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和失控,晚清最後的外交潰敗:密電外洩、情報滲透、外交妥協……強權環伺下如何捍衛國家尊嚴?戰後東亞格局的全面洗牌!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崩塌的外交──
從馬關到還遼,內部腐敗與國權喪失的內外夾擊!
清廷決策失誤、列強操弄圖謀……
晚清如何在列強與日本之間夾縫求存?
▎從乞和到調停:清廷對外政策的全面潰敗
下冊延續上冊的外交視角,重點呈現戰爭後期清政府在列強壓力與內部矛盾下的外交困境與乞和歷程。作者細細梳理慈禧太后與李鴻章在主和立場上的暗中合作,以及帝黨與后黨在戰與和之間的權力鬥爭。慈禧一方面假借英、俄等列強之力謀求調停,另一方面又默許李鴻章私下與日本接觸,終使清朝在未明確戰敗前就主動尋求媾和。本書揭露出清廷不僅軍事無力,更因對國際政治判斷失誤與對外交權謀的無知,導致外交全面失敗。
▎列強漁利與國際秩序的再分配
書中詳細分析英、俄、法、德、美等列強在甲午戰爭中的角色與態度轉變,凸顯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之爭,更是列強角力的延伸。作者運用大量外交檔案證明英國初期曾試圖調停,但因國際利益轉向而轉為默許日本擴張;俄國則在戰後強硬出面干涉割讓遼東半島,主導三國干涉還遼。這些國家雖聲稱中立,實則各懷鬼胎,既圖日本擴張受控,又意在掌握東亞秩序的主導權,將清朝完全邊緣化。這一過程正是近代東亞被納入全球帝國體系的關鍵轉捩點。
▎內政延伸的外交失能與情報戰失敗
作者指出,清廷外交失敗的根源在於內政體制僵化與情報系統全面崩壞。李鴻章赴日議和時使用早被破譯的密碼,導致清方全部電文內容為日方掌握,談判幾無籌碼;而日本則透過金錢、情報、新聞與輿論操控,成功爭取西方輿論支持。甚至英國商船被擊沉事件也被日方掩蓋並成功轉向,反映清廷對現代外交與宣傳戰的無知。作者強調,甲午戰爭的外交敗局不僅源自國際格局,更是清廷內部制度性弱點的體現,尤其是主戰與主和之間的混亂對立,暴露統治集團的失能與脆弱。
▎歷史記憶與深層啟示:外交即國運之鏡
作者在書末強調,本書不只是對甲午戰爭外交層面的補充,更是一種對晚清國運的深度反思。他主張中國的失敗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對世界格局缺乏理解與應對能力的整體性後果。透過本書,讀者可看到一個大國如何在缺乏主體性與國際視野下走向屈辱。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重新定義戰爭與外交的關係,使我們意識到:「戰爭可輸,外交不能亂;國力可弱,判勢須明。」這部著作為理解東亞近代國際秩序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視角。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下卷,以縝密的史料考證深入描寫甲午戰爭後期清政府的外交困局與列強調停的複雜局勢。作者突破傳統中國史觀視角,揭示戰爭如何成為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契機,並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文件、密電與祕密交涉,還原清廷乞和、列強謀利與日本外交謀略的全貌。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反思,具重要史學價值。
從馬關到還遼,內部腐敗與國權喪失的內外夾擊!
清廷決策失誤、列強操弄圖謀……
晚清如何在列強與日本之間夾縫求存?
▎從乞和到調停:清廷對外政策的全面潰敗
下冊延續上冊的外交視角,重點呈現戰爭後期清政府在列強壓力與內部矛盾下的外交困境與乞和歷程。作者細細梳理慈禧太后與李鴻章在主和立場上的暗中合作,以及帝黨與后黨在戰與和之間的權力鬥爭。慈禧一方面假借英、俄等列強之力謀求調停,另一方面又默許李鴻章私下與日本接觸,終使清朝在未明確戰敗前就主動尋求媾和。本書揭露出清廷不僅軍事無力,更因對國際政治判斷失誤與對外交權謀的無知,導致外交全面失敗。
▎列強漁利與國際秩序的再分配
書中詳細分析英、俄、法、德、美等列強在甲午戰爭中的角色與態度轉變,凸顯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之爭,更是列強角力的延伸。作者運用大量外交檔案證明英國初期曾試圖調停,但因國際利益轉向而轉為默許日本擴張;俄國則在戰後強硬出面干涉割讓遼東半島,主導三國干涉還遼。這些國家雖聲稱中立,實則各懷鬼胎,既圖日本擴張受控,又意在掌握東亞秩序的主導權,將清朝完全邊緣化。這一過程正是近代東亞被納入全球帝國體系的關鍵轉捩點。
▎內政延伸的外交失能與情報戰失敗
作者指出,清廷外交失敗的根源在於內政體制僵化與情報系統全面崩壞。李鴻章赴日議和時使用早被破譯的密碼,導致清方全部電文內容為日方掌握,談判幾無籌碼;而日本則透過金錢、情報、新聞與輿論操控,成功爭取西方輿論支持。甚至英國商船被擊沉事件也被日方掩蓋並成功轉向,反映清廷對現代外交與宣傳戰的無知。作者強調,甲午戰爭的外交敗局不僅源自國際格局,更是清廷內部制度性弱點的體現,尤其是主戰與主和之間的混亂對立,暴露統治集團的失能與脆弱。
▎歷史記憶與深層啟示:外交即國運之鏡
作者在書末強調,本書不只是對甲午戰爭外交層面的補充,更是一種對晚清國運的深度反思。他主張中國的失敗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對世界格局缺乏理解與應對能力的整體性後果。透過本書,讀者可看到一個大國如何在缺乏主體性與國際視野下走向屈辱。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重新定義戰爭與外交的關係,使我們意識到:「戰爭可輸,外交不能亂;國力可弱,判勢須明。」這部著作為理解東亞近代國際秩序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視角。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下卷,以縝密的史料考證深入描寫甲午戰爭後期清政府的外交困局與列強調停的複雜局勢。作者突破傳統中國史觀視角,揭示戰爭如何成為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契機,並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文件、密電與祕密交涉,還原清廷乞和、列強謀利與日本外交謀略的全貌。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反思,具重要史學價值。
目錄
出版說明
引言
第四章 清政府加緊乞和與美國居間
第五章 馬關議和前後的國際關係
引言
第四章 清政府加緊乞和與美國居間
第五章 馬關議和前後的國際關係
試閱
第四章 清政府加緊乞和與美國居間
第一節 和議的初步醞釀
一 李鴻章獲譴和帝黨「易帥」受阻
平壤之戰後,清廷內部在和戰問題上的分歧逐漸表面化了。這個分歧,首先表現為帝黨處分和罷黜李鴻章的鬥爭。
9月17日,平壤敗績的電訊傳來,在樞府諸臣之間又引起了一場爭議。李鴻藻指責李鴻章「有心貽誤」。張之萬、孫毓汶、徐用儀等皆持不同意見。翁同龢則支持李鴻藻,謂其言乃是「正論」,李鴻章「事事落後,不得謂非貽誤」。最後,定議以李鴻章「統籌全局,是其專責,乃未能迅赴戎機,以致日久無功,殊負朝廷委任之意」,擬定兩層:一、「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二、「交部嚴加議處」。當即草擬明發諭令二道,請光緒帝擇定一道發下。當天12點1刻,軍機處將奏片遞上。到1點半即發下對李鴻章的處分,用拔去三眼花翎、褫黃馬褂一道。光緒帝不請示慈禧太后便匆匆降旨,可見對李鴻章憤恨之深了。
8月19日,李鴻章奏陳軍情,謂「仰荷聖慈,不加重譴,僅予薄責,策勵將來,感激涕零,罔知所報」,但對平壤之敗多所辯護:「此次平壤各軍,倭以數倍之眾,布滿前後,分道猛撲,遂至不支,固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並建議說:「故就目前事務而論,唯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固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奉天地廣兵單,與臣相距過遠,且為將軍及練兵大臣駐紮之所,一切排程未便遙制,應請特簡重臣督辦,以便調遣而專責成。」對此,帝黨成員用「因循貽誤於前,諉卸於後」二語以評之。在他們看來,只要仍然專恃李鴻章,則敗局勢難挽回。文廷式指責李鴻章:「袒護劣員,貽誤軍事,罪無可辭。朝廷僅予薄懲,尤未足盡其欺飾之咎!」並指出:「今日之失機,實出於籌劃之疏謬,萬萬無辭者也。此時若仍恃該大臣一人排程,必至忿恚棄師,不可收拾。」其意至為明顯,就是要改組軍事領導機構,不能由李鴻章把持戰爭指揮權。9月20日,給事中洪良品奏請:「朝廷再簡一知兵大員為之統帥,以免遙制而一事權;令李鴻章為之接應糧餉器械等類,功罪同之。」同日,在樞府會議上,慶親王奕劻自請赴九連城督師,並特地提出要以承恩公桂祥(慈禧的弟弟)為副帥。顯然,這是為了堵住帝黨的嘴。但是,慈禧自有打算,對李鴻章則溫言撫慰,說他「辦理軍務為難情節,早在深宮洞鑑之中」,表示對軍事上的失挫予以諒解。不僅如此,慈禧還駁回另派奉天督兵大臣的意見,僅派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大臣,仍令李鴻章「統籌兼顧,不得稍有諉卸」。帝黨「易帥」的活動受到不可抗拒的阻力,所以翁同龢寫信給張謇說:「將不易,帥不易,何論其他?此天也!」充分表露他的無可奈何之情。此時,慈禧已下決心推行她的議和方針,還要倚重李鴻章,當然不會因指揮戰爭不得力而罷黜他的。
第一節 和議的初步醞釀
一 李鴻章獲譴和帝黨「易帥」受阻
平壤之戰後,清廷內部在和戰問題上的分歧逐漸表面化了。這個分歧,首先表現為帝黨處分和罷黜李鴻章的鬥爭。
9月17日,平壤敗績的電訊傳來,在樞府諸臣之間又引起了一場爭議。李鴻藻指責李鴻章「有心貽誤」。張之萬、孫毓汶、徐用儀等皆持不同意見。翁同龢則支持李鴻藻,謂其言乃是「正論」,李鴻章「事事落後,不得謂非貽誤」。最後,定議以李鴻章「統籌全局,是其專責,乃未能迅赴戎機,以致日久無功,殊負朝廷委任之意」,擬定兩層:一、「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二、「交部嚴加議處」。當即草擬明發諭令二道,請光緒帝擇定一道發下。當天12點1刻,軍機處將奏片遞上。到1點半即發下對李鴻章的處分,用拔去三眼花翎、褫黃馬褂一道。光緒帝不請示慈禧太后便匆匆降旨,可見對李鴻章憤恨之深了。
8月19日,李鴻章奏陳軍情,謂「仰荷聖慈,不加重譴,僅予薄責,策勵將來,感激涕零,罔知所報」,但對平壤之敗多所辯護:「此次平壤各軍,倭以數倍之眾,布滿前後,分道猛撲,遂至不支,固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並建議說:「故就目前事務而論,唯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固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奉天地廣兵單,與臣相距過遠,且為將軍及練兵大臣駐紮之所,一切排程未便遙制,應請特簡重臣督辦,以便調遣而專責成。」對此,帝黨成員用「因循貽誤於前,諉卸於後」二語以評之。在他們看來,只要仍然專恃李鴻章,則敗局勢難挽回。文廷式指責李鴻章:「袒護劣員,貽誤軍事,罪無可辭。朝廷僅予薄懲,尤未足盡其欺飾之咎!」並指出:「今日之失機,實出於籌劃之疏謬,萬萬無辭者也。此時若仍恃該大臣一人排程,必至忿恚棄師,不可收拾。」其意至為明顯,就是要改組軍事領導機構,不能由李鴻章把持戰爭指揮權。9月20日,給事中洪良品奏請:「朝廷再簡一知兵大員為之統帥,以免遙制而一事權;令李鴻章為之接應糧餉器械等類,功罪同之。」同日,在樞府會議上,慶親王奕劻自請赴九連城督師,並特地提出要以承恩公桂祥(慈禧的弟弟)為副帥。顯然,這是為了堵住帝黨的嘴。但是,慈禧自有打算,對李鴻章則溫言撫慰,說他「辦理軍務為難情節,早在深宮洞鑑之中」,表示對軍事上的失挫予以諒解。不僅如此,慈禧還駁回另派奉天督兵大臣的意見,僅派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大臣,仍令李鴻章「統籌兼顧,不得稍有諉卸」。帝黨「易帥」的活動受到不可抗拒的阻力,所以翁同龢寫信給張謇說:「將不易,帥不易,何論其他?此天也!」充分表露他的無可奈何之情。此時,慈禧已下決心推行她的議和方針,還要倚重李鴻章,當然不會因指揮戰爭不得力而罷黜他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