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演進與理論(第1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歐洲聯盟的演進與理論,帶領讀者走進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政治實體的發展過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歐洲突破歷史衝突與挑戰,透過不同的政治模式與理論推動統合,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行為主體。本書細緻分析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這兩股形塑歐洲統合動力的激烈辯論與互動,觀察歐洲各國如何在衝突與合作中摸索出共識,以面對全球政治的變遷。
本書分為兩大篇章,第一篇從歐洲的歷史發展出發,回顧從最初的和平構想到歐洲共同體的誕生,再到冷戰後歐盟的擴展與改革過程,深入分析不同國家在歐洲統合中的立場與政策,並探索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第二篇則聚焦於學術界對歐洲統合的多元詮釋,從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後功能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制度主義、治理理論等多角度,剖析學者們對這一過程的不同看法,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理論視野。
				本書分為兩大篇章,第一篇從歐洲的歷史發展出發,回顧從最初的和平構想到歐洲共同體的誕生,再到冷戰後歐盟的擴展與改革過程,深入分析不同國家在歐洲統合中的立場與政策,並探索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第二篇則聚焦於學術界對歐洲統合的多元詮釋,從聯邦主義、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後功能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制度主義、治理理論等多角度,剖析學者們對這一過程的不同看法,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理論視野。
目錄
						系列序 
序 言
作者簡介
【第一篇 走向共同體的情懷:歐洲在歷史上的掙扎與選擇】
前 言
第一章 1950年代前:歐洲和平方案的探索
第一節 歐洲統一的夢想
第二節 聯邦主義者的呼籲
第三節 重建新歐洲的思考
第四節 尋找新路線
第二章 1950年代及1960年代:超國家歐洲與政府間主義的競爭
第一節 1950年代:新架構的誕生
第二節 1960年代:戴高樂主義的歐洲
第三章 1970年代及1980年代:政府間主義與新功能主義並存的歐洲
第一節 1970年代:法、德合作與新功能主義主導
第二節 1980年代:歐洲單一市場的形成
第四章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歐盟的轉型與擴大
第一節 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
第二節 《馬斯垂克條約》的變革
第三節 《馬斯垂克條約》的爭議與批准
第四節 《阿姆斯特丹條約》與《尼斯條約》的改革
第五節 歐盟的擴大:北歐與東歐國家的加入
第五章 21世紀的新歐洲
第一節 邁向共有憲法的嘗試
第二節 《里斯本條約》的改革
第三節 2010年代的歐洲治理危機
結語
【第二篇 邁向統合的途徑:功能主義學派與政府間主義學派的辯論】
前 言
第六章 歐洲統合理論:功能主義學派
第一節 功能主義學派
第二節 新功能主義
第三節 後功能主義
第七章 歐洲統合理論:政府間主義學派
第一節 對新功能主義的質疑
第二節 霍夫曼與政府間主義
第三節 自由政府間主義
第四節 國家自我拯救觀點
第八章 解釋歐洲統合的其他觀點
第一節 交往理論
第二節 社會建構主義
第三節 新制度主義
第九章 歐盟治理理論
第一節 從治理看歐盟本質
第二節 歐盟治理方法
第十章 政府間主義或超國家主義:會員國的偏好選擇
第一節 創始六國:政治與經濟的不同盤算
第二節 北歐與南歐會員國:歐盟的「南北問題」
第三節 中東歐會員國:「新歐洲」帶來的政治與經濟衝擊
第四節 英國:旁觀、涉入到轉身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名詞英中對照與索引
				序 言
作者簡介
【第一篇 走向共同體的情懷:歐洲在歷史上的掙扎與選擇】
前 言
第一章 1950年代前:歐洲和平方案的探索
第一節 歐洲統一的夢想
第二節 聯邦主義者的呼籲
第三節 重建新歐洲的思考
第四節 尋找新路線
第二章 1950年代及1960年代:超國家歐洲與政府間主義的競爭
第一節 1950年代:新架構的誕生
第二節 1960年代:戴高樂主義的歐洲
第三章 1970年代及1980年代:政府間主義與新功能主義並存的歐洲
第一節 1970年代:法、德合作與新功能主義主導
第二節 1980年代:歐洲單一市場的形成
第四章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歐盟的轉型與擴大
第一節 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
第二節 《馬斯垂克條約》的變革
第三節 《馬斯垂克條約》的爭議與批准
第四節 《阿姆斯特丹條約》與《尼斯條約》的改革
第五節 歐盟的擴大:北歐與東歐國家的加入
第五章 21世紀的新歐洲
第一節 邁向共有憲法的嘗試
第二節 《里斯本條約》的改革
第三節 2010年代的歐洲治理危機
結語
【第二篇 邁向統合的途徑:功能主義學派與政府間主義學派的辯論】
前 言
第六章 歐洲統合理論:功能主義學派
第一節 功能主義學派
第二節 新功能主義
第三節 後功能主義
第七章 歐洲統合理論:政府間主義學派
第一節 對新功能主義的質疑
第二節 霍夫曼與政府間主義
第三節 自由政府間主義
第四節 國家自我拯救觀點
第八章 解釋歐洲統合的其他觀點
第一節 交往理論
第二節 社會建構主義
第三節 新制度主義
第九章 歐盟治理理論
第一節 從治理看歐盟本質
第二節 歐盟治理方法
第十章 政府間主義或超國家主義:會員國的偏好選擇
第一節 創始六國:政治與經濟的不同盤算
第二節 北歐與南歐會員國:歐盟的「南北問題」
第三節 中東歐會員國:「新歐洲」帶來的政治與經濟衝擊
第四節 英國:旁觀、涉入到轉身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名詞英中對照與索引
序/導讀
						  系列序
歐洲作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當代普世價值及政治制度大多誕自歐洲,因此作為政治學者,歐洲的發展及未來讓我們深感興趣,希望能夠藉由觀察歐洲的過去及探索歐洲的發展,思考未來國際社會的走向。從大學開始的探索至現今實地踏入歐盟教學現場,我們研究歐洲統合及歐盟發展已二十餘年,不敢妄居歐盟專家,但仍希望能與社會分享我們對於歐洲社會及歐洲聯盟長期以來的觀察及探索,將我們的所學貢獻於社會。
我們師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張亞中教授,張老師自我們在臺大就學以來,以言教、身教開啟了我們對於歐洲的興趣,帶領我們走上歐洲研究的道路。在臺大政治系的時光,我們以外者的角度學習歐盟;因不願以管窺天,結束在臺大政治系的求學生涯後,我們遂先後赴歐洲取經,分別在英國杜倫大學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繼續我們對於歐洲的探索。雖然在歐洲社會中仍是外來者的身分,但終究得以更近距離的親身浸淫及體會歐洲的文明及發展思維。回國後,我們先後進入東海大學政治系及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服務,在中央山脈兩側的我們,一方面繼續探索對於歐盟的研究,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如同張亞中老師對於我們啟蒙,啟發更多學生對於歐盟研究的興趣,為臺灣的歐洲研究注入新血。
歐洲聯盟的相關探索議題博大精深,從思想、哲學、歷史、法學等精神及形上研究領域,到制度、政治、安全、經貿、社會等人類組織及社會的實務發展,乃至於能源、環境、永續等新領域,都屬歐洲聯盟研究的一環。臺灣歐洲研究的學界前輩及先進,在上述各種領域依據個人的興趣有深厚的探索研究。然而臺灣學界目前對於歐盟的主題式探索,使得歐盟研究的實際作品以期刊論文居多,而專書也多是針對各專門領域的更深入研究。這些主題式的探索較為專精艱深,對於剛接觸歐洲研究的學生來講,難免較為艱澀,遂使我們在教學現場時深感尋找一本關於歐盟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之統整性書籍的必要性,以便讓學生在歐盟的入門學習時有本可據。
回想我們在臺大開始進入歐盟研究的入門教材,為張亞中老師在1998年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該書雖為逾二十五年前的作品,至今讀來仍然雋永,栩栩如生地描繪歐洲統合運動如何以超國家主義及政府間主義兩個輪軸的並行,化解長久以來的民族國家矛盾及仇恨,為歐洲帶來新生。但歐盟在這逾二十五年間,歷經了歐元的問世、《歐盟憲法條約》的失敗、《里斯本條約》的重振、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前所未有的會員國出走、新冠疫情,以及位處聯盟邊界的俄烏戰爭衝突等事件,這些發展為歐洲聯盟帶來質變,有些甚至以危機之姿改變了全球化的思維。作為全球化化身之一的歐盟,在全球化遭受質疑的當代,無可免地面臨重重危機。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又再一次的改變了全球格局。二十多年前問世的歐洲統合一書,未能給予學生關於上述二十五年間歐盟發展的思考,遂讓我們燃起為該書改版的想法。
取得張亞中老師的同意後,我們決定以張亞中老師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為基礎,重新為歐洲聯盟撰寫新書,一方面作為這二十多年來師徒傳承的見證,一方面也希望能將歐盟的知識繼續向新一代傳承。由於歐洲聯盟的相關領域博大精深,我們決定將這些年來的研究分為兩本系列書籍,第一本書以歐盟的誕生為主,詳述歐盟的發展歷程以及據以分析歐盟演進的理論觀點;第二本則著重於歐盟的本質與實務運作,介紹歐盟的結構與政策。
有《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珠玉在前,撰寫《歐洲聯盟》兩本書時兢兢業業,不敢妄求能超越前作,但求此系列能夠接續《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作為引玉之磚,吸引對歐洲聯盟有興趣的後進,繼續進入歐洲研究領域。歐洲聯盟是一個雖已成型但仍在不斷變化的體系,因此對於歐洲聯盟的探索也不該有停止的一日。實務上,本系列以2022年的俄烏戰爭作為一個節點,分析1940年代到2020年代初期這八十餘年的歐洲統合運動及歐洲聯盟發展,期許未來透過不斷更新改版,持續剖析歐洲聯盟此一持續變化的體系。
序言
歐洲聯盟作為當代全球化的重要實體,不僅是國際關係的核心之一,更是推動現代文明的重要力量。自20世紀以來,歐洲的統合進程伴隨著無數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成為研究國際關係發展及地緣政治變遷的重要案例。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深入探討歐洲聯盟的演變歷程,並提供一個多元的學術視角,以助我們理解歐洲在當前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以及從歐盟的發展,洞視全球未來走向的可能。
當前世界面臨複雜的挑戰,包括經濟危機、移民問題、氣候變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在這樣的局勢下,歐洲聯盟的角色越發重要。歐盟的創立初衷是為了防止再次發生像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災難,透過功能合作、經濟整合來促進和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機制也面臨了許多內外部的挑戰,例如會員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對全球化的懷疑等,這些因素均影響著歐盟的整體運作與未來走向。
回顧歷史,歐洲統合的過程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重建時期。隨著冷戰的開始,歐洲的安全形勢日益緊張,各國意識到唯有透過合作才能實現持久的和平。在這一背景下,首個具體的合作機制—歐洲煤鋼共同體於1952年成立,為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和最終的歐洲聯盟啟動了合作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對立與互動成為了歐洲統合的重要特徵,代表著不同國家對主權的不同理解與追求。
本書共有十個章節,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回顧歐洲的統合歷史發展,第二篇則探索學者如何看待這樣的統合歷程,以及會員國在歐洲道路上的抉擇思考。第一篇包含五個章節,重點探討歐洲的統合歷程,從早期的和平方案探索到隨後的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辯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涵蓋自1950年代以來,歐洲在追求和平及防止衝突的歷程,並分析不同國家對於統合的不同理解與主張。
在第一章中,我們介紹1950年代前的歐洲和平方案探索。這一章的重點是探討戰後的重建如何推動和平思想的形成,以及早期聯邦主義者如何提出適應新形勢的方案。透過分析這段歷史,我們能夠了解在一片戰後廢墟中,歐洲思想家和政治家如何思考和構建持久和平的框架,以及這些初步的努力如何為後來的統合奠定基礎。
第二章深入探討1950年代及1960年代的超國家歐洲與政府間主義的競爭。在這一時期,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標誌著一種新合作模式的開始。我們分析該事件如何反映出當時各國之間的政治動態,並探討其對後續歐洲共同體的影響。此外,本章還涵蓋政府間主義的興起,及其在維護國家主權與促進歐洲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
接下來,第三章聚焦於1970年代及1980年代,探討在政府間主義與新功能主義的背景下,歐洲單一市場如何形成。這一章分析各國在統合過程中的合作與衝突,特別是法國、德國及英國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整體進程。我們還探討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變革及其對經濟整合的促進作用。
第四章則回顧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歐盟的轉型與擴大,重點分析《馬斯垂克條約》的變革及其後續影響。我們探討這一條約如何重新定義歐盟的治理架構,並促進了新的擴大過程。此章也關注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及其對歐洲整體政治結構的影響。
最後,第五章探討21世紀的新歐洲,關注歐洲面臨的各種危機,包括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及英國脫歐等,並分析這些事件如何影響歐洲統合的進程。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危機對會員國之間合作的挑戰,及其對歐盟未來發展的潛在影響。
第二篇同樣包含五個章節,在這篇裡,我們深入探討歐洲統合的理論基礎,分析不同理論對於歐洲統合的解釋及其侷限性。這部分重點在於功能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辯論,並探索如何透過這些理論來理解當前的歐洲局勢。
第六章介紹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並分析其對於歐洲統合的影響及侷限。特別是,我們強調功能性合作在推動統合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政策領域中如何透過合作來達成共同目標。這一章節對於功能主義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分析,並探討其在當代的相關性。
第七章則探討政府間主義的理論,重點分析其對於歐洲統合的挑戰與批評。這一章特別關注各國主權的維護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探討政府間主義如何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促進歐洲的合作。我們還考察當前的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政府間主義的發展。
第八章涵蓋交往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和新制度主義等理論對於歐洲統合的解釋,探討不同視角對於理解歐洲統合的重要性。我們分析這些理論如何補充與擴展現有的學術對話,並提供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看待歐洲的發展。
第九章探討歐盟的治理架構,分析其如何在多層次治理與網絡治理的背景下運作,並評估其對於政策執行的影響。這一章關注歐盟內部的決策過程及其運作方式,並探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歐洲政策的有效性。
最後,第十章分析會員國在不同政治及經濟考量下的偏好選擇,探討創始會員國、北歐、南歐及中東歐國家的不同立場及其對歐盟的影響。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國家的內部動態如何影響它們在歐盟中的角色與行為,並探討這些不同的立場如何塑造歐盟的未來。
隨著這本書的深入探討,希望讀者能夠在這裡找到對於歐洲聯盟及其未來發展的深入理解,並啟發對於國際關係的思考。本書的討論切點落在歐盟面臨多重治理危機的2010年代,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未來的研究亦需不斷更新,以應對新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在本書未深入探討的2020年代,歐洲除了內部治理問題外,在外部關係上也面臨包括俄烏戰爭、以阿衝突等的重重考驗,對歐盟的能力與角色帶來了挑戰。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理解歐洲聯盟的演變過程,對於我們認識當前及未來的國際關係皆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為國科會計畫部分成果,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29-024-MY2、NSTC 113-2410-H-259-048-MY2。)
				歐洲作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當代普世價值及政治制度大多誕自歐洲,因此作為政治學者,歐洲的發展及未來讓我們深感興趣,希望能夠藉由觀察歐洲的過去及探索歐洲的發展,思考未來國際社會的走向。從大學開始的探索至現今實地踏入歐盟教學現場,我們研究歐洲統合及歐盟發展已二十餘年,不敢妄居歐盟專家,但仍希望能與社會分享我們對於歐洲社會及歐洲聯盟長期以來的觀察及探索,將我們的所學貢獻於社會。
我們師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張亞中教授,張老師自我們在臺大就學以來,以言教、身教開啟了我們對於歐洲的興趣,帶領我們走上歐洲研究的道路。在臺大政治系的時光,我們以外者的角度學習歐盟;因不願以管窺天,結束在臺大政治系的求學生涯後,我們遂先後赴歐洲取經,分別在英國杜倫大學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繼續我們對於歐洲的探索。雖然在歐洲社會中仍是外來者的身分,但終究得以更近距離的親身浸淫及體會歐洲的文明及發展思維。回國後,我們先後進入東海大學政治系及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服務,在中央山脈兩側的我們,一方面繼續探索對於歐盟的研究,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如同張亞中老師對於我們啟蒙,啟發更多學生對於歐盟研究的興趣,為臺灣的歐洲研究注入新血。
歐洲聯盟的相關探索議題博大精深,從思想、哲學、歷史、法學等精神及形上研究領域,到制度、政治、安全、經貿、社會等人類組織及社會的實務發展,乃至於能源、環境、永續等新領域,都屬歐洲聯盟研究的一環。臺灣歐洲研究的學界前輩及先進,在上述各種領域依據個人的興趣有深厚的探索研究。然而臺灣學界目前對於歐盟的主題式探索,使得歐盟研究的實際作品以期刊論文居多,而專書也多是針對各專門領域的更深入研究。這些主題式的探索較為專精艱深,對於剛接觸歐洲研究的學生來講,難免較為艱澀,遂使我們在教學現場時深感尋找一本關於歐盟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之統整性書籍的必要性,以便讓學生在歐盟的入門學習時有本可據。
回想我們在臺大開始進入歐盟研究的入門教材,為張亞中老師在1998年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該書雖為逾二十五年前的作品,至今讀來仍然雋永,栩栩如生地描繪歐洲統合運動如何以超國家主義及政府間主義兩個輪軸的並行,化解長久以來的民族國家矛盾及仇恨,為歐洲帶來新生。但歐盟在這逾二十五年間,歷經了歐元的問世、《歐盟憲法條約》的失敗、《里斯本條約》的重振、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前所未有的會員國出走、新冠疫情,以及位處聯盟邊界的俄烏戰爭衝突等事件,這些發展為歐洲聯盟帶來質變,有些甚至以危機之姿改變了全球化的思維。作為全球化化身之一的歐盟,在全球化遭受質疑的當代,無可免地面臨重重危機。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又再一次的改變了全球格局。二十多年前問世的歐洲統合一書,未能給予學生關於上述二十五年間歐盟發展的思考,遂讓我們燃起為該書改版的想法。
取得張亞中老師的同意後,我們決定以張亞中老師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為基礎,重新為歐洲聯盟撰寫新書,一方面作為這二十多年來師徒傳承的見證,一方面也希望能將歐盟的知識繼續向新一代傳承。由於歐洲聯盟的相關領域博大精深,我們決定將這些年來的研究分為兩本系列書籍,第一本書以歐盟的誕生為主,詳述歐盟的發展歷程以及據以分析歐盟演進的理論觀點;第二本則著重於歐盟的本質與實務運作,介紹歐盟的結構與政策。
有《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珠玉在前,撰寫《歐洲聯盟》兩本書時兢兢業業,不敢妄求能超越前作,但求此系列能夠接續《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作為引玉之磚,吸引對歐洲聯盟有興趣的後進,繼續進入歐洲研究領域。歐洲聯盟是一個雖已成型但仍在不斷變化的體系,因此對於歐洲聯盟的探索也不該有停止的一日。實務上,本系列以2022年的俄烏戰爭作為一個節點,分析1940年代到2020年代初期這八十餘年的歐洲統合運動及歐洲聯盟發展,期許未來透過不斷更新改版,持續剖析歐洲聯盟此一持續變化的體系。
序言
歐洲聯盟作為當代全球化的重要實體,不僅是國際關係的核心之一,更是推動現代文明的重要力量。自20世紀以來,歐洲的統合進程伴隨著無數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成為研究國際關係發展及地緣政治變遷的重要案例。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深入探討歐洲聯盟的演變歷程,並提供一個多元的學術視角,以助我們理解歐洲在當前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以及從歐盟的發展,洞視全球未來走向的可能。
當前世界面臨複雜的挑戰,包括經濟危機、移民問題、氣候變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在這樣的局勢下,歐洲聯盟的角色越發重要。歐盟的創立初衷是為了防止再次發生像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災難,透過功能合作、經濟整合來促進和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機制也面臨了許多內外部的挑戰,例如會員國之間的利益衝突、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對全球化的懷疑等,這些因素均影響著歐盟的整體運作與未來走向。
回顧歷史,歐洲統合的過程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重建時期。隨著冷戰的開始,歐洲的安全形勢日益緊張,各國意識到唯有透過合作才能實現持久的和平。在這一背景下,首個具體的合作機制—歐洲煤鋼共同體於1952年成立,為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和最終的歐洲聯盟啟動了合作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對立與互動成為了歐洲統合的重要特徵,代表著不同國家對主權的不同理解與追求。
本書共有十個章節,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回顧歐洲的統合歷史發展,第二篇則探索學者如何看待這樣的統合歷程,以及會員國在歐洲道路上的抉擇思考。第一篇包含五個章節,重點探討歐洲的統合歷程,從早期的和平方案探索到隨後的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辯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涵蓋自1950年代以來,歐洲在追求和平及防止衝突的歷程,並分析不同國家對於統合的不同理解與主張。
在第一章中,我們介紹1950年代前的歐洲和平方案探索。這一章的重點是探討戰後的重建如何推動和平思想的形成,以及早期聯邦主義者如何提出適應新形勢的方案。透過分析這段歷史,我們能夠了解在一片戰後廢墟中,歐洲思想家和政治家如何思考和構建持久和平的框架,以及這些初步的努力如何為後來的統合奠定基礎。
第二章深入探討1950年代及1960年代的超國家歐洲與政府間主義的競爭。在這一時期,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標誌著一種新合作模式的開始。我們分析該事件如何反映出當時各國之間的政治動態,並探討其對後續歐洲共同體的影響。此外,本章還涵蓋政府間主義的興起,及其在維護國家主權與促進歐洲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
接下來,第三章聚焦於1970年代及1980年代,探討在政府間主義與新功能主義的背景下,歐洲單一市場如何形成。這一章分析各國在統合過程中的合作與衝突,特別是法國、德國及英國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整體進程。我們還探討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變革及其對經濟整合的促進作用。
第四章則回顧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歐盟的轉型與擴大,重點分析《馬斯垂克條約》的變革及其後續影響。我們探討這一條約如何重新定義歐盟的治理架構,並促進了新的擴大過程。此章也關注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及其對歐洲整體政治結構的影響。
最後,第五章探討21世紀的新歐洲,關注歐洲面臨的各種危機,包括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及英國脫歐等,並分析這些事件如何影響歐洲統合的進程。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危機對會員國之間合作的挑戰,及其對歐盟未來發展的潛在影響。
第二篇同樣包含五個章節,在這篇裡,我們深入探討歐洲統合的理論基礎,分析不同理論對於歐洲統合的解釋及其侷限性。這部分重點在於功能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辯論,並探索如何透過這些理論來理解當前的歐洲局勢。
第六章介紹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並分析其對於歐洲統合的影響及侷限。特別是,我們強調功能性合作在推動統合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政策領域中如何透過合作來達成共同目標。這一章節對於功能主義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分析,並探討其在當代的相關性。
第七章則探討政府間主義的理論,重點分析其對於歐洲統合的挑戰與批評。這一章特別關注各國主權的維護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探討政府間主義如何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促進歐洲的合作。我們還考察當前的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政府間主義的發展。
第八章涵蓋交往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和新制度主義等理論對於歐洲統合的解釋,探討不同視角對於理解歐洲統合的重要性。我們分析這些理論如何補充與擴展現有的學術對話,並提供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看待歐洲的發展。
第九章探討歐盟的治理架構,分析其如何在多層次治理與網絡治理的背景下運作,並評估其對於政策執行的影響。這一章關注歐盟內部的決策過程及其運作方式,並探討這些特徵如何影響歐洲政策的有效性。
最後,第十章分析會員國在不同政治及經濟考量下的偏好選擇,探討創始會員國、北歐、南歐及中東歐國家的不同立場及其對歐盟的影響。我們特別關注這些國家的內部動態如何影響它們在歐盟中的角色與行為,並探討這些不同的立場如何塑造歐盟的未來。
隨著這本書的深入探討,希望讀者能夠在這裡找到對於歐洲聯盟及其未來發展的深入理解,並啟發對於國際關係的思考。本書的討論切點落在歐盟面臨多重治理危機的2010年代,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未來的研究亦需不斷更新,以應對新的挑戰與機遇,例如在本書未深入探討的2020年代,歐洲除了內部治理問題外,在外部關係上也面臨包括俄烏戰爭、以阿衝突等的重重考驗,對歐盟的能力與角色帶來了挑戰。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理解歐洲聯盟的演變過程,對於我們認識當前及未來的國際關係皆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為國科會計畫部分成果,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29-024-MY2、NSTC 113-2410-H-259-048-MY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