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朝風雲實錄:軍閥割據
只要有力量、有權利,就算是平民引起的戰爭也能撼動、毀滅一切!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外患接踵,內憂不斷,百業俱廢,民不聊生;
農民起義,列強興起,征戰不斷,生靈塗炭;
割據勢力的相互爭戰,難過的是百姓、最終受到傷害的依然還是百姓!
軍閥,是歷史上最可怕的災難之一,也是爭權奪利最暴力的手段。
只要有力量、有權利,就算是平民引起的戰爭也能撼動、毀滅一切!
但王者可以控制戰爭,而勝者可以終止戰爭。
然而死在戰爭之中的百姓們的憤怒該從何發出?
軍閥戰爭只不過是王者與王者間,為了權力而相互對弈的遊戲罷了!
目錄
前言
韓趙魏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之交,攫取軍權的新興勢力成為軍閥的雛形;他們相互廝殺與搏鬥,打開了歷史上軍閥混戰的先河。
平群雄劉秀稱帝
王莽改制,天下大亂,地方豪傑並起;劉秀起兵,東征西討,建立東漢王朝。
官渡之戰袁曹爭霸
東漢末年,桓靈失政,豪強勢力重崛起;袁曹爭霸,混戰官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赤壁鏖兵天下三分
滾滾長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曹操虎視眈眈,想一口吞下江南。孫權聯合劉備,以弱勝強,數十萬曹軍葬身魚腹。
侯景亂梁武帝斃命
侯景興兵作亂,老百姓慘遭荼毒苦;建康城內喋血,梁武帝被囚成餓殍。
安史之亂玄宗幸蜀
安史作亂,玄宗奔逃,貴妃命喪黃泉下;中原大地,滿目瘡痍,羸民魂飛九重天。
藩鎮連兵兵連禍結
唐朝衰弱,藩鎮林立,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山河破碎,兵燹頻仍,血淋淋,此禍剛平又生災。
朱溫削藩藩削唐亡
義軍蜂起,無賴變為英雄;翻雲覆雨,叛徒竟成功臣;東征西討,軍閥殘酷施虐;圖窮匕見,後梁取代殘唐。
陳友諒自稱草頭王
元末亂世,英雄競出,陳友諒自稱草頭王;野心膨脹,攻伐不已,折戟沉沙空自忙。
吳三桂挑起三藩亂
愛紅顏,衝冠一怒賣江山;洩私憤,南征北戰為鷹犬;蓄異志,割據西南成一統;擅稱帝,刀光血影亂江南。
袁世凱專權竊國
多謀多變,鑽營投機,得為擁兵大員;小恩小惠,蓄積黨羽,遂成北洋之父;大奸大惡,野心畢露,終成為竊國大盜。
段祺瑞黷武窮兵
號稱北洋之虎,實為老袁走卒;欲爭中國領袖,大肆興兵動武;對外投降賣國,不惜棄宗背祖;雙手沾滿鮮血,卻要唸佛吃素。
吳佩孚逐鹿中原
初時秀才造反,後成北洋巨頭;號稱革命將軍,原為殺人兇手;數度逐鹿中原,鹿為他人所有;晚年節操可嘉,未作東酋之儔。
張作霖入關問鼎
遭逢亂世,起於山林草莽;稱雄東北,自建獨立武裝;染指北洋,數度入關爭霸;結日援己,終為日寇所亡。
序/導讀
儘管人類厭惡戰爭,但戰爭卻像影子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整個進程。
在中國,始於三皇五帝,直到民國時期,數千年來,發生的戰爭不可勝數,而較大的戰爭就達一千餘次。這些戰爭,原只是部落之間的相互廝殺,後變成諸侯之國的激烈兼併;原是王朝內部的你爭我奪,後變成周邊民族的侵略擴張;本來是農民起義的燎原烈火,後變成革命戰爭的風雷激盪。其中,封建軍閥之間的割據大血戰,構成了一幅幅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戰爭歷史畫卷。《軍閥割據》一書就是從歷代割據戰爭的史實中,擇其精要,彙集成卷。目的是讓人們透過這些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搏鬥與廝殺,認清封建軍閥的黑暗性和野蠻性,瞭解割據戰爭的破壞性和危害性,總結經驗教訓,更加珍惜安定團結的今天,嚮往和平幸福的明天。
割據戰爭的產生,既有深刻的政治根源,又有深厚的經濟基礎。首先,割據是在朝政腐敗、文恬武嬉、奸臣當道、中央政權無力控制地方的情況下產生的。如戰國時期,晉國衰弱,出現了以韓、趙、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與智氏之間的兼併戰爭;秦末農民大起義後形成的以項羽、劉邦為首的武裝軍事集團;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天下大亂,乘機而起的劉秀兄弟;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及晚唐的藩鎮連兵等。其次,封建社會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軍閥割據勢力在自己的控制區域內,獲得滋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他們只要霸占一州一郡的土地,掌握那裡的政權和財權,就有了擴大軍隊、發動戰爭的物質保證。因此奪取土地,實行割據,是封建軍閥之間相互混戰的直接目的。第三,掌握軍隊,是封建軍閥產生野心、包藏禍心、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的前提條件。一些掌握軍權的將帥,把本是國家統治工具的軍隊,變成一己私有之物,並驅使軍隊為實現個人野心服務,利用軍隊割據地方,利用軍隊搶奪地盤,利用軍隊奪取中央政權,利用軍隊實行軍閥統治。如南北朝時期的侯景之亂;唐朝末年的朱溫篡唐;元末方國珍自稱草頭王;清初吳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亂等,都是野心勃勃的將帥,利用手中軍隊進行叛亂或實行武力統治的。他們「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併」,致使戰火連年,兵燹頻仍,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相較尋常的封建統治,封建軍閥的殘暴統治,帶有更多的動亂性和黑暗性。
割據戰爭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危害。無論是軍閥與軍閥之間的戰爭,還是軍閥與中央政權之間的戰爭,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一場劫難。這主要表現在:
一、戰爭嚴重破壞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春秋戰國之際,中國步入了封建社會。秦統一六國後,中國開始由諸侯割據的封建國家過渡到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維護國家的統一,是各民族的共同願望。但是封建軍閥割據戰爭,卻造成中華民族的長期分裂狀態,使統一的中國出現了金甌殘缺、山河破碎的局面。這種割據狀態,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如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滅吳為止,割據戰爭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南北朝時期的分裂狀態持續了一百七十年;唐安史之亂至北宋建國前,割據狀態持續了兩百餘年。統一是歷史的進步,分裂是歷史的倒退。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割據之戰完全是對歷史的反動。
二、割據之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中國歷史上每一次軍閥戰爭都引起了激烈的社會動盪,並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為了準備發動戰爭,封建軍閥拚命搜刮民財,增加稅收,從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陷入破產的境地。其次,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或藏進深山密林,或逃奔異國他鄉,造成田園荒蕪,百業凋敝,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再次,軍閥在作戰中,縱兵劫掠,兵燹之後,往往是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出現「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的悽慘場景。正像《中國歷代戰爭史》所描述的:「所至屠滅,焚蕩無遺,軍行未嘗轉糧,車載鹽屍以從……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三、割據之戰嚴重阻滯了人類的生息與發展進程。戰爭,對人類自身來說,無疑是一種毀滅性的自相殘殺活動。割據戰爭較之其他戰爭,其殘暴虐殺程度則更為劇烈,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危害則更為嚴重。大規模戰爭,使成千上萬的士卒暴屍荒野;連年的戰火,使無辜百姓慘遭屠戮;不斷地擴軍,使人口發展受到嚴重阻滯。戰國時秦滅趙,一次坑殺降卒二十萬;東漢末年,曹操曾將徐州百姓全部殺死,後又坑殺袁紹降卒八萬餘人;南北朝時,侯景亂梁,數十萬居民暴屍街頭;唐朝藩鎮割據,田承嗣大肆擴軍,州縣之中幾無男子。總之,在軍閥長期混戰中,直接或間接死於戰爭的人無以計數,人力資源受到極大損失,人口發展受到嚴重限制。據統計,唐玄宗開元年間,全國人口總數為六千五百萬左右。安史之亂後,人口總數為五千兩百九十一點九萬人,銳減一千兩百餘萬。而到唐文宗時,全國人口總數進一步下降到兩千五百萬人。從人口的急劇減少,可以看出軍閥割據戰爭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作用。
四、割據之戰嚴重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在絕大多數時間內,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但是一些封建軍閥,為了實現自己的狂妄野心,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往往勾結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派軍參加軍閥混戰,從而破壞了各民族間的睦鄰友好關係,破壞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與友誼。唐代宗時,僕固懷恩反叛,曾勾結吐蕃、回紇軍隊進攻唐中央政權,他們一路燒殺,一路劫掠,給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唐德宗時幽州節度使朱滔,召回紇兵三千人隨軍作戰,後為李抱真、王武俊率領的官軍擊敗,回紇兵幾乎全部戰死。五代時後晉的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自己甘當兒皇帝,結果造成後來宋遼間的長期戰爭。所以像這樣的古代封建軍閥就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衝擊並發生嬗變,但這種嬗變進展得十分緩慢,農業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新舊兩種經濟因素的消長和衝突,使近代軍閥仍有著滋生和存在的基礎,然而這些軍閥卻有著古代軍閥所沒有的許多特點。
近代軍閥起於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迄於張學良東北改旗易幟。這一時期由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構成了兩大軍閥體系。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主要來自「小站舊人」。據統計,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參謀隊,五十八人中先後出了兩個總統、三個總理、十個陸軍總長及次長、兩個巡閱使、二十三個護軍使,他們是北洋軍閥的中堅力量。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直兩大派系,以及稍後以張作霖為首領的奉系軍閥。西南軍閥主要由辛亥革命後的都督演變而來。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曾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在中華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後來在與北洋軍閥對抗中他們自身也變成了軍閥。西南軍閥以滇、桂、黔係為主,包括川、粵、湘系在內。此外還有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如盤踞於山西的閻錫山、占有陝甘的馮玉祥等。
近代軍閥割據的主要特點:一是北洋軍閥始終操縱北京政府,打著統一的旗號,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其內部的勾結與對抗,也是圍繞爭奪中央政權而展開的。西南軍閥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以割據地方為其主要目標。二是西南軍閥和北洋軍閥的內部組織結構,均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性。他們依靠血親、同鄉、同僚、故舊、師生的關係網,來把持軍事和民政,實行封建家長制統治。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軍閥集團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宗族性實體。皖系軍閥倪嗣沖督皖期間,其主要血親不下五十人,「都蒙其提拔,掌握了安徽的軍權政權和財政等,組成一個倪氏統治安徽的大集團」。三是近代軍閥都或多或少與帝國主義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由於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所以能代表國家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賣國條約,故其賣國的罪惡更大一些。帝國主義的「分治政策」使其紛紛在中國尋找他們的代理人,而近代軍閥也都找一個帝國主義作靠山。如皖系、奉系與日本相勾結;直系則與英美關係比較密切。所以人們往往把近代軍閥稱作帝國主義的走狗。四是近代軍閥出身於不同的社會階層,由清代職業軍官轉化而來者有之;從行伍中脫穎而出者有之;在國內或國外受過近代軍事教育者有之;出身於土匪、綠林者有之。不同的出身,使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五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等武器比古代的刀槍等冷兵器要優越得多。因此近代軍閥割據戰爭的破壞力、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也比古代戰爭大得多。
護國戰爭之後,大大小小的軍閥擁兵自雄,自成派系。或連省以為己有,或盤踞一省稱為督軍,或割據某地區自稱「鎮守使」。大軍閥往往網羅小軍閥以壯聲勢,小軍閥常常投靠大軍閥以求自保。各軍閥之間或相互勾結,合縱連橫;或矛盾衝突,明爭暗鬥。「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大小兵燹,連綿不斷,槍炮之聲,不絕於耳。在軍閥的燒殺劫掠下,百業俱廢,民生凋敝,人民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之中。據《護法運動期間南北軍閥在湖南造成的禍害》一文所載:湖南寶慶「城廂內外,及各鄉百里間,凡兵隊經過駐紮之處,幾使家無倖免,女無完節,戶少炊煙,路斷行人,傷人慘目,天日為暗。環顧國中,像寶慶那樣的情況非常多!」頻繁的戰亂,又造成政局的動盪。控制中央政權的軍閥頭目,像走馬燈似的不停地變換。從西元一九一二年到西元一九二八年的十七年間,內閣變更了四十七次,正所謂:「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試閱
建安十二年(西元二○七年)曹操平定冀州,繼續北征烏桓。翌年一月,曹操還鄴,修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南征,欲一舉平定天下。其時與曹操對峙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江東孫權,荊州劉表,巴蜀劉璋、張魯,及隴西馬超、韓遂等。曹操制定了捨巴蜀、隴西於不顧,首先把進攻矛頭指向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荊州,然後順江東下,進兵吳越,消滅盤踞江東的孫氏政權的戰略決策。
當時,東吳政權,歷經孫堅、孫策、孫權父子的勵精圖治,加上有長江天塹為隔,遂兼有會稽、吳郡、丹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地廣人眾,兵精糧足,民心安定,士卒聽命,成為江東的一支重要割據勢力。同時,伺機向西發展,與劉表爭奪勢力範圍。建安十三年(西元西元二○八年),巴郡人甘寧脫離劉表,投靠東吳,並向孫權建議說:「現在漢朝越來越衰微,曹操最終將成為篡位的漢賊。荊州地區,論山川形勝,確是東吳西邊的屏障。我看劉表既沒有遠慮,而他的兒子又軟弱無能,是不能繼承基業的。主君應當及早圖謀據有其地,不可落在曹操之後。要謀取荊州,首先就要消滅黃祖(江夏太守)。如今黃祖年老,昏耄不堪,錢糧缺乏,左右欺弄。其本人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致使舟船戰具廢頓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紀,將軍今往,必操勝券。一破祖軍,乘勝西進,占據楚關(係指長江三峽),勢力更加強大,就可逐漸規取巴蜀了。」孫權採納他的計策,出兵西征黃祖,一舉攻下江夏城,並準備西進奪取荊州。
曹操久欲進取荊州,只因北方未靖,無暇南征。及見孫權奪取江夏,深怕他奪取荊州,勢力強大,難以剿滅。於是一面急派軍出合肥,牽制孫權,使其不能全力西進;一面集中軍隊,準備南攻荊州。謀士荀彧建議說:「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荊州可一戰而定矣。」是年七月,曹操率大軍屯駐南陽。八月,劉表病故,幼子劉琮即位。當初,魯肅聽說劉表亡故,對孫權說:「荊州與吳國接界,江山險固,土壤肥腴,沃野千里,士民富足。如果占領這一地區,就有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實力。現在劉表剛剛死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睦,軍中諸將也各懷異志。劉備是當今天下最勇健的英雄,同曹操有仇恨,率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寄居劉表帳下。劉表因其才能出眾,而生畏懼之心,一直不肯重用。如今劉表已故,如果劉備同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同心協力,上下團結一致,荊州尚可保住,這樣就應當安撫他們,同他們結為盟友。若是他們之間離心離德,就要另想辦法,使我們的大業獲得成功。我請求奉您的旨意,前往荊州弔唁,並慰勞荊州軍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部眾,同心戮力,共同抵禦曹操,劉備一定會聽從我們的意見。若是我們的計謀能夠成功,就可以安定天下了。現在如不趕快前往荊州,恐怕要被曹操搶先。」孫權立即派魯肅前去荊州。魯肅到了夏口(今武漢市),聽說曹操大軍已向荊州進發,便晝夜兼程而行。走到南郡,又聞聽荊州劉琮在蔡瑁、張允的慫恿下舉城降曹,劉備由襄陽向南逃走,於是他直接從南郡北上去迎接劉備,同劉備相會於當陽東北之長阪。魯肅代表孫權,向劉備慇勤致意,並論說天下形勢,然後問道:「豫州(劉備曾任豫州牧,故稱)今後想到什麼地方去?」劉備佯答道:「我同蒼梧(今廣西梧州市)太守吳巨是朋友,想去投靠他。」魯肅說:「孫將軍聰明過人,對人仁愛恩惠,又能禮賢下士,所以江東的英雄豪傑都歸附於他。他現據有六郡,兵精糧足,能夠建立功業,為你著想,莫如派心腹同江東結好,共同幹一番事業。你想投奔吳巨,他是平庸之輩,其所據有的蒼梧郡,地處偏遠,不久就會被別人吞併掉,怎可投靠他呢?」聽了魯肅的一席話,劉備心中暗喜。自思道:「我劉備乃漢室後裔,自從涿郡起兵以來,雖有關張趙相輔佐,然而南征北討十幾年,光復漢室的大業一直未獲成功。
建安六年為曹操所敗,投靠劉表,本想幹一番事業,無奈劉表既無遠慮,又無近謀,且忌我之才,不予重用,數年間碌碌無為。所幸前時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北拒曹操,東聯東吳,西圖巴蜀』的隆中對策,茅塞頓開。如今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已降,我部尚有兩萬兵馬,如與孫權聯合,依靠長江天險,共同抵禦曹操,定會取得轉機。然後待機而動,以圖後進,未為晚也。」想到這裡,劉備便高興地採納了魯肅的建議,率所部東行進駐鄂縣(今湖北鄂城)所屬的樊口。這時諸葛亮探聽到曹操將要率軍沿長江順流而下的消息,便對劉備說:「事情急迫了,我請求奉您的命令向孫將軍求救。」劉備同意後,諸葛亮就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見到了孫權。他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亦收漢水以南,與曹操並爭天下。現今曹操在中原大混戰中漸次剷除各割據勢力,北方大致已平定了,又乘勝南下攻破荊州,威名遠震於四海之內。由於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逃奔到這裡,但願將軍處理好彼此的關係。若是能以吳、越地區的人力物力同北方的曹操相對抗,不如趁早與他們絕交;若是不想同他們對抗,何不按兵不動,讓士卒把鎧甲捲起來,向其稱臣呢?現在將軍外表假托服從朝廷的名義,但內心卻懷著猶豫不決的想法,事情緊急而不當機立斷,大禍不久就要到來了。」孫權說:「如果像你所說的那樣,劉豫州為何不肯投降曹操呢?」諸葛亮回答道:「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齊亡後尚且守義不辱,何況劉豫州乃是皇室的後裔,蓋世的英雄,士大夫們都欽慕景仰他,如同江河之歸大海。若是他的事業得不到成功,只能歸諸於天命了,怎能臣事於曹操呢!」孫權勃然變色說:「我不能拿全東吳的土地、十萬之眾,來受他人的擺佈,我的計策已決定了!當今除劉豫州外沒有人敢抵禦曹操,然而他剛剛遭到敗績,又怎能擔當抵抗曹操的大任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坡被曹軍打敗,但收集潰散之卒連同關羽的水軍,尚有精兵萬人,劉表長子劉琦所部江夏郡士兵亦不下萬人。
曹操的兵馬雖眾,但是遠道跋涉,將士十分疲勞,聽說曹操追趕劉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就連魯地出產的縞布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避忌這種情況,稱為『必蹶上將軍』,就是說:必定大敗,損失大將。且北方人不習水戰,加上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是被兵勢逼迫的,並非心悅誠服。如今將軍果真派猛將統率數萬軍隊,與劉豫州協同作戰,必定能打敗曹軍。而曹操失敗後必然撤回北方。這樣,荊州、吳地的力量就會增強,鼎足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了。」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後非常高興,忙在殿堂中與幕僚們商量對策。就在孫權與臣屬們論事的時候,突然收到曹操從江陵送來的一封信,上面寫著:「最近奉旨討伐有罪之臣,大軍南下,劉琮束手迎降。現在集中水陸大軍八十萬人,準備會同將軍在吳地打獵。」孫權閱後,怒火中燒,便把信交給臣僚們傳看。他們不看則已,看後都大驚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公如同兇猛的豺狼虎豹,然而他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輒假借朝廷之命,抗拒他則名不正、言不順。況且將軍是以長江作為屏障來抗拒曹操的,如今曹操得荊州水軍,蒙衝戰艦,數以千計,把它們佈置於長江上,水陸齊下,他已與我們共有長江天險了。而敵我雙方兵力對比,眾寡懸殊,就更不用說了。我們認為迎降曹公是上計。」群僚中惟有魯肅不發表意見。孫權起身更衣,魯肅追到屋內。孫權明白魯肅的心思,便握著他的手說:「你有什麼要說的?」魯肅回道:「我認為剛才這些人所說的話,就是想要耽誤將軍,因此不能與他們圖謀大事。今天我魯肅可以迎降曹操,而像將軍您這樣的人卻不可以迎降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假如我迎降曹操,曹操必定按照察舉制度,將我交付鄉黨,品其名位,最低限度也不失功曹、從事之類的官職,行可乘坐牛車,坐可役使吏卒,能夠同士大夫結交遊玩,甚至有希望陞遷為刺史、太守之類的職位。如果將軍迎降曹操,則曹操能給您一些什麼東西呢?願將軍速召周瑜返回,早定大計,勿用眾人之議也。」孫權嘆息說:「眾人的意見,使我非常失望,現在你把應當作出的決策說得很清楚,正與我的意見相符合。」當時周瑜正在鄱陽湖操練水軍,孫權命令他迅即趕回吳郡。周瑜到了之後,孫權把眾人的議論告知於他。周瑜說:「曹操名義上是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用足,英雄樂業,正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何況曹操自來送死,怎能迎降於他呢?我願替將軍籌劃對策:目前曹操東向,實犯數忌: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涼州),為操之後患,而操乃一意東略,此為一忌;南人善水戰,北人善陸戰,操竟舍鞍馬,仗舟楫,棄長用短,與吳越爭衡,此為二忌;時值隆冬,天氣盛寒,馬無蒿草,此為三忌;驅中原士眾,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為四忌。操犯此四忌,多兵何益?將軍擒操,正在今日,瑜願率精兵數萬人,出屯夏口,保證為將軍擊破曹軍,將軍勿憂。」孫權聽了周瑜之言,投袂而起道:「曹操老賊,早就懷有廢漢帝而自立的野心,只是懼怕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等數人。如今數雄已經滅亡,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卿言當擊,正合吾意,這是上天把卿授孤哩!」周瑜接口問道:「將軍可決意否?」孫權起身拔出佩劍,奮力砍下奏案一角,高聲說:「部下武將文官,再有敢主張迎降曹操的,有如這奏案一樣。」於是宣布休會。
魯肅會見周瑜,告知諸葛亮前來求援之事。周瑜立即與亮相見。二人寒暄已畢,談及軍事,諸葛亮笑道:「公瑾(周瑜,字公瑾)出語驚人,眾咻皆止。恐孫將軍尚有疑慮,應該替他剖白,使知曹軍虛實,瞭然無疑,方可成事。」周瑜連連稱善。當天晚上,周瑜再次入見孫權,說道:「諸人勸將軍迎降曹操,無非是因曹操虛張聲勢,說有八十萬眾,而感到恐懼,不去具體分析曹操信中的話是虛是實,便提出降曹的主張,未免太冒昧了。就實際情況而言,曹操部下北方士兵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的疲憊不堪之眾;曹操從平定荊州所得劉表的降卒最多不過七八萬人,這些人對曹操尚懷有二心。曹操用疲勞生病的北方士兵,控制尚懷疑懼的荊州士兵,人數雖多於我,但不值得畏懼。我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曹軍。」孫權站起來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所言,足釋我疑。張昭等各顧妻孥,毫無遠見,大失孤望,獨卿與子敬(魯肅,字子敬),與孤同心。孤已選得精兵三萬人,舟船、糧草和軍械均已備好,你與子敬、程普儘先出發,我當陸續調集人馬,多運軍資糧草,作你的後援。你同曹操決戰能取得勝利,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果遇見不如意的事,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便退回和我會師,我當同曹操決一死戰。」於是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統率三軍,同劉備合力迎戰曹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規劃作戰方略。至此,孫權才決定聯合劉備,與曹操決一死戰。
話說劉備自從讓諸葛亮前去東吳同孫權商量如何聯合拒曹事宜後,便每天派人在江邊等候吳軍。這一日,巡邏官員望見東吳水軍浩浩蕩盪開來,急忙報告劉備。劉備萬分高興,立即派糜竺犒軍致意。周瑜對糜竺說:「我本欲見劉豫州,共議良策,只因身統大軍,不便輕離。若劉豫州肯屈駕前來一談,就滿足了我的願望。」於是劉備乘小船去見周瑜。二人寒暄畢,劉備問道:「現在出兵抗擊曹公,計謀是很正確的。但不知周將軍帶來多少兵馬?」周瑜回道:「三萬人。」劉備說:「少了一些。」周瑜微笑著說:「兵不在多,恃在將才,三萬精兵已足夠了,請劉豫州看我是如何攻破曹軍的。」劉備想招呼魯肅等人相會,周瑜說:「他們奉命不得離開職守,若是想見子敬,可以另找時間去會見他。」劉備見周瑜軍紀嚴明,甚感欣慰,讚了數語,當即告辭,自去安排將士,助瑜攻曹。
周瑜率軍再進,舟抵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西或蒲圻縣西北),與曹軍前驅相遇。兩下交鋒,曹軍敗退,瑜收軍結營,屯駐南岸;曹操亦駐軍北岸,兩軍相持。但因曹軍多系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動輒嘔吐,筋疲力盡,無法戰勝敵人,只能逗留不戰。周瑜也未得破敵良策,靜待敵變,以尋找殲敵機會。故雙方均未有大的軍事行動。轉眼之間,已經過快要滿了一年。曹操見江中波浪,時作時止,水軍一經顛簸,便患暈眩,苦苦思索,想出一法,用鐵鏈將各艦連環鎖住,免得動搖,並在各船之間,鋪以竹筏,官兵行走,如履平地。曹操自以為得計,卻不曾想到為後來吳軍火攻造成可乘之機。不久吳將黃蓋,探知曹軍動靜,便向周瑜獻計說:「現在敵軍很多,我軍很少,眾寡懸殊,不能持久。但曹軍船艦以鐵索相連,船首和船尾相接,可以用火攻燒其戰船的辦法來打敗他們。」周瑜微笑道:「我亦早有此意,只是曹軍沿江巡弋,我艦怎得靠前,又如何縱火?」黃蓋說:「何不用詐降計!」周瑜擊掌道:「妙!妙!此計非公復(黃蓋字)不行,可先派人送信給曹操,操若中計,便可成功。」黃蓋當時修書一封,交與周瑜過目,待至夜靜,派人送與曹操。
當天晚上,寒月當空,水天一色。曹操對月感懷,與各將領痛飲數杯。隨後乘著三分酒興,出寨登艦,觀賞夜景,忽見一群烏鵲,向南飛去,不由自主地取過一槊,邊舞邊歌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明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歌罷,忽有軍吏來報,說東吳有人獻書。曹操即命吳使來見。吳使呈上書信,曹操在燈下翻閱,只見信中寫道: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當知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唯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志在擇主,乞保吳民。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因事變化,效命在近。書不盡言。黃蓋叩拜。
曹操把這信看了數遍,沉思了半晌後,便問吳使道:「汝由黃蓋派來,莫非詐降不成?」吳使極言黃蓋誠意,稱黃蓋曾力主迎降曹軍,被周瑜小兒當眾辱罵。黃蓋不服,抗爭幾句,周瑜便按軍法從事,將其打得皮開肉綻。故此黃老將軍差小人前來送信,云云。曹操心想,黃蓋欲降,縱或不實,也不誤事,姑且聽之。於是對來人說:「黃蓋如果願降,當授高爵,我處不必答覆,煩汝口述罷了。」吳使歸報,黃蓋大喜,當即轉告周瑜。周瑜命預先準備,待令乃發。黃蓋隨即選得輕舸十艘,載滿乾燥的狄草和枯柴,並在柴草上灌滿火油,外面包裹一層帷布,船頭插一青龍旗,船尾系一小船,一切準備妥當,就等周瑜發布號令。而周瑜卻遲遲不下命令,因為時值隆冬,常有西北風,獨少東南風。曹軍在北,非東南風如何縱火?故此拖延不決。某天,周瑜煩悶,特請諸葛亮密商。諸葛亮說:「進擊曹公,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大驚,忙說:「在下正為此事著急。」諸葛亮道:「都督莫急,亮不才,頗能祈風,當為君借助一帆,可好麼?」周瑜半信半疑,便請諸葛亮擇地設壇,作法祈風。哪知諸葛亮素知天文,通曉地理,已料定冬至節邊,必有東南風起。所謂設壇作法,不過掩人耳目而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