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說書2016十大歷史好書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95 380
    400

出版情報

說書Speaking of Books

2017/02/05 「說書2016十大好書」書單: 安德列雅.沃爾芙《2017840116530》/果力文化 理查.巴奈特《2014160076674》/麥田 馬厄利爾.詹遜《2017310150392》/商務印書館 加藤陽子《2017310160919》/廣場 岡田英弘《2010050054104》/臺灣商務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2016030005715》/八旗 大衛艾傑頓《2014090003719》/左岸 康培德《2017330172756》/聯經 宋怡明《2016730147296》/臺灣大學 吳叡人《2015710077875》/衛城 《2017840116530》可以說是一本紀實文學,也得以視為科學普及類的著作。作者安德列雅?沃爾芙細心考究洪堡德的著作,其謹慎小心可從「作者說明」的用心體察。作者何以耗費如此精力於這位博學之士身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洪堡德的故事已然漸漸遠離今人的視界;我們可能熟知達爾文,卻不知道他受洪堡德影響,才毅然走上小獵犬號。 理查.巴奈特意欲描繪的景象,即是外科如何打造純屬外科醫學的知識體系。在《2014160076674》中,讀者首先會注意到數幅怵目驚心的醫療繪畫,我更建議閱讀作者撰寫的〈導讀〉後,搭配圖幅思索:人類在十九世紀對身體的認知如此精詳真實,與當時的科學發展有何關係?洪堡德解剖自己,發掘內在宇宙的勇氣,以及外科逐漸建立知識大廈的過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日本史學者馬厄利爾.詹遜指出,這一幕就是天翻地覆的開始,這是世界觀的革命。詹遜在《2017310150392》中,以三個時代的人物為主角,揭示日本如何走出中國的知識領域,廣求寰宇知識,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解剖人體令杉田玄白時代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是錯的,且絕不能盲目接受傳統學問。 加藤陽子為了釐清近代日本的戰爭史,以「????、日本人????選??」為題,意思是「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選擇了戰爭」,正面檢視這段歷史。本書在臺更名為《2017310160919》上市,儘管內容源自作者與高中生的講課,是面向一般讀者的作品,卻不是閱讀門檻低的著作。加藤陽子展現日本學界解讀文獻的精細功夫,搭配細膩的國際政治分析,嘗試在一個變動交錯的過程中,尋找日本一系列宣戰的動機。加藤陽子強調國際政治,以及地緣政治的聯繫。展開地圖,日本設想維持利益線、主權線,他們需要政治與戰爭的緩衝地帶。此概念貫穿甲午戰爭以降的歷史,日本越陷越深,最終無人能置身事外。 《2010050054104》雖然是一本論文集,但經過作者修訂,且篇章前大都附有解說,讀者得以按圖索驥,不至走失於文字荒野。日本學界重視文獻解讀的能力,以及精準考證版本的耐心,因此書中大部分的內容,皆是偏重考釋的專題論文。然而,作者並非為考據而考據,而是寓義理於考據。關於蒙古與清朝史,日本學界有主張漢語史料、蒙文史料兩派,我們必須謹記,作者在古文獻上的成果,是為了回應漢語史料派的正面直拳。立基於此,作者申論高麗王朝、遼東半島的政治聯繫,以及強調清朝的蒙古源流,顯得客觀信實。轉換視野像是念頭一轉的理念,卻離不開根於史料文獻的研究。 作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任教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專攻近代史。閱讀《2016030005715》,值得注意作者如何解釋「全球史的興起」,他深入地比較「比較研究」、「跨國史」、「世界體系理論」、「後殖民研究」與「多元現代性」的不同。作者思慮清晰,舉證明確有力,如他批評比較研究導致「視比較中的兩個個案為各自獨立、本質上沒有關聯」,並不諱言全球史的諸多侷限。他認為當代史家過分強調交流、聯繫,致使「誇大不實與扭曲」,我們變得只關注遠渡重洋的洪堡德,忘了推動歷史的多數,是留在歐亞大陸上,未曾遠離家園的農夫、領主與人類的慾望。 另一本關於全球史的皇皇鉅作是《2014090003719》,作者大衛?艾傑頓是英國國王學院的講座教授。作者的野心與其博學相等,令筆者深深折服,他認為當代書寫科技歷史的方式,值得重新檢討。科技的歷史不應該以「發明」為核心,以此纂修科技的編年史。他的解答是「使用中的科技」,這個新視角能夠改變我們對於「甚麼是最重要的科技」的想法;以此為基礎的探論,才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 荷蘭人為了貿易,挾著火器與宗教進入臺灣島,開啟荷蘭統治時期。康培德的大作《2017330172756》是學界少數針對荷治時期的深入研究。康培德精通荷蘭語,且頻繁地在臺灣各處田野調查,是學識與行動力兼具的研究者。《2017330172756》辨析荷蘭人如何認識、分類原住民,他們的人口管理政策是甚麼?值得注意的是,康培德以雞籠 Kimaurji 社人 Theodore 為例,展示當時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冷戰時期的金門是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宋怡明認為「金門的軍事化程度,與其面臨的軍事威脅狀況完全不成比例」,更引人注意的是,金門的現代化進程,實與島嶼軍事化難脫干係。《2016730147296》可被視為全球微觀史的作品,宋怡明結合地緣政治、冷戰格局,以及從下而上的社會史考察,目的是回應過分寬泛、無明確指涉的「全球史」。宋怡明在接受說書編輯部訪問時,表示「我要呈現全球與在地之間有意外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宋怡明訪談請見:https://goo.gl/wJ7SnB),可說與《2016030005715》揭櫫的理念不謀而合,值得批判地交互閱讀。 《2015710077875》集結十七篇文章,以及三篇講話,皆是作者針對臺灣時政的探論,以及關於近代臺灣、周邊地域的專題論文。作者吳叡人從各種面向剖析,哪些力量與歷史陳因,將臺灣引領至今的「現狀」。全書讀來,頗能感受到作者豐沛的情緒,以及學識淵博的視野。關於全球史,作者認為當今「全球比較歷史的方法」對於臺灣研究而言,隱含了重要但互相衝突的涵義。利用這名為全球的尺度,臺灣民族主義這個似乎很獨特的問題,很快解除其神秘性,得以與各種民族主義現象一併討論。 文/說書,前往詳細文章來源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門,一座對峙年代中維繫臺灣命運的小島。
曾經,它被戰爭陰影與軍事管制所重重包圍。
而島上的居民,如何看待親身經歷的每一次事件?


本書以歷史、政治、社會、人類學的多重角度,
從民眾的視野,重新檢視金門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面向。

2001年9月,作者因911事件爆發、返國航班停飛而滯留金門,卻意外讓他對這座曾歷經冷戰氛圍與國共對峙的小島產稱興趣,進而展開追尋金門歷史的旅程。

1949年以降,金門在各方媒體的宣傳下,被賦予地區與世界事務樞紐的意義。它成為亞洲廣大遭奴役民眾的自由燈塔,也是未來爭取自由的戰爭跳板;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對抗象徵,也是冷戰中自由世界力阻共產紅潮的標竿;甚至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歷程。小小的金門,呈現出一幅冷戰時代的縮影。但這樣的戰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著歷史真實、或是金門人所認知的金門樣貌嗎?

本書透過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利用口述訪談、官方文獻,觀察身處軍事戒嚴體制下的金門社會,深入剖析金門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形成舉凡老鼠尾巴、女人身體、乃至於籃球都被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並與現代性的口號掛勾的社會;以及這些經歷與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響著金門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續到解嚴後的現在。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1949年後的十年間,金門經歷三次重大的直接軍事對峙:最初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然後是1954年的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在整個1950年代,金門島正逐漸被地緣政治化,軍事化的體系也於此時開始建立。身處第一線的金門居民如何看待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金門的軍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駐軍是蔣介石為了迫使美國防衛金門而做的決策。金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部分。在這些衝突中,金門的政治意義產生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為金門當地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三部分探討1960年代到 1980年代冷戰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並且把焦點放在金門居民對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感受,以及金門居民如何與戰地政務委員會協調。顯示「軍事化的毛細管」如何與戰場無關的廣泛社會制度連結起來。可視為冷戰較大社會與文化比較史研究的一環。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1980年代初期,國民黨透過彰顯對岸共黨威脅,以鞏固國際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應,金門軍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轉變為呼籲臺灣大眾關注來自對岸的威脅,並藉此將國民黨持續的威權統治合理化、正當化。因此,導致去軍事化的關鍵主要不是兩岸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內政治變遷。

名人推薦

江柏煒(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戚常卉(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按筆劃順序排列)

哈佛大學東亞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個系統撰述金門地方史的學者。但是,他不止在寫「金門地方史」,而是將一個地方研究放在地緣政治、軍事化、與現代化的視角中來考察。他從美蘇冷戰、中臺對峙的脈絡來審視金門地方社會被改變。一方面,他告訴我們從1949~92年間,金門如何因國際情勢的巨變而突然被一個軍事化的烏托邦現代主義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細緻地探討了金門社會內部如何因應、妥協以及與之對抗。最後,宋教授告訴我們金門研究的各種意義:例如,它如何能夠映照臺灣、指出蔣介石治理臺灣與毛澤東統治中國的相似之處、並提供一個與世界其他高度軍事化社會做比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門研究不再是一個臺灣邊陲島嶼的個案,相反的,在他的筆下,金門標誌著冷戰的時代性且寓意深遠。──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近二十年來,在冷戰國際關係史或社會文化轉向的冷戰史研究中,臺灣無論作為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的主體,大抵都是缺席的。金門在1950年代兩次砲戰時曾引起全球的關注,之後就沒入歷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戰通史的書甚至不再提起當年曾讓全球摒息的臺海危機,遑論冷戰對金門與其居民的影響。本書例外地聚焦於這個地方與議題,用專書來分析了冷戰對金門各方面的影響,認為金門的發展可以與其他處於類似狀態的地方比較。本書可深化我們對冷戰與兩岸現狀發展過程的理解,確實是本值得閱讀與深思的著作。──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世紀下半葉,金門列島在國共對抗與全球冷戰格局中,實施38年的「戰地政務」體制,經歷了全方位的軍事化。全球冷戰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金門民眾如何因應意外降臨的軍事體制?本書以歷史學與人類學方法,結合檔案史料與田野訪談,從軍事化、地緣政治化、現代化與戰地記憶等視角,訴說金門民眾的前線經驗,剖析冷戰陰影下金門的社會與文化轉變。這是一本傑出的金門史研究,更是一部獨特的冷戰社會史,宋怡明教授以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析,將金門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學的前端,讓平凡的金門躍上大學出版社的櫥窗。──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對1949年底敗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是與「中共政權」交鋒的前線,「戰地」也長期是金門的定位。在冷戰史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之下,金門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場域。
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則是最受矚目的學術專著。透過大量口述歷史的回憶,貫穿全書,並與檔案、研究成果參照,在時序上呈現從古寧頭戰役到當代金門的演變,注意到制度的演變,更著重於人民生活的歷史。目前國內關注的「白色恐怖」、「軍妓」議題,本書也在歷史時空脈絡下加以呈現。加上行文流暢,深入淺出。整體而言,是認識冷戰時期金門歷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

宋怡明(Michael Szonyi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強調「歷史人類學」的重要性,結合歷史文獻、田調資料、口述歷史,由下而上考察中國東南沿海的過去。專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實行家族:明清家族組織研究),及本書的英文原著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譯者

 

黃煜文(第一至六章、第八章、第九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專職翻譯。譯有《美國十二總統傳:從小羅斯福到小布希》、《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陳湘陽(中文版序、第七章、第十章至十四章、附錄)

自由譯者,世新大學、實踐大學講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

目錄

推薦序/江柏煒
中文版序
地圖

第一章 導論: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
第三章 戰地政治(1949-1960)
第四章 九三砲戰
第五章 軍事化與金門民防自衛隊(1949-1960)
第六章 八二三砲戰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第七章 1960年代:建設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第八章 1970年代:戰鬥村與地下金門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九章 戰地經濟
第十章 女性的生活:軍妓、閱兵及動員型現代化的象徵
第十一章 冷戰的鬼與神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二章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三章 記憶與政治
第十四章 總結:多重邊緣化

附錄
徵引文獻
索引

序/導讀

中文版序(摘錄)

2001年9月是我初次到訪金門,緣於當時與我亦師亦友的王秋桂教授邀請我參加一場學術會議。1980年代當我還在臺灣求學時,金門是距離臺灣很遙遠的神祕之島。十多年後,要去金門似乎容易了些,但它神祕依舊,所以我欣然接受了王教授的邀約。會議的最後一天,發生了件始料未及的事件──那天是2001年9月12日,美國遭受到911恐怖攻擊。當時的情勢渾沌不明,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舉頭一望便能看見廈門,我也在那兒讀過書,也許我該游過去避難?在我能搭機回家前還有一些時間,於是我和其他外國訪客在島上參訪了幾天。我漸漸為金門的許多事物所吸引,傳統的閩南文化、華僑聚落裡的洋樓都讓我眼睛一亮。但我從沒想過,我對金門的興致會細水長流,更沒想過我會寫一本關於金門的書,並且在十五年後坐在這裡為中文版寫序。

美國的朋友得知我在研究金門時,通常都很好奇。老一輩還記得八二三砲戰,以及當時美國曾考慮參戰,甚至要對中國使用核武以保衛金門。探討金門政治事件的書籍、論文很多,但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金門島上住著許多居民,而他們親身體驗了每一次國際事件。以金門人的角度闡述金門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面向,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

美國人和臺灣人總是問我,為何要研究這樣一個蕞爾小島?當他們跟我說金門太小,不值得研究時,我的回應是「金門雖小,卻無比重要」。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象徵,曾被稱為「亞洲的西柏林」和「中國的奠邊府」。冷戰期間人們認為它是自由力量對抗共產主義的前哨站;或被喻為是關鍵的第一張骨牌,一旦倒下,就預示著自由世界的崩毀。

金門的重要性並非僅止於此;它的歷史也饒富意義。如同我在本書所言,金門涉入了地緣政治角力,而這幾乎影響了島上居民生活的每個面向,包含看似與國際政治毫無關聯的面向,諸如宗教、家庭生活等。這並非金門獨有的現象;二十世紀晚期,世界各地的狀況如出一轍,只是細節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金門的研究來探討更龐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議題。一如美籍史家喬伊納(Charles Joyner)所言,在「小地方問大問題」常能激盪出許多火花。在世界各地,全球冷戰和區域性的衝突交會在一點,影響並扭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金門的研究,讓我們清楚地看見這點。即便海峽兩岸服膺的政治意識形態、施行的體制截然不同,人民的日常生活卻有許多共通點,這對我來說是最顯著的研究結果之一,影響了我們對中國大陸及臺灣現代史的新理解。

回顧過去十五年,我發現自己對「軍事化史」研究的重視,可能和今天的軍事化現象有關。比方說,因為我經歷過911後反恐戰爭,才會將注意力轉向美國今天面對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曾發生在金門島上。正如在1950年代,金門的居民被告知,因為對岸「共匪」的威脅,他們的自由必須受限;2000年代初期,美國人也被告知,他們必須犧牲部分的自由來對抗恐怖主義的威脅。探討「緊急」概念如何扭曲人民的政治生活,是金門研究的另一重要之處。

正如我在他處所言,金門的意義並非局限於「過去」的教訓;它也可能提供指向未來的方針。過去十五年間,金門改變的速度很快。如果在2001年我第一次到金門時,有人告訴我本地居民很快就能從大陸買到飲用水,或官方正慎重考慮蓋一座連到廈門的橋,我會覺得這一切都是天方夜譚。雖然金門在過去十五年發展得不錯,但新的問題也一一浮現。過去的金門,是海峽兩岸衝突的前線,今天的金門則是另一種前線,不遠處便是蓬勃發展的中國。如何面對中國日益龐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是個難題,不僅金門的經濟想當然耳受到衝擊,但就連社會、文化,甚至環境保護方面都深受影響。臺灣的狀況毫無二致,但因金門面積小且緊鄰中國大陸,面臨的挑戰尤其明顯。如果中國繼續壯大,臺灣、亞洲或全世界有一天也會面臨相同的挑戰。金門眼前的難題,可能預示世界其他地區未來會遭遇的難題,這說明了金門的另一種重要性。

我希望這本書能把海峽兩岸對峙時期,金門居民的故事說得清楚明白,同時提出一些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教訓。在未來的日子裡,金門仍會面對許多艱困挑戰;我希望金門的人們能透過了解過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宋怡明(Michael Szonyi)


推薦序

誰的戰爭歷史?

這本專書的英文版,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現任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的宋怡明(Michael Szonyi)在2008年出版的學術著作。事隔多年,中文譯本問世,終於可以讓中文讀者通過他的細膩觀察及精闢分析來了解關於金門的冷戰歷史。

2001年9月,在清華大學名譽教授王秋桂的召集下,於金門召開了「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個會議是金門有史以來第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王秋桂教授邀請了不少具有學術聲望的國外學者與會。這是宋怡明初訪金門,並發表了他當時關心的福州宗族之論文。我當時任教於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前身),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正值會議結束時,紐約發生了「911事件」,接下來的一個禮拜,各地飛機停擺。參與會議的學者「被迫」留在島上,進退維谷,宋怡明也是其中一位。在瀰漫著不安的氛圍下,作為東道主的我,為大家安排了田野考察,細細地走訪戰火已經遠離的金門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宗族村落、華僑洋樓到戰地景觀。透過這個「意外」的假期,大家對金門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到情勢明朗、大家重新安排機位返國之後不久,我就收到宋怡明的電郵,他告訴我他對金門的冷戰歷史非常感興趣,希望來年暑假能夠再來,請我協助一些田野調查的工作。我表示歡迎,並期待合作研究的開展。於是,接下來的幾年間,宋怡明經常利用假期或研究休假,長時間在金門島上進行文獻蒐集、口述訪談、田野觀察。他善於思考發問,待人真誠親切,華語說得極好,加上高粱酒量絕佳,具備了所有田野調查的優越能力。不多久,島上居民也就不把他當成「老外」,而是一位常常穿著T恤、短褲及涼鞋,走訪鄉間的「自己人」。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在他成書之後,大約隔二、三年才會到訪金門一次。有一天,他來到後浦武廟對面的冰果室,坐下來吃刨冰,店中的阿嬤像是對著久未歸鄉的遊子說:「你回來了喔!」對那位阿嬤來說,宋怡明在島上作田野調查的那幾年,也彷彿昨日般的清晰。

在那段共同研究的時光中,我們經常討論一些理論觀點,分享一些田野資料。宋怡明的研究視角與執著精神,令我十分佩服。我記得很清楚,2005年夏天我意外找到一大批裝在塑膠袋、堆放於烈嶼鄉公所的民防檔案,本來一如其他鄉鎮公所準備要棄置,時任公所課長、我的學生邊金靜告訴我能否協助整理,使之成為文化館與鄉史館的展示資料。我和翁沂杰助理一方面分類整理、掃描建檔,一方面通知太平洋彼岸的宋怡明。他得知後立刻安排行程,飛來金門一起整理、閱讀檔案。這些資料,被充分地運用在這本書的主題討論之中。

事實上,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的金門,歷經了極為戲劇性的歷史轉折,也使金門這個地域社會,與區域發展、國族歷史、國際地緣政治有著高度的關聯。金門在1949年之前,是人口流出、外來僑匯、開放流動的僑鄉;1949年以後直到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金門變成人口流入、內需產業、封閉禁錮的戰地。戰地生活經驗,成為二、三個世代的金門人及軍人的集體記憶與公共歷史,軍事治理高度動員了地域社會,當然也壓抑了民間自主力量,空間地景的軍事化也相當徹底。

傳統的金門戰爭史研究,主要以軍方觀點、國族立場陳述戰爭事件。這些研究關心敵我雙方的戰略布署及戰術應用,說明軍隊交戰細節及其影響,進而宣揚反共意識與愛國主義。代表著作如國防部史政處《金門戰役》(1957)、國史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1979)與其續輯(1982)等。在西方著作中,金門被放在美國外交政策、美中臺關係研究,以及關於現實主義(realism)、軍事威嚇(deterrence)與戰爭邊緣策略(brinkmanship)之下探討,是國際政治與外交關係的熱門課題。不過,在這些討論下的金門,僅僅是一個具有國際地緣政治與戰略價值的地理名詞,而非一個地域社會。

隨著研究視角的轉移,學術界不再局限於單一國家話語或國際外交觀點,轉而注意不同歷史主體對戰爭史的差別看法,以及關注地域社會的微觀歷史(micro history)。這種傾向,以金門來說,進一步有四種趨勢:第一、雖仍以常規軍史研究的角度發問,但開始援引、比較海峽兩岸的文獻、檔案、報章,並從不同的政治立場分析戰爭背後的決策過程;第二、採擷與整理當年在金門服役的官兵之口述歷史;第三、擺脫常規國族史、軍事史的寫作模式,從社會史與人類學研究的取向關注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文化變遷;第四、以戰役遺產保存為目的之相關研究。

宋怡明的專著就是其中最全面且重要的著作,試圖回答在冷戰這個國際地緣政治結構下,一個地域社會的變遷過程。他具體分析軍事化、現代性與地緣政治化(geo-politicization)等三個具有全球普遍性之力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0179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