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變法.變錢 王安石(上)
如果無法在「王安石變法」,透析當時大臣的真面目、真作為,則無法明白真正的宋史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如果這是宋史》作者最新精彩之作。
《宋史》是中國歷代史書中,最不可信的一部。
因為《宋史》是塗改、刪除、散缺最多的。其實中國文學上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二,而宋六!
宋史中,那麼多顯赫、傳奇級別的名字羅列其中,他們完成佔據了中國歷史中「正」、「邪」兩方面的極致。
而宋神宗、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韓琦、呂惠卿、蘇軾、蘇徹、曾布等等,一段段公案、一段段被幾次改寫顛覆的事件,成了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必須解開!
解開的鑰匙是:王安石變法。
如果無法在「王安石變法」中,透析當時大臣的真面目、真作為,則無法明白真正的宋史──甚至中國史在此遇上斷層,無法銜接了解後來的中國史。
目錄
前言
印象.神宗
臉譜──韓琦
臉譜──司馬光
臉譜——富弼
印象.王安石
不加賦而國用饒
變法開始
臉譜——三蘇
臉譜——程頤
臉譜——章惇
國有買辦
國有高利貸OR 民間高利貸
誰說的三不足
臉譜——唐介
簡述慶歷新政
臉譜——歐陽修
看清士大夫
臉譜——文彥博
第九章 窺豹一斑
第十章 《平戎策》
第十一章 君子的悲歌
第十二章 西線狂瀾
第十三章 嘲弄聖像的小丑
第十四章 百年之勝
第十五章 宣德門疑案
第十六章 終成拗相公
第十七章 呂惠卿現形記
第十八章 分水嶺
試閱
﹝印象‧神宗﹞
神宗登基,第一件事是安葬他的父親宋英宗趙曙。作為歷史上最富裕的宋朝皇帝,出殯的規格是低不了的。
神宗找來了三司長官,查賬看看有多少錢可以辦事。
以剛剛過去的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為例,一年的支出是當年收入的兩倍。
宋朝以錢財立國,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錢」字,赤字如此,幾近覆國!年輕的神宗捧著腦袋在龍書案上臥倒,攪盡腦汁想辦法。
在處理國政之前,先得把他老爹的安葬費,他自己恩賞錢找出來。
能想到的辦法只能是節約。英宗的治喪費和神宗自己登基的恩賞錢都大幅度縮水,只有以前仁宗的三分之一。勉強咬牙把這些錢花出去,剩下的神宗緊緊捂住,他發布了兩條
命令。
第一,從現在起請大家把褲帶勒緊了,國家沒那麼多錢亂賞亂花;第二,官員們做些最愛做,最擅長做的事──進言。
每當宋朝有些風吹草動時,進言就會發生。有由皇帝提出的,有臣子們自動發言的,內容很寬泛,從對外戰爭、民間暴動、皇帝休老婆、天上閃流星等等等等,有事就可以爭論。這一次神宗要求的是,「論仁宗、英宗兩朝積弊。」
張方平是實力派,他主管過三司,治理過地方,說財政,他是從仁宗朝開始就穩居前三名的人物。他的奏章裡開篇詞就石破天驚,提出了錢是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沒有錢就沒有一切。這和儒家的傳統思想徹底對立,接著他又提出怎樣省錢。
就是他設計了英宗的葬禮花費,給神宗大大地省了一筆錢。這讓神宗很欣賞,只是接下來就熄火了。
﹝臉譜﹞
‧臉譜──韓琦
天聖年間是章獻太后劉娥主政的時期,在她當政的十年期間,政治成績暫且不論,她開科取士考上來的人材,是宋朝有史以來最璀璨奪目的,像井噴一樣的突然到來。
這就是享譽宋史三百餘年的名號──天聖進士集團。
韓琦側身其間,在排名上是佼佼者,在過程上也讓人瞠目結舌
考試中臨近交卷時,悲劇突然間發生,韓琦的卷子污了,一大片墨水把卷子變成了廢紙!文章不是單純的文字,是凝聚精神,融會知識,調整情緒才能寫出來的東西,尤其關乎一生的考卷,是四五天的時間裡全力以赴才完成的。
馬上要交卷了,除非過目不忘,不然沒法重來!
二十歲的韓琦鎮定自若,他申請了一份新的紙筆墨硯,立即重寫。他刷刷點點,臨危不亂,居然搶在交卷之前,把時文論政以及詩詞歌賦同時寫完。至於效果怎樣,一甲進士第二名!
強悍的韓琦從最開始時就顯露了自己的天性,他堅忍不拔,無比自信,堅定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韓琦真正進入人們視線,有了自己的官場標籤是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那一屆的北宋宰執班子是兩宋三百餘年間絕無僅有的,看一下統計數字。
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程琳、石中立,樞密使盛度。王隨六十五歲、陳堯佐七十五歲、韓億六十六歲、石中立六十六歲、程琳五十歲,盛度很吉祥,剛過七十大壽。宋朝宰執年齡相加,這一屆竟然接近了四百歲!
這是個空前絕後的紀錄,更絕的是這些人的特色和做派。
這些宰執的共同特點是平庸,沒有一個人有過特殊貢獻,都是熬資勱熬到了這一地步,上台之後不約而同地謀私利。
人老子孫多,都得在死之前安排好後路才行。具體表現,王隨不僅提拔自己的子孫,還把親朋好友也塞進肥缺部門,並且還留意起了自己的來生。他「延納僧道,信奉巫祝。」把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崇敬個遍。
韓億更絕,他先是向皇上請命,我是參知政事了,可以蔭補自己的兒子了,請把我的兒子韓綜蔭為群牧判官。趙禎准奏,可是詔書都發下去了,韓億卻突然間反悔。陛下,韓綜的事先放一放,我想讓另一個兒子韓綱當這個官,行不?
……仁宗只覺得頭暈目眩,可真正嘔吐的事馬上就來了。
仁宗陛下心特軟,他登基之後看到常年考試、屢試不中的舉子就心疼,於是特下詔書,凡是考進士科過五次,年過五十的,其它諸科考過六次,年過六十的,進士科經過殿試三次、諸科經過五次,外加真宗朝御試沒合格的舉子,都可以免試,直接當官。
多麼優厚,真是萬民稱頌,可事情過了頭就都是壞事。皇帝心軟,舉子們突然間海量增加,一窩蜂地衝進學堂混出身,再一窩蜂地衝進京城考試,他們認清形勢了,考試就像做官一樣,別管成績如何,只要不斷地考,就一定能出頭!
景祐四年這一科,逼著仁宗小下了一次狠手,非常例外地嚴格了些,落榜者相應地變多,但怨氣卻來自不平。這一科京試的解元居然是陳堯佐的兒子陳博古,韓億的四個子孫一齊應試,居然全部命中,無一落榜!
京師嘩然,天下嘩然!
一片彈劾聲中,最著名、最有力度的是知諫院右司諫韓琦。韓琦鄭重發問:「陛下,以祖宗八十年太平之業坐付庸臣,恣其壞乎?」太祖、太宗辛苦創業,就是為了讓他們隨便亂搞的?
仁宗很認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後問他,都罷免?
是,都罷免。
好,那麼你說說,換誰呢?
味道突然間變了,向右司諫咨詢中書省整體官員的任免,這是咨詢還是笑話,是憤怒還是恐嚇?但韓琦毫不含糊,你問了我就有回答。
您要正臣,可以選擇杜衍、孔道輔、胥偃、宋祁、范仲淹。您想要能臣,那麼請任用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無論是誰,都比現在的人強!
毫不含糊,絕不膽怯。
事件的結果是仁宗聽從了韓琦一半的主張,他把四百年功力的宰執們全體罷免,換上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則自己做主。
韓琦之名聲振天下。
‧臉譜──司馬光
司馬光堪稱早發,二十歲考中進士,國家非常重視他,留在京城裡做奉禮郎。這是殊榮,可他沒接受,主動要求到邊遠南方去,理由很動人,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在杭州做官。
這才是真正的榮耀,中國以孝治國,司馬光起步時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他一直在蘇州做判官直到父親去世。守孝結束,他回到了京城任職。接著很快就又出去了,他展現了為人的另一面。
絕對、完全、毫無保留地忠於領導。注意,這個領導,並不是孔夫子教導我們的那位獨一無二的皇帝。而是當時的獨相龐籍。
最動人的是龐籍死後,他穿上最正規的衣服,請龐夫人到大堂上,像母親一樣接受他的跪拜,對龐籍的兒子就像自己的親弟弟(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其子如昆弟。)
這在當時獲得了所有人的稱贊,以及後世的敬仰。
只是很奇怪,龐籍之死,官方派專人治喪,贈司空、加侍中,謚號莊敏。每一樣都是生榮死哀,人家生前是正牌子宰相,為何弄得好像家人無依無靠,如果沒有司馬光的照顧,就會流落街頭,慘不忍睹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第一印象,我們可以往好處講,就是領導死了,家裡雖然安康,但是他對領導的愛,絕不會人走茶涼,作人要厚道,永遠追隨領導!
嘉祐六年閏八月,司馬光被調回京城,擔任了一個非常絕妙的職務,修起居注。這是比館閣學士們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的工作就是給皇帝寫日記,他可以最大限度地瞭解皇帝的每一個舉動。這樣的後果,就是他能第一時間地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動態。
比如說,在什麼時候跟皇帝說什麼話。
比如說,在什麼時候跟皇帝說什麼話。
閏八月二十六日,是仁宗的悲傷日。出生僅僅六十一天的皇十三女死了。仁宗難過得很多天不說話,司馬光就挑在這個他心靈極其薄脆的時刻,寫了一道新的奏章。
他沒像范鎮、包拯、唐介那樣簡單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
當天司馬光站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皇帝。只見仁宗拿著奏章,看了好久,仍然面無表情,很像是和往常一樣,繼續沈默,躲進自己悲哀的心情裡,誰也不理。但是突然他說話了。
「難道非得選宗室子弟入嗣嗎?」沒等司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語,「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半個多月之後,真相大白了,人們從此才真正地認識了這個人。
九月的某一天,司馬光在寫皇帝日記之餘,再次抓到了一個好機會。仁宗那天心情好,很適合聊天。這一次司馬光引用了唐朝的例子,唐文宗一直不立太子,死之後被親近的太監們做手腳,從此隨意擁立唐朝的皇帝,宋朝難道要重蹈襲覆轍嗎?
仁宗再沒有猶豫,下令司馬光立即把文件送交中書省,把這件事確定下來。這一次司馬光也沒再推辭,火候到了。
再次來到中書省,他的神情動態再不是一個下屬,而是位充滿著神聖感的天使。他莊嚴地對韓琦等宰執大臣們說:「陛下決意立宗室為皇子,今天諸公如果不能及時議定,他日夜半,禁中出寸紙以某人為嗣,那時天下誰也不能違背了!」
韓琦等全體宰執大臣一齊躬身施禮,同聲回答:「敢不盡力!」
從這時起,司馬光退出了立太子事件,從程序上、官銜上,他都再沒有參與的權力。那麼轉身就走,決不遲延,他留下的是倡議階段起決定性作用的名聲,以及讓全體朝臣都又驚又佩的印象。就比如說大宰相韓琦。
歷代史書都說韓琦先生是仁宗、乃至英宗朝的兩朝傳承居功至偉的大臣,沒有他的努力,沒有他近於霸道、專權一樣的決策,宋朝就不會是歷史裡的樣子。
其實哪兒跟哪兒,上面都己經說了,司馬光把什麼事都辦完,直接把立太子的決定書交到了他手上,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按令實施,走那些官面上的過場。
司馬光給神宗的奏章簡明扼要,只說了三點。
一,官人;二,信賞;三,必罰。
他鄭重地說,歷經仁、英、神三朝,每個時代,他都用這六個字報效國家。字數雖少,卻是他平生所學的全部。
神宗有點發呆,建於司馬光的鼎鼎大名,和以往種種的神奇表現,無論如何也不能小看了這六個字,但要從這個六個字裡找出來生錢救國的辦法,好像還需要個嚮導。實在撓頭,皇帝私下裡找到司馬光,你來點實在的行不?
行,司馬光才說出了心裡真正的話。他指出國家不是沒錢,按年度總收入來算,己經是華夏民族有史以來最高峰的時候了,之所以出現赤字,問題在於亂花。司馬光提議,要全面核查國家的各項支出,定出來節省的具體部門具體數字。
神宗的眼睛亮了,這和他的想法是一樣的,司馬光準確地找到了帝國衰敗的焦點。接下來的事更讓人興奮,司馬光立即投入了工作,他和滕元發配合,把現在的財政與仁宗時慶曆二年相對比,迅速找出了這些年奢靡浪費的地方。
接下來做什麼呢,二十歲的皇帝摩拳擦掌,司馬愛卿,明天朕就下令成立設置裁減局,由你任長官,為朕把國家的局面扭轉過來吧!卻不料如火的熱情迎頭就被澆了一盆冷水。
司馬光安靜地說,陛下,我沒空。
啊?為什麼?請想像神宗驚愕的表情。
司馬光回復以一臉的聖潔光輝。臣有本書要寫,先帝曾經看過的,名叫《通志》。它詳細記錄了從古至今所有朝代的興亡之事,用來指導皇帝怎樣治理天下。
它是這樣的神聖,又是那樣的偉大,無論如何我都要完成它……所以,您還是另找別人吧。
神宗凝視了他很久,終於還是放他走了。
這片刻之間,這一對君臣對對方都有了些許的瞭解。司馬光是滑頭也是智慧的,他一眼就看出了神宗要幹甚麼,這太冒險了,很像漢武帝早期時召天下儒生進京議事,結果儒生們一擁而上,大放厥辭,把武帝的奶奶竇太后
惹火,為首的武帝的兩位老師被殘酷虐殺的往事。
宋朝雖然不至於砍頭,可活罪也難免。在這種時刻,他只想「不問蒼生問鬼神」,至少也要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上,可以咨詢,可以交談,卻絕不做第一隻飛上枝頭的出頭鳥。
‧臉譜──三蘇
三蘇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他們在北宋嘉祐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一月的那一屆科考揚名。宋朝科考無數,中國歷史上的科考無數,但論地位,這一屆無與倫比,甚至比天聖進士集團還要高。
四川在當時是地道的老少邊窮地區,財富是這樣,文化上更是。數遍整個四川,在這次科考之前,只出過兩個進士。
一個在真宗天禧年間(公元一○一七-一○二一年),是位姓孫的學子中舉。另一位出在仁宗的天聖二年,他姓蘇,叫蘇煥,眉山人氏。就是在這一年,眉山當地歡慶新舉人產生的時候,有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變得沈默。他就是蘇煥的三弟,蘇洵。
蘇洵被二哥的榮耀,父親的笑臉震撼了,讓他的一些東西覺醒。三年之後,下一屆科考開始,他順利通過了鄉試,在省試中落榜。
二十歲的年紀,讓他迅速拋開煩惱,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間。他輕裝返回家鄉,回程的路上,順便飽覽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的眼界開闊了,胸襟變得寬廣。
悲哀也在這時悄悄地降臨。
二十歲的青年可以深信書本,去死記硬背,為了功名不顧一切。如果在這一屆考中,他會沿著富貴之路順利往下走。可他沒考中,這就不好說了,他的心靈在成長,學識在按著他的天性,在選擇性的積累。
再不是別人怎樣教他,他就怎樣學了。
每一個非凡人物的成長,都有他自我覺醒,自我完善的過程。沒有任何偉人,是教室課堂裡批量生產的。
在儒家學說的統治下,解決的辦法不在現實中研究,而是在古人的書籍裡找註解,找答案。這就是大家看中國的各種古代文獻時,動不動開頭就是「古人云」的出現原因。什麼事都要看古人老神宗是怎麼解決的,然後我們大家照搬就是。
這就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所在,瞭解到這一點,就會清楚,作為時代進步的要求,大儒早就是廢物了。不光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就算在千餘年前的北宋時期,蘇洵都碰到了死對頭,那就是後來以「天變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著稱的三不足大臣王安石。
王安石這時奉旨回京,做群牧判官,負責全國各地養馬的事情。他們在歐陽修的家裡見過,初見面就互相看著不順眼,兩人都是一樣的倔脾氣,一樣的持材傲物,碰巧更是一樣的自學成材。這樣理想的冤家對頭你說還能去哪裡再找呢?
老蘇和王安石成仇,連帶著大蘇和小蘇後來也和王相公長久不和。
蘇軾之才,嚴格地說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排名第三,僅在屈原、李白之下,而他非常的厚道,在談到天份時,能給出正確答案。
他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智慧有時不是努力積累就有的,那是上天的恩賜。這絕對是實話,不像別有用心的父母、老師總拿李白說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自己承認嗎?
這一屆科考三蘇與歐陽修互相成全了對方。沒有歐陽修,就沒有三蘇名揚天下;而三蘇不來,歐陽修也沒法妝點起文學盛世的門面,他要改變天下學子的文風,就更是一句笑談了。公元一○五七年的正月,蘇軾、蘇轍都順利通過了禮部試,他們不是前三甲成員,但光輝的前景已在不遠處等待著他們。
到熙寧二年,變法開始起步時,老蘇己經去世了,二蘇再次守孝服喪。
老蘇留在世間的不是詩詞,而是文章,比如著名的《六國論》。這篇政論古文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西夏的歲幣政策,告誡北宋君臣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誠然好文,然則更著名的是《辨奸論》。
這篇古文只針對一個人──王安石,蘇洵在變法還沒有開始時就斷定了王安石是禍國殃民的奸邪,這讓所有反對派集體膜拜,老蘇真知灼見!
變法即將展開,這時蘇軾在史館上班,有自己的變法主張。注意,他是主張變法的,只是怎樣變,有他的一套理論,和王安石截然不同。這時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它對北宋的歷史進程無關,對中華詩詞史有一定的影響。
蘇軾的原配夫人王弗故去了,他娶了王弗的妹妹王閏之為妻。王閏之很賢惠,無才之女天性仁厚,對他很好。只是王弗的影子陪伴了蘇軾的一生,是他哪怕天天談笑度日也沒法在夜深時抹去的隱痛。十年之後,終於凝聚成了一首傳唱千古,痛入心髓的悼亡妻《江城子》。
小蘇是個奇特的人,說實話,他的文採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有說法,三蘇中只有東坡才名符其實,其餘兩位都只是因東坡而顯。但要是論到政治才能,小蘇才是最強的一位。他清寧安靜,不浮不燥,具備非常高的政治素養,尤其心性極其堅忍,平靜到能讓人忽視他。
這一點讓小蘇的官場成就遠遠高於老蘇、大蘇。熙寧二年,蘇轍的官場生涯,就從進入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為王安石的親信手下開始。
神宗登基,第一件事是安葬他的父親宋英宗趙曙。作為歷史上最富裕的宋朝皇帝,出殯的規格是低不了的。
神宗找來了三司長官,查賬看看有多少錢可以辦事。
以剛剛過去的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為例,一年的支出是當年收入的兩倍。
宋朝以錢財立國,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錢」字,赤字如此,幾近覆國!年輕的神宗捧著腦袋在龍書案上臥倒,攪盡腦汁想辦法。
在處理國政之前,先得把他老爹的安葬費,他自己恩賞錢找出來。
能想到的辦法只能是節約。英宗的治喪費和神宗自己登基的恩賞錢都大幅度縮水,只有以前仁宗的三分之一。勉強咬牙把這些錢花出去,剩下的神宗緊緊捂住,他發布了兩條
命令。
第一,從現在起請大家把褲帶勒緊了,國家沒那麼多錢亂賞亂花;第二,官員們做些最愛做,最擅長做的事──進言。
每當宋朝有些風吹草動時,進言就會發生。有由皇帝提出的,有臣子們自動發言的,內容很寬泛,從對外戰爭、民間暴動、皇帝休老婆、天上閃流星等等等等,有事就可以爭論。這一次神宗要求的是,「論仁宗、英宗兩朝積弊。」
張方平是實力派,他主管過三司,治理過地方,說財政,他是從仁宗朝開始就穩居前三名的人物。他的奏章裡開篇詞就石破天驚,提出了錢是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沒有錢就沒有一切。這和儒家的傳統思想徹底對立,接著他又提出怎樣省錢。
就是他設計了英宗的葬禮花費,給神宗大大地省了一筆錢。這讓神宗很欣賞,只是接下來就熄火了。
﹝臉譜﹞
‧臉譜──韓琦
天聖年間是章獻太后劉娥主政的時期,在她當政的十年期間,政治成績暫且不論,她開科取士考上來的人材,是宋朝有史以來最璀璨奪目的,像井噴一樣的突然到來。
這就是享譽宋史三百餘年的名號──天聖進士集團。
韓琦側身其間,在排名上是佼佼者,在過程上也讓人瞠目結舌
考試中臨近交卷時,悲劇突然間發生,韓琦的卷子污了,一大片墨水把卷子變成了廢紙!文章不是單純的文字,是凝聚精神,融會知識,調整情緒才能寫出來的東西,尤其關乎一生的考卷,是四五天的時間裡全力以赴才完成的。
馬上要交卷了,除非過目不忘,不然沒法重來!
二十歲的韓琦鎮定自若,他申請了一份新的紙筆墨硯,立即重寫。他刷刷點點,臨危不亂,居然搶在交卷之前,把時文論政以及詩詞歌賦同時寫完。至於效果怎樣,一甲進士第二名!
強悍的韓琦從最開始時就顯露了自己的天性,他堅忍不拔,無比自信,堅定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韓琦真正進入人們視線,有了自己的官場標籤是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那一屆的北宋宰執班子是兩宋三百餘年間絕無僅有的,看一下統計數字。
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程琳、石中立,樞密使盛度。王隨六十五歲、陳堯佐七十五歲、韓億六十六歲、石中立六十六歲、程琳五十歲,盛度很吉祥,剛過七十大壽。宋朝宰執年齡相加,這一屆竟然接近了四百歲!
這是個空前絕後的紀錄,更絕的是這些人的特色和做派。
這些宰執的共同特點是平庸,沒有一個人有過特殊貢獻,都是熬資勱熬到了這一地步,上台之後不約而同地謀私利。
人老子孫多,都得在死之前安排好後路才行。具體表現,王隨不僅提拔自己的子孫,還把親朋好友也塞進肥缺部門,並且還留意起了自己的來生。他「延納僧道,信奉巫祝。」把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崇敬個遍。
韓億更絕,他先是向皇上請命,我是參知政事了,可以蔭補自己的兒子了,請把我的兒子韓綜蔭為群牧判官。趙禎准奏,可是詔書都發下去了,韓億卻突然間反悔。陛下,韓綜的事先放一放,我想讓另一個兒子韓綱當這個官,行不?
……仁宗只覺得頭暈目眩,可真正嘔吐的事馬上就來了。
仁宗陛下心特軟,他登基之後看到常年考試、屢試不中的舉子就心疼,於是特下詔書,凡是考進士科過五次,年過五十的,其它諸科考過六次,年過六十的,進士科經過殿試三次、諸科經過五次,外加真宗朝御試沒合格的舉子,都可以免試,直接當官。
多麼優厚,真是萬民稱頌,可事情過了頭就都是壞事。皇帝心軟,舉子們突然間海量增加,一窩蜂地衝進學堂混出身,再一窩蜂地衝進京城考試,他們認清形勢了,考試就像做官一樣,別管成績如何,只要不斷地考,就一定能出頭!
景祐四年這一科,逼著仁宗小下了一次狠手,非常例外地嚴格了些,落榜者相應地變多,但怨氣卻來自不平。這一科京試的解元居然是陳堯佐的兒子陳博古,韓億的四個子孫一齊應試,居然全部命中,無一落榜!
京師嘩然,天下嘩然!
一片彈劾聲中,最著名、最有力度的是知諫院右司諫韓琦。韓琦鄭重發問:「陛下,以祖宗八十年太平之業坐付庸臣,恣其壞乎?」太祖、太宗辛苦創業,就是為了讓他們隨便亂搞的?
仁宗很認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後問他,都罷免?
是,都罷免。
好,那麼你說說,換誰呢?
味道突然間變了,向右司諫咨詢中書省整體官員的任免,這是咨詢還是笑話,是憤怒還是恐嚇?但韓琦毫不含糊,你問了我就有回答。
您要正臣,可以選擇杜衍、孔道輔、胥偃、宋祁、范仲淹。您想要能臣,那麼請任用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無論是誰,都比現在的人強!
毫不含糊,絕不膽怯。
事件的結果是仁宗聽從了韓琦一半的主張,他把四百年功力的宰執們全體罷免,換上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則自己做主。
韓琦之名聲振天下。
‧臉譜──司馬光
司馬光堪稱早發,二十歲考中進士,國家非常重視他,留在京城裡做奉禮郎。這是殊榮,可他沒接受,主動要求到邊遠南方去,理由很動人,他的父親司馬池當時在杭州做官。
這才是真正的榮耀,中國以孝治國,司馬光起步時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他一直在蘇州做判官直到父親去世。守孝結束,他回到了京城任職。接著很快就又出去了,他展現了為人的另一面。
絕對、完全、毫無保留地忠於領導。注意,這個領導,並不是孔夫子教導我們的那位獨一無二的皇帝。而是當時的獨相龐籍。
最動人的是龐籍死後,他穿上最正規的衣服,請龐夫人到大堂上,像母親一樣接受他的跪拜,對龐籍的兒子就像自己的親弟弟(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其子如昆弟。)
這在當時獲得了所有人的稱贊,以及後世的敬仰。
只是很奇怪,龐籍之死,官方派專人治喪,贈司空、加侍中,謚號莊敏。每一樣都是生榮死哀,人家生前是正牌子宰相,為何弄得好像家人無依無靠,如果沒有司馬光的照顧,就會流落街頭,慘不忍睹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第一印象,我們可以往好處講,就是領導死了,家裡雖然安康,但是他對領導的愛,絕不會人走茶涼,作人要厚道,永遠追隨領導!
嘉祐六年閏八月,司馬光被調回京城,擔任了一個非常絕妙的職務,修起居注。這是比館閣學士們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的工作就是給皇帝寫日記,他可以最大限度地瞭解皇帝的每一個舉動。這樣的後果,就是他能第一時間地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動態。
比如說,在什麼時候跟皇帝說什麼話。
比如說,在什麼時候跟皇帝說什麼話。
閏八月二十六日,是仁宗的悲傷日。出生僅僅六十一天的皇十三女死了。仁宗難過得很多天不說話,司馬光就挑在這個他心靈極其薄脆的時刻,寫了一道新的奏章。
他沒像范鎮、包拯、唐介那樣簡單粗暴地要求立皇太子。
當天司馬光站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皇帝。只見仁宗拿著奏章,看了好久,仍然面無表情,很像是和往常一樣,繼續沈默,躲進自己悲哀的心情裡,誰也不理。但是突然他說話了。
「難道非得選宗室子弟入嗣嗎?」沒等司馬光回答,他又喃喃自語,「這是忠臣之言啊!一般人是不敢提的。」
半個多月之後,真相大白了,人們從此才真正地認識了這個人。
九月的某一天,司馬光在寫皇帝日記之餘,再次抓到了一個好機會。仁宗那天心情好,很適合聊天。這一次司馬光引用了唐朝的例子,唐文宗一直不立太子,死之後被親近的太監們做手腳,從此隨意擁立唐朝的皇帝,宋朝難道要重蹈襲覆轍嗎?
仁宗再沒有猶豫,下令司馬光立即把文件送交中書省,把這件事確定下來。這一次司馬光也沒再推辭,火候到了。
再次來到中書省,他的神情動態再不是一個下屬,而是位充滿著神聖感的天使。他莊嚴地對韓琦等宰執大臣們說:「陛下決意立宗室為皇子,今天諸公如果不能及時議定,他日夜半,禁中出寸紙以某人為嗣,那時天下誰也不能違背了!」
韓琦等全體宰執大臣一齊躬身施禮,同聲回答:「敢不盡力!」
從這時起,司馬光退出了立太子事件,從程序上、官銜上,他都再沒有參與的權力。那麼轉身就走,決不遲延,他留下的是倡議階段起決定性作用的名聲,以及讓全體朝臣都又驚又佩的印象。就比如說大宰相韓琦。
歷代史書都說韓琦先生是仁宗、乃至英宗朝的兩朝傳承居功至偉的大臣,沒有他的努力,沒有他近於霸道、專權一樣的決策,宋朝就不會是歷史裡的樣子。
其實哪兒跟哪兒,上面都己經說了,司馬光把什麼事都辦完,直接把立太子的決定書交到了他手上,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按令實施,走那些官面上的過場。
司馬光給神宗的奏章簡明扼要,只說了三點。
一,官人;二,信賞;三,必罰。
他鄭重地說,歷經仁、英、神三朝,每個時代,他都用這六個字報效國家。字數雖少,卻是他平生所學的全部。
神宗有點發呆,建於司馬光的鼎鼎大名,和以往種種的神奇表現,無論如何也不能小看了這六個字,但要從這個六個字裡找出來生錢救國的辦法,好像還需要個嚮導。實在撓頭,皇帝私下裡找到司馬光,你來點實在的行不?
行,司馬光才說出了心裡真正的話。他指出國家不是沒錢,按年度總收入來算,己經是華夏民族有史以來最高峰的時候了,之所以出現赤字,問題在於亂花。司馬光提議,要全面核查國家的各項支出,定出來節省的具體部門具體數字。
神宗的眼睛亮了,這和他的想法是一樣的,司馬光準確地找到了帝國衰敗的焦點。接下來的事更讓人興奮,司馬光立即投入了工作,他和滕元發配合,把現在的財政與仁宗時慶曆二年相對比,迅速找出了這些年奢靡浪費的地方。
接下來做什麼呢,二十歲的皇帝摩拳擦掌,司馬愛卿,明天朕就下令成立設置裁減局,由你任長官,為朕把國家的局面扭轉過來吧!卻不料如火的熱情迎頭就被澆了一盆冷水。
司馬光安靜地說,陛下,我沒空。
啊?為什麼?請想像神宗驚愕的表情。
司馬光回復以一臉的聖潔光輝。臣有本書要寫,先帝曾經看過的,名叫《通志》。它詳細記錄了從古至今所有朝代的興亡之事,用來指導皇帝怎樣治理天下。
它是這樣的神聖,又是那樣的偉大,無論如何我都要完成它……所以,您還是另找別人吧。
神宗凝視了他很久,終於還是放他走了。
這片刻之間,這一對君臣對對方都有了些許的瞭解。司馬光是滑頭也是智慧的,他一眼就看出了神宗要幹甚麼,這太冒險了,很像漢武帝早期時召天下儒生進京議事,結果儒生們一擁而上,大放厥辭,把武帝的奶奶竇太后
惹火,為首的武帝的兩位老師被殘酷虐殺的往事。
宋朝雖然不至於砍頭,可活罪也難免。在這種時刻,他只想「不問蒼生問鬼神」,至少也要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上,可以咨詢,可以交談,卻絕不做第一隻飛上枝頭的出頭鳥。
‧臉譜──三蘇
三蘇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他們在北宋嘉祐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一月的那一屆科考揚名。宋朝科考無數,中國歷史上的科考無數,但論地位,這一屆無與倫比,甚至比天聖進士集團還要高。
四川在當時是地道的老少邊窮地區,財富是這樣,文化上更是。數遍整個四川,在這次科考之前,只出過兩個進士。
一個在真宗天禧年間(公元一○一七-一○二一年),是位姓孫的學子中舉。另一位出在仁宗的天聖二年,他姓蘇,叫蘇煥,眉山人氏。就是在這一年,眉山當地歡慶新舉人產生的時候,有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變得沈默。他就是蘇煥的三弟,蘇洵。
蘇洵被二哥的榮耀,父親的笑臉震撼了,讓他的一些東西覺醒。三年之後,下一屆科考開始,他順利通過了鄉試,在省試中落榜。
二十歲的年紀,讓他迅速拋開煩惱,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間。他輕裝返回家鄉,回程的路上,順便飽覽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的眼界開闊了,胸襟變得寬廣。
悲哀也在這時悄悄地降臨。
二十歲的青年可以深信書本,去死記硬背,為了功名不顧一切。如果在這一屆考中,他會沿著富貴之路順利往下走。可他沒考中,這就不好說了,他的心靈在成長,學識在按著他的天性,在選擇性的積累。
再不是別人怎樣教他,他就怎樣學了。
每一個非凡人物的成長,都有他自我覺醒,自我完善的過程。沒有任何偉人,是教室課堂裡批量生產的。
在儒家學說的統治下,解決的辦法不在現實中研究,而是在古人的書籍裡找註解,找答案。這就是大家看中國的各種古代文獻時,動不動開頭就是「古人云」的出現原因。什麼事都要看古人老神宗是怎麼解決的,然後我們大家照搬就是。
這就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所在,瞭解到這一點,就會清楚,作為時代進步的要求,大儒早就是廢物了。不光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就算在千餘年前的北宋時期,蘇洵都碰到了死對頭,那就是後來以「天變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著稱的三不足大臣王安石。
王安石這時奉旨回京,做群牧判官,負責全國各地養馬的事情。他們在歐陽修的家裡見過,初見面就互相看著不順眼,兩人都是一樣的倔脾氣,一樣的持材傲物,碰巧更是一樣的自學成材。這樣理想的冤家對頭你說還能去哪裡再找呢?
老蘇和王安石成仇,連帶著大蘇和小蘇後來也和王相公長久不和。
蘇軾之才,嚴格地說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排名第三,僅在屈原、李白之下,而他非常的厚道,在談到天份時,能給出正確答案。
他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智慧有時不是努力積累就有的,那是上天的恩賜。這絕對是實話,不像別有用心的父母、老師總拿李白說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自己承認嗎?
這一屆科考三蘇與歐陽修互相成全了對方。沒有歐陽修,就沒有三蘇名揚天下;而三蘇不來,歐陽修也沒法妝點起文學盛世的門面,他要改變天下學子的文風,就更是一句笑談了。公元一○五七年的正月,蘇軾、蘇轍都順利通過了禮部試,他們不是前三甲成員,但光輝的前景已在不遠處等待著他們。
到熙寧二年,變法開始起步時,老蘇己經去世了,二蘇再次守孝服喪。
老蘇留在世間的不是詩詞,而是文章,比如著名的《六國論》。這篇政論古文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西夏的歲幣政策,告誡北宋君臣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誠然好文,然則更著名的是《辨奸論》。
這篇古文只針對一個人──王安石,蘇洵在變法還沒有開始時就斷定了王安石是禍國殃民的奸邪,這讓所有反對派集體膜拜,老蘇真知灼見!
變法即將展開,這時蘇軾在史館上班,有自己的變法主張。注意,他是主張變法的,只是怎樣變,有他的一套理論,和王安石截然不同。這時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它對北宋的歷史進程無關,對中華詩詞史有一定的影響。
蘇軾的原配夫人王弗故去了,他娶了王弗的妹妹王閏之為妻。王閏之很賢惠,無才之女天性仁厚,對他很好。只是王弗的影子陪伴了蘇軾的一生,是他哪怕天天談笑度日也沒法在夜深時抹去的隱痛。十年之後,終於凝聚成了一首傳唱千古,痛入心髓的悼亡妻《江城子》。
小蘇是個奇特的人,說實話,他的文採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有說法,三蘇中只有東坡才名符其實,其餘兩位都只是因東坡而顯。但要是論到政治才能,小蘇才是最強的一位。他清寧安靜,不浮不燥,具備非常高的政治素養,尤其心性極其堅忍,平靜到能讓人忽視他。
這一點讓小蘇的官場成就遠遠高於老蘇、大蘇。熙寧二年,蘇轍的官場生涯,就從進入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為王安石的親信手下開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