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來是這樣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讀物,是歷史中國系列中的一部。全書共分數十篇章,從春秋五霸(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宋襄公子茲甫、秦穆公嬴任好和楚莊王熊侶)到春秋名相(管仲、晏嬰);從著名兵法家(田穰苴、孫子)到春秋名臣(伍子胥、范蠡);再由儒家的代表孔子到道家的代表老子,還有對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介紹,等等,作者將春秋近三百多年的歷史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目錄
序/007
一、夏商周以來的點滴故事/012
二、西周之末,春秋之始/020
三、鄭莊公和母親武姜的恩怨情仇/031
四、鄭莊公和東周王室的扯皮大戰/042
五、石碏「大義滅親」與祁奚的「舉賢不避親仇」/053
六、齊國文姜亂倫殺夫事件始末/064
七、一個西瓜引發的血案--齊國宮變/075
八、千古一相說管仲/089
九、齊桓公的賢臣們/116
十、齊桓公的不世霸業/126
十一、性格決定命運--齊桓公的家庭悲劇/138
十二、仁者亦有敵--宋襄公的悲喜劇/148
十三、春秋小霸楚成王/158
十四、小三轉正--曲沃代晉事件/168
十五、晉國內亂始末/179
十六、晉國兄弟之亂/191
十七、晉惠公的悲劇/199
十八、晉文公周遊列國/206
十九、龍戰城濮--春秋爭霸的巔峰之戰/227
二○、秦穆公--拉開統一大幕第一人/242
二一、一鳴驚人楚莊王/255
二二、晉楚邲之戰/270
二三、子產和晏嬰--春秋兩名相/280
二四、晉國執政趙盾/292
二五、趙氏孤兒真相/305
二六、春秋兩兵聖之田穰苴和《司馬法》/317
二七、春秋兩兵聖之孫武和《孫子兵法》/330
二八、吳楚柏舉之戰/343
二九、伍子胥復仇記/354
三○、春秋刺客列傳/366
三一、勾踐--千古第一忍者術/378
三二、聰明的范蠡和不聰明的文種/389
三三、季札和豫讓/402
三四、孔子閃亮登場/414
三五、孔子絕世傳奇/422
三六、孔子的七十二門徒/453
三七、俠儒子路/465
三八、千古一聖說老子/473
三九、三家分晉始末/496
四○、《詩經》的魅力/510
序/導讀
序
在中國古代的文明發展史上,春秋戰國是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特殊時代,就像說歐洲文明史不可能繞開古希臘一樣。之所以說春秋戰國時代特殊,是因為這個偉大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孕育期,中華文明的主要思想體系,就是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
成語所謂「釜底抽薪」,如果將春秋戰國從歷史上抹去,就好像大樹被刨斷了根,中華文明也就無從談起。無法想像一個忘記管子、孔子、老子、孫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的中國文明史會是個什麼樣子。
無論是思想史,還是政治史,或者是經濟史、文學史、軍事史,哪怕是恥辱血淚史,都是歷史有機結合的重要部分,割裂哪部分,都不是一個完成的整體。歷史可以被批判,甚至可以被否定,但不能被割裂,更不能忘記。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注定沒有未來。
都說春秋戰國是個偉大的時代,那麼春秋戰國的偉大到底體現哪個層面?簡單的說,主要體現在思想層面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最大的特點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不同的思想體系井噴而出,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
不過從政治角度或從歷史角度來說,春秋和戰國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對於春秋和戰國的時代劃分,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劃分法:
一、春秋從周平王姬宜臼東遷雒邑的那一年(即西元前七七○年)開始,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三家分晉,戰國開始。西元前四○三年這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起始年代,這個時間劃分比較主流。
二、孔子修訂《春秋》時的起始年代,即魯隱西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結束,此年後進入戰國時代。
三、司馬遷認為春秋始於西元前七七○年,止於周元王姬仁元年(西元前四七五年),此年後進入戰國時代。
四、從周平王姬宜臼東遷雒邑(西元前七七○年)開始,至周敬王姬匄崩的那一年(西元前四七六年),春秋結束,此年後進入戰國時代。
五、《左傳》始記於魯隱西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結束,此年後進入戰國時代。
六、從西元前七七○年開始,至齊國大夫田恆發動政變殺齊簡公呂壬(即田氏代齊事件)的這一年,即西元前四八一年為止,此年後進入戰國時代。
將西元前七七○年,周平王東遷雒邑為春秋的起點,這一點基本沒有爭議。但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年代起點向來是比較混亂的,爭議也比較大。為了行文方便,決定另闢奚徑,以晉國六卿之一的知伯(智伯)被晉國的另外三卿趙氏、韓氏、魏氏聯合消滅的那一年,也就是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西元前四五五年)為春秋的年代下限。
史學界公認「三家分晉」是中國奴隸制社會形態向封建制社會形態轉型的重大歷史事件,對於這一點,爭議不是很多。不過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春秋年代下限,似乎有些略晚了些。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一般將鐵器大規模取代青銅器作為春秋與戰國的起始點,但這種劃分並不嚴密,因為無法確定鐵器大規模使用的具體年限。所以還是用政治史的角度來劃分春秋與戰國的起始點比較穩妥。
以西元前四○三年「三家分晉」作為春秋的結束年限,倒是一種比較方便簡捷的劃分法。但問題是西元前四○三年「三家分晉」只是走的一個法律形式而已,實際上早在五十年前,趙氏、韓氏、魏氏三卿就已經淘汰掉了范氏、中行氏、知氏三卿,三家瓜分了晉國政權,魏、韓、趙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形成。
如果以「三家分晉」事件結束春秋時代,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三國曹魏正式開始於西元二二○年,而嚴格意義上來說曹魏始祖曹操應該算是東漢人。可是如果不將曹操算成三國人物,那整個三國歷史都將全部改寫,誰會接受一個沒有曹操、呂布、袁紹、孫策、周瑜、關羽、魯肅的三國呢?
曹操正式建立曹氏政權,是在漢獻帝建安元年(西元一九六年),曹操接受荀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迎接漢獻帝劉協入許昌。也就是說,曹魏政權早在曹丕正式建立魏國前二十五年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綜合來看,以知伯之死(西元前四五五年)作為春秋的年代下限,這個觀點並沒有超出司馬光《資治通鑒》以「三家分晉」為戰國開始的時間概念,只是將這個時間概念往前推進了五十二年。
其實從法統層面上來看,春秋和戰國只是東周王朝的兩個不同的階段而已。在最正統的中國古代帝王世系表上,只有東周二十五位名不符實的周天子。當然嚴格來說,東周作為一個真正意義的王朝是不存在的,就像名存實亡的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晉安帝司馬德宗、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一樣,他們留給歷史的,只有一段段莫名的悲傷和一聲聲無言的歎息,以及一堆堆華麗的歷史碎片,東周也是如此。
史學界通常將東周和之前的西周合併稱為周朝,西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紀年的王朝,西元前八四一年,即共和元年。而西周之前的夏朝和商朝給後人的感覺總像是在雲山霧海裡若隱若現,看不真切。
元朝人郝經將夏、商、周列為前三代,漢、唐、宋列為後三代。古人提到周朝,一般是將西周和東周一起算進來的,最有名的一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名士水鏡先生的大嘴吹捧諸葛亮:「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周朝的八百年是從哪算到哪的呢?以前在提到西周建國的年代時,只是籠統的說始建於西元前十一世紀,現在有了具體的年代,就是西元前一○四六年,周武王姬發滅商紂王的那一年。到了西元前七七一年,也就是周幽王姬宮涅(史記作宮湦)十一年,申侯聯合戎人攻破西周國都鎬京,殺掉周幽王,西周就掛掉了。
東周就比較好算了,從西元前七七○年周平王東遷雒邑開始,至西元前二五六年,周赧王姬延被秦昭襄王滅掉結束。西周和東周合起來計算,國祚共有七百九十一年。如果要算上周文王和周武王(滅商之前)在關中地區的統治時間,姬姓建立的周朝在七百九十一年國祚的基礎上,還要再加上近七十年,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八百年之姬周。
凡事有果必有因,要講春秋,就必然從西周開始講起。如果西周不是以超級荒謬、荒唐、荒誕的方式滅亡,周幽王平安坐天下,那也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春秋戰國了。
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處在舊歷史階段的終點和新歷史階段的起點,曾經那一段段金戈鐵馬、廟堂謀略、兒女情長的故事,都被我們收攬眼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歷史是一個大課堂,我們能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站在浩蕩奔流的歷史長河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會感覺到渺小,我們應該滿懷敬畏的去回望歷史。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也有許多角度和側面,供我們切入,去尋找屬於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動。
每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那一幕幕精彩的片段,總會悄悄的走近我們的內心深處,繼續上演著他們的傳奇。
試閱
在中國的演義小說史上,商周之際的歷史題材庫比起東漢三國、隋唐之際毫不遜色,寫東漢三國的野史小說有《三國演義》,寫隋唐的野史小說有《說唐》。寫商周興亡的是哪部野史小說呢?說出來大名頂破天--《封神演義》。
就在民間的傳播度和知名度來說,《封神演義》可能要略遜於《三國演義》,但應該強過《說唐》,以及《明英烈》等演義小說。《封神演義》捧紅的歷史人物數不勝數:一代暴君商紂王、一代妖后妲己、崇侯虎、黃飛虎、兩代賢君周文王和周武王,以及在民間的智慧之神姜子牙。這老傢伙用直鉤子釣周文王的故事家喻戶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管有沒有讀過《史記.齊太公世家》,都應該知道這個超級有名的歷史典故。
最有意思的是《封神演義》不僅捧紅了真實的歷史人物,甚至連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元始天尊,還有什麼通天教主、南極仙翁,崑崙十二仙,甚至還有女媧娘娘,這些神話人物都跟著這部小說出盡了鋒頭。作為唯物論者,我們是不相信天上有這些神仙鬼怪的,天上除了看不到盡頭的臭氧層,什麼也沒有。而且即使是姜子牙這樣的真實歷史人物,也被《封神演義》塗上了一層層濃重的神話色彩,比羅貫中神話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那段歷史離現在太過遙遠,再加上《封神演義》的添油加醋,其本來的歷史面貌已經被弄得面目全非。在這裡有必要將商亡周興這段歷史簡單的講一講,正本清源,然後進入春秋正文。
如果單純的從文字上的歷史來看,中國公認的第一個出現等級制度的王朝是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啟,姓姒,姒啟的父親就是那位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在啟建立夏朝之前,中國遠古社會在權力傳承上採取的是「推選制」,屬於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和政治形態。
夏朝之前的國家形態其實是許多個不同的部落組成的聯盟,聯盟的大頭領去世後,由各個部落公推公選一位大頭領,堯舜禹的大頭領地位都是這樣產生的。堯舜禹其實都是後史的簡稱,真正的稱謂是帝堯、帝舜、帝禹。按照這個制度,大禹死後,大頭領的位置應該是東夷首領伯翳。不要小看這個在歷史上沒沒無聞的伯翳,著名的《山海經》相傳就是伯翳寫的。但帝禹的兒子啟是個野心家,他不甘心父親大禹的江山被伯翳撈走,發動了政變,聯合諸侯搞掉了伯翳,自己做了大頭領,正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隨後姒啟又滅掉了不服他統治的有扈氏,「天下咸朝」,各個部落見啟如此剽悍,不敢惹這位爺,都低頭當了孫子。
從姒啟開始,遠古的「禪讓制」被家族傳承制完全取代,龍的兒子永遠是龍,老鼠的兒子永遠是老鼠,等級制度的根本其實就是權力的家族傳承制。夏朝的存在時間相當長,大約從西元前二一○○年到西元前一六○○年,將近五百年。
不算大禹的話,夏朝共有十七位天子,其中最有知名度的那一位不是啟,也不是啟的兒子太康,以及那位喜歡養龍的孔甲,而是夏朝最後一位天子,也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暴君桀。桀和後世商朝的暴君紂,成為歷代暴君的代名詞,誰要是以暴力治天下,必被人罵成「桀紂再世」。
自從孔甲以來,夏朝的統治力就被明顯削弱了,諸侯武裝反叛事件不斷發生。到了桀統治的時代,因為這位暴君寵幸妺喜,「不務德而武傷百姓」,被憤怒的各階層聯合起來打掉了,迎立商侯成湯,建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殷商王朝。
商朝之所以也稱為殷朝或殷商,是因為在商朝第二十位天子盤庚在位時,將商朝國都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史稱殷商。
相對於歷史實物缺乏的夏朝來說,商朝出土的遺址文物相當豐富,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及曾經震撼世界的殷墟甲骨文,都證明是商朝的文物遺存。如果說夏朝是奴隸制社會的磨合期,那商朝就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期,商朝的綜合國力非常強大,是當時舉世公認的東方霸主。
關於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定義,史學界向來是有爭議的。被稱為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代都有平民,而夏商周之後的朝代,一直到清朝,都有奴隸。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其社會形態的形狀都是啞鈴型,即兩頭大中間小的社會等級格局。
奴隸社會雖然有平民,但當時社會的主流形態是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存在,一般來說,奴隸制社會的定義是在生產活動中大規模使用奴隸。而戰國以後的封建社會雖然也有奴隸,但卻不是社會的主流形態,大多數人都是平民身分。從這個角度來講,奴隸社會確實是存在的。關於封建社會的定義,爭議更大,「封建」的本意是夏商周的「封疆土建諸侯」,就是權力分封制。如果從政治角度來看,從夏商周到漢武帝下「推恩令」,這段歷史都屬於封建社會。從經濟角度來講,夏商周的封建領主制(有政治權和經濟權)和秦漢之後的封建地主制(只有經濟權),在經濟權力的壟斷上,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相對於雲山霧海裡的夏朝帝王來說,商朝有許多為後人所熟悉的帝王,如滅夏的商湯、被廢的太甲、遷都的盤庚、中興的武丁,以及那位著名暴君--紂王。
商朝還有許多著名人物,如輔佐商湯滅夏的賢相伊尹、輔佐武丁中興的賢相傅說、商亡後「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除了這一堆男性外,商朝還有兩位非常著名的女人,一個是武丁的老婆,號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政治家、軍事家的婦好,另一位就是紂王的姘頭,「史上第一妖女」妲己,她之前的妺喜和她之後的襃姒(史記做褒)的知名度都不如妲己。
「紂王」其實只是後人對他的泛稱,他真正的名字叫子辛,「紂」是後人給他安的諡號,是個惡諡,和隋煬帝楊廣的「煬」字諡號是一樣的。商紂和楊廣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不是長子、都是文武全才、都是歷史上的兩位超級敗家子,本來固若金湯的江山,沒幾年就被他們給折騰光了。
商紂和楊廣還有一個共同點,兩個都好大喜功、狂妄自大、總以為論文治武功,老子才是天下第一。要說商紂的治國能力還是有的,楊廣也一樣,只要他們端正態度,什麼樣的國家他們治理不好?最關鍵的問題恰就是他們的態度不端正,將一己私利置於天下萬民之上。
雖然世襲制是家天下的核心價值所在,但百姓和私權之間有一個利益平衡點,只有百姓吃能上飯,活得有尊嚴,自己的私權才能穩如泰山。掌握不好這個點,軍事力量再強大的王朝,也會分崩離析。當一個王朝觸犯了社會上大多數階層的利益時,統治基礎必然瓦解。
不否認商紂的私德很差,不過私德和能力之間往往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歷史上的暴君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暴君都是亡國的。
商紂也貪酒好色,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他召集一大幫淫男浪女,在酒池子邊脫光衣服,集體「練兵」。這是私德範疇,本來不算什麼大事。但問題的關鍵不在私德差上面,而在於商紂打壞了商朝與統治內部其他利益集團(以及百姓)之間的利益平衡。不管是什麼人,什麼地位,只要惹紂王不高興了,商紂就其抓來施以酷刑,殺人無數。商紂崇尚暴力治國術,掠奪別人的利益存在空間,必然會導致各階層的群體反抗。
這時在商朝統治核心區域的西邊,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關中附近,出現了一個諸侯國,就是西周。關於西周的起源,根據《史記》記載,周朝始祖是黃帝曾孫帝嚳(即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的兒子后稷。在中國古代的法統傳承上,凡是能和黃帝扯上親戚關係的,都屬於「根紅苗正」的正統,當然都是紙面意義上的。
周族早期一直在關中地區活動,到了商紂統治時期,周族的勢力日益壯大,尤其是公季時代,周族在江湖上的威望高漲,「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公季死後,兒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文王,不過當時的封號是西伯,時人稱為西伯昌。姬昌在歷史上的受尊崇程度和漢文帝差不多,可以說沒有姬昌,就沒有日後威震天下的周朝。雖然這時的姬周地盤並不大,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常驚人,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商朝的統治。
到了姬昌統治晚期,周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商朝,但姬昌似乎從來沒有以武力滅商的計畫。從法統角度來說,周國再強大,也只是商朝治下的一個方伯,與商紂有君臣名分。所以姬昌雖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在名義上對商紂稱臣,至於推翻商朝的歷史任務,準備交給兒子姬發。
姬昌在位時間很長,大約有五十年,西元前一○五六年,姬昌駕崩,據說他活了九十六歲。商朝的歷史墳墓,姬昌都給兒子姬發挖好了,周武王姬發唯一要做的,就是將商紂拽進這座墳墓,然後砌上最後一塊磚頭。
不過姬發做事比較穩重,他並沒有急於伐商,而是在等待最合適的機會。雖然商紂殘暴荒淫,得罪了周邊方伯,但商朝內部的統治基礎還算牢固,因為商紂身邊還有一個著名的忠臣,就是太師比干。比干不死,姬發伐商就沒有把握,所以姬發在和比干耗時間,看誰死在前頭。果然,兩年後,比干因為勸商紂改邪歸正,商紂非常惱火,把比干給殺掉了。比干是商朝統治集團健康力量的象徵,比干被殺,商紂的名聲就徹底臭了,這時的商朝只剩下一副華麗的空殼,是時候動手了。大約是在西元前一○四六年,姬發率甲士四萬五千人東向伐紂,此役對姬發來說是命運大決戰,一旦失敗,九族俱毀。
殘暴無文的商紂王也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他和姬發必將有一個下地獄。不過此時商朝的軍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商紂王抓耳撓腮,勉強糾合了七十萬(一說是十七萬)軍隊在牧野抵抗周軍,企圖欺騙歷史,蒙混過關。
戰爭講究的是兵貴精不貴眾,更何況商紂派來的多是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奴隸百姓,哪裡是周國正規軍的對手?而且商朝的奴隸百姓早就對商紂的殘暴無道恨之入骨,正愁沒機會反戈一擊呢,姬發來的正是時候。商軍大多數人在陣上易幟倒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天上掉下來一塊大肉餅,姬發當然笑納。氣勢如虹的周朝軍隊迅速推進到了商朝國都朝歌城下,商紂被逼上了絕境,他不會選擇投降,而是「悲壯」的抱著珠玉寶貝,在鹿臺上點火自焚。沖天的火光無情的向歷史宣告殷商王朝統治的徹底終結。
其實這場牧野之戰在軍事上沒什麼可討論的,牧野之戰的歷史價值在政治層面,如果商紂能善待國人,至少不用那麼極端的方式來對待國人,誰會在陣前倒戈?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作為最高統治者,一定要給階級金字塔最底層的廣大草根一條活路,至少要讓草根們看到希望。統治者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草根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到底。
歷史上有句名言:「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說的就是商朝亡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新王朝的初期都吸取了前朝亡國的歷史教訓,在政治上都是相對比較開明的。周朝統治集團取代商朝統治天下後,立刻「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就是給貧苦的底層百姓生路,收買人心,穩定局勢。
除了收買人心之外,還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備的統治體系,鞏固姬周天下。在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朝創造性的實行了「封建制」,所謂封建制,其實就是諸侯分封制,周朝統治集團將自己的宗族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用生理血緣關係和政治血緣關係,以「眾星拱月」的政治模式來維持周朝的統治。
周朝號稱分封了八百個諸侯,但因為周朝的地皮有限,所以各諸侯國之的疆域大小不一,大的如晉、秦、楚、齊,據城數十,擁甲數萬。中等的衛、魯、宋、吳、越,而有些小的諸侯國甚至只有現在鄉鎮大小。這些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在自己的封地裡可以為所欲為,周天子也懶得管他們,但事先都給諸侯們劃了一條政治紅線:不能造反,要聽話。
周朝推翻商朝統治後的第一個天子就是周武王姬發,不過姬發在位時間很短,只有五年。姬發死後,他的弟弟周公姬旦輔佐年少的周成王,開創了西周王朝近二百年的盛世。
西周如果從周武王開始算,共有十二位周天子。大家最熟悉的周王無非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穆王姬滿,再加上兩個活寶周厲王姬胡和他的孫子周幽王姬宮湦。周穆王之所以出名,因為他有一段傳奇的「西遊記」經歷,傳說姬滿到西天極樂世界,並在瑤池見到了王母娘娘……。
至於周厲王姬胡,也是個混球,在位期間,他胡作非為,卻在國內實行「鉗口」政策,不讓百姓說話,人們只能「道路以目」,引起眾怒。大臣召公為了勸姬胡改邪歸正,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君子動口不動手,但如果連話都不讓人說,那君子們就只有動手,來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
姬胡是個「良言勸不了該死的鬼」,依舊我行我素,最終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國人暴動」,憤怒的百姓將姬胡趕跑了。這一年是西元前八四一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史稱共和元年。
姬胡被趕跑後,周朝並沒有立太子姬靜為天子,而是由周公和召公等貴族聯合執政。直到十五年後,也就是西元前八二七年,被廢黜的周厲王姬胡病死,太子姬靜才正式繼位,就是周宣王。
姬靜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在他在位的四十六年間,經常發動對外戰爭,對威脅周朝安全的狄、戎和淮夷等部落進行大規模圍剿,並征服江淮地區強大的徐國。一時間,萬方稱臣,周朝的武功之盛,達到極點。
歷史反覆證明,對外擴張的同時不修內政,所謂的武功只是曇花一現,大風一吹就倒。後世的先不說,周宣王之前的商紂就是這麼垮掉的。到了周宣王晚期,周朝的統治已經危機四伏,如果周朝能出一位賢君,也許還能力挽狂瀾,苟延殘喘幾十年。可繼周宣王上位的偏偏是個超級昏君,時也命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