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結構與政策(第1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探討歐洲聯盟的結構與政策,讓讀者全面掌握這一獨特多層次政治體系的運作模式及其發展過程。從超國家機制與政府間機制兩大視角,書中解析歐盟的治理結構,討論歐洲高峰會議、歐盟執委會、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及歐洲法院等關鍵機構的角色,讓讀者一窺歐盟如何應對日益複雜的內外挑戰。
除了聚焦於歐盟內部的政治結構與運作,書中更深入探討了歐盟在全球治理中的戰略角色,特別是在經濟、外交及社會政策領域的影響力。從歐盟的創立歷程到當前的政策演變,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學術洞見,幫助理解歐盟如何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在與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互動中塑造其獨特的外交地位。
				除了聚焦於歐盟內部的政治結構與運作,書中更深入探討了歐盟在全球治理中的戰略角色,特別是在經濟、外交及社會政策領域的影響力。從歐盟的創立歷程到當前的政策演變,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學術洞見,幫助理解歐盟如何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在與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互動中塑造其獨特的外交地位。
目錄
						系列序
序 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 歐盟的超國家機制
第一節 歐盟執委會
第二節 歐洲議會
第三節 歐洲法院
第四節 歐洲中央銀行
第二章 歐盟的政府間主義機制
第一節 歐盟高峰會議
第二節 歐盟理事會
第三章 社會、次國家、利益團體的聲音
第一節 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
第二節 歐洲區域委員會
第三節 區域發展計畫
第四節 利益團體在歐洲
第四章 歐盟的決策體系
第一節 歐盟法律的類型
第二節 歐盟的立法程序與規則
第三節 歐盟的民主赤字
第五章 共同經濟政策
第一節 共同經濟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市場篇
第二節 共同經貿政策的形成與發展:貨幣篇
第三節 歐元區危機與歐債危機後的改革
第六章 社會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移民與庇護政策
第二節 文化與教育政策
第三節 環境與能源政策
第七章 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
第一節 冷戰結構下的歐洲安全環境
第二節 政府間主義精神下的歐洲政治合作
第三節 《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制度化整合
第四節 走向《共同防務暨安全政策》
第五節 《里斯本條約》:目標與組織的再調整
第八章 歐盟與國際強權的互動
第一節 歐盟權力角色與理論
第二節 歐盟與美國的互動
第三節 歐盟與中國的互動
第四節 歐盟與俄羅斯的互動
第五節 俄烏戰爭後的歐盟與世界
結 語
參考文獻
人名、名詞英中對照與索引
				序 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 歐盟的超國家機制
第一節 歐盟執委會
第二節 歐洲議會
第三節 歐洲法院
第四節 歐洲中央銀行
第二章 歐盟的政府間主義機制
第一節 歐盟高峰會議
第二節 歐盟理事會
第三章 社會、次國家、利益團體的聲音
第一節 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
第二節 歐洲區域委員會
第三節 區域發展計畫
第四節 利益團體在歐洲
第四章 歐盟的決策體系
第一節 歐盟法律的類型
第二節 歐盟的立法程序與規則
第三節 歐盟的民主赤字
第五章 共同經濟政策
第一節 共同經濟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市場篇
第二節 共同經貿政策的形成與發展:貨幣篇
第三節 歐元區危機與歐債危機後的改革
第六章 社會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移民與庇護政策
第二節 文化與教育政策
第三節 環境與能源政策
第七章 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
第一節 冷戰結構下的歐洲安全環境
第二節 政府間主義精神下的歐洲政治合作
第三節 《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制度化整合
第四節 走向《共同防務暨安全政策》
第五節 《里斯本條約》:目標與組織的再調整
第八章 歐盟與國際強權的互動
第一節 歐盟權力角色與理論
第二節 歐盟與美國的互動
第三節 歐盟與中國的互動
第四節 歐盟與俄羅斯的互動
第五節 俄烏戰爭後的歐盟與世界
結 語
參考文獻
人名、名詞英中對照與索引
序/導讀
						  系列序
歐洲作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當代普世價值及政治制度大多誕自歐洲,因此作為政治學者,歐洲的發展及未來讓我們深感興趣,希望能夠藉由觀察歐洲的過去及探索歐洲的發展,思考未來國際社會的走向。從大學開始的探索至現今實地踏入歐盟教學現場,我們研究歐洲統合及歐盟發展已二十餘年,不敢妄居歐盟專家,但仍希望能與社會分享我們對於歐洲社會及歐洲聯盟長期以來的觀察及探索,將我們的所學貢獻於社會。
我們師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張亞中教授,張老師自我們在臺大就學以來,以言教、身教開啟了我們對於歐洲的興趣,帶領我們走上歐洲研究的道路。在臺大政治系的時光,我們以外者的角度學習歐盟;因不願以管窺天,結束在臺大政治系的求學生涯後,我們遂先後赴歐洲取經,分別在英國杜倫大學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繼續我們對於歐洲的探索。雖然在歐洲社會中仍是外來者的身分,但終究得以更近距離的親身浸淫及體會歐洲的文明及發展思維。回國後,我們先後進入東海大學政治系及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服務,在中央山脈兩側的我們,一方面繼續探索對於歐盟的研究,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如同張亞中老師對於我們啟蒙,啟發更多學生對於歐盟研究的興趣,為臺灣的歐洲研究注入新血。
歐洲聯盟的相關探索議題博大精深,從思想、哲學、歷史、法學等精神及形上研究領域,到制度、政治、安全、經貿、社會等人類組織及社會的實務發展,乃至於能源、環境、永續等新領域,都屬歐洲聯盟研究的一環。臺灣歐洲研究的學界前輩及先進,在上述各種領域依據個人的興趣有深厚的探索研究。然而臺灣學界目前對於歐盟的主題式探索,使得歐盟研究的實際作品以期刊論文居多,而專書也多是針對各專門領域的更深入研究。這些主題式的探索較為專精艱深,對於剛接觸歐洲研究的學生來講,難免較為艱澀,遂使我們在教學現場時深感尋找一本關於歐盟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之統整性書籍的必要性,以便讓學生在歐盟的入門學習時有本可據。
回想我們在臺大開始進入歐盟研究的入門教材,為張亞中老師在1998年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該書雖為逾二十五年前的作品,至今讀來仍然雋永,栩栩如生地描繪歐洲統合運動如何以超國家主義及政府間主義兩個輪軸的並行,化解長久以來的民族國家矛盾及仇恨,為歐洲帶來新生。但歐盟在這逾二十五年間,歷經了歐元的問世、《歐盟憲法條約》的失敗、《里斯本條約》的重振、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前所未有的會員國出走、新冠疫情,以及位處聯盟邊界的俄烏戰爭衝突等事件,這些發展為歐洲聯盟帶來質變,有些甚至以危機之姿改變了全球化的思維。作為全球化化身之一的歐盟,在全球化遭受質疑的當代,無可免地面臨重重危機。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又再一次的改變了全球格局。二十多年前問世的歐洲統合一書,未能給予學生關於上述二十五年間歐盟發展的思考,遂讓我們燃起為該書改版的想法。
取得張亞中老師的同意後,我們決定以張亞中老師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為基礎,重新為歐洲聯盟撰寫新書,一方面作為這二十多年來師徒傳承的見證,一方面也希望能將歐盟的知識繼續向新一代傳承。由於歐洲聯盟的相關領域博大精深,我們決定將這些年來的研究分為兩本系列書籍,第一本書以歐盟的誕生為主,詳述歐盟的發展歷程以及據以分析歐盟演進的理論觀點;第二本則著重於歐盟的本質與實務運作,介紹歐盟的結構與政策。
有《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珠玉在前,撰寫《歐洲聯盟》兩本書時兢兢業業,不敢妄求能超越前作,但求此系列能夠接續《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作為引玉之磚,吸引對歐洲聯盟有興趣的後進,繼續進入歐洲研究領域。歐洲聯盟是一個雖已成型但仍在不斷變化的體系,因此對於歐洲聯盟的探索也不該有停止的一日。實務上,本系列以2022年的俄烏戰爭作為一個節點,分析1940年代到2020年代初期這八十餘年的歐洲統合運動及歐洲聯盟發展,期許未來透過不斷更新改版,持續剖析歐洲聯盟此一持續變化的體系。
序言
在當今全球政治與經濟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歐洲聯盟作為一個獨特的政治實體,在全球治理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歐盟的體制結構和政策制定過程不僅影響著其歐洲政治與歐盟的治理,還對全球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及國際社會中獨特的規範性權力,歐盟的政策動向常常引領國際貿易規則、環保標準和人權保障等領域的發展,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選擇形成了重要的參考和影響。
歐盟的政策不僅呈現在經濟合作和市場整合上,還涉及外交與安全政策、環境保護、社會福利以及人權保障等多個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許多國際問題,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移民遷徙和貿易摩擦,都超越了國家邊界,成為全球需共同面對的挑戰。這使得歐盟的政策目標不再僅限於歐洲內部,也希望能同時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導者。在應對這些全球挑戰中,歐盟透過建立共同政策框架,強調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彰顯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與意義。
歐盟在國際貿易政策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透過制定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和市場規則,歐盟不僅促進了內部經濟的增長,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提供了支持。歐盟的貿易政策和規範,常常成為其他國家和區域經濟體在制定相應政策時的重要參考。這使得歐盟能夠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發揮領導作用,並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時有更多的話語權。
此外,歐盟在氣候變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也展現了其全球影響力。歐盟的綠色新政不僅是內部的環境政策,更向世界擴散了永續發展的理念。歐盟在氣候協議中的主導地位,使其成為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參與者,並在推動全球環保合作上發揮積極作用。透過制定具體的減排目標和環保標準,歐盟向其他國家示範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在全球層次促進對抗暖化的具體行動,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實施,就敦促了全球各政府制定碳稅,而在氣候變遷治理上有更積極的作為。在人權與社會發展方面,歐盟的政策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
對人權的崇尚及推動被規定在歐盟條約當中,是歐盟賦予自身的責任義務。歐盟透過對外援助、合作發展和人權倡導,在全球推動人權的普及與保障。這些努力不僅增強了歐盟的軟實力,也提升了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的道德權威及規範性權力角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將深入探討歐盟的結構、政策、運作模式,及歐盟在當前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本書涵蓋八個章節,分析歐盟的結構制度、政策制定過程、各面向的政策,及歐盟各項政策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首先專注於探索歐盟的機制與結構,分析其運作的基礎與特徵。第一章探討歐盟的超國家機制,分析這一機制如何促進國家間的合作,並且整合會員國的利益。在這一章節中,我們詳細說明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及歐洲中央銀行等主要機構的角色,以及這些機構如何在政策制定中發揮關鍵影響力。
接下來的第二章討論政府間主義機制,重點放在歐盟高峰會議和歐盟理事會的運作模式。這一章探索這些機構如何在顧及會員國主權利益的同時,促進各國間的協商與合作。透過對這些機構的運作機制分析,我們探討其在歐盟整合進程中的重要性,並評估其面臨的挑戰。
第三章探討社會、次國家及利益團體在歐盟決策中的聲音。這一章節分析不同利益團體如何在多層次治理的環境下,透過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區域發展計畫等機制發揮作用,並影響政策制定過程。透過這一探討,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歐盟內部多元化的政治動態及社會團體對政策的影響,特別是歐盟如何在社會代表性不足的批評下,促進不同利益的平衡。
第四章專注於分析歐盟的決策體系,包括其立法程序和決策規則。我們分析歐盟如何制定法規,及這些法規對會員國的影響,並探討不同機構在立法過程中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這一章有助於讀者理解歐盟政策形成的複雜性,並了解歐盟內部的運作邏輯。此外,本章也探討在這樣的決策機制下,對於歐盟決策的公民代表性不足所引發的民主赤字批評。
第五章主要聚焦於共同經濟政策。共同經濟政策是歐盟發展的立基根本,歐洲統合運動自1950年代煤鋼共同體的形成開始,當初的設立構想是協調煤鋼的生產及管理,以降低軍備衝突的可能性並促進歐洲經濟的整體改善。隨著煤鋼共同體的成功,歐洲開始進一步討論《共同商業政策》、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等,這些政策的成功為1990年代的政治統合奠定了基礎。本章還分析了新時代的歐債危機,指出這些事件暴露了歐盟治理上的缺陷,並討論了隨後的改革措施。
第六章專注於社會與發展政策,特別是移民與庇護政策的演變。該章首先回顧了歐洲共同體時代的《羅馬條約》的目的,是消除會員國之間對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的障礙。隨著《申根公約》的簽署及實施,歐盟開始面臨如何管理共同邊界的挑戰。此章亦探討了共同文化與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以及歐盟在環境與能源政策上的基本原則和核心議題,這些政策在當前全球面臨環境變遷的背景下變得尤為重要。
第七章深入探討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是歐盟治理體系中發展較為滯後的政策領域,也是整合程度較低的政策領域,仍以政府間主義作為主要運作原則。這一章節主要分析歐盟如何在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建立共同立場,以及在安全領域形成共同體意識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探討歐盟在冷戰結束後所面臨的安全挑戰及應對策略。我們剖析歐盟在國際安全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在面對外部威脅時整合會員國的利益,尋求共同行動的可能性。
第八章則探討歐盟與國際強權的互動,並以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作為主要探討對象。本章首先分析了歐盟在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角色和自我認同,並以此架構解釋歐盟如何看待自身的權力角色,以及如何定位自身與其他強權的關係。本章接著探討歐盟與美國既合作又競爭的互動,而後在探討歐盟與中國以及歐盟與俄羅斯關係的部分,本章著重於在地緣政治的背景下,歐盟如何將中國同時定義為合作夥伴及潛在對手,以及在克里米亞危機和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歐盟與俄羅斯的互動如何從經營戰略夥伴走向將俄羅斯視為威脅,從而喚起歐盟地緣政治意識的覺醒。讀者從本章剖析歐盟和強權互動可以得知,歐盟在全球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變得越加複雜。
本書希望能提供一個全面的分析框架,以幫助讀者理解歐盟的複雜性及歐盟共同政策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透過各章節的深入探討,我們期望能為歐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並促進對歐盟此一重要國際組織的進一步認識。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深化對歐洲治理及其在當前國際舞台角色的理解。(本書為國科會計畫部分成果,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29-024-MY2、NSTC 113-2410-H-259-048-MY2。)
				歐洲作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當代普世價值及政治制度大多誕自歐洲,因此作為政治學者,歐洲的發展及未來讓我們深感興趣,希望能夠藉由觀察歐洲的過去及探索歐洲的發展,思考未來國際社會的走向。從大學開始的探索至現今實地踏入歐盟教學現場,我們研究歐洲統合及歐盟發展已二十餘年,不敢妄居歐盟專家,但仍希望能與社會分享我們對於歐洲社會及歐洲聯盟長期以來的觀察及探索,將我們的所學貢獻於社會。
我們師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張亞中教授,張老師自我們在臺大就學以來,以言教、身教開啟了我們對於歐洲的興趣,帶領我們走上歐洲研究的道路。在臺大政治系的時光,我們以外者的角度學習歐盟;因不願以管窺天,結束在臺大政治系的求學生涯後,我們遂先後赴歐洲取經,分別在英國杜倫大學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繼續我們對於歐洲的探索。雖然在歐洲社會中仍是外來者的身分,但終究得以更近距離的親身浸淫及體會歐洲的文明及發展思維。回國後,我們先後進入東海大學政治系及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服務,在中央山脈兩側的我們,一方面繼續探索對於歐盟的研究,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如同張亞中老師對於我們啟蒙,啟發更多學生對於歐盟研究的興趣,為臺灣的歐洲研究注入新血。
歐洲聯盟的相關探索議題博大精深,從思想、哲學、歷史、法學等精神及形上研究領域,到制度、政治、安全、經貿、社會等人類組織及社會的實務發展,乃至於能源、環境、永續等新領域,都屬歐洲聯盟研究的一環。臺灣歐洲研究的學界前輩及先進,在上述各種領域依據個人的興趣有深厚的探索研究。然而臺灣學界目前對於歐盟的主題式探索,使得歐盟研究的實際作品以期刊論文居多,而專書也多是針對各專門領域的更深入研究。這些主題式的探索較為專精艱深,對於剛接觸歐洲研究的學生來講,難免較為艱澀,遂使我們在教學現場時深感尋找一本關於歐盟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之統整性書籍的必要性,以便讓學生在歐盟的入門學習時有本可據。
回想我們在臺大開始進入歐盟研究的入門教材,為張亞中老師在1998年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該書雖為逾二十五年前的作品,至今讀來仍然雋永,栩栩如生地描繪歐洲統合運動如何以超國家主義及政府間主義兩個輪軸的並行,化解長久以來的民族國家矛盾及仇恨,為歐洲帶來新生。但歐盟在這逾二十五年間,歷經了歐元的問世、《歐盟憲法條約》的失敗、《里斯本條約》的重振、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前所未有的會員國出走、新冠疫情,以及位處聯盟邊界的俄烏戰爭衝突等事件,這些發展為歐洲聯盟帶來質變,有些甚至以危機之姿改變了全球化的思維。作為全球化化身之一的歐盟,在全球化遭受質疑的當代,無可免地面臨重重危機。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又再一次的改變了全球格局。二十多年前問世的歐洲統合一書,未能給予學生關於上述二十五年間歐盟發展的思考,遂讓我們燃起為該書改版的想法。
取得張亞中老師的同意後,我們決定以張亞中老師所著的《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為基礎,重新為歐洲聯盟撰寫新書,一方面作為這二十多年來師徒傳承的見證,一方面也希望能將歐盟的知識繼續向新一代傳承。由於歐洲聯盟的相關領域博大精深,我們決定將這些年來的研究分為兩本系列書籍,第一本書以歐盟的誕生為主,詳述歐盟的發展歷程以及據以分析歐盟演進的理論觀點;第二本則著重於歐盟的本質與實務運作,介紹歐盟的結構與政策。
有《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珠玉在前,撰寫《歐洲聯盟》兩本書時兢兢業業,不敢妄求能超越前作,但求此系列能夠接續《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一書,作為引玉之磚,吸引對歐洲聯盟有興趣的後進,繼續進入歐洲研究領域。歐洲聯盟是一個雖已成型但仍在不斷變化的體系,因此對於歐洲聯盟的探索也不該有停止的一日。實務上,本系列以2022年的俄烏戰爭作為一個節點,分析1940年代到2020年代初期這八十餘年的歐洲統合運動及歐洲聯盟發展,期許未來透過不斷更新改版,持續剖析歐洲聯盟此一持續變化的體系。
序言
在當今全球政治與經濟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歐洲聯盟作為一個獨特的政治實體,在全球治理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歐盟的體制結構和政策制定過程不僅影響著其歐洲政治與歐盟的治理,還對全球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及國際社會中獨特的規範性權力,歐盟的政策動向常常引領國際貿易規則、環保標準和人權保障等領域的發展,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選擇形成了重要的參考和影響。
歐盟的政策不僅呈現在經濟合作和市場整合上,還涉及外交與安全政策、環境保護、社會福利以及人權保障等多個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許多國際問題,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移民遷徙和貿易摩擦,都超越了國家邊界,成為全球需共同面對的挑戰。這使得歐盟的政策目標不再僅限於歐洲內部,也希望能同時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導者。在應對這些全球挑戰中,歐盟透過建立共同政策框架,強調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彰顯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與意義。
歐盟在國際貿易政策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透過制定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和市場規則,歐盟不僅促進了內部經濟的增長,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提供了支持。歐盟的貿易政策和規範,常常成為其他國家和區域經濟體在制定相應政策時的重要參考。這使得歐盟能夠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發揮領導作用,並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時有更多的話語權。
此外,歐盟在氣候變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也展現了其全球影響力。歐盟的綠色新政不僅是內部的環境政策,更向世界擴散了永續發展的理念。歐盟在氣候協議中的主導地位,使其成為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參與者,並在推動全球環保合作上發揮積極作用。透過制定具體的減排目標和環保標準,歐盟向其他國家示範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在全球層次促進對抗暖化的具體行動,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實施,就敦促了全球各政府制定碳稅,而在氣候變遷治理上有更積極的作為。在人權與社會發展方面,歐盟的政策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
對人權的崇尚及推動被規定在歐盟條約當中,是歐盟賦予自身的責任義務。歐盟透過對外援助、合作發展和人權倡導,在全球推動人權的普及與保障。這些努力不僅增強了歐盟的軟實力,也提升了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的道德權威及規範性權力角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將深入探討歐盟的結構、政策、運作模式,及歐盟在當前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本書涵蓋八個章節,分析歐盟的結構制度、政策制定過程、各面向的政策,及歐盟各項政策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首先專注於探索歐盟的機制與結構,分析其運作的基礎與特徵。第一章探討歐盟的超國家機制,分析這一機制如何促進國家間的合作,並且整合會員國的利益。在這一章節中,我們詳細說明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及歐洲中央銀行等主要機構的角色,以及這些機構如何在政策制定中發揮關鍵影響力。
接下來的第二章討論政府間主義機制,重點放在歐盟高峰會議和歐盟理事會的運作模式。這一章探索這些機構如何在顧及會員國主權利益的同時,促進各國間的協商與合作。透過對這些機構的運作機制分析,我們探討其在歐盟整合進程中的重要性,並評估其面臨的挑戰。
第三章探討社會、次國家及利益團體在歐盟決策中的聲音。這一章節分析不同利益團體如何在多層次治理的環境下,透過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區域發展計畫等機制發揮作用,並影響政策制定過程。透過這一探討,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歐盟內部多元化的政治動態及社會團體對政策的影響,特別是歐盟如何在社會代表性不足的批評下,促進不同利益的平衡。
第四章專注於分析歐盟的決策體系,包括其立法程序和決策規則。我們分析歐盟如何制定法規,及這些法規對會員國的影響,並探討不同機構在立法過程中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這一章有助於讀者理解歐盟政策形成的複雜性,並了解歐盟內部的運作邏輯。此外,本章也探討在這樣的決策機制下,對於歐盟決策的公民代表性不足所引發的民主赤字批評。
第五章主要聚焦於共同經濟政策。共同經濟政策是歐盟發展的立基根本,歐洲統合運動自1950年代煤鋼共同體的形成開始,當初的設立構想是協調煤鋼的生產及管理,以降低軍備衝突的可能性並促進歐洲經濟的整體改善。隨著煤鋼共同體的成功,歐洲開始進一步討論《共同商業政策》、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等,這些政策的成功為1990年代的政治統合奠定了基礎。本章還分析了新時代的歐債危機,指出這些事件暴露了歐盟治理上的缺陷,並討論了隨後的改革措施。
第六章專注於社會與發展政策,特別是移民與庇護政策的演變。該章首先回顧了歐洲共同體時代的《羅馬條約》的目的,是消除會員國之間對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的障礙。隨著《申根公約》的簽署及實施,歐盟開始面臨如何管理共同邊界的挑戰。此章亦探討了共同文化與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以及歐盟在環境與能源政策上的基本原則和核心議題,這些政策在當前全球面臨環境變遷的背景下變得尤為重要。
第七章深入探討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是歐盟治理體系中發展較為滯後的政策領域,也是整合程度較低的政策領域,仍以政府間主義作為主要運作原則。這一章節主要分析歐盟如何在外交與安全政策上建立共同立場,以及在安全領域形成共同體意識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探討歐盟在冷戰結束後所面臨的安全挑戰及應對策略。我們剖析歐盟在國際安全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在面對外部威脅時整合會員國的利益,尋求共同行動的可能性。
第八章則探討歐盟與國際強權的互動,並以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作為主要探討對象。本章首先分析了歐盟在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角色和自我認同,並以此架構解釋歐盟如何看待自身的權力角色,以及如何定位自身與其他強權的關係。本章接著探討歐盟與美國既合作又競爭的互動,而後在探討歐盟與中國以及歐盟與俄羅斯關係的部分,本章著重於在地緣政治的背景下,歐盟如何將中國同時定義為合作夥伴及潛在對手,以及在克里米亞危機和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歐盟與俄羅斯的互動如何從經營戰略夥伴走向將俄羅斯視為威脅,從而喚起歐盟地緣政治意識的覺醒。讀者從本章剖析歐盟和強權互動可以得知,歐盟在全球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變得越加複雜。
本書希望能提供一個全面的分析框架,以幫助讀者理解歐盟的複雜性及歐盟共同政策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透過各章節的深入探討,我們期望能為歐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並促進對歐盟此一重要國際組織的進一步認識。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深化對歐洲治理及其在當前國際舞台角色的理解。(本書為國科會計畫部分成果,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29-024-MY2、NSTC 113-2410-H-259-048-MY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