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數論之研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只木 誠教授各篇「以科刑上一罪為題」之日本法學論著,主要以德國刑法學理論為基礎,立證日本刑法解釋學上罪數論(競合論)之基本原理。
本書首先回顧競合論之歷史,並且辯證想像競合之意義;其次,本書嘗試釐清競合論概念所形成之原理;再者,以研究心得之結論為基石,進而討論不作為犯之罪數、過失犯之罪數、共犯之罪數、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並嘗試處理訴訟法之問題及競合論之特殊問題,研求探討解決該等問題之端緒。
本書透過此次中文版之發行,旨在將日本之罪數論(競合論)廣泛地介紹給臺灣學術界、實務界人士以及在學學生,對於更深入理解日本刑法上之罪數論(競合論),應有助益。
本書首先回顧競合論之歷史,並且辯證想像競合之意義;其次,本書嘗試釐清競合論概念所形成之原理;再者,以研究心得之結論為基石,進而討論不作為犯之罪數、過失犯之罪數、共犯之罪數、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並嘗試處理訴訟法之問題及競合論之特殊問題,研求探討解決該等問題之端緒。
本書透過此次中文版之發行,旨在將日本之罪數論(競合論)廣泛地介紹給臺灣學術界、實務界人士以及在學學生,對於更深入理解日本刑法上之罪數論(競合論),應有助益。
目錄
作者序 i
本書作者簡歷 v
本書譯者簡歷 vii
第一章 競合論之歷史 1
序 言 1
第一節 羅馬法 2
第二節 古代德國法 4
第三節 義大利法學 6
第四節 德國普通法學以後 9
結 語 13
第二章 想像競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據 15
序 言 15
第一節 德國學說 17
第二節 日本之競合論 37
結 語 42
第三章 不作為犯之罪數 45
序 言 45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47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與學說 66
結 語 80
第四章 過失犯之罪數 83
序 言 83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83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 96
第三節 日本之學說 103
第四節 判例與學說之檢討 111
結 語 124
第五章 共犯之罪數 127
序 言 127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130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與學說 133
第三節 檢討 139
結 語 151
第六章 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 155
序 言 155
第一節 包括一罪之概念與其必然性 156
第二節 包括一罪是否為科刑上一罪──犯罪的吸收或刑的之吸收 160
第三節 競合論(罪數論)之體系地位與量刑論──競合論與被吸收法之量刑資料 166
結 語 172
第七章 想像競合之明示機能──以不純正結果加重犯之競合問題為素材 175
序 言 175
第一節 德國想像競合之明示機能 178
第二節 日本明示機能之射程 197
結 語 208
第八章 一事不再理效力之客觀範圍──是否應維持對罪數判斷之對應 211
序 言 211
第一節 日本之現狀 213
第二節 德國之現狀 226
第三節 檢討 236
結 語 243
第九章 罪數論之現狀與今日之課題──以想像競合之規定為中心 247
序 言 247
第一節 想像競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據 248
第二節 「一個行為」之意義 250
第三節 罪數論之意義與今日之課題 256
結 語 260
第十章 歸納總結 263
第十一章 補遺 牽連犯──以恐嚇罪與監禁罪為數罪併罰之最判平成17年4月14日判決為素材(契機) 269
序 言 269
第一節 最高裁平成17年4月14日判決 270
第二節 評釋 272
結 語 282
本書作者簡歷 v
本書譯者簡歷 vii
第一章 競合論之歷史 1
序 言 1
第一節 羅馬法 2
第二節 古代德國法 4
第三節 義大利法學 6
第四節 德國普通法學以後 9
結 語 13
第二章 想像競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據 15
序 言 15
第一節 德國學說 17
第二節 日本之競合論 37
結 語 42
第三章 不作為犯之罪數 45
序 言 45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47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與學說 66
結 語 80
第四章 過失犯之罪數 83
序 言 83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83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 96
第三節 日本之學說 103
第四節 判例與學說之檢討 111
結 語 124
第五章 共犯之罪數 127
序 言 127
第一節 德國之判例與學說 130
第二節 日本之判例與學說 133
第三節 檢討 139
結 語 151
第六章 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 155
序 言 155
第一節 包括一罪之概念與其必然性 156
第二節 包括一罪是否為科刑上一罪──犯罪的吸收或刑的之吸收 160
第三節 競合論(罪數論)之體系地位與量刑論──競合論與被吸收法之量刑資料 166
結 語 172
第七章 想像競合之明示機能──以不純正結果加重犯之競合問題為素材 175
序 言 175
第一節 德國想像競合之明示機能 178
第二節 日本明示機能之射程 197
結 語 208
第八章 一事不再理效力之客觀範圍──是否應維持對罪數判斷之對應 211
序 言 211
第一節 日本之現狀 213
第二節 德國之現狀 226
第三節 檢討 236
結 語 243
第九章 罪數論之現狀與今日之課題──以想像競合之規定為中心 247
序 言 247
第一節 想像競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據 248
第二節 「一個行為」之意義 250
第三節 罪數論之意義與今日之課題 256
結 語 260
第十章 歸納總結 263
第十一章 補遺 牽連犯──以恐嚇罪與監禁罪為數罪併罰之最判平成17年4月14日判決為素材(契機) 269
序 言 269
第一節 最高裁平成17年4月14日判決 270
第二節 評釋 272
結 語 282
序/導讀
作者序
《罪數論之研究(補訂版)》一書,主要內容是彙整本人針對刑法解釋學上罪數論的重要問題,特別是針對科刑上一罪的研究論著而成之著作。此次,本書能以中文出版問世,本人內心特別高興,亦深感光榮,同時期盼本書對於今後在日本與台灣之刑法學、甚至在華語語系之刑法解釋學上,能搭建起學術交流之重要橋梁。
罪數論之領域,主要是確定具體之犯罪,釐清所成立之複數犯罪間的相互關係,而提供量刑規範之量刑基礎,其結論對於程序法上一事不再理等問題,亦具有相當大之影響。
針對罪數論,無論在日本國內或國外,均有很多具重要參考價值之研究論著,而在本書中所收錄之「以科刑上一罪為題」的各篇論著,主要是以德國刑法學為基礎來展開討論之日本刑法解釋學的基本問題,而在比較法之研究方法下,以德國已經透徹之法理論來進行驗證與考察。特別是針對想像競合之問題,首先,回顧競合論之歷史且確認想像競合之意義;其次,嘗試釐清競合論概念所形成之原理;接著,以所獲得之結果為基礎,討論不作為犯之罪數、過失犯之罪數、共犯之罪數;進而,處理訴訟法之問題以及競合論之特殊問題,企求探討解決該等問題之端緒。
本書所收錄之各篇論文,若能使日本罪數論之研究向前邁進,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實為無比之喜悅。同時,透過此次中文版之發行,將日本之罪數論(競合論)廣泛地介紹給台灣的研究者、實務界、學生讀者,亦能提供對罪數論有更深入之理解,而且,本書若能成為研究發展之一種助力,誠屬萬幸。或許在將來,本人若亦能學習台灣對於罪數論之議論,而與日本之研究同好們共同來討論此一問題,吸取刑法規範基礎的「智慧」,則對於研究者而言,亦將是無上之榮幸。
本書台灣版之翻譯,是由學識豐富且人品高潔之我所尊敬的摯友─亦即對日本刑法學造詣與理解極深之余振華教授以及蔡孟兼副教授來擔任。在本書之內容中,不僅有非常實務之部分,亦有德國法中難以理解之理論,面對這些困難問題,本人認為翻譯工作確實相當辛苦。對於跨越此種艱難而完成翻譯書,在此對於兩位教授所付出之努力及深情厚意,衷心表達敬佩,並謹申謝忱。
只木 誠
2019年1月1日
《罪數論之研究(補訂版)》一書,主要內容是彙整本人針對刑法解釋學上罪數論的重要問題,特別是針對科刑上一罪的研究論著而成之著作。此次,本書能以中文出版問世,本人內心特別高興,亦深感光榮,同時期盼本書對於今後在日本與台灣之刑法學、甚至在華語語系之刑法解釋學上,能搭建起學術交流之重要橋梁。
罪數論之領域,主要是確定具體之犯罪,釐清所成立之複數犯罪間的相互關係,而提供量刑規範之量刑基礎,其結論對於程序法上一事不再理等問題,亦具有相當大之影響。
針對罪數論,無論在日本國內或國外,均有很多具重要參考價值之研究論著,而在本書中所收錄之「以科刑上一罪為題」的各篇論著,主要是以德國刑法學為基礎來展開討論之日本刑法解釋學的基本問題,而在比較法之研究方法下,以德國已經透徹之法理論來進行驗證與考察。特別是針對想像競合之問題,首先,回顧競合論之歷史且確認想像競合之意義;其次,嘗試釐清競合論概念所形成之原理;接著,以所獲得之結果為基礎,討論不作為犯之罪數、過失犯之罪數、共犯之罪數;進而,處理訴訟法之問題以及競合論之特殊問題,企求探討解決該等問題之端緒。
本書所收錄之各篇論文,若能使日本罪數論之研究向前邁進,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實為無比之喜悅。同時,透過此次中文版之發行,將日本之罪數論(競合論)廣泛地介紹給台灣的研究者、實務界、學生讀者,亦能提供對罪數論有更深入之理解,而且,本書若能成為研究發展之一種助力,誠屬萬幸。或許在將來,本人若亦能學習台灣對於罪數論之議論,而與日本之研究同好們共同來討論此一問題,吸取刑法規範基礎的「智慧」,則對於研究者而言,亦將是無上之榮幸。
本書台灣版之翻譯,是由學識豐富且人品高潔之我所尊敬的摯友─亦即對日本刑法學造詣與理解極深之余振華教授以及蔡孟兼副教授來擔任。在本書之內容中,不僅有非常實務之部分,亦有德國法中難以理解之理論,面對這些困難問題,本人認為翻譯工作確實相當辛苦。對於跨越此種艱難而完成翻譯書,在此對於兩位教授所付出之努力及深情厚意,衷心表達敬佩,並謹申謝忱。
只木 誠
2019年1月1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