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7.02.05
說書Speaking of Books
文/

安德列雅.沃爾芙《2017840116530》/果力文化
理查.巴奈特《2014160076674》/麥田
馬厄利爾.詹遜《2017310150392》/商務印書館
加藤陽子《2017310160919》/廣場
岡田英弘《從蒙古到大清》/臺灣商務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2016030005715》/八旗
大衛艾傑頓《老科技的全球史》/左岸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聯經
宋怡明《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灣大學
吳叡人《2015710077875》/衛城
《2017840116530》可以說是一本紀實文學,也得以視為科學普及類的著作。作者安德列雅?沃爾芙細心考究洪堡德的著作,其謹慎小心可從「作者說明」的用心體察。作者何以耗費如此精力於這位博學之士身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洪堡德的故事已然漸漸遠離今人的視界;我們可能熟知達爾文,卻不知道他受洪堡德影響,才毅然走上小獵犬號。
理查.巴奈特意欲描繪的景象,即是外科如何打造純屬外科醫學的知識體系。在《2014160076674》中,讀者首先會注意到數幅怵目驚心的醫療繪畫,我更建議閱讀作者撰寫的〈導讀〉後,搭配圖幅思索:人類在十九世紀對身體的認知如此精詳真實,與當時的科學發展有何關係?洪堡德解剖自己,發掘內在宇宙的勇氣,以及外科逐漸建立知識大廈的過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日本史學者馬厄利爾.詹遜指出,這一幕就是天翻地覆的開始,這是世界觀的革命。詹遜在《2017310150392》中,以三個時代的人物為主角,揭示日本如何走出中國的知識領域,廣求寰宇知識,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解剖人體令杉田玄白時代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是錯的,且絕不能盲目接受傳統學問。
加藤陽子為了釐清近代日本的戰爭史,以「????、日本人????選??」為題,意思是「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選擇了戰爭」,正面檢視這段歷史。本書在臺更名為《2017310160919》上市,儘管內容源自作者與高中生的講課,是面向一般讀者的作品,卻不是閱讀門檻低的著作。加藤陽子展現日本學界解讀文獻的精細功夫,搭配細膩的國際政治分析,嘗試在一個變動交錯的過程中,尋找日本一系列宣戰的動機。加藤陽子強調國際政治,以及地緣政治的聯繫。展開地圖,日本設想維持利益線、主權線,他們需要政治與戰爭的緩衝地帶。此概念貫穿甲午戰爭以降的歷史,日本越陷越深,最終無人能置身事外。
《從蒙古到大清》雖然是一本論文集,但經過作者修訂,且篇章前大都附有解說,讀者得以按圖索驥,不至走失於文字荒野。日本學界重視文獻解讀的能力,以及精準考證版本的耐心,因此書中大部分的內容,皆是偏重考釋的專題論文。然而,作者並非為考據而考據,而是寓義理於考據。關於蒙古與清朝史,日本學界有主張漢語史料、蒙文史料兩派,我們必須謹記,作者在古文獻上的成果,是為了回應漢語史料派的正面直拳。立基於此,作者申論高麗王朝、遼東半島的政治聯繫,以及強調清朝的蒙古源流,顯得客觀信實。轉換視野像是念頭一轉的理念,卻離不開根於史料文獻的研究。
作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任教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專攻近代史。閱讀《2016030005715》,值得注意作者如何解釋「全球史的興起」,他深入地比較「比較研究」、「跨國史」、「世界體系理論」、「後殖民研究」與「多元現代性」的不同。作者思慮清晰,舉證明確有力,如他批評比較研究導致「視比較中的兩個個案為各自獨立、本質上沒有關聯」,並不諱言全球史的諸多侷限。他認為當代史家過分強調交流、聯繫,致使「誇大不實與扭曲」,我們變得只關注遠渡重洋的洪堡德,忘了推動歷史的多數,是留在歐亞大陸上,未曾遠離家園的農夫、領主與人類的慾望。
另一本關於全球史的皇皇鉅作是《老科技的全球史》,作者大衛?艾傑頓是英國國王學院的講座教授。作者的野心與其博學相等,令筆者深深折服,他認為當代書寫科技歷史的方式,值得重新檢討。科技的歷史不應該以「發明」為核心,以此纂修科技的編年史。他的解答是「使用中的科技」,這個新視角能夠改變我們對於「甚麼是最重要的科技」的想法;以此為基礎的探論,才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
荷蘭人為了貿易,挾著火器與宗教進入臺灣島,開啟荷蘭統治時期。康培德的大作《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是學界少數針對荷治時期的深入研究。康培德精通荷蘭語,且頻繁地在臺灣各處田野調查,是學識與行動力兼具的研究者。《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辨析荷蘭人如何認識、分類原住民,他們的人口管理政策是甚麼?值得注意的是,康培德以雞籠 Kimaurji 社人 Theodore 為例,展示當時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冷戰時期的金門是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宋怡明認為「金門的軍事化程度,與其面臨的軍事威脅狀況完全不成比例」,更引人注意的是,金門的現代化進程,實與島嶼軍事化難脫干係。《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可被視為全球微觀史的作品,宋怡明結合地緣政治、冷戰格局,以及從下而上的社會史考察,目的是回應過分寬泛、無明確指涉的「全球史」。宋怡明在接受說書編輯部訪問時,表示「我要呈現全球與在地之間有意外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宋怡明訪談請見:https://goo.gl/wJ7SnB),可說與《2016030005715》揭櫫的理念不謀而合,值得批判地交互閱讀。
《2015710077875》集結十七篇文章,以及三篇講話,皆是作者針對臺灣時政的探論,以及關於近代臺灣、周邊地域的專題論文。作者吳叡人從各種面向剖析,哪些力量與歷史陳因,將臺灣引領至今的「現狀」。全書讀來,頗能感受到作者豐沛的情緒,以及學識淵博的視野。關於全球史,作者認為當今「全球比較歷史的方法」對於臺灣研究而言,隱含了重要但互相衝突的涵義。利用這名為全球的尺度,臺灣民族主義這個似乎很獨特的問題,很快解除其神秘性,得以與各種民族主義現象一併討論。
文/說書,前往詳細文章來源