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輕鬆讀懂二十四史故事【彩圖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包括從《史記》(司馬遷)至《明史》(張廷玉等),
共計24部,3249卷,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後時差計有1800年,
是世界圖書史上獨有的巨著。
「二十四史」是正史,也是中國文明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保留珍貴的史料。
各部古籍中散發出中國人獨特的人文氣息,展現著中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
「二十四史」也可說是部百科全書,凝聚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囊括華夏民族每一步清晰而輝煌的足跡。
本書收錄「二十四史」中的精采故事和個中精髓,
加上精彩的點評和賞析,
讓讀者在閱讀中,能充分體會古籍,並感悟人生。
★綜論古籍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紀傳體的形式,採取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為順序的方式記事,翔實而細緻地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及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和古畫,加入圖解說明,搭配一目了然的編排,幫助所有讀者體會二十四部史書中的精髓和智慧。
★解說詳盡
本書精選二十四部史書中,各書經典中故事性較強的篇章,以故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透過優美的文字、精緻的圖片和古畫,使讀者博古觀今,充分體會精文學中的義理,了解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書特色
中國傳統的百科全書,展現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思考方式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紀傳體的形式,採取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為順序的方式記事,完整、系統地記錄從人文始祖黃帝到明朝滅亡的4000多年間,中華民族形成、發展、融合、興旺的歷史軌跡,展現歷代王朝的興亡盛衰規律,翔實而細緻地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及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
「二十四史」是正史,也是中國文明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保留珍貴的史料。「二十四史」中,散發著中國人獨特的人文氣息,展現著中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細膩而多姿的情感表達方式。「二十四史」也可說是部百科全書,凝聚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囊括華夏民族每一步清晰而輝煌的足跡。
為了讓讀者能夠輕鬆閱讀,特別編纂此書,從二十四部史書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精華篇章編譯為白話文,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保持原書風貌,濃縮原著精華。為了適應現代讀者的審美需求,本書打破傳統正史讀物的條條框框,版式設計新穎別致,書中搭配多幅與史書內容、時代相近的繪畫、書法、建築、陶瓷、金銀器等精美圖片,透過這些元素的結合,將讀者帶進一個真實而多彩的歷史空間,讓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華文明和華夏民族智慧。
關於本書,你非讀不可的理由
★以白話圖解形式,詮釋「二十四史」中,各部書籍的精彩故事。
★本書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解析「二十四史」,更能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理解面向。
★全書以彩色圖文編排,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色彩豐富的古典書畫,能夠延伸讀者視野,並增添閱讀趣味。
★本書編者特地從「二十四史」所收錄的眾多文章、故事中,精心最精彩、最經典的故事和篇章,能充分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圈,運用在為人處事中。
★本書以將「二十四史」中的各部著作加以組織整理,既保留原書的精髓,又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本書編排新穎,除了文字敘述,更搭配多幅與史書內容、時代相近的繪畫、書法、建築、陶瓷、金銀器等精美圖片,透過這些元素的結合,將讀者帶進一個真實而多彩的歷史空間,讓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華文明和華夏民族智慧。
目錄
史記
卷六∣秦始皇本紀
卷七∣項羽本紀
卷八∣高祖本紀
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漢書
卷三∣高后本紀
卷六∣武帝紀
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
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
卷五十九∣司馬遷傳
後漢書
卷一∣光武帝紀
卷二十四∣馬援列傳
卷四十七∣班超列傳
卷五十九∣張衡列傳
三國志
卷一∣武帝本紀
卷七∣呂布列傳
卷二十九∣華佗.管輅列傳
卷三十五∣諸葛亮列傳
卷三十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列傳
晉書
卷一∣宣帝本紀
卷七十九∣謝安列傳
卷八十∣王羲之.王獻之列傳
卷九十二∣顧愷之列傳
宋書
卷一至卷三∣武帝本紀
卷四十三∣檀道濟列傳
南齊書
卷一至卷二∣高帝本紀
卷三十三∣王僧虔列傳
梁書
卷一至卷三∣武帝本紀
卷五十六∣侯景列傳
陳書
卷一∣高祖本紀
卷九∣吳明徹列傳
魏書
卷七∣高祖孝文帝本紀
卷三十五∣崔浩列傳
北齊書
卷四∣文宣帝本紀
卷十七∣斛律光列傳
周書
卷五至卷六∣武帝本紀
卷三十一∣韋孝寬列傳
隋書
卷一至卷二∣高祖本紀
卷四十一∣高熲列傳
南史
卷十九∣謝靈運列傳
卷七十五∣陶潛列傳
北史
卷二十七∣酈道元列傳 .
卷七十九∣王世充列傳
舊唐書
卷一∣高祖本紀
卷二至卷三∣太宗本紀
卷六十六∣房玄齡.杜如晦列傳
卷八十九∣狄仁傑列傳
卷一百二十∣郭子儀列傳
卷一百二十八∣ 段秀實.顏真卿列傳
卷一百六十∣韓愈.柳宗元列傳
卷二百上∣安祿山列傳
舊五代史
卷一至卷七∣後梁太祖本紀
卷一百二十六∣馮道列傳
新唐書
卷五∣玄宗本紀
卷一百五十∣褚遂良.韓瑗列傳
卷二百二十∣李白.王維列傳
卷二百二十三上∣李林甫列傳
新五代史
卷四至卷五∣唐莊宗本紀
卷六十七∣吳越世家
遼史
卷一至卷二∣太祖本紀
卷三至卷四∣太宗本紀
金史
卷二∣太祖本紀
卷五∣海陵王本紀
卷六至卷八∣世宗本紀
卷七十三∣宗雄列傳
卷七十七∣宗弼列傳
卷八十二∣郭藥師列傳
卷一百一十五∣崔立列傳
卷一百二十三∣完顏陳和尚列傳
卷一百三十三∣耶律余睹列傳
宋史
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紀
卷四至卷五∣太宗本紀
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二∣高宗本紀
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列傳
卷二百七十二∣楊業列傳
卷二百八十一∣寇準列傳
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傳
卷三百一十六∣包拯列傳
卷三百一十九∣歐陽脩列傳
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列傳
卷三百三十六∣司馬光列傳
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列傳
卷三百六十五∣岳飛列傳
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列傳
元史
卷四至卷十七∣世祖本紀
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列傳
明史
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紀 .
卷五至卷七∣成祖本紀
卷一百七十∣于謙列傳
卷二百一十三∣張居正列傳
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煥列傳
卷三百零四∣鄭和列傳
卷三百零九∣李自成列傳
試閱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由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太史令,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才成書。
《史記》記述中國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詳述戰國、秦、漢。全書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全書的綱要,依朝代記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寫成簡明的大事記。
書敘述各種典章制度,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禮樂、天文曆算等領域。世家按年系事,記載世襲的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兼及個別與王侯相當的名人。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傳記,少數篇章記錄周邊少數民族及與中國來往的一些國家、地區。本紀和列傳是主體,與表、書、世家互相配合和補充,構成一個整體,實現其「究天人之計,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宗旨。
卷六∣秦始皇本紀
此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述秦王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史實繁簡相交,語言精彩,秦始皇與秦二世及趙高、李斯的形象鮮明,逼真呈現。太史公用歷史觀點探索秦朝統一與滅亡的根本原因,把考察秦朝「成敗興壞之紀」的思想貫穿全篇。
嬴政登位
秦始皇帝,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人質的身分抵押在趙國,在那裡看見呂不韋的妾,很喜歡,就娶了她,生下始皇。出生後,取名叫政,姓趙。嬴政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當上秦王。這個時候,秦國的疆域已併吞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楚國的郢都,設置南郡;往北收取上郡以東的地方,占據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設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因為秦王年紀小,剛登上位,所以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平嫪毐,罷呂相
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嬴政賜給他山陽的土地,一切大小事情全由他做主。九年(前238),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而此時嫪毐作亂,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璽,發動京城部隊企圖攻打蘄年宮,發動叛亂。
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嫪毐等人戰敗逃走。
秦王在全國懸賞捉拿或殺死嫪毐,後來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於是嫪毐被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以示眾,其家族全被滅。
十年(前237),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
統天下,創帝號
李斯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嚇其他國家,於是秦王派李斯去攻打韓國。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勸說秦王禮待各國權貴大臣,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畫,以防他們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
秦王聽從他的計謀。
十四年(前233),桓齮將軍在平陽攻擊趙軍,攻占宜安,又平定平陽、武城。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採納李斯的計謀,扣留韓非,韓非死在雲陽。韓王請求向秦稱臣。
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占井陘。
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軻去刺殺秦王。事情敗露,秦王處荊軻以肢解之刑來示眾,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燕軍。
二十一年(前226),王賁去攻打燕國。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占燕國的薊城,取下燕太子丹的首級。
二十二年(前225),王賁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魏國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前224),秦王再次詔令徵召王翦去攻打楚國,攻占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楚王。
二十五年(前222),大規模舉兵,派王賁為將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代王趙嘉。
二十六年(前221),齊王田建和相國后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齊王田建。李淵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來自鮮卑,史稱「竇皇后」,其實是取族名「獨孤」一個音節寫成「竇」而已,貌似漢姓實非漢姓。李世民也娶妻鮮卑之「長孫氏」。「長孫氏」是「諸申」的異寫,女直的另一個稱呼。可見,唐帝族中難覓漢民族血緣成分。
唐太宗李世民會說突厥語是明白無誤的。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時突厥頡利可汗率軍攻入渭水「便橋」地方,秦王李世民迎戰。在河邊,李世民摒退左右,單獨一人「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舊唐書》)
李世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然還要誘之以利,突厥可汗引退,相約幾天後便橋再會。此後如約而至,「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
李世民說突厥語明矣!否則他們怎麼「臨水交言」呢?他們是完全的同類!說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行為方式,且有血緣親戚關係。
史載突厥「薛舉可汗」(即「休屠」)及部下常與李世民舉行圍獵,「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於是突厥部眾「咸願效死」。如果李世民平時說漢語就不可能出現「無所間然」的情況。
李世民喜歡狩獵,也頻頻狩獵,「狩於堯山」,「狩於岐山」,「狩於驪山」如此這種記載不絕於史,明顯屬於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李世民策劃宮廷政變,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奪得皇位,史稱「玄武門事變」,參與事變的五個主謀人物的姓名,也明白地顯示出民族背景:
其一曰「長孫無忌」,即「諸申‧無者」,此人祖先是後魏獻帝之兄,與李世民祖先一樣世襲「柱國」稱號,原姓拓跋,後改姓長孫。長孫無忌是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
其二曰「房玄齡」,即「兀顏‧齡」,此人祖先是後魏鎮遠將軍,與長孫皇后是同宗關係。
其三曰「尉遲敬德」,即「兀者‧契丹」,原為突厥一驍將,善騎射,後歸降了李世民,成心腹驍將。
其四曰「屈突通」,即「啜‧韃靼」(啜,蒙古語「箭」的讀音,一種貴族稱號),原為突厥大將,後歸降李世民,以勇武著稱。
其五曰「秦叔寶」,即「秦‧鮮卑」,此人悍勇異常,自稱「不習文法」,可能一個漢字也不識,一句漢語也聽不懂。
這些人顯然都說突厥語,如此背景怎麼可能說漢語?李世民不說突厥語又如何謀劃政變?難道用手勢交流或者請人居中翻譯?為唐太宗征東又征西的大將,他們的姓名也清楚地顯示出民族背景:
薛仁貴,即「息慎‧貴」。「貴」是蒙古語「高娃」(玉)的漢字擬音。
程知節,即「程‧女直」(此人又名程咬金)。
阿史那‧社爾,他是突厥處羅(敕勒)可汗之子。
阿史那‧彌射,他是突厥室點密可汗五代孫。
契苾何力,即「鮮卑‧斛律」,原是突厥鐵勒部一酋長。「斛律」是一種軍功貴族稱號。
思摩,即「石抹」,他與突厥頡利可汗是宗親,後歸降李世民,征東時「為流矢所中,太宗親為吮血」,親密非同一般。
上述這些突厥背景的大將死後都享有陪葬昭陵(太宗之陵)的殊榮,既是民族認同,也是語言背景。於蒙古高原深處的〈闕特勤碑〉有這樣的話:「突厥的伯克們聽命了漢人可汗,為之征戰了五十年,向東征戰到日出之地,直到靺鞨可汗之國,向西征戰到鐵門,降服了那裡的所有國家。」可見在當時突厥人看來,唐朝皇帝不過是入主中原漢地的突厥可汗。
當李世民還是「秦王」時,就與許多突厥貴族結為兄弟了,如突厥突利可汗(始畢可汗之子,頡利可汗之侄)、西突厥大渡(韃靼)可汗,都是李世民的「安答」(蒙古語「兄弟」的讀音)。當這些可汗死訊傳來之時,太宗都為之罷朝舉哀。如果李世民是說漢語之人就不會和這些人有兄弟結拜,這乃是由遊牧文化的血緣特質決定了的。
史書記載唐王室屢現「亂倫」之象,如李世民殺其弟元吉,納其妃子楊氏,並想立為皇后,生子為曹王。太宗死後,唐高宗便把太宗的美妾武則天收為己有,而唐玄宗納其子壽王瑁的妃子楊氏,是為楊貴妃。
所謂「亂倫」其實是後人的說法,在唐高宗看來並無此種嫌疑。「妻其後母」是遊牧民族的古老習俗,對於突厥背景的唐王室來說完全不存在道德障礙,乃是很自然的事。
武則天的故事與蒙元時代中亞伊兒汗國開創者旭烈兀可汗第一皇后「脫忽思」的故事類似,脫忽思原是旭烈兀父親拖雷的一個妃子,拖雷死後就被繼承過來。武則天的故事也與清初皇太后下嫁多爾袞故事類似。這些故事在當事人看來並無不妥,乃是他們的古老風俗。遊牧民族自古沒有守寡傳統,故唐代公主再嫁的也多。只是到了後來,當他們日益漢化之後,他們才會竭力回避和掩飾祖先的習俗。秦王統一天下,召集丞相、御史商議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始皇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天下,又在全國設置郡縣,統一法令,這在自上古以來也不曾有過,五帝也比不上,王何不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諡,中古有號,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事蹟加個諡號。這樣,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沒有什麼意義,我不採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諡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焚書坑儒
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指責郡縣制,企圖說服秦始皇遵復古法,恢復西周以來的分封制,以使國家穩定,天下太平。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丞相李斯認為歷代社會動亂、天子威遜,都是因為國家沒有統一的法律和法規可循,以至諸侯並起,四海分裂,其根源在於各種儒家學說和私學的存在,使人心不一,思想混亂。他建議始皇消滅私學,除《秦記》之外的史書一律燒毀,除秦博士官所藏《詩》、《書》、百家語外,都要將書交到所在的郡,然後燒毀,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除外。有聚集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如果有人想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詔說:「可以。」
侯生與盧生認為秦律殘暴,於是商議逃跑。始皇聽說二人逃跑,十分惱怒,認為這些人用言行誹謗於自己,企圖以此加重自己的無德,妖言惑眾,擾亂民心。於是派御吏去審查,這些人輾轉告發,結果一個供出一個,始皇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沙丘政變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少子胡亥一同巡遊。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病,後來愈來愈厲害,就寫下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然而把信存放在中車府令兼掌印璽事務的趙高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臺去世。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發起叛亂,於是就對此事嚴守祕密,不發布喪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封閉又能通風的轀涼車中,百官像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已經死了的事。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與胡亥交情甚好。於是二人與李斯密謀商量拆開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
接著,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他們自殺。
然後繼續往前走,從井陘到達九原。因為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轀涼車中發出臭味,趙高就下令隨從官員們在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醃魚,以掩飾臭味,讓人分不出屍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這就是二世皇帝。九月,始皇被安葬在酈山墓中。李世民有廢太子名叫「承乾」,史載他「學胡人椎髻」(可能指剃髮),說胡語,吃胡食,愛慕突厥狼頭纛,甚至不願南下過宮廷生活,更喜歡去北方草原遊牧,結果被廢黜。《新唐書‧常山王傳》載,太子「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披以羊裘,辮髮」,「造五狼頭纛……設穹廬自居,使諸部斂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啖。承乾身作可汗死,使眾號哭剺面,奔馬環臨之」。唐太子這種行為,就是李世民民族背景的寫照。
同樣的情形,在北魏時代也出現過。魏孝文帝太子名叫「元恂」,留戀草原生活,竟不願遷都南下,在被迫南下後又擅自北返。孝文帝大怒,把他廢為庶人。兩個太子同樣的行為,同樣的後果,清楚地反映出他們有同樣的遊牧民族背景。
唐初的「刺史」(地方軍政首領)為清一色的突厥人,並且都是世襲。那是遊牧民族固有的氏族軍事組織的化身,與遼金時代的「探馬赤軍」,蒙元時代的「達魯花赤」相似,這種軍事制度並不是農耕定居民族所固有的。
唐太宗有「天可汗」稱號,與匈奴「棠犂孤塗單于」相同,這也佐證著唐王朝的突厥血統。不是突厥血統就不可能有此稱號。漢武帝威震匈奴但沒有此尊號,說明這是由遊牧文化的血緣屬性決定了的。
唐太宗的身分首先是突厥的「天可汗」,其次才是中原農耕漢民族的皇帝,兩者主次分明,就像忽必烈首先是蒙古人的大汗,其次才是漢人的皇帝一樣。
唐太宗昭陵有十四個蕃王石像,唐高宗乾陵有六十一個,這種立蕃王石像的葬制不是漢民族傳統,而是突厥人墓前立殺人石的延續。殺人石代表他生前殺死的人,〈闕特勤碑〉有這樣的話:「我為我父可汗立了殺人石,以無者可汗石列其首。」筆者甚至推測,李世民的「世民」可能是「處密」的異寫,處密為突厥著姓,如唐初突厥的「啟民」可汗,就是異寫。
關於唐太宗說什麼語言,還可以從他的坐騎稱呼中看出來,即「昭陵六駿」,六塊石板浮雕,代表唐太宗生前騎乘過的六匹戰馬。唐太宗用阿勒泰語為他的戰馬命名:一曰「颯露紫」,二曰「拳毛騧」,三曰「青騅」,四曰「什伐赤」,五曰「特勒驃」,六曰「白蹄烏」。「颯露紫」中的「颯露」可能是「敕勒」的異寫,蒙古語本義是黃色;「拳毛騧」中的「拳毛」可能是族名「且末」的異寫;「青騅」也就是「天之馬」,阿勒泰語用青指代天;「什伐赤」中的「什伐」可能是突厥語「箭」的漢字注音,「赤」在蒙古語是「人」的意思;「特勒驃」中的「特勒」是「達喇」的異寫,女直語是大海的意思;「白蹄烏」中的「白蹄」可能是古代突厥語「bota」的漢字擬音,意思是勇士。如果唐太宗不說古代阿勒泰語,就不可能有這種奇怪的馬名。
從〈闕特勤碑〉可知,突厥人把「唐人」視作自己的遠房兄弟,並告誡突厥子孫引以為戒,不要去走唐人的漢化之路。〈闕特勤碑〉的立碑者竟是唐朝皇帝,上面的漢文碑文是唐玄宗所撰,碑文中有「結為父子」之語,反映了唐帝族對突厥的血緣認同。從《新唐書》可知,唐王室還把當時建國於阿爾泰山西北地區的「堅昆」(黠嘎斯)認作本家,而《漢書‧匈奴傳》明確指出堅昆是「匈奴種」。「堅昆」可能是《金史》中女直著姓「夾古」的異寫,女直語意思是「金」。
我們應當看到,正因為唐朝皇帝是遊牧民族背景,他們才會以極開放的心態面對中亞的遊牧民族國家,他們的眼光才不會局限於中原,才有興趣去開拓廣闊的東北和西北地方,那裡自古就是阿勒泰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唐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那種深度和廣度是漢民族創建的朝代從未有過的。統治者的血緣必然對基本國策產生影響,而這正是唐代開放大氣的深層原因。
正是唐代,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傳入中原,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縮短了。如此來說,唐帝族有阿勒泰血統乃是中華民族之幸事。但歷史上人們一直在回避唐朝皇帝的血統問題,因為不願看到大唐盛世與戎狄有關係。
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漢化速度是很快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清代滿洲人的情況一樣。到乾隆帝時,南下的滿洲人大多已經不會說滿洲話了,以致人們難以想像曹雪芹這樣的漢文學高手祖上並不說漢語,以此去思考《舊唐書》,許多疑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一千四百年前的唐太宗說什麼語言都會模糊不清,那麼黃帝和夏商周秦的創建者說什麼語言模糊不清就不足為奇了,但歷史迷局終將有破解的一天。
尉遲敬德,一個地道的突厥人,他有明白無誤的戎狄背景,唐代新疆和田地區還出現過「尉遲國」,後來竟變成漢人供奉的門神,就像軒轅(匈奴)成了漢民族始祖一樣,不是意味深長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