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餘燼,墜落的大唐帝國:從貞觀之治到甘露之變,從開元盛世到黃巢之亂──盛世如何一步步變調,忠誠如何悄然失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當「忠誠」淪為表演,當「太平」只剩表象
帝國的傾覆,是偶然還是必然?
盛世之下,暗潮洶湧;權力場上,各懷鬼胎
長安的宮廷燈火通明,大唐的未來暗無天日
【唐代盛衰,從人物切入】
本書以唐代中後期的歷史人物為題,描繪大唐由鼎盛走向衰敗的歷程。不同於單一視角的帝王敘事,作者選擇從皇帝、宰相、宦官等多重角色切入,以人物命運映照政局更迭與制度變遷。每章聚焦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勾勒他們在權力運作中的選擇,逐步拼湊出唐朝興衰的全貌。全書時間跨度從貞觀之治延伸至帝國解體,讓讀者得以在人物敘述中感受時代節奏與政治氣候。
【政治與人性的交錯書寫】
書中人物不只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更是複雜人性的承載者。無論是睿智果決的李世民、進退維谷的唐玄宗,還是深謀遠慮又終至覆亡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他們的選擇與作為不僅塑造了自身命運,也深刻影響了整個國家的走向。透過這些人物的描寫,作者揭示權力場中既有制度性的困局,個人性格也在其中發揮很大作用。
【制度失衡與帝國命運】
本書不僅僅是人物列傳式的編年,而是藉由人物生命歷程,點出宦官專權、君臣失序、監察體制崩壞等一連串制度性問題。作者從政局結構與權力配置的角度切入,展現唐代政治逐步失衡的脈絡。隨著君主權威衰退、宦官干政成常態,帝國逐步失去自我調整的能力,最終滑向不可逆的崩潰。
【歷史題材的細膩書寫】
本書不以戲劇化手法取勝,也不追求情節刺激,而是透過冷靜細膩的書寫,重現一個大帝國的變化與裂解。作者擅長運用簡練文字勾勒情境,讓讀者在無需過多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也能理解歷史的導向與背後機制。這樣的書寫方式,適合對中國歷史懷有興趣、希望深入了解政治與制度演變的讀者閱讀。
本書特色:本書細緻刻劃唐代由盛轉衰過程中的帝王、權臣與宦官群像。作者以通俗流暢的筆法,描摹權力運作下的抉擇、人性與腐敗。每章透過具體人物切入,不僅揭示歷史事件的真相與後果,更帶出時代氛圍與制度弊端,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政治興衰的必然。本書兼具歷史厚度與文學情懷,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與可讀性的歷史題材作品。
帝國的傾覆,是偶然還是必然?
盛世之下,暗潮洶湧;權力場上,各懷鬼胎
長安的宮廷燈火通明,大唐的未來暗無天日
【唐代盛衰,從人物切入】
本書以唐代中後期的歷史人物為題,描繪大唐由鼎盛走向衰敗的歷程。不同於單一視角的帝王敘事,作者選擇從皇帝、宰相、宦官等多重角色切入,以人物命運映照政局更迭與制度變遷。每章聚焦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勾勒他們在權力運作中的選擇,逐步拼湊出唐朝興衰的全貌。全書時間跨度從貞觀之治延伸至帝國解體,讓讀者得以在人物敘述中感受時代節奏與政治氣候。
【政治與人性的交錯書寫】
書中人物不只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更是複雜人性的承載者。無論是睿智果決的李世民、進退維谷的唐玄宗,還是深謀遠慮又終至覆亡的權臣李林甫、楊國忠,他們的選擇與作為不僅塑造了自身命運,也深刻影響了整個國家的走向。透過這些人物的描寫,作者揭示權力場中既有制度性的困局,個人性格也在其中發揮很大作用。
【制度失衡與帝國命運】
本書不僅僅是人物列傳式的編年,而是藉由人物生命歷程,點出宦官專權、君臣失序、監察體制崩壞等一連串制度性問題。作者從政局結構與權力配置的角度切入,展現唐代政治逐步失衡的脈絡。隨著君主權威衰退、宦官干政成常態,帝國逐步失去自我調整的能力,最終滑向不可逆的崩潰。
【歷史題材的細膩書寫】
本書不以戲劇化手法取勝,也不追求情節刺激,而是透過冷靜細膩的書寫,重現一個大帝國的變化與裂解。作者擅長運用簡練文字勾勒情境,讓讀者在無需過多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也能理解歷史的導向與背後機制。這樣的書寫方式,適合對中國歷史懷有興趣、希望深入了解政治與制度演變的讀者閱讀。
本書特色:本書細緻刻劃唐代由盛轉衰過程中的帝王、權臣與宦官群像。作者以通俗流暢的筆法,描摹權力運作下的抉擇、人性與腐敗。每章透過具體人物切入,不僅揭示歷史事件的真相與後果,更帶出時代氛圍與制度弊端,讓讀者在故事中感受政治興衰的必然。本書兼具歷史厚度與文學情懷,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與可讀性的歷史題材作品。
目錄
第一章 唐太宗—從貞觀之治到反腐權謀
第二章 蘇良嗣—剛直官風與家門不幸
第三章 武則天—從才人到皇帝的崛起
第四章 武三思—亂世權臣的野心與下場
第五章 唐玄宗—造就盛世與崩壞的帝王
第六章 李林甫—笑裡藏刀的權臣之路
第七章 楊國忠—災禍之中的權力遊戲
第八章 李輔國—宦官當權的極致象徵
第九章 元載—權力與貪欲的沉浮之路
第十章 魚朝恩—庸才小人登上高位
第十一章 唐憲宗—曇花一現的中興之治
第十二章 唐文宗—腥風血雨中的甘露之變
第十三章 唐武宗—迴光返照的短暫輝煌
第十四章 唐懿宗—荒唐帝王與頹敗政局
第十五章 田令孜—不為天下所容的末代權宦
第十六章 唐昭宗—再無法復興的帝國夢
第二章 蘇良嗣—剛直官風與家門不幸
第三章 武則天—從才人到皇帝的崛起
第四章 武三思—亂世權臣的野心與下場
第五章 唐玄宗—造就盛世與崩壞的帝王
第六章 李林甫—笑裡藏刀的權臣之路
第七章 楊國忠—災禍之中的權力遊戲
第八章 李輔國—宦官當權的極致象徵
第九章 元載—權力與貪欲的沉浮之路
第十章 魚朝恩—庸才小人登上高位
第十一章 唐憲宗—曇花一現的中興之治
第十二章 唐文宗—腥風血雨中的甘露之變
第十三章 唐武宗—迴光返照的短暫輝煌
第十四章 唐懿宗—荒唐帝王與頹敗政局
第十五章 田令孜—不為天下所容的末代權宦
第十六章 唐昭宗—再無法復興的帝國夢
試閱
第一章 唐太宗──從貞觀之治到反腐權謀
第一節 誓洗前朝積弊
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貞觀之治」的盛世圖景。
所謂「貞觀」,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年號,而「貞觀之治」則象徵著這一時期的輝煌成就,四字概括便是「國泰民安」。對於一位統治者而言,這無疑是至高的評價和榮耀。
這份榮譽的背後,離不開唐太宗對「前朝積弊」的深刻反思。隋朝的覆滅,正是因其腐敗橫生、弊政叢生。李世民清楚地意識到,若不從根源上整治這些頑疾,唐朝的命運很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唐太宗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所闡述的千古名言。
這裡的「銅」指代古代的銅鏡,用來比喻自我反省的工具。透過鏡子,人們可以整理衣冠;而透過他人,則可審視得失。許多人之所以誤入歧途,正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無法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正如孔子所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便是唐太宗的治國哲學:時時警醒自我,防範未然。
唐太宗特別重視「以史為鑑」,這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警示,而是他深刻的自我鞭策。他時常提醒自己:「李世民啊李世民,你若不想讓唐朝重蹈隋朝的覆轍,便需銘記隋朝的教訓,徹底根除積弊,杜絕腐敗的滋生。」
李世民的這份洞察,源自對隋朝滅亡過程的深刻剖析。隋朝的終結,尤其是隋煬帝時期的種種敗政,令唐太宗刻骨銘心。當時,剛剛結束西晉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大一統,原本應當是「與民休息」的大好時機。但隋煬帝卻志大才疏,十四年間發動多場對外戰爭,如征討林邑、平定契丹、收復琉球、攻打吐谷渾、遠征高句麗等。這些戰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和民力,也使邊疆隱患重重。此外,隋煬帝醉心奢華,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修建行宮,徵發百萬民夫服勞役,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騰。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皇帝本身率先沉迷奢靡享樂的情況下,地方官員也競相仿效,形成了上下勾結的貪腐網。官僚系統內部,賄賂橫行,貪汙成風,國家的根基搖搖欲墜。百姓在無休止的剝削與徭役中苦苦掙扎,民變頻發,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勢力先後舉兵,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大潮。一時間「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出自李淵創作的詔書〈授三秦豪傑等官教〉)。」李淵也在這一波反隋潮流中順勢而起,最終滅隋建唐。
這一年是西元618年,李淵登基稱帝,成為大唐開國之君。八年後,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成功奪權,李淵禪讓帝位,李世民改元「貞觀」,大唐的輝煌篇章由此展開。
唐太宗上臺後即致力於「勵精圖治、與民休息」,他不僅著眼於經濟的恢復,更將目光鎖定在政治清廉的營造上。
為了廣納賢言,唐太宗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鼓勵群臣直言進諫。
「你們不要因為怕我不高興就不敢進諫!只要是有益於國家的言論,儘管提出來,我絕不會怪罪。」 唐太宗在朝堂上多次強調這一點,甚至不惜主動懇求大臣們向他建言獻策。
但「伴君如伴虎」,多數官員不敢輕易冒犯皇帝。唐太宗對此感到十分苦惱,便想到了魏徵。魏徵曾是李建成的部下,因建議太子削弱李世民的權力,甚至提議除掉李世民,曾引起李世民的極大不滿。
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李世民憤怒地質問道:「魏徵!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你究竟安的什麼心?」
魏徵毫不退縮,直言不諱道:「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也不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
聽罷,滿朝文武都為魏徵捏了一把冷汗,認為他必將大禍臨頭。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沒有殺他,反而對其加以重用,任命其為太子詹事府主簿,負責處理東宮的文書事務。
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氣度與膽識,實在令人驚嘆。即便是一個曾離間他與兄弟感情,甚至密謀對他不利的人,他依然能放下成見,予以重用。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唐太宗的胸襟和決斷力,也讓滿朝文武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連這樣的人皇上都能用,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第一節 誓洗前朝積弊
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貞觀之治」的盛世圖景。
所謂「貞觀」,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年號,而「貞觀之治」則象徵著這一時期的輝煌成就,四字概括便是「國泰民安」。對於一位統治者而言,這無疑是至高的評價和榮耀。
這份榮譽的背後,離不開唐太宗對「前朝積弊」的深刻反思。隋朝的覆滅,正是因其腐敗橫生、弊政叢生。李世民清楚地意識到,若不從根源上整治這些頑疾,唐朝的命運很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轍。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唐太宗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所闡述的千古名言。
這裡的「銅」指代古代的銅鏡,用來比喻自我反省的工具。透過鏡子,人們可以整理衣冠;而透過他人,則可審視得失。許多人之所以誤入歧途,正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無法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正如孔子所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便是唐太宗的治國哲學:時時警醒自我,防範未然。
唐太宗特別重視「以史為鑑」,這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警示,而是他深刻的自我鞭策。他時常提醒自己:「李世民啊李世民,你若不想讓唐朝重蹈隋朝的覆轍,便需銘記隋朝的教訓,徹底根除積弊,杜絕腐敗的滋生。」
李世民的這份洞察,源自對隋朝滅亡過程的深刻剖析。隋朝的終結,尤其是隋煬帝時期的種種敗政,令唐太宗刻骨銘心。當時,剛剛結束西晉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大一統,原本應當是「與民休息」的大好時機。但隋煬帝卻志大才疏,十四年間發動多場對外戰爭,如征討林邑、平定契丹、收復琉球、攻打吐谷渾、遠征高句麗等。這些戰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和民力,也使邊疆隱患重重。此外,隋煬帝醉心奢華,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修建行宮,徵發百萬民夫服勞役,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騰。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皇帝本身率先沉迷奢靡享樂的情況下,地方官員也競相仿效,形成了上下勾結的貪腐網。官僚系統內部,賄賂橫行,貪汙成風,國家的根基搖搖欲墜。百姓在無休止的剝削與徭役中苦苦掙扎,民變頻發,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勢力先後舉兵,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大潮。一時間「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出自李淵創作的詔書〈授三秦豪傑等官教〉)。」李淵也在這一波反隋潮流中順勢而起,最終滅隋建唐。
這一年是西元618年,李淵登基稱帝,成為大唐開國之君。八年後,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成功奪權,李淵禪讓帝位,李世民改元「貞觀」,大唐的輝煌篇章由此展開。
唐太宗上臺後即致力於「勵精圖治、與民休息」,他不僅著眼於經濟的恢復,更將目光鎖定在政治清廉的營造上。
為了廣納賢言,唐太宗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度,鼓勵群臣直言進諫。
「你們不要因為怕我不高興就不敢進諫!只要是有益於國家的言論,儘管提出來,我絕不會怪罪。」 唐太宗在朝堂上多次強調這一點,甚至不惜主動懇求大臣們向他建言獻策。
但「伴君如伴虎」,多數官員不敢輕易冒犯皇帝。唐太宗對此感到十分苦惱,便想到了魏徵。魏徵曾是李建成的部下,因建議太子削弱李世民的權力,甚至提議除掉李世民,曾引起李世民的極大不滿。
在與魏徵的對話中,李世民憤怒地質問道:「魏徵!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你究竟安的什麼心?」
魏徵毫不退縮,直言不諱道:「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也不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
聽罷,滿朝文武都為魏徵捏了一把冷汗,認為他必將大禍臨頭。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非但沒有殺他,反而對其加以重用,任命其為太子詹事府主簿,負責處理東宮的文書事務。
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氣度與膽識,實在令人驚嘆。即便是一個曾離間他與兄弟感情,甚至密謀對他不利的人,他依然能放下成見,予以重用。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唐太宗的胸襟和決斷力,也讓滿朝文武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連這樣的人皇上都能用,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