋友」關係走向「敵對」關係?但唯一可以肯定的,越南與中國目前關係的建構,會逐漸從「敵對」關係趨向於「朋友」的外交關係,這可能是面對習近平經濟建設的重要轉變。
近年來,越南為中國企業逐漸加重在越南的投資,2016年實際投資額較2015年增長了83.2%,累計投資額已超過1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越南第八大投資來源地,主要投資領域包含電力、紡織、鋼鐵、化工等。
在貿易方面,中越貿易也穩定成長,中國連續13年成為越南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2016年1月越南首次成為中國在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並是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之一。近年來,在全球貿易低迷的情況下,中越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2016年達到了982億美元,更創歷史新高。
在此經濟關係下,使越南不得不對中國「稱臣」。2017年5月11日至15日,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其間在北京舉辦首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後,中越共同發布聯合公報中,宣稱將加快「一帶一路」倡議和「兩廊一圈」框架合作備忘錄的簽約。
2017年11月12日習近平也與越南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會面後,即簽署與共建「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備忘錄以及產能、能源、跨境經濟合作區、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經貿、金融、文化、衛生、新聞、社會科學、邊防等領域,共計有19個合作文件。在中國不斷的利誘下,越南好像逐漸有摒棄南海爭議的跡象,想擁抱中國這一隻金雞母。至少,對於當前的越南來說,信任中國可能比信任美國來得容易。
然而雙方好像正要朝向正面發展的同時,卻還是可以依稀看出越南對於中國仍有戒心。像是習近平訪越期間的聯合聲明中,不論習近平如何地對越南釋出善意,甚至說雙方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但是越南卻對於中國始終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距離,雖然越南肯定雙方的夥伴關係,但是與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上,越南的態度卻是不致可否。這從越南公安部戰略研究所的前所長黎文疆少將公開發言便可以看出:「我想給全球建言,尤其是美國,必須小心中國。」
對於中國比鄰的越南來說,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十九大的長篇演講中,以「大國」或「強權」稱呼大陸的次數高達26次,心情相當忐忑。顯見中國想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的企圖心相當旺盛。再加上中國也是世上少數在許多方面都不遵循國際法、國際慣例的國家,如果讓中國稱霸全球,對於想要依靠國際法庭或國際公約來解決南海問題的越南而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此外,傳統上越南因為與中國接鄰,自古即與中國在領土上有所爭執,再加上越南及中國都宣稱在南海擁有主權,疆域之爭從陸地延伸到海上。同時,中越都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加上兩黨在歷史上的親密伙伴關係,也讓越南與中國的政經和外交發展關係出現分歧,陷入若即若離、愛恨交加的兩難困境。
但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至越南進行國是外交,越方也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並簽署「一帶一路」與「兩廊一圈」合作備忘錄。不過在中越聯合聲明中,對中越兩國的關係的表述,仍是「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越南僅肯定「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但就是沒有提到與中國構建「命運共同體」。
相對於跟中國若即若離,越南對於美國好像就多一點偏愛,尤其是美國解除武器禁運之後,對於越南在南海軍事實力的提升上有很大幫助。但是在川普退出TPP及美國優先的戰略下,卻又使得越南這一個受益國在經濟上遭受相當大的損失,加上川普不願負責區域安全的作為,而又可能是越南開始思考轉向靠攏中國的機會。
不論中國給予越南多少誘因,越南不可能像柬埔寨或寮國一樣,一面倒的偏向中國。但是越南對於中國的態度,也正如越南知名政治部落客杜文德所說:「我們不能信任中國人,他們是自古以來的敵人,此事不會改變。」因此,就算中國透過經濟優惠來攏絡越南,對於越南而言,經濟可以偏向中國,但是在政治上卻還是對中國具有某種程度的敵意。
這種對美中兩大國的外交矛盾與認知,使得越南的外交政策出現左右為難的現象。而且在美中兩國之間,越南出現外交擺盪的選擇,類似台灣在美中之間的困境。越南是一個被玩的外交棋子,還是足以大玩大國關係的關鍵棋子,端視越南外交策略的治理能力。
越南與美國的關係可以用亦「主」亦「友」來說明,也就是依賴的「主從」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還是從「主從」關係轉變成「朋友」關係?唯一可以肯定的,越南與美國關係的建構,會逐漸由「主從」關係趨向於「朋友」的外交關係,這是面對川普外交下的可能轉變。
川普此次的亞太之旅中,對於要與越南處理的問題,就是高達3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及南海問題。但是川普在越南訪問期間,卻是極力的宣揚美國優先的貿易理念,認為包含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透過多邊貿易協定及美國的讓利,讓美國過去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被外國搶奪,未來美國不再容忍不公平的貿易。
在貿易逆差方面,美越雙方承諾將通過包括《越南—美國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TIFA)在內的合作機制和擴大雙邊貿易、投資關係,越南也處於被處理的一方。另外,雙方亦簽署包含天然氣、運輸和航空等項目,價值高達120多億美元的貿易協定,希望可以削減美越高達3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在南海問題方面,美國在此次的會談中發表聲明,美國與越南未來將會在尊重各自主權、領土與制度的基礎下,擴大與加強合作關係,並強化地區的安全防衛合作事宜。美越雙方領導人也強調,將深化和逐步擴大安全和情報領域合作,加強訊息的交換,對彼此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共同的準備工作。
更重要的是,美越雙方都對2018年美國航空母艦首次訪問越南港口的計劃表示歡迎,在2018~2020年間,美國與越南將有一系列國防領域的行動計劃,雖然雙方對外界的說法是,該計畫旨在落實2011年簽署的雙邊防務合作備忘錄和2015年就防務關係發表的共同願景聲明,雙方將密切的展開在航行安全、人道主義援助、維和行動、克服戰爭遺害等領域的防務關係。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卻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越南想要透過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來抗衡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
對於美國而言,雖然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表面上好像是要退出亞太地區的事務。但是川普在此次的東亞行中,提出「自由印太」的戰略,想要透過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四個國家,形成「弧狀」同盟的方式來與中國一帶一路相抗衡。而在這一個戰略下,越南地理位置就居中,就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為達成這一個「自由印太」戰略,美國就必須極力拉攏越南。因此,川普上台之後,並沒有毀棄歐巴馬政府解除越南武器禁運的約定,甚者還在2017年5月28日轉讓二艘漢米爾頓級海巡艦給越南。顯見,美國想要逐漸培植越南的海軍實力來對付中國,同時又可以完成武器商業交易,可說一舉兩得。
但對於越南而言,在南海問題上雖然可以拉住美國這一個依靠的臂膀,但是在經濟問題,或許才是越南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美國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強行退出TPP,使得越南不得不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來維持國內的成長。加上,雖然美國提出「自由印太」這一個戰略,但是在中國大陸準備拿出一兆美元投資於一帶一路各項建設,促使大陸與歐、亞兩洲緊密連結的情況下,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對於「自由印太」的資金來源僅模糊表示,可能採取「其他融資措施與融資結構」。
因此,在經濟成長的考量下,越南應該也不會完全偏向美國。正如外交關係協會(CFR)學者奧比(Eleanor Albert)所言:「美越關係雖逐步正常化,但越南對美國信任度仍存疑心,同時擔心激怒中國,讓越南對進一步擴大與美安全合作躊躇不前。」
越南在中、美二大國之間搖擺發展已經有數十年之久,對於中國的崛起,越南原本是採取對抗的態度,尤其是在南海的主權上,因為中國不斷的人工島礁軍事化的作為,讓越南與中國發生多起的衝突事件,如2014年5月,中國在西沙群島附近部署鑽油平台,引發越南與中國船艇多次衝撞,而後發生零星的排華運動、2017年在中國的強硬干涉下,越南停止天然氣的開發計畫。雖然在11月習近平訪越期間,中越表明同意恪守《關於指導解決中越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希望可以相互克制在南海間的衝突,但是南海的問題不只牽涉到主權,也有經濟的問題。因此,雙方在南海的問題上,還會持續的爭執。
雖然在主權上與中國有相當程度的歧異,但是越南也很清楚的知道,在美國退出TPP,川普又不斷地喊出「美國優先」,又要求越南負擔起消除貿易赤字的重擔下,越南的經濟成長必須偏向中國,來分散出口市場風險。
儘管美越關係增進,越南為了減緩對中國的依賴,同時採取西進戰略與歐盟、印度、東協展開更密切的交往,尋求更多元的合作關係,但也企求與北方鄰國、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維持微妙的平衡關係。未來越南的外交戰略,將會持續其「三不原則」:不軍事結盟、外國軍隊不駐紮越南本土、不與外國勢力合力對抗他國,透過這種搖擺又模糊的外交戰略,來與美國、中國兩大國打交道。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