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失落的王朝:短命政權背後的野心與幻滅
內容簡介
帝號如曇花,燦爛一時,終歸隱沒於歷史長河
盛世如鏡花水月,暗潮翻湧間,便傾覆成殘煙
▎王朝興亡的縮影
中國歷史中,不僅有長治久安的盛世,也有曇花一現的「短命政權」。這些王朝或因篡奪、或因亂世崛起,卻都無法撐過數十年,留下血與火的印記。從夏代寒浞的篡位,到清末洪秀全的天國夢,每一段政權更替,都折射出社會動盪與權力鬥爭的殘酷本質。
▎理想與陰謀的碰撞
王莽的新朝以改革理想起步,卻因不合時宜而迅速幻滅;袁術的仲氏政權,則是野心驅使下的荒誕一幕。安祿山、黃巢等人更將個人野心化為帝號,但其根基皆薄弱,稍遇強敵便土崩瓦解。這些政權共同揭示一個殘酷現實:僅憑個人意志難以支撐國家長久。
▎傀儡與夢幻的舞臺
歷史上亦不乏傀儡式政權,如金人擁立劉豫,或南宋短暫的張邦昌偽楚,權力如同舞臺布景般虛幻。韓林兒、陳友諒、張獻忠與李自成等,雖一度握有「王者之名」,卻最終淪為亂世的過客,帶給後人更多的是反思而非榮耀。
▎流血的代價與民生的呼聲
幾乎所有短命政權的共同特徵,是血腥鎮壓與社會崩壞。張獻忠的大西以殘酷著稱,黃巢的大齊則燃起民變之火,卻也帶來更深的災難。這些歷史斷面提醒我們,政權的合法性若缺乏制度支撐與民心依附,再多軍事武力也無法延續。
▎被遺忘卻不容忽視的歷史
從寒浞到吳三桂,這些短命王朝雖在正史中常被視作「插曲」,卻構成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拼圖。它們既是動盪時代的產物,也是大國轉折的前奏。歷史最終留下的不是王朝的壽命,而是對權力、制度與民心的永恆提問。
〔本書特色〕
本書帶你走進中國歷史上那些「短命王朝」:從寒浞篡奪夏政權,到王莽的新朝幻滅,再到安祿山、黃巢、張獻忠、李自成的皇帝夢。它們或因篡位陰謀、或因理想改革、或因亂世民變而起,但皆因缺乏制度根基與民心支持而迅速崩潰。這些曇花一現的政權,不僅是歷史插曲,更是映照社會動盪與權力鬥爭的鏡子。
盛世如鏡花水月,暗潮翻湧間,便傾覆成殘煙
▎王朝興亡的縮影
中國歷史中,不僅有長治久安的盛世,也有曇花一現的「短命政權」。這些王朝或因篡奪、或因亂世崛起,卻都無法撐過數十年,留下血與火的印記。從夏代寒浞的篡位,到清末洪秀全的天國夢,每一段政權更替,都折射出社會動盪與權力鬥爭的殘酷本質。
▎理想與陰謀的碰撞
王莽的新朝以改革理想起步,卻因不合時宜而迅速幻滅;袁術的仲氏政權,則是野心驅使下的荒誕一幕。安祿山、黃巢等人更將個人野心化為帝號,但其根基皆薄弱,稍遇強敵便土崩瓦解。這些政權共同揭示一個殘酷現實:僅憑個人意志難以支撐國家長久。
▎傀儡與夢幻的舞臺
歷史上亦不乏傀儡式政權,如金人擁立劉豫,或南宋短暫的張邦昌偽楚,權力如同舞臺布景般虛幻。韓林兒、陳友諒、張獻忠與李自成等,雖一度握有「王者之名」,卻最終淪為亂世的過客,帶給後人更多的是反思而非榮耀。
▎流血的代價與民生的呼聲
幾乎所有短命政權的共同特徵,是血腥鎮壓與社會崩壞。張獻忠的大西以殘酷著稱,黃巢的大齊則燃起民變之火,卻也帶來更深的災難。這些歷史斷面提醒我們,政權的合法性若缺乏制度支撐與民心依附,再多軍事武力也無法延續。
▎被遺忘卻不容忽視的歷史
從寒浞到吳三桂,這些短命王朝雖在正史中常被視作「插曲」,卻構成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拼圖。它們既是動盪時代的產物,也是大國轉折的前奏。歷史最終留下的不是王朝的壽命,而是對權力、制度與民心的永恆提問。
〔本書特色〕
本書帶你走進中國歷史上那些「短命王朝」:從寒浞篡奪夏政權,到王莽的新朝幻滅,再到安祿山、黃巢、張獻忠、李自成的皇帝夢。它們或因篡位陰謀、或因理想改革、或因亂世民變而起,但皆因缺乏制度根基與民心支持而迅速崩潰。這些曇花一現的政權,不僅是歷史插曲,更是映照社會動盪與權力鬥爭的鏡子。
目錄
第一章 寒朝:寒浞的四十年霸業
第二章 新朝:王莽的理想與幻滅
第三章 仲氏政權:袁術的稱帝悲劇
第四章 侯漢:侯景之亂的餘波
第五章 許朝:隋末亂局中的短命幻影
第六章 大燕政權:安祿山的背叛
第七章 大齊政權:黃巢的民變之火
第八章 偽楚政權:張邦昌的三十三天
第九章 偽齊政權:劉豫的八年稱帝
第十章 韓宋政權:韓林兒的十二年夢
第十一章 陳漢政權:陳友諒的霸業
第十二章 大西政權:張獻忠的血與火
第十三章 大順政權:李自成的短暫王朝
第十四章 吳周政權:吳三桂的最後賭注
第十五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天國夢
第二章 新朝:王莽的理想與幻滅
第三章 仲氏政權:袁術的稱帝悲劇
第四章 侯漢:侯景之亂的餘波
第五章 許朝:隋末亂局中的短命幻影
第六章 大燕政權:安祿山的背叛
第七章 大齊政權:黃巢的民變之火
第八章 偽楚政權:張邦昌的三十三天
第九章 偽齊政權:劉豫的八年稱帝
第十章 韓宋政權:韓林兒的十二年夢
第十一章 陳漢政權:陳友諒的霸業
第十二章 大西政權:張獻忠的血與火
第十三章 大順政權:李自成的短暫王朝
第十四章 吳周政權:吳三桂的最後賭注
第十五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天國夢
試閱
第四章 侯漢:侯景之亂的餘波
第一節 南北朝的混亂格局
版圖分裂與政權更迭
南北朝進入六世紀中葉時,政治秩序已呈長期分裂與軍閥化。北方的東魏、西魏爭衡,繼而過渡到北齊、北周的輪替;南方的梁朝雖承六朝繁華,然宗室內鬥、士族門閥驕奢成習,國力空虛。此時「形勢在有力者」,掌握兵權者往往凌駕朝廷,形成名義上尊皇、實際上擁兵自重的局面。《資治通鑑》評此時勢,屢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之語,足見其亂。
宗室疑忌與方鎮坐大
梁武帝蕭衍晚年,過度沉溺佛事與禪讓式的宗教儀式,朝政日漸荒弛。諸王分鎮一方,擁兵自重,彼此猜忌,朝廷對邊鎮的節制力急遽下降。士族門閥在京師結黨營私,外戚、近臣爭權,致使決策搖擺,軍政命脈長期處於「多頭管理」且缺乏統一指揮的狀態。這種政治結構,正為大規模叛亂提供了條件。
從北方強將到南朝「座上客」
侯景本為東魏大將,後因猜忌輾轉投西魏,不為所用,遂於太清元年率部南降。梁武帝為收復中原勢力,選擇招安侯景,並默許其盤踞壽陽,自封河南王。此一「借將自強」的權宜之計,表面上擴大了梁的邊防緩衝,實則把一位兵權在握、城府極深的邊將引入京畿核心,埋下顛覆國都的引信。史家嘗言「虎不可養於室」,此其驗也。
權術失衡的臨界點
梁廷擬以侯景與東魏交換被俘之宗室蕭淵明,此舉觸犯侯景利益與榮辱觀。對一位剛投誠,且靠「武功」自立的人而言,被置於交易籌碼,等同否定其軍功價值。侯景自此生離心,表裡觀望,終在太清二年(西元548年)舉兵反梁。從權力心理學觀之,這是典型的「尊嚴-安全」雙重赤字:既無政治尊嚴的保障,亦缺軍事安全的依靠,叛亂遂成最可預期的選擇。
建康被鎖喉的戰略態勢
侯景伺機結合臨賀王蕭正德作內應,長驅直入江北要地,奪據採石、姑孰口,扼控橫江要衝。梁廷錯失「扼險拒守、回兵襲本」之良策,王質、陳昕換防之失序,讓侯軍以小搏大、迅速南下。頃刻之間,建康(今南京)腹背受敵,臺城孤懸,京畿供應線被割斷,京師從繁華都會瞬墜為被圍孤城。
決策與協同的系統性崩壞
梁廷決策屢受掣肘:名臣羊侃之守險建議遭否,援軍雲集卻難成合圍;柳仲禮雖被推為大都督,然軍中猜忌、諸將離心,形成「援而不進、進而不決」的惡性循環。戰略上缺乏統一中軍,戰術上難以形成地雷般的多點同時壓迫,致使侯軍得以持久圍困,步步收縮包圍圈。
圍城戰的人道災難
臺城被圍百餘日,糧盡人困,京中「米斛數十萬」之記載屢見於《梁書》、《南史》。軍民煮弩皮、燻鼠雀以充飢,殿省之間更出現「屠馬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的慘狀。屍積難掩,溝洫流膿,瘟疫大作。城破前建康十餘萬人口,陷城後存者才兩三千,生存率不足4%。這已不僅是政治與軍事的失敗,更是公共衛生與糧秣管理的全面崩潰。
道德秩序在極端壓力下的潰散
圍城極限壓力下,社會倫理迅速瓦解。貨幣、糧價、物資分配失序,權貴先自保,弱者最先犧牲;援軍臨城卻各懷算計,甚至有掠城之舉。社會學的「規範失調」理論於此躍然紙上:當制度無力回應生存危機,個體退回本能,倫理退位,暴力上升,整體社會陷入「囚徒困境」。
從挾君到逼禪的程序暴力
城破之後,侯景矯制廢立,先利用蕭正德,繼而廢之,重立太子蕭綱為傀儡,再逼禪他人,最後自號為帝。這是一條從「軍事挾持」到「程序合法化」的典型路徑:以兵力控制中樞、以詔令粉飾名分、以九錫強化尊號。南朝晚期的政權,雖以正統自居,卻早已淪為武力支撐的空殼。
宗室自殘與戰略窗口的錯失
宗室援軍名義上勤王,實則互相牽制。湘東王蕭繹、河東王蕭譽、岳陽王蕭詧之間既有地緣嫌隙,又有法統競逐;王僧辯、陳霸先等實力派雖屢建戰功,卻難以在宗室內鬥中獲得穩固授權。援軍既到又退、既勝而不乘,讓本可在數月內完成的「內外合擊」延宕至數年,戰略黃金期白白流逝。
軍事專業主導的回歸
西元552年形勢逆轉,王僧辯、陳霸先協同作戰,白茅灣、姑孰至歷陽一路急迫推進,水陸並進、斷其歸路,最終破石頭城外防,迫侯景棄舟東走而死。這一階段的勝利,關鍵在於專業化指揮與補給線重建:先奪節點、再斷糧道,充分展現從「以名義作戰」回到「以軍事邏輯作戰」的思維矯正。
秩序恢復的道德赤字
建康復入王師後,卻爆發對城中百姓的搶掠。百濟使者見而掩淚,史載有「僉以王師之酷,甚於侯景」的沉痛句子。這揭示戰後治理的核心難題:若無軍紀與司法約束,勝利也會被「報復-掠奪-恐懼」的惡性循環吞噬,社會難以真正復元。正所謂《國語.越語下》云:「兵者,凶器也」,戰後之治,尤考驗文明底線。
王謝殞落與社會結構的斷層
侯景入城後對王、謝等高門痛下殺手,六朝以來的門第文化遭毀。顏之推記「百譜」之亡,正是士族斷層的訃聞。士族勢衰、寒門與武人上位,社會流動劇烈,既帶來新力量,也意味中樞知識與治理傳統的流失。從長期影響看,南方政治文化的精緻傳承自此折翼。
長江上游門戶洞開
宗室內鬥以借兵為常態,西魏、北齊得以南下深插。四川與漢水流域相繼失守,長江上游成為「破口」,江左「天塹」不再全然可靠。當戰略防線被撕開之後,南朝日益式微,北強南弱的格局加速成形,也為最終的北朝統一埋下伏筆。
從王僧辯到陳霸先
戰亂催生新軍事菁英。王僧辯統籌兵略,陳霸先長於急襲與後勤組織,軍事專業化開始替代門第資歷成為用人標準。其後陳霸先代梁而建陳,正是這股結構性力量的政治實現——「誰能守護秩序,誰就有資格談合法性」。
正統與民心的雙重審判
侯景之亂,被後世視為梁室由盛轉衰之轉捩點。《南史》、《梁書》多以道德筆法鞭撻叛逆與驕奢,但更深的教訓在制度與人心:正統並非自動生效,必須以有效治理托舉;兵權若無節制,必反噬國本;宗室若以內鬥代治理,必坐失社稷。孟子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圍城中的饑疫與死傷,正是失民心的鐵證。
一場「全要素失靈」的國家測壓
侯景之亂不只是政變或內戰,它是行政、軍事、財政、社會救助、公共衛生全要素的同步失靈。當決策層無法整合專業、當軍紀無以維持、當糧秣體系崩潰、當宗室各自為政,任何城市皆可能從文明中心,驟然滑入人道災難的深淵。這場測壓,讓梁朝在四年間失盡國本,也讓後來取而代之者記取一條殘酷的治理底線。
第一節 南北朝的混亂格局
版圖分裂與政權更迭
南北朝進入六世紀中葉時,政治秩序已呈長期分裂與軍閥化。北方的東魏、西魏爭衡,繼而過渡到北齊、北周的輪替;南方的梁朝雖承六朝繁華,然宗室內鬥、士族門閥驕奢成習,國力空虛。此時「形勢在有力者」,掌握兵權者往往凌駕朝廷,形成名義上尊皇、實際上擁兵自重的局面。《資治通鑑》評此時勢,屢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之語,足見其亂。
宗室疑忌與方鎮坐大
梁武帝蕭衍晚年,過度沉溺佛事與禪讓式的宗教儀式,朝政日漸荒弛。諸王分鎮一方,擁兵自重,彼此猜忌,朝廷對邊鎮的節制力急遽下降。士族門閥在京師結黨營私,外戚、近臣爭權,致使決策搖擺,軍政命脈長期處於「多頭管理」且缺乏統一指揮的狀態。這種政治結構,正為大規模叛亂提供了條件。
從北方強將到南朝「座上客」
侯景本為東魏大將,後因猜忌輾轉投西魏,不為所用,遂於太清元年率部南降。梁武帝為收復中原勢力,選擇招安侯景,並默許其盤踞壽陽,自封河南王。此一「借將自強」的權宜之計,表面上擴大了梁的邊防緩衝,實則把一位兵權在握、城府極深的邊將引入京畿核心,埋下顛覆國都的引信。史家嘗言「虎不可養於室」,此其驗也。
權術失衡的臨界點
梁廷擬以侯景與東魏交換被俘之宗室蕭淵明,此舉觸犯侯景利益與榮辱觀。對一位剛投誠,且靠「武功」自立的人而言,被置於交易籌碼,等同否定其軍功價值。侯景自此生離心,表裡觀望,終在太清二年(西元548年)舉兵反梁。從權力心理學觀之,這是典型的「尊嚴-安全」雙重赤字:既無政治尊嚴的保障,亦缺軍事安全的依靠,叛亂遂成最可預期的選擇。
建康被鎖喉的戰略態勢
侯景伺機結合臨賀王蕭正德作內應,長驅直入江北要地,奪據採石、姑孰口,扼控橫江要衝。梁廷錯失「扼險拒守、回兵襲本」之良策,王質、陳昕換防之失序,讓侯軍以小搏大、迅速南下。頃刻之間,建康(今南京)腹背受敵,臺城孤懸,京畿供應線被割斷,京師從繁華都會瞬墜為被圍孤城。
決策與協同的系統性崩壞
梁廷決策屢受掣肘:名臣羊侃之守險建議遭否,援軍雲集卻難成合圍;柳仲禮雖被推為大都督,然軍中猜忌、諸將離心,形成「援而不進、進而不決」的惡性循環。戰略上缺乏統一中軍,戰術上難以形成地雷般的多點同時壓迫,致使侯軍得以持久圍困,步步收縮包圍圈。
圍城戰的人道災難
臺城被圍百餘日,糧盡人困,京中「米斛數十萬」之記載屢見於《梁書》、《南史》。軍民煮弩皮、燻鼠雀以充飢,殿省之間更出現「屠馬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的慘狀。屍積難掩,溝洫流膿,瘟疫大作。城破前建康十餘萬人口,陷城後存者才兩三千,生存率不足4%。這已不僅是政治與軍事的失敗,更是公共衛生與糧秣管理的全面崩潰。
道德秩序在極端壓力下的潰散
圍城極限壓力下,社會倫理迅速瓦解。貨幣、糧價、物資分配失序,權貴先自保,弱者最先犧牲;援軍臨城卻各懷算計,甚至有掠城之舉。社會學的「規範失調」理論於此躍然紙上:當制度無力回應生存危機,個體退回本能,倫理退位,暴力上升,整體社會陷入「囚徒困境」。
從挾君到逼禪的程序暴力
城破之後,侯景矯制廢立,先利用蕭正德,繼而廢之,重立太子蕭綱為傀儡,再逼禪他人,最後自號為帝。這是一條從「軍事挾持」到「程序合法化」的典型路徑:以兵力控制中樞、以詔令粉飾名分、以九錫強化尊號。南朝晚期的政權,雖以正統自居,卻早已淪為武力支撐的空殼。
宗室自殘與戰略窗口的錯失
宗室援軍名義上勤王,實則互相牽制。湘東王蕭繹、河東王蕭譽、岳陽王蕭詧之間既有地緣嫌隙,又有法統競逐;王僧辯、陳霸先等實力派雖屢建戰功,卻難以在宗室內鬥中獲得穩固授權。援軍既到又退、既勝而不乘,讓本可在數月內完成的「內外合擊」延宕至數年,戰略黃金期白白流逝。
軍事專業主導的回歸
西元552年形勢逆轉,王僧辯、陳霸先協同作戰,白茅灣、姑孰至歷陽一路急迫推進,水陸並進、斷其歸路,最終破石頭城外防,迫侯景棄舟東走而死。這一階段的勝利,關鍵在於專業化指揮與補給線重建:先奪節點、再斷糧道,充分展現從「以名義作戰」回到「以軍事邏輯作戰」的思維矯正。
秩序恢復的道德赤字
建康復入王師後,卻爆發對城中百姓的搶掠。百濟使者見而掩淚,史載有「僉以王師之酷,甚於侯景」的沉痛句子。這揭示戰後治理的核心難題:若無軍紀與司法約束,勝利也會被「報復-掠奪-恐懼」的惡性循環吞噬,社會難以真正復元。正所謂《國語.越語下》云:「兵者,凶器也」,戰後之治,尤考驗文明底線。
王謝殞落與社會結構的斷層
侯景入城後對王、謝等高門痛下殺手,六朝以來的門第文化遭毀。顏之推記「百譜」之亡,正是士族斷層的訃聞。士族勢衰、寒門與武人上位,社會流動劇烈,既帶來新力量,也意味中樞知識與治理傳統的流失。從長期影響看,南方政治文化的精緻傳承自此折翼。
長江上游門戶洞開
宗室內鬥以借兵為常態,西魏、北齊得以南下深插。四川與漢水流域相繼失守,長江上游成為「破口」,江左「天塹」不再全然可靠。當戰略防線被撕開之後,南朝日益式微,北強南弱的格局加速成形,也為最終的北朝統一埋下伏筆。
從王僧辯到陳霸先
戰亂催生新軍事菁英。王僧辯統籌兵略,陳霸先長於急襲與後勤組織,軍事專業化開始替代門第資歷成為用人標準。其後陳霸先代梁而建陳,正是這股結構性力量的政治實現——「誰能守護秩序,誰就有資格談合法性」。
正統與民心的雙重審判
侯景之亂,被後世視為梁室由盛轉衰之轉捩點。《南史》、《梁書》多以道德筆法鞭撻叛逆與驕奢,但更深的教訓在制度與人心:正統並非自動生效,必須以有效治理托舉;兵權若無節制,必反噬國本;宗室若以內鬥代治理,必坐失社稷。孟子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圍城中的饑疫與死傷,正是失民心的鐵證。
一場「全要素失靈」的國家測壓
侯景之亂不只是政變或內戰,它是行政、軍事、財政、社會救助、公共衛生全要素的同步失靈。當決策層無法整合專業、當軍紀無以維持、當糧秣體系崩潰、當宗室各自為政,任何城市皆可能從文明中心,驟然滑入人道災難的深淵。這場測壓,讓梁朝在四年間失盡國本,也讓後來取而代之者記取一條殘酷的治理底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