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們到內地去工作!須要像帝國主義傳教信徒的方法,每禮拜強勸我們老百姓男婦老幼都來聽講宣傳我們的三民主義,編制詩歌、攝影革命影片、遊藝等,以助他們的興致。──龐廉孫,〈到民間去!〉(1927)
總理死後,再要想到中國革命成功,只有效摩罕默德的信徒宣傳回教之一法。他們是右手持劍左手持可蘭經的,以後我們宣傳,也當右手持槍,左手持三民主義,庶幾可以使民眾迅速了解。──白瑜,〈留別有槍的同志們〉(1925)
(軍隊)政治工作之人員,與宗教之傳道師,殆無以異,應死力衛道,方收殊校。──朱色,〈政治工作應注意之事件〉(1926)
1924年,中國國民黨進行改組,未幾,即依「以黨領軍」、「重視政治訓練」等理念,創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黨化軍隊。其特別表徵,是出現一群「右手持槍,左手持三民主義」的軍隊政工人員。他們還試圖效仿「宗教之傳道師」,又向士兵或百姓散發圖畫文字、編制詩歌戲曲,進行各式宣傳。
可以說,這一場革命運動,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下塑數十年來海峽兩岸的政治文化格局。它匯集了國民黨文武黨員、共產黨跨黨黨員、蘇俄顧問、以及無數男女老幼,交織一段層面既廣,亦有複雜恩怨的互動過程。本書便藉由北伐戰爭初期(1926-1927),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著名左派人物鄧演達(1895-1931)為經緯,重探這段影響深遠的動人歷史篇章。
本書,圍繞在一個人的事蹟,用心卻不在紹述其生平與思想;充斥著「革命」語彙,卻指望能擺脫革命史觀的幽靈。
鄧演達是何許人?似乎已幾為台灣公眾所遺忘。即或如此,鄧演達是和楊杏佛、史量才、李公樸、聞一多並列的白色恐怖槍下冤魂。在作家平路女士筆下,鄧演達之死,則讓宋慶齡萬念俱灰,難掩激狂。及至文革過後,宋慶齡終可以漾著一朵少女般的微笑,「戴上老花眼鏡,在祭日發表追念鄧演達的文字」。
鄧演達就如同其他歷史人物,還有很多的形象樣貌。只是,那些聲光交輝的故事,時常不脫「革命」與「反革命」交鋒的套路。革命史觀的幽靈,確實仍在我們的時代徘徊。然而,所有的革命神話,都難逃有被請下神壇的一天。如果史家不僅止滿足於解構「革命神聖」的大敘述,那麼,在面對難以計數且打著「革命」旗號的人與事時,能有什麼樣的關懷?
鄧演達在以「民主人士」身份,粉墨登場於歷史舞台前,曾身著軍服,腳踏軍靴,掛上皮帶,頭戴鑲有青天白日徽的軍帽,主持早年的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軍隊政工制度,無疑是1920年代中國革命,給予海峽兩岸的重要歷史遺產之一。諷刺的是,被許多後人目為「控制思想」之用的政工制度,其實在中國試行之初,旋即深陷嚴重意識型態紛擾,以及各式內外衝突。就某個角度而言,這已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議題了。
政治如何控制軍隊,軍隊如何左右政治,智識如何支配槍桿,槍桿如何影響智識,本屬值得留心的問題。況乎少有人會懷疑,近代中國社會深受兵燹之苦;而軍事組織與戰爭事件,對中國的歷史格局造成什麼樣的衝擊,猶待更多的反思。尤其在1920年代以後,軍事暴力文化,每以「革命」緣飾;反之,「革命」活動,也常瀰漫軍事術語。劉再復先生說:「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牛棚、辦學習班、開批鬥會,最常用的語彙都是軍事術語,例如『堅決打倒階級敵人的猖狂進攻』、『團結多數,孤立少數,打一場殲滅戰』、『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就近代中國史的長期脈絡來看,這一現象,絕非偶然。
筆者因此逐漸對國共兩黨軍隊的「政治手臂」,兼及相關政治文化、軍事社會史議題,萌生關懷。為了撰寫本稿,自2007年起,逾一年半的光景,筆者時常沈浸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查閱大量的原始文件。本書徵引文獻的大宗,是南京時代以前,廣州、武漢時期的國民黨會議記錄、文件。特別是武漢政權(1926-1927)的部分,比重尤為可觀。當年自恃「國民黨正統」的武漢,卻被南京目為「共產黨把持的赤色政權」,共產黨視作「軟弱的工農小資產階級聯合民主專政」,難登國共兩黨革命史神殿的大堂。筆者為其欷噓之餘,撫觸這批批材料,或為書以蒼健字跡的毛筆文稿,或為電碼譯文駁雜的電報函件,猶感思古幽情,遙想當年廟堂。
總理死後,再要想到中國革命成功,只有效摩罕默德的信徒宣傳回教之一法。他們是右手持劍左手持可蘭經的,以後我們宣傳,也當右手持槍,左手持三民主義,庶幾可以使民眾迅速了解。──白瑜,〈留別有槍的同志們〉(1925)
(軍隊)政治工作之人員,與宗教之傳道師,殆無以異,應死力衛道,方收殊校。──朱色,〈政治工作應注意之事件〉(1926)
1924年,中國國民黨進行改組,未幾,即依「以黨領軍」、「重視政治訓練」等理念,創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黨化軍隊。其特別表徵,是出現一群「右手持槍,左手持三民主義」的軍隊政工人員。他們還試圖效仿「宗教之傳道師」,又向士兵或百姓散發圖畫文字、編制詩歌戲曲,進行各式宣傳。
可以說,這一場革命運動,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下塑數十年來海峽兩岸的政治文化格局。它匯集了國民黨文武黨員、共產黨跨黨黨員、蘇俄顧問、以及無數男女老幼,交織一段層面既廣,亦有複雜恩怨的互動過程。本書便藉由北伐戰爭初期(1926-1927),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著名左派人物鄧演達(1895-1931)為經緯,重探這段影響深遠的動人歷史篇章。
本書,圍繞在一個人的事蹟,用心卻不在紹述其生平與思想;充斥著「革命」語彙,卻指望能擺脫革命史觀的幽靈。
鄧演達是何許人?似乎已幾為台灣公眾所遺忘。即或如此,鄧演達是和楊杏佛、史量才、李公樸、聞一多並列的白色恐怖槍下冤魂。在作家平路女士筆下,鄧演達之死,則讓宋慶齡萬念俱灰,難掩激狂。及至文革過後,宋慶齡終可以漾著一朵少女般的微笑,「戴上老花眼鏡,在祭日發表追念鄧演達的文字」。
鄧演達就如同其他歷史人物,還有很多的形象樣貌。只是,那些聲光交輝的故事,時常不脫「革命」與「反革命」交鋒的套路。革命史觀的幽靈,確實仍在我們的時代徘徊。然而,所有的革命神話,都難逃有被請下神壇的一天。如果史家不僅止滿足於解構「革命神聖」的大敘述,那麼,在面對難以計數且打著「革命」旗號的人與事時,能有什麼樣的關懷?
鄧演達在以「民主人士」身份,粉墨登場於歷史舞台前,曾身著軍服,腳踏軍靴,掛上皮帶,頭戴鑲有青天白日徽的軍帽,主持早年的國民革命軍「政治工作」。軍隊政工制度,無疑是1920年代中國革命,給予海峽兩岸的重要歷史遺產之一。諷刺的是,被許多後人目為「控制思想」之用的政工制度,其實在中國試行之初,旋即深陷嚴重意識型態紛擾,以及各式內外衝突。就某個角度而言,這已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議題了。
政治如何控制軍隊,軍隊如何左右政治,智識如何支配槍桿,槍桿如何影響智識,本屬值得留心的問題。況乎少有人會懷疑,近代中國社會深受兵燹之苦;而軍事組織與戰爭事件,對中國的歷史格局造成什麼樣的衝擊,猶待更多的反思。尤其在1920年代以後,軍事暴力文化,每以「革命」緣飾;反之,「革命」活動,也常瀰漫軍事術語。劉再復先生說:「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牛棚、辦學習班、開批鬥會,最常用的語彙都是軍事術語,例如『堅決打倒階級敵人的猖狂進攻』、『團結多數,孤立少數,打一場殲滅戰』、『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就近代中國史的長期脈絡來看,這一現象,絕非偶然。
筆者因此逐漸對國共兩黨軍隊的「政治手臂」,兼及相關政治文化、軍事社會史議題,萌生關懷。為了撰寫本稿,自2007年起,逾一年半的光景,筆者時常沈浸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查閱大量的原始文件。本書徵引文獻的大宗,是南京時代以前,廣州、武漢時期的國民黨會議記錄、文件。特別是武漢政權(1926-1927)的部分,比重尤為可觀。當年自恃「國民黨正統」的武漢,卻被南京目為「共產黨把持的赤色政權」,共產黨視作「軟弱的工農小資產階級聯合民主專政」,難登國共兩黨革命史神殿的大堂。筆者為其欷噓之餘,撫觸這批批材料,或為書以蒼健字跡的毛筆文稿,或為電碼譯文駁雜的電報函件,猶感思古幽情,遙想當年廟堂。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革命的存亡問題
一、利用軍隊,反被軍隊利用
二、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
三、從粵軍軍官到黃埔教官
(一)成為粵軍軍官
(二)身為黃埔教官
(三)一度辭職去國
第二章穿軍服的革命者
一、「主義兵」隊伍的創設
(一)黃埔軍校教導團
(二)東征戰役的政治工作
(三)政工制度的隱憂
二、參預總政治部建立
(一)北伐前夕的軍制改革
(二)接掌總政治部
(三)總政治部擴權的根源
三、從廣州出師到底定武漢
(一)政工隊伍的擴充
(二)北伐軍重視宣傳
(三)總政治部成為武漢重心
第三章在革命高潮下的武漢
一、戰時體制下的政治工作
(一)戰爭機器與宣傳網路
(二)動員民眾與民眾運動
(三)總政治部成了太上政府
二、革命的政治文化
(一)工農兵聯合起來
(二)新藝術的誕生
(三)革命時期的幼稚病
三、在「以軍治黨」的質疑聲中
(一)黨權與軍權的爭議
(二)總政治部作為左派核心
(三)儀式與政治
第四章淪為「姨太太」的政治工作
一、寧漢黨潮下的總政治部
(一)與蔣介石決裂
(二)總政治部再改組
(三)寧漢的政治角力
二、北伐戰爭在河南
(一)戰區農運計畫
(二)京漢鐵路宣傳列車
(三)政治工作由盛轉衰
三、總政治部的瓦解
(一)武漢派向右轉
(二)南昌暴動,國共分家
(三)政治工作的式微
結論
參考文獻
圖表1:黃埔軍校初期的政工體系(1925)
圖表2:黃埔軍校教導團政工組織表
圖表3: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製士兵個人調查表
圖表4:東征軍總指揮部各級政工組織系統表
圖表5:國民革命軍初期政工人事表(1925-1926)
圖表6: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
圖表7:國民革命軍軍/師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1927)
圖表8:國民革命歌詞譜
圖表9: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年底)
圖表10:北伐戰時體制下的宣傳網路(1926-1927)
圖表11:工農兵大聯合歌詞譜
圖表12: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官佐士兵識字調查統計表
圖表13: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官佐士兵識字教育運動組織系統表(1926)
圖表14:武漢各界紀念五一勞節大會各團體宣傳地段分配表
圖表15:中央農運宣傳週宣傳隊組織表
圖表16: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組織人事一覽表(1927.04-06)
圖表17: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殘存幹部一覽表
緒論
第一章革命的存亡問題
一、利用軍隊,反被軍隊利用
二、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
三、從粵軍軍官到黃埔教官
(一)成為粵軍軍官
(二)身為黃埔教官
(三)一度辭職去國
第二章穿軍服的革命者
一、「主義兵」隊伍的創設
(一)黃埔軍校教導團
(二)東征戰役的政治工作
(三)政工制度的隱憂
二、參預總政治部建立
(一)北伐前夕的軍制改革
(二)接掌總政治部
(三)總政治部擴權的根源
三、從廣州出師到底定武漢
(一)政工隊伍的擴充
(二)北伐軍重視宣傳
(三)總政治部成為武漢重心
第三章在革命高潮下的武漢
一、戰時體制下的政治工作
(一)戰爭機器與宣傳網路
(二)動員民眾與民眾運動
(三)總政治部成了太上政府
二、革命的政治文化
(一)工農兵聯合起來
(二)新藝術的誕生
(三)革命時期的幼稚病
三、在「以軍治黨」的質疑聲中
(一)黨權與軍權的爭議
(二)總政治部作為左派核心
(三)儀式與政治
第四章淪為「姨太太」的政治工作
一、寧漢黨潮下的總政治部
(一)與蔣介石決裂
(二)總政治部再改組
(三)寧漢的政治角力
二、北伐戰爭在河南
(一)戰區農運計畫
(二)京漢鐵路宣傳列車
(三)政治工作由盛轉衰
三、總政治部的瓦解
(一)武漢派向右轉
(二)南昌暴動,國共分家
(三)政治工作的式微
結論
參考文獻
圖表1:黃埔軍校初期的政工體系(1925)
圖表2:黃埔軍校教導團政工組織表
圖表3:陸軍軍官學校政治部製士兵個人調查表
圖表4:東征軍總指揮部各級政工組織系統表
圖表5:國民革命軍初期政工人事表(1925-1926)
圖表6: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
圖表7:國民革命軍軍/師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1927)
圖表8:國民革命歌詞譜
圖表9: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組織系統表(1926年底)
圖表10:北伐戰時體制下的宣傳網路(1926-1927)
圖表11:工農兵大聯合歌詞譜
圖表12: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官佐士兵識字調查統計表
圖表13: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官佐士兵識字教育運動組織系統表(1926)
圖表14:武漢各界紀念五一勞節大會各團體宣傳地段分配表
圖表15:中央農運宣傳週宣傳隊組織表
圖表16: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組織人事一覽表(1927.04-06)
圖表17: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殘存幹部一覽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